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441|回复: 87

[大德开示]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星云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1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星云大师  目录

前 言  

大乘与小乘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无尽意发问  

释尊应答  

冥 益

显 益

普门品偈颂  

流 通


       前 言

    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在中国、日本、韩国,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信仰观世音菩萨,也不限于寺院庵堂,不限于皈依三宝的佛教徒。无论是都市、乡村、深山、海滨,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他们家里差不多都会供一尊观世音菩萨的慈像。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会受到广大群众的信仰呢?佛教中的菩萨非常多,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时,在座的菩萨固有八万之多,就是代表的也有十八位大菩萨。在这十八位大菩萨中,有些菩萨,不但没有人供奉、持诵,简直都很少有人知道。然而观世音菩萨,却成为人人所知,人人所信的标的,这是什么道理呢?读了〈普门品〉,那你自然就会明了了。

    佛教中有一部伟大的经典,名叫《妙法莲华经》,这部经可说是叙述释尊本怀的一部经,而现在所讲的〈普门品〉,就是此经中的第二十五品,为《法华经》中二十八品之一。

    本品的内容,完全是说明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利益,因此往往有人把这一品独立礼诵。一般人所称的《观音经》,就是指〈普门品〉。〈普门品〉是简称,完整应该称为: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已经知道了,但「妙法莲华经」五字的意义不能不了解。这五个字,其义甚广,其理甚深。如果详细解释,固可成为全部《法华经》的讲义,同时也可知道释尊出世的本怀,佛教根本的原理。所以,简单的来讲,是不能够明白的。因为本经是说明佛教的根本原理,在佛教数千卷的经典中,可称为经中之王,如果要讲明本经,势必要说到佛教整个的理论。

    关于《妙法莲华经》的解释,后面会说明,现在先来说明本经的译者。

    这部经本来是印度的梵文,把它译成中文的是姚秦鸠摩罗什三藏法师。

    罗什,是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这四大翻译家,就是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四人。在四大翻译家之中,特别是罗什法师,无论在教义上,在翻译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因为他的翻译,是翻译界中的一大革新。如《法华经》,在什译的前后,曾有数种的翻译。像竺法护的翻译,虽也是全部译出的,但还是以罗什译的为最盛行。智者大师开立天台宗,就是以罗什译本为基础的。从这些情形看来,其殊胜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罗什是中亚细亚人,即是过去称为西域的龟兹国人。他七岁的时候,就随母到处参访名师,精研教典。就中,主要的是研究继承龙树的法门,而法华般若的翻译,即是主述其法门的。

    罗什的门下,有四论之祖的僧叡,三论之祖的道生,皆有助于天台宗开立的基础。

    罗什到中国来,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那个时候,正值中国的五胡之乱,因为晋朝被夷狄从西北逼到南方来,在扬子江下游的建业(今之南京)建都称为东晋。那时,在黄河流域的长安,有英杰苻坚独立,自称为秦,后世史家称其所建国家为前秦。其臣吕光以战胜的余威,讨伐西域各地,并奉命迎罗什至中国。但不久苻坚在肥水一战,为流矢所中而死。前秦亡后,姚苌代之,称为后秦,亦称姚秦。

    吕光在远征的途中,得到君主战死的消息,由于自己在西域各地不断地打了胜仗,于是就在现在的甘肃省独立称为后凉。其时罗什以吕光之命,到了后凉的首都姑臧。后来到了姚秦二代君主姚兴的时候,他非常虔诚的崇信佛教,特以厚礼待遇什公,在弘始三年,迎至长安。姚兴特以朝廷的西明阁为什公的居室,以逍遥园为翻译的道场,替中国佛教史上放了一大光彩。

    一因罗什的学识德望,二因姚兴的厚加保护,故逍遥园翻译道场的盛观,大可惊人!单说什公的门下总数就有不下三千余人。在译《法华经》的时候,参加的即有二千余人,译《思益经》时亦是二千余人,译《维摩经》时有一千三百余人,其它如《摩诃般若经》四十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阿弥陀经》一卷,都是在那个盛况里翻译的。

  《法华经》是罗什来长安后第六年译出的,即是东晋安帝的义熙二年(公元四○六年),姚秦的弘始八年。

    罗什译的《法华经》,原来只有二十七品,其后大概经过八十余年,在齐武帝永明八年(公元四九○年),由达摩摩提与法献共译<提婆达多品>一品添入,乃成二十八品。又因罗什译的只有长行,没有重颂,到一百八十余年后的隋朝,才又由阇多崛多译出重颂补入,始成今日所流行的《法华经》。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与小乘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中,又有种种的分派,不管他们的分派是如何的多,只要是小乘,必然都是着眼于宇宙的现象界,认为这个现实世间是苦,是空,是无常的;生存在这样的一个世间,其最重要的工作,无过于尽力的舍离世间,求得自身的解脱。至于如何利人,如何救济世间,他们一点也不表示关心。这在佛教中称之为独善其身的自了汉。因为他们除了自己的觉悟之外,不管别人的解脱,把别人的解脱,看做与自己没有关系。这种倾向个人的解脱主义,可说是含有非常浓厚的出世色彩。
    到了后期的大乘佛教,就与这种思想相反了。他们把宇宙的现象界看做是实在的,认为事理圆融,自他平等。所以小乘是消极的而大乘是积极的,小乘是寂灭的而大乘是活动的,小乘是个人的而大乘是社幷会的。
    在大乘佛教中,又有权实的分别。所谓权教,对于说理方面,既还没有十分彻底的达到圆融无碍,关于开悟方面亦认为有很大的区别。可是实教就不同了,这如《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根本没有什么一切的差别。宇宙中的森罗万象,完全是中道实相妙法的显现。
    佛教中的古德从洞观一即一切的认识中,常常这样说:绿色的杨柳,就是清净微妙的法身;风吹拂松柏,就是诸佛菩萨说法度生的音声。「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就是这一境界的描写。在一切经典中,能够透闢发挥这个究竟道理的,就是《法华经》。所以它实是大乘中的一部最伟大的经典。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的从基层方面着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的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的说《法华经》,才算是真正达到释尊传道的目的。
    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佛,除最初在华严会上所说的以外,其它中间所说的教都是枝末法-轮,最后到法华会上才是转根本法-轮,所谓「摄末归本法-轮」,就是指此。由此可知,《法华经》在一切经中是占有如何重要的地位了。
    关于《法华经》,在印度很早就有世亲的注释了。在中国涅槃宗的法云法师有《法华义疏》,三论宗的嘉祥大师有《法华义疏》,法相宗的慈恩大师有《法华经玄赞》,禅宗的戒环禅师有《妙法莲华经解》。他们都是各依自宗的教义来解释《法华经》。当时的智者大师以这部经为中心,别开一宗,是名法华宗,并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三大部。
    由此看来,这部《法华经》,不管在佛教的那一宗,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谁都不会忽视这部经的价值。
  《法华经》一共分有二十八品,〈普门品〉就是这二十八品中的一品。二十八品的各品教义都是很重要的,没有什么甲乙等级的分别。为了便于说明,只可分为本门和迹门的二门。
  《法华经》的前十四品,就是释尊垂迹的一切,可称为迹门,后十四品是依释尊本地而说的本门,这都是释尊出现于这世间所说的言教。释尊本是一个宇宙真理的体现者,他老早就成佛而证法身了,依此法身而出现到这个世间来的释尊,好比一轮皎洁的月亮,把他的影儿现在水中罢了。
    这二十八品中既分本、迹二门,迹门中的〈方便品〉和〈安乐品〉,本门中的〈寿量品〉和〈普门品〉,合称为法华四要品。妙乐大师说:「方便品相当于发心,安乐品相当于修行,寿量品相当于菩提,普门品相当于涅槃。」从发心,修行,而至菩提的觉悟,再由现前的觉悟,而至涅槃的〈普门品〉,由此又可以明白〈普门品〉在《法华经》中占有如何重要的地位了。
  〈普门品〉既在《法华经》中占著这样重要的地位,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到处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的慈像,到处有人供奉,亦是这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经

  〈普门品〉既是《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的一品,所以详细名称应该叫做《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我们在研究〈普门品〉以前,不能不先知道《妙法莲华经》的经题。在佛教的经典中,经题就是一部经的总纲,因为经题能包括一部经所要说的要旨。尤其是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了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了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广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

    本经的梵语原名,应该叫做「萨昙芬陀利修多罗」(Saddharma Pundarika Sutra)。「萨昙」翻译中文为「妙法」;「芬陀利」翻译中文为「莲华」;「修多罗」翻译中文为「经」。把这部经由梵语而译成中文的,就是前面所说的从西域龟兹国到中国来而成为佛教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三藏法师。

  《妙法莲华经》,是释迦牟尼世尊晚年在王舍城东北耆阇崛山(又名灵鹫山)的地方说的。当释尊宣讲这部经的时候,集合在耆阇崛山上的听众,有以文殊、观音为首的大菩萨八万人,有以摩诃迦叶、舍利弗等为首的大阿罗汉一万二千人,其它还有天(天是天界诸神的通称)、龙(龙是龙神)、夜叉(鬼神)、乾闼婆(乐神)、阿修罗(最暴恶的神)、迦楼罗(译为金翅鸟,一切鸟中之王)、紧那罗(歌神),摩侯罗伽(鬼神的一类)等的八部大众,还有王家的佛教信众如国王、大臣、富豪、学者等等,都集合在耆阇崛山会场上来听世尊说法。

  《妙法莲华经》所以要称为妙法,因为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这妙法的法,是指「十界十如权实」的诸法。十界是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天、人、声闻、缘觉、菩萨、佛界。在这十界中,又各各具有十如是。

  「如是」,是与真如没有分别,好象是如实如常,本来就是这样的。这个如是共分十种来说明,我们先就十界中的人间来说:人间一定有人间的相,这个就叫「如是相」;有了外相一定有相当于他的性质或本性,这是「如是性」;有了外相与性质,这就是体,叫做「如是体」;体必定含蓄著力量,所以叫做「如是力」;有力就会向外工作或作业,这叫「如是作」;作就是行为,以这作业为原因叫「如是因」;助成增长因的叫「如是缘」;由因与缘的结合而有「如是果」;例如人是由于前世的因,受了今生做人的果,可是同在人间的人,却有贫富、贤愚、苦乐等等的果报不同,这是由于所受的报不同的缘故,所以在如是果之后有「如是报」;从如是相之本到如是报之末,完全是不变的真理,这是受自然法则所支配,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的,所以叫做「如是本末究竟等」。
从人间界具有十如的道理看来,其它九界各具十如也就可以明白了。

    进一步的来说,十界当中,每界都具有十界,因为有性具与性起不同的关系。比如地狱界就具有其它的九界,而人间以上的善界,或出世的四圣法界,当然是都具有的了。可是他所具有的这些界,只可谓之性具,因为他们的起心动念,都是属于恶的方面,由于光是有恶性的活动,因而才受地狱的果报。

    反过来说,佛界也具有其它九界的性,但也只是性具,而不是性起,因为佛之所以为佛,是单有善的性起,所以才能放佛界的光明。这种说法,诚是天台教理的巧妙真理,我们都应该把它时时刻刻的放在心上来观察,因为这就是切实的修持,不可把它当作一种纯理论来看。
    现在放下地狱与佛界暂且不谈,单从人间界中具有十界的道理来说一说,就可以看出人间在一界中是怎样的具有十界了:

瞋恚--地狱 贪欲--饿鬼
愚痴--畜生 嫉妒--修罗
五戒--人间 十善--天上
四谛--声闻 十二因缘--缘觉
六度--菩萨 究竟--佛界

    试从我们人类自己的内心来省察一下,就可知道在一日之中是有十界的因生起了。人在一天之内,所生起十界的因,到底是生起人类以上与诸佛菩萨齐肩的善心多呢?还是生起人类以下地狱饿鬼的恶心多呢?当一个人在早上起身的时候,总觉得心里如朝日的上升,如晨空的澄清。到了早餐的时候,因了饮食的好坏,就会生起不平的心。当那瞋恚心的生起,就是地狱的心生了起来。及至向邻人或家族起了争执,就生起修罗斗争的因,生起愚痴畜生的因。感觉肚子在饥饿著,那就是生起饿鬼的心。人们受著外境的牵制,其浅薄的情形就是如此。

    有一句叫做「吾日三省吾身」的话,这个三省吾身的决心生起,就是人间具有佛性的证据,也就是有佛界智能的开始,如是把其它的九界拿到我们自身上来比一比,则人间具有十界是很明显的了。其它九界各各具有十界,准此也就可知。

    拿权实来说,从十界中的地狱到菩萨的这九界,都是指的权,唯有佛界才是实。以迷悟来分,因为九界是权,所以是迷界;因为佛界是实,所以是悟界。因此,所谓妙法,就是指的这十界十如权实的诸法而言。

    什么叫做「妙」呢?换句话说,不可思议叫做「妙」。不管是说十法界,不管是说十如是,都是天地间的自然法则,而在一念心上所具有的。如果讲到自然法则的话,那就不是外道的无因无果论了。十如是完全是照因果律所显现的因果法。因此从自己能显现十界这一点来看,除了说它是妙法以外,还能说出别的什么吗?如果你作了地狱的因,就是你怎样的厌恶它,也必然要感受那地狱的果报;作了畜生的因,就必定堕在畜生界中;这是自然的法则,既不是佛作的,也不是凡夫说离就能离的。由此类推,则作善因而感善果也是如此。这个都是十如是的法则,是不能移动的,法尔如是,三世古今,俨然长存,除了说他微妙不可思议,实在没有别的可说。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说妙法即是宇宙的真理,如果把妙法说为宇宙的真理,那就是变成哲理了。这里只能够把十界十如权实的妙法,就那样子放在心上,当为真理就可以了。

    如上所说的妙法,若拿我们人类的心来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十界的因,完全是由于一心的迷悟而升沉的,一点不昧因果律。如果能这样的认清,就能发现观音普门示现救济的重大意义,而一心称名的意思,也就是更进一层的了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什么叫「莲华」呢?

  《妙法莲华经》这名称是罗什三藏法师翻译的,梵语的原文是「萨昙芬陀利修多罗」,「萨昙」是「萨达磨」的略称,「芬陀利」本叫「芬陀利加」,若要详细知道,在《法华玄义》第八卷上把「萨达磨」、「芬陀利加」、「修多罗」,解说得非常详尽。

  「萨」,在罗什以前的竺法护译为「正」,到了罗什法师时才译为「妙」,「达磨」即是法,所以叫做「妙法」。

  「芬陀利加」译为「白莲花」比较正确,本来应该称为「妙法白莲华」,简称之为「妙法莲华」。

    把「妙法」与「莲华」结合起来,是取「当体莲华」与「譬喻莲华」两种意义。当体莲华是取义于莲华之入污泥而不染,所谓妙法,本来就是清净的,那个清净的妙法,就好比入污泥而不染的莲华。譬喻莲华是取义于花与实同时俱有。大凡一种植物,都是先开花,等待花落了的时候,才会结成果实。可是唯有莲华当开花的时候,在萼的地方就已有果实的台座。以花果同时的莲花,而来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九界众生以迷为因,佛界以悟为果。根据上述的十界各各具有十界的道理,佛界当中具有众生界,众生界当中具有佛界,从因中有果,从果中有因,生佛不二,因果同时,诚然像莲花的花果同时生出相似,所以取义于譬喻莲花。

    什么叫做「经」呢?

  「经」的梵语叫「修多罗」。正译为「契经」,就是在上能契合诸佛所说的真理,在下能契合众生的根机,所以叫做「契经」。同时,经还有贯穿与摄持的两种意思。贯穿是说如来说法的意义本来是一贯的;摄持是说如来普遍摄化众生而没有遗漏。还有如来金口说的教,是亘古今而不易的,所以名之为「经」。

    关于《妙法莲华经》的四字经题的出处,在《法华经》的〈方便品〉中说:「如是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优昙钵华」,或叫「优昙钵罗华」,或名「讴钵罗花」,译为「青莲华」,这是一种祥瑞的花,虽然是有名字,但在世间上通常是见不到的。相传在如来生时,或金轮王出世时,曾一现这种花。如来开显法华的妙法,好象是开放了这希有的瑞花,这在〈方便品〉中说得非常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音」的这个名词,有种种不同的翻译。罗什译为「观世音」,称为旧译;虽同称旧译,但竺法护译为「光世音」;到了玄奘的时候,又译为「观自在」,称为新译。

    这些不同的翻译,那一种是正确的呢?玄奘的翻译似拘泥于原语,罗什的好象是意译。

    观音的梵音本来是「阿黎耶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Arya Avalokitesvara),现在逐字解释如下:

  「阿黎耶」,华言译为「圣」,是尊称的意思。

  「阿缚卢枳多」。是观照或注意的意思,所以简称为「观」。

  「伊湿伐罗」,是堪能之义,把它作为名词,就变成「君王」或「君主」的意思。

    从上面的几个解释,把名词与动词取自在之义为「圣观自在」,略称「观自在」,较为正确一点。所以玄奘《慈恩传》说:「旧译为光世音或观世音,皆讹谬也。」
    那么,罗什翻译的「观世音」,难道就错误了吗?那并不是的!我们从罗什的译风来看,从经文所说这位菩萨的誓愿来看,就可以知道他是不错的了。如本品的经文释尊开始就说:「善男子:若无量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世音」的名词,就是从这段音声的文字而来的,而且这段文字在〈普门品〉中,又特别占有重要的意义。

    在密教里,说这位菩萨是司如来大悲总德,为阿弥陀如来的因位首座。通常弥陀左右的二大士,就是观世音与势至。观世音是司慈悲门,势至是司智能门。观世音与势至都是为人所熟知的。

    玄奘法师所以要把这位菩萨译为「观自在」的原因,是因为这位菩萨欲使众生观察诸法而得自在的缘故。

    罗什法师所以要把这位菩萨译为「观世音」的理由,是因为这位菩萨观察听闻众生的一心称名,而来救诸世间忧恼的缘故。

    罗什与玄奘二法师的翻译,都很确当,都有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我们来谈谈观世音的净土,什么才是观世音的净土呢?

    原来观世音的净土,叫做「补陀落」,或叫「补陀落伽」(Pratalaka),通常都是叫补陀落的多。根据《慧苑音义》卷下说:「补陀落伽山,译为小花树山,这个山中,有很多小白花树,其花很香,香气远播。」《华严探玄记》第十九卷上说:「印度名速多罗山,此无正翻,以义译之,则名小树蔓庄严山。」在《十一面经》和《华严经》,都曾说到这个山。

    因为信仰观世音盛行于东方,所以在东方到处都有补陀落,南印度的南部、中国的舟山群岛,都是东方比较大的补陀落。

    在中国,文殊的净土是五台山,普贤的净土是峨眉山,地藏的净土是九华山,观音的净土是普陀山,合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在西藏首都拉萨的喇嘛法-王宫为补陀落,说法主为观世音的化身。

    其它供奉这位菩萨的处所,皆叫补陀落。

    从普门示现的誓愿说其理想,那就是欲使这个娑婆世界完全成为补陀落。

    关于观音的异名,在诸经中有如下的称号:

  〈普门品〉中,称为施无畏,或称净圣。

  《清观音经》中,称为大悲施无畏。

  《悲华经》中,称为正法明如来,或称为遍一切功德山王如来。

  《观音授记经》中,称为大悲圣者,或称救护苦难者,或称普光功德山王佛。

  〈真言仪轨〉中,称为大慈大悲主。

  〈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金刚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知道了观世音菩萨不同的名号之后,再来研究什么叫「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旧译为「大道心众生」,新译为「觉有情」。僧肇法师《维摩经注》第一卷上说:「菩萨具称为菩提萨埵(Bodhisattva),菩提是佛道之名,萨埵秦译为大心众生,有大心方能进入佛道,故名菩提萨埵。」

  《阿毗昙》说:「菩提云无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此人发广大心,求无上道,救度众生,故名菩萨。」

  《大论》说:「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就众生,以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说:「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以化他故,名为菩萨。」

  「菩萨」,译为大道心众生,或觉有情的意义,已经是明了的了。可是,《阿毗昙》的解释,与《大论》的解释,其意义有著不同,现在辨说如下:

  《阿毗昙》的解释,谓菩萨发大心是为众生求无上道之意,这与普通所解释的觉有情「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是相同的。但根据这个解释,则菩萨似乎没有究竟觉悟的,但《大论》解释说:「菩萨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萨。」则菩萨是已经觉悟了,因为自己觉悟,才能用佛道广度众生而应病与药的。

    我们现在所讲的观世音菩萨,如《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所示,他是过去正法明如来,早就成佛了,由于大慈悲心的驱使,才特再示现菩萨,随缘度化,这与一般为众生而上求大觉的人,当然是很不同的。因为他是觉悟了的大菩萨,比较两说,以《大论》的解释较为确切。

    普门的「普」字,是说观音的众德普具。实在说来,观音不单是普具众德,而且有大悲救济的活力,所以「普」是普具大悲救济之光,而到处应现的意思。

  「门」同是受观世音菩萨慈悲救济的众生有种种不同的类门。所谓「普门」,是说众生的根机虽有千差万别,而观世音菩萨则能普应群机,无不示现。中国古德说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两句话,可作观世音菩萨化现三十三身普门示现的最好写照。

  「品」是品类,谓在同一部经中,区分为几类,秩序井然,不紊不乱,如《法华经》分二十八品,药王菩萨有〈药王菩萨品〉,妙音菩萨有〈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尽意发问

    这部〈普门品〉,从头到尾都是说的信仰观世音菩萨,全文分为长行与偈颂两大段。长行是散文的体裁,偈颂像韵文体的诗歌。因为偈颂是长行的复述,所以,〈普门品〉中的要旨,完全包含在长行中。长行又分为两段问答:第一段是无尽意菩萨问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而得名。第二段是问观世音菩萨在娑婆世界,是以什么方便,而为众生说法。现在将第一段的发问解释如下: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这是无尽意的问话,也可以作为本品的序分看。

  「尔时」,是指什么时候说的呢?依知礼的《观音义疏记》上说:释尊在讲完东方〈妙音菩萨来往品〉,而即将开讲西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当儿,尔时,就是指的那个时候。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释尊的弟子,听完了〈妙音菩萨来往品〉,欢喜踊跃以后,希望再听一点观世音的发心来生起大众的善心之时,尔时即指大众均在希望之时。所以,尔时有如上二义。

  〈普门品〉是《法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前面第二十四品是〈妙音菩萨来往品〉,在那品末尾曾这样的说:「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普门品〉上的尔时,可以取前义。

  〈普门品〉是〈妙音菩萨来往品〉的姊妹品,前品妙音菩萨现色身三昧在三界六道中,到处示现,说法度生;本品是说观世音菩萨示现色身三昧,随类化身,说法度生的情形。

  「尔时」虽然普通的看法,是二十四品讲完,二十五品开始之时,可是,在独立读诵〈普门品〉的时候,不一定说尔时是二十四品讲完之时。所以,从佛方面讲,尔时就是佛观机当讲〈普门品〉之时;在众生方面讲,尔时是众生因缘成熟要听〈普门品〉时。其实,不管什么时候也是尔时,尔时是无限的。

  「无尽意菩萨」,是东方不询世界普贤如来的补处菩萨。东方不询世界,是只有菩萨没有声闻,没有缘觉的国土。普贤如来是那里的教主,这位菩萨是在如来之下,辅助教化的。可是现在他受了如来的慈命,到娑婆世界来辅佐释尊的教化,因此灵鹫山法华会上的坐列之中,也有他的一席。现在由他出现发问观音菩萨的因缘,意义是很深的。

  「无尽意」,是没有穷尽,无量无边的意思。因为这位菩萨,以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界无尽,而菩萨度生的悲愿也无尽,所以叫做无尽意。

    照以前所说,法华的妙理是诸法实相。有些不知万象是由差别因缘所生的假相,而执著为有的,那就是凡夫的迷界。依因缘的存在,执一切皆空,这是小乘或权大乘。在实大乘中,从万物差别来说不偏于有,从万物一体来说不偏于空;认为无尽相关的万物,都是诸法的实相。天地万物,都是相施相惠以利他,这实在全是菩萨的愿行。光利自己,这是声闻缘觉不明白世界相施相惠的原理。这位无尽意菩萨,以无尽的大悲,济度无尽的众生,这无尽即是大乘的根本之义。观世音菩萨,名遍十方,望重群贤,普门示现,悲愿无尽,所以与这位菩萨出问,意义实在深长。

  「即从座起」,将要听闻释尊说法的时候,无尽意菩萨从自己的座位上起来,偏袒右肩,合掌向佛,端正顶礼,这是向释尊问法的开端。

    在天台的《观心释》中说:「空即是座,于此空无所染著,故谓之起。」这位菩萨,就是常以诸法皆空为座。原来,离开有空二边才能证得中道的实智,所以于诸法皆空之座,亦不染著。诸法皆空是平等门,现在这位菩萨奉了东方不询世界教主普贤如来之命,到灵鹫山释迦的法华会上,应机发问,因此从平等空座而起,现起差别众生的有门,所以说「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这就是我们披搭袈裟的样子,以袈裟覆盖了左肩,袒露出右肩的姿态。在印度,袈裟所以要露出右肩,那是为了做事的时候比较方便,为了替师父做事时有庄重的仪表,就是表示恭敬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礼拜佛菩萨的时候,模仿这偏袒右肩的印度之风。依《观心释》的解释,覆和露,是表空假二谛的权实二智,空谛是实智,实智是不可说,所以左肩覆盖;假谛是权智,所以右肩露出。或者说,左肩表禅定,右肩表智能。现以袒露右肩,即是从禅定起而开放智能的光明。

  「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合掌,是双手的手掌十指相合,叫做合掌。在印度,这是表示对上的一种恭敬的礼节。进一步的解释合掌,两手十指,相当于十界,把它合而为一,成为十界一如,是表示众生与佛,迷与悟,是不二的。

    无尽意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著法-王座上说法的三身具足的释迦牟尼佛,起如次的发问,即是「而作是言」。

    现在所说三身具足的释迦牟尼佛,关于三身之义,实有一说的必要。

    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真如之理,体验到这个的,即是圆满法身;以体得之理而显佛智是为报身;随缘应现,广度众生,是为应身。释迦牟尼,就是具备了这三身之德。

    从「尔时」到「而作是言」,是本品的序分。从「而作是言」以下的长行,到后面重颂的复述,乃至直到重颂最后的一句「是故应顶礼」,是正宗分。自「尔时持地菩萨」以下,是流通分。

  「而作是言」以下是无尽意菩萨向释迦牟尼佛的问话,也就是正宗分的开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这是无尽意菩萨问释迦世尊:「观世音菩萨,究竟是以什么因缘而得名观世音的呢?」此处经文,并不需要特别解释,只需来解释一下「世尊」。

    释迦牟尼佛,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于世出世间最尊无上,所以叫做世尊。世尊就是如来十号的总称,这十号是据如来之德而立的十种尊称。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 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
    如 来--从真如实相而来。
    应 供--具有受一切众生供养之德。
    正遍知--得平等正觉。
    明 行 足--具足妙行。
    善 逝--犹如妙德,以无量智能,而能断诸烦恼,以趣佛果。
    世 间 解--具足世出世间之智。
    无 上 士--超出一切有情,最胜无上。
    调御丈夫--调御一切烦恼魔障的大丈夫。
    天 人 师--为一切人天师表。
    佛--是佛陀的略称,又作浮图;译为觉者。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觉。自觉是自己得到菩提涅槃的妙果,再来教导一切众生是觉他,以此二觉圆满,名觉行圆满。所谓三觉圆,万德具,即称为佛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释尊应答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段文,是释迦牟尼佛的总答,是一卷〈普门品〉的大纲。观音菩萨的悲心和誓愿,众生称念的方法和得益,完全包含在这段文句之中。〈普门品〉中,即以此为最重要的地方。

    而且,翻译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来由,也是从这段文中来的。

  「佛告无尽意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回答无尽意菩萨的问话。「善男子」,就是直指无尽意菩萨。

    这段文中,包含了三点要义。但众生与诸苦恼,实有先来说明的必要。

  「众生」,梵语是「萨埵」,是一切生物的命名。称一切生物为众生有三点理由:

    一、与众共生于世。

    二、众多的因缘和合而生于世。

    三、受生于众多之处。

    众生这一名词,本是旧译,玄奘的新译改为有情,以别于一切无生之物。

    在本文里说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如地狱界的众生、饿鬼界的众生、畜生界的众生、修罗界的众生,这些被苦恼煎迫著的四恶趣众生,实在已有无量无数。但佛陀讲经全以人间为对象的中心,观世音菩萨,是娑婆世界大慈大悲的救主,那些众生,在人间也可以看出来。好比,世间的人,在每一天之中,有时生起瞋恚的地狱心,有时生起贪欲的饿鬼心,有时生起忤逆乱伦的兽性心,所以,人间就具有了四恶趣。

  「诸苦恼」是指后面所讲的七难、三毒等苦。因为这一节是总答,下文才来分别解说。所说的那个苦恼有个别不同,除了七难三毒之外,尚有四苦八苦等。这些苦恼,完全是人间内心的地狱苦恼、饿鬼苦恼、畜生修罗苦恼。然而,要详细看看这些苦恼的本源,就可知道由于求生的欲望而起。

    人要求生,没有比得上这种欲望更强大炽烈的,所以这个欲望即是引起一切诸烦恼的来源。

  「闻是观世音菩萨」,这一个「闻」字,是从「耳根圆通」一义而来,「耳根圆通」与「一心称名」、「皆得解脱」,为这段总答文中的三大要义。

  「闻是观世音菩萨」,是说众生闻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名号。众生若闻之而称名,则观世音闻其音声使他皆得解脱一切苦难。「闻」字,众生闻观音,观音闻众生,菩萨与众生相闻、相应,于是就显示了感应道交之妙。由于耳根所闻,菩萨与众生才能感应融通,所以叫耳根圆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9:03 , Processed in 0.21291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