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85|回复: 5

[说说布施网] 世尊的开示:报恩孝亲经典章句(佛经汇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9 编辑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护安隐处。 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所谓圣众。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最尊最贵。当尊奉敬仰。是世间无上福田。如是诸子。当教父母行慈。诸比丘有二子。所生子所养子。是谓比丘有二子。是故诸比丘。当学所生子。口出法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佛说盂兰盆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罪障消除。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报恩奉盆经 阙译附东晋录(亦云报像功德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揵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界。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相连柱。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饭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告目连。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须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世父母在厄难中者。具糗饭五果汲灌盆器。香油庭烛床榻卧具。尽世甘美以供养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或得六通飞行。教化声闻缘觉。菩萨大人权示比丘在大众中。皆共同心受钵和罗。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之众。七世父母五种亲属。得出三涂应时解脱衣食自然。佛敕众僧。当为施主家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食此供。目连比丘及一切众欢喜奉行。 佛说报恩奉盆经 佛说孝子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佛问诸沙门。亲之生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既生之后推燥卧湿。精诚之至血化为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诏。礼赂师友。奉贡君长。子颜和悦亲亦欣豫。子设惨戚亲心焦枯。出门爱念入则存之。心怀惕惕惧其不善。亲恩若此何以报之。诸沙门对曰。唯当尽礼慈心供养以赛亲恩。世尊又曰。子之养亲。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乐众音以娱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两肩荷负周流四海。讫子年命以赛养恩。可谓孝乎。诸沙门曰。惟孝之大莫尚乎兹。世尊告曰。未为孝矣。若亲顽闇不奉三尊。凶虐残戾。滥窃非理。淫劮外色。伪辞非道。酖愐荒乱。违背正真凶[薛/女]若斯。子当极谏以启悟之。若犹瞢瞢未悟。即为义化当。牵譬引类示王者之牢狱。诸囚之刑戮曰。斯为不轨。身被众毒。自招殒命。命终神去系于太山。汤火万毒独呼无救。由彼履恶遭斯重殃矣。设复未移。吟泣啼嗷绝不饮食。亲虽不明。必以恩爱之痛惧子死矣。犹当强忍伏心崇道。若亲迁志奉佛五戒。仁恻不杀。清让不盗。贞洁不淫。守信不欺。孝顺不醉者。宗门之内。即亲慈子孝。夫正妇贞。九族和睦仆使顺从。润泽远被含血受恩。十方诸佛天龙鬼神。有道之君。忠平之臣。黎庶万姓无不敬爱。祐而安之。数有颠倒之政。佞臣之辅。凶儿妖妇。千邪万怪。无如已何。于是二亲处世常安。寿终魂灵往生天上。诸佛共会得闻法言。获道度世长与苦别。 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无以[薜/女]妻远贤不亲。女情多欲好色无倦。违孝杀亲。国政荒乱。万民流亡。本志惠施。礼式自捡。软心祟仁。烝烝进德。潜意寂寞。学志睿达。名动诸天。明齐贤者。自秽妻聚。惑志女色。荒迷于欲。妖蛊姿态其变万端。薄智之夫。浅见之士。睹其如此。不觉微渐遂回志没身。从彼魃魅邪巧之乱。或危亲杀君。吝色情荡。忿嫉怠慢。散心盲冥。等行鸟兽。自古世来无不由之杀身灭宗。是以沙门独而不双。清洁其志以道是务。奉斯明戒。为君即保四海。为臣即忠。以仁养民。即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妇贞。优婆塞优婆夷执行如是。世世逢佛见法得道。佛说如是。弟子欢喜。 01、佛告王舍城内之妙德长者,勇猛长者,善法长者等言,长者!我今说妙义,欲利益未知未来世之恩德者,世间出世间之恩有四种:一者父母恩,二者众生恩,三者国王恩,四者三宝恩,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负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02、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03、母之悲恩,我一劫之间住世而说,亦说难尽。……悲母之念子,无物可比也。自入胎十个月间,行住坐卧,受诸苦恼,口不能宣之。所欲饮食衣服,虽得亦不喜之,忧心无时休息,但思惟将生产好儿。若产难时,如百千刀,竞来割之;若安产时,与诸眷属共喜乐,如贫人得如意珠,十月苦痛,以生儿一声忘之矣。如听音乐之乐,子寝于母之胸臆,以左右膝,为游履处,由母之胸臆,出甘露泉而长养,其恩德,耸天山岳亦不及,大海亦犹浅。若随顺慈母之教而无违者,诸天护念之,福德无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欲报母恩,一劫之间,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亦未能报一日之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04、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毋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05、有福人,请百人净婆罗门,百人仙人,百人朋友,于七宝堂内,供养百千种上妙珍膳,垂璎珞,以百宝庄严床卧具,以百药治疗病,满百千劫,亦莫若一念孝顺心,以微少物,供养悲母,随从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06、父母视子有五事:一令去恶就善,二教以书疏,三令持经戒,四使娶妇,五家中所有给与。《六方礼经》 07、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当念治生,二早起令奴婢于时作饭时,三不增父母忧,四当念父母恩,五父母有疾病,当恐惧求医治之。《六方礼经》 08、父母生养,劬劳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长养教诲,艰忧备尽,冀其成立,才艺过人;又望出家,度脱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难报。《最胜佛顶尊胜陀罗尼净除业障经》 09、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末罗王经》 10、佛问弥勒:阎浮提儿生堕地,乃至三岁,母之怀抱,为饮几乳?弥勒答曰:饮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中阴经》 11、佛言:唯有道德,可以久保。吾前世时,亦更为人偿债,奴婢男子父母,不可称数,皆有一时之缘,难可脱免,至今得道。现我父母,皆先世道德之缘,不由偿债,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学道,累功精进,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亦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一堕失人种,累劫不复。《分别经》 12、知恩者,虽在生死,善根不坏;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德者。《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13、普贤菩萨告德藏菩萨言:佛子若欲证得此三昧者,先应修福,集诸善根,谓常供养佛法僧众,及以父母,所有一切贫穷苦恼,无救无归,可悲愍者,摄取不舍。乃至身肉,无可吝惜。何以故?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慧,证法自在,能正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智资粮,致成佛道。供养父母和尚尊师,及世间中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供养。何以故?以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报断灭,作诸恶业。故诸如来称赞知恩,毁背恩者。《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14、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梵网经》 15、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不孝也。《佛说未生冤经》 16、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大集经》 17、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大集经》 18、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上之神也。《四十二章经》 19、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事寿量而不暂舍,供给衣食医药,种种所需,犹未能报父母之深恩。《本事经》 20、奇哉!我母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怀抱我身;既生之后,推干去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长养,将护我身。以是义故,我当报恩,色养侍卫,随顺供养。《南大般涅槃经》 21、子视父母有五事:一念家事,二修负债,三解诫,四为供养,五令父母欢。《善生子经》 22、饮食及宝,未足能报父母恩,引导令向正法,便为报二亲。《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23、若父母无信,令起信心;若无戒,令住禁戒;若性悭,使行惠施;若无智慧,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得曰报恩。《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24、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中阿含经》 25、夫为人子者,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所为,正业不断。《长阿含经》 26、乌答摩纳至佛问讯,而作是言:昙云,若众生如法乞财,供养父母,又以正理使得乐处,正理供给,当得福不?佛言:如是供养,实得大福。佛言:摩纳,不限汝也。一切如法乞财,又以正理供养父母,正理使乐,正理供给,获无量福。《杂阿含经》 27、佛告比丘:坚持七行,必得帝释。何以故?昔者帝释为人之时,发初履行,孝顺父母;供养尊长;所言柔软;断于两舌;好施无悭;恒修实语,终不欺诳;不起嗔恚;设生嫌恨,寻思灭之。《杂阿含经》 28、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增壹阿含经》 29、若有众生知返复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况大恩。设离此间百千由旬,犹近我不异,我恒叹誉。若有众生不知返复者,大恩尚不忆,何况小者。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著僧伽黎,在吾左右,此人犹远。是故比丘当念返复,莫学无返复。《增壹阿含经》 30、如来出现世时,必当为五事。云何为五?一者当转法轮;二者当度父母;三者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五者当授将来佛决。若如来出现世时,当为此五事。《增壹阿含经》 31、佛告阿难、难陀、罗云:汝等举大爱道身,我当躬自供养。是时释提桓因及诸天天王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勿自劳神,我等自当供养。舍利弗告诸天:止止,此是如来所应修行,非是天龙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增壹阿含经》 32、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书。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优婆塞戒经》 33、若优婆塞受持戒讫,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优婆塞戒经》 34、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闻智慧,修学世法,供养父母师长有德,修奢摩他毗婆舍那,读诵书写十二部经,复能远离贪恚痴等,名为菩提勤行精进。如是悉名为正精进。《优婆塞戒经》 35、善男子,我于往昔为四事故,舍离生命。一者,为破众生诸烦恼故。二者,为令众生受安乐故。三者,为自除坏贪著身故。四者,为报父母生养恩故。《优婆塞戒经》 36、佛言:非但今日赞叹慈孝,于无量劫,亦常赞叹。《杂宝藏经》 37、佛言:若人于父母所,作少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罪亦无量。《杂宝藏经》 38、佛告诸比丘言:有八种人,应决定施,不复生疑。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杂宝藏经》 39、菩萨为供养佛法僧及父母兄弟,得畜财物。为起寺舍造像,为布施,若有此因缘,得受金银财物,无有罪过。《文殊师利问经》 40、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一者父,二者母,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正法念处经》 41、众生知恩欲报德者,尔时菩萨令修善,不须世间财利酬报。报之大者,当供养父母,乃至持戒。求报恩者,令其行善。是名菩萨报恩巧方便。菩萨为主于父母尊重,种种方便勤修善法,随时供养,知恩报恩。《菩萨地持经》 42、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孝者,尽直心,无外私。佛告诸比丘:吾世世奉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六度集经》 43、文殊师利白佛言:云何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不报;又言师僧之恩,不可称量。其谁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邀与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知见,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于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舍利弗问经》 44、天闻地神云乎:我负大地,一切所有,及须弥山之重亦不厌。然我于三种人恒有厌心:一者怀叛逆心,欲谋害人王者,二者弃亲恩,不孝父母者,三者拨无因果,破法轮僧,障修善者也。如是人,一念间亦不欲任持之。《华严经》 45、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作是罪者,命终之时,挥霍之间,譬如壮士屈伸臂顷,直落阿鼻大地狱中。化阎罗王大声告敕: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作是语已,即灭不现。尔时,狱卒复驱罪人,从于下鬲,乃至上鬲,经历八万四千鬲中,捸身而过,至铁网际,一日一夜,尔乃周遍。阿鼻地狱一日一夜,此阎浮提日月岁数,六十小劫。如是寿命,尽一大劫。具五逆者,其人受罪,足满五劫。《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46、佛告阿难: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于道场者,此人应向父母等前,烧种种香,长跪合掌。应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场,哀愍听许。亦应种种谏晓,随宜说法。亦应三请,若不听者,此人应于舍宅,默自思惟,诵持经典。《大方等陀罗尼经》 47、世间父母极亲爱,众生慢心不尊重;欲今摧伏我慢幢,是故出家为救护。《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48、菩萨世世喜然灯于佛寺,及师父母前。菩萨世世随时熟果及好香华,持上佛比丘僧师父母。菩萨世世事师父母,若见卧睡,不数惊觉,若欲使觉,当持音乐。若持好语,诵经往觉之。菩萨世世有奇异美饭食,终不独食。若师父母有饭食,不灭损而食之。菩萨世世持善意视佛,见怨家,见父母,心正等无异。《佛说菩萨行五十缘经》 49、佛告诸比丘: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阎罗王五天使者经》 50、尔时,信相菩萨为诸众生而作发起,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众生,为诸狱卒判磪斩身,从头至足,乃至其顶。斩之已讫,巧风吹活,而复斩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不信三尊,不孝父母,屠儿魁脍,斩截众生,而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51、复有众生身体顽痹,眉须堕落,举身洪烂,鸟栖鹿宿,人迹永绝,点污亲族,人不喜见,名之癞病。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坏塔寺,剥脱道人,斫射贤圣,伤害师长,常无返复,背恩忘义,常巧苟且,淫匿尊卑,无所忌讳,故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52、复有众生身体长大,聋騃无足,宛转腹行,唯食泥土以自活命,为诸小虫之所唼食。常受此苦,不可堪处。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人自用,不信好言善语,不孝父母,反戾时君。若为帝王大臣,四镇方伯,州郡令长,官禁督护,恃其威势,侵夺民物,无有道理,使民苦悴,呼嗟而行,故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53、复有众生,其形甚丑,身黑如漆,面目复青,头颊俱堆,疱面平鼻,两眼黄赤,牙齿疏缺,口气腥臭,矬短臃肿凸髋,脚复缭戾,偻脊眶肪,费衣健食,恶疮脓血,水肿干痟,疥癞痈疽,种种诸恶,集在其身。虽亲附人,人不在意。若他作罪,横罹其殃。永不见佛永不闻法,永不识僧。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人子不孝父母,为臣不忠其君,为君不敬其下,朋友不赏其信,乡党不以其齿,朝廷不以其爵。妄为趋作,心意颠倒,无有其度。不信三尊,杀君害师,伐国掠民,攻城破坞,偷寨过盗,恶业非一,美己恶人,侵凌孤老,诬谤贤圣,轻慢尊长,欺诳下贱。一切罪恶,悉具犯之,众恶集报,故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54、佛告辩意:复有五事行,死入地岳亿劫乃出。何谓为五?一者:不信有佛法众而行诽谤,轻毁圣道。二者:破坏佛寺尊庙。三者:四辈转相毁谤,不信殃罪,无敬顺意。四者:反逆,无有上下,君臣父子不相顺从。五者:当来有欲为道者,已得为道,便不受师教而自贡高,轻慢诽师。《佛说辩意长者子所问经》 55、死生之宜,各有其人。有人贪生,有人乐死。何人贪生?其人生世,愚痴幽冥,不知死已,后世更生。违佛远法,不遭明师,杀盗淫欺,唯恶是从。如是之人,贪生畏死。何人乐死?遭遇明师,奉事三宝,改恶修善,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和顺妻子,奴婢眷属,谦敬于人,如斯之人,恶生乐死。所以者何?善人死者,福应生天,受五欲乐。恶人死者,应入地狱,受无量苦。善人乐死,如囚出狱。恶人畏死,如囚入狱。《未曾有因缘经》 56、世尊又告王曰:众恶之罪,最重有五。不孝不忠,杀亲杀君,家灭国乱,重罪一也。罗汉之行,得空不愿,无相之定,与佛齐意,拯济众生;而愚向之,重罪二也。佛者,众罪已毕,景福会成,相好十力,法导众生,慈悲喜护,心过慈母;而愚恶谤,重罪三也。清净沙门,志清行高,怀抱经法,助佛化愚,诸佛相绍继,众生得度,皆由众僧。佞谗交构,以致不调,僧不调,正法毁民狂走;正法毁,民狂走者,三道兴,恼比丘僧,重罪四也。佛之尊庙,宝物水土,众生赤心以贡三尊,愚人或毁盗之,重罪五者也。犯斯五者,其罪最重。《佛说自爱经》 57、王言:‘大师!行法行王国内若有不孝众生,不念父母生养之恩,舍背父母,与妻子居,所有衣食、病瘦、医药念给妻子,不与父母。父母衰老,出入无力,曾不生忧,亲近扶侍,于其妻子昼夜不离。得一美味,不敢自啖,持与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财宝,私共妻子欢乐食啖。父母善言,不肯随顺;妻子恶语,信用无舍。或为妻子呵骂父母,或共亲族母女、姊妹、尊卑、上下行于淫欲,无惭愧心。如是众生,摄在何等众生数中?’(大萨遮尼干子)答言:‘大王!如是恶人,摄在劫夺众生数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当知!父母恩重,至心孝养犹不能报,何况弃舍、违逆教命!是名世间最大劫贼。’《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58、是诸众生所作十恶之无间业,诽谤三宝,不孝父母,及沙门婆罗门,轻慢尊长,应堕地狱饿鬼畜生。《会部金光明经》 59、佛语宝积:未来众生具五因缘,得闻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何谓为五?一者:慈心不杀,具佛禁戒,威仪不缺。二者:孝养父母,行世十善。三者:身心安寂,系念不乱。四者:闻方等经,心不惊疑,不没不退。五者:信佛不灭,于第一义心如流水,念念不绝。《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60、佛告不离先尼王:人命欲终,身体不宁,血脉为消,面色为变,命日欲促。温去身冷,魂神去矣。所有珍宝父母、兄弟、妻子、内外知识、奴婢皆当弃捐。随行独去,不知所到。世间虽乐,不得久留。王当是时,当何恃怙?唯有孝顺慈养二亲,供事高行清洁沙门。见凡老人,当尊敬之;所有财宝,与民同欢;当以慈心施惠于民;无以谗言残害民命。为王之法,当宣圣道,教民为善;唯守一心,心存三尊。王者如斯,诸圣咨嗟;天龙鬼神拥护其国;生有荣誉,死得上天。身死神去,当何所恃,唯恃善耳。火盛炜烨,恃水灭之;饥渴之人,唯恃水谷;老恃机杖;盲恃有目;冥恃灯火;疾病困笃,恃良医药;船行巨海,风浪盛猛,恃被榜橹;道有盗贼,恃藏匿处。身死神去,唯恃修喜;犹波难逢,各恃其事以自拔济。《佛说谏王经》 61、夫欲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62、若自造作衣服钵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师长和尚先一受用,然后自服。 63、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尚耆旧。 64、如来以正遍知,宣说真实之言,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宝辈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劝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方便佛报恩经》 65、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其事如是,以此因缘,自致成佛。 父母众僧,宜应赞叹软语,常念其恩。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内最胜福田。何以故?众僧之中,有四双八辈,十二贤士,供之得福,进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佛告阿难:父母众僧,是一切众生二种福田,所谓人天泥洹解脱妙果,因之得成。 66、佛告阿难:均提沙弥,非适今也。过去世时,供养父母众僧,修好功德,遇善知识,今得道果。《大方便佛报恩经》 67、菩萨摩诃萨,于昔无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尚、诸师上座长老。于无量劫常为众生而行布施,坚持禁戒,修习忍辱,勤行精进,禅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故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大般涅槃经》 68、施三种人,果报无尽:一病人、二父母、三如来。《大般涅槃经》 69、佛告首迦:众生恼乱父母,令心忧恼,得多病报。供养自己父母及诸病人,得少病报。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得丑陋报;爱敬父母尊长,得端正报。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无心奉侍,得少威势报;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恭敬奉迎,得大威势报。不知敬父,不知敬母,得下族姓报;善知敬父,善知敬母,得上族姓报。于父母所,灭撤生业,得少资生报;于父母所,供养生业,得多资生报。《业报差别经》 70、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71、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贤愚因缘经》 72、普贤菩萨告言:佛子于十方处,一切清净圆满佛刹,诸众生类,其中示现无量佛事。诸菩萨等积种种福德善根,应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孝养父母,常不断绝。一切贫穷困苦孤独亡□,菩萨皆应悲哀摄受,乃至自身血肉,随应施与,勿生悭恪。《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73、尔时,世尊在灵鹫山,以天眼遥见父王,病卧著床,羸困憔悴,命欲向终。告难陀曰:父王净饭是我曹父,今得重病,宜当往见。难陀受教唯然。今宜往诣,报育养恩。阿难白言:净饭王是我伯父,听我出家为佛弟子,得佛为师,会欲共往。罗云白言:世尊虽是我父,弃国求道,我蒙祖王育养成就而得出家。欲往奉觐祖王。佛言:善哉!王见佛到,痛既即除。佛言:唯愿大王莫复悲忧,即以手著父王额上。无常对至,命尽气绝,忽就后世。而以棺敛著于师子座上。佛共难陀在丧头前,肃恭而立。阿难罗云住在丧足。难陀长跪白佛言:父王养我,愿听难陀担父王棺。阿难合掌白佛言:惟愿听我担伯父棺。罗云复前而白佛言:惟愿听我担祖王棺。尔时世尊念当来世,人民凶暴,不报父母养育之恩,为不孝之者,为是当来众生之等,设礼法故,如来躬自担于父王之棺。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一切诸山岖峨涌没,如水上船。《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 74、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白佛,佛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弥沙塞部五分律》
发表于 2010-2-2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9 编辑

发表于 2010-2-2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9 编辑

忏悔业障 皈依三宝 发菩提心 早成佛道
发表于 2010-2-2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9 编辑

发表于 2010-2-2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9 编辑

善哉
发表于 2010-2-2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9 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3 11:56 , Processed in 3.100028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