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31|回复: 6

[大德开示] 佛陀的教导----功夫不够的不要盲修瞎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9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弥酰的独修挫折

  有一次,尊者弥迦奢罗问佛陀:
  「世尊!怎样才是独住?怎样又是有同伴同住?」
  佛陀回答说:
  「弥迦奢罗!当眼等六根,认识了色等六境时,如果因合意、可爱、愉悦而诱发了欲爱,以致对境界喜悦、赞美而念恋不忘,这就是生起爱染心了。一旦有了爱染心,就有了障碍系缚。像这样,被喜悦、爱染系缚的比丘,即使独自在树林等僻静处居住,也还是有伴同住,为什么呢?渴爱就是他的同伴。
  反之,如果对合意、可爱、愉悦的境界,不喜悦、不赞美、不恋着,没有爱染而心不被系缚,这样的比丘,即使与其他比丘同住,或住在一般人的村子里,也叫作独住,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渴爱这样的同伴。」
      ※        ※        ※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摩揭陀国境内的阇斗村,住在村落外的庵婆林内,尊者弥酰为佛陀的侍者。
  这天一早,尊者弥酰进入阇斗村乞食。回程时,路过金鞞河边,看到一片环境幽雅的庵婆林,心想:这片林地地势平坦幽静,又有清澈的河水流过,对一位精进的修行人来说,实在是一个理想的好地方,我应当来这里修行,好好精进一番。
  尊者弥酰回去吃饱后,就收拾了随身物品,将坐垫披在肩上,来向佛陀请求允许他前往。
  然而,当时只有尊者弥酰随佛陀同住,其他比丘都还没到,所以佛陀要求尊者弥酰暂缓几天,等其他比丘到达后再离开,以免身旁没有侍者。可是,尊者弥酰却等不及赶着要去那个他认为的好地方,所以对佛陀说:
  「世尊!您已经是个解脱者了,应修应证的,都已修已证,再也没有什么作为可以对您有所增益了。而我呢,当修当证的还很多,如果能到一个好地方,让我好好地精进修行,一定会很有进步。请世尊允许我离开,到那一片庵婆林去精进吧!」
  佛陀还是希望尊者弥酰暂缓离开。可是,坚决的弥酰尊者,仍然作了第三次请求。这时,佛陀只好说:
  「弥酰!你一再说要去精进修行,我还能说什么呢?就随你的意愿去吧!」
  辞别了佛陀,尊者弥酰来到那片幽静的林地,选在一棵树下禅修。
  禅修中,尊者弥酰还是禁不住生起欲念、恚念、害念等三恶念来。此时,尊者弥酰心想:怎么会这样呢?我这么有信心地出家精进修学,还是断除不了这三恶念的染着。想着想着,尊者弥酰又想念起佛陀来了,所以又回去见佛陀。
  见了佛陀,尊者弥酰将他在独修中,不禁生起三恶念的情形,诚实地向佛陀报告。显然,从进入解脱修习的层面来看,尊者弥酰还不够成熟,没有能力独修,所以,佛陀说了:
  「弥酰!有五法,可以让尚未做好修行解脱准备的人,趋于成熟:
  一、亲近善知识,在善知识指导下修学。
  二、遵守波罗提木叉,举止符合威仪,即使对微细罪,也以戒慎恐惧的态度遵守。
  三、熟悉佛法各种法义、论理,并且深入理解、接纳。
  四、坚定精进,主动学习各种方法,以断除自己的恶行,增长善行。
  五、善观生灭无常,成就趣向灭苦的智慧。  弥酰!有了这五法的修学后,还要继续修习四法:
  一、修习不净观,以断除贪欲。
  二、修习慈悲观,以断除瞋恚。
  三、修习入出息念,以断除散乱心。
  四、修习无常想,以断我慢。  
弥酰!如果能够亲近善知识,有善知识的指导修学,那一定能够勤修禁戒,遵守波罗提木叉,举止符合威仪,对微细罪以戒慎恐惧的态度遵守;熟悉佛法各种法义、论理,深入理解、接纳;坚定精进,主动学习各种方法,以断除恶行,增长善行;善观生灭无常,成就趣向灭苦的智慧;勤修不净观断除贪欲;勤修慈悲观断除瞋恚;勤修入出息念断除散乱心;勤修无常想断我慢。
  弥酰!如果比丘修得无常想,必定可以由此而建立无我想,若比丘得无我想,就能够由此而断除我慢,成就涅盘解脱了。」

按语:
  一、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相应部第三五相应第六三经》、《杂阿含第三○九经》,后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五六弥酰经》、《增支部第九集第三经》。
  二、从故事的前段来看,佛陀是鼓励独修独住的,但不从外在形式来论,只看内心是否有爱染(瞋恚也是爱染的另一种形式)。而从故事的后段来看,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佛法的一个重要关键,因为故事中佛陀所说的八种方法,都可以从此建立。我们修学佛法,如果在离解脱成就尚远时(亦即还不够成熟),就独学而无善友,一旦遇上挫折,往往会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协助与支持而退堕,也可能在缺乏善友的规劝与导正下,不自觉地误入歧途,远离佛法,这都是很可惜的事。
  三、怎样才能亲近善知识,不会独学而无善友呢?佛陀建立的僧团,就是一个很好的模样。在家人也可以尝试效法僧团的模式,组成具有「六和敬」精神的学团,在学团中同修同学,彼此砥砺。在自己亲近善知识的同时,努力修学向上,使自己也能成为别人的善知识,这样,学团中的成员,相互提携,辗转增上,假以时日,大家必能有一定程度的成长。
  四、善知识,《增支部》译为「善友」。广泛来说,可以使自己获益增上的良师、益友,都可以是善知识。但具体的说,像本则故事指出的,能导正自己的行为(进而不犯戒)、增长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与修学、减少自己我执我慢的染着,都是善知识了。
  五、波罗提木叉,原意为「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处」,后来专指佛陀为出家众制订的戒条。又因为这些戒条,有引导趣向解脱的功能,所以也称为「别解脱」、「从解脱」(参考印顺法师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一一二页),《中阿含第五六弥酰经》就译为「从解脱」。
  六、故事末后「修无常断我慢」那段,《杂阿含第二七○经》作:「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盘。」《增支部第九集第一经》作:「若得无常想,则安立无我想;若得无我想,则断我慢,于现法得涅盘。」可以比对来读。这是南、北传《阿含》圣典共传的精义,可见从「无常想→无我想→离我慢→得涅盘」,是当时修学次第的普遍观点。可以说,当时修学的主流下手处,是观无常。后来大乘佛法盛行,强调慈悲心,强调利他,要求从利他中完成自利,观无常的教说相对地少了,似乎大乘与声闻,有很不一样的教说。可是,当我们深入去探究怎样才能「从利他中完成自利」时,我们会发觉,大乘佛法以利他为先的要求,正是以利他来消除自私、自利的自我感,这不也是一种「无我」的实践吗?所以,「从利他中完成自利」,还是同样要进入到「无我」的修学来的。这样看来,「无我」的修学,是大乘与声闻的共通点,也可以说,建立无我想的方法,是可以多元的。

发表于 2010-4-9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4-9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4-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发表于 2010-4-9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表于 2010-4-10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4-10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9:43 , Processed in 0.38259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