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51|回复: 4

[大德开示] 夢中所見瑞相防止变成魔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3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54 编辑

复制地址
1問:念佛後,當晚夢中見到頭腦裡有亮晶晶的光,請問這是否如古大德說的實相本體、常寂光湛然之體?答:不是的。你看到的不是常寂光,也不是湛然之體。如果你看到常寂光、湛然之體,那就恭喜你,你決定是法身菩薩,你不是凡人了。   你念佛或者在夢中見到光是一種瑞相,這些瑞相不要放在心上,否則就變成魔障。《金剛經》教導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有這些瑞相,只有在求老師印證的時候才能提出來。而且不是在公開場所提出,是單獨見老師,沒有第三者在場時,請老師為你做印證,絕不向外宣揚,古大德都是這種作法。   而且這些瑞相常常跟人講就不好了,這好像有點炫耀自己,「我念佛有瑞相,你還沒有,我比你高」,有這個意思在,這不是好事情,容易著魔。所以,一切瑞相都不要放在心上,這是《楞嚴經》教導我們的。如果放在心上常常想著,這個境界就不好了,慢慢就使魔得其便,因為魔知道你喜歡神通感應,他就來找麻煩。   無論在中國、外國,我們遇到許多著魔的人,這是一般醫學上講精神分裂,最後都送到精神病院。我遇到不少,有人來找我:「有沒有法子幫助?」我問他:「是不是喜歡神通?喜歡感應?」他回答:「是的。」凡是著相久了,會對於神通、感應很在意,這就是著魔的因素。所以,一切境界相現前時,一概不理,也不必跟人說,就是好境界。   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一生住山,在廬山建立「東林念佛堂」。他曾經三次見到極樂世界,從未跟任何人提起,到他往生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又現前了,他才告訴別人說:「現在我要走了,佛來接引我了,這個境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所以,什麼時候才能告訴人?臨終往生時才告訴人,你沒有走的時候不要告訴人,才能保持你的身心清淨。 2問:我念佛入靜時,面前出現紅色的「離」與「積」字,請開示。 答:「離」是教你放下,離一切虛妄相。《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如何離?心裡決定不分別、不執著,就是離;不是真的要你離開相,相是離不開的。「積」就是積結功德,你能離相,就是積結功德,所以離與積意思相同。這是好境界,但是不能執著,執著就容易產生魔障。你念佛止靜時,出現任何境界,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不要執著就是好境界。 3問:請問念佛時意守何處? 答:這大概是講心安在哪裡?要安在佛號上。古德教導我們,念從心起,從口裡面念出來,從耳朵再聽進去,字字分明,字字清楚,沒有念錯,如此功夫容易得力。 4問:請問使用佛珠念佛時,是否可以越過母珠? 答:可以。但世間一般有個習俗,特別是初學者,最好不用念珠頭裡面嵌著佛像的這種念珠。對佛像要尊重,手拈著念珠頭,摸著佛像,這不太恭敬。真正念佛人不用這種念珠,就沒有顧忌了。 5問:經云:「一稱佛名,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是我們日常工作繁忙,沒有念佛名號的時間和條件。有人說:「一心一意工作,別打妄想,這也等於念佛一樣。之後再把一天所做的成績迴向極樂世界,這就等於念佛求往生了。」請問這樣做我們的心真能清淨嗎? 答:我想這不用我開示,你自己很清楚。你一心一意做工作,不打妄想,你說也等於念佛,假如你開個海鮮餐館,天天殺生,很認真、很用心的在殺,這個功德能迴向往生嗎?「一心一意做工作」,如果你的工作是利益社會、利益一切眾生,這是福報,還可以說得過去。「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佛經講的功德不是講這個,是講純善的心行,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持戒、得定、開智慧是功德。我們沒有透徹明白佛所講的道理,這是愚痴。我們不能依教奉行,這是缺德不是修德,這種淺顯的道理一定要懂。   你是修行人,在工作的時候就要一心工作,工作才能做好;工作放下之後,就一心念佛,佛也念好了。念佛的時候想到工作,工作的時候想到念佛,工作沒做好,佛也沒念好。所以,一心不能二用,心一定要專一。我們做一天的成績,成績有善惡,自己一定要清楚,只要我們的心真能清淨就行了。何謂清淨心,你一定要清楚,不能含糊,不能誤解。 6問:當念阿彌陀佛念到很法喜的時候,想起苦難的眾生,有時也會流眼淚,請問是何原因? 答:這是一種悲心的流露。我們更應當努力修學,自己修成之後,就能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在現前,我們應當把念佛、誦經、修行的功德迴向給眾生,這樣就好。
发表于 2011-4-3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54 编辑

净慧长老——人生一场虚幻梦境,不为其所转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所谓修行者,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性,修性也是修心,心性不一不二。禅宗的功夫以明心见性为目标,所谓: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心性有何差别呢?心有生灭变易,性者如如不动。所以,性是体,心是用。明心用,见心体,这就是修行切要的功夫。 佛教讲的一切法,阐释的一切道理,都是根据世间万事万物本自具足的体和用而宣说的。把体用弄明白了,在修行上,少走弯路,容易见效果。比如说,一盏灯,也有体有用。灯的本身就是体,灯所发的光明就是用。体用结合,才能把世间的万事万物说清楚。体用搞清楚了,在修行中才能真正找到本末,找到究竟的东西是什么。 因为不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体,就容易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修行的根本,明心见性,找到这个根本了,就不会胡思乱想,找到这个根本了,就不会痴人说梦。 我们修行,不是要在眼前的点点滴滴的奇特现象上去用心,要从根本上用心。点点滴滴的奇特现象不用功的人也会有的,比如说日常做梦,梦境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梦毕竟是梦,一般来讲梦里的事情总是相反的。比如说梦到好的境界,恰恰就是有一件不好的事情会发生;梦到惊险的事情,往往就会有顺利的事情出现。那些解梦的人,圆梦的人,多半都是用这种方法来为人解梦。 相反的,我们修行的人呢,就会迷于梦境的虚幻。在梦中看到有师父给我说法,看到菩萨在点化,这固然反映了一个修行人日常心心念念在追求佛法,追求神异,如果从解梦的角度出发,梦中好的境界,恰恰是消极的现象、不好的现象将要产生的一种征兆。 我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修行人不要在梦幻泡影这些虚假的现象上去用心思,这不是根本,是枝末。修行得好或者不好,有进步或者没有进步,自己要在日常生活中遇缘逢境来考验自己,在逆境中来考验自己。 逆境现前动心还是不动心,有烦恼还是没有烦恼,信心是动摇还是坚定,这个才是根本。 因为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了生脱死,最终在生死这件大事面前能够作得了主。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作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作得了主。 逆境能作主,能不起烦恼,在顺境中又如何?也是考验修行人的一种现实的境界。在逆境中不能动心,在顺境中更不要动心,顺逆都有方便来对治,顺逆都不动心,修行才有少分相应。 因为人生的烦恼无非是八风,所谓利、衰、苦、乐、称、讥、毁、誉。 在八风中能够不动摇,能够作得了主,在生死中,在生死到来的时候,在腊月三十日才能勉强打发得开。 修行人,就是要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抵制烦恼的力量如何,考验自己定力如何。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在贪嗔痴的面前,戒定慧能不能起作用,戒有没有力量,定有没有力量,慧有没有力量,戒定慧的力量抵不抵得过贪嗔痴的力量?特别是当一个人无明火起来的时候,往往多少人劝都劝不住,拉都拉不开,多大的力量?戒定慧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修行就是要从根本上,从心地上来培养戒定慧的力量。而戒定慧的力量,又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来养成,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来养成。 发表于 2011-3-9 08:40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心是莲花开
发表于 2011-4-5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54 编辑

发表于 2011-4-5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54 编辑

发表于 2011-4-5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54 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20:36 , Processed in 0.32161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