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73|回复: 3

如何能达到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8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能达到静
节录自《圆觉经略说》第八 辩音菩萨
主讲:南怀瑾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如何先取至静呢?如何能达到静呢?大家学打坐,有谁真达到静呢?恐怕没有,越坐越闹倒是真的。唉唷!脚痛,头涨,妄念又来了。为什么不能达到静?因为没有方法,修行的法门没有专一,真专一,这一切都没有了。例如念佛也一样,心心念念在佛号上,阿弥陀佛,念到阿就定住了,两个小时以后才念出弥字,中间没有杂念,也没有身体的感觉,那才算是念佛专一了。
  告诉各位,这些都是法门,就看你们的智慧够不够。假如学密宗,这是要隆重传法,送上供养的。一上来!阿--弄上半个钟头,再来弥--,又是半个钟头,这样热闹了半天,传法完毕,五体投地磕头!这样你们就会珍惜重视,喔!上师传了大法。人就是喜欢自欺,我现在那么明白跟你们讲,你若等闲视之,那就错了。我不喜欢搞这一套,我认为道是天下之公道,都讲了,再来就靠各位的智慧了。智慧不够,什么经都听,有什么用?
  刚才讲专一,专一到极点,把杂念、妄想都打下去了,把念佛这一念停住了,或者某一个观念停住了,这样才达到静。“圆觉经”看起来很容易懂,佛法就是如此。我问你,至静你做到了?其实,中国的老子也讲过至静,“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生命的根本是静,静到了极点,才能够把握住生命的真谛,才能够恢复生命的本能。无论念佛也好,修止观也好,要先专一,才能修到静,静还不算,要达到“至静”,但是,我们有几个人真修到静?真修到静,则忘掉身体了,也的确可以祛病,因为静到极点,病也空了,受也空了,苦的感觉也没有了。很多人打起坐来,这里痛,那里痛,都在苦受之中,哪里静得了?真静的话,病苦也静了,烦恼也静了。妄想也静了。


  明代的憨山大师在五台山修行,住在溪边,溪水冲激,如万马奔腾,吵得不得了,定不下去,他一气,一气是我讲的,不大好听,意思就是烦死了,这样一吵就定不下去,这叫修行啊?干脆就在桥上打坐,一天,忽然之间,万簌俱寂,什么声音都没有了,这也是入定,入什么定?静的定。
  现在“圆觉经”提到至静,憨山大师当时这个境界算不算至静呢?不算。那么,怎样才算至静呢?这就要到“楞严经”去找了,“楞严经”里有观世音菩萨的音声入定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听一切声音,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也好,听汽车的声音也好,听自己的呼吸也好,听!听!听到“入流亡所”,进入法性之流,“亡所”,所听的声音听不见了,“所入既寂”,声音寂灭了,清净到极点,然后,动相,一切的声音;静相,没有声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了然无碍,一念不生。以上我只是作简单的解释,详细讲的话,不只如此。
  这样才接近于“圆觉经”的至静。真到达至静的话,不只如此。“楞严经”所谓的:“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现世间,犹如梦中事。”所以,“圆觉经”在这里讲“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静极了,出现了般若智慧之光,自然证到了一切都是梦幻,便于这里,起菩萨行。走这条路线的菩萨,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后修三摩提”,再修幻观的成就。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这是另外一种路线的修法,由静而发慧。讲到静,一般人都会想到打坐,打坐只是修静的一种练习,打坐本身并不一定是静。真正的静必须忘掉了身体,忘掉了感觉,心念不动了。其实心念不动这个话是不对的,应该说心念静不下来了。心念静下来,忘掉了身体,忘掉了感觉,并不是无知。什么都不知那是昏沉,大昏沉!平常打坐所谓气脉发动,感觉舒服不舒服,这些是生理的反应,有此反应,已经不是静了,那是慢慢向静的路上走。静到后来,身体的感觉都没有了,静到什么样子呢?只能勉强以“万里晴空”作比方,没有一点云,没有一丝妄念,这才是静的境界。话讲起来很简单,有人一生,甚至好几年,能不能修到还是个问题。但也不一定,也有人一下子就到了,这也不是这一生修来的,那是过去前几辈子积累而来。
  这样静下来,到家没有?没有。下面有句话:“证至静性,这怎么解释呢?学过唯识就懂得了,证至静性就是唯识所讲的证自证分,或称证自证量,什么叫“证自证分”呢?我们刚才拿“万里晴空”作比方,万里晴空,一点云都没有,这晴空哪里来的呢?还不是自己的心量变出来的,晴空是个境界,还要更进一步,证到能够变出万里晴空境界是什么东西,这个时候证到了,悟到了,才可以断烦恼,所谓顿断烦恼,就是跳出了生死。
     走这种修持路线的菩萨,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后修禅那”。唐宋以来的禅宗大都是走这种路线。
发表于 2010-4-28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的根本是静,静到了极点,才能够把握住生命的真谛,才能够恢复生命的本能。
发表于 2010-4-28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南怀瑾老师!
发表于 2010-4-28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5:14 , Processed in 0.28416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