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27|回复: 5

[大德开示] 大乘无我观--悟前与悟后别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0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菩萨大众:
  阿弥陀佛!(大众回答:阿弥陀佛!)
  本来只是想来这里看一看,因为侯董事长那么诚恳,派人专程到台北去邀请,所以我想还是来结个法缘。后来有些同修们建议说:“老师难得到南部去一趟,以后大概很少有机会再去了。既然决定要去,干脆顺便作一场演讲。”我就答应说:“好吧!那就顺便讲一场吧!”因为是临时提议,所以我也没有准备什么讲稿或纲要,今天可以说是随兴跟大家聊一聊--直接从心里面“称性”而说。
  我们今天要聊什么呢?我要跟大家聊的题目就是海报上写的“悟前与悟后”。但是不像我们《禅--悟前与悟后》那本书那样讲,我们加了一个子题,这个子题叫做“大乘的无我观”。这个大乘的无我观,跟一般人所讲的无我观不一样,我们还是依“悟前与悟后”这个题目的顺序,来阐释大乘的无我观(编按:后来因为此书内容主要在讲大乘菩萨悟前所需具备之条件,及悟后修道次第的无我观,与《禅--悟前与悟后》一书之偏重于破参证悟有所不同,为作区分,便将此书依子题而正式命名为《大乘无我观》)。
  首先要讲悟前的部份。刚才有人感叹的说:“大乘了义佛法很难弘扬。”难以弘扬的原因是因为:大乘般若的修证非常困难,不像二乘法之容易,光是见道就已经很困难了,悟后起修的“成佛修道次第”的内涵更难以了知,更别说成佛了。
  在二乘法中,只要有亲证解脱道的善知识指导,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藉意识的思惟,在身、口、意当中,去体证、去现观十八界法虚妄,因此而断除我们对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的误计,不会将蕴处界法中的某一法--譬如离念灵知心--误认为实有;可是大乘法却不是只有讲二乘法的蕴处界的空相,除了二乘所讲的“空相”以外,也讲“空性”。空性就是我们大家都有的真如正理的本体:我个人有这个理体,你身上也有你的真如本性,这个叫做“空性”。大乘佛法的困难,就在于这个空性的触证非常困难,这个空性真如的触证,也就是禅宗讲的明心--开悟。
  这个大乘法的开悟很困难,是因为这个第八识真如,祂的心行的法相很微细。虽然真如一天到晚跟你在一起--你睡觉祂也跟你在一起,你起床了祂也跟你在一起,你昏迷了衪还是在,可是,祂在哪里呢?找又不到!因为一般的学佛人都找不到,所以说开悟很困难。所以一般学佛人听到“学佛就是先要明心见性”,光是听到明心见性这四个字,脚底就凉了,就说:“我何人斯?焉敢望此!”说我是什么人?哪儿敢想明心?不敢想!但是,以现在的台湾地区来讲,或者大陆也有所谓的八大修行人,这些人个个都说已经明心了,已经开悟了,可是他们所说的悟,为什么经不起经典以及律藏的考验呢?这就是说:他们弄错了,错将意识心当作是真如了。从这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到:要获得大乘法的见道--就是要找到真如而发起般若慧--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既然找不到真如,大乘经典你就读不懂;读不懂的缘故,你就无法进修大乘佛法的成佛之道。所以,大乘佛法的弘扬,三百年来一直都保持在很肤浅的状态,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原因。开悟既然这么困难,而你想要求开悟,当然必定得具备许多的条件,那么我们就先要讲悟前的部份,说明开悟所须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你得要有信力。你光是有信心,仍然没有用,还要信力;信力的成就,是要从你过去无量世以来,对三宝的护持、对佛法所熏习培养起来的那些善根福德,才能够让你具足信力。所以信力不够的人,无法信受,听到有人明心破参,心里面就想:“哪有可能?那是圣人的事。我不可能的。”有的人心里甚至会想:“你恐怕是大妄语喔!”根本不敢相信现代末法时也有人能悟,更不敢相信自己也能悟,那就没有证悟的因缘了,所以信力非常重要。
  第二个条件:就是定力。当你的定力不够的时候,你的意识心是很粗糙的;心粗糙的时候,你要找到那个行相很微细的真如就很困难,所以说第二个条件要定力。锻练定力的方法,并不是每天盘腿打坐就可以成功,因为那是静中的定力,下座后没几分钟就渐渐的消失了,然而参禅却是在日常活动中参究,不是靠打坐来参。所以要有一个实际上的次第、一个方便善巧,让你可以锻练动态中的长时间的定力。而锻练定力最重要的事,就是动中的锻练;因为将来要破参也是在动中容易,将来要看见佛性,还是要在动中看。如果你只是静中有定力,一下座,定力就渐渐散掉了,那你将来就算能看见佛性,大概也只能看个几秒钟、几分钟,一下座,动一动,马上又看不见了,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功德受用。所以说在大乘法中要见道,第二个条件是要有动态中的定力。
  第三个条件就是:你的慧力要够。你的慧力如果不够的话,就算让你破参了,找到了你的真如,你还是会怀疑:“这个到底对不对?”不知道!然后你本身又没有那个能力去加以思惟整理,无力确认祂是正确或错误,你就会怀疑这个心可能不对,又退失掉了,所以慧力很重要,能让你分辨正讹。慧力,除了过去世的熏习以外,还要加上今生跟随善知识的熏习,慧力才能增长。
  第四个条件:必须把慢心消除掉。慢心如果无法消除掉,善知识讲的正确知见,你根本就不会相信;你不能信受的时候,就没有办法照他所说的理路,一步一步付诸于实行,那你就无法突破见道上的障碍。
  第五个条件是:要有福德。如果你说:“我们学习明心见性的法,既然完全是慧学,那为什么又说一定要有福德呢?”好像不相干。其实不然,因为这个明心见性的法,祂是菩萨的根本大法、是大乘菩萨道的入道之法、是唯一佛乘的法,必须从这个大乘法的见道开始。大乘法见道的这一关过了,才算开始修行大乘的法道;还没有证悟之前的修行,都只是在修集见道所应具备的福德资粮而已,都不能称为修道。菩萨想要在大乘法中见道,而这个法又是佛法中的根本大法,那就表示说:你想要悟道的话,必须要有证得这个法的福德因缘--你必须是一个菩萨--必须具足当菩萨的条件。
  过去世的你纵然没有证道,但是今生有希望证道,可是过去世没有证道的时候,你必须要在事相上广修菩萨的六度万行: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这些都必须要去熏习。你过去世不断的在熏习这六度,虽然没有办法进入内门修六度万行,但是在外门修六度万行当中,你就累积了很多的福德;当你修证大乘般若的福德具足的时候,你才能够遇见真正的善知识,否则你遇不见。福德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算是善知识住在隔壁,或者跟你对门而住,你也不会相信他,就错过了,所以第五个条件是要有福德因缘。
  第六个条件:还要加上正知见。正知见就是有善知识跟你教导:要怎么样去寻觅你的真如?你的真如在哪里?体性如何?你要如何寻觅?在寻觅真如的这个过程上,正知见非常重要;般若的正知见若不具足,你就找不到。就像是西藏密宗:密宗自古以来,四大派的祖师就不曾有人是真正开悟的,只有一个小派(觉朗派)是有开悟的人。那些密宗四大派的祖师们、法王们弄错了,为什么会错呢?就是因为正知见不具足:他们总是想要把我们这个能知能觉的心修除妄想--把妄想修除以后意识就变成真心。他们不知道我们这个能知能觉的心--这个妄心意识--存在的当下,处在无念离念状态时,另一个第八识真如也同时存在,他们对这个道理不了解;所以他们就想把这个能觉知的妄心意识修除妄想,入定了就变成真心了,说这样叫做开悟了。
  如果这样可以叫做开悟的话,那诸位!你只要会无相念佛的功夫时,就是开悟了--已经一心不乱、净念相继了嘛!可是他们那个无念离念的境界,仍然不是禅宗的证悟,那只是意识心的境界。如果那样可以叫做开悟,问题就很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能知能觉的心是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那个处处作主的心则是第七识--末那识;这个处处作主的心又叫做意根,是十八界法的六根之一,在唯识系列的经典中,称之为“恒审思量”的末那识。当你把第六识意识变成真心以后,意识妄心就不存在了--意识已经变成真心而不是意识心了,那问题就来了:如果原来的妄心意识没有了--没有这个能够了境分别的觉知心--那就应该只剩下“恒而不审”的真心了,真心既然“恒而不审”,那么请问:“佛悟了以后是不是就变成痴呆汉了?”变成“不审”一切境界的心了,跟白痴一样了!所以问题就很严重了。所以在我们这七个识以“外”,还有一个第八识--我们的真如,又名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衪是一直都跟我们见闻觉知的妄心意识、跟我们处处作主的意根妄心在一起的,是八识心王并行运作,应该这样才对。
  我们这个意识心--见闻觉知的心,修除妄想以后,虽然能够入定出定,其实还是落在两边:入定是一边,出定又是另一边。可是我们的第八识真如,从来没有入定与出定,从来不曾住在定中与定外,所以祂不落两边:所以祂是中道心。但是现在佛门中的大法师与大居士,普遍都不知道这个道理,都是想要将妄心修除妄念而变成真心;知见错误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如何能有因缘证悟呢?因此说:正知见非常重要,必须有善知识告诉你:“明心是找到另一个真相心,是和我们的觉知心同时在一起的心,是真心与妄心同时并存的。”这样参禅而证得“恒而不审”的如来藏,才叫做明心,这样才能够经得起小乘、中乘以及大乘佛法的检验,所以正知见很重要。
  当善知识所开示的知见错误的时候,你就会错将意识妄心的无念离念境界当作是真如,你就无法证得真正的真如心;如果自以为这样就是开悟了,就以圣人自居,那就变成大妄语业,那是地狱罪,那问题就很严重了。所以我们同修会的这一些书出版了以后,已经救了很多人免除掉大妄语的地狱罪了。在入口处,等一下诸位临走的时候,可以带一些回去,我们那边准备了很多正知见的结缘书。还有一位师姊大发心,把《楞伽经详解》也买了两百本来,要跟诸位结缘,等一下诸位临走时可以多带一些回去。这意思就是说,想求开悟明心的人,必须要有第六个条件:知见要正确。
  以上是悟前要做的事,悟前的这个阶段就是在唯识五位的成佛之道当中的资粮位与加行位;在你还没有接触到这个能使人证悟的法门以前,都是在资粮位里面修集资粮,虽然也说是菩萨六度万行,其实所行的六度,都是在外门广修六度万行。然后你把这个加行位,也就是我们所教的正知见都熏习了解了,你可以去证实我们这个世间法上及佛法上所讲的一切“名”--我们的显境名言、表意名言--都是虚妄,包括今天我所讲的这些名言的义理和意思也是虚妄;再去证验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心、处处作主的心--这个自性也是虚妄;然后再从名、义、自性这三个法里面,将它们的差别性去加以详细的了知,亲证能取心、所取境都是无常空相,我见就断了--再也不会去认定离念灵知心的意识心是真实心了。到这里,算是四加行完成,我见已经断了,大乘别教的六住位加行才算圆满。
  这时候还是没有破参明心,只是声闻的初果人而已,这时候你就得开始参禅了;参禅的时候不是要打坐--打坐修习一念不生的人,他把腿坐断了还是悟不了,他们往往自以为真的悟了,其实根本就不曾证悟。虽然我是在打坐中破参的,但是我发觉用打坐的方法来参禅求悟,是错误的观念;因为我这一世的师父教给我的观念和知见都是错误的,所以我才会在打坐中参禅求悟;所以在证悟之后,我反而劝大家参禅时不要在打坐里面参,而是要在四威仪中、一切时中去参,尤其是在动中参,特别容易破参。这时候你就去寻觅:我这个见闻觉知心是虚妄的,我的真如究竟是哪一个心?祂究竟在哪里?去寻觅!这就是参禅。
  参禅的时候很辛苦--如丧考妣。如果证悟的福德与因缘尚未具足,就叫你去参禅,那是害你长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参禅时,就像吃热汤圆,舍又舍不掉,因为它很好吃;可是要吞又吞不下,因为太烫了;就哽在嘴巴里面很难过。可是等你悟了,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做禅悦;不是法喜,而是禅悦!因为你找到了第八识实相心以后,你会发觉:原来佛在经里面都明讲了嘛!怎么我以前老是读不懂呢?所以当你找到了祂以后,你会责备自己笨:“佛都已经明讲了,为什么我以前这么愚痴?竟然都不知道?”会责备自己以前真是笨。这就是说:你已经真的破参了。如果你的慧力够,信力够,福德因缘够,你就不会退转;你若不会退转的话,就算是进入七住位了。
  七住位算不算圣人呢?对外道来讲:算!对于佛门里面的凡夫来讲:也算是圣人。可是对于大乘别教的修行次第来讲,还不算,只是贤位的凡夫而已,也就是三贤位的贤人。因为你见道之后还没有通达般若的正理,只是知道总相智而已。见道位里面应该要断除的三缚结中的我见先断了--无始无明打破了;三缚结里面还有一个疑见,你也已经断了。
  疑见断的意思是说:“于这个真如本心不再怀疑了。”可是佛有时候又说:“所谓疑见断了,就是于诸方大师不疑。”于诸方大师不疑的意思,是说诸方大师有没有断我见、有没有证悟,你听了他们的开示以后,对他们的证境都能了知,而不会再有怀疑了;因为你已经可以明确的知道:这位大师没有悟,那位大师有悟。对于诸方大师的修证,你不会再有怀疑的心,你能够确定,这也叫做疑见断。
  从此以后,就进入唯识五位里面的第二位--胜解行位。也可以叫证解行位,因为你真的见道了--亲自证知般若正理的本体了,但是还没有通达,所以还不是初地的圣人。因为大乘的见道和二乘的见道不同,二乘见道了就是断三缚结,可是大乘的见道,因为它是属于般若中观与种智的部分,所以叫做证得“人无我智”。所以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部份内容和声闻初果一样,也是断了我见,但是又从所证悟的自心真如而观察到自心真如离一切我见我执,从来都没有我的观念存在,这是证悟的菩萨所证得另一种人无我,不共二乘声闻初果人。证悟前尚未伏除性障的人,如果只是断了我见,尚未明心之前,成为六住位菩萨,他的解脱果证境,就等于声闻初果;因为性障未除,所以证悟般若以后,只是进入第七住位而已,不能成为通教的阿罗汉,在通教位与凡夫来看,算是圣人了,可是在别教里面还不算是圣人。
  在别教中,他虽然不算是圣人,可是他的般若中观的智慧,不回心的阿罗汉是摸不著边的。阿罗汉听七住菩萨说法,茫无所趣,不知所云,他听不懂;因为这是实相的智慧,是法界本际的智慧。法界的实相不是在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常空的法,而是说蕴处界的根源实相心;阿罗汉只证得蕴处界空相,没有证得实相心,所以阿罗汉听不懂,所以七住菩萨的般若智慧,从定性声闻圣人看来,真是非常可观。但是从别教圣位菩萨来看,套一句俗话说:“还只是一只菜鸟。”还很肤浅,所以他还要再跟随善知识继续熏习一切种智;因为这个时候他只知道总相:这个真如是真的、我的离念灵知的五蕴是假的。
  七住不退菩萨,悟后有一个现象,就是会观察世界如幻,观察世间如幻。世间如幻还包括什么?包括自己的五阴世间如幻:色身如幻、受想行识如幻。现在,大乘无我观,第一个观行就先讲到如幻观。识阴的七识心全部都是如幻的,这是说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意根都是虚妄。换句话说:有念的觉知心固然如幻,但离念的灵知心也一样虚幻不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根无色根--恒审思量的末那识--也一样虚妄不实;六识六根都虚妄不实,六尘就更加虚妄不实了。七住菩萨因此而确认自己虚妄--根本就没有真实不坏的自我存在。
  但是这个无我观的证得,却是不同于六住满心位的无我观;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只是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不知实相心何在,他所作的无我观,同于声闻法的无我观--不离蕴处界空相的观行。七住菩萨却又从所证得的第八识实相心,现前观察祂的常住而不曾刹那暂断,以及无始以来就如是的无我性;由这个从来不曾暂断的无我的实相心,再来返观以前所观行的六识与意根等十八界我的虚妄。能作如是现前比较观察,所以他的无我观与声闻及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完全不同,所以无我观的智慧迥异,这就是七住位至十住位所要修证的如幻观。
  我们先从大乘见道之后所要修学的无我观的次第,来作简略的、全盘的介绍,再回来讲如幻观的修证。七住菩萨证得蕴处界无我的身心如幻观,但是仍不具足,接下来十住见性分明时,才能具足世界如幻观,因此而具足如幻观的无我修证,进入初行位中修行。
  十行位所修证的无我观,叫做犹如阳焰--好像太阳晒在远处热沙地上那个热气反射上来,空气幌动犹如有水流动,然而智者知道那个水不真实,那叫阳焰观。譬如诸位夏天时看那个柏油路,远远看去好像有水,其实不是水,那个水是虚妄的,这叫做阳焰观。这意思是说:我们能觉知、能取六尘万法的觉知心与作主心末那识,都是犹如阳焰的出现,现实上虽然存在,但却是假有暂有的;如实的现前观察,就是十行位的无我观--具有能取性的了知六尘之心,犹如阳焰之虚妄不实,能使众生渴求世间五欲六尘而热恼不息。
  接下去进入初回向位,进修到十回向位时,叫做如梦观成就;十回向位的菩萨在行菩萨道时,现前看见世界如幻、能觉能知能作主的自心犹如阳焰,自己所行的菩萨种种自修与利众上的无量事行,感觉上犹如在梦中实行一样--好像在梦中行菩萨道。
  这三观,我这一世破参见性时,当时就已经有这三观的现观了,所以在一九九○年十一月写给我师父的见道报告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如戏、世界如幻、菩萨道如梦(编案:经查报告原文为:……如是闻声,约二十分钟后,睁目回顾,但觉佛堂之墙壁、矮桌、舍利塔等,皆悉如幻。此后默观人事物,则有人生如戏、世界国土如幻、菩萨道如梦之感触。…)”,这就是十住位的如幻观成就,十行位的阳焰观成就,十回向位的如梦观成就。只是因为隔阴之迷所遮障,所以当时一时之间还没有发起过去世所修习的种智智慧,不知道这三观的法相名义,所以就用自己所现观的感触来述说。当然现在都已经知道了。
  这三贤位的无我观--如幻观(世界如幻)、阳焰观(人生如戏)、如梦观(菩萨道如梦)--修行圆满具足了,就能发起圣种性及修道性,又因为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及初地的入地心所应具备的增上慧学具足了,便是证得通达位功德,有了无生法忍而进入初地。入地后,修到初地满心时的无我观,叫做犹如镜像。入初地之后修学百法明门及布施波罗蜜满足了,证得犹如镜像的现观时,就进入二地心,专修持戒及修福德。
  二地要修证的无我观叫做犹如光影,这是说:我们这个离念而了了分明的见闻觉知心,以及处处作主思量的意根,就好像镜中的光影一样--由这个光影而形成及改变镜中的影像。当然二地心还要加修千法明门的无生法忍--一切种智,还要明解戒律,严持戒法而不能毁犯;这些条件满足了以后,才能证得犹如光影的现观。这时候开始便可以随心所欲而不犯戒,因为这时已经了解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内相分了,这时候可以自己作主来改变内相分了,可以自己控制内相分而使它转变清净了,这才是真正的持戒者,满足了戒法的修行。这意思是说:增上戒学的修证和圆满,还是要由无生法忍而从内心证得的。
  然后转进三地修学万法明门及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到了三地满心的时候,他的无我现观,叫做犹如谷响,也就是一切法音的宣流都好像山谷的回音一样。证得犹如谷响的现观以后,就正式进入四地而修无生法忍。
  四地满心的无我观,名为如水中月,五地的无我观名为变化所成,六地的无我观名为似有非有,七地的无我观就是断尽我执、及我执的大部份习气,证得念念入灭尽定,我执永不现行,我执的习气种子也很少现行。八地的入地心菩萨,由佛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而证得如幻三昧、成就了深妙的大乘无我观,从此以后进入于相于土都能自在的境界,此后对于解脱道,永远都是处在无功用行的境界--一切解脱道之知见与行门的修习,对他而言皆无功用;凡有所说,只是单纯的利他,于己完全无所增益,这就是八地满心的大乘无我观。然后九地修学的无生法忍是大乘诸法的总持,由此缘故而证得四无碍辩,称为善慧地,无私无我的广利众生;十地叫做法云地,到满心位时,是修学一切法门圆满,可于一切时地中,法音宣流而无穷无尽,永利众生永无穷尽;满心位时,诸佛授职,成为法王子。这是大乘无我观的现观上面,大略的观行内涵。
  以上这些次第,只说名称,等一下再来解说。我们先回到前面的如幻观来讲。为什么说七住菩萨也能证得如幻观的境界呢?因为他从证得的这个真如来观察:当我出世的时候,自心真如是这样子的从来不曾间断过;在我出世以前,祂也是这样子从来不曾一刹那间断;我将来死了,祂还是这样子不变。我现在如果昏迷了,祂也这样不曾暂断,还是继续祂自己的心行而不中辍;我晚上睡著了,觉知心暂时断灭了,祂还是这样;无始劫以来,祂从来不曾间断过,从来不曾间断过祂的心行,以后尽未来际也将永远一样不会刹那间断。他从真如的立场来看:我这个肉身的世间大不了几十年,彭祖最多也不过七八百年,也是要死掉;那这个真如--如来藏--一直都不坏,所以从如来藏来看,五阴世间真的是犹如幻化一样。
  然后他再从这个如来藏来观察我们这个世界:当我们跟人家祝寿时都说:“祝您老:寿比南山。”可是南山,这一个大劫过去时,南山也坏掉了,这个世界也坏掉了,可是我的自心真如还在--永远不坏;所以他从真如的永远不坏,来看这个世界,也是犹如幻化。这个无我观的境界,必须要证得真如,才能有这种觉受出现,这是七住菩萨的无我观。
  但是七住菩萨的无我观,是以如来藏自体的对照,而经由观行来的;如果你进修到九住圆满,再修眼见佛性的法,因缘具足时忽然亲眼让你看见佛性,那又整个不同了,那个解脱的觉受又更强烈,如幻的这种觉受也变得更强烈。这个十住位的如幻观,不是由观行而得来的,而是恒常处于世界如幻的境界中,现前观见唯有真如与佛性是真实法,世界与身心都是犹如梦幻一般的不实在。这不是由次第观行而得到的境界,而是见性时便在刹那间住入这种境界中,由肉眼看见世界与身心(七识心)的如幻不实。如幻观成就了,才算是满足十住位的无我观的修行。
  然后就进入初行位,开始要修十行位的修行;一到十行的细节暂且不谈它,单说十行位的无我观。十行位的修行,主要的就是在于阳焰观。必须真正的证得如来藏,而进入七住位作无我观,及眼见佛性分明时才能具足成就大乘十住位的如幻观;以此为基础,才能修习十行位的阳焰观,这是有其次第性的。阳焰就是太阳晒下来,远处地面热气幌动不停,那个热焰好像透明的水,它会使得你对远处所看到的影像扭曲,那就叫阳焰。我们的色身如幻、世界如幻,可是我们这个能取的心,不断的在执著色身以及色身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但是这六尘也如幻;我们的这个能取的心,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处处作主的末那识意根,都是在这六尘法里面,随著这个色身到处攀缘六尘,可是这些六尘犹如幻化;那我们这个觉知作主的心,在六尘里头去攀缘,其实并不是常住不坏的真实法,只是假合而有的一种表象而已;就好像阳焰似水一样,并无真正的水存在,我们的这个觉知作主的心,就是这样不真实的一直在幌动,犹如阳焰一样动个不停。
  众生一直都以为:我们能见、能闻、能知、能觉的心,祂是真实的。其实不然,你每天晚上睡著了,祂就断了,祂要靠另外一个本来就不了知六尘的如来藏心,以及似有知似无知的意根,才能让这个能见闻觉知的心重新再现起。你这个能知觉的心,既然眠熟时就间断了、不在了,那就是无--没有;不存在的无法,怎么可能明天早上自己又生出来呢?那不就变成无中生有了吗?一定要有个能生祂的法,祂才能在第二天早上再生出来而出现知觉性,所以觉醒过来。这个被生出来的见闻觉知的心,就是在摄取六尘的现象中现行的意识心,一般人没有深入去观察时,总以为祂是真实有的法,可是它并不真实,犹如阳焰幌动一样。能够作如是现观,十行位菩萨的阳焰观成就,便满足十行位的无我观,这时才能真正的生起圣性,从这个时候开始,就不会再有私心与贪心了,就正式进入初回向位修行,累积更大的福德资粮,以及实行菩萨的正道,藉此利乐众生、救护众生回入正道,而渐次的发起修道性。但十回向位仍然还不是别教中的圣人,因为还没有获得初地圣人的道种智--还没有证得初地所应证的无生法忍。
  初回向位起,就是不断地回向,十回向位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回向;十种回向的目的,就是在于发起修证佛道的种性。但在发起道种性以前,却必须先发起十行位的性种性、和满足性种性,如果能在悟后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障就可以消除掉--异生性就是凡夫性。如果能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对佛道修行的障碍就可以消除掉,就具备了菩萨性。凡夫性消除掉以后,你的菩萨圣性才能发起,才能具足十行位的性种性;可是圣性发起以后,你还进不了初地,还得要在十回向位中,再修十种回向的菩萨行,利益广大佛子;于无我无私广益佛子的修行过程中,才能成就如梦观而发起初地的道种性。
  在广利众生而无私心的十回向行中,同时要再进修唯识学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这就是地上菩萨所应进修的增上慧学。十回向行满足的时候,你再把这个法无我的智慧修学满足,那就表示你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你已经进入初地了。但是先要有一个条件--如梦观的现观。
  因为你要发起道种性,如果没有如梦观的成就,修道的种性就发不起来;道种性如果发不起来,就无法修十地的菩萨道,就会像俗人一样,老是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吃--真的好吃--贪了!我这个太太好温柔--真的温柔--贪了!我这个先生好体贴--真的体贴--贪了!世界可乐--真的可爱--贪了!因为觉得这些都很真实嘛!
  可是当你以七住十住的如幻观,以及十行位所成就的阳焰观,你再进一步来修学观察,如实的去观察:能取的我、所取的境,就是“我”的全部了;换句话说:我们所有的人,在人间全部的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种,离不开这六种,无法超出这六种;而这六种法当中,就是我们能取境的心,在这六尘万法里面混来混去;乃至我以这个如幻观、以这个阳焰观,在修菩萨六度万行的时候,其实跟晚上作梦一模一样,这叫做菩萨道如梦;这种如梦观成就的时候,我性就消除了,就进入“性障永伏如阿罗汉”的境界,修证佛菩提道的圣种性与道种性就具足了,就可地地进修了,就进入初地以上的修道位了。因为你的执著性已经消除掉很多了,以后凡有所作,都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不是为了自己;异生性永伏了,发起圣性及道性,就可以准备入初地、就必须以初地的入地心的无生法忍为主修了。
  换句话说:以触证领受如来藏为基础,以眼见佛性为基础,去熏习法无我,可以成就大乘十住位的如幻观;以如幻观为基础,去观察能觉知能作主的我,以及相应的各种心所有法悉皆如幻,可以成就阳焰观,发起圣性,远离自我的贪执;以阳焰观为基础,去观照法无我的熏习及菩萨道的修行,可以成就如梦观而发起地上菩萨的修道心,成就道种性。三观若不成就具足,便不能入初地;圣性及道性不发起,便不能入初地,这些现观境界的修证,是环环相扣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现在已经说完应学五法三自性等无生法忍增上慧学,以及这个圣性道性发起了以后,现在你要怎么进入初地?只剩下一个:那就是要发起增上意乐,这个增上意乐可不容易发了。在场的诸位之中,可能有很多人已经读过《华严经》或者《十地经》,《华严经》的十地品里面有讲到:初地菩萨要发十无尽愿,发了十无尽愿才能入初地。我们这次举办的禅三期间,有好多位护三的菩萨在佛前胡跪而发十无尽愿;但是可能诸位看见十无尽愿的内容以后,你就不敢发了;因为想要发起十无尽愿时,你先得要有大心。可是没有证得真如,没有经过世界如幻、能取的心犹如阳焰、菩萨道如梦的观行--这三个无我观没有成就的时候,你就无法生起尽未来际行菩萨道的增上意乐--不敢发十大无尽愿,你会害怕!心里面害怕:“我哪有可能做得到?我算什么?”所以心生下劣之想,觉得自己不够资格,所以不敢发十无尽愿。  我们刚刚说:三种无我观完成了,你这个圣性道性发起之后,加上初地应具足的增上慧学完成了,然后你在佛前发十无尽愿;十无尽愿发了,就是增上意乐成就了--发这十无尽愿的人,都是尽未来际受持的,都是永不休止的。在未来的无量世中行菩萨道,要尽未来际永不休止的去修持那十种无穷无尽的愿。这要有很广大的心才敢发--那么发了这个心而不退悔,就是成就增上意乐了,就是进入初地了;这时候才叫做别教的初地圣人,在这之前,都只叫做通教或三藏教的圣人--只是别教的贤人。
  换句话说:在这之前所修行的智慧,是属于人无我智。人无我智的修行就是说:到达七住位圆满的时候,是人无我智,稍微再作一些观行完成它;接下来就是熏习种智,就是五法、三自性、……等等,那就是法无我智的熏习;七住菩萨所证是人无我观,初地所证是法无我观,不一样的。
  那么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在哪里?人无我所证的跟二乘的人无我又有什么差别?这也是很大的题目,但是我们可以跟诸位做一个简单的报告:二乘人的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人无我,就是现前如实的观察:“我的五蕴是无常空,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是无常空。”缘觉乘辟支佛是从十二因缘当中去如实观察我的五蕴、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都是藉藏识因及父母、无明、四大、业种作为因缘,所以有蕴处界的缘起缘灭;蕴处界既然是缘起缘灭的体性,所以说蕴处界“性空”。这是二乘所证的人无我智。
  可是现在南传佛法的二乘人,如果有人真的能够亲证这个人无我智之后,他还是不知道法界的实相,所以七住菩萨向慧解脱及俱解脱的阿罗汉说:“你所说的人无我空,我全都知道了,我已经证解了,如实现观了,可是请问你:你现在成为慧解脱、俱解脱的阿罗汉,你舍报入涅盘之后,涅盘是不是断灭?如果不是断灭,那你入无余涅盘以后的实际,又是什么?”这一问,慧解脱和俱解脱的阿罗汉嘴巴张开,舌头打结,说不出话了;为什么?他会这么想:“对呀!那我是缘起性空,十八界的我都灭尽了,那我入了涅盘、灭尽十八界以后,我已经不存在了,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不是成为断灭空,那么十八界统统灭尽以后,一定还有一个实际存在,这个实际又是什么?”因为入了涅盘就是十八界的我完全消失了嘛!   
  现在问题来了,人家这么一问:“涅盘之中是不是断灭呢?”“如果涅盘是断灭,那我入无余涅盘以后就跟断见外道一样了。”他想一想,摸摸后脑勺,还是弄不清楚。所以七住菩萨就跟他讲:“无余涅盘之中不是断灭,涅盘之中有个真如;这个真如叫做如来藏,还没有成佛以前叫做阿赖耶识、叫做异熟识、叫做庵摩罗识,到达佛地时改名为真如无垢识,无余涅盘中就是这个识单独存在。可是这个识离见闻觉知,祂也没有思量性,所以没有证自证分,所以祂不知道有自己,真的无我;又没有了意根,所以祂也不作主;祂完全是寂灭性,完全是无我性,所以无余涅盘之中只有祂。”末法时证悟的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现在的阿罗汉却无法知道这个道理(如果现在南传佛法真的还有阿罗汉存在的话),因为末法时的现在,没有应身佛住世为他们说明这个实相正理。
  涅盘,诸位要了解:大部份的人认为取涅盘时,都是想用我这个能知的心去进入涅盘的境界中安住。但是,对不起!你错了!所谓的无余涅盘,就是“十八界我”全部消失掉了,然后我那另外一个心--我的真如--不再来入胎轮回了,这叫做涅盘。是“我”消失、消灭掉了,不是“我”去入涅盘;是真如保持原来所住的涅盘无我的状态,而未来世不再出生另一个“十八界的我”,这样叫做涅盘。如果是觉知心的我,或者是作主心的意根去入涅盘,那涅盘就不是无我了,而是有我了;那涅盘也不是寂静了,而是有我的觉知心性存在了,那就一定会有法尘境存在了,那就不是真正的寂静了。慧解脱、俱解脱阿罗汉这么一听,他就知道了:“原来无余依涅盘里面不是断灭,而且根本就没有一个我存在涅盘里面,因为我的十八界全部都灭尽了,只剩下实际如来藏存在,而没有任何见闻觉知与思量心。”他终于懂了。佛在世时,阿罗汉们都记得佛有讲过涅盘中还有个阿赖耶识(改名异熟识)继续存在,他终于想起来了:原来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涅盘的本际。
  可是当你问他:“你的第八识--你的如来藏在哪里?”他会跟你老实的说:“我不知道,我也找不到。”找不到,就不知道法界的实相,都只看到法界的表相--蕴处界缘起性空、无常无我;无法了解法界的实相。虽然他证得人无我,七住的菩萨也证得人无我;可是七住菩萨的人无我,是从真如本体的无我性与涅盘性,而现前观察阿罗汉所证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相,所以他也知道阿罗汉所证解脱果的内容与境界。阿罗汉能入无余涅盘,却还不知道无余涅盘里面是什么;七住菩萨悟后两三年,还没有能力进入无余涅盘,就已经知道无余涅盘里面是什么,所以七住菩萨的智慧,阿罗汉不能测量。
  这是从法界实相心的证得,来反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虚妄与缘起性空,所以证得无我--证得如来藏时是无我的。可是这个时候七住菩萨证得的空性,也只是总相而已:知道我的如来藏、我的真如就是这个;去观察祂--祂果然永远都不消灭、永远都不曾暂时间断。永远不消灭、不暂断,就不可能会有生,就永远不会有灭,所以祂离开生灭两边,离开断常两边,祂是中道,这样就知道了。
  但因为是只知道总相,只是获得大乘的法智忍及法智而已,然后接下去他会去观察:一只蚂蚁爬过来,他就看这只蚂蚁,它的如来藏也在嘛!那么他这一观察,类智忍便成就了;类智忍成就的时候,类智就一定会随后成就;到此阶段,终于类智出现了:原来蟑螂、蚂蚁、我的亲朋好友,乃至耶稣基督、耶和华、阿拉,全都有这个如来藏,只是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于是大乘无生忍的类智完成了。这样,大乘般若的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就出现了。这四智完成之后,也就到了通达位的初地心入地心了,接下去就进入相见道位了。
  前面所讲的这些,都是三贤位中的真见道;你一念相应找到如来藏是真见道,可是真见道位,才是正要开始修行而已--正要进入内门修菩萨行、进修相见道。这个时候完全是从真如来观察蕴、处、界,在一切的所知境上面去证验真如,去领受祂的体性;然后拿所有的经典来印证,也用佛所说的律典来印证;如果与经藏律藏不符合,就是大妄语。印证的结果,果然不错!然后,这个真见道位的菩萨就须要跟随大善知识--除了刚刚所讲的要修如幻观、阳焰观以及如梦观以外--他还要跟随大善知识修学种智。种智就是唯识学,唯识种智就是最究竟的中观,就是地上菩萨所应进修的增上慧学。
  凡是没有证得第八识真如而修学唯识,都叫做熏习唯识观,不是修学唯识观,因为你无法把唯识经典所讲的真实唯识门来加以体验,只能体验其中的虚妄唯识门--七转识及七识相关的虚妄法。证得真如以后,才有能力观察第八识心,才有能力修证真实唯识门的法,才能将八识心王一一加以体验。这个时候你得要开始修学唯识种智--《楞伽经》所开示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法,然后才能进入初地的入地心位。唯识学的百法明门,就是证悟者在一切种智上的起修课程,这个部份的修学,就是初地所应修学的法无我、无生法忍。这个部份是大乘的无我观,与二乘的纯从蕴处界缘起性空而观察人无我的无我观,是完全不同的。
  明心见性的菩萨所要修学的法无我是什么?是从蕴、处、界以及你的真如配合所生的一切法中,去实际观察--证实这一切法中并无实有不坏的“我”:你的真如出生蕴处界以后,再与蕴、处、界配合,就能出生一切法;在所生的这一切法当中,你去观察这个真如,祂有多少的种子?种子又叫做界,界又叫做功能差别;你如实的去观察,如实的去体验祂,现前触证及领纳祂的体性。结果你将会观察到:于蕴处界等一切诸法当中,确实没有常住不坏的我,而如来藏本身又是离见闻觉知、不自知我的“无我性”。这样现前观察的结果,既是人我的空,也是诸法我的空,具足人无我性的现观,也生起了法无我性的现观智慧。这样一一现前细观,接下来就是发起道种性及圣种性,增上慧学也跟善知识熏习圆满通达了,进入通达位前再发起增上意乐--于佛前发十无尽愿而进入初地。
  初地要修学什么才能进入二地?初地要修学百法明门,目的就是要让你证得镜像观--一切六尘如镜中像,六尘在你的自心如来藏镜子上面显现,并非真实不坏的常住法,乃是有生有灭的法。一面明镜,它会有影像出现,在明镜所映现的影像中,明镜本身的镜相不会让人发现,可是它显现出它所映照的影像,让凡夫众生贪著于它所显现的影像而忽略了明镜的本身。一切凡夫之所以执著世间的法,就是由于觉得这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五尘所生的法,是有它的真实性,而没有观察到六尘并不真实,不知道六尘是由藏识明镜所生,不知道藏识才是真实法。
  如同小猴子不知镜墙是镜,误认镜中自影是另一只真实的小猴,便跟镜中的自影小猴龇牙咧嘴,一直在示威,它以为镜中的影像是真实的,而不知镜子才是真的,不知镜中影像是假的;凡夫也是一样,因为觉得六尘有真实性,根本不知道自己所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以及各种的法尘,全都是自心藏识所显现出来--是你的如来藏所显现出来的,你不知道,就以为是六尘是真实有的法,就以为自己是真的接触到身心以外的六尘,所以就对自心如来藏以外的六尘万法产生了贪著,却不知道应该去了知如来藏才是真实法,不知道我们所接触到的六尘其实只是藏识明镜所显现的虚妄法。
  那么你开悟明心而且通达了以后,继续修学百法明门,就是修学法无我的现观;你在修学法无我观的过程当中,可以从诸法里面、从百法里面去证验:原来我所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是我的自心如来藏所显现的。由于这个现观的缘故,便不再对百法等境界有所执著,这便是初地法无我观的具足修证--犹如镜像现观--初地满心的无生法忍。
  这个部份因为我们今天时间有限--打算留一个钟头给大家发问--所以不能跟诸位详细说明为什么六尘万法都是犹如镜像。但是我们实际上的证验是:六尘根本就是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镜现像。就像我们的如来藏把这个六尘映现出来,大家却都以为你所看见的一切景色,一切色相都是外面的;其实你根本没看到外色相,你看到的六尘都是你的如来藏所显现出来的--跟外面的色相一模一样的似有色相的色尘相;你从来不曾看到外面的六尘,你看到的都是你的自心藏识所显现的内相分色尘。这个道理今天没有时间来解释它。
  同样的,声尘也是一样,你听到了音乐,不禁赞叹:“这个音响好美妙喔!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好妙喔!”可是,其实你没有真的听到天乐,你听到的是你如来藏所显现出来的内相分的声尘境。色、声如此,香味触法也是一样,你从百法的修行里面去证验这一事实,当你这个镜像观如实的现前观察而显现出来、而如实领受的时候,你就完成初地无生法忍的增上慧学的修证了,就完成初地满心所应修证的无我观,成为初地的满心菩萨了,接下来你就进入二地了(作者补注:欲入二地心,尚须圆成初地应修之布施波罗蜜多;然因这一演讲内容只在增上慧学之无我观而作宣说,故略之不论)。
  二地菩萨主要是修持戒波罗蜜多,于一切的微细戒都无所犯,这是二地的修行。二地满心才算是真持戒;诸位!你们常听到有人说:“我去受菩萨戒了,所以我现在持菩萨戒了。”对不起!你骗人!你这个叫做学戒,不叫持戒;二地满心开始才叫做持戒,在此以下都叫做学戒。二地修持戒法非常地严谨,戒行圆满,心地清净,然后在这过程当中还要再修学千法明门;在千法明门当中也是法无我--无生法忍。
  千法就是法,由百法再衍生出来的更微细的千法明门;在千法明门之中,你去证验你这个能知能觉的心--就是这个能取六尘的心--在取六尘(也就是取自心第八识如来藏所现的六尘境相)。你这个能取六尘的自心,其实就像是镜子映现出这些外面的影像的时候,其实是要靠光影来照射,才会显现出镜中的影像;你所以能够摄取这六尘,其实要靠你的这个能取的心,就是你的前七识--前六识加上意根--见闻觉知的心加上处处思量作主的心,在镜像里面运作,才显现出六尘万法;所以七识心的这种体性,在唯识增上慧学中,称之为显境名言。然而这七识心,其实根本就没有在外面的六尘法中运作,都在内相分的六尘法中运作。
  诸位听起来可能觉得很玄,但是有一天你若走到这个地步,你会觉得一点儿都不玄,确实是这样,因为事实本来就是这样。由于自心七转识的贪著运作,所以使得自心如来藏中不断累积污垢,不断积藏有漏法种,所以显现出来的六尘影像就变成不清净的影像;二地满心菩萨可以经由这个犹如光影的现观,而了知如何能使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转变清净的道理,从此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改变自心的染污种子,去转变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内相分;这就是犹如光影的现观成就了,使得七转识的染污性可以完全根除。那么这个观行,就是二地所修的大乘无我观--犹如光影--二地的无生法忍增上慧学圆满时必定会证得的无我观。若不能证这个犹如光影的现观,就不能圆成二地心的无生法忍修行,表示他的二地的无生法忍的观行还没有完成。从此以后,二地满心菩萨可以自己转换污垢的内相分为清净的内相分;这样观行而成为二地满心,成为真正持戒的菩萨,心地清净就渐次进入三地了。
  进入三地以后要修学什么?三地菩萨要修学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三地修学这些境界很迅速,事半而功倍;为什么很迅速呢?因为你在初地应修的增上慧学,和应修的檀波罗蜜的福德已经圆满,所以修学禅定等法将会很迅速。简单举例来说:譬如说三地要修学四禅八定与四无量心、五神通等,得要有清净安静的地方才能用功;初地修布施波罗蜜多圆满,自然就会有那个环境让他用功。又如三地的行门也牵涉到等引、等持、等至,可是你们诸位谁知道什么叫做等引、等持、等至?这三个禅定的证量是什么?不知道!
  等引,可能大部份人知道,请问:等持与等至的境界有什么差别?它们各自的作用又在哪里?这二法的作用差别又在哪里呢?也是不知道。不知道,你就无法具足三地修行的方便善巧,所以初地的修道,就是三地的准备工作--福德与慧学非常重要。二地也是三地的准备工作;当你的心不够清净的时候,一天到晚有攀缘的习气现起(心中常有念起,此念虽无语言文字,而其意思却能被自己所知,此种无语言文字的念头,即是攀缘的习气所现行),你哪里能够修学禅定呢?你修学等至时,根本就进不去;进不去就不可能圆熟等至,就不可能于等至位中转入等持位,就不可能娴熟等持位的状态;也就不可能在以后从初禅位中直接进入上地的等持位,那你如何能入等持位中修证五神通、四无量心呢?不可能!所以说,初地、二地的满心,所证得的无生法忍智慧,能够使三地的修学禅定等行门很迅速成就。
  三地修学四禅八定之外,增上慧学还是要继续学,还是一切种智--三地之无生法忍慧;二地主修是增上戒学,初地是增上意乐及百法明门,三地是以增上心学为主要,增上心学就是以意识心来修学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让意识心可以增上,以便修证四地的无生法忍。可是这个时候也不能忽略到三地本身所应该要修的增上慧学,所以三地还要修学万法明门,这样地地增上:万法明门、十万法、百万法、千万法、亿万法明门,这样一直深妙的修上去,直到九地满心证得总持门。
  三地菩萨除了这个以外,他还要修学到什么境界呢?初地镜像、二地光影、三地叫做谷响。因为菩萨即使在修增上心学,也不可以自己一个人独自躲起来,还是要继续去利益众生,那么这个时候,他要怎么做?他当然要宣说妙法来利乐有情,可是在利乐有情的时候,他也同时在观察自己(也观察别的上地的大善知识):在利乐有情的时候,说法无量;但是在说法无量当中,三地菩萨观察这些法音的宣流,都是犹如空谷回音--犹如谷响;他修学万法明门的目的,就是要证实这些:凡有所说,皆无实义。说来说去都是自心,一切法音宣流都如谷响,所听闻到的自己法音的宣流,只是在自心如来藏中回响而已。三地菩萨修学无生法忍,这个谷响观圆成的时候,满心了,就开始进入第四地了。
  第四地的入地心,他就要检讨:“我接下来要修学什么?”要修学亿法明门--四地无生法忍。这是增上慧学,地地都要学,不断地深细,一直到等觉菩萨为止。这个增上慧学,要地地进修,一直都不断的,直到绝对究竟圆满为止。但是四地有一个观行,他得要观察:三地菩萨修成四禅八定、修成四无量心、五神通,都已具足,又现观法音宣流犹如谷响,所以现在成四地心,可以随意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随意化现了(四禅八定及五神通未修学具足者,则不能发起意生身,不能去至他佛世界;也不能在各佛世界化现及度众生)。
  可是他观察:“我化现这些化身到处去度众生、说法,其实都是犹如水中月一样;真实的本心在这里,我却化现了很多的化身出去度众生,去说法利乐有情,都像空中的月照在潭水里面一样--千江有水千江月。”他化现很多化身,每一个化身都像是一个水中月,都不是真正的我;当他完成四地的无生法忍的观行时,而这个观行也完成的时候,犹如水月的无我现观就完成了;当这个犹如水月的无我观完成的时候,就成四地满心了。
  这时他转进五地,再去修学增上慧学;从三地满心以上都要跟佛修学,三地满心前可以跟人间的地上菩萨修学;三地满心以上的菩萨都是直接跟报身佛修学(这是依三地满心所证得的意生身而说的,但也有菩萨到四地五地才发起意生身,才能直接跟佛修学),这个等一下再来说;佛度众生有很多方便善巧。
  现在话说回来,说他三地满心,犹如谷响境界正受完成,进入第四地;四地观行犹如水月观正受完成,进入第五地。进入五地的时候,他又依无生法忍重新观行;因为如果完全住在犹如水月正受中,他会要急著入涅盘,所以不可以这样。他就再观行:“我这样到处示现化身度众生,其实这些都是自心真如变化所成的相分。”作这样的观行有个好处:既不会贪著涅盘--不会因为如水中月的无我现观而发觉一切虚幻,便去入涅盘,他也不会因为有这样的神通变化等等功能运作而产生了执著。所以五地菩萨所应修习的一切种智圆满时,最后必须观行:一切诸法--包括自己庄严的意生身及化身、轮宝等--都是犹如幻化、好像是有,其实不是真实有,只是自心如来藏变化所成--似有非有。这个变化所成的观行圆满,就成五地满心而转进六地。
  进入六地的时候,他还要再观察这个变化所成的种种法,看来好像是有,却不是真的有,因为幻起幻灭嘛!所以叫做似有非有、非有似有;六地菩萨这种似有非有的境界正受,是依六地增上慧学无生法忍的观行而生起的境界正受;因为有这个境界正受,所以六地菩萨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取证灭尽定--不是刻意去取证灭尽定--因此而成就六地满心俱解脱的无我现观。
  六地跟四地、五地的增上慧学的修行也有差异,四地的增上慧学的熏习主要在哪里呢?在重新依相见道位去观行:观声闻法中的四圣谛。四圣谛有十六心:苦圣谛的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这样观行。苦圣谛的四心观行完了,再来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也各有如是四心: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十六心观行的完成,不是依二乘法的那种方式观行,而是以真如的立场,从无生法忍来观这四圣谛的十六心,叫做安立谛十六心;四地相见道的观行主要是在这上面。观行完成时,便能获得水月观的正受,成为四地满心,转入第五地。
  五地把十二因缘法依无生法忍再来观行,这样来做法无我观的粗相观,十二因缘的法无我的粗相观完成了,便能生起变化所成的境界正受--现观诸法都是自心如来藏变化所成,成五地满心,转入第六地。
  接下来六地法无我的细相观,是依五地的无生法忍,将十二因缘法再作细相观;六地法无我的细相观完成,那么这个似有非有、非有似有观行的境界正受完成,接下来就准备进入第七地。
  七地菩萨所须修证的是念念入灭尽定,要靠修习方便波罗蜜多而得。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还要盘腿,坐下来,然后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次第转进而经过四空定,最后入灭尽定。七地满心的菩萨不然,刚刚一坐下,想要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每一念的当下也都在灭尽定的边缘中,其实他说法度众时,若突然不想说了,也可以随时入灭尽定;对俱解脱的阿罗汉及我们而言,这真是“匪夷所思”。
  这个时候,因为他的修证是寂灭极寂灭--寂静观成就,所以七地满心菩萨很容易会取无余涅盘,所以这个时候,佛“不怀好意”的来了,祂说“某某菩萨!我传给你一个三昧,叫做‘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七地菩萨问说:“这个三昧很殊胜吗?”佛说:“殊胜极了!这个三昧超过你从无量劫以来修学所有三昧的总和,全部加起来还不如这个三昧。”那么请问:如果你是七地满心的菩萨,你要不要修这三昧?当然要喽!怎么可以放弃?对不对?好!修了!可是你一修,就上当了--你没办法入无余涅盘了。为什么?因为你自己根本就不想入了,因为这三昧太妙了,直修下去,必定可以成佛。
  你就依这个三昧去修,修这个三昧,不久就进入八地,依之而修,便可以成就八地的如幻三昧观。因为所成就的如幻三昧观,是由七地的方便善巧而来--七地有方便善巧波罗蜜多。八地因这个如幻观的法无我智成就,而且有方便善巧波罗蜜的完成,所以于相于土都能变化自在。七地菩萨若想现相现土时,还要起作意之后去观行;他不必作观行,只要心中一起作意,就可以在十方世界随念化现。这个时候他跟七地不同了,由于这个缘故使他产生了一种极广大的愿心,所以在八地中就是专修愿波罗密多,要成就愿波罗蜜多。这个愿波罗蜜多修学成就,配合如幻三昧的法无我现观,便成八地满心,便进入九地。
  九地专修四无碍辩--四无碍心。所谓四无碍是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乐说无碍。法无碍要怎么修?有很多人持咒,咒又叫陀罗尼,陀罗尼叫做总持,总持就是要让你修学诸法而不漏失--念不忘失,所以持咒时要了知它的意思。持咒不是教你修习定心的。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三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就是代表一部经。所以你把咒文整个诵出来以后写下来,其中第一句可能就有三部经,你就把第一部经诵出来,诵完再诵第二部,再诵第三部;第一句诵完,再依同样的方式诵第二句的每一部经。所以陀罗尼咒又叫做总持咒。
  如果你所有的总持都能够念不忘失:佛告诉你的总持都在你心中,不会忘了;这样你就完成了法无碍的修学。法无碍的修学之后,你还要知道这些总持里面所有的意义是什么?它的真实的内容是什么?如实的证解,如实的了知,这样就是义无碍了。因为法无碍、义无碍,所以你已经了知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可是你想要能够宣说所知道的这一切法之前,必须要词无碍--你能够用很多的方便善巧与名相及修辞,具足显示出这些法以及法的正义,这样就是词无碍。
  词无碍的修学,主要是在因明学:宗、因、喻、破、结语等五个法上来建立,也可以再加以细分而更细腻。破外道的时候以宗因喻等方法来破他:你这个法不对!再举出为什么不对的原因,然后以比喻来证明他不对,然后再以宗因喻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法正确,最后作结论:先说自己的某一种法正确(宗),是什么原因而说是对的(因)?然后再作譬喻举例及解释:为什么是对的。最后作总结。
  你能够把这四无碍辩弄清楚了,你对现量、比量、非量、证量等等都已了知,这时候乐说无碍的功德就出现了。因为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当然于一切时地演说一切法时,都可以毫无牵挂,又有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所以乐说无碍的境界就自然出现了。九地满心菩萨成就四无碍辩,所以又称为善慧地,能如实而详细地宣说三乘正法,能将法无我与人无我都具足而圆满的宣说,无人能加以诃责,所以处于一切境界都无所畏惧,成就力波罗蜜多。
  九地满心后,不久就会进入十地,进入十地可就漂亮了、庄严了;怎么说呢?当你到了十地的时候,把你在九地之前所修的一切福德、一切的功德来作回向,回向的结果,你就在色究竟天宫完成了一个大宝莲花王宝殿。这个大宝莲花王宝殿无量广阔,当你进入十地完成这个部份的时候,坐上宝殿里的宝座而放光照耀十方佛世界时,十方诸佛就发动十方世界所有的十地菩萨,带著他们各自的九地以下菩萨等眷属,都来到你这个宝殿来,然后十方诸佛同时伸手放光遥灌你的头顶,以及诸菩萨之顶,你便因此而成就受职位的功德,成为法王子。这个灌顶才有用,密教的那些灌顶是没有用的,只是灌著好玩儿的,都是邪思妄想(编案:详见《狂密与真密》一至四辑书中所说)。
  十方诸佛灌顶加持以后,你就成为十地满心--受职菩萨。十地满心时能够为一切众生说法如云如雨,永无穷尽,普益十方佛子,所以十地菩萨又叫做法云地;这是因为圆满了大乘的无我观,所以成为法王子。这个时候,十地菩萨就像国王在很多王子里面选出来的一个太子一样,成为诸地菩萨中尊。可能你会想:这样可就太好了。可是,先别高兴太早,因为接下去更难修--要在种种境界中实践大乘的无我观,而不只是现前观察而已。
  怎么说呢?因为接下去,你进入等觉菩萨位了,这等觉如来的修行法门,不是你我所能修的;怎么说呢?譬如某甲来跟你说:“我要熬一个药,我的药需要一颗眼睛,把你的眼睛送一颗给我吧!”你就得要当场挖给他,不可以迟疑。另外一个人来说:“我需要一斤人肉”,你就要当场割给他;他说我需要你的命,你就得要送给他。等觉菩萨的修行法门就是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命处。于一切时地广施内财外财,修集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所须的福德。意思就是说:在这一百劫当中,几乎完全是在修集福德、是在与众生广结善法因缘,一直在物质世间中,实际上履践无我法--对自己的五阴完全没有任何执著,使得我执的微细习气能够断除净尽,这样修集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的随形好。
  佛经中曾说过:有的出家弟子禀佛说:“世尊!您要入灭了,那我们怎么办?没有人供养,以后修道怎么办?”佛说:“你别愁,我这三十二种大人相,随便一相的福德,就够你们吃喝不尽了。”为什么?因为祂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百劫修来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以内财外财来修集无量的福德才能完成,所以随便一相的福德拿出来,就够祂后代的遗法弟子享用不尽了。这些福德在百劫中修集圆满之后,才能示现降神母胎,于人间八相成道,成为妙觉如来。这就是等觉菩萨的大乘无我观的实际履践。
  那么从七住证得大乘人无我以后,开始熏习的般若慧,除了初期的别相智以外,都是法无我--一切种智的修习。七住菩萨所证的是大乘人无我,在这一切法当中去观察无我性--这个如来藏是无我性。真如的无我性有两种:祂是人无我性,也是法无我性,这就是大乘菩萨的无我观,不同于二乘的无我观。二乘的无我观是依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人我,去观察这蕴、处、界是无常,是缘起缘灭;但是菩萨的无我观是从真如的恒不生灭、真如的无我性的现观境界,然后再来返观二乘人依蕴处界所作的无我观,也现前观察所化现的一切化身与万法,都是无我性,这就是悟后所应该走的路--大乘的无我观,这只是其一。
  另一方面则是从真如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去观察诸法无我,就是法无我观,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犹如镜像……乃至十地、等觉位无生法忍的无我观行与实践。但是,说起来很快,做起来则很难;你看我们这样述说,从凡夫地进修,一下子就成佛了、完成了,但是你要如何一步一步的付诸于实行?
  我今天所讲的法,对我们同修会将近三分之一的同修来讲,是很切实际的东西,是他们现在就要做的、就要修的;可是对于今天来听演讲、第一次与我结缘的诸位来讲,对你可能并没有实际上的作用,只是植入一些无生法忍的种子罢了;那么你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就是赶快破参,赶快证得你身中的真相识--第八识如来藏。证得以后,你才能渐渐了解三乘佛法当中,佛到底在说什么?三乘佛法有什么异同?你了解了以后,才能进入修道位,否则无法修道,那我今天所讲的佛法,跟你就完全不相干。
  有人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说:“你说的比唱的好听,我问你:你既然修这么好,请问你有没有轮宝?你有没有庄严报身?”人间的初地、二地菩萨,凡是戒慧直往的菩萨,乃至刚进入三地--像玄奘菩萨已经是三地的菩萨了,但是还没有到满心,他还是没有轮宝,还是没有庄严报身--广大庄严的意生身;可是他一旦舍报,生到色究竟天宫去,马上就有,这是无生法忍的后世果报--地上菩萨的可爱异熟果;法尔如是,所以诸佛的加持力,与无生法忍的修证,非常的重要。
  如果你今生在这里修行能够照我这样说的次第,努力去精进、去用功,如实的修行,十年下来、十五年下来,大不了三十年,可以到初地;到初地之后,你往生时,如果说:“我不到极乐世界,我要先去见释迦牟尼佛的庄严报身卢舍那佛。”也好!去色究竟天也不会比较差,去到那边时,你马上就具足了轮宝,这是地上菩萨修证无生法忍上的来世异熟果--生往色究竟天时自然就会有的可爱异熟果。
  可是你所见到的佛不一样--一至十地菩萨所见的报身佛各各不同;初地的入地心菩萨见到的佛,不是真正的庄严圆满报身佛,而是从祂的庄严报身之中示现出来的一个他受用身,这个他受用身很庄严,很广大;祂坐一个莲花座,莲花座有一百瓣的莲瓣,非常庄严,祂会跟你教导百法明门。当你初地完成而进入二地的时候,你的正报身变大变庄严了,你的轮宝也变大变庄严了,你见到的佛的形相也会跟著变了;二地所见到的佛,祂的他受用身不同于初地所见,更为高广庄严。报身佛有自受用身无量无边的广大,但是另外还有化现给十地菩萨所见的他受用身,二地菩萨所见的他受用身的庄严报身佛,身量比初地所见又更高广,莲座是一千瓣的莲座--千叶莲座。
  那么这样地地增上,每一地所见的报身佛不一样,所以你如果还没有往生到那里去,虽然你是人间的初地菩萨了,还是没有用--世间凡夫俗子根本看不起你;因为一来你没有神通,二来你也没有轮宝;就算有,他们也看不见。可是阿罗汉会尊重你,因为阿罗汉知道法,当你一说法,他知道这是甚深正法,不是未悟的人胡说乱扯;可是他听不懂:“怎么会有这么妙的法?我竟然听不懂?我是人天所应供,诸天天主还要供养我呢!怎么我会听不懂呢?”不一样了。真正求智慧的人,才会懂得恭敬、尊重你,凡夫俗子是不屑于一瞧的--看你一眼都懒。因为你一来没有神通,二来也没有示现什么庄严报身,他瞧不起。
  可是真正有天眼的人,他会佩服你,为什么?他看来看去,大家的光都差不多,怎么这个人的光特别不一样?像布袋戏讲的“金光锵锵滚(台语)”一样,就像这样,光的色彩与强度绝对不同于一般有神通的人;智光、慧光是金黄色的光,如果有禅定的功夫,就会加上禅定白色的光,使得金光黄光更加的耀眼光辉。所以你们如果有天眼,看到我们会中的亲教师,以及几位见性的菩萨们,你们会看到他们的光是与常人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以上所讲的就是大乘人无我、法无我的修证大概,这是大乘的无我观,不同于二乘的无我观;一个是从法界实相修证所得的人无我观、法无我观,然后再回头来观察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它的无常、无我、缘起性空;可是二乘人只能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去观察缘起性空与无我,他无法观察法界实相的无我观,也无法在蕴处界的法无我上作深细的现观,所以大乘的无我观是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现观,兼含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二乘的无我观只在现象界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作观行、去作人无我的观行,或作蕴处界的法无我的粗相的观行,但是永远不能触及法界实相心,不能触及第一义谛,这是大乘与二乘法所作无我观的最大差异处。
  所以二乘阿罗汉只能证得解脱果,无法得到大菩提果,他只得到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所证的是解脱果。可是大乘法的修行,到最后,不但证得二乘所证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解脱果,也证得佛地的大菩提果,这是大乘与二乘修证无我法之所以差异的地方。
  那么诸位也许心里面说:“唉呀!你说得是像行云流水,都不必打草稿,好像是说得不错;可是你说的境界,那就像是在天上飞呀!飞呀!我们站在地上又构不到,那你也得发发好心嘛!帮我们见道嘛!不然我来听你演讲做什么?”
  可是诸位!其实打从诸位来到这里一开始,我就不断地从另一方面在告诉你:哪一个心是真如。当我口沫横飞的在为大众说法的同时,我也在另一个心上面不断的指示你们各自都有的真如,可是你们听到现在都还没有体会到,都只是在语言文字的表相上听我说法。如果你真的还不会,回去以后就像我这样(举手用力拍桌),桌子狠狠一拍,仔细看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南、北呢?好!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

[ 本帖最后由 行忍 于 2010-5-20 17:3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更多的师兄能看到
发表于 2010-5-21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为了更多的师兄能看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6 01:51 , Processed in 0.32598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