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之一】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善星比丘是值佛住世的出家弟子,能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欲界烦恼已破,获得四禅。佛怎么说他是一阐提,跟他一起修行的人成劫住地狱无人救度呢?佛怎么不先说菩萨法,而先说小乘法呢?如佛不能救度善星比丘,怎么说佛有大慈悯,有大方便呢?
佛说,如父母有三个儿子,长子有信顺心,能恭敬父母,利根智慧,能了解世间事。次子不敬父母,没有信顺心,利根智慧,能了知世间事。三子不敬父母,没有信顺心,钝根无智。父母要将家业交给谁继承,应先培养谁,先亲爱谁,先教谁知世间事呢?
迦叶菩萨回答说,应先教其长子,然后教次子,再然后教三子。
佛说,长子比喻菩萨,次子比喻声闻,三子比喻一阐提。于十二部经微细之义为菩萨说,浅近之义为声闻说,世间之义为一阐提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农民种田,一是良田,种一得百收;二是中等田,种一减半收;三是下等田,种一得一收。农民要种哪块地呢?良田比喻菩萨,中等田比喻声闻,下等田比喻一阐提。又如三器;一好;二漏;三破。要用一个去装牛奶,怎么选择呢?一好比喻菩萨僧;二漏比喻声闻僧;三破比喻一阐提。再如,三位病人至医所;一是易治;二是难治;三是不可治。医生先给谁治病呢?易治比喻菩萨僧,难治比喻声闻僧,不可治比喻一阐提。再如,大王有三种马;一是受调教又体强力壮;二是不受调教而体强力壮;三是不受调教又老而无力。大王乘御要选择哪一种呢?受调教又体强力壮比喻菩萨僧,不受调教而体强力壮比喻声闻僧,不受调教又老而无力比喻一阐提。再如,施主大施时,有三人来;一是贵族聪明持戒;二是中姓钝根持戒;三是下姓钝根毁戒。要先受施谁呢?聪明持戒比喻菩萨僧,钝根持戒比喻声闻僧,钝根毁戒比喻一阐提。佛于现世中说菩萨大乘之法,唯有菩萨能行,声闻和一阐提不能行。但佛怜悯众生,为众生后世得到大乘佛法的种子,还要说菩萨大乘之法;如同狮子杀大象时,要竭尽全力;杀兔子时,也要竭尽全力。佛为菩萨、声闻、一阐提说法时,功用一样。
这里的一阐提,包含四众中的一阐提;而不是单指本来就毁谤佛法的人。
佛接着说,一时,佛住王舍城,善星比丘在佛身边为侍者。初夜佛为忉利天主说法,大义是弟子要尊重师,若休息时让师先睡而弟子后眠。
善星比丘听到此语,认为佛要久坐,则影响他休息,从而心生恶念。当时,于王舍城夜晚吓唬小孩说,你若哭外边会有鬼来。这时,善星比丘也对佛说,有大鬼在禅堂,别去禅坐了。
佛对善星比丘说,痴人你不知佛无所畏吗!
忉利天主对佛说,这样的人怎么入佛法中呢?
佛对忉利天主说,这样的人也有佛性,若忏悔后,依法修行也能证菩提。佛为善星比丘说法,可是他一点信受之心都没有。另外,一时佛入迦尸国城乞食,无量众生都想见佛长的什么样;而善星比丘于无量众生中诋毁佛。虽不能让佛法灭失掉,却让众生心里有了不善心。还有,于城中一酒作坊前,有一流浪汉蹲在地上食酒糟。
善星比丘见后说,世间若有阿罗汉,这人一定是最好的。因这一流浪汉说,世间一切无因无果。
佛对善星比丘说,痴人你没听过阿罗汉不饮酒、不害人、不欺狂、不盗、不淫吗!可这位流浪汉,杀害父母、食酒糟,怎么说是阿罗汉呢!这位流浪汉命终之后必堕阿鼻地狱,而阿罗汉已永断三恶道。
善星比丘说,人是可以变化的,我不相信这位流浪汉会堕地狱。
佛对善星比丘说,痴人你没听过诸佛说法诚实,说一是一吗!佛虽为其说法,而绝没有信受之心。再有,在此王舍城有一流浪汉名苦得,经常说众生烦恼,无因无缘;众生解脱,也无因无缘。
善星比丘说,世间若有阿罗汉,这人一定是最好的。
佛对善星比丘说,痴人你难道没见这位苦得流浪汉不是阿罗汉吗!而且他根本不了解阿罗汉道。
善星比丘说,佛您怎么还嫉妒阿罗汉呢!
佛对善星比丘说,痴人你难道不明白佛怎么会去嫉妒阿罗汉呢!而你心生邪见,说这位苦得流浪汉是阿罗汉;他七日后要肚子痛而死,死后要生到吃了就吐那种饿鬼道中去,他的死尸要被他的同学安置在寒林中。
这时,善星比丘跑到这位苦得流浪汉处,将佛所说告知了他。并说你这几天好好活着,让佛说的不准。这位苦得流浪汉听后,便六天不吃食物;第七天吃一点蜂蜜,喝一点冷水后,开始腹痛,最后死亡。他的几个同学将尸体葬置寒林中,生到饿鬼道中去。善星比丘听到此事后,跑到寒林中见到苦得受身的饿鬼。对他说,大德您怎么死啦!苦得饿鬼回答说,佛所说是实话,一点不差。可是,善星比丘回到佛身边说,苦得命终已生三十三天。
佛对善星比丘说,痴人你说他是阿罗汉,阿罗汉无有生处,哪里生得三十三天。当时,佛对善星比丘说真实法,而善星比丘外表聪明无比,内里没有智慧,不能信受佛法。虽然读诵十二部经,只能依字解义;虽得四禅,不能深解一句一偈真实之义,被自己心里的邪知邪见所障;又去亲近恶友,退失四禅。善星比丘退失四禅后,生恶知邪见。
有人问,四禅会退失吗?说也简单,就是心生邪见,被知见魔所困,停止静坐禅行;停止一段时间后,定力逐渐消失。一些高僧大德,临终时都坐化,就是告诫我们,禅行道心一刻都不能离。
佛接着说,善星比丘对佛说,世界上根本无佛、无法、无涅槃,这些出家人也就是会看相,知一些他人心里所想。这时,佛对善星比丘说,佛所说法,从开始至现在到以后,都是善法,语言巧妙,义理真实正确,没有不正确的法义,能圆满成就清净梵行。
善星比丘说,我虽知佛说法,而我真实的认为世间诸法无因无果。故此,我不相信佛所说法。
佛接着说,佛所说这些事,现在善星比丘就在尼连河边,离这里很近,佛可以与大众共同去问一问善星比丘是不是这样。佛与迦叶菩萨等去见善星比丘时,善星比丘遥见佛来;即生恶邪之心,大地裂开,生身陷入地下而神识堕入阿鼻地狱。善星比丘虽入佛法无量宝库,空无一法可得,缘因是放逸和亲近恶知识。善星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先获得四禅,后退失定力,十分可怜;诸弟子也生大怜悯心。可惜善星比丘有随佛的因缘,有方便多闻佛法的因缘;可惜不舍恶见而退失禅心定力。从往昔以来,佛观察善星比丘少有善根,如一根头发。佛虽慈悲,百般救度,而业重恶生,自绝善根。众生自己不修,就是佛在身边也不能救度;众生不放下自我知见,佛法妙音也无法进入心中。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怎么预见到善星比丘要堕阿鼻地狱呢?
佛说,善星比丘有很多眷属,都认为他是阿罗汉,是得道果。佛要破除善星比丘恶邪之心的影响,让善星比丘的眷属明白,放逸和亲近恶知识是要堕地狱的。故此,佛要预见还要明确的告知大众,善星比丘已堕阿鼻地狱。佛与善星比丘共住共行二十年,让他在身边是慈悲救度。否则,他不但自己造恶业,还要教无量众生造作恶业。善星比丘以此因缘永断善根,为一阐提。一阐提现在、未来善根永断。现在堕地狱,无人救度;未来之世,依佛性因缘,才能得救度。佛性不分过去、现在、未来,为佛性不断绝。在世间,众生把佛性称为我性。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性如虚空,常而不被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业报所控制,佛怎么还说未来呢?一阐提没有善法,那对同学、同师、父母、妻子、儿女、亲族等都很友爱吗?这种友爱是善行吗?
佛说,佛性不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业报所控制,但众生有过去身、现在身、未来身。众生现在不见佛性,不可说没有佛性;众生身虽无常,而佛性不变;众生有因有果,佛性没有因果而随众生因果。众生听闻此经,信受佛法,依法修行必得未来庄严清净之身。一阐提有亲人亲情,友人友爱。这种亲情友爱是围绕五欲之身进行的,造作身业、口业、意业。这种以因缘召感取得的业果,以五欲需求所召感的业缘,相互以得到为目的的业力,想用烦恼之业解开烦恼的作业,都不是自性解脱的正业,都不是修世间善因,得出世间果的善行。虽众生根识可以变化,而一阐提不相信因果,善根永断;即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有神通,能知一人的根识,也一定知善星比丘要断善根,怎么还让他出家为僧呢?
佛说,善星其人若不出家为僧,应继承王位,权势很大,其国人民要受其领导。那时,将大肆破坏佛法,不但自己造恶,而且人民也不得善行。为此,佛让善星出家修道。善星出家后,也能受持戒律,供养有德之人,修行从初禅至四禅,听经闻法,讲十二部佛经等。这些都是善因,善因生善法。虽然现在堕阿鼻地狱,无人救度,为一阐提,永断善根。待未来世善因善法成熟时,还能出家修道,证得佛果。听经闻法不白听,持戒修行不空过,善行善念必有善报。依此因缘,佛让善星出家修道;如不让其出家修道,于恶报中更无出期;如不让其出家修道,会有人认为佛不慈悲,没有能力救度一切众生。佛已经观善星比丘能暂时修行善法,很快能断一切善根,充满不善心理。善星比丘不亲近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维,不如法行作,以此因缘,将善转变为不善。佛虽知现世如此,也知未来世,由于善力不销失,业力重报后,还会出家修道成道,是现世佛为其心里种下了善行的种子。同时,三界众生别无解脱之法,只有此一道解脱门可出离;如村仅有一泉井,全村人只有到这里才能取水,只是有早来晚来之分而己。这时,佛用手在地上抓一把土;问迦叶菩萨说,是佛手上土多还是十方世界的土多呢?
迦叶菩萨回答说,手上之土与十方世界之土不能比,相差太悬殊了。
佛又对迦叶菩萨说,有人能远离三恶道,得健康的人身,生于值佛住世的国家,又能信佛修道,又能证道得解脱、入涅槃,如手上土。而得三恶道身;生人中身不健康,又生到听闻不到佛法的地方;而又相信邪法,颠倒知见,修行邪道等不得解脱的人;如十方世界所有大地之土。又有能护持禁戒,精勤不懈,不犯四重戒,不作五逆业,不乱用僧物,不作一阐提,不断善根的人,如手上土;而相反的人,如十方世界所有大地之土。
信仰佛教,在人类社会中,是少数人;依法持戒修行的又是少数人。诸位不要看他人怎么样,只管自己信修的怎么样。有修为证悟后,再去弘法利生。弘法是充满重重困难和魔障的,若道力不坚,是容易被毁道的;如小苗遭风暴,会颗粒无收。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肉身灭度后,有人说佛入般涅槃,或说没入般涅槃;或说有我与无我;或说有中阴与无中阴;或说有退转心与无退转心;或说佛身是有为与无为;或说十二因缘法是有为与无为;或说心是有常与无常;或说受五欲乐能障圣道与不障圣道;或说出世间法是欲界法与三界法;或说布施只是思维上的善业;或说有五蕴与无五蕴;或说戒定慧是无为与有为。还有人说,人可以创造有形的物体,有的说不能;有的说既能又不能;或说人心里有数法;或说世间诸法有五有六;或说出家人修行持戒就可以;或说在家人修行要具足优婆塞戒与不具足受;或说比丘犯四重戒后,这位犯戒比丘身上还有戒存在或是不存在;或说一至四果罗汉都得佛道与不得;或说佛性因有众生才有,离众生就没有;或说一阐提有佛性与无佛性;或说有十方佛与无十方佛。请佛慈悲,能给予决定说!
佛说,你所提出这些问题,不是用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知的。对有智慧人,佛不须再说。对无智慧的人,佛须反复说,仍然有听不明白的;如一事有十种说法,十种说法还是一事一样。佛说法有无量义,也有无量名;根据说法对象不同,有广说略说等。
一、佛毕竟涅槃与不毕竟涅槃;世间人不明白,可是有明白的人;如此处山中有五万三千名大仙,过去迦叶佛时,听受正法,亲近诸佛,修诸功德;但没有证得正道果位。辗转听到佛要入般涅槃时,即生悔心,来到佛住处听受正法,知色无常,因果无常,当时证罗汉果。又如,有大力士三十万人,依仗年轻体力强壮,国王又给很多钱,非常骄慢。佛让目犍连比丘说法五年,不能使之调伏。在三个月前,听说佛入般涅槃,要来婆罗双树林经由那里,这些大力士为佛修路。佛走到这些大力士身边说,你们这些童子在做什么活。这些大力士听了都很生气的说,我们是童子,你这出家人是大人了?佛说你们三十万人,不能移动此石;我一人能轻举如鸿毛。于是佛用脚指掘出此石,众力士的骄慢心立即被降伏,于自己身生轻劣想。佛将此石投向空中,又落入掌中,一口气一吹,石为粉尘。这些大力士见后,立即忏悔不应生骄慢心,而虚心听佛说法,皆发菩提心。还如,纯陀于迦叶佛时,因地修行发大誓愿,在释迦牟尼佛入般涅槃时,作最后供养,奉施饮食。由此,纯陀得知佛将入般涅槃时,忆起往昔愿力。再如,此王舍城中有一位五通仙,年一百二十岁,自称是一切智人,生大骄慢。但已于过去无量佛所种诸善根,当得知佛将入般涅槃时,立即来此双树林听法,对种种法生信敬心,得无漏而证果。再如,此王舍城有一善见太子,与提婆达多亲近。提婆达多修炼五通,显示神通让善见太子生喜敬心。一日善见太子想观天花,让提婆达多上忉利天去取。结果遇天将守卫而不能取,不能复见太子,来到佛所。对佛说,将来佛入般涅槃,将佛所教化大众付嘱于我,我为说种种法,让他们老实听话。佛对提婆达多说,你这是痴人食唾;佛的弟子舍利弗聪明大智,世人信伏,佛都不能把大众付嘱。提婆达多倍生恶心说,佛若不把大众付嘱于我,不久就将你们佛教徒众消灭。这么说时,大地震动,狂风大作。提婆达多见此恶象说,我此身若堕入阿鼻地狱,我一定要报复今日的大怨气。提婆达多离去见善见太子,善见太子问提婆达多脸色怎么那么难看呀?提婆达多说,有人骂你这位太子,我才气成这样。善见太子问,国人为什么骂我呀?提婆达多说,你外号为未生怨。当你未出生时,相师说你生后必杀其父;由此而得别名。你母亲知此事后,将刚出生的你从城楼上抛于地,坏你一指。因此,国人又称你为坏小子;我听了能不生气吗!善见太子问一位大臣,大臣也这么说。善见太子便与大臣一起发动政变,将父王囚禁。其母前来想见一见他父王,善见太子拔刀想砍其母,被耆婆说服,罪不及女人,何况是你母亲。善见太子不给父王水与食物,七日后饿死。善见太子见父王死后方生悔心。耆婆对善见太子说,你的业非常重,一是杀父;二是杀一果罗汉。你父王信佛,依法修行,已证一果罗汉果位。善见太子听说佛将入涅槃,来佛所发露罪业,听佛说种种法。以前虽无善根,今日得到信根。要说毕竟涅槃与否,实义菩萨知佛常住,没有变化;而假名菩萨听到佛入般涅槃,都生退心,认为佛无常不住。
二、有我与无我;一切众生身死之后,作善作恶都不见报应。而善恶果报,自作自受,丝毫不差;如我释迦牟尼往昔作一国王,舍王位出家修道。因为善行作四天王,忉利天王等无量世。所以,佛说一定有我,即性也。有一位比丘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我,谁是我,什么因缘才有我?佛对此比丘说,现有身体不是我,身体也不是我常久的住所。有身有五蕴,离此身又有五蕴身。
这里,若是方便说,时间是我,业是我,爱是我。众生因时间,业爱之因缘为我身。要是实相说,有形的身体不是我,我中没有有形身体,有形与有想中都没有我,而三界之我又存在于有形有想之中。一切外道之人为五蕴是我,离五蕴无我。
三、有中阴与无中阴;一父一母一中阴,三和合得受身;受身都是往昔业缘。作五逆业的人,舍肉身后,中阴身直入阿鼻地狱。作恶比丘舍肉身,中阴身直入阿鼻地狱。佛为外道说法时说,若有中阴,则有六道轮回;无色界众生没有中阴,于有想与没有想之间受无形体之身,不称为中阴而又没有离开中阴。一些人不理解实义,才有的说有中阴,有的说无中阴。
四、有退与无退;有五种情况引发比丘修道的退转心;一是乐于多事;二是乐说世事;三是乐于睡眠;四是乐于亲近在家人;五是乐于多游。以此五种因缘,让比丘产生退转心。阿罗汉能离内因缘,但不能离外因缘。受外部一些人的影响,对菩萨苦行生烦恼,而退菩提心。有一位比丘,六次来人道出家修行,六次退失道心;第七次来人道出家修行,恐失道心,要用刀自杀。佛为说法而证阿罗汉果。佛针对这位证阿罗汉的比丘说,有六种退失道心的阿罗汉。众生不善思维,不解其义;发菩提心而证得大阿罗汉道,已断三界烦恼,不再受生,哪有退道之心。
五、佛身有为与无为;佛身有二种;一是生身;二是法身。生身是方便示现之身,也要随顺世间有生老病死。有些比丘不明白实相,说佛身是有为法。法身是常乐我净,没有生老病死世间相。有些比丘不明白实相,说佛身是无为法。佛身是示现有为,而实无为。
六、十二因缘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十二因缘是众生生灭法则;而佛性常住,不从十二因缘而生,只是众生佛性随十二因缘生灭。似是有为实无为,有为是众生,无为是佛性。
七、心有常与无常;一切众生善恶作业,命终时,纯善业之人,心即上行生天;纯恶业之人,心即下行入地狱。众生有形体就是无常,得见我性为有常;即心随业转为无常;明心见性为有常。
八、五欲乐障圣道与不障圣道;在家人修道,不舍财宝、妻子、眷属等不净之物,而修行于正道,得于正道。证道后也不舍离五欲,是示现五欲。佛又对在家人说,在家人不离五欲是不能证得正道的;依文解义很难理解。而实相是,修行证道不分在家出家;不离五欲乐不能证道;证道示现五欲,为度众生。
世有男女双修行,前世有愿今世中,示现欲爱离欲爱,不染污泥莲花性。迷人不识真面容,求道男女欲爱中,堕落魑魅魔罗纲,劝君猛醒过来人。
九、出世间法是欲界法与三界法;远离烦恼,没有证得解脱,等于在欲界修行世间第一法;若身在欲界世间,心修出世间法,虽然没有得解脱,未来世也一定得解脱,这样是世间最好的修行。而有些比丘不理解实相,有的说第一法是欲界,有的说是四加行的第一法,有的说是色界第一法,有的说是无色界第一法。
妄猜圣义最可怕,老实修行莫问他。船到桥头自然直,有证有悟再说话。
十、布施是不是思维上的善业;施者有四种;一是施主信因、信果、信施,受者不信;二是受者信因、信果、信施,施主不信;三是施主、受者都信;四是施主、受者都不信。四种施中有三种为净施,一种为不净施。净施落入无为功德,不净施落入有为福田。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怎么布施还不是一想吗!把一想落入思维善业。另外,布施有五种方式;一是施财物;二是施身力;三是施安稳;四是施身命;五是施正语。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这五种布施是五蕴善业,把布施方式误为五蕴思维善业。
十一、或说有五蕴与无五蕴;涅槃即远离烦恼,烦恼永灭。灭无遗余,即无所有,无有尽灭。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涅槃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无为。把涅槃的常乐我净,误为五蕴或无五蕴。佛性不离众生五蕴,众生五蕴又不是佛性
十二、戒定慧是有为与无为。比丘护持禁戒,若与人、与事生恶心,要知是失比丘戒。戒是遮止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心里高兴信仰佛法,才精进去修就是定,这样作就是智慧。把持戒修行,禅行得定,定中生智慧,误为是有为法与无为法。
十三、人可以创造有形的物体与不能及能又不能;诸法即依自然,又非自然。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色是有形物体,有形物体属于自然,人可以创造或不可以创造等。
十四、人心里有数法;十二因缘中,色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等。把因缘误为色缘,把十二因缘误为有心数法。
十五、有时说一有,有时说二三四五六至二十五有众生;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佛有时说五道众生,有时说六道众生。说五道众生,不把修罗算一道,因为各道中都有修罗。说六道是五道中的修罗单列出来;有天修罗、人修罗、畜生修罗等。但佛经中所说修罗是说天修罗,有天福无天德的修罗。佛说二十五有,是把六道众生有具体化;在二十五有,人天为二十一有,三恶道与修罗为四有,让众生知道三界还是善人多,恶人少。
十六、有一优婆塞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人为一分优婆塞?佛对这位优婆塞说,若有人受三皈,仅受一戒为一分优婆塞。有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优婆塞戒可以具足受或可以不具足受,把个别误为普遍。另外,有一比丘向佛请法说,我教在家人一日、一夜、一时、一念守戒,这样的守戒为守戒吗?佛对这位比丘说,这只能是善,不是守戒。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守八戒必须八戒都能受持,才能得戒。把受戒、守戒、持戒的顺序颠倒;同时,八戒也不是具足的优婆塞戒。
十七、如有比丘犯四重戒,不能再称为比丘,是破戒比丘,失去比丘的资格;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如有比丘犯四重戒以后,失去比丘戒。失去比丘的资格与失去比丘戒,是两回事。
现今时代,有的比丘受戒后犯四重戒中的一戒,过几年再到戒场二次受戒。认为这样就可以不受法服,恢复了比丘戒或等于没犯戒。读诵此经后,应明白怎么做才如法,而不是二次受戒。
十八、如有比丘犯四重戒为污道;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比丘若犯四重戒以后,所受戒律不失。污道与戒律失与不失,是两回事。
十九、一乘、一道、一行、一缘,能为众生作大寂静,永断苦恼的束缚,除掉诸苦和苦因,让众生得到涅槃;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一至四果罗汉都证得了佛道;把涅槃与般涅槃混为一谈。
二十、一果罗汉七返往来便入涅槃;二果罗汉一受人天便入涅槃;三果罗汉有初证四果罗汉,或于证四果罗汉中间,或证四果罗汉最高境界和现在与未来入涅槃的五种情况。四果罗汉有现在与未来入涅槃二种情况;即若在天上,现在断烦恼可入涅槃;若在人中,虽断烦恼,也为未来入涅槃。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一至四果罗汉不用发菩提心也能成就佛道,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
二十一、佛性有六事;一常、二实、三真、四善、五净、六可见。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众生佛性可以离众生有,佛性与众生可以分离而又各自独立存在。这么说的法义是,佛不是度众生,而是度佛性。而实相是,只有众生自度佛性,才能有佛度众生。虽然佛性如虚空,众生却都各个有;虽然佛性如金刚宝珠,众生却不能离佛性。
二十二、一阐提都有佛性,这样的众生却没有善法;但是,佛性是善。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众生即是佛性,若离开众生,谁也不能成就佛道。
把佛与菩萨的慈悲喜舍抹煞掉,众生不用报佛恩,是佛与菩萨有求于众生;最后,把众生留在三恶道。而不知佛国土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二十三、有十方佛与无十方佛;一世界中,不会有两尊佛出世。从地狱至非想非非想处天都是这样。有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无十方佛;只有十方有佛性的众生。这是变相说根本没有佛,只有众生。这样的争论,只有在佛的境界上才能彻底尽知。有疑心的人听了以后,也能销除无量烦恼。何况是能决定净信受持的人,可有无量功德。但是,依文解义、不明实相的人,还是执著这样的争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