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54|回复: 0

“三身”及“三身修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2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身”及“三身修法”
发布于:2008-8-27

“三身”及“三身修法”
www.zhuntifa.com
“修行者,理论水准要高、理念要明确无误,修行才可能圆融无碍。分清法、报、化三种修法的区别与联系,既是修行的出发点,也是决定修行成效大小的分水岭。
大家修行到现在阶段,我觉得:如果在准提理念中,有关“法、报、化三身”的正确观点不建立,会造成佛教徒见地与行为脱节。要知道,虽然佛教讲法报化不一不异,但那多是针对果地(最后结果)而言。在因地(实际修行过程),法身的见地,无法具体指导报、化身的修为。

       有关“三身”的概念

原始佛教对“三身”的关系,在“五停心观”中介绍如下:
念佛观是念佛的应身、报身、法身。 
1.应身佛相好光明,观应身佛陀三十二相好中随取一相,或先取佛眉间白毫放光相,一心观想,再次第遍观其它诸相。从中可以看出应身佛既是只佛陀。

2.报身佛功德巍巍,念报身佛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等圆照法界。 
3.法身佛空寂无为,应念法身佛法性平等,不生不灭,空寂无为。
从时间上看:
应身,有始有终;是积累功德而成,要依缘起。佛在成佛前要经过100(大)劫的福报积累。
报身,有始无终;从定慧观修得十智而成,为修得十力四无所畏。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
法身,自性得,无始无终,从灭惑无明中具……

大乘佛教的“三身”相关概念:
1)佛身有四种:法身、报身、应身、化身。
佛的法身即是真如,无形无相,究竟清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
佛的报身,身量广大庄严,唯有初地以上菩萨才能见到,恒为十方诸地菩萨宣说种智,尽未来际而无穷尽。报身之像,有自受用身,亦有他受用身。
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
佛的应身是应世间众生得度因缘成熟而示现于人间,有色身,有生老病死及成道转法轮而后入涅槃种种诸相。
佛的化身是佛以成所作智及神通之力,于十方世界变化示现,利乐有情,忽现忽灭。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是应化身佛,入灭后以庄严报身的形态存在,恒住色究竟天宫为地上菩萨说法,称之为卢舍那佛。

容易混淆的问题:应身不同于化身。
严格来讲化身是佛菩萨成就后的功德应用,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但是大多数人在这个概念上不是很清楚。我们要知道这里所说的应(化)身是通指佛的应身,计如佛陀般的缘起身体。当下的肉身即是应身。 

我们看下面的文章,慢慢理解这三个概念。

不依而修得即法身,依观而修即是报身,依缘起而修即是应(化)身 。
对于三身的不断深入讲解及认识,是一个伴随你不断修行进步过程。到中级班,还要讲一念之中具足三身修法:能起想者是应身,觉而未起是法身,预起是报身,已起之念是化身等等具体的修法和技巧以及各个宗派的关系。

有关“三身”的部分相关问答:

问:经上对法报化三身的分,好像提很少我基本上看不到。
答:这是我们独特的一种方法。原先其他的判教方法不用,就用这个法报化三身判教:哪部经是讲法身的,哪部经是讲报身的,哪部经是讲化身的。

问:怎么区分?
答:理论上简单讲,如果是涉及缘起和福报内容所讲的就是指“应化身。如果讲观想啊,造作啊,持咒啊,从法性上流露出一些东西,这个一般都是指“报身。讲第一义谛,就是指“法身。如《金刚经》讲空,它就是讲法身。而说到佛国净土内容的,包括阿弥陀佛、药师佛、地藏菩萨一般都是报身有关
打个比方,这个录音笔,如果从化身来讲,是我现前就知道的;如果是报身,我就可以用观想;如果从法身来讲,录音笔本来就有,无需造作所有地方都是录音笔,也可以说所有地方都没有录音笔。区别就在角度与方法上还是不一样!
三身法的功用

通过“三身法对佛教经典的认识,打破了过去大、小乘、圆顿、显密,或相、心、性等等各宗判教的分类法。变成“以讲授哪种修行方法”为标准来划分佛经各自部分。以三身法对经典分类,佛经就分为:主要讲述应身修法的经典、主要讲述报身修法的经典、主要讲述法身修法的经典。例如《金刚经》主要讲的法身修法,《阿弥陀经》主要讲的是应身修法和报身修法。

这种经典分类法,涉及相应的修行方法分类、理论分类、根基分类、修行的阶段分类等,内容严谨、实用。

按修行目的细分,可分为:应身成就(往生、罗汉果等)、报身成就(如本尊法等)、法身成就(如圆觉、开悟、见性等)等理论分类,支持应身修法的理论、支持报身修法的成就、支持法身修法的成就的理论。同样,回向的方式也要与各自修行目的相应。

对修行阶段的划分比如生活,依应身缘起法;观修,依报身法(如梦如幻等)。可以把法身(无为法、无分别等)成就,安排到往生极乐世界后,再去修行。

对根基的划分,根据各人智慧福报的不同,来判断、选择自己修法目标是应化身的净土成就,还是报身等成就,还是明心见性的法身成就.
同时,针对不同对象(菩萨、比丘、居士等)的不同修行方法,对佛经进行分类。认同居士自身是五浊凡夫社会义务、家庭责任的共业。这样,修行的整个脉络就理清了;同时也为佛法的入世、极乐世界的信仰,打开了理论上的瓶颈。

从划清法身修法”与“报化修法的界限,到划清出世修行入世修行界限;对修行者、理论界而言,都很有重要。有了清晰的界定、界限,才能真正认识、实行入世修行真正的大乘菩萨行。放弃过去那种求圆、求玄、求顿、求高、求齐,没有多少实际功用的企图、倾向

到此,才达到修法的合理化、缘起化目的。重视厘清佛法的脉络层次、应机挈理,反对传统佛教中的含糊儱侗。提倡依法不依人的主智论(intellectualism)态度,反对不求甚解、依人不依法的反智论(Anti-intellectualism)以及个人崇拜风气。 

正确应用法报(应化)三身概念,可以圆融解决佛教理论界,长期存在的根本性分歧:如性寂与性觉、缘起与真如、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可以突破现代中国佛教发展的理论瓶颈及提出最佳应对方法。


准提法回向:行者最容易犯的错误》节选

(回向要和修法目的相一致,要按三身法”的概念行事
我常常提醒,千万不要割裂准提咒圆咒的特点,不要避开世间法。最重要的不要回向法身和空性,不要说“三轮体空”的修法好呀,层次高。我们不要三轮体空!
    不是说三轮体空不好,因为这个空很难。你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空,往往你那个空是“断灭空”,都是“偏”空。在这种空的曲解下,你去“三轮体空”的修行,最后的结果,那真是“一场空”。
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宁可持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实实在在、真真正正地,按“缘起”来修行,按“缘起”来做事,才符合我佛之本愿。

《开示集》节选

我们步行的时候可以边走边心中默念,遇到了熟人同事该如何哪?对!观他是准提菩萨,或他的头上有准提菩萨,当下要升起欢喜心。千万不要见了人不理不睬,两眼看着地,满脸是晦气;口中嘟嘟囊囊的,知道的明白你是念咒,不知道的以为你发牢骚哪。这可绝对不是准提法弟子的样子啊,我们可不要著这种状态和形象。 
在家里修行,会遇到有人来拜访。叮咚,门铃一响,一般人会想“这是谁啊又来打扰我来了”,这样想对不?不对!我们要想这是哪个准提菩萨要来加持我了,要抱着这样的欢喜心;因为人和人之间是有感应的,你见人欢喜,人见你才高兴。
准提法就是这样可以融入生活,但要注意观想的境界和现象界的关系。观想属于报身境界,而我们日常生活属于应化身境界,应化身境界要按世间的因缘法则来办事的,不要把关系搞错乱了。那边一个人扔过来一块板砖,你即使观他是准提菩萨,也要躲啊。
许多人在法、报、化三身问题上容易混乱,分不清见、修、果的关系。因此在自己修行和学习过程中,处处遇到到矛盾。
法身常寂,本自圆满,无形无相。如来,好像是来,其实本在;不去不来,如来也。佛在《金刚经》上讲,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若以声相求我,是人行邪道,这是指的如来法身。但是在临终,阿弥陀佛西方三圣踩着祥云来接你时,你来个不求声色,不认为是佛来接你。哈哈,那时你看看谁来接你?阎罗王啊!走不走就由不得你了。所以对这个不要错乱 。好多人搞不清《金刚经》上说:不以声色求我,为什么阿弥陀经还让我们念佛号,观想佛的相好庄严呢?这不矛盾嘛?
    矛盾在那里啊,就在这里:混淆了法、报、化之间的范畴、界限。
如果你把法、报、化关系分清了,学佛就自如了。就不会看佛经里觉得有矛盾了。我们的肉身是应身、化身,是要按世法缘起办事的;我们的观修是幻身、报身,当我们业力支撑的应、化身消失或清净时,我们的幻报身就显现了。有人夸张说,哎呀!你念佛念得好啊,极乐世界里你的那朵莲花都开了啊,都有莲位了。(笑)

你经常念诵、观想、观修佛菩萨,你的功德就积累,到一定时候,你的身心世界就真的变了。但你现在还有障碍。所以在理论上,要法、报不矛盾,在实践上,要报、化不混淆.
(这里主要讲了三者区别,它们的联系就不讲了)

《空与善法欲、法身与居士——佛学莫执空》(节选)

(不提倡法身的修法)
如果给牛鼻子穿上绳子,是不是自然?知道道家怎么解释的吗?一开始,道家是给牛鼻子用铁环拽住,可是,不自然。牛鼻子上用两铁环拽住,多痛啊!不自然。但是,老道的牛到处乱串,牵不动,也赶不走,很难管理。他就打个铁环给它套上——牛这个鼻子啊,就是要打上铁环,才自然,自然能管理好。所以,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不自然,这里面有人为的执著。
佛教的法身不讲这些,如果讲,就不自然了——强加一个概念在事物上,没法达到这个境界。其实,对于修行的境界不必区别,就一路扔、扔、扔,最后,扔不下这个东西了,可能就是真的。 
中国佛教后来走了另一个极端:不立文字!这也是个极端。学佛没有基础的人,一不小心就钻进去,就容易出不来,所以不可执空如芥子啊。只有把概念理清之后,知道它的利弊在哪,你才可以抛弃它。
缘起性空,是不是绝对的?不是!我们还要跳出缘起。怎么跳出缘起?就是一个更高的、法身的修法问题——修法身!我不建议你们追求法身的修法,到极乐世界去修法身才安全可靠。因为法身修行,需要放下色身。你们都能放下色身吗?有几个能放下的?
如果你是真如空的概念的承担者,那就会偏向法身的修行。一般,禅宗的概念,比较偏于这个方向,并往这个方向发展的。禅宗思想传到西藏时,就此进行过辩论;藏传佛教就不接受禅宗的这种“不可思议的修法身”的修法。从教理看,禅宗能修到最高境界,但它的报、化身不圆满。这对大多数众生是不实用的,是有所欠缺的。只谈见地无所谓,一切都是空:众生也不存在,欠缺也不存在,欠缺就欠缺。专门从法身来讲,怎么讲都可以的。要抱着空性是觉性的见解,这个目标就太高了。这么高的修行目标,会让你的生活与修行脱节。若空性是真如的话,心生万物,一切都是唯心所造、所现(那你给我现一个电脑,行不行?我看谁能现出来?)。这样,在思想追求上,就会轻缘起。所以宗喀巴大师,干脆把《心经》的空改成:空即是色,色即是无自性——他把真如空改成自性空。可以说是个矫枉过正的做法!
从整个修法来讲,我们不提倡对法身的追求。法身也不用追求,自然法身,自然圆满!我们更重视缘起的佛教思想。

圆觉经讲义》节选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法身佛,化身佛,报身佛的话,很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错误。
证法身讲一切皆弃,全部都不要,最后有个东西扔不掉,那就是佛的园觉心。但是如果你是学的是净土宗,念阿弥陀佛的,那属于报化身的净土,如果你不执着相的话,那么你就往生不了这个世界。
如果你对法报化三身分不清的话,你就会感觉到经与经之间有矛盾。同样,对《圆觉经》这点也很重要。这是求圆觉,不是用来作世间法的。如果是用来指导自己做事情,做事业的话,那么是缘起法重要,应按照缘起来做事,把自己看成是应化身。因为这部经圆觉经不是拿来修世间法的。所以一定要清楚他是用来修法身的。以后你们学习也是这样,要会分析学到的方法是用来修法身的,修报身的,还是修净土的,一定要把这个范围划分清楚。


这部经是讲法身,就是讲一切如幻。为什么说经中没有讲缘起啊?因为缘起是相对的,是诸多条件和合而成的。如果觉性还需要其他的条件来合成的话,就不叫圆满的觉性了。所以说在这个圆觉中,其所证者是“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是“无作无止无任无灭”的。这是讲定义,但我们生活不是定义。我们生活是按缘起来生活的,所以法身,报身,化身它们的方法是不能够错乱的,否则就会造成该修行的时候没有修行,生活的时候也不能好好生活。
实际上,我们做事是化身的行为,要运用缘起来做事的。那么讲这个报身呢,就是一切唯心造,我们种种的观想,种种福德的积累。所以报身以观想为基础,化身以缘起为基础,法身以离妄为原则方法。如果你把这个错乱了就不行。比如说去吃饭,你说一切都妄,饭也妄,吃不吃都行吗?不行吧。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说法身没错,但如果你过多的宣扬法身,个人也好,国家也好,都会走向虚无,一切都是没用的。如果你报化没起作用,你性命都没有了,你拿什么来证法身?所以说不能偏执。如果你太注重报身,就是太观想这些,不按缘起办事,也不行。你光坐在那里想“原子弹,原子弹”,理论上还是会出来原子弹,但那要很长时间,还是得按缘起办事情。
所以这法报化,如果没有处理好,学佛容易学成错漏。 你以为你是按佛法来生活,实际上是错上加错。很多人学佛,越学智慧越差,事业也不好,实际上是并没有真正了解佛法。用法身的方法来修报身,或用化身的方法修法身,这都是错误的原因。所以我们讲《圆觉经》一定要知道,这是讲第一义谛的,不是用来指导生活,靠它来吃饭的。只有等我们真正证悟到这个阶段,它才能起用。
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在用佛法来生活,其实你是错用了佛法。好多人学佛学不明白,越学自己智慧越差,事业也做不成。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佛法:用报身的方法修法身,用法身的方法修报身,一定会产生错误。
所以我们讲《圆觉经》,一定要知道我们用《圆觉经》是要证第一义谛的,不是用它来生活的。只有我们一旦证悟到那个觉性的时候,它才能真正在我们生活中起作用。在这之前,我们始终是在观望的,哪怕你证到很高的境界,也还是虚妄的,不能起用。所以佛在后面也讲到一个止观禅的方法。用观的方法就是在你没证到觉性,也可以变换世间。每部经都有重点,这部经的重点放在禅上,放在意念上,止和观讲的不是很多。因此我们对这一部经的重点一定要认识好。我最怕我们学什么就执着什么,使这个生活发生错乱那就不好了。所以学佛法一定要分得很清楚,它讲的法到底是针对哪方面的。这点很重要。
那么在佛教历史上也有这方面的错误。 自达摩来了之后,梁武帝问达摩,我修塔有没有功德,达摩说没有功德。梁武帝所做的功德是在报身上的功德,但是禅宗初祖达摩是从法身的角度来讲的,从法身上讲就什么都没有对不对?说的都对!其实他俩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讲的,我们现在来看谁说的都对。但有可能在当时人们太注重报身的修持了,所以达摩通过禅宗来纠偏,让大家把原先的放放,将注意力往法身上使。但结果后来矫枉过正了,大家到最后看到禅宗几乎都不修福报,变成口头禅了。到了明清的佛教,基本上都说自己开悟了,结果佛教变得成什么样,不得而知。

所以我们学经也好,修行也好,都要抱有中道的思想。比如说,从第一义谛的角度讲无分别智在法性上很重要,但是有分别的这种智慧也很重要。如果没有思维的思想,你们现在根本就听不了《圆觉经》。所以,它俩(无分别与有分别)也不可以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大陆的禅还是偏于以无分别为主。其实你不能说无分别是好,就说有分别是错了。不过是立足点不一样。认为学佛不用动脑子思考,这是极错误的观点。
学佛一定要有觉知,你连觉知都没有,怎么学啊!所以学佛还是要思考。从报身的角度来看,报身是种观想。什么叫观想?就是推测。比如说,我现在就去坐公共汽车去;我用报身的修法就是去观想我怎么去到车站,外面有两条路,我可能走哪条,过马路会怎样,上了车我得先拿钱,零钱要准备好……对不对?这实际上就是报身的修法。观想嘛,就是要有计划,这就是你报身的应用。这就是有分别无分别,你看你是从那方面出发。如果一个人完全达到那种觉性状态,如果车都是你的,你的心念都可以控制别人的车子了,那当然不用这样。但如果你要行事的话,那还是以报化为主,只不过你不要去执着它。你不要说,我观想好了从这走,结果有车挡着你你还从这走,这不就是执着了吗!我们还必须按缘起。一件事得按缘起,有各种因缘条件才有可能成功。
所以学人比较愿意用“推演”这个概念,推理演算的意思。自己要愿意去推演;既然一切都是缘起的,那好,我一切都愿意去推演。学佛的人无论在做什么事以前,按道理说都应该推演推演。你不用推演就是不重视智慧,对不对?你应该推演,去想是什么前因后果的。如果你不愿意推演,那你就不理解缘起性空。你要是认为事物是缘起的,你就应该进行推演。你看一件事要成功需要哪些条件,然后你把这些条件具备了,这事就能办成。这才是按照佛教的道理来做事。
如果你认为,念个咒就可以等着天上掉馅饼,那就是不善于运用缘起。所以这报身的境界,是通过观想回向来修;对于化身的境界,则是通过运用缘起性空的中庸之道来对待它。
因此学习此经,我们要去体会佛的境界。要真正达到佛的圆觉境界,我们也可以,等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到时佛还会再给我们讲《圆觉经》。当然,最笨的方法也有,如果你闭不了一百多天关,那你可以不用闭关,当下去修:这些佛都讲了,确实也可以去应用。但是你不能整个生活之中都用这个法身的见解。这不是我们这种根性的人能做到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分清法报化的关系,第一义谛和报身,第一义谛和化身的关系,第一义谛跟缘起性空的关系。这些关系理顺了之后,你学佛、学经和生活之间才能圆融无碍;不然,你会遇到种种的矛盾。比如,《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我们念阿弥陀佛,还有做观想,从《金刚经》看来,是不是都行邪道了呢?这就看出矛盾了。现在我们从“三身修法”这个角度讲,还矛不矛盾?那就不矛盾了。
法身到极乐世界去修,现在的修行重点放在报化上,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多数众生的根基。



“三身法”的历史意义

新时代的佛教行者,要意识到时代赋予的承上其下重任,看清三身法21世纪佛教事业再发展中的历史意义,认真学习理论宗旨,以自身世间和出世间的圆满成就,光大佛教!

应用无自性观念的解析法,全显各种理论的弊端与优点:既揭示出佛教发展必顺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倾向,又指出末法时期的人心浮躁以及对治修行方法,从而凸现佛教缘起思想的重要意义。

这样,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人们自然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佛教入世,成为一种必然,而不是逃避现实或与现实对立。


            准提法网络佛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8:33 , Processed in 5.75660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