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64|回复: 5

[佛化生活] 真善和伪善,真诚和貌似诚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7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4 编辑

佛法和世间法
首先来说,佛法是从世间法的大地上生长成熟的华美果实,所以,世间的很多准则、规范,也是佛法并不全盘否定的,但是因为世间法是由无明所支配的结果,而佛法的根本是契合实相的智慧,因此,世间法的局限性,也是佛法所揭示的,其局限性所带来的错误执著,也是需要用佛法的道理来破斥的。佛说,我不与世人诤,但世人与我诤。为什么呢?因为世人看到的,佛也看到了,所以在这个范围内,佛善巧的随顺世人的看法而因势利导;但是世人看不到的,佛也看到了,在这些方面,世人对佛的教化提出种种的争论和诽议。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4 编辑

关于世间的善良 世间的善良并非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断的变化着的,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善良建立的基础是“我执”,对自我的执著,在此基础上,凡是对我有利益的就是善,对我有害的就是恶。 但是这个“对我有利”是分层次的,每个人追求的利益都有暂时和长远,微观和宏观的区别,比如一个人,暂时的善就是安居乐业,但是如果家族受到侵犯,乃至国家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就会舍弃微观的利益,转而维护更高层的利益,换言之,就是内心执著的范围大小的区别而已,本质上都是执著。 这就像历史上很多“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仁人志士一样,世人也叫他们是“无私、无我”的人,确实是这样的,从不同的范围而言,他在一定的范围内,舍弃了小范围的对“我和我所有的”执著,转而追求大范围的对“我和我所有的”执著,但是这跟佛法的“无我”是有天壤之别的。 佛教的善是完全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枷锁中彻底解放了的,完全泯灭了从“我和他人”的基础上而做各种取舍的狭隘之后,一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智慧所表现出来的结果,虽然在尚未达到这个阶段的人看来,佛也说“我和我的弟子”,但是佛的内心对此完全没有丝毫的象凡夫那样的来来去去的牵挂流连。 首先我们要具备世间的善良,因为这是基础,不可能从一个在世间属于邪恶人格的内心里萌发出来佛法至善的智慧的;但是当我们要追求佛法的至善的时候,要警惕世间这种善的虚伪性……相对于佛法契合实相的真实而言的虚伪,因为它无时不刻不在滋润着我们无始来的无明习气,不断的计度自他得失,遮蔽实相智慧,引领我们生生不息的在轮回中流转生死。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4 编辑

真正的诚恳和貌似诚恳 对于一个没有学佛,没有满口实相、真如、无我、利生等词语的人面前,我不谈这个问题,因为没有必要,而对于一个每天这样畅谈佛法的人,那么因为他的言论的缘故,如果我要跟他讨论,那么我就必须假定他对此都有了充分、正确的认识,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世间“诚恳”的伪装下的本来面目。 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佛教中关于人无我,法无我,缘起性空,菩提心等道理的人,他的思想虽然没有受过佛法的熏陶,但是也不是无缘无故的产生,或者自己的聪明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他出生后所处的人文环境下,自己先天的一些特质和后天的一些熏陶联合作用的产物,总得来说,后天的熏陶很重要,因为能够形成思想概念、语言文字的部分,都是由后天薰习而来的。 他也会是一个诚恳的人,他的诚恳也会没有丝毫的造作,也确实没有明显的虚假伪装,也确实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合法或非法的利益,但是这种诚恳仍然是虚伪的……相对于佛法契合实相的诚恳而言。 为什么呢?因为前有所缘,后有所求的缘故。也就是说,在他这种诚恳的情绪、性格特质表现出来的时候, 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借助前面的,对“某种认知获得感受”的执著而产生的,然后,这种“诚恳”的行为并不是无的放矢的,而是带有明显或隐蔽的目的和诉求的,或者是为了影响对方获得一种“我很诚恳”的印象,也或者是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迫切的传递出去,总之,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其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当自己的这种“诚恳”被误解、拒绝、利用的时候,就会转化成愤怒、怨恨、后悔、失望等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就象各种各样的箭矢一样,通过身语意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试图打击对方。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4 编辑

三解脱门 佛教讲解脱,解脱有三种方法,就是经典中所说的“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 因为动彻了万法本质空寂的缘故,没有丝毫的挂碍、粘滞,于此即是法、报、化三身解脱。 所以菩萨在利益众生、自利解脱的时候,完全不被任何的外相、内质的纷纭变化、差别矛盾所迷惑,于此即是事业解脱。 因为明觉空寂,内不染着,外不滞碍的缘故,菩萨虽然以普贤行愿,尽未来际,尽虚空际,广发一切大愿,但于此能愿所愿,能度所度,皆无染着,如日升沉,不住虚空,不偏不倚,于此即是功德解脱。
发表于 2011-1-17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4 编辑

发表于 2011-1-17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4 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9 20:08 , Processed in 0.18015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