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13|回复: 3

[佛化生活] 不被内在的心与外在的境所羁绊方可来去自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1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23 编辑

禅的公案当中,有一首最为世人熟知的偈句: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句充满矛盾语境的偈语,出自善慧大士的口中,记载于《指月录》。善慧大士本名傅翕,因此也被称为傅大士,生于西元四九七年,是教导梁武帝佛经的老师,也是禅宗尚未发达之前的一位禅师。有一次,他为梁武帝讲《金刚经》,走到讲座上,拿起座上的镇尺敲了桌子一下,就离开了讲座而下,梁武帝大感惊愕,善慧问武帝:“陛下可了解了吗?”武帝回答:“不了解。”善慧说:“我已经把《金刚经》讲完了。” 这则故事初看简直不近人情,既然是讲经,当然必须口说,傅大士却只是用镇尺敲桌,未发一语,哪能称得上讲经;而经既未开始讲,又何来讲经已经结束?深入思索,傅大士这样做,却有着寓意深远的道理。《金刚经》的主要宗旨在于破一切执着、名相,目的是要学者“见诸相非相”,才见如来,就这个道理来看,则连《金刚经》经文也可说是“非相”,必须扫破,才能得其真义,获得自由解脱。因此,傅大士不讲经文,直接拍案,说他已经讲完《金刚经》,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万法无常,正是此意。 沿着这样的脉络下来,傅大士的偈语因而可解。这首偈句说的就是《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无所住,按照《金刚经》的法要,就是不住于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这些都是“非相”,必须离开这些非相,才不为虚妄所迷惑,而得到实相。“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说的是心,心中如果没有锄头、水牛等诸“相”的存在,则抓着锄头也如空手,骑着水牛也如步行,可以自在洒脱,不被锄头或水牛所限制,如此一来,万法皆不住于心,就不被虚妄的诸相所弄。“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说的则是境,外在的境往往误导我们对于实相的理解,桥看似不流,实则因为人的流动而跟着流动;水看似流动,实则未曾流动,其中的差异在于这些诸相住心,而境又不离心,我们心中受到桥相与水相的局限,眼见的动静之境因此分别出来,如果我们抛掉这些执着,看似静止不动的桥,在时间的流动中,其实是不断流动的,而看似流动不止的水,则千古常在,反而是静止不动了。 更深一层来说,有跟空、动与静,看似截然两异,实则有中有空、空中有有,动中亦静、静中亦动,这是所有相的无常本质,看穿无常,就不着空有,不被内在的心与外在的境所羁绊,而能来去自如了。
转载
发表于 2010-5-31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5-31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23 编辑

有跟空、动与静,看似截然两异,实则有中有空、空中有有,动中亦静、静中亦动,这是所有相的无常本质,看穿无常,就不着空有,不被内在的心与外在的境所羁绊,而能来去自如了。
发表于 2010-5-31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23 编辑

感恩法布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6 05:02 , Processed in 0.603465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