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51|回复: 6

[说说布施网] 心灵的秘密 在人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8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53 编辑

  也许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心到底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过去不可把握,未来不可猜测,看起来,“心”像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如果始终弄不明白这些问题,当你走到生命末端的时候,难免会感到懊恼。而要使自己的心稳住,就应当自觉自察,悟透自己。   一个人若没有德行,又不认识这个心,他的心就会走样变形;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染上尘埃,又像太阳被乌云遮蔽,无法看到事物真实的面貌。   人生、宇宙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须透过修行、修心来体证真理。   那么,什么是心,我们又要修哪一个心呢?   你也许感觉到了,你要走的路有很多意外之处,还有很多离奇古怪的因缘,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和结果,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人很容易丧失方向,要么走崎岖而错误的路,要么干脆就没有路可走。   似乎怎么想也想不出答案。但答案绝对是存在的。如今有一个谜摆在我们面前:出生是为了什么?死去又是到哪里去?   有一位教授,是学术界的泰斗。这位教授有一个儿子,由于他很想让儿子长大后也和自己一样有成就,于是就亲自教导儿子,为此他花费了很大的力气。然而,事不如人愿,他的儿子和先前一样愚笨,没有任何长进。这个事实使得教授极为难过,他说:“我的才华世人可以见证,但为什么我的儿子会那么愚笨呢?人生真是没有意思啊。”后来,教授不再强行管教自己的孩子,而是任由他自由发展,结果却令他很意外,他的孩子很受人们的喜爱,原因是,这个孩子本性非常善良,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总是替别人着想,虽然这个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能力和成就,但似乎比他那声明显赫的父亲还受欢迎。教授对此深有感悟,看来,生活的答案并不是仅仅是出人头地,以一颗没有功利目的的心去生活,恐怕还会获得更多的东西。   可以说,目前的很多人都是这样,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忙忙碌碌,有很多东西要追求,不管是想要考上大学,还是想成立家庭,抑或是当官……各种各样的目的,有的人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有的人花了很长时间才实现,有的人可能实现不了自己的目的,那么,人们是否想过,一旦目的实现了,自己又该去做什么呢?或者,目的已经没有希望实现了,又该怎么办呢?也许你只能无奈地换一个目的。既然没有目的是一定要去实现的,人就会放松下来,回到本真的自己,这时候的人,脑子是最清醒的。   并不是只有某些人才会顿悟,每一个人都拥有顿悟的能力。举个例子,刚开始看书的人,看不懂书上在说些什么;刚开始做题的人,往往不能得出答案,但看不懂书的人和做不出题的人,却会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就看懂了书、做出了题,我们把这种经历叫做“悟”,悟可以分为很多种:悟出了世界上的某种道理,是一种悟,此外还有小悟和大悟。“悟”更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本心的悟”。   人的心念刹那间就发生变化。我们现在不可能拥有未来的心,我们现在这一刹那的心同样是过去的我们不可能拥有的,那么我们真正的心是什么呢?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而不是事物真正的一面。德山祖师看蜡烛的明灭时,悟出了一个道理:光明和黑暗都不是恒定的,都是在变化的,如果能够察觉到这一点,并超越了光明和黑暗的变化,那么你就进入了不生不灭的境界。   旅行的人总是在流浪,在不停地寻找自己的目的地,他们在世界上来来去去地走着,从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只有那些住在屋子里,不四处走动的人,才是主人;灰尘在空中漂浮,难道空间会随着灰尘的飞舞而动荡吗?绝对不会。如果想要知道主人究竟是谁,就一定不要错误地把客人当作主人。   以此推理,我们就可以明白,就人自己而言,变化的身体和心念是客人,你要想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就先要明白哪些不是自己的心。   当你找到了自己的心以后,接下来要做的,是更深入地了解你的心,它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作用,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的心能够作主,那么你的人生就是自在的。人们应当相信,很多问题都是人自己造出来的,因此转变自己的心念十分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因缘的转变,也关系到你的人生逆境和痛苦的转变。智者往往能够抓住机会创造转变,从而使身外的条件变得适合自己,此时,他们的心也更好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有位太太请了一个油漆匠到家里粉刷墙壁。油漆匠一走进门,看到她的丈夫双目失明,顿时流露出怜悯的眼光。可是男主人一向开朗乐观,所以油漆匠在那里工作的那几天,他们谈得很投机,油漆匠也从未提起男主人的缺憾。   工作完毕,油漆匠取出帐单,那位太太发现比原先谈妥的价钱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她问油漆匠:“怎么少算这么多呢?”   油漆匠回答说:“我跟你先生在一起觉得很快乐,他对人生的态度,使我觉得自己的境况还不算最坏。所以减去的那一部分,算是我对他表示一点儿谢意,因为他使我不会把工作看得太苦。”   油漆匠对她丈夫的推崇,使她淌下眼泪。因为这位慷慨的油漆匠,自己只有一只手。   态度就像磁铁,不论我们的思想是正面抑或是负面的,我们都受到它的牵引。而思想就像轮子一般,使我们朝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我们无法调整环境来完全适应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调整态度来适应一切的环境。毕竟:你的生活并非全数由生命所发生的事所决定,而是由你自己面对生命的态度,与你的心灵看待事情的态度来决定。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使我们产生怒气,变得生气,但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很难改变身外之物,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的内心。因此,我们要转化自己内心的愤怒。   密切关注自己的心念,可以及时地打断一种消极的意念,而使人们遭受痛苦的,往往就是这些消极的意念。在同样的情况下,正视一个人和仇视一个人的理由同样多。假如人们真的静下心来修行,同时密切地关注着自己的内心,那人们应该表达的意念,就会宽广得多,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些使人快乐的意念。就算整个世界对我们来说都是敌对的,我们也仍然可以与世界和他人达成友善关系,当然,前提是我们已经具备了控制自己的心念的能力。   自觉控制自己心念的能力,是人们身上的一种宝贵能力,这种能力能够给整个世界都带来安详。困惑的人不再困惑,不断制造问题的人也不再制造问题,人们将觉得这个世界安宁了许多。   勇猛的将军有足够的能力带领军队打胜仗,但他不一定能够平息自己的烦恼。因此我们才会说,最大的敌人不在你的前方,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有的人夸大了自己与世界的对立,包括与他人的对立,以及与所有事物的对立。因此有人形容人生如战场,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都成为了我们要战斗的敌人。实际上,哪有这么尖锐呢?当你的心不听你的使唤时,你才是遇到了最强悍的敌人。如今,人们普遍赞同一个观点:危机和竞争是使人顽强生存下去的动力,如果没有这种动力,人很可能难以继续生存,出于这样的考虑,人们疲于奔波,总在为自己和家人的前途而操劳,把生活当成了一次战争。   想要战胜自己的心,是多么的困难啊!得意便忘形,失意便自暴自弃——这是一般人的表现,也就是说,一般人都没有战胜自己,因为,战胜自己的人是不会在乎身外成败的,不管他面临什么样的处境,他的心都保持逍遥自在。   环境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就像一个驯兽师,很多时候都让我们跟着它转,不知不觉卷进了烦恼的漩涡中,此时,自我排解与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战胜自己呢?你只有约束自己、安定自己,使自己的情绪平和下来,否则,你将丧失处理事务的能力,就连最简单的事情,你都会给自己找很多的麻烦。   减少痛苦   当一个人想要转化自己的愤怒时,有一些具体的步骤和方法。总的来说分为三步:学习,反省,改过。可以多读一些经典,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及什么才是好的方向。当你掌握了基本的常识后,你就可以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对于那些带着怒气的言行和举止,要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在晚上睡觉之前,你可以想一想自己一天中的言行举止,细细地思考,最好能够记录下来,这样,你就会发现哪些地方是需要改正的。只要努力学习正确的修行,每个人都是可以转化自己的生活的。   想要不愤怒,想要快乐,就要减少自己的痛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人说了一些让我们生气的事,或是做了一些让我们生气的事,这时,我们本能的反应是变得愤怒,同时产生反击的心理,通过说话或做事,让别人也生气,似乎这样我们才会好受一些,才能把自己的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然而,人们应该知道,这样只会使情况越来越糟糕,因为两个人都在增加对方的愤怒和痛苦,结果两个人都变得更加愤怒,更加痛苦,谁得到了好处呢?谁也没有。有人就曾经说过:“不要忘记,在我头痛发作的某些时刻,我曾极想痛打另一个人的额头的同一地方,让他也受苦。”   有一对夫妇,两人都是聋哑人,丈夫每天在街角摆摊修车,妻子则在家料理家务,婚后的一段时间里,两人互相照顾、体贴,生活很和谐,因为他们都有同样的身体缺陷,难以和正常人交流,但他们之间可以用手语交流。可是没想到,一年后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丈夫在外劳作一天回到家里,妻子不但不表现出高兴的神情,反而不断找麻烦,为一点点小事就摔门砸东西,做丈夫的非常生气,心想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本不该受到这样的对待,更何况自己出外摆摊,那么辛苦,都是为了维持家庭的开销,但妻子一点也不理解,实在是太蛮横、太不讲理了。这状况越来越糟,最后竟发展到两人要谈论离婚的事情了。   有一天,男人的修车摊迎来了一个客人,这人正好是他当初就读于聋哑学校时的老师,偶然的相遇,使老师和学生都很高兴,闲聊之余,男人不禁摇着头说起了自己的家庭矛盾,这位老师很想帮助自己的学生,毕竟,两个身患同种残疾的人能够走到一起是不容易的,他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对夫妻走到最后一步。于是,当天晚上他就和学生一起回了家。看到丈夫带回客人,妻子没好意思做出不礼貌的事情,但她的态度依然很冷淡,这位老师立刻感觉出学生家里压抑沉闷的家庭气氛。他决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这对夫妇。这天晚上,这位老师没有多说什么就走了。   第二天,这位老师估摸着学生已经出门摆摊了,就来到了学生的家里,刚开始,学生的妻子不太配合,不过,这位老师的和蔼和耐心逐渐赢得了她的好感,她慢慢开始用手语和这位教师交流。经过一个上午的交流,这位老师才明白,学生的妻子之所以烦躁而粗暴无礼,主要是因为觉得丈夫很少关心自己的感受,她成天独自呆在家中,没有人说话,好不容易把丈夫盼回了家,丈夫还一副不愿搭理自己的态度,她开始只想用发脾气的方式引起丈夫的注意,但她发现丈夫不仅不理解,反而嫌她烦,这一来她就更生气了,渐渐地,她居然养成了发脾气的习惯,似乎只有向丈夫发一通脾气才过得下去,而她越是想引起丈夫的注意,就越会招来更大的争执和吵闹。情况一天天变坏,最后已经完全失控了。她很痛苦,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一步,这时,即便她想和丈夫和解,也做不到了。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这位老师又找到自己的学生,语重心长地和他谈了一次话,用适当的方式转达了那位聋哑妻子的意愿,最后这位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心平气和地想一想,他是否还在乎自己的妻子,是否还在乎他们的家庭,是否还愿意积极地挽救他们家庭。   男人低头想了很久,哽咽声越来越大,看得出来,他不想失去自己的妻子和家庭,他也从来没想到,原来妻子发脾气是因为自己太冷漠了。刚结婚的时候他倒还记得关心妻子,时间一长,就把这一点忽略了,妻子发脾气暗示自己,但自己却丝毫感觉不出来,还以为妻子只是在向自己发泄生活的不满。他们两人就这样互相刺激、互相撒气,心里的怒火越来越大,痛苦也越来越深。   所以,生气时,人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自己的愤怒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别人让你感到痛苦,那么你就需要回到自己的痛苦当中,认真地面对自己的痛苦,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不说任何话,不做任何事,这是因为,由于怒气还未消散,人很容易做出过激的事情,这就会造成更大的痛苦,不仅对别人而言是痛苦,对自己来说也是痛苦。但这样做并不容易,因为人们更愿意抓住别人不放,用各种方式刺激和抱复别人。   如果你遇到一起抢劫事件,有一个人受了伤,劫匪逃跑了,你首先应该做的当然是救人,如果你把受伤的人丢下,跑去追劫匪,那很可能当你一无所获地回来时,受伤的那个人已经死了,你会发现你的行为非常不明智。两个人针锋相对地赌气时,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不回到自己的内心,不能明智地思考,却非要再骂对方一句,或是再打对方一拳,那你就丝毫也没有抓住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是,你要使双方都平静下来,特别是使自己平静下来,否则,你比上面那个事例中的劫匪好不了多少,因为你使事情变得更糟,而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照镜子法   有一些小窍门可以迫使人们知道,生气确实不好,比如在生气的时候照一照镜子,这时人们会发现镜子中的自己非常丑陋,脸上的肉扭曲而痉挛,眉头紧皱,脸色阴暗,简直就像一个陌生的面具,你甚至会质疑:这是我吗?我怎么是这个样子?一点也不错,“生气”就是会使一个人变得畸形,变得让周围的人觉得陌生。所以,对于怒火难消的人来说,镜子就是一个正在发问的“我”,这个“我”是无声的,但这个“我”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希望自己丑陋的。既然“生气”会使人变得丑陋,那么,当人们正视丑陋的自己时,就会产生一种愿望,这就是改过的愿望,人们不希望自己继续丑陋下去,于是就会采取实际行动,好让镜子里的自己变得好看一些。当然,变得好看的办法也很简单,只要调整呼吸,平和心情即可。   就算是不生气的时候,人们也可以常常照镜子,镜子会告诉你,你在什么时候是最好看的,还用问吗?一个人最好看的时候,当然是这个人微笑的时候!只有那些心里没有负担的人,才能露出平和的微笑,生气的人心里非常沉重,如果他们能够通过照镜子,把内心的重负释放掉,那他们的面部表情就会发生变化,他们会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变得明亮起来了,脸上的肌肉也放松了。   照镜子固然是个好办法,不过,人们仍然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才能转化自己的愤怒。大多数情况下,愤怒的爆发是突然的,这就更加考验人。人们应该完全沉入自己的内心,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加以分析,立刻压制愤怒并不容易。   可以做一个比喻,煮饭的时候,如果你把生米放进锅里,加上水,打开火,并把火调到最大,在几分钟之内,你是无论如何也没法把米煮熟的,足够的时间是把米煮熟的一个必要条件。转化愤怒也一样,在瞬间内完成愤怒的转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你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仔细去分析它的起因、成分,找到转化的突破口,才有可能完成转化。   有许多人坐在一间屋子里,谈论某人的品行,里面有一个人说道:“这个人别的都好,只有两件事不好:第一是他常常动火发怒,第二是他做起事来很鲁莽。”不料所说的这个人刚从门外经过,这些话被他听到了,立刻怒气冲冲,走进屋内,用手打谈论他的人,并说:“我在什么时候曾经动身火发怒,什么时候曾经做事鲁莽?”当时许多的人都对他说道:“您现在的举动,不是足以证明你的恼怒和鲁莽了吗?”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强调,当你愤怒时,你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内心,寻找愤怒中的负面因素,在一个相对缓和的氛围内,慢慢化解愤怒的能量。愤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转化自己的愤怒。人们甚至可以用一种友好的态度走近自己的愤怒,当你不再惧怕它时,你才会深入地了解它,并控制它。   这样一步步地转化愤怒,看似教条而繁琐,但实际上,我们把这整个过程变成了慢镜头,也就是说,一旦你养成了这种转化的习惯,你就不会感觉这个过程是教条和繁琐的,而会觉得这个过程很自然。事实正是,“转化愤怒”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习惯,不管会花费多长的时间,这个习惯都值得培养,因为它非常有用。   当一个人拥有了转化愤怒的习惯时,他的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会发现,自己的痛苦正随着愤怒的消散而减少,痛苦减少了,快乐自然也就增加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改变。   倾听他人   很多有修养的人,实际拥有的物质财富并不多,也许只有一些很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甚至连这些必需品都是简陋的,但他们却是快乐的。是什么使他们做到这一点的呢?答案是“自由”,自由是人最宝贵的东西,佛陀也教导我们,只有当你拥有了自由,你才会快乐,可以说,自由是一个人保持快乐的最基本条件。   这里所说的自由,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自由。只有当你消解了心里的负面情绪时,你才会接近自由。不好的情绪都属于负面情绪,比如愤怒和嫉妒。当你的内心还存在着这些有害的情绪时,你是不可能快乐起来的。   对于我们内心的负面情绪,我们不能逃避,我们要面对它们,并关照它们,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办法了解这些情绪,然后合理地引导这些情绪。   要真正了解并转化愤怒,我们就要学会倾听,并且是以一种慈悲的心态去倾听,倾听自己,也倾听别人。观音倾听人们的痛苦,她是慈悲的。如果我们真的想做到倾听自己和他人,就应该像观音一样地倾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对自己有益的指导。   然而,光是倾听是不够的,你还不能为自己和他人减轻痛苦。就算你的内心满怀善意,你还是需要训练自己,如何去倾听?倾听后应该怎样做?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倾听的时候,你一定要投入,包括身体和心灵的投入。在和人交谈的时候,你的细微变化瞒不过对方,如果你并不专心,对方会很快就发现,这样的倾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对方受了你的影响,已经没有办法完整地讲述自己的痛苦了。而如果你非常投入而专心地倾听对方所说的每一句话,那么对方也能够进入讲述的状态,把自己内心的痛苦一一说出。这就是你的功劳了,你的目的不正是要让对方释放痛苦吗?   投入地倾听他人,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比如,你是否真的怀有一种慈悲的心态?保持慈悲的心态并不容易,要想时时刻刻都保持慈悲之心,你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训练,这就是我所说的修行。   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当你倾听他人的时候,你就只需倾听,用不着评论,也不要责怪对方,即便对方的某些说法是不正确的,你也应当静静地倾听,因为,你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的:让对方释放自己的痛苦。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的一个朋友正在向你倾诉,很可能他(她)说的事情是完全与你无关的,是你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但你绝不能表现得不耐烦,你应当进入角色,而你的角色就是“倾听”,这也是考验你们友情的时刻,如果你的心里真的有这位朋友,那么无论他说什么,你都应该是乐于谛听的。因为,当你在意某个人的时候,你自然会进入他的生活,他的事也变成了你的事,他的烦恼也变成了你的烦恼,他的痛苦也就是你的痛苦,这时候,对于你的这位朋友,你会很自然地抱以同情和关注,这就是一种慈悲,只不过,由于朋友的情谊,你不会明显地感到自己是在付出慈悲之心。   如果你能够保持着慈悲之心去倾听他人,而且你的表现是值得认可的,那么,只要很短的时间,你就有可能使对方的心灵得到安慰,从而使他摆脱痛苦。在这整个过程里,你扮演的角色看起来是无私的,是一个慈悲的倾听者,但实际上,你也得到了好处,你学到了不少东西,你会明白,转化痛苦对一个人而言是重要的。帮助一个你所爱的人——不管他是你的亲人还是朋友——走出痛苦,同样会使你的心灵得到慰籍,当你需要别人倾听你的痛苦的时候,才会有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帮助你治愈自己的内心。在不知不觉中,你所爱的人转化了他的愤怒,你也得到了转化自己的愤怒的机会,这种转化难道不是好事吗?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沟通工具多种多样,资讯的传递也变得空前迅速,这看起来会有利于人们互相交流,但实际情况又不是这样的。你会发现,你与亲人和朋友的沟通存在很多困难,有时候甚至是不可沟通的。也许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你远离自己的父母,过了一段时间,你给他们打电话,但在电话里,你们说的不外乎最近做了什么,学习怎样,工作怎样,或是其他一些很实际的事情,当你放下电话的时候,仍然觉得似乎什么也没说,因为你打电话的初衷是感受亲情,然而,电话里的交流没有给你太多的帮助,有时候还会让你觉得失望。问题在于,电话是一种迅捷的联系方式,这种沟通方式根本不能与“交谈”相提并论。在打电话的时候,人们看不到对方的眼神和表情,而这些都是“倾听”所不可缺少的,这也使人们的交谈变得空洞,变得有距离感。这时候,电话交流就是一种没有用的交流,是一种困难重重的沟通,而这直接危及到了我们的快乐,因为我们需要释放痛苦,需要有人面对面地倾听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愤怒得到转化。所以,对于现代人而言,当务之急是重新构建有效的沟通渠道,否则,我们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转
发表于 2010-2-18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53 编辑

感恩!
发表于 2010-2-18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53 编辑

发表于 2010-2-19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发表于 2010-2-19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53 编辑

发表于 2010-2-1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53 编辑

感恩!
发表于 2010-2-19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53 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01:50 , Processed in 2.81453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