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45|回复: 2

[大德开示] 缘影分别心与法界体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0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缘影分别心与法界体性
梦参老和尚
  如果生活中念念不失觉悟,这样即是成就佛道。而禅就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念念不失,也因此,禅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例如,禅堂的前面经常挂着“选佛场”三字,就是让人们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中的心,可不是我们身体中的心脏。这个心范围极广,三干大干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凡用语言表达的事物都在心中。这个心,就是心性、体性,或者经上常说的“觉性”,与佛成就的心性平等。凡夫与佛只因此心迷悟之间的差别。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心并不是这“真心”,而是妄识。这妄识就是将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为心,而第七识则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一分真心,一分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影子。

  “明心见性”在教义中达到了“十信”的阶位,此时信心具足,便不会再起恶念、再造恶业。成就十信之后就进入了“初住”,住于心上。参禅之人与学习教义之人的差别,就在于禅堂所宣扬的开悟就是成佛;而学教义就知道开悟离成佛差的太远了,明心见性还没达到华严的初住,更不要提《华严经》所说的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位。证据就是入初住的菩萨发菩提心。

  我们都说发菩提心,但我们这个发菩提心不是真正的发,叫对佛教有一点奉敬,不是发菩提心,这在教义上是有证据的,发心住的菩萨具有大神通力,能够到一百个世界示现成佛,与大菩萨度化众生。有了这样的神通才表明真正进入了住位,发心住的菩萨初发心时始成正觉。而我们平时也经常说发菩提心,但我们所发的只是“欣乐心”。对佛法诚恳与信乐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平时所说的“开悟者”只是不再造恶业,明白自己的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达到开悟之后还需要继续修行。开悟者连发心住菩萨的神通都没有具备,别说一百个世界,就连在这个世界中都无法示现佛身为众生说法。这就像从小学、中学、高中最后到大学的一步步教育,每一步都是为后一步做准备。如果突然有一个天才,他具有了大学资格,但是大学这个过程他没有,他也不会。但是他前生修了,他不迷,比别人聪明,但不见得什么都懂。佛教中的修行也是如此,一位一位不能跳跃,不是禅宗所说的“顿超直入,立证菩提”。这个成佛只能说是明心见性而已,但是他还得起修。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大悟不同,释迦牟尼佛经过了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才获得了大悟,不是我们这个悟。就如神童哪怕在智慧上并不比一位经过一系列教育的大学生差,但他却完全不了解教育的一步步过程一样。因此,哪怕是“顿超直人,立证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在此时得以显现而已。佛教中没有便宜法门。龙女即身成佛,她过去修三大阿僧祗劫就没说了。华严经上说的即身成佛,那是无量劫修的。善财童子即身成佛都是无量劫修行的结果。所以,顿超直入是由渐而顿。

  不仅佛教修行没有便宜,生活中也没有便宜可捡。某些人突然地发财,某些人突然陷入困顿,都是前世与宿世的因缘。学习中也是这样,有的人一学就会,有的人笨得很,怎么学也不懂。一学就会的人因为宿世积累的智慧才能有今天的“顿”。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我们不能贪图便宜。

  参禅靠自己,而念佛则是依靠他力。通过观想与称名——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就会得到他们的加持。现在那么多人修念佛法门,就是依靠他力的修行方式。而参禅却完全不同,参禅的道友会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完全是自力的。念佛的人则完全不同,是要求见佛,仰仗佛菩萨的功德。念佛、观想佛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力。两者间的区别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在生活中,如果前世和佛教有缘,如念过佛,信佛,则今生遇到佛法时便加倍欢喜,也能更加投入进佛法中。如果没有这种因缘,就不见得会有这种热情与投入。地球上现在有六十亿人,信佛的人也很多,但真正投入的人却不多。我说这话也不怕诸位多心,在座的各位虽然听闻佛法但并未投入。你会为佛法付出很多吗?不付出又怎么得到!信只能得到信的功德,付出多才能有更多的功德。这个与念佛得到的加持是毫不相违背的。今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是前生的善根因缘。因为这份因缘的存在,我们才能在今生听闻佛法时有深刻的触动。在开始信佛的时候有种战栗的感觉。产生战栗感觉的原因在于善根深厚,脱离佛法太久。突然得到加持力的缘故。而有的人听到佛号时感觉喜欢,但并没有激动的感情,也没有付出。有时候还到庙里烧烧香,但我们要知道烧香是风俗习惯而非信仰。信仰与习俗是不同的,真正的信仰是要将佛法与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这就回到了“禅”。

  我把禅解释为“善因”,过去无量劫以来的善因。这就是为什么见佛会有欢喜心,参禅而能进入。举个例子,“念佛是谁?”反过来说“谁在念佛?”这一问意味着什么?这是在发明我们的心性,寻找我们的本体。我们的身体是变化的,无常的,由前世所造业推动的变化身。

  学生中有正第一名,也有倒第一名。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是正第一名,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倒第一名,必须有一个依次排名的顺序。修行也是如此,有个修学的次第,如果想超越,就必须付出努力。付出的力量越大,超越的阶位越多。我们学佛的人也是这样,必须一步步超越。

  选自:《梦参幻悟》


转载
发表于 2011-5-10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5-10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的人也是这样,必须一步步超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7:17 , Processed in 0.27215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