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46|回复: 0

[精进共修] 法随念与僧随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1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亦宜独居静处禅思:“法是世尊善说的,是自见的、无时的、来见的、引导的、智者各自证知的。’这样的教法或者九种出世间法的功德应当随念。
  
(一)‘善说’这一句,是收摄教法及出世间法的,其他五句仅摄于出世间法。先就教法说:初、中、后善之故,说明有义、有文、完全圆满遍净的梵行之故,为‘善说’。
  
(1)初、中、后善:世尊虽仅说一偈,也是全部善美的法,所以那偈的第一句为初善,第二、第三句为中善,未句为后善。如果只有一个连结的经文,则以因缘(序分)为初善,结语为后善,其余的正宗分为中善。若有许多连结的经文,则以第一连结为初善,最后的连结为后善,其余的为中善。


亦以因缘生起的事由为初善,为顺适诸弟子而说不颠倒之义,以及因与譬喻相应的为中善;令诸听众闻而生信的结语为后善。全部教法要义的戒为初善,止与观、道与果为中善,涅槃为后善。或者以戒与定为初善,止观与道为中善,果与涅槃为后善。

又于三宝中:佛的善觉性为初善,法的善法性为中善,僧的善行道性为后善。又听闻佛法,如法行道,得证等正菩提为初善,证辟支菩提为中善,证声闻菩提为后善。又闻此法而得镇伏五盖,故亦以听闻而得善为初善,行道之时取得止观之乐,故亦以行道得善为中善,如法行道及完成行道之果时,取得涅槃状态,故亦以取得行道之果的善为后善,这是依教法的初中后善,故为‘善说’。
  
(2)有义、有文等:世尊说的法是说明教梵行与道梵行,用种种的方法说其教法,适合于义的成就故‘有义’,文的成就故‘有文’。略说、释明、开显、分别、阐示、叙述,是义与句的结合,故‘有义’。教法的字、句、文、文相、词语解释的成就,故‘有文’。


教法的甚深之义及甚深的通达为‘有义’,甚深的教法及甚深的演说为‘有文’。得达义无碍解与辩说无碍解故为‘有义’,得达法无碍解及词无碍解故为‘有文’。是智者所知,为考察者所欣喜故‘有义’。可信故,为世间的人所欣喜故‘有文’。教法有甚深的意义,故‘有义’,有显明之句故‘有文’。

一切圆满无可复加,故‘完全圆满’。已无过失无可复除,故‘遍净’。亦可由行道而得证明,故‘有义’。由教法而得明白圣教,故‘有文’。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法蕴相应,故‘完全圆满’。没有邪见、慢等随烦恼故,度脱轮回之苦故,无世间的欲望故‘遍净’。如是,即说明有义、有文完全圆满遍净的梵行为‘善说’。
  
(3)或者以教法是无颠倒之义,故善或说为善说。譬如其他外道的法义是颠倒的,实非障碍法而他说为障碍,实非出离法而他亦说为出离法,所以他们所说的是恶说法。世尊的法义是不会这样颠倒的,不会超越违背‘此等法是障碍,此等是出离法’等所说之法的。如是先就教法为善说。
  
次就‘出世间法’而说适合于涅槃的行道,及适合于行道的涅槃,故为善说。即所谓:‘世尊对诸声闻善示通达涅槃的行道,其涅槃与行道是符合的。譬如恒河的水和那牟耶河的水相会合流一样,世尊对诸声闻善示通达涅槃的行道,其涅槃和行道也是这样合流的。’
  
此中,圣道是不采取二极端而从中道的,说此中道故为善说。诸沙门果是止息烦恼,说此烦恼的止息,故为善说。涅槃的自性是常恒、不死、安全所、皈依处等,说常恒等的自性,故为善说。如是依出世间法亦为善说。
  
(二)法是自见的:这里先于圣道自己的相续而令无贪,故由圣者自见为‘自见’。即所谓:‘婆罗门,为贪染战胜而夺去其心的,则思恼害自己,亦思恼害他人,及思恼害两者,同时心亦苦受、忧受。若舍贪时,则不思恼害自己,亦不思恼害他人,并不思恼害两者,心亦不会有苦受、忧受,婆罗门,这便是自见之法。’
   
其次,依证得四道四果及涅槃九种出世间法的人,他们不是依照别人的信而行,而是各各依其观察智自见的,故为‘自见’。或以值得赞叹的见为见;依见而征服烦恼,故为‘自见’。此中,于圣道依相应正见而征服烦恼,于圣果依原因正见,及于涅槃依所缘正见,而征服一切烦恼。

  
(三)法是无时的:关于学人给予自己的果位之时为无时,无时即为‘没有时间间隔的’。不是要经过五天、七天的时间,圣道才给予圣果的,就是说在圣道发生之后便得圣果之意。


或者要经过长时期方能给予自己的果,故为有时的。那是什么?即世间的善法。而出世善法,即在圣道之后马上给予自己的果,故没有时间的间隔为‘无时的’。所以这无时的话,是专指圣道给予圣果而说的。
  
(四)法是来见之法:因为值得这样说来看的话,故为‘来见’。为什么出世间法值得这样说呢?的确存在故,遍净故。譬如空拳之内,虽说有金钱或黄金,但叫人来看是不可能的。何以故?的确不存在故。虽有存在之物,如屎尿等,而说这是很可爱的,但欲为令人心喜悦,叫他来看是不可能的。并且应该以草或叶来遮蔽屎尿。何以故?不净故。这九种出世间法是本来存在的,犹如空中出了云翳的圆满的月轮,亦如放在黄布上的宝石一样的清净;所以说存在故,遍净故,值得说来看的话的为‘来见’。
  
(五)法是引导的:当引进故为‘引导的’,其义的抉择如次:引近为引导。即火烧自己的衣或头亦可置之不理,而值得以修禅定,引导出世间法于自心中,为引导的。这是说,从事于有为的出世间法(四道与四果)。若是无为的涅槃,则值得以自心引进为引导的——即值得取证之义。或者以圣道为引导者,因为导至涅槃故。以圣果与涅槃为引导者,因引其取证故。引导者即引导的。
  
(六)法是智者各自证知的:即一切敏智、利慧的智者,当各各自知:‘我修道,我证果,我证灭’。因为弟子是不能依赖和尚所修之道,而断除他自己的烦恼的,不能享受他的和尚的果定之乐,不能作证和尚所证的涅槃。所以出世间法是不应如看别人的头饰一样,当于自己的心中亲见,这是指智者之境,不是愚者的境界。


法随念的修习与功德:此法为善说,何以故?自见故;又因无时之故为自见;可说来见之故为无时,以及引导之故为来见。禅修者如是随念善说等类的法之德,那时则无被贪所缠之心,无被嗔所缠,无被痴所缠;而他的心是只缘取法而正直。并如佛随念所述同样的方法,而镇伏了五盖,及于同一刹那中生起了五种禅支。因为法之德甚深,或因倾向于种种德的随念,故不能证得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定是依于随念法的德而生起的,故称法随念。
  
其次,勤于法随念的比丘想:‘演说如是引导的法及具足此等功德的师,除了世尊之外,我实在过去世未见,现在世亦未得见。’因他如是见于法之德,便尊敬于师,顺从于师,尊重恭敬于法,得至于广大的信等,并成多喜悦,征服怖畏恐,而得安忍于苦痛,又得与法同住之想。
且因他的身中常存法德随念,所以他的身体亦如塔庙一样的值得供养,又因他的心倾向于证无上之法,纵有关于犯罪的对像现前,而他亦能随念于法的善法性,生起惭愧。他虽然不通达上位,但来世亦得善趣。

希望修习僧随念的人,当独居静处,随念如是圣僧伽的功德:“世尊的声闻众是善行道的,世尊的声闻众是正直行道的,世尊的声闻众是真理行道的,世尊的声闻众是正当行道的,即四双八辈的世尊的声闻众,是可供养者,可供奉者,可施者,可合掌者,为世间无上的福田。”

此中的善行道,是善与行道的结合,即指正道,不退之道,随顺之道,无敌之道的行道而言。恭敬地听闻世尊的训示、教诫,故为‘声闻’。声闻之众为‘声闻众’,便是有同等的戒和见,而集体生活的声闻团的意义。

其次,那正道亦说是正直、不曲、不弯、非不正、非不是真理,因顺当故名正当,是故那行道的圣众,亦说为正直行道,真理行道,正当行道。此中在圣道之中的人,因他们具足正行道故为善行道;在圣果中的人,因为由于正道而证得其当证的,这是依照关于过去的行道为‘善行道’。

又依世尊善说的法与律而行道故,依可靠之道而行道故,为‘善行道’。不取两种极端依于中道而行道故,舍弃了身、语、意的弯曲,舍弃了不正等的过失行道故,为‘正直行道’。‘真理’即涅槃,为涅槃而行道,故为‘真理行道’。因值得作正当行道的行道,故为‘正当行道’。
  
‘即’是即为此等之意。‘四双’是依双数来说,即证得须陀洹初道者、证得须陀恒初果者为一双,像这样共有四双。‘八辈’则是依单人来说,即证得须陀洹初道者为一,须陀洹初果者为一,像这样共有八种人。在此句中说人或补特伽罗同是一义,这里的人,是指被教化者而说。‘世尊的声闻众’,即依此等双数的四双人,或依单独的八辈补特伽罗为世尊的声闻众。
  
‘可供养者’等,当取来供献的是供品,亦即当从远方拿来布施具戒者之物的意思,又与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资具是同义语。因为声闻众受此供品,能令布施者得大果报,故以值得去接受那些供品为‘可供养者’。或者值得将一切所有物,从远方拿来此处供献为可供献的。


或者亦说值得为帝释等所供养,故为可供献的,像诸婆罗门称火为可供献者,因为他们觉得如是供祭,可以得大果报。如果是因布施者获得大果为可供献者,则唯有僧伽为可供献者;因为供献僧伽能成大果故。即所谓:“若人一百年,事火于林中,不如须臾间,供养修己者,彼如是供养,胜祭祠百年。”这一句在‘说一切有部’用‘可供献者’,上座部则用‘可供养者’,这两句的意义是一样的,不过文句稍有一点不同而已。这便是‘可供养者’的意义。
  
‘可供奉者’,从四方八面而来的亲爱悦意的亲戚朋友,为了表示敬意,而准备殷勤待客的所施之物为供奉物,那样为诸客人所设置之物,是适合布施给僧伽的。而僧伽领受它也相宜,实无尊客如僧伽,因为僧伽仅在一佛期间可见,而且纯一无杂,具备令人敬爱的戒等诸德故。


所以说,供奉物适合于布施给僧伽他们,及他们亦相宜去领受供奉之物为‘可供奉者’。在‘说一切有部’的圣典亦用‘可奉献者’,那便是说僧伽值得先供,故以最先当拿来奉献僧伽为‘可奉献者’,或以最先值得奉献为‘可奉献者’。所以那个字和上座部所说的‘可供奉者’,是同义的。
  
‘可施者’是指相信有他世,而施于当施而说。值得施,或由施有利,即由清净之布施令得大果,故为‘可施者’。值得受彼一切世人流行以两手放在头上的合掌,为‘可合掌者’。
  
‘世间无上的福田’,是一切世间无比的福德的增长处。譬如国王或大臣的谷或麦的增长处,称为国王的谷田或国王的麦田,如是僧伽为一切世间的诸福业增长处。因为依靠僧伽,而一切世间的利益安乐等诸福增长,故僧伽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僧随念的修习与功德:如是随念善行道等的僧德,那时则无被贪所缠之心,无嗔所缠及无被痴所缠之心;而他的心是只缘僧伽而正直的。并如佛随念所述的同样方法,而镇伏了五盖,及于同一刹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为僧伽之德甚深,又因倾向于种种僧德的随念,故不证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定是依于随念僧德而生起的,故称僧随念。
  
其次勤于僧随念的比丘,尊敬及顺从于僧伽,得至于广大的信等,并成多喜悦,征服怖畏恐惧,而得安忍于苦痛。又得与僧伽同住之想,且因他的身中常存僧随念,所以他的身体亦如集合僧众的布萨堂一样的值得供养,又因他的心向证于僧德,纵有关于犯罪的对象现前,而他亦如面见僧伽,生起惭愧。他虽然不通达上位,但来世亦得善趣。
摘自《清净道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5:59 , Processed in 0.21358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