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31|回复: 5

[大德开示] 狂心顿歇即菩提--上梦下参老和尚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0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在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了悟了呢?这就是宿世因缘。咱们看到的只是他的现生,没有看见他的前生。我们每位道友,这就是我们过去积累的善业还不够多,因缘还不成熟。现在我们学戒,大概大家都是从戒学开始学起的,那你们是怎样学的呢?吃饭、穿衣、排泄大小便、睡觉,你们是都可以开悟的,这都是在修行当中。你们作这个观想了吗?咱们在吃饭的时候,大家念念吃饭的偈子,这里有普贤菩萨、有文殊师利菩萨所教授我们的修行方法,你真正去观想了吗?


  我每天跟我们这些男众弟子说,佛菩萨给我们安排,教授我们的方法,随时你都可以开悟的,并不是要听到很多;而是听了要去做。古来闻一句法都是很难的。在我小的时候,我看见哪个法师在讲经,就自己筹备听经的粮食,到常住讲经的地方去,把粮食交了,还要交很多现金,常住才挂你的单。那时听经真的是很难的,在明朝三昧老和尚讲经的时候,见月律师从云南到南京来听三昧老和尚讲经。结果没听到,老和尚上五台山了。他又从南京赶到五台山,可老和尚又回南京了。他就来回的奔波,就是想听经,但没有听到。等他一遇到时,一听他就开悟了。咱们现在是知道的很多,而做的很少,这怎能了生死?怎能断烦恼呢?古时人每知道一句有益的话,他就要把它做到。咱们看看那些古大德们,他们是积累起来的。咱们现在没有这个善根,那咱们怎么办呢?咱们要从现在就开始积累,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你自然就了生死了。咱们只是看见祖师开悟,没有看见祖师行持。达摩祖师在少林,就是现在的嵩山少林修行。二祖慧可大师求见他,求他开示。二祖慧可大师学的是法子,学得很深,明白的道理相当多,但是他请达摩祖师给他开示,大家都知道立雪断臂。他跪在雪堆里,外头下着大雪,达摩祖师在里头坐着,根本就不理他,三天三夜。达摩祖师说:你来干什么?慧可说:我向祖师求法。达摩祖师就说,你轻心慢心,也就是说,你是抱着一个轻心慢心来求法的。慧可大师感觉很受触动,就拔出那个戒刀(那时和尚都带戒刀,带着有刀,一者防身,二者为持戒),就在雪地里头,把他自己的膀臂给砍断了。你说砍个膀臂痛不痛?很痛,痛得他心里忍受不住,他就求初祖给他安心。他说:我心里很不安,请师父给我安心。达摩祖师说:好!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二祖大师到处找心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着我的心了。达摩祖师就跟他说:我与汝安心已竟。我给你安心已经安完了,二祖当下就开悟了,开了悟了就不痛了。因为这个不是他,开了悟这个身体就像是一个世界,而他又是另外的一个世界,二祖就是这样成道的。大家如果理解他们的所做,就象我刚才说过的六祖参五祖,二祖参初祖,这都是不立文字的。现在我们再讲讲立文字的这些大师,玄奘法师他的门下,鸠摩罗什法师他的门下,都是以文字而入道的,翻译经卷时,都是闻一而知十、听一法就知道十法。不论从学教、从禅宗,我们诸位道友是怎么认识的?能不能闻一而知十呢?今天我跟大家说这些,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先认识自己。
  



在我们这里头出家的,我知道有的已经一、二十年了,我看见几位老道友都是一、二十年的。你们每天吃饭穿衣都在干什么?敢说我在修道,念念不忘的在修道。如果不欺骗的话,能有几位呢?又有哪位能够说我在出家之后,我心里头就没有离开过道?就没有离开过自己受戒的时候所发的菩提心。我们每位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在你受戒的时候,在你出家的时候,你的师父一定会教你发菩提心的。你自己可以回忆一下,你发完了菩提心之后,你都做了些什么?你认识不认识自己发过的菩提心呢?恐怕十个就有十个是不认识的。在你受戒的时候,因为咱们中土和有些地方不同,一出家都是大乘根机,你一出家受戒,就是发菩提心了。你自己可能还不知道,你的师父已经教你发了菩提心了。但是你发了菩提心来学戒的,因此你不是一般的,如果你真的不知道,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每天你自己检查一遍,或者是在晚上要睡觉的时候,你就想想自己出家这么多年了,不管三年也好、五年也好、十年乃至二十年也好。在你检查当中,就想为什么我的心还不能入道呢?这是有两种原因的。一种现世的业,你今生造了很多的业。一种是过去的业障住了,障住了你的那个智慧,光明就显现不出来了。当你这一检查,你才知道,你今天所做的哪些是不在道的,心里头离开了你发心时的愿望,那么这一天你会记的很牢,今天做得不好,自己就会很惭愧,明天我要开始好好的去做。我跟大家说的这个方法,是绝对的开智慧,就是要自己每天检查。我今天在心里做了哪些错误的事。检查我的心有哪些念头是不对的,又有哪些念头是很好的,只要你听师父的话,照着去修行就好了。因为师父的话是听佛说的,咱们大家都是佛弟子,都要照佛教导我们的去做才行。


大家都要求开示,都想求知道。你已经知道的很多了,我们每位的道友,你并不是无知,并不是非要听老师讲,听他讲才知道,而是你们已知道的很多了。缺乏什么?是没有去做。光知道,不去做,你怎么能得到呢?你得不到就解脱不了,你自己不去检查自己。看见自己的过,不但不承认,还给自己的过打掩护,自己先原谅自己。唉呀!我是凡夫,我怎么能学圣人呢?就这样过去了。一句我是凡夫,就把什么都遮了。现在还有句口头禅,说什么“我业障很重”。真的是这样吗?我刚才跟我们男众弟子说,如果感觉你业障很重,那你一天从早到晚你就应该修行,你就要检查检查你在想些什么?连自己都不敢去检查自己。如果你真的从早晨到晚上没有二念,没离开过三宝,那你已了生死了,到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是不会动念的,世间相你不会贪爱的。那才是真正的自己认识自己。


你说我这个老和尚活了快九十五岁,自己还不太认识自己。如果你们说认识自己,那你是在说大话,当你所学的,能够自己认识自己时,生死就了一半,临命终时才断定,现在是在认识的过程当中。假使你们的身体像我现在这个样子,你们都会请假了,因为你们也知道支持不下去了,那种难过不只是肉体上,而是心理负担。我现在已把这负担减少了一半,我让心里不再有负担,我把它划分开,身体归身体,心归心。因为心是主,它就会支配你的身体;不能动,让它动,不吃,让它吃,吃饭吃不下,睡觉睡不着,行动不方便。这就是老了,现在我跟你们说,你们也不相信,为什么?因为你还没有老,等你到老了就会知道的。我在我的老师跟前,那时候慈舟老法师才不到六十岁,我们都抱怨老和尚,唉呀!你怎么老是说自己不行了、不行了。我现在才知道,真是不行了。可是愈到了不行的时候,事情就愈多。现在没有人找你们,可找我的就太多了,不论在家的出家的。你问客堂,你要不见,人家起烦恼,我这么老远的来,就是想看看老和尚,你不见能行吗?那就勉强的见。他说的你根本不爱听,但你还得勉强的听,被动的接受他的意见。每天都是如此,心很烦;但烦也不行。





好像你们看到老和尚不讲课时,好象什么也不干,那你问问客堂就知道了。这个从台湾来的,他就想看看老尚。那个从广东来,也是想看看老和尚。我能说我身体不好,都不见吗?那他口里不说什么,但他心里会不会骂呢。也许不会骂了,因为他怕背因果,怕倒楣。那他来找你来干什么呢?或者是家里出了一些不平的事,或者是孩子升学、是生意做不好,给你个条,你就得给他回向。如果他见了你求了你,你给他一回向,过段时间后,他有好转了,他就会说这个老和尚很好。如果求你一回不灵,他就要骂你了。难道不是这样子吗?但是他灵一回,他又会来找第二回,还会介绍给他的亲友,你去看看老和尚吧,你不顺心的事找他,他给你一念就好了。这些都是一种麻烦。


刚才我问我们的弟子说,我是为你们活着呢,还是为我自己活着?也许你会这样回答说,老和尚你发了菩提心,你就应该为众生活着。但这不是一句话呀,是要用心去付出的,我想我们的道友都懂得这个道理。也有很多弟子问我要什么东西?我会要什么呢?我现在是什么都不要的。可我愈不要,他们就愈要给你;可是你想要的人,他又偏偏不给。人就是这么的怪,想要的他不给。不需要的他却非要给你不可。诸法也是这个样子的,大家细心的一观察就会发现!一切法都如是理。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一切法无我,我不因为这些生烦恼,本来就没有我,那还生什么烦恼,因为人的活着,本来就是为别人的。我们每位道友都想求法、都想求知识、求深入、求证得、求解脱、求成佛。成了佛就能利益别人,修道就是为了利益别人而活着的,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有些时候说话,是说起来容易但做着是很难的,我跟你们说的这些话是我一直要求自己要做到的,我也希望大家一起来做,我们一起来成就无上菩提道业。



 如果你真的要修,那你就修一个观,观:一光驱除千年暗,等你把这个修开悟了,那你也就成就了。“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当下狂心顿歇,歇即是菩提。当下就是菩提了。狂心顿歇即菩提。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2 收起 理由
摩訶羅 + 1
至善佛缘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5-21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狂心顿歇即菩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1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若虚空,量周沙界。

顶礼感恩历代与时俱进、弘扬大乘、弘宗演教、护持佛陀正法一切祖师大德大善知识!

祈愿世间多真正荷担如来家业者,践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演绎大乘佛法的不可思议。传承、弘扬,永续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1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学佛寻根求源得歇心 (转)
  

慈法法师开示



时间:2009年1月9日

地点:北京

内容提示:

佛心周遍,汝心周遍,如实周遍,是为念佛。

念佛忆佛,远离戏论,攀缘于佛。

觉悟是慧,安详是福,福慧具足

清净平等缘起

驳功夫成片




实际所谓的往生是让你消除你的对待,归入十方安乐中,十方安乐是真安乐,你一方安乐是个步入的点,就是一个点罢了,契入的点,就象跳水一样,你跳一次水就跟你有关系了,但你跳进去的只能是那个点,那么我往生也只能那么一个点——西方,但是十方安慰,不可片离的安慰,片刻都离不开的,这是真安慰。你离都离不开,这是真安慰。你要是认为自己还要求这个东西,还要去修这个东西时,你没有得到真安慰,最多你有相似安慰了。你说我用感恩的方法来念佛,实际这是一种相似安慰的鼓励罢了。真正的感恩在每一时、每一刻、每个因缘上,那会得到大安乐。



这安养国是照十方国,十方刹土,同摄同归。



蕅益大师讲六信(编注: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中,我们讲凡夫心智周遍与诸佛心智周遍无二无别,你这个地方能得到安慰。因为用佛之心智周遍与众生心智周遍这个心来念佛,你怎么能不安慰呢?我们用的是一片一点的心念,你当然想求功夫成片了,想达到一心不乱了,因为你亏欠这个东西。



佛心周遍,我们念佛,我们的心也周遍。这一念间就念念相续,恒古恒今,无衰无变,无增无减,无自性性就显露出来了,你怎么不安稳呢?这里面没有什么求不求的东西,只有用不用的东西,用周遍即得周遍安乐,用不周遍那你就不周遍,我们执着一点就不周遍,这还是缘起法。



很多人念佛就为了求功夫成片,他把功夫成片当成个前景了,但他对功夫成片从来没有认知过。要是认知过,认知即是!我们说手机就是手机,你认知了就结束了,对不对?还有什么?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是缘起上出问题了。你说现在哪一个人能说出一个标准的功夫成片?很多古人都讲了,这是古人自己的认知。他想学这个认知,很多人学来学去,学来学去他做一段又不相信了,做一段又不相信了。为什么?没有这个功夫成片的人来带他,他永远见不到这个功夫成片。我说你不要说你修功夫成片,你跟我说说,你见没见过功夫成片的人?你要没有见过,你就打掉你这妄想就对了。你没有缘起,你知道吗?你这缘起就是妄想,妄想你再求,还是个妄想的结果。什么种子结什么果,谁不知道啊?这是很有意思了。



这是因果关系,学半天,因果都不相信了,你还学什么佛呢?



比如一个法师给人讲:“你们要求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你先一定要问问他是不是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他要不是,他给你施教的东西都是骗大家的,要不然他教给你什么呢?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他怎么教给你呢?他种的都是没有种子的果子,你拿回去种,你说我要求这个,他自己都不懂这从哪来的。传承嘛,他要有这个传承,你修吧,你一定能成就。为什么?他有这个,他有这个经历。一个人给别人讲法,讲的天昏地暗的,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那讲的什么啊?(众人笑)不是可笑,是挺严肃的事。



到处求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没问题,你就找根去,找到根就找到传承了。好比我以前学蕅益大师的持戒念佛,我就学蕅益大师的东西,学来学去,就能知道蕅益大师是怎么持戒念佛的。好比现在人传播过去祖师的教言,这个祖师提倡过一心不乱,你就去考究考究他的东西,你能得到一心不乱。但现在学舌的人,你找到他也白搭,他没这个种子,他自身没有这个种子,你怎么得?你怎么用?所以一定要考究。好比我们学“安心、起行、作业”,你一定要到善导大师那去考究他,必须把他考究出来,若不考究出来,你得不到安心。



净土法门你要是不考究阿弥陀佛,你永远不相信阿弥陀佛的愿,中间人传就把他拦截了,把他打折扣了。你看释迦文佛拉着大家的手,说:“我给你们介绍介绍,这是现在佛正在说法,你们来吧!找他!有什么烦恼,不要找我了,我要取灭了,你们找他吧!”不是吗?



但是现在人不介绍阿弥陀佛了,说:“你来我这吧,我能怎么样。”实际不怎么样,对不对?你怎么样?你也是生死之痛。但是人就不去寻根求源,法的根源在哪儿呢?



十方九界众生同念弥陀,这太清净、太平等、太真实了。颠倒了病了一样念阿弥陀佛;老老实实的一样念阿弥陀佛;圣人念阿弥陀佛;出家人念阿弥陀佛;在家人念阿弥陀佛。这多清净、多平等!非要搞点鬼花样,加了很多自己的料,结果就不是那个糖味了。



缘起!缘起!大家说是说,但到关键时候,到自己用的时候就不去溯本求源了。所以一定要寻找源头,追到那个源头上去,心一下就歇下来,不过是把你的心整合了一次。



佛心周遍,汝心周遍,如实周遍,是为念佛。



那你就相应了,OK了,你心就没事了,佛的心怎么做,我的心也怎么做,那就是念佛嘛,对不对?与佛相应了。但人不这样整合自己,说佛是佛,我是我,我要怎么做,对不对?他就没有说佛怎么做。



佛心周遍,我等心也周遍。佛心,他有那么多愿,我们也那么愿,这就整合了。这一个整合,你就相应了。



缘起法,缘起太重要了。



古人真都讲到了。可是为什么人安稳一段,他又要去找、要修功夫成片,说不行,我还得修修什么。为什么?他就又回到自己原来的状态,就是一小点,而不是周遍心。



功夫,再大的功夫,只要有我执,就是小小的,他没有周遍性。说菩萨未证周遍,不名为佛,就是不圆满的意思。你怎么得圆满安住?念佛!念佛忆佛,远离戏论!攀缘于佛故。



人不相信这个。佛是已经周遍之亲证者,你攀缘于他,你周遍的心智就会整合在这个里面。实际就是一杯水、一点水,再多的水,倒大海里了,咸同大海,这决定是一味的。就是此周遍,我亦周遍;此拥有,我亦拥有。这个地方安心了,你再来该做什么去做什么,但是以无为心智而行有为法则,以无所得而行种种有为法。因为你已经整合过了,整合过了你就不需要这些东西了。



安心!人就是不去整合这个无上心,总去整合一个小鬼名堂,小鬼名堂当缘起了,那就影响他一生、半生、多生。




所以那四句偈子“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常无性就是周遍,这不是契合点嘛?“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还是让我们整合自己。




居士问:比如信顺的人、听话的人他得来的容易,和那些得来不容易的人(比如那个老和尚,笨笨的,下了那么多功夫)相比,这两种人相比……




师父:后者感恩心更强一些,易得的人若是知道这个易得中含着不易得的成分,也会很感恩。




念佛人的缘起一定是清净平等的缘起,平等缘起之下,人的心稍微一不平衡,稍一有偏颇,稍有一些造作,你马上能觉知,这是真的。眼睛利了,心根也利了,感知力也利了,如此而已。但这绝对不是轻贱、不尊重别人的地方,这恰恰是我们喜悦踊跃的地方、安稳的地方、觉悟的地方。




所以你真正有个清净平等缘起了,你遇事安详,这是真实的。我们说就有福报了,你遇事就会觉悟。因为别人有一刹那的错失与过激,你马上就能体验到,你这感觉太直接了。你只要用清净平等的缘起习惯了,你习惯于这个作为了,不管他多大的人物,不管他多圣多凡,这是很厉害的,这太利了,你就觉悟的机会多,而不是自慢,也不是自卑,觉悟的机会多了,你遇事容易安详。




觉悟就是慧,我们安详就是福,福慧具足,两足尊。两足尊就是念佛人,念佛人就能得到清净的缘起、平等的缘起。平等缘起一定会遇事安详,遇事安详一定会有一个悟处,遇事就会明了,遇事明了就是你的慧,所以福慧就会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所以念佛人就是福慧具足。




这没有问题,这是逻辑推导,一加一等于二。



教法的缘起问题。释迦文佛在说弥陀这个教法中,不管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佛》,他深入地讲一个问题——清净平等这个缘起。所有的教典归结到十方众生也好,凡圣也好,都要往生彼国,往生彼国同得阿毗跋致,这是一个结果。十方众生、凡圣,这往生是同等的,利益是同等的,但身份绝对是千差万别的,来自的国土千差万别,身份千差万别,修与不修千差万别,但往生彼国同得阿毗跋致,所以给他一个名称:同志。



就是平等缘起,广大清净平等缘起,广大者无所不摄,同一回归,同得阿毗跋致,同证三不退,这个“同”就是清净平等。



这个缘起是真实的、广大的,是如实的面对一切众生的,所以这是“福慧两足尊”。很多经典说念佛人能受世间人的礼敬,天人的礼敬供养,实际这话猛一听你感觉是不是有点(过份)?不是!他是很如实的。因为你只要在清净平等缘起下你有一个运用了,你必然遇事安稳,你遇事必然明了。因为你用不动的心智、平等的心智来审观任何事情,有一点动静你马上能觉察。



我们要说“诸法因缘生”,大家基本上没有什么感觉,没有爱憎,也没有凡圣,分别心都很淡。但要假设人一张嘴好坏、高低、功德大小,你马上就知道这个人偏颇在某个地方了,你瞬间就可以体察到,再大的人物都没有问题。为什么?就在这个清净平等的镜子下,你一照就了知了,这是佛给我们一个眼睛——天眼、佛眼、法眼、慧眼,给了我们一个肉眼、简洁的肉眼,让我们看什么呢?用平等清净来衡量世间,这就是一个广大真实的缘起,其他的再变再化,万变不离其宗,你还变什么呢?你就安稳下来了。万变不离其宗,你就清晰了知它在变化的过程。



这个法就是大海,世尊在《无量寿经》讲此法如大海,就是百川必归。印光法师一讲就是“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他说这话一点都没有问题的。那我们能不能审视这个东西呢?你要审视习惯了,那我们就可以修一切法了。你学什么法都没有问题,不妨碍了。因为其本在这搁着,缘起在这搁着呢。



阿弥陀佛世尊在这立了三个愿,说以无诤为本,密行、密护、密证三乘。是这样一个概念。誓愿真实,虽是密,但这实际的内容在这儿呢。我们一般说表相的东西说显,内容说密,要是知道内容那就不叫密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清净平等觉念佛后面的内容,那也就没有什么可密的了。



你要是不知道内容,你说一句佛号念到底,一个经本读到底,那行不行?很多人都这么说,你问问他是不是读到底的人?他是不是佛号念到底的人?不要开玩笑。要是教导者做不到,那下边的人怎么做得到呢?我们不是在以讹传讹吗?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象银行给人贷款,你得有这笔款子,你给人家空头承诺:“来吧,我给你贷款”,人家到你那,你给人一张白纸让人走了,那行吗?你得有实质的意义与教法,要不然就太残酷了,这可是个大问题。




录音记录:明璃


校对:宝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2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狂心顿歇即菩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2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6:01 , Processed in 0.314685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