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12|回复: 0

[佛教文化] 佛传文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4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众部系的说出世部,所传持的佛传《大事》中,有「十地」的说法,一般承认这和《十地经》等菩萨十地阶位说有关,这也被视为是大众部和大乘佛教有关连的一项证明。但《大事》与其他佛传类一样,似乎都采取超部派的观点。

法藏部传持的《佛本行集经》最后记载,此经大众部名为《大事》,有部名为《大庄严》,饮光部名为《佛生因缘》,法藏部名为《释迦牟尼佛本行》,化地部名为《毗尼藏根本》,这显示出诸部派中有共通的佛传。

但以现存的型态而言,大众部的《大事》与法藏部的《佛本行集经》,以及可能出自有部的《方广大庄严经》等,谈不上完全相同,《大事》尤为歧异,总之在初期,佛传文学者并没有超越部派来作结集。


一般认为,「文学」的理想状态应该超越部派立场。如《佛所行赞》的作者马鸣和有部关系密切,但另一方面也被指出与多闻部、鸡胤部、经量部、瑜伽行派等都有关系,难以断定他属于特定的部派。所以一般认为,把他和摩咥里制咤等同列于赞佛乘一流,较为妥当。

摩咥里制咤的生存年代,被推断为西元二世纪到三世纪顷,是继马鸣之后的佛教诗人,他所著的《一百五十赞》、《四百赞》都是很伟大的诗,广为印度人所喜爱。他在这些诗中赞叹佛陀,在「佛陀接近于肉身佛陀」的观点方面,符合有部的说法,同时他说到佛德无量、智晓一切、心无边际等,则近于大乘的佛身论。此外也可见到赞叹大乘的语句,宣说六波罗蜜和空观的部分,也与大乘的教理一致。因此最近有人认为,摩咥里制咤属于大乘佛教的中观派。

当一心一意地赞叹佛陀、强调归依佛陀的诚信时,就会采用超越佛法教理的文学表现。一般认为,这就是促使佛传文学发达的诗人和宣说部派佛教教理的论师,立场不同的地方。「赞佛乘」一词也见于《法华经》,但梵本并无相当之词。其实在《大毗婆沙论》卷七九中,就批评分别论者宣说「一音说法」之偈,可以视为是指被排斥为「赞佛颂言多过实」的作赞佛颂的诗人之流。

佛传文学和赞佛乘虽可视为同一系统,但这里要简单地检视一下,马鸣以前的初期佛传文学和大乘佛教的关连。佛传文学似乎是从《律藏》发展出来的,首先,在《大事》的开头说到,此《大事》收录于说出世部的律藏。而且《大事》的名称,相当于巴利律大品第一章大犍度。在巴利大犍度中,一开始就叙述佛传,与《大事》文章相合的部分,早已被证明过了。一部分佛传文学被增广后,脱离律**立,就是佛传《大事》。与此相当的,还有化地部所称的《毗尼藏根本》,显示这些佛传一开始都是从律藏而来的。

《律藏》中制戒的因缘谈和训诫破戒的教训譬喻发达后,包含在律藏中的「佛传」被增广,脱离律藏而独立一事,正是因为它和因缘、譬喻的意图不同。被佛传文学采用的部分,可能是为了要寻求佛陀成佛的因缘,了解得以成佛的修行。一般认为,在探讨「佛陀走上什么样的路程而成佛?」「其间作了哪些修行?」等问题时,发展出了赞叹佛陀的文学。在这点上,佛传文学和本生经属于同一系统。因而,佛传文学与《律藏》并没有必然的关连。一般认为,也许是律藏中的佛传偶尔被探讨成佛因缘者所采用、利用,于是成为佛传文学的核心。  


现存的佛传类方面,如《大事》属大众部系的说出世部,《普曜经》、《方广大庄严经》属有部系统,也有「如来藏、清净法界」等语。但现存的《方广大庄严经》则完全是大乘经典,受到后世的很多改变。《佛本行集经》属法藏部等分属各部派,不过这些在内容方面,超越部派的共通性很大。此外还有《过去现在因果经》、《太子瑞应本起经》、《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异出菩萨本起经》、《佛本行经》、《佛所行赞》等,所属部派不明,不过《太子瑞应本起经》可以认为属于化地部系统。

总之,这些佛传类从名称上就可明白,是以成佛的「本起」、为了成佛的「本行、所行」为重点,探究佛陀在成佛之前做过什么。所以成佛以后的记载,就很简略且不完整。这些佛传内容共同的部分,首推释迦菩萨从燃灯佛处获得授记当来作佛。当时,菩萨是婆罗门青年,名叫善慧、苏米达等,名字由于版本而不同,总之,接受授记成佛一事,便是他修行佛道的出发点。所以谈到成佛「本起」时,一定要追溯到这部分的探讨。由此发展出来的故事叙述,婆罗门青年向一名女子买了五枝花献给燃灯佛,并以自己的头发覆在泥地上让燃灯佛踏行而过,此时发起当来作佛的誓愿。也许此一「燃灯授记」,就在佛传文学者之间逐渐传说开来。

此一授记的思想在大乘佛教中,当然占有重要的地位。释迦菩萨从燃灯佛获得授记一事,大乘经典屡屡提及。但是授记之前的释迦菩萨是什么样子呢?之后自然又成了重点。于是往前再追溯上去,就逐渐宣说了自三阿僧祇劫之前开始的修行。佛典中宣说,菩萨得到授记之后,修六波罗蜜行。佛陀为了成佛,必然有不同于声闻、独觉的修行,以成佛本起为主的人当然会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在和声闻、独觉不同的、为了成佛的修行方面,就立了六波罗蜜;故一开始,此六波罗蜜可能流传自佛传文学作者。


在巴利藏的本生因缘谈中,就成了十波罗蜜,可能是后世增广。此外《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记载,有部宗内有四波罗蜜说与六波罗蜜之说,而有部以四波罗蜜说为正统。但佛传类却毫无例外地,都说六波罗蜜。此六波罗蜜说为大乘经典所采用一事,自然毋须多言。总之为了成佛,必然有和弟子不同的、佛独自的修行方式,这就是六波罗蜜,这大概是佛传作者想出来的吧!

其次,关于菩萨直到成佛为止,需经过那些修行阶段?佛传文学中可以看到「位登十地,在一生补处,近一切种智」的定型句。菩萨经过修行阶段中的「十地」,完成修行后,便位于「一生补处」,此事佛传作者们清楚地知道。唯有《大事》细说此十地,其他的佛传类只说「登十地」。换句话说,其他佛传类中没有详细说明十地,但是佛传作者似乎十分详熟其内容。此十地的思想为大乘经典所继承一事,自不待言。

又,「一生补处」(次生补佛位之位)的思想,也谈到将来成佛的弥勒菩萨,无法决定这一思想首先用于释迦菩萨或者弥勒菩萨。佛传文学方面,若要详说的话,还有可以讨论之处,不过上述各点是佛传文学的特殊性质,而且是大乘经典明显继承的思想。一般认为,释迦菩萨下降至兜率天,以白象之形托生摩耶夫人的母胎等说法,即所谓「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降诞、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灭)等传说,应该也是在佛传作者之间成立的。

  
佛传文学和大乘经典虽有如上的密切关连,但不要忽略它们在本质上的差异。亦即,佛传文学探讨重点的菩萨,是已经授记、决定成佛的菩萨,其实是认同现实中的佛陀,并研究成佛之因的菩萨状态。《大事》等认为「同时多佛出世」,所以菩萨也是多数的。但这些菩萨都是已经决定当来成佛的菩萨。相对于此,大乘佛教中所说的菩萨,只是指发菩提心的菩萨,当然尚未决定成佛,是既没有接受授记,也会退堕的凡夫菩萨。

大乘经典固然说普贤、文殊、观音等大菩萨,但同时也叙述一些连名字也没有的菩萨行者。这类无名修行者发起菩萨的自觉一事,无法溯源自佛传文学中的菩萨行赞叹,必然存在其他原理。从这个角度来说,佛传文学与大乘经典虽有密切的关连,但同时,其本质却截然不同。

本生经与教训譬喻:在此简单叙述与佛传文学有关的本生经和阿波陀那(譬喻)。《大事》的全名是「大事教训譬喻」,本生和教训譬喻在佛传文学中极难清楚区分。这是由于教训譬喻在经年累月的述作过程中,随着时代而改变了意义。本生经和教训譬喻都属十二分教,最初的成立很早。如《阿含经》中的《大本经》,已有教训譬喻存在。十二分教之一的教训譬喻大多译为「譬喻」,也可说是「教训譬喻」。


阿含经定型之后,教训譬喻便逐渐被独立述作,属于巴利《小部》的《阿波陀那》便是这一阶段的作品。后来陆续有各种教训譬喻的着作,但形成譬喻文学盛况的经过则不得其详。总之,现存许多教训譬喻大多公认是西元前后的作品。上述的《大事》以外,《撰集百缘经》、《天业譬喻经》、《须摩提女经》等,其著作年代也历经很长的时间。这些似乎脱离教训譬喻的原意,发展成为「故事文学」的一环。

其次,本生经属于九分、十二分教之一,可见其成立得十分早。巴尔胡特栏杆上雕刻有本生图,附有本生铭文的就有二十种,所以西元前二世纪,本生经就已成立,其后著作了许多本生。本生经是释迦的前生故事,但它的题材大多取源于古来的印度寓言,所以内容和教训譬喻相同处颇多。以本生为名的作品中,巴利的《伽陀》可以说最完备,其中收录了五四七个本生经。


汉译有《生经》五卷,另外内容相同的,有《大庄严经论》、《撰集百缘经》、《天业譬喻经》、《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菩萨本行经》、《僧伽罗伽所集经》等多种。此外《六度集经》及《菩萨本缘经》等,是将本生改写为大乘风格的作品;《大智度论》所引用的本生经也具有强烈的大乘色彩。

因此,根据这些本生经似乎可以认为,大乘思想是从本生故事发展出来的。但《六度集经》中含有比《般若经》晚出的经典,所以要慎重地考虑具有大乘色彩的本生,以及初期大乘经典成立时间,这两者的前后顺序。

佛传文学、本生经、教训譬喻之间,虽然难以明确区别,不过似乎可以推断出,这些故事文学的作者,在大乘思想的兴起中发挥了某种作用。重点在于,他们以何种方式营生?住在什么样的地方?与什么样的人接触?如果能够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在阐明大乘思想的起源上就大有助益;但遗憾的是,从本生经及佛传文学中,似乎无法获得这部分的线索。

此外在「譬喻」方面,也有名为「乌播磨」的譬喻。《百喻经》和《贤愚经》等相当于这一类。佛教自原始佛教以来就擅于利用「比喻」。一般认为,譬喻者的譬喻可能就属于这一系统。《大毗婆沙论》引用、介绍了许多譬喻者的教理,但也有人认为,譬喻者后来成立为经量部,所以譬喻者的实际情况不详。


这一系统中著名的有童受(鸠摩罗逻多),著有《喻鬘论》等。一说他与龙树同时代,但《大毗婆沙论》并没有引用他的著作,所以他可能是《婆沙论》成立以后到《成实论》成立之间的人。《成实论》引用了他的诗,中亚发现的梵语断片中有《Kalpanamanditika》,为童受所作。但其内容与汉译的《大庄严经论》一致,而汉译本却是马鸣所作,因此引发了学者间的争议。
摘自平川彰《印度佛教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5:59 , Processed in 0.18635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