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5 编辑
作为一个热爱并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我实在不愿意听到、更不愿意相信如今在这个世界上,朗朗白日之下,竟然会有别的国家把中国传统文化拿到世界上去“注册”。 要命的是,善良的“不愿意”并不能抹去别国拿来主义在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客观事实。 前一阶段因媒体确认“韩国端午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引起国人哗然一片:“中国端午节怎么让韩国人抢先‘注册’了”。“韩国人不但吃了我们的粽子,还要把中国的节日占为己有。”甚至有人无奈发出了“屈原白白投江”的声音。不过真的让屈原在汨罗江下有知,定然悲叹于“枉送一条生命也”。我认为,这其实是中国文化的悲哀。谁之过?如今,媒体又爆新闻,在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之后,把中国古乐器“笙”作为韩国“申遗”项目。于是引起中国民乐界强烈不满,并将举办大型“笙”乐会,以泄心中不适。若真韩国把笙“申遗”成功,这将又是中国文化的悲哀。再去追究谁之过? 那么这“笙”为何物?有资料显示:“笙:古老的中国民间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笙的发音清越、高雅、音乐柔和,具有中国民间色彩,该乐器在中国分布广泛,大致有17簧、21簧和36簧三种规格。多用于合奏以及地方戏曲伴奏。”(《新民晚报》,2007.8.14)。就是这,在中国有着2000多年历史,且发源于中国的“笙”怎么可能成为韩国的“国粹”呢?与“端午祭”一样,实在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关于这“笙”,在《全唐诗》第34卷中杨师道的《咏笙》是这样描写的:“短长插凤翼,洪细摹鸾音。能令楚妃叹,复使荆王吟,切切孤竹管,来应云和琴。”而如今,楚妃荆王也将发出感叹:“笙归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