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310|回复: 16

[原创] 逃不出去的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8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只想说,自己的经历印证了一句话,大气候下别想特殊。
想自己清净安稳,找倒霉呢。

既然出不去,那就先好好混吧,混到大家都高高兴兴的。
否则,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2 收起 理由
钒yxdzz + 1 赞同!向您学习!
至善佛缘 + 1 善,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5-28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圣严法师:与人相处的主张 (转)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实践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从“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来着手。
  


感恩——奉献、回馈不求报
  


随时随地心存感恩,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奉献的时候,态度是恭敬的,而不足以施舍心来付出,否则便会自以为是施恩者,产生自以为了不起的心态,认为自己做了很多的功德,而且一心期待对方回馈,这是不知惭愧。相反地,接受布施或服务的人,则要把对方当成恩人,感念他的恩德。也就是彼此都存著奉献、供养、感恩、报恩的心,一方以感恩的心奉献,另一方以感恩的心来接受。
  


很多人嘴上说是奉献,其实心里是在做投资生意,今天给了些什么,明天就希望得一些回馈,事实上,这是利益交换,不是报恩,也不是奉献,真正的奉献是没有条件的。
  


感谢——顺境、逆境皆恩人
  


应该以感谢的心来接受顺、逆两种助缘。助我们一臂之力的是贵人,理当感谢;而以逆境激励我们成长的,也是贵人,也应该感谢。事实上,我们应该把所有我们遇到、见到的每个人都当做贵人、当成恩人,都是有利于我们的人,心中便能常保平安。
  


感化——知惭愧、常忏悔、以慈悲智慧感化自己
  


许多佛教徒都是拿经典来教化他人、感化他人,拿佛法的标准来要求别人。
  


佛法是来帮助我们修行的,不是拿来度量人的。可惜很多人不仅以佛法度量人,并且以世间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人,却不能以身作则,如此不但不能以佛法帮助自己,又怎能对别人有助益呢?
  


感化自己就是要知惭愧、常忏悔。惭愧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希望能够做得更好、更努力;忏悔是因为知道自己有做错的地方,提醒以后不要再犯错。
  


经典中告诉我们,修行大乘佛法的菩萨要到了八地以上,才成为无学;而小乘的声间也要证了阿罗汉果后,才是无学。无学,就是不再需要学习了,学习忏悔、惭愧。或许有人会说:“菩萨怎么还会有过失?菩萨还需要惭愧吗?”事实上,菩萨要常惭愧、忏悔,才会愈来愈精进、愈来愈清净、愈来愈能够感动人。
  


感动——从自己做起,以学佛所得悲智感动他人
  


有人会抱怨家庭里的成员不够好、不能满自己的愿;或觉得社会混乱,人心不安定。总认为等别人都变好了,自己就安全了;其他人都变得认真、负责,自己就幸福了。以此标准期待他人,认为只要别人都好,自己就有福报;但却忘了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满了别人的
  


这个世界需要佛法,自己实践佛法是最可靠的,希望人家做到是不容易的。如果大家都能用智慧来处理事、以慈悲来对待人,自然能够产生力量感动他人。
  


“四感”就是要我们感化自己、感动他人、感谢顺逆缘、感恩奉献,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学习地藏菩萨的大愿心,如此就能够经得起苦难,而且不以苦难为苦难,同时又能够在苦难之中救济苦难,这就是自利利他、自助助人的菩萨精神。




发表于 2011-4-21 11:26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郭迎金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5401&pid=1012975&page=1&extra=page%3D1#pid101297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净慧长老:做命运的主人 用积极态度不断的修正自己  (转)
         

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追回,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手中。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积极的态度。

         


每个人就自身而言,最关心、最难捉摸的问题,莫过于命运。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无数圣贤哲士对命运这一主题进行过思考,创立了许多关于命运的学说,其中,最具代表性有两种:一种是说,命运掌握在神祗手中,要改变命运只有依靠神灵;另一种则认为,人的命运早已前定,无可更改,人只有听从命运的摆布。
         


佛教的命运观则不同,佛陀是无上觉者,他具有圆满的智慧,洞察到人类乃至一切众生命运的规律,以及掌握、改变命运的方法。佛教认为:人的命运遵循着因果的规律,经常被这样表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获得什么样的果,所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人生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因果的法则贯通于这三世,叫“三世因果”。佛经里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我们推定人生三世因果并驾驭自己命运的最简单的原理。
         


根据佛教因果法则,我们今生的许多遭遇源于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而未来却取决于现在的努力。由此,我们获得了掌握命运的信心和勇气,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追回,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手中。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积极的态度。说到底,命运就是我们自己,要转变命运,只有转变自己,转变自己的思想行为,转变自己的贪欲、嗔恨、自私,转变自己先天的种种习气毛病。当然,最彻底、最根本的转变是转迷失为觉悟,转凡夫成觉者,这时命运也就完全操之在我了。
         


我们只要认识了这个法则,并按佛陀的教诲,不断修正自己,生命之树就会开出最灿烂的花、结出最丰硕的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8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还债平安,还愿快乐 (转)


圣严法师


问:现在我想学的东西很多,对于生命的存在和天地万物的法则都很感兴趣。我想首先请问:‘做人的意义在哪里?’佛教认为人生是苦,人因有欲望而痛苦,所以要修行得解脱。可是如果人生是苦,那么父母把孩子生下来让孩子受苦,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而如果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脱离轮回,为什么还要存在?

师:佛教是讲苦没有错,但是佛教的修行,目的是为了离苦得乐,不是教人出生来受苦。从佛法的观念来讲,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具有两项任务,一个是还债,一个是还愿。还债,就是我们在过去世应尽的责任未尽,欠下的‘债务’来不及偿还,因此这一生要继续地还,直到还清为止。还愿,是过去生我们发了愿,发愿要利益他人、帮助他人,无法来得及实现,因此这一生继续行愿。

至于债是什么时候欠下的?愿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承担。能够承担而还债的人是安心的,能够承担而还愿的人是快乐的。很可惜现在我们看到许多的人,真正愿意尽责负责、还愿还债的人不多,多半还是继续在许愿、求愿。因为大家觉得还债,就象是把钱、把权,把贵重的物品从自己手中拿出给人,很舍不得、很不情愿,所以痛苦。其实就是因为这么想才痛苦,如果把还债、还愿当成是人生的任务,也就不会痛苦了。

至于还债、还愿这两个任务是谁给的?是过去世我们自己给的,也就是佛教所讲的业力和愿力。业力和愿力,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是要自己负责的,也要自己来承担的。不过,还债和还愿毕竟不同,还债是普通人欠了什么而要偿还什么;还愿则是菩萨发心,我不欠人,人不欠我,而我自己主动要帮忙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悲愿心。

因此,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愿意还债,就不痛苦;若能发愿行愿,则一定快乐。这也说明了:活着,并不一定痛苦。

问:人们常说,活着要快乐、要开心,也要做好事。可是我忍不住想,过了百年以后,现在所有活着的人都不存在了,而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也都将化为灰烬;或者是说人类终有灭亡的一日,那么一代一代人类延续、传承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师:你这是从‘末世论’的观点来讲。持‘末世论’的人认为,这个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人类,有其开始,也有其终极,而终极就是地球毁灭的一天,人类也将全部消失。既然地球终有毁灭的一日,那么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很抱歉!我不是‘末世论’专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从佛法的立场,来说明生命存在的本质。

佛教是不讲末日、末世的,而讲轮回--循环的轮回。佛教讲的轮回,不仅仅是地球的轮回,因为地球的空间范围太小,而且寿命非常有限。佛教讲的时空范围,是超出地球的时空范围来看地球,它是无量、无限、无止尽的,不是仅仅几千年、几亿年,而是整个宇宙的寿命都在轮回,此生彼长、彼长此生,因此我们看不到它的终极。

佛教讲无始无终,虽然无始无终,却有其开始,也有终极,然而因为始终不断循环,所以找不到一个最初的开始,也找不到一个最后的终极。虽然我们看不到始终,却不断地在这个无止尽的时空范围里‘活动’,就是还债、还愿。还愿、还债,便是对自己负责。


问:还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佛教有个很高的目标,就是内心达到平和,没有欲望。但是我有时候在想,假使人没有欲望,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就像我们对父母的爱,会担心他们身体是否健康?是否吃饱穿暖?如果他们发生什么意外,我们就会担心痛苦,如此一来,心就无法平和了。这是否意味着:有了爱,内心就无法平和?因为爱也是一种欲望,比如爱情、亲情,有了爱,就会想占有,就会有烦恼,内心就不容易平和。可是没有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师:你把爱、欲望和佛教讲的慈悲、智慧搅在一起,分不清楚了。‘爱’是一般的说法,佛教不讲‘爱’,而说‘慈悲’。‘爱’的出发点是自私,有一个自我中心,是为了自我而爱。比如说对父母的爱,是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爱钱,是因为钱可以让我支配;爱自己的身体,是因为身体我要来使用它。

慈悲,则没有自我中心,却有智慧。比如对父母的爱,要给予恰到好处的关怀,对父母的健康、心情,能够给予最好的、正面的照顾,却不期望回报。男女之间的情感也是一样,希望能够给对方最好的关心照顾,却不一定要求对方同等回馈,这是智慧,也是慈悲。

问:怎么样才能够使得内心平静?是不是把爱恨情仇都放下?

师:要让内心平静,就要随时调心;要调心,不是思考可以使得上力,而要有工夫。什么工夫?就是拜佛、打坐、念佛,或者基督教讲的祷告等等安心的工夫。在非常非常痛苦的时候,在内心无法安静之时,要用思想、思虑来获得平静是不容易的,而要让心安静平和,最基本的工夫是祈祷,这是每一种宗教都主张的方法;也可以来参加禅修,安心的工夫会更扎实些。






发表于 2011-5-21 11:58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随念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30544&extra=page%3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8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李叔同《晚晴集》人生解读选摘

大家欢喜,事情就成了

里.jpg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段话的意思是:作为佛弟子的菩萨如果能随顺众生,跟着大家走,就可以跟着诸佛走。如果能服侍大家,就可以服侍如来。如果能让大家欢喜,就可以让一切如来欢喜。


“随顺”指随喜、顺众。“供养”指施舍奉献。“承事”指承担服侍。“一切如来”就是指众生。众生都成佛,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如来,因此称一切如来。
  


弘一法师本是南方人氏,出生于天津盐商人家。他母亲自小宠爱他,读书、游学,任由他随意游浪。他东渡日本,观鉴真大师遗迹,顿生向佛之意。归国后与革命党人来往甚密,曾入南社,与诸君子日夜唱酬。民国建立后,“我厌繁华,繁华厌我”,乃剃度出家。今日回想当日剃头光景,头皮犹觉清凉。
  

好一句“我厌繁华,繁华厌我”。“厌”字又怎解?世人相处,为何生厌?
  

人人都有欢喜心,男女相悦,母子相依,朋友共事,家国兴盛,都自然有欢喜。不过除此之外,另有一种欢喜,我试言之。“杨柳岸晓风残月”,此情极苦,不能得欢喜。因此我们反过来知道,“缠缠绵绵”是“欢欢喜喜”之大敌,“痛痛快快”才是“欢欢喜喜”之真谛。弘一法师身处繁华之中,突然挥手斩断情缘,这是大欢喜。
 

弘一有个好朋友,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革命和尚”“多情和尚”“混血和尚”“风流和尚”苏曼殊,此人性情与弘一仿佛。二人感情深厚,但世人只知曼殊之多情,不知曼殊之果敢。曼殊的诗:“易水潇潇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何等痛快,何等欢喜。
  

当你挥手斩断情缘时,对你是解脱,对她是释放,大家都欢喜,何乐而不为。
  

大家都欢喜,事情就成了。《华严经》上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因为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你让大家都欢喜了,你自己会不开心吗?
  

很多事情之所以不成,是因为还没有欢喜。只要你欢喜起来,那么就有戏。持续欢喜,欢喜到底,事情必能成。小欢喜有小成就,大欢喜有大成就,皆大欢喜有大圆满。弘一一生就是这样大圆满的。


先前他忧国忧民,着实干了一阵子,并无多大效果,因此他换了一种活法,他出家去了,而且修的是佛门中最讲清规戒律的律宗。从风流文人到律宗大和尚,这种转变是惊人的。世人只知道“这下他可苦喽”,没想到他内心欢乐得很。他不再从纵欲中得欢乐,反从禁欲中得欢乐。所谓禁欲也不是真正的禁欲,而是老子说的“少私寡欲”。他只限制自己,并不限制别人,因此他的法门人人见了都认为是可行的。弘一内心的欢乐最终成了欢喜。


世上之事必由苦转乐。苦人有二苦:苦心、苦行。你先做苦心人,再做苦行人,那么就没有不能做的事。苦心加上苦行,那么你就欢喜了。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0113&pid=940706&page=1&extra=page%3D1#pid9407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好文,顶起,。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楼主原创,文字虽少,真实语,如人饮水!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历境,如何修正?不历境磨砺,理上只是空花!

虽寥寥数语,却是人生中几年的沉淀,感恩楼主布施!

随喜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8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8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施的心.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8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净慧长老——人生一场虚幻梦境,不为其所转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所谓修行者,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性,修性也是修心,心性不一不二。禅宗的功夫以明心见性为目标,所谓: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心性有何差别呢?心有生灭变易,性者如如不动。所以,性是体,心是用。明心用,见心体,这就是修行切要的功夫。

佛教讲的一切法,阐释的一切道理,都是根据世间万事万物本自具足的体和用而宣说的。把体用弄明白了,在修行上,少走弯路,容易见效果。比如说,一盏灯,也有体有用。灯的本身就是体,灯所发的光明就是用。体用结合,才能把世间的万事万物说清楚。体用搞清楚了,在修行中才能真正找到本末,找到究竟的东西是什么。

因为不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体,就容易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修行的根本,明心见性,找到这个根本了,就不会胡思乱想,找到这个根本了,就不会痴人说梦。

我们修行,不是要在眼前的点点滴滴的奇特现象上去用心,要从根本上用心。点点滴滴的奇特现象不用功的人也会有的,比如说日常做梦,梦境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梦毕竟是梦,一般来讲梦里的事情总是相反的。比如说梦到好的境界,恰恰就是有一件不好的事情会发生;梦到惊险的事情,往往就会有顺利的事情出现。那些解梦的人,圆梦的人,多半都是用这种方法来为人解梦。

相反的,我们修行的人呢,就会迷于梦境的虚幻。在梦中看到有师父给我说法,看到菩萨在点化,这固然反映了一个修行人日常心心念念在追求佛法,追求神异,如果从解梦的角度出发,梦中好的境界,恰恰是消极的现象、不好的现象将要产生的一种征兆。

我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修行人不要在梦幻泡影这些虚假的现象上去用心思,这不是根本,是枝末。修行得好或者不好,有进步或者没有进步,自己要在日常生活中遇缘逢境来考验自己,在逆境中来考验自己。

逆境现前动心还是不动心,有烦恼还是没有烦恼,信心是动摇还是坚定,这个才是根本。

因为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了生脱死,最终在生死这件大事面前能够作得了主。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作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作得了主。

逆境能作主,能不起烦恼,在顺境中又如何?也是考验修行人的一种现实的境界。在逆境中不能动心,在顺境中更不要动心,顺逆都有方便来对治,顺逆都不动心,修行才有少分相应。

因为人生的烦恼无非是八风,所谓利、衰、苦、乐、称、讥、毁、誉。 在八风中能够不动摇,能够作得了主,在生死中,在生死到来的时候,在腊月三十日才能勉强打发得开。

修行人,就是要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抵制烦恼的力量如何,考验自己定力如何。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在贪嗔痴的面前,戒定慧能不能起作用,戒有没有力量,定有没有力量,慧有没有力量,戒定慧的力量抵不抵得过贪嗔痴的力量?特别是当一个人无明火起来的时候,往往多少人劝都劝不住,拉都拉不开,多大的力量?戒定慧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修行就是要从根本上,从心地上来培养戒定慧的力量。而戒定慧的力量,又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来养成,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来养成。




发表于 2011-3-9 08:40 只看该作者  
本文发布:心是莲花开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9445&extra=page%3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04:55 , Processed in 0.352101 second(s), 21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