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92|回复: 7

圣一法师主讲- 金刚经浅解精华(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我执呢?
我们死了以后,到地府受审的那个,就是‘我’,不是我们的身体去,是‘我’去,‘我’,执则有,不执则无,所以,是‘我相’到地府受审,判罪后,到地狱处受苦的,也是‘我’,不是我们的身体去受,身体已死了,埋葬了,没有受与不受,只有‘我’去受。地狱罪毕后,投胎时,也是‘我’去投胎,无我,不会入胎,有我,才入胎;或入人胎,入胎后,出生为人,长大后造罪,谁造罪?不是身体造罪,是‘我’造罪。一切罪都是由我而造,例如行路时,不知不觉,踏死了一只蚁子,不知道——无我——无罪,若见到一只蚁子,故意踏死它,有我,有杀蚁罪,所以一切罪都是从我而生。凡夫不但我执未空,法执亦未空,有我执,所以受生死轮回,有法执,所以不见佛性;菩萨以金刚般若智破我执,出生死苦海,不受轮回,再破法执,见佛性,从性起修六度万行,功德圆满即成佛。何谓般若?‘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般若是一法,佛以种种的名字而说,或说圆觉、或说实相、法界、涅槃、法身,坛经云:‘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是名般若智。般若又分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及实相般若三种,一切经典、陀罗尼咒等,都是文字般若,念阿弥陀佛,亦是文字般若,戒律,亦是文字般若,乃至禅宗大德参‘念佛是谁’,亦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的范围很广,文字般若多者,成一部经,少者,是一四句偈,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就是观照般若。例如持大悲咒,大悲咒是文字般若,持得纯熟,观照般若现在眼前;念佛,是文字般若,念得纯熟,观照般若亦现出来,从文字般若修行,决定得观照般若。

何谓观照般若?观照就是观一切法空,例如持大悲咒,持至相应时,观照般若现前,空了时间性,本来念一遍大悲咒须两三分钟,现在只须一弹指顷;又例如禅宗大德坐香,但觉一弹指顷便开静,皆因观照般若力,若无观照般若,坐香时,会觉得时间很长,若起观照,不但时间空,文字般若亦空,甚至一切法空,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刹那间黑暗消除,光明现前,这都是观照般若之力。从文字般若生观照般若——一切法即非一切法:布施,不见有布施相可得;持戒,不见有持戒相可得;念佛,不觉自己有佛可念——再由观照般若生实相般若,实相就是到彼岸。又例如,念阿弥陀佛,是文字般若,念至妄想伏,烦恼薄,阿弥陀佛放光明,是观照般若;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亦是观照般若,再精进念,命终时,生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者,诸法实实在在就是‘这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实相般若就是彼岸。不论我们用什么功,必定先从文字般若下手,从文字般若而起行,行起解绝,就是观照般若——照色,色空;照受想行识,受想行识空;五蕴空时,众生亦空,众生空即无生,无生就是佛,就是到了彼岸。用功至观照般若起现行时,欲罢不能,观照般若得力,即起实相般若,实相,就是我们的佛性,佛性最真实,除了佛性以外,一切都是虚妄,都不真实,都可以舍。金刚经中,处处显露三般若:‘般若波罗蜜多’,是文字般若,‘即非般若波罗蜜多’,是观照般若,‘是名般若波罗蜜多’,是宝相般若;‘如来说微尘’,是文字般若,‘即非微尘’,是观照般若,‘是名微尘’,是实相般若。

金刚经处处显露三般若,若明白三般若,全部金刚经就容易清楚,三般若,的确是我们修行的路径,出苦海的宝筏,惟文字般若,仍是此岸,只有实相般若,才是彼岸。心经亦具足三般若,不过比较简单些,只从空五蕴而见宝相,金刚经则从布施、忍辱、微尘、世界、说法、三十二相等法中见实相,范围比较广。波罗蜜,意即‘到实相的彼岸’,六祖云:‘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故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法执一天未除,布施不是般若,般若不是禅定,禅定不是忍辱,忍辱不是持戒,法法不同,而且法法互不相容,例如水不容火,火不容水,地不容风,风不容地,法执空时,布施就是般若,般若就是忍辱,忍辱就是持戒,水性就是火性,万法一如,万法打成一片,如水无波浪,是名波罗蜜;是故波罗蜜,就是实相般若。

经,即路径,从凡夫到成佛,以金刚经为路径,名之为经。经题解释已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段文称为通序,每一部经都是一样,亦称为证信序,有六种成就,证明为佛所说:1、如是——是信成就,佛法大海,惟信能入,除了信心以外,有福者,未必了解佛法,有定,亦未必明白佛法,乃至持戒者亦然,惟有一念信心清净,才能明白自心,了解佛法。华严经中,所有菩萨位都是以十信位为始。信属于心,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信心若有疑、有烦恼、有执,不称为清净,就是求生极乐世界,也是以信心清净为主。

2、我闻——是闻成就,‘我’指阿难尊者,亲从佛闻。

3、一时——时节到,其理自彰,是为时成就。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生死已了,又经方等食上,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诸阿罗汉悉舍小乘,学习大乘的善根成熟,时节既到,世尊便宣讲金刚经。又,一时者,悟道之时,得法之时也。

4、佛——六种成就中,说法主成就。梵语佛陀耶,华言觉者,觉天地间之真理。觉,有二种解释:1、外觉,观诸法空,外不见人过,亦不被六尘所染。2、内觉,知心空寂,不被邪迷所惑,故名觉。自己觉悟了后,称为自觉,令他人觉悟,名为觉他,自己究尽诸法实相,又令他人究尽实相,称为觉满,是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之为佛。

5、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国乃波斯匿王的王都,只指只陀太子,其花园被给孤独长者以黄金布地而买了,惟有园中之树不能布金,仍属只陀太子所有,二人合力筑成精舍,供养世尊,故称祇树给孤独园,是讲经之处,乃六种成就中之处所成就。

6、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六种成就中,听法者成就。大比丘指已证阿罗汉果的徒众,梵语比丘,含三义:1、乞士,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佛在世时,制诸比丘,不得弄食,必须沿门托钵,次第乞食,一方面舍离自己的憍慢,另方面体会苦谛,故云乞士。2、破恶,恶者,身有杀盗淫三种恶,口有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四种恶;比丘出家,持戒清净,能破身口七支之恶,证阿罗汉果,出三界火宅,具六神通,故称为大比丘。3、怖魔,比丘受具足戒后,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以智慧断烦恼,出三界,了生死,不再是魔王的子孙,故比丘登坛受戒时,魔宫震动,天魔怖畏。

‘众’即僧,梵语僧伽耶,华言和合众,四位以上的比丘和合,称为众,大众和合成一力量,可令佛法久住,若比丘个别而住,很容易被魔王逐一击倒,所以比丘众亦称为和合众,分事和及理和两种,理和者,同证择灭无为之理,择者,拣择烦恼,证寂灭涅槃。事和又有六种: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以六和为因,证择灭无为之果。‘千二百五十人俱’,‘千’,指三迦叶及其弟子一千人,‘二百’,指舍利弗、目犍连及其二百弟子,‘五十’,指耶舍长者子及其五十友人出家,共成一千二百五十人,与佛同住于此金刚道场,听佛说般若波罗蜜经。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由‘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人俱’,名为通序,如来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有如上六种成就,故名通;别,则指发起讲经之缘起,每一次均不同,故名别。‘尔时’,即时间到了,‘世尊’,乃如来十号之一,如来智慧福德,超胜三界,天上天下,惟佛独尊,更无有上,故名世尊。
‘食时’,分四种,赌天早晨食,所以供天应该是寅时,巳至午乃佛食时,下午畜牲食,戌亥二时鬼食,是故佛过午不食,不但佛如是,佛弟子亦然,故云食时。‘著衣’,出家人有三件衣:五衣、七衣及大衣,著衣者,指著大衣;有三处地方,一定要著大衣:1、入皇宫见国王,2、升座说法,3、乞食。‘持钵’,钵分铁钵及瓦钵两种,惟佛的钵是石钵,乃四大天王于释迦佛成道时,各献青石之钵,佛受之,以四钵重叠,按为一钵。后因石钵重,不便携带,故佛制弟子,不可用石钵,只可用已熏之瓦钵及铁钵。

舍卫城横六十里,纵二十里,居民九亿,故称大城。世尊入城乞食有二种因缘:1、令城中不能外出的妇女,得见如来,供养求福,2、如来本不需食,为了令众生得福,如来不食而食。智者大师有偈颂曰:法身本非食,应化亦复然,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既然要令人人得福,故佛乞食并不拣择贫富,沿门托钵,次第而乞,令人人均可见佛,以乞至钵满为止,钵未满,只可乞七家,故云次第乞尔。‘敷座’者,展具而坐,比丘展具,趺坐其上如宝塔,其如地基,所谓‘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智者大师亦有偈颂曰:收衣息劳虑,洗足离尘缘,
欲证三空理,跏趺示入禅。比丘结跏趺坐后,身端正,心清净,容易悟道,可知跏趺坐是一种用功的法门。

丛林上,禅堂有四正四开,每天坐四支香:早粥后至午时是一支,午饭后趺坐至晚上,晚上趺坐至睡眠时,清早起来趺坐至天亮,是谓四正四开,后人改为四止八开,或四正十开,坐香的时间因此缩短了,其实修行人应该要坐长香,坐长香,心比较容易安定下来,人定后,就不知道时间长短,所以应该要坐长香。此段文名为发起序,即发起般若经之序,古德解释此文各有不同,大致如下: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表戒,结跏趺坐——表定,说金刚经——表慧。

以我本人所解,佛法平常,佛法在眼前,无一法不是佛法,所以不能领会者,皆因无明。赵州问南泉:‘何谓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平常心者,穿衣吃饭、出入往还、举首动足、行住坐卧,都未离开这个道。看,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次第乞食,然后返回本处,食饭毕,收衣钵,洗足,敷座而坐,根本未动丝毫一念,如如而作,如如而去,一切不离道,这就是平常心是道,所谓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

如来把此微妙之法,在平常日用中,表露出来,古人云:‘原来佛法无多子,只在平常日用中,穿衣食饭亲认得,千差万别体皆同。’世尊在行住坐卧中,不需言说,便把般若表露出来,谁是知音者?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须菩提,此云空生,出生时其家宝藏全空,父母认为是瑞相,故名空生,相士说他既善且吉,故又称善吉,七日以后,其家宝藏重现,故又名善现。须菩提德高腊长,所以称为长老,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须菩提窥到世尊从行住坐卧中,不离般若,欲请世尊演说妙法,故从大众中起立。‘偏袒右肩’,表以右手执劳侍役的弟子礼,‘右膝著地’即长跪,‘合掌’,表内一心、外恭敬,而请法。

希有世尊。

须菩提先行赞叹世尊稀有,依六祖解释:1、世尊若不出家便作金轮王,王一四天下,惟世尊能舍金轮王位而出家,故云稀有。2、如来身长丈六,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相稀有。3、如来心中,含吐八万四千法门,三身圆满具足,故云稀有。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梵语菩提萨埵,简称菩萨,华言道心众生,亦云觉有情,觉即不迷,有情即众生之意。道心者,常行恭敬,乃至蠢动含灵,普敬爱之,无轻慢心,故名菩萨。菩萨修六度万行,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受记当来成佛,故如来善巧护念诸菩萨。如来有善巧方便,护持忆念菩萨,令彼等不退转,直至能继承佛位,故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如来以般若护念菩萨,若身若心不起妄念,不动念则心清净,清净心中,具有恒坷沙诸佛功德,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不生是善护念,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功德全体现前,是善付嘱,只要护念至心清净,所有无相功德,不求自得,受记作佛,是谓善付嘱。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于三宝中,得闻佛法,种诸善根者,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善’指善根而言,男人善表正定心,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无碍,女人善表正慧心,能出生有为无为功德,如是善男子表定,善女人表慧,定慧具足,即可发菩提心。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从体起用是慧,摄用归体是定,有定无慧,心未清净,不见佛性,有慧无定,心亦未清净,亦不见佛性,惟有定慧等持,心清净,清净心就是菩提心。声闻人定多慧少,不见佛性,所以不发菩提心,权教菩萨慧多定少,亦不见佛性,所以亦不发菩提心,惟有实教菩萨,定慧等持,见性,发菩提心。
‘阿耨多罗’即无上之意,无上心是佛心,‘三藐’即正等,‘三菩提’即正觉。凡夫所以不觉皆因有我,有我则有你,有你有我,便有是有非,有是非则有取舍,有取舍便有憎爱,如是烦恼随来,业障亦起,所以一定要觉,觉,则无我,无我则无烦恼,无烦恼则无业,无业则无生死,如是觉一切法无我便是正觉。正等者,不起法执,若有法执便有碍——此法不是彼法,彼法不是此法,法法有碍,法法不能周遍法界——若无法执,法法犹如虚空,法法平等,布施遍法界,忍辱、禅定遍法界,法法平等便是正等。正等破法执,正觉破我执,我法二空是佛因,得无上的佛果,因不离果,果不离心,因果惟是一心,故称发菩提心。

一切心之中,以菩提心最妙,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以无一众生而不度,无一法而不知,无一净土而不庄严,无一佛而不供养,是故菩提心最上,更无有上。华严经贤首菩萨曰:‘十方佛异口同音赞叹菩提心的功德,亦赞之不尽。初发菩提心的人,‘了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心不从他悟。’涅槃经云:‘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发心指发菩提心,究竟指成佛,发心与究竟成佛无异,若将两者比较一下,发菩提心较难,成佛的心不难。涅槃经又云:‘初发已为天人师,超出声闻及缘觉。六祖于五祖处初发菩提心云:‘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五祖闻后赞叹曰:‘若不识自心,不见本性,学法无益,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天人师、佛。’只要发菩提心,便是天人师、佛。

我们凡夫未明心以前,所发的心,称为菩提愿,菩提愿者,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名为发菩提愿心,也是功德无量,亦为诸佛所称叹,亦能超出声闻及缘觉。从菩提愿起修,先降服无始劫以来的妄想习气心,然后住于菩提,就是发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

菩提心易发,长远心难持,虽然现在发了菩提心,但过去无始劫以来的妄想烦恼习气很多,会令我们退失菩提心。

譬如阳光照入室中,只见微尘摇动不停,凡夫未发心前,其心相亦如是烦燥而动摇不停,这是妄心,亦称尘劳心,发心后,要降服这个动摇的妄心,然后才可以住于菩提心、修菩提行、证菩提果,因此须菩提长者请教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后,如何住于菩提而不退心?如何降服未发心以前,妄想颠倒的狂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赞叹须菩提,的确是问得好,是故世尊云:‘汝善得我心,善会我意,如汝所说,皆不错谬。’谛听者即审谛而听。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是释迦牟尼佛最妙的法门:应如是住——这样,便住于菩提心。应如是降服其心——这样,就能够降服其心。这是禅宗以心印心的法门,不落言诠。昔日梁武帝请傅大士说法,傅大士是弥勒菩荫的化身,傅大士升座,鸣尺一下,立即下座,梁武帝愕然,志公禅师云:‘大士说法已毕。不落语言文字,名为禅宗,一落言诠,就是教下。
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拈花示众,不落语言文字,表禅宗的心法,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是领会禅宗的心法,以心印心,然当时大众不明所以,是故世尊惟有以语吉文字再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为第一代祖。’一落语言文字,便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有第一代祖、第二代祖等。今日佛讲金刚经亦复如是,亦一样以心印心,对须菩提谓:‘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须菩提谓自己虽然明白佛意,但在座部份大众还未领会,所以请世尊以语言文字再说,是为教下。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

诸菩萨者,指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菩提心后,便称为菩萨,摩诃萨者,大菩萨也,以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善巧,化度众生,名为菩萨,能化所化,心不取著,能所心灭,念念清净,虽在尘劳,心常不退,称为摩诃萨。菩提心是直心,未发菩提心以前的,是虚妄心,妄心就是众生,离众生无妄心,离妄心亦无众生,所谓度众生者,度虚妄之心,众生是虚妄的,那一个众生不是虚妄?俄而为人、俄而为鬼、俄而作畜生、俄而生天、俄而入地狱,都是虚妄的。菩提者,觉也,觉则度尽无边众生,不但度尽自己八识田中,无始劫以来的众生,乃至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亦能尽,你若能度自己的众生,则可以度法界的众生,所谓降服其心者,度众生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所谓众生者,不离色及心,心色和合是众生,色空、心空,涅槃妙心便显现出来。色是身体,身体不离四种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心指受、想、行、识。色不离心,若没有心,色(身体)便坏,若无色,心亦无所依止,所谓度众生者,度色,四生空;度受想行识,心空。

卵生——楞严经云:‘卵为想生。’随妄想而受生,例如雄雁飞翔,它的影子投在雌雁身上,雌雁便受孕,又如斑鸠,雄的在东边叫一声,雌的在西边和,就这样一唱一和的,便受孕,都是因妄想而受生。胎生——胎因情有,有感情然后才有胎生,无论父母,兄弟姊妹,都是因感情而有,是为胎生。湿生——湿与合感,与境相合,便有湿生,例如把湿的瓦盆覆转,第二天,便滋生了虫,是为湿生。化生——化以离应,与境相离,舍旧趣新,便是化生;天,是化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也是化生。六道众生不离四生,有生即有妄,如何度妄,云何降服其妄心呢?妄心虽然很多,但不离如下五种:有色——是执有的众生,著有见。

何谓有色?真心不会有色,起心动念去修心,妄想心便生起来——起心修心,则见是见非,见是见非则执是执非,执是舍非属修福,执非舍是属造罪,罪福均属于‘有’;福,有人天生死轮回;罪,有三涂恶报。迷了无相之理,所以见是见非,若能领会无相之理,便能度去‘著有’的众生。
梁武帝初见达摩祖师时问道:‘朕一生布施、斋僧、建庙,有何功德?’是著了有。祖师云:‘全无功德,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不实。执著有,是有色,著有色,如何能悟涅槃妙心呢?后来梁武帝拜志公禅师为师,将自己布施、斋僧、建庙、印经的功德渐渐空去,不再执‘有’功德。无色——是执‘无’的众生,不肯修福慧、不恭敬人、不供养三宝、不拜佛、亦不念佛,认为空就是道,是豁达空。有些人在丛林上修行,三十年也不愿提起扫帚扫地,他是一点福也不求,所以任他如何修行,如何用功,如何精进,最后也是枉然,是著无的众生。

著无的众生比较难度,不知涅槃妙心内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不能以空而蔽之,经云:‘宁可著有如须弥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许,如来说空法破有,若复著空者,诸佛所不化。’所以千万不要著空,著空则拨无因果。著空的众生,无福无慧,将来受愚痴的果报,是贫穷无福慧的众生,著空,是为狂心,亦违背佛性,必须舍去空(无),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方可见佛性,发菩提心。有想——但有其想而不见有行,眼看佛经,耳闻法,心内思惟诸法名相,口讲得很好,但无行动,只有其想——打妄想成佛,但不肯修行,打妄想布施,但不愿布施,打妄想念佛,但始终不愿念佛,打妄想持戒,他终不持戒,是有想无行,名为有想,晓得讲不晓得行,全都是妄想。虚云老和尚有一次对请法者说:‘你不必请我说佛法,你满肚皮都是佛法。’意即是他满脑子都是妄想的佛法,还请讲什么佛法。

修行者,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志在实行,但有其想的众生,不能见菩提。昔日有一位香岩禅师,很年轻便出家,在百丈会下精研三藏十二部,能问一答十,百丈圆寂后,他便到湖南亲近沩山老人,沩山老人知他会说不会行,便问他:‘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你自己的本来面目?’他哑口无言,三藏十二部内都无这句,香岩求沩山解答,沩山说:‘我若说出答案,将来你会怨我。’于是香岩把从前所学的文字般若,全部烧掉,跑到荆州玉泉寺,一心参究‘如何是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参了三年,一日,锄地时,把一块小石子掉到竹树旁,击竹之声,使他猛然醒悟过来,悟到父母未生以前,自己的本来面目,悟道便见道,见道便能说道,即时说了一首偈:‘一击亡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落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学道者,咸言上上机。‘一击亡所知,更不假修持。’无六根之能,亦无六尘之所,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佛,何用再修呢?‘动容扬古路,不落悄然机。’扬眉瞬目,均显禅机,‘处处无踪迹’,若想求觅,更无一下手处,‘声色外威仪’,这威仪发乎内心,出乎外相,不是在一切事相之内,是故‘诸方学道者,咸言上上机。’

于是立即向沩山的方向顶礼,答谢他当日未曾说破,所以今日能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是沩山老人善护念、善付嘱求法之人。有想的众生,只要能放得下,从解而起行,行起解绝,把自己‘有想’的众生度尽,终会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见到涅槃妙心。无想——妄想来,止,不打妄想,甚或停正妄想,久而久之便空了妄想,无妄想便能入定,可以入定一日、二日、一个月、十年或二十年。坛经中,智隍禅师以为自己得正定,回河北住茅蓬,整天打坐,所用的就是无想的功。六祖的弟子玄策禅师慕名来拜访他,问道:‘大德在这里作什么?’‘我入定。’玄策问:‘你是有心入定还是无心入定?假如你是有心入定,一切有情都入定,若无心入定,荆棘瓦砾石块都可以入定,你是有心还是无心入定?’智隍禅师云:‘当我入定时,不见有无之心而入定。’玄策云:‘若你不见有无之心而入定,离了有无之心而定,是常定,常定是大定,大定就是佛定,佛定常定而无出入,你怎可以说自己入定?智隍答不上来,问玄策:‘汝师是谁?’‘我师是六祖。’‘六祖如何说禅定?’‘五阴本空,四大非有,禅性无生,离生禅想,禅性无住,离住禅寂,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后来智隍往见六祖,六祖对他开示一翻后,智隍二十年所得禅定的心,冰销瓦解。

无想,是指一些禅人,但除妄想,妄想除尽了后,不知从空出妙有,像木石一样无想,不起作用,古人云:‘冷水泡石头’,‘枯木岩前岔路多’,就是此意,若果无妄想可以悟道,石头应推为第一。但得其体,未有其用,只可以生在禅天,如何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作佛事呢?应该从体起用,方可以悟道。有些外道可以五百劫无妄想,入无想定,生于色究竟天,五百劫后,妄想又生起,等于大石压草,草虽暂不生长,把大石移开后,草又生起来,依然有妄想,依然未入涅槃妙心。非有想非无想——不想有亦不想无,语默双寂,动静两亡,是‘非有想’,但是想开悟,故云‘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的众生,修行已到了极点,但菩提心还未现前,必须亲近大善知识,由善知识替他抽钉拔楔,令他悟过来。一位禅人问赵州老人:‘一物不将来(有亦无,无亦无),如何?’赵州曰:‘放下著。’禅人云:‘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赵州曰:‘放不下,挑起去。’他便悟道,他虽然无妄想,但他存无想,仍是有想;他就是卡在一物不将来这个非无想的关内。修行人想开悟也是一个妄想,令你永不能开悟。
发表于 2010-3-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感恩师兄布施!
发表于 2010-3-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有缘众生生生世世受持《金刚经》,得无尽般若智慧,福慧双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入如来法身圆觉大寂灭海。
发表于 2010-3-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发表于 2010-3-4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随喜赞叹法界一切弘扬正法功德
回向给法界一切家庭,愿他们迅速度过障难,和谐吉祥幸福,具足一切善境界,早发菩提心,修甚深般若,早证佛果。将情执心回向给法界,愿正法永驻法轮常转。
愿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常说般若波罗蜜;愿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罗蜜。
一切功德皆回向念佛禅!一切功德皆回向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处。
愿一切法界国土众生,皆离七难,无有任何疾苦。
愿一切法界国土,皆如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安乐。
愿一切法界国土众生,皆修甚深般若,发大菩提心,住如来法身圆觉大寂灭海。
回向给我们的国家,愿甲型流感等瘟疫早日结束,从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愿华夏民族平稳崛起,中华民族德行文化早日得到全世界的接受,并广泛传播。中华民族亦因此兴盛万代!
回向给我们的地球,愿我们的世界远离一切战争,永久和平;愿我们的世界没有任何瘟疫、灾难,没有任何贫困、饥饿,愿全世界的经济早日恢复,愿人们开始注重环境,研究素食,愿我们的世界更加适合人们居住。
发表于 2010-3-5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5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们,大家好!张颖又在周末如约与您相约在布施网这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了!一周一周又一周,时间就像白驹过隙般飞快的前进。一周下来,不知道朋友们的修行进度如何?烦恼还有多少?工作是否顺利?……

请看:【导读】张颖本周热力推荐!(3月5日)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90958


云南省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旱灾,程度之重、范围之大均为历史罕见。截至目前,旱灾已造成云南

省近600万人、36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3000多万亩秋冬播农作物受灾,全省夏粮将因灾减产一半以

上,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发起对云南等旱灾非常严重的地区回向!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90885


发表于 2018-8-9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金刚经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8 16:15 , Processed in 0.249795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