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41|回复: 3

众生悉发菩提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1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菩提心,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一亦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1)诸佛菩萨见闻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以之为增上缘,乐佛之大智而发心。(2)未见闻神通,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以之为增上缘而发心。(3)未闻法而自见法灭相,为护持正法而发心。(4)未见法灭,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恼乱,即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另明四种缘,谓:(1)思惟诸佛而发菩提心,(2)观身之过患而发菩提心,(3)慈悯众生而发菩提心,(4)求最胜之果而发菩提心。

        《大乘义章》卷九〈发菩提心义〉揭出:相发心、息相发心、真发心等三种;元晓《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为菩提心,谓其有随事发心、顺理发心二种;《大乘起信论》说信成就、解行、证等三种发心;《维摩经文疏》卷七分别名字发菩提心、相似发菩提心、分证真实发菩提心。《大智度论》卷四十一则称发菩提心为菩提心,行六波罗蜜为无等等心;卷五十三谓佛菩提有发心、伏心、明心、出到、无上等五种菩提之别。《菩提心论》谓有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关于菩提心之体性,《大乘义章》卷九谓知菩提之性是己体,归心自实名为真发心。此系以如来藏性为菩提心之体。《大日经》卷一〈住心品〉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盖菩提心为求菩提之心,即无上菩提之正因,故应为本有之自性;《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云:‘菩萨依种性,必定堪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略)若无菩萨种性,虽有一切诸方便行,终不得成无上菩提。菩提心乃愿作佛之心,因此一切菩萨悉以发起此心为要,随而求净土往生者亦应发此心,如《无量寿经》卷下说三辈往生之人皆当发无上菩提心。依此,昙鸾等中国诸师及日本·源信等人,皆以发菩提为净土往生之正因。然而,源空《选择本愿念佛集》依废立之意,以菩提心为余行而废舍;证空《观经玄义要义释观门义钞》卷一谓菩提心有行门与观门之别,行门菩提心应废舍之,而观门菩提心即三心,为往生之正因,良忠《观经序分义传通记》卷三立净土门菩提心与圣道门菩提心之别,净土门菩提心系在此土发愿而在彼土修行,圣道门菩提心则于此土愿行具足。

        当年阿底峡在金刚座绕圈祈祷时,遇到了度母和金刚忿怒佛母幻化的一老一少妇女。阿底峡向她俩提了如何才能迅速成佛的问题。她们对他说,要想速速成佛就要修行慈仁悲悯的菩提之心。阿底峡牢牢地记住了这一教导。瑜伽师恰迟30岁时遇见了阿底峡,他请求阿底峡赐教。阿底峡对他说:“从今以后不要去考虑考虑你的名声,不要去考虑你的家庭宗族,不要去考虑你的家乡,要一心一意只想菩提之心。”瑜伽师恰恰迟认真遵循了阿底峡的教导,结果35岁时获得了至上的成就。仲顿巴指出:“要竭诚地修习慈悲之心,要牢固地树立菩提之心。”“仁慈悲悯的菩提之心是完成自己和众生大事的条件。”仲顿巴曾对瑜伽师说:“瑜伽大师,虽然你能在耳边敲大鼓的条件下不走神地修行,但是如果你没有树立菩提之心,那么依然没有摆脱日夜需要忏悔的境地。”格西贡巴瓦说:“遍知一切者的基础是二资粮(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而二资粮的基础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格西波多瓦指出:“不论身、语、意做什么事情都要怀着仁慈悲悯的菩提心去做。”他还举例说明慈悲的含义。有一个老太太问格西波多瓦如何修行慈悲之心。格西皮多瓦说:“你应该像疼爱自己的儿子一样地对待所有的众生,这就是慈悲之心。”

        有一个叫项门其朱的人问格西波多瓦:“阿底峡所说的发菩提心是什么意思?”格西波多瓦回答说:“决心把所有的众生从轮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并使他们成佛,这就是发菩提心。”项门其朱说:“哎呀呀!这可需要很大的心胸。”波多瓦对他说:“这说明你明白了。如果我们决心通过发菩提心来为众生牟利的话,就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朗日唐巴也指出,归根结底在于有没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夏斡瓦说:“要想获得遍知一切佛的地位,就必须使菩提之心扎根在心里。”恰余瓦也指出:“菩提心是求解脱和证得遍知一切佛陀的基础。因此必须修习菩提心。”仁钦冈白说:“没有利他的心就不可能产生发菩提心的愿望,就不能归入大乘佛法。因此仁慈和悲悯之心是极为重要的。”佛子陀美指出:“菩提萨埵们舍弃自己的幸福并替众生承受苦难。如果我把众生抛到脑后的话,那么即便我获得了大乘佛法又是有什么用呢?为了无际普天下的众生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而发至上的菩提心,舍弃自身的利益,通过直接的和间接地为众生谋利,这就是至上的上士。”佛子陀美一切教导的核心就是修行慈悲之心......。

        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文:刘子纬)
发表于 2010-4-12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外,《菩萨地持经》卷一亦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1)诸佛菩萨见闻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以之为增上缘,乐佛之大智而发心。(2)未见闻神通,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以之为增上缘而发心。(3)未闻法而自见法灭相,为护持正法而发心。(4)未见法灭,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恼乱,即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另明四种缘,谓:(1)思惟诸佛而发菩提心,(2)观身之过患而发菩提心,(3)慈悯众生而发菩提心,(4)求最胜之果而发菩提心。
发表于 2010-4-13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地持经》卷一亦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1)诸佛菩萨见闻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以之为增上缘,乐佛之大智而发心。(2)未见闻神通,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以之为增上缘而发心。(3)未闻法而自见法灭相,为护持正法而发心。(4)未见法灭,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恼乱,即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另明四种缘,谓:(1)思惟诸佛而发菩提心,(2)观身之过患而发菩提心,(3)慈悯众生而发菩提心,(4)求最胜之果而发菩提心。
发表于 2014-10-19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04:53 , Processed in 0.143151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