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75|回复: 2

[说说布施网] 莲池大师警众,念佛切莫散逸,要自力精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5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34 编辑

警 众   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遍融师门庭大振,予至京师叩之,膝行 再请。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哪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有 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玄说妙,陵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叮咛开 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着实遵守,不曾放失。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 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这条门路,不赍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今 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 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 亡僧时,你们睹此榜样,当愀然不乐,痛相警策道:“大众!我与你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无及。须疾忙念佛,时刻不要放过 方好。”我见你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间也!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 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 觉昏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 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报。   幼时尚不知念佛,见邻家一老妪,每日课佛数千。问云:“为何如此?”彼云:“先夫往时念佛,去得甚好,故我如此念。先夫去时,并无他病,只与人一请而别。”出家人奈何不念佛? 示大同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mi fa门,只替人解粘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粘去缚秘mi fa门,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云栖净土汇语——[明]莲池大师著
 楼主| 发表于 2010-2-25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34 编辑

精进是佛教修行人修菩萨六波罗蜜当中的一项。“精进”二字是勤劳、勤奋义。佛教的经典《唯论三十论》写道:“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也就是说,精进,就是对于善的事情要坚决修行,对于恶的事情要坚决断弃,以勇健强悍之心,克治自己的懈怠心理,从而完善自己。 要做到精进,必须要具备勇悍的意志,勇悍是什么呢?《成唯识论》道:“勇表胜进,悍表精纯。”勇是一种前进的动力,而悍是意志精纯无杂;窥基大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其义:“勇而无惰,自策发也,悍而无惧,耐劳倦也。”勇乃是一种克服惰性的自策发力,而悍乃是无所畏惧,忍劳耐倦的意志力。再根据精进的程度,佛教又划分为五种:第一,被甲精进,如勇将上战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第二,加行精进,加强自身的策发力,坚固信念;第三,无下精进,不妄自菲薄,无挂碍无恐怖;第四,无退精进,遭遇苦境能坚忍不屈,坚猛心志;第五,无足精进,永无止境的精进,自强而不息。 所以,修行大乘菩萨法的人要具有坚韧不拔、自励自强、奋斗不止的精神,这种精神,我们在古代的高僧大德中可以看到,象玄奘大师历尽艰难险阻,克服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种种困境,前往印度求学取经,而在印度求学中,又以其勇猛精进之心,成为印度境内第一流的佛教学者,被印度人誉为“大乘天”;又如鉴真大师,为了东渡日本宏法,前后计十二年六次渡海,虽然遭种种失败,即使双目失明,而不退其志,终于六十六高龄时到达日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这些佛门大师为我们作出精进的表率,这既是菩萨之精神,也是中国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今中华民族欲崛起,佛门欲重兴,更是不可不发扬此精神了。
发表于 2010-2-25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34 编辑

愿一切因缘众生速闻、速见、速遇、速修、速证、僧伽吒,速得佛的果位。 南无僧伽吒经 南无僧伽吒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04:53 , Processed in 3.800868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