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22|回复: 1

[事迹传记] 佛陀的圣者女弟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马嘎塔国的首都王舍城,住着一位家境良好的女孩跋达,是个富商的独生女。她的父母将她幽禁在一栋七层楼房的顶楼,因为她的性格热情,他们担心她性意识的觉醒会为她带来麻烦。

有一天,跋达听到街上的喧哗声,她便从窗户探头出去,看到一个罪犯正要被带往刑场。他是车站的一个年轻人,后来变成窃贼,被逮到时他正在抢劫。跋达一看见他就爱上他,于是躺在床上拒绝吃饭,除非她可以和他结婚。父母亲尝试劝她别做这种傻事,但她却死心塌地。于是她那有钱的父亲便用巨款贿赂守卫,请他将此人带到楼房来。

守卫遵照指示去做,将抢匪换成当地的一个游民。富商令抢匪和女儿结婚,希望经过这次命运的突然改变之后,他能重新做人。然而婚礼之后不久,新郎开始觊觎妻子的珠宝,想将它据为己有。因此,他对她说当被带往刑场时曾发誓,如果能逃过一死,将会供养某个山神。他促请跋达将最好的首饰全都穿戴在身上,陪他一起去山神出没的地方——一个陡峭的山顶断崖。

他们来到这个「土匪崖」,国王都在这里处决罪犯,这时跋达的丈夫要求她将珠宝递给他。跋达眼见只有一条路可以脱困,于是请求丈夫准许她向他作最后的礼敬,当她拥抱他时,便顺势将他推下山崖摔得粉身碎骨。受到所犯错误的煎熬,跋达不想再回去过世俗生活,因为感官欲乐与财产对她来说,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而决定出家修行。

她先加入耆那教团,当接受剃度时,头发被从根拔起,作为一种特殊的苦行。但它又再长出来,且变得很卷,因此她被称为「昆达拉克萨」,意即「卷发」。但耆那教的教法无法满足她,因此她又成为孤独的行者。她游遍印度,拜访许多心灵导师,学习他们的教法,因此得到许多宗教典籍与哲学的杰出知识。她特别擅长辩论,很快就成为印度最着名的辩论者之一。每次进入一个城镇,她都会做一个沙堆,并插上一根红苹果树枝,宣布若有人想和她辩论,就踩上沙堆以知会她。

有一天,她来到沙瓦提城并再次竖起她的特殊标志。那时沙利子尊者正在揭达林精舍停留,听到跋达抵达,他愿意和她辩论,因此便派了几个小孩去踩踏沙堆,留下记号。于是跋达带着必胜的信心,在许多人的陪同下来到揭达林。她向沙利子提出许多问题,而他一一回答,直到她再也问不出话为止。然后沙利子问她,第一个问题就已深深震撼跋达,即「何者为一?」她保持沉默,无法确定长老的意思。

她心想,他当然不是指「上帝」、「大梵」或「无限」。那么它是什么?答案应该是「食」(具有牵引、长养、持续之意),因为一切众生都需要靠食物维生。跋达承认失败,请沙利子告知答案,但他说除非她加入僧团,否则不会告诉她。之后,长老就送她去比库尼道场出家,几天之后,她就证得阿拉汉果。

这是《法句经注》记载跋达遇见佛法的版本,但《长老尼偈》中跋达的偈则呈现不同的情景:往昔仅掩一布游,顶上拔发覆污泥,于无暇处思有瑕,于有瑕处见无暇。从白昼住处出来,于灵鹫山峰顶上,吾见清净之佛陀,身边伴随比库僧。双膝跪地吾顶礼,于彼面前礼敬彼。「善来,跋达!」世尊说,即为吾授具足戒。

在这个版本中,跋达与佛陀的相遇并非发生在沙瓦提城,而是在靠近王舍城的灵鹫山,跋达接受剃度也并非依照正式的仪式程式,而是在佛陀欢迎她成为比库尼时完成。他们之间的讨论也未记载在偈中,但跋达一定很快就达到觉悟了,因为佛陀后来宣布她为比库尼中「速疾神通」第一者。

《长老尼偈注》在注解这些偈时,试图将这些偈与古老的注释传统作调和。根据这个版本,在跋达向沙利子认输之后,她礼敬他,他则带她去见佛陀。然后大师知道她的智慧已经成熟,便对她说了一个《法句经》的偈:“一首有意义及听后心获得平静的偈,好过千首无意义且与证悟涅槃无关的偈。”听完这首偈的结语,她就达到阿拉汉果与四无碍智。于是请求出家,佛陀同意,遂将她送往比库尼僧团,她在那里接受正式剃度。

《譬喻经》对于跋达的觉悟,又提供了另一个观点。在跋达出家成为耆那教的女尼之后,她学习该派的哲学系统。有一天,当她独自静坐思惟教理时,一条狗接近她,口中衔着一只残缺不全的人手,并把它放在她面前。当跋达看见这个场景,并注意到那只手有虫在蠕动时,心灵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在激动的状态中,她问有谁可以对她解释此事的意义。

最后她找到佛教僧侣,并被带去见世尊:之后彼教吾佛法,有关蕴、处、界之义,大师并说不净观、无常、苦与无我观,从彼听闻此法义,吾得清净之法眼。当吾了解真实法,便求出家与受戒。大师于是对吾说:「善来,跋达!」之话语。既得出家受戒已,吾观小溪之流水。经由洗足之水流,吾知生灭之过程。然后思惟一切行,皆同如是法尔义。当下吾心便解脱,漏尽无余得苦灭。如来于是称我为,速疾神通第一者。

最后两句提到佛陀称跋达为「速疾神通第一」比库尼。这个特质和比库拔希亚(婆酰)相当,他在佛陀告诉他:「见惟所见,闻惟所闻,感惟所感,知惟所知。」时,立即证得阿拉汉果。两人证悟最高实相如此迅速与透彻,在一瞬间就从凡夫位升到阿拉汉果位。跋达的后半生都在北印度诸国游化,宣说佛法,并指导他人亲证她所达到的解脱目标:漏尽解脱五十年,游化盎嘎国、马嘎塔。于下诸地行乞食:瓦基、咖西、高沙喇。彼施主乃真智者,布施跋达一衣袍,已植广大之福田,因她乃是离系者。

沙瓦提城住着一个穷人家的女孩苟答弥(古译:瞿昙弥、憍昙弥,或瞿夷、裘夷),她因家境贫苦而很瘦弱与憔悴,所以人人都称她为「憔悴的苟答弥」(翅舍瞿昙弥)。如果有人看见又高又瘦的她走过,由于无法得知她内在的富足,他可能会老实地说她:彼乃内在美,从外不得见。

由于出身贫穷与不吸引人,积撒.苟答弥一直找不到丈夫,这令她很沮丧。但有一天,某个富商突然决定娶她为妻,因为他欣赏她内在的财富,认为这比她的家世或外表更重要。然而,夫家的其他人都瞧不起她,他们轻蔑地对待她。这种敌意使她很不快乐,尤其因为她所深爱的丈夫,被夹在父母与妻子之间左右为难。

但是,当积撒.苟答弥生下一个男婴时,丈夫全家终于接纳她为儿子暨继承人的母亲。她终于松了一大口气,感觉如释重负,如今她非常快乐与满足。她对小孩的爱超出一般母亲,她非常执着于这个婴儿,因为他是她婚姻幸福与内心平静的保证。
然而好景不常,快乐很快就幻灭了,她的小孩有一天突然生病死了。这个悲剧对她来说太过沉重,她担心夫家会再次鄙视她,说她没有生孩子的命,城里其他人则会说:「积撒.苟答弥一定是做了什么缺德事,才会落得如此下场。」她甚至害怕丈夫会变心,另外去找一个家世更好的妻子。

她一直这么胡思乱想,终于导致精神错乱。她拒绝接受孩子已经死亡的事实,相信他只是生病,只要给他正确的医药就会康复。她抱着小孩跑出家门,挨家挨户为孩子向人讨药。她在每一户面前乞求:「请给我的孩子一些药。」人们总是回答她药没有用,因为孩子已经死了。然而她拒绝接受此事,又到下一家去,始终相信孩子只是病了。许多人取笑她,还有人嘲弄她,在经历许多自私与无同情心的人之后,她终于遇见一个明智的好人。他知道她只是因为伤心过度而心神紊乱,于是建议她去找最好的医生——佛陀,他一定知道正确的解药。

她立即遵照建议,赶去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正住在那里。她抵达时手中抱着小孩的尸体,心中重新燃起希望,她奔向佛陀并且对他说:「大师!给我治疗孩子的药。」佛陀亲切地回答他知道有一种药,但她必须亲自去取。她着急地问他是什么。「芥菜籽。」佛陀回答,震惊在场的每一个人。积撒.苟答弥问她应该去哪里才能取得它们,并且种类为何。佛陀回答她只需要从未曾死过人的家庭取回少量即可。她相信世尊的话,随即进城去。

在第一间房子,她问是否有任何可用的芥菜籽。「当然!」对方回答。「我能要一些种子吗?」她问。「没问题。」那人对她说,然后给了她一些种子。接着,再问第二个她认为不是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家中曾经死过人吗?」「那当然!」那人说。结果每一家的说法都相同。有一家最近才有人去世,另一家则在一、两年前;有一家父亲死了,另一家则是母亲、儿子或女儿。她找不到不曾死过人的家庭。人们对她说:「死者,比活着的还要多。」

到了晚上她终于了解,并非只有她有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无须再对她说什么,她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已经让她看得很清楚。她体悟到存在的法则,诸行无常,有生必有死,生死轮回不已。佛陀就这样治疗了她的迷执,让她接受世间的实相。积撒.苟答弥不再拒绝相信她的孩子已经死亡;她了解死亡是一切众生的命运。佛陀就是使用这样的方法治疗哀伤逾恒之人,带领他们走出无法自拔的迷惘,他们一直在里面以自己个人失落的狭隘观点,来看待这整个世界。

有一次,有个人在悲叹父亲的死亡,佛陀问他是指哪个父亲:此世的父亲,或前世的父亲,或更前世的父亲。因为如果他想悲伤,他就应该对其他父亲也感到悲伤才对。另一次,一个哀伤逾恒的人清醒过来,是因为佛陀向他指出他的儿子会转世,他只是在对一具臭皮囊痛哭而已。

在积撒.苟答弥从迷惑中走出来之后,她带着孩子冰冷的尸体到墓地埋葬,然后回去找佛陀。佛陀看到她时,问她是否有找到芥菜籽。「尊者!芥菜籽之事已经解决,」她回答:「请准许我出家受戒。」于是大师对她说以下的偈:若人心深贪爱着,执迷子女与牲口,死亡将会掳走他,如水淹沉睡村民。由于她的心已在丧子煎熬中成熟,因此一听到这首偈便见到实相,成为入流者。佛陀同意她加入比库尼僧团的请求,遂将她送往女众道场,她在那里出家并且受具足戒,成为比库尼。

出家之后,积撒.苟答弥精进修行与研究教法。有一晚,她看见油灯喷溅火花,她顿时体悟到生死轮回就如灯火燃烧一样。世尊知道她究竟解脱的时机已成熟,便来找她并对她说了一首短颂:若人寿百岁,不见甘露道,不如生一日,得服甘露味。当她听到这几行偈时,当下便断除一切结,成为阿拉汉——解脱者。

在《长老尼偈》她的偈中,积撒.苟答弥描述佛陀给予她的大喜悦。因此她赞叹与贤圣为友的利益:大圣常对世人赞,清净道侣之可贵。藉由净道侣之助,愚人亦可成智者。人应得善知识助,如此彼智方可长。藉由善知识之助,彼能解脱一切苦。人应了知四圣谛:痛苦与苦之集起,然后痛苦之息灭,以及灭苦八正道。积撒.苟答弥从她亲身的经验,知道清净道侣之可贵,因为慈悲的佛陀,诸道侣中最清净者,曾将她从可怕的轮回痛苦中拯救出来。

在记载于《长老尼偈》她的解脱偈中,积撒.苟答弥描述女人特有的各种痛苦。人们唯有了解她所说女人的痛苦,才能体会到她对佛陀的感激有多深,他为她指出解脱之道:调御丈夫说:女人之痛苦。妻妾苦亦然。有人曾生子,失望割彼喉;怯者服毒药。婴儿难产时,母子皆不幸。积撒.苟答弥在偈结尾不是悲叹,而是胜利的呼声,表达她找到解脱与免除一切痛苦的喜悦:正道是吾所修习,趋向无死八圣道。吾观察佛法之镜,由此吾觉悟涅槃。拔除身刺释重负,一切应做皆已办。长老尼翅舍诵此,彼为心真解脱者。

我们在《相应部》中也找到积撒.苟答弥所说的一组偈,事关她和魔罗的一段对话。有一天,魔罗前来干扰她禅修,这是魔罗最喜欢做的事,无论对方性别为何。他以一个偈奚落她:汝既丧失汝爱子,为何愁容枯坐此?独自进入丛林中,汝在寻找某人吗?积撒.苟答弥自忖:「这首偈是谁所诵,是人或非人?」然后她想到:「这是魔罗,他说偈是想要激起我心中的恐惧、不安与慌张,让我出定。」

于是她回答:我已走出丧子痛,因此不再寻找人。吾既不忧亦不悲,我也不怕你,朋友。一切喜怒皆已断,无边黑暗已破除。征服死亡之大军,吾住漏尽无余中。从她称呼魔罗为「朋友」,即可看出她的无惧与平等心,魔罗已失去他过去所被认知的真实性,因此无选择地只好消失。积撒.苟答弥比库尼,从她个人的悲剧升华到最高圣果,被佛陀称赞为比库尼中「粗衣苦行第一」

沙瓦提城中有个妇人有十个小孩,她一直都忙着生产、养育与照顾孩子,忙着教育他们,以及为他们安排婚姻。她一生都环绕在小孩身上,因此被称为「多子的索那(输那)」。我们可能觉得奇怪,一个家庭怎么有这么多的子女,但这在过去的亚洲并不罕见,甚至直到今日也是如此。

索那的丈夫是佛陀的信徒,在虔诚奉持在家戒多年之后,他决定献身梵行,因而出家成为比库。对索那来说,接受这个决定并不容易,然而她并未因而怀忧丧志,反之决定过更虔诚的生活。她召集十名子女,将庞大的财产过继给他们,并请他们只要提供她生活所需即可。

这安排顺利进行了一阵子,她有足够的支援,能将时间都花在宗教活动上。但不久之后,这个老妇人便成为子女与他们配偶的负担。他们未曾真正接受父亲出家的决定,更不同情母亲的宗教信仰,而认为父母亲是心智失常的宗教狂,因此对母亲的态度很快就由尊敬转为鄙夷。他们不再顾念对母亲的积欠有多深,以及她过去无私奉献给他们的财富与多年辛苦的照顾。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因此视这个老女人为讨厌鬼与负担。

佛陀说世上懂得感恩的人就如圣者一样稀少,在此再次得到验证。对索那来说,孩子们对她的冷落,比丈夫和她分离更令她痛苦。她内心五味杂陈,其中混杂着对孩子的责备与控诉。她了解到,过去她所认为无私之爱——纯粹的母爱,事实上是含有预期回报的自私之爱。过去她完全依赖子女们,并相信他们会在她年老时奉养她,以作为她长期照顾他们的回报。

过去她一直都认为,感恩、感谢与参与他们的事务,是她应得的回馈。难道那时她未将子女视为是一种投资,是对抗老年寂寞与恐惧的一种保险吗?以这样的方式,她观察自己的动机,并发现佛陀的话在自身上得到应证,即女人依赖的不是财产、权力与才能,而是她的子女;而沙门则只依赖自身的美德(AN 6:53)。

这样的反省让她决定出家,如此才能培养无私之爱与美德。为什么她要继续待在家里受到无情的冷落呢?她认为在家生活是灰暗与沉重的,而想像中的比库尼生活则是光明与美好的。因此,她追随丈夫的脚步出家,成为世尊比库尼僧团中的一员。但不久之后,索那就了解到,她只不过是又将自己的自私之爱一起带入新生活中。她以一个老女人的身份进入僧团,身上带着许多习气与怪癖,使得她在新环境中处处碰壁。她习惯以某种方式做事,其他比库尼则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因此她动则得咎,经常遭到年轻比库尼的指正。

索那很快就发现,达到圣果并非那么容易,而比库尼僧团也不是她所想像的天堂。就如未在子女身上找到安全感一样,出家为比库尼也并未带给她立即的安稳。她还了解到,自己受到女人身的束缚,而光是憎恨缺点并不够,她渴望自己有更多阳刚的气质,此外,也必须知道怎么做才能产生改变。她接受必须更精进用功的事实,不只因为年纪较大,也因为到目前为止,她都只有培养女性美德,而欠缺男性精进与稳重的特质。索那并未因此而气馁,也不认为正道遥不可及。

索那明白必须努力战胜自己的任性与轻浮,必须修习正念与正知,并且牢记能对治情绪的教法。如果她被情绪带着走,而且在最重要的时候忘失教法,那么所有的知识与誓愿又有什么用?这些想法闪过内心,更加深她自愿完全投入修行的决心。因为索那是在老年时才进入僧团,因此她修行起来更具有急迫感。她甚至会彻夜坐禅与经行,只有很少的睡眠时间。为了避免晚上陷入昏沉,她在漆黑的小禅堂中练习经行,她将脚步对准柱子,以确保不会绊倒或踢到东西。就这样,她快速蓄积精进的动能。

索那在毫无预期的情况下,证得阿拉汉果。有一次,其他比库尼都外出,只有她一人留在寺院中。在《譬喻经》她的偈中以自己的话描述此事:彼时其他比库尼,留我独守寺院中。行前特别指示我,煮沸一大锅之水。完成汲水行动后,将它倒入大锅中;置锅灶上并坐下——然后吾心便入定。吾观五蕴皆无常,见彼为苦与无我,断除心中之诸漏,当下证得究竟果。当其他比库尼回来时要求热水,索那却还未烧水。于是她运起火大神通力,迅速将水烧开拿给尼众。

她们向佛陀报告此事,世尊很高兴并以偈赞叹她的成就: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在《长老尼偈》中,索那以五首偈描述她的一生:吾以此身育十子,以吾此肉身躯体。当吾年老体衰时,往谒德高比库尼。她开示我此教法——关于蕴处界诸法。从她听闻此法义,吾遂剃发而出家。当我仍为学戒女,吾已净心得天眼;今吾知往昔居所,它乃吾曾住之处。制心一处得安止,专意修习无相观。吾便立即得解脱,止息欲贪之苦边。彻底觉悟五蕴法,从根断除彼等执。笑看痛苦之老死:今已不再受后有。
发表于 2011-5-2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20:16 , Processed in 0.19337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