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70|回复: 7

[说说布施网] 当今佛子净土宗入门之善知识推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15 编辑

当今佛弟子净土宗入门强烈推荐印光祖师~~ 印光法师事迹    印光法师,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俗姓赵,陕西邰阳赵陈村人。   年二十一,投终南山莲华洞寺,从道纯和尚剃染,时光绪七年也。翌岁,于兴安双溪寺受具。读《龙舒净土文》,知净土法门为成佛之要道。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因前往入堂念佛,精修净业。暇则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光绪十九年,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经,请师为助,遂邀同南下,住法雨寺。两度掩关,为期六载,而学行倍进。民国纪元,师年五十二。高鹤年见其文,以之刊入上海佛学丛报。复由徐蔚如编辑印行,题曰《印光法师文钞》,风行海内外。师以净土法门导人,尤注重诚敬。   其言曰:“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极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毋念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之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又曰:“余常谓欲得佛法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日增,而福慧愈减矣!”又曰:“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至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当如忠臣之对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增矣。”   又曰:“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因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师以因果之理,至为重要。从凡夫乃至成佛,悉不出因果之外,故辄谆谆言之。尝曰:“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报。遭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在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生,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罪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脱生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有弟子患病,自虑佛未念好,恐不能往生。师诲之曰:   “汝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么叫念好?当知十念尚且往生,汝疑自己不能往生,即此一念,就是障碍,就不能往生。念佛之法,重在信愿。只要信愿真切,心中虽未能清净,亦得往生。如江海中水,虽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   一九二八年,师离普陀,居苏州报国寺。一九三零年,至灵岩山。诲人学佛,唯主敬存诚,深信因果,念佛求生弥陀净土。其言如布帛菽栗,未可一日离也。一九四零年农历冬十月,谓众曰:“吾老矣!灵岩方丈,不应久悬。”众推妙真,乃择日上位。初选十一月初九,师曰:“太迟了!”再选十一月初四,师谓是日“我自有事”。又复重选十一月初一,师曰:“可矣!”至初一日,师亲率众职事送妙真上位。行礼如仪毕,示微疾。初四日上午一时三十分,由床上坐起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呼水洗手毕,起立言:“阿弥陀佛来接,我要去了!”即由床沿步坐椅上。侍者云:“未坐端正。”师复自立起,端身正坐,低声念佛。妙真至,师嘱云:“你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尔后即不复语,惟唇动念佛而已。延至五时,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逝矣。世寿八十,僧腊五十九。荼毗,三十二齿全存,五色舍利数千粒,塔于灵岩。师创弘化社,印施佛学书籍五百余万册,佛像百余万帧,遗著“文钞”近百万言,皈依弟子数十万人。世推净土宗十三祖。 系统学习如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15 编辑

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多年在台湾、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各国专弘净土法门。他是继夏莲居、李炳南二位老居士之后,弘扬念佛法门的法师,近年来他在各地成立“净宗学会”,分会遍及台湾及美加。   净师俗家姓徐,名业鸿,安徽省庐江县人,一九二七年出生,他的父亲担任公职,所以幼年随父母客居福建建瓯,在建瓯受小学教育。中日战争期间,就读于国立第三中学。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四六年举家迁居南京,就读于南京市立第一中学。一九四七年他的父亲病逝,家无恒产,净师以此失学,因而参加军旅,从事文职工作。一九四九年内战炽烈,京沪撤退之际,净师随军到台湾,服务于实践学社,担任资料管理工作。   净师天性好学,公余研读经史古文,努力不懈。一九五三年,安徽桐城方东美先生讲学于实践学社。净师以乡后学的身分,谒方教授于寓所,方先生为一代哲学大师,提携后进不遗余力,对这位年方二十七岁的小同乡十分器重,答应每星期日为他讲授哲学二小时。初讲“理则学”,继讲东西方哲学,如是三年之久(尔后一九七七年方先生逝世,净师照顾方夫人生活,直至终老)。在这段时间,讲授到佛学部分时,方先生介绍他谒见佛教领袖嘉大师,大师亦允每周为之讲课一次,如是亦受学二年。   一九五八年,净师为进一步研究佛教理论,乃辞去工作,到台中入佛教大德李炳南老居士门下,依雪庐老人学佛(李炳南老居士号雪庐)。雪庐老人为净师单独开课,讲授唯识学,净土经论,特别于《大乘无量寿经》更是悉心传授。时,净师住于台中慈光图书馆的一间小阁楼上,为学佛法,不计物质生活之简陋,如是又苦学十年。   在台中受学期间,因缘成熟,一九五九年北上台北,于圆山临济寺,依白圣老法师剃度出家,法名净空。一九六二年于海会寺受具足戒,与祥云、圣严诸师为戒兄弟。出家后的净师,仍回台中,依雪庐老人学《华严经》、《净土三经》及法相唯识宗的经论,同时在南普陀寺佛学院任教授课。一九六七年,离开台中北上,任圆山临济寺书记、十普寺三藏学院教师,一九六九年,应星云法师之聘,任佛光山东方佛教学院教师兼教务主任。后来返回台北,任松山寺大专佛学讲座讲师。一九七六年,台北三重市慈云讲寺创设“中国内学院”,礼聘净师任院长。   学佛要一门深入,是净空法师一贯的理念,一九六九年他在佛光山东方佛学院任教时,即建议星云法师,让每一个学生专学一部经。他对星云法师说:“法师啊!如此,十年二十年之后,你的佛光普照全球啊。”星云法师说:“好是好,但那就不像佛学院了。佛学院里面开的课,要像一般学校一样,各门都要有的。”这样,净空法师的理念就没有实现。净空法师何以有此种理念呢,因为他早年随净土大德李炳南老居士学佛,李老就是专弘扬净土法门的。   净师之于佛学,初于法相唯识之学用功甚勤,曾从雪庐老人学唯识有年。雪庐老人是民国初年唯识大家梅撷芸大士的入室弟子,渊源有自。由雪庐老人为《相宗纲要》再版所写的一篇序文,可见净师的师承关系:   相宗纲要正续篇合刊序三藏内典,世出世法轨范也。------余业师南昌孝廉,撷云梅光羲大士,于逊清之际为秋官,皈佛治法相学,其精邃群伦,凡相宗学者皆崇之,是书之流通,即为后学不畏而作也。------徐蚌之役,(余)避祸来台,居二十五稔,业未敢辍,故人净空法师,以法相纲要见赠,笑却之曰,此五十年前所熟读者,净师曰,书未若是之久也,受而浏览,乃为续编。愕然中,余侍大士,几二十年,其间流离烽烟燹火,十年无所安,时缘如是,故未之见也。玆获觏于台岛,小康使然与?净师为述偶得之由,且拟正续合刊,余称善,极怂恿之......   净师以唯识学之基础,深入经藏,故于受具戒后,于国内外弘化期间,讲《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圆觉经》、《金刚经》及净土经典,垂三十年。他在台湾先后创办华藏法施会、华藏精舍、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华藏讲堂、佛陀教育基金会等弘法机构。并首开风气之先,使用视听教育方法,大量制作佛法讲经录音带、录影带,分赠世界各地社团及信众。近年来更以大量佛书运往大陆,协助大陆佛教复兴。   一九八二年,法师应美国信众之请,到美国弘化。时,德州达拉斯学佛社闻知法师抵美,礼请法师到达拉斯讲经。在此之前,出家法师到达拉斯弘法者,只有净海、永惺、宏意三位法师,净师是最早由台湾到达拉斯弘法的法师。他在达拉斯讲《阿弥陀经要解》。净师辩才无碍,使听众充满法喜。这以后,应当地信众之请,每年都到达拉斯弘化。   一九八五年,净师第三度来美,首先应洛杉矶华严研习会之请,在中国文化服务中心、波尔莱昂文化中心等处,分别讲《阿弥陀经要解研习报告》七次,新释经义,精简明了,使洛城听众赞叹不已。继而又飞抵三藩市,在各寺院以同一经题再分别报告多次。八月飞抵达拉斯,仍讲净土经典,使听众深受感动。达拉斯学佛社社员,将原来社址改装刷新,改为净宗道场,礼聘净师为名誉董事长及导师,恳留他长期驻锡领众修持,法师为大众诚意感动,允暂在社中驻锡一段时间,以后每年来达拉斯领众共修。   一九八八年因缘成熟,达拉斯学佛社改组为“达拉斯佛教会·华藏莲社”,礼请净师为导师,主持会务。翌年,台湾台北的“华藏佛教图书馆”(净空法师台北的道场),同修莲友组织“华藏净宗学会”,仍由净空法师领导主持。而达拉斯的华藏莲社,也就易名为“美国达拉斯佛教会·净宗学会”。净空法师不时要到各地弘化,不能长驻学会,由净师弟子悟尘法师代为驻会主持。   台北华藏图书馆成立“净宗学会”的因缘,见之于台北华藏图书馆馆长及净宗学会董事长韩瑛居士撰写的〈净宗学会缘起〉一文中:   净宗学会缘起:   大觉世尊,愍念有情,示成正觉,随机演教,虽有大小权实之异,要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成佛而已。然末世众生,业障深重,智浅福薄,知识难遇,未能直下畅佛度生本怀。于是特开普度一切众生,当生成就之净土法门。昔南昌梅大士云:果能受持,如说修行,不但拔将来之苦果,实已获现前之福利,非真修净业者,不觉其妙,非曾涉教海者,莫窥其深。   又云:欲弘佛法于今日,必须提倡净土。   “净宗学会”者,乃夏莲公大士于大战后所倡导之专修净土专弘净土之组织。净空法师弘扬大乘三十年,深知此宗所依,确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生成佛之第一法门,是以近年来台、港、星、马、美、加各地,极力宣扬,又印大经及注解三百余万册,流通十方,深望此一组织、能普遍推展至全球各处,愿诸大善知识,皆能弘演正法,明三世因果,示六道轮回,表佛性真常,赞净土超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求愿往生,圆成佛道,誓志宣化,普令群萌,同归净域,为本会建立之唯一理想目的。   本会莲友,修学理论,咸共遵修《净土五经》、《净土十要》、尤以《无量寿经》(夏居士会集本)、《弥陀要解》、《普贤行愿品》三种为必修所依,行有余力,始得研习与本宗相应之大乘经论。......黄念公无量寿经跋云:“苦乐忻厌,生佛感应之理,阐发尽致,显密性相,事理因果之义,赅括无遗,是以志向大乘者志所必读,有心救世者在所必弘也......”华藏同修莲友,深感莲大士念公之启示,决定依教奉行,启建“华藏净宗学会”,礼请净空法师主其事,常年共修净业,共习大经,以资提倡,上报四恩,下济三苦,是诚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敢不宝此际遇。愿我缁素同修共勉之。已巳元旦净业学人韩瑛和南于华藏佛教图书馆。   己巳年,是一九八九年,净宗学会是一九八九年成立的。   当时的达拉斯的净宗学会,最初仍设于达拉斯学佛会原址,即阿波罗路四二二号,一九九三年,在原址附近,即同一条路上的五〇一号,购得大建筑物两幢,总面积两万五千平方呎,成为一处规模完善的大道场。现在达拉斯的净宗学会,有四位常住出家众,他们是悟尘法师、悟行法师、悟千尼师、悟平尼师。悟尘法师,俗名曾宪玮,台湾海洋大学毕业,来美留学,获硕士学位,在佛罗里达州工作时,曾组织“迈阿密佛学社”,后依净空法师出家,是一位前途无限的佛门法将。   美国净宗学会董事长韩瑛居士,是中国大陆东北大连人,一九二二年出生,一九四九年到台湾,以经商致富,赚到的钱全用在护持三宝上。她一九六五年依净空法师学佛,六八年护持净师,在台北市景美创立“华藏讲堂”、“华藏图书馆”,多年惨淡经营,现在讲堂及图书馆有一万余平方尺的面积,数万册图书,二十多位出家常住众。平时讲经弘法,各种讲座,念佛共修等活动,密集不断。   十余年来,净师在美、加各地弘化,美、加两国许多城市都成立净宗学会,如旧金山、洛杉矶、华盛顿、亨城、亚特兰大、麦迪生、加拿大等地,已有十余处之多。近两三年来,净宗学会的组织遍及台湾南北,且已扩及东南亚。行见未来,“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盛况,重见于今世矣!   (于凌波著) 系统学习如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15 编辑

李炳南居士   【李炳南居士(1890~1986年)】   李炳南,名艳,字炳南,号雪庐,法名德明,别署雪庐、雪叟。山东济南人,清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年)庚寅腊月七日生。父寿村公,世居济南城内卷门巷,好善乐施,教有义方。   雪庐自幼聪颖好学,诸经子史,循次读诵,善诗,能奏笛,好剑术,兼治岐黄之术,无不精妙。   民国纪元初,雪庐二十三岁,与济南学界组织“通俗教育会”,担任会长。一九一六年,更名为“通俗教育研究会”,设讲座于西门月洞,又时往各集镇游行演讲,编印通俗歌曲以改善风俗,为省政当局奖誉有加。   一九二〇年,出任莒县典狱长,目击监房湫隘,垂悯囚徒,谋有以改善,纡折五年,卒得重建监舍,设施完善,炳焕宽敞。同时又倡德化重于刑齐,加强狱中教化,俾囚人知非向善。   时,南昌孝廉梅撷芸光羲,任山东高等检察厅长。撷芸为祇洹精舍杨仁山老居士入室弟子,专治法相唯识之学,于济南大明湖畔设佛学讲座,讲授唯识,雪庐每讲必与,深受赞赏。   一九二七年北伐期间,兵临莒城,县知事弃城走,城内秩序混乱,雪庐率警兵维持秩序,安定人心。一九二八年,悍匪刘桂堂部犯莒城,县长北去,雪庐联合机关及邑中士绅,组织临时县政委员会,抢救灾民,守城待援军。一九三〇年,阎冯反蒋之中原大战,莒城被围,日遭炮击,民食殆尽,人命不保。雪庐在城中,偶阅及丰子恺《护生画集》,深感弭兵之本乃在戒杀护生,遂为苍生立誓,是难不死,决定终身茹素,未几莒城解围,乃实践誓言,自此不复肉食。   是时,印光法师驻锡苏州,创办弘化社、印赠佛书,远地但付邮资即寄,雪庐函索,获寄赠《学佛浅说》、《佛法导论》等小册,读之欢喜,心仪印光法师,而路遥无由皈依。越数年,遇一居士系印光法师弟子,雪庐说明素愿,居士允为函介。以此因缘,通信皈依于印光法师。又三年,专诚到苏州报国寺谒印光法师,师在关中接见,勉励有加。师在关中接叩见者,例语十数分钟,而雪庐竟蒙开示终日。   一九三四年,莒县重修县志,总纂为庄太史心如,分纂及预其事者均邑之鸿儒,雪庐由狱政转任分纂,其中古迹、军事、司法、金石四类,皆由雪庐负责纂修。三年事竣,因庄太史之推荐,应聘入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任秘书,旋晋任主任秘书。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爆发,华北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重庆,雪庐亦随奉祀官孔德成入川。在重庆时,一日路过长安寺,闻太虚大师卓锡寺内,雪庐早年读《海潮音杂志》,久慕大师德风,今得是缘,即求谒见。既入室,欣见梅撷芸居士亦在座。是时,长安寺设佛学社,太虚大师选人赴监狱弘法。梅撷芸以雪庐荐,雪庐乃与蜀僧定九师,遍莅重庆及附近各县监所作佛法演讲,颇有绩效,太虚大师曾题字奖慰之。   战时重庆,日机轰炸无间日,雪庐随孔奉祀官迁重庆西郊歌乐山,林间平屋数间,命名曰绮兰别墅。歌乐山巅有云顶寺,无僧住持,为公教眷属所杂居。殿楹悬标曰“佛学讲演会”,为太虚大师所书,询问之下,知为大师所设。雪庐喜其幽静,每晨必陟登礼佛诵经。日久未见有人来讲演,始悟楹额是为护法保权所悬挂,乃请于太虚大师,愿任讲席,大师许之,数年间听讲者日众,终致庙宇为之重新。   抗战胜利后,随孔奉祀官还都,居南京三载,曾随孔奉祀官三返曲阜,以道路梗阻,仅一返济南探视家人。在京期间,以普照寺及正因莲社为道场,讲经弘法。一九四九年,雪庐六十岁,只身随孔奉祀官来台湾。   雪庐抵台后,奉祀官府设于台中市复兴路一陋巷里的一幢日式平房中,他办公于斯,食宿于斯,于公务安顿后,即觅弘法之所。初觅得法华寺,首开讲《心经》,继讲《四十二章经》。他是一位有执照的中医师,在寺内设中医诊所,施医济众,又辟图书阅览室,广置佛书,供听众阅读。由是法缘日广,讲经场所扩充到灵山寺、宝觉寺、宝善寺、慎斋堂、菩提场、佛教会馆等处。   台中县市素有慈善堂、赞化堂、龙意堂等先天大道或龙华教之鸾坛,这些场所也多请他去讲经,日久之后,鸾坛中的信众也皈依了佛教,修持净土法门。他除了多处讲经弘法外,复在许多杂志上开“佛学问答”栏,藉杂志而广为流通,如《觉群》、《觉生》、《菩提树》、《慈光》、《明伦》等佛教刊物,均有雪庐老人佛学问答之园地。   自慧远大师庐山结社念佛,净土宗大弘于中土。唐宋之世,至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风尚。雪庐有鉴于此,遂发倡建莲社之弘愿。一九五〇年,与董正之、徐灶生、朱炎煌、张松柏诸居士筹组台中佛教莲社,社址设于法华寺内,雪卢当选首届社长。翌年,由许克绥、朱炎煌二居士捐赀购得民宅一栋为社址,以后屡经扩建,乃成为中台湾巍峨庄严之净土道场。   一九五一年十月,莲社成立男女二众弘法团,男众到台中监狱弘法,女众到各地莲友家中弘法。一九五二年元月,莲社大殿落成,礼请证莲老和尚传授三皈五戒。一九五五年六月,复礼请斌宗和尚、忏云、净念诸法师传授菩萨戒,前后得戒者各数百人。是年,并在莲社开办佛学讲座、国文补习班,雪庐亲讲佛学,孔德成、刘汝浩、周邦道、许祖成诸教授讲论语、国文,以后率以为常。一九六〇年六月,莲社十周年社庆,复请证莲老和尚启建戒场,得皈依戒者千余人,名曰千人戒会。   由于台中莲社的成立,各地念佛风气大盛。一九五五年,他到台湾北部桃园县讲经,辅导该地莲友成立了桃园佛教莲社。一九五六年五月,他到屏东讲经,也成立了念佛团。后来,台湾中部如雾峰、丰原、员林、东势、后里、鹿港、卓兰等地,都成立了布教所或念佛会。   一九五六年,以台中莲社讲堂容纳不下众多的听众,雪庐老人与莲社弟子筹议兴建佛教图书馆及讲堂,莲社女弟子首先发起各种缝纫品义卖,章嘉大师亦具名发起,雪庐老人撰文呼吁,终于一九五七年,在台中市柳川西路购得土地千坪,兴建了台湾第一所佛教图书馆──私立慈光图书馆。一九五八年,正式对外开放,馆中有《大藏经》六部、《法宝总目录》两部、《太虚大师全集》一部、各种佛学辞典七部、其他佛书一万余册、一般学术书如《二十五史》、《通鉴》、《十三经》等均齐备,附有大讲堂,可容纳千人。   一九五九年,莲社联体机构中又成立了慈光育幼院。育幼院之成立,首由莲友许克绥、李绣莺各捐土地百余坪,其他莲友相继捐输,共购土地七百余坪,即在此土地上兴建了台湾第一所佛教孤儿院,于一九六一年六月落成。这所孤儿院经常收容孤儿百余名,由院中照应其生活,并送入小、中学就读,至高中毕业后离院。   继慈光育幼院成立之后,一九六三年又创办了台湾第一所现代化的佛教医院──菩提医院。先是,雪庐老人弟子于凌波医师,原在公立医院服务,于一九六〇年秋受《菩提树》月刊发行人朱斐之约,到狮头山为闭关浅修的会性法师诊病。于凌波山居数日,构想若由佛教人士办一所医院,为缁素四众服务,解决出家人住院的素食问题,及修净土者临终助念问题,应是一件佛门功德。下山后,将此构想与朱斐居士相商,并向雪庐老人陈述,获得他两位的支持,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在雪庐老人的领导下,由莲社社员黄雪银居士免租提供闹区店房一幢,于凌波提供医疗设备,先开设佛教医院门诊部,再筹画正式医院的兴建。此门诊部于一九六三年佛诞节开幕,命名曰佛教菩提医院,由于凌波医师任院长。于凌波在《菩提树》月刊撰文〈佛教菩提医院的现状和未来的理想〉,继之周宣德居士也撰文为筹建佛教菩提医院而呼吁,并提出捐建病室的办法。由于雪庐老人的德望,在《菩提树》月刊的宣传下,获得海内外佛教界的支持和响应,纷纷捐建病室,侨居加拿大的詹励吾居士更独捐生西圣莲室一座。旅居美国的法亮法师、法明法师,越南的寿冶和尚,马来西亚的圣进长老,夏威夷的李伍春华、李传新居士等各有钜款捐助。在如此殊胜因缘下,雪庐老人乃聘请地方名流组织了筹建委员会,在台中市郊购一公顷余土地,兴建了一百张床位的现代化医院。这所医院于一九六六年七月九日正式开幕,由内政部部长徐庆钟主持剪采,盛况空前。在当时的台湾社会上,菩提医院是一所一流的新型医院。   继之在医院空地上又增建了安老所、施医所,改组为菩提救济院,成为社会上著名的救济机构之一。   雪庐老人创办的社会福利事业,以菩提医院、菩提救济院的成立而达到巅峰。在弘法事业方面,则方兴未艾。以后他又成立了“内典班”,培育弘法人才;创办了《明伦》月刊社、青莲出版社、台中莲社受托印经会、台中佛经注疏语译会等弘法文化机构。   雪庐在台湾弘法垂四十年,创下大片佛教社会事业,经手钱财不啻钜亿,而其个人生活较苦行僧尤有过之,蔡念生居士于〈雪庐述学汇稿序〉文中称:   公无一时一刻不殚心于弘法利生,虽眠食不得从容,客有问者,则曰忙、忙。夫世人所忙者,官爵利禄,妻子田宅,饮食游乐,而公不与焉。公寄身斗室,无眷属之奉(老人只身在台),日中蔬食,赖及门弟子轮流供养,虽苦行头陀,不过是也。   雪庐初来台湾,住奉祀官府之日式平房,在办公室后间辟一斗室,饮食起居于斯。数年后,在台中和平街租一旧木楼之二楼,一室一厅,兼作佛堂,与《菩提树》杂志发行人朱斐夫妇比邻而居。后来在正气街顶得一砖造平房,一客厅二卧室,佛堂半间,走廊墙壁放置赠人之书刊,狭隘可知。他每天食物,晨午两餐,一馒头一菜一汤,多由弟子轮流供养,晚餐泡面糊半碗,率以为常,平时一袭布长衫,遇有庆典,著中山装,从不著西服。出门步行,步履轻捷,胜过少年。七十余后,时坐侍者郑胜阳居士机车后座。八十余后,郑胜阳居士购得旧汽车一辆,自任司机,为其代步。   他日常除于奉祀官府埋首案牍外,晚间在各道场讲经,并兼各大学教授,于中兴大学、东海大学授国文、诗选、《礼记》,于中国医药学院授《内经》。他讲经授课时,中气充沛,音声宏亮,九十高龄,语无衰亏。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三日,安详往生,世寿九十七岁。元配张夫人早卒,继配赵夫人、子俊龙、孙女珊、彤均在济南故里。老人生平著述,由受业弟子辑为《雪庐述学汇稿》。   附录一雪庐述学汇稿   雪庐老人早年著述,以屡经播迁,业已散佚。一九四九年,渡海抵台后,讲经说法,大学授课,垂四十年,积讲稿数百万言。老人往生后,门下弟子徐醒民、郑胜阳、王炯如等组织委员会,整理老人遗作,汇编为《雪庐全书》。   一九六八年,老人八十岁时,门下弟子周邦道、许祖成、朱时英等,曾集老人当时之著述,包括佛学、医学、文学等,辑为《雪庐述学汇稿》刊刻行世。全书计为八种,分订十余巨册,名称如下:   一、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及义蕴   二、大专学生佛学讲座六种   三、佛学问答类编   四、弘护小品汇存   五、内经摘疑抒见   六、内经撰要表解   七、诗阶述唐   八、雪庐诗文集   《雪庐述学汇稿》出版时,《中华大藏经》总编纂、国大代表、满分优婆塞念生蔡运辰老居士,写了一篇〈雪庐述学汇稿序〉,刊印在卷首。文曰:   自佛教东来二千年中,现居士身,以净土法门鼓舞当时、沾溉后世者,吾得三人焉。曰宋之王龙舒、清之周安士、彭二林。若夫传记所载,远者如宗少文、刘遗民;近者如袁中郎昆仲,乃至并世之杨仁山、丁仲祜诸公,何啻千百人。然或勤于自修,而疏于接众;或富于著作,而简于讲说。即龙舒、安士、二林三大老,其于自行化他,信今传后亦有未若今之盛者,则李公雪庐之高树法幢、接纳群品,其为不可及已。   公,济南人,近圣人之乡,尝入衍圣公幕,于周孔遗教习之熟矣,而独能舍儒从佛,遍研各宗,皈心净业。违难南来,税驾台中。最初偶假寺庙静室披演梵筴,而寖假而从如归市,建立台中莲社,建立菩提树杂志社,建立慈光图书馆,建立保护动物会,建立慈光托儿所,建立慈光育幼院,建立菩提医院,最后汇为菩提救济院。举台湾远及港澳南洋各地,无不知有李老师者……   公,所行,虽求之龙舒、安士、二林三大老,容有未逮,遑论其他。盖修己或由胜行,而度人兼须福报。公之远业辉煌,亦其体力有以副之。迄今年登八十,起坐便捷,步履轻利,望之如五十许人,则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岂偶然哉?……   雪庐述学汇稿八种,可分为三类,《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及义蕴》、《大专学生佛学讲座》、《佛学问答》、《弘护小品》四种属于佛学类;《内经摘疑抒见》、《内经选要表解》两种属于医学类;《诗阶述唐》、《雪庐诗文集》两种属于文学类。在《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及义蕴》一书之卷首,有雪庐老人所撰的〈弁言〉:   净土法教,都摄群机,三经并曜,若天日星,普遍法界,靡不照临。其间小本弥陀,收摄尤广,四法修习,无妨殊程,开端治经,罔不由始。惟此经言似浅显,义实玄幽,古德虞人不解,空游宝山,竞起宣扬,代有注释,抉微启密,奥旨大张,方知真实教体,即在斯中,不须别藉华严以赞之也。   尝取诸家注疏,周遍涉猎,或明乎心性,或圆其事理,或判科精严,或析句详尽,分枝吐芳,皆有独到。惜乎初学,力有未充。遍读则势所难能,择一又失其摸象。求其义句通诠,言浅旨备之作,愧余谫陋,而竟未获睹焉。   近人虽有直解、句解、白话等著,非伤之繁,即病乎略。其于启蒙之功,总未觉其尽洽。卢沟之役,避兵入川,时应净侣之邀,各地开演,因取疏钞撷补,作为范本。根虽等差,语尚契众。积久集其摘录,遂成卷帙,至经中未释之文,妄僭补足,间亦旁引他书,附加考证,名数则列表另疏,为免畏繁生厌也。   稿脱自视,堪补初机。久藏行箧,未正有道。岁庚寅春,侨寓香岛,复值邮路烽塞,贝叶绝源,宾主缁素,乃有印经提倡,怂恿付梓,俾公流通。爰出是编,权乘其乏。志在利生,讵计工拙?固知饾饤之诮,自不免于大雅,然凌华岳浮沧溟,以此小作梯航,似亦未始无补云尔。   庚寅暮春编者识于寄沤轩   在《雪庐诗文集》中,载有〈台中莲社碑记〉及〈创立台中市私立慈光图书馆碑记〉二文,录之如下,以见其创立因缘:   台中莲社碑记   自庐山诸贤肇基莲社,净土一宗遂大弘中夏。佛日固因以彰,而世风亦赖归淳焉。吾华之有台岛,若印之有锡兰,不但形同,且均为佛法之寄藏。惟台学习,淹入时潮,尚乎乘急,以致行解定慧,呈有不均之感。辛卯之岁,国内净业修士,麇集中台,播扬斯道。闾阎闻而欣之,景前迪后,乃有建社之倡。首由许克绥、朱炎煌两居士施赀,先购得绿川南湄民舍一所,继之净财齐输。不数月而庄严梵宇,涌出中逵矣!从兹修讲并进,恒无虚时。期年而四方多有慕之者。故南北名城,莲社竞起。不图十万佛缘,重见海外。夫江河之浩荡,实源滥觞之流。于斯盛美,宁无归欤?是以此次布施,有关风劝,似未可泥于破相,仅随其私德也哉。爰识因缘,以企兴乎来者。   创建台中市私立慈光图书馆碑记   窃以牖民淑世,自应取法乎圣谟,而往鉴前徽,要当征信于文献,是以宣尼深慨于杞宋,而求贽于柱下也。台中地绾南北,运协四时,炊烟连阡,人习礼义,而向有文化城之誉焉。近受欧风鼓扇,渐为物欲移趋,俗之浇淳,亦因之交争消长,关心世道者,莫不惙怛而忧之。审乎今之癓结,非患于庶而不富,而在于浸润邪侈,殆息乎圣贤之迹也。溯日据五十年间,凡言语文字,尝受管制,闾阎仅论孔孟医卜等书,余者多隳。光复后,虽设省立图书馆一处,势有供不应求之感,且也止以儒家仁义起抗物欲,古犹称难,况乎淑季,其不春风马耳者,几希矣!夫佛学世出世法,涵盖万有,普被群机,六度三空,可以摄仁智,四谛七聚,可以折顽强,五明萃科哲之精英,因果彻祸福之底蕴,以救时弊,较易鞭辟近里,纵不立见其功,依此识种,亦足缘生于来朝,复人性元明,实莫佛学若也。若得儒齐以德,佛攻其心,其庶矣乎。台中莲社诸君子,感于是焉,因有此馆之提倡,惟是韦编贝叶,首在搜罗,东壁库厨,宁不有所?遂谋于各界贤达,咸乐输财以成之;即购柳川西湄旧第,度其势,狭者广之,卑者崇之,通其塞而填其洼,涂其剥而髹其枯,俨然输焉奂焉,而经香连栋以絪缊,文光腾壁以炳焕,三台佛教而辟图书馆者,亦自此始也。更于每周设席宣讲,月时剞劂布护,人或挟书于途,或弦诵于户,往来熙熙然,容态彬彬然。於戏,是乃文化城之旧观欤?抑是其新象欤?然能使物欲窒,浇漓淳,礼义重见于今日矣。如谓旧观也,固可;如谓之新象,亦无不可。叙事已,并录乐输诸善士,鑴于金石,俾来者仰其盛德,咸知有所兴焉。   老人文宗两汉,诗绍盛唐,于文章矩矱,篇什格律,都有深刻研究。加以他少治申韩之学,故其位诗为文,法度谨严,气象奇崛,不作寻常平淡语,亦不落前人窠臼。是书卷首,有周邦道居士序文曰:   吾师李雪庐先生,葄枕载籍,著书满家,于经学、史学、文学、法学、佛学乃至医学,莫不淹贯。而戴仁以行,抱义以处,栖栖皇皇,席不暇暖;是诚博综渊懿,瑰琦隽伟,坚苦卓绝之耆硕矣!   师于佛,初从南昌梅撷芸大士学唯识,次学禅,次学净,次学密,而最后皈依印光大师,专修净业;意谓三根普被,九界同归,契引群萌,度登彼岸,未始有胜于此匡庐遗迹也!   当代弘扬净土在家大德,屈指推江易园、丁仲祜、许止净、夏莲居、范古农、江味农、李圆净、聂云台、黄涵之、徐蔚如、王博谦、战克德、朱铎民、蔡念生、毛惕园、方心五诸氏。师声应气求,嘤鸣其间,东渡瀛壖,勇猛精进,遂为灵岩龙象。二十年来,讲经说法,广作佛事,几无虚时虚日……   师融通儒释,深积义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恪承印祖遗教。而以文字般若,宣流法音,不废觚翰。一九六八年戊申季冬,师庆八秩;学佛同人,裒师平生著述八种,都为《雪庐述学汇稿》,印行以寿,蔡念生居士既以大文弁首。兹《诗文集》杀青,则命邦道赘序其端,自省弇陋,辄不胜惶悚!   ……师诞生稷下,泰岱竣峙于其南,大河荡潏于其此,明湖漪漾于其中。两间扶舆磅礴浩瀚雄深之气,孕毓钟凝,故风度高骞,威仪严挺。其发为诗文也,每如峰峦之峬峭,巉崖之劚削,波涛之滂沛,金镠之璀璨;复或渟蓄如渊,幽邃如谷,静嘉和雅如琴瑟,蕴含不尽,令人玩味于无穷。盖中正雄健,敦厚温柔,既雅擅阳刚之美,亦时揽阴柔之胜;岂非所谓随缘肆应,不倚不偏者欤?……   郑胜阳口述·于凌波笔录   (于凌波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系统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15 编辑

黄念祖善知识: 黄念祖老居士,法号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   生于一九一三年即癸丑三月初六日。幼早孤,母亲梅太夫人笃信佛教。礼敬三宝,净行超伦,性自纯孝。从小异于常儿无嬉戏恣肆之态,而且勇于承担之责任感,处世中,进退应答无不得体,咸誉其少年老成。常随侍太夫人听经闻法,参谒净宗大德舅舅梅光羲老居士闻习熏陶,志趣超群。有深厚的福德夙根。   二十岁于北京工学院学习时(大学期间,学业成绩突出,性格开朗,活泼,擅长排球、滑冰等运动)。第一次读佛典为《金刚经》,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受大震动,从始至终多次感觉如醍醐灌顶,身心内外清凉润泽。兴起“以凡夫心致臻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之念,从此对学佛生起大崇敬心。   二十二岁于开滦煤矿工作,一次梦中遍览“家”不可得,忽成一片虚空,初开悟。   抗战时期,于国难之中,学佛益加精诚,曾皈依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法师,于密宗皈依红教大德诺那祖师嫡传弟子莲花正觉王上师及白教大德贡嘎上师,后于一九五九年继承莲花精舍金刚阿阇黎位,受王上师衣钵及遗嘱。   三十二岁,抗战胜利后,经梅光羲老居士引荐拜谒禅净大德夏莲居大师,深蒙奖掖,成入室弟子,莲公大师出入于儒佛显密禅净各宗,融会贯通,著作宏富,于宗净要旨,穷深极微,艰苦卓绝,会集《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下称大经),黄老亲闻大师讲解此经,详作笔记,于禅净两宗深得法要,六十年代初撰写《大经玄义提纲》一册,呈大师鉴核,深蒙印可,并嘱托弘扬大经,命可直抒己见,随意发挥讲解。   四十岁时,于天津大学任教授,精诚修法读经。忽一日触机成偈。呈夏大师鉴览,肯定真开悟,称其为唯一心许弟子。呈王上师评鉴,亦确定为开悟无疑。   文革动乱中,黄老历经磨炼艰危,而修持无片刻松懈,相反愈加勇猛精进,所获真实利益不可胜记,正如大师悬记“唯艰难困苦备尝之矣,方可成就。”数次遇死,均安定持诵,将生死置之度外,完全放下,安然渡过,尤其一次遭遇龙卷风,周围物件房屋全部扫光,而念师泰然无损,仍直立于原地,获大进展。   黄老居士素怀传灯之志,弘扬净土之愿,拯救群生之望,也为报佛恩、师恩,遍观众经论,苦心参研、构思酝酿。自一九七九年经二年,闭门谢客,专心注释大经,于一九八一年完成初稿。一九八二年完成二稿,在严重疾病折磨下悲心更切,依然矢志不渝,奋力完成三稿,时为一九八四年、历时六载,竣稿付印,于一九八七年《大经解》流通于海外。黄老以开佛之见,示佛之见。导群生悟佛之见,入佛之见,契理契机,理喻圆融,深入浅出,文显义明。使海内外佛子普沾法雨,深获真实利乐。笔耕著作同时,在中国佛学院及居士林、广化寺多次弘法或开设净宗讲座,第一批著作除《大经解》外,尚有《净土资粮》与《谷响集》第二批著作完成有《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心声录》,尚未完成的有《大经白话解》,计划撰写的尚有《净修捷要报恩谈》,《禅净密三法一味论》与《随笔》等,惜众生福薄,均未能实现。   自一九八O年以来,黄老多种疾病缠身,本应多加休养调护,但为弘法大事,将个人完全置之度外,一九九O年起为进一步弘法、普被三根,着手撰写《大经白话解》,经常废寝忘餐,同时还慈悲接引、随机设教、终日劳顿,终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凌晨,示疾往生,临终前欲言不能之时,但洒脱一笑,全无牵挂。   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荼毗、遗骨洁白、获五色坚固子百余粒。广化寺观音殿往生堂奉有五色坚固子各一粒供众瞻仰。海内外弟子争先引请供奉。   黄念祖老居士,尊为净土宗师,他的遗教随着他的示疾往生,猛然觉醒了大家。从广化寺举办的往生回向法会、京都佛教界四众弟子云集八宝山随喜荼毗法式,观人们至诚敬仰的心情,远远超出仪式所表,大家更加明白了黄老的悲心所示,无常觉照了学修迫切性,很短时间内众多居士表示专修净土,以读诵《大经》为日课,“净修捷要”为晚课,持名念佛为方便,加紧地用功修持。广化寺在历时三年“广化念佛会”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法会,将以《大经》为主题,兼听净土宗经解录音磁带,有志带领在家学众专弘专修净土,与有缘者同圆种智,同生极乐。   按:黄念祖老居士,大悲觉海中流出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白话解》虽尚未全部完稿,但黄老的亲眷及法缘近者,念众心切,将尽快整理奉献出来。广化寺倡义,北京近水楼台,大家发心随喜,就地生根开花,先得法益。 系统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15 编辑

大安法师: 释大安,俗名魏磊,原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主讲净宗经论。现为江西庐山东林寺代住持,《净土》杂志主编,净宗研究生班导师。曾出版《净土宗教程》、《净宗法语大观》、《道德谷响集》等多种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法师以述而不作的态度,弘传净宗圣言量和中国净土宗祖师的著作,提倡解行并进,儒佛并弘,信愿念佛,同登极乐。   法师以净土五经一论的圣言量和中国净土宗十三位祖师的著作为两大参照坐标,提倡解行并进。法师在继承净宗圣言量的基础上,以述而不作的态度,针对信息时代众生根机,以本土化、现代化的善巧方便,传播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弘扬契理契机的净土法门。   法师观察到当代净宗学人对祖师的著作学习较少、不甚深入,发心讲解弘演善导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等祖师的丰富著作。法师特别推崇印光大师,一是因为印光大师的时代较近,当时大师在《文钞》中所答复的问题很适合当代人;二是印光大师注重的儒家思想恰好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做人基础。在欧美之风登峰造极的今天,世出世间都亟待回归传统,而印光大师的一言一句都是对治今人痼疾的良方。   释大安,俗名魏磊,生于1959年3月,江西南昌人。   1978年9月——1982年7月,在江西大学读本科   1982年9月——1985年7月,在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任助教   1985年9月——1987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   1987年9月——1991年12月,在北京警察学校理论部任讲师   1992年2月——1999年12月,在中国金融学院理论部任副教授   2000年2月——2001年8月,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授   2001年9月——现在,出家为僧,现为江西庐山东林寺代住持。   自1994年9月始,被聘任为中国佛学院教授,主讲净土宗。   法师深研教理,归心净土,发心作弥陀使者,愿与一切有缘众生作娑婆莲友、极乐道侣。 系统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15 编辑

道证法师: 道证法师于2003年农历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预知时至,正念分明,吉祥卧念佛生西。   法师出家以前以郭惠珍医师身份讲述之《学医与学佛》、《倾听恒河的歌唱》、《朝圣之旅》、及因罹患卵巢肿瘤而毅然于广轮精舍出家后讲述之《青莲飘香》、《画佛因缘》等一系列感人至深之佛法,经莲友恭录、法师饰文后在《明伦月刊》连载出书流通,深获海内外读者极大之回响。自从其先翁往生后,法师尚有《毛毛虫变蝴蝶》系列之讲述,影响颇为深远。   法师早年就读中国医药学院,参加医王学社,发心学佛。于广钦老和尚座下皈依,参加忏云老法师主办之大专学生斋戒学会,复发心到台中恭听雪庐老人讲解华严经义,参与莲社佛法复讲,受益良多。曾血书慈云忏主《净土文》赠莲社留念,且于往生前数月至嘉义助念时巧遇莲友,仍感恩表达其净土念佛法门坚固信心之建立,肇端于莲社,其朝夕顶礼自己恭绘阿弥陀佛圣像之对联云:“老实持名全摄佛德成自德,深具信愿决定往生证无生”足可表明决志念佛生西之心愿。   今法师娑婆化缘尽,功满到莲池,特恭录其生平简介,以利见闻,行解相应,并祈法师莲品高增,早日乘愿再来,广度众生,满菩提愿,阿弥陀佛。 德川谨按   道证法师,1956年2月27日出生在台南市,俗姓郭名惠珍。祖父是一名中医师,父亲从小就要帮忙炮制中药,在烦杂的工作中苦读,考上台大医学院,半工半读完成学业,专攻肺结核,为那些当时很难治愈的病人治病。法师从小看到父亲总是尽心的照顾病人,深受影响,也走上学医的路,是中国医药学院的高材生。   双亲折摄互用   法师自幼颖悟、聪慧,在父严母慈的教导中成长,从懂事开始,父亲常常用“折法”来教她,使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刚上小学,第一次考试每科都考一百分,得第一名时,她父亲却对她说:“你不要以为考第一名有什么了不起,在我看你是零分。”到她上医学院时,让她用最古老的显微镜;甚至好几个月不寄生活费给她,让她只能努力的靠领奖学金、当家教、兼保姆来完成学业,使她在富贵中刻骨铭心的体验贫穷的滋味。而母亲总是在她快要被父亲的“折法”打败时,以“摄法”来安慰一颗不解深沉父爱,而觉得被伤害的心。   在双亲折摄互用中,法师养成了心怀慈悲,坚毅不拔的特质。法师秉性纯孝,虽然深受父亲的影响,但也是因为母亲“克绍箕裘”的期盼,所以大学考医学院。当她当上医师时,对着母亲说,只因为要让你欢喜,我才当医师;并且在她父亲往生时,把父亲最喜爱的布拉姆斯(摇篮曲),改成念佛歌曲,帮老人家助念;由此可知法师一片孝子赤诚,以及度亲的善巧。   学医与学佛   法师宿具善根,在校期间,就发心学佛,参加医王学社。1982年毕业后,翌年同时考上中西医执照。1983年到高雄阮综合医院内科服务,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郭惠珍医师”。1984年12月往印度朝圣,所著朝圣之旅,可以说是修行者,迈向菩提之道的心路历程。回台湾之后,1985年辞去内科医师到台中顺天医院担任肿瘤科医师。她以医药治疗患者病苦,又适时以佛法解除病患忧恼,录制“莲音小故事”。犹如涓涓清凉甘露,沁入临终病人心灵,引导他们皈依三宝,求生西方。也常受邀到各大专佛学社团演讲佛法,“学医与学佛”、“倾听恒河的歌唱”等的讲座最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在行医多年中,她殷殷勤勤、悲悲切切,不知帮助多少的肿瘤病患,从病痛生死绝望的深渊,带领到弥陀慈悲的大愿海中,她不舍众生痛苦,将甘露法水滋润到他们心中,然而最后自己竟不幸也罹患肿瘤。   老和尚的感召   道证法师在医学院毕业后,曾经往土城承天寺参访上广下钦老和尚,老和尚一见面就要她放下一切,出家修行,然而因缘未具,错失良机,未能在老和尚座下披剃。而老和尚的两位弟子传缘法师、传净法师得知道证法师身患肿瘤后,前往探视慰问,据道证法师描述,就在两位法师进门那一刹那,顿然在两人之间,她看到了老和尚的慈容。   宿缘所追,深植的善根终于成熟,就在1987年佛诞日的前几天,她毅然放下尘俗一切熙熙攘攘入山潜修,三步一拜来到殿前,恳请两位法师慈悲,成就她修行的心愿,就在佛诞日,她遂心满愿,终于剃染出家,法名道证。   病来道转亲   道证法师出家后,仍然病苦缠身,病情起伏不定,两位法师及常住大众师兄弟,一心一意全力护持,只要得知任何可以治愈的方法——当听说小麦草对于肿瘤具有特殊疗效时,大众无不尽心供应照拂,只希望她能早日痊愈。在《画佛因缘》中提到“小麦草的种子,从泡水、催芽、到播种、松土,其中的过程都是非常辛苦,恩师深夜十二点起来持诵大悲咒,来灌溉小麦草。远远看到大家辛勤忙碌的背影,眼泪总是充满眼眶……”。   两位法师为了帮助道证法师突破病苦的折磨与修行障碍,时时耳提面命老和尚的教导与开示,使她度过重重的考验,《画佛因缘》中又提到:“恩师很慈悲,总在疾苦考验的时候,告诉末学一些上广下钦老和尚的开示,老和尚要大家在疲惫不堪的夜里,把大小铁钉捡好,告诉大家说:‘难道临命终的时候,还让你们选时间吗?’等到恩师捡好,老和尚又说:‘要捡也是你们的事,不捡也是你们的事!’临命终时,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是在那一个舒服的时候……所以只能努力的练习,不管在任何痛苦的时候,都要正念分明,因为师父这样子的教导末学,在每一个困顿的时候念佛。”   法师如沐甘露法水,得以借境炼心,度过一次又一次的病苦折腾,所以法师感念师长之恩,不时流露于言表。在“毛毛虫变蝴蝶”中这么说:“感谢菩提道上师长恩——很幸运,我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很好的师长,就像临床上遇到很好的教授一样,他们平常运用机缘出考古题,帮我们培养实力,遇到境界的时候,也会用他们自己修行的经验,以适当的启示,帮我们度过难关。”法师那种尊师重道虔敬的心,真是难以尽书。   在病苦之中法师仍精进勇猛,信愿坚固,求生西方;背诵净土五经,依经典的境界义理,恭绘五幅弥陀慈父圣容,以慰娑婆游子不胜思慕之心;刺血恭书《念佛圆通章》及《普贤行愿品》;录著《清莲飘香》、《画佛因缘》等录音带及书籍;并恭写许多念佛法语跟大家结清净法缘,用报四重深恩,广引迷津,皆是法师宿生愿力、悲心所致。   放大光明生极乐   2002年圆因老法师往生前,亲嘱大众,希望把莲子放生团放生事宜交给法师推动,而法师也不顾自己的病情,为持续老法师的志业,周密擘书,由于她见识的独到,愿力的宏大,感召数千名会员,定期举办大放生,活命无数。   近来刀兵、瘟疫横行,大众正庆幸有法师的领导,藉着多放生来消弭劫数时,讵料化缘忽尽,于2003年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清晨两点四十分,舍报往生,得年四十八,僧腊十有七年。临终正念分明对陪侍者说:“念佛的心态很重要,要知是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现在我已完全明白了。”说完了,又念几声佛,便自在往生了。入殓时容颜祥和,全身柔软。   当传净法师得知法师往生的消息时,当下就打电话告知远在加拿大的传缘法师,法师立即指示:接回本山办理荼毗、追思事宜。当传净法师赶到她潜修的地方时,莲子放生团诸莲友已在助念,得知将接回本山时,大众长跪不起,恳求在潜修处办理,法师进退维谷,不忍拂逆大众一片孝心,勉强答应,然而实是权宜之计,不是佛制常规。   化入弥陀微笑   综观法师一生,有如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有如地藏菩萨的弘誓大愿,用她回春的医术、精湛的佛法,救拔众生的身心痛苦;又示疾说法,使许多人深深体会到娑婆界中,生老病死的无奈,而发心学佛,深信切愿,求生极乐。   法师在“日落之歌”中说:“最后的一口气,让我竭诚歌咏阿弥陀佛。……最后的一抹微笑,愿化入弥陀的微笑,化入那永恒召唤,无尽奥妙的微笑。最后的呼吸,愿纳入弥陀的鼻息,成极乐国土涌自光明,奏百千种乐的阵阵清风。”   如今法师真的潇洒地撒手西去,大家都深深祈盼着,祈盼着法师本著“不忍众生苦,那堪圣教衰”的大悲本怀,早日乘愿再来。阿弥陀佛。 系统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15 编辑

法藏法师: 一九六二年出生于北投,俗姓陈,祖籍关西客家人,因家贫及生父以白色恐怖而入狱等因缘,故出生四十日即受领养,养父姓梁,安徽合肥人,养母为台湾人。   出家前主要亲近莲因寺上忏下云长老,对于日后僧格之养成影响甚深,于莲因寺期间以斋戒会因缘,得以亲近上显下明长老(任侍者),学习《教观纲宗》等天台教理,自觉与天台教理宿有因缘。一九八五年毕业于成功大学物理系,八七年空军义务役毕,是年秋出家于台中清凉寺上慧下顗长老(为上煮下云长老于大陆普陀山之同参,后于长老座下重新出家之弟子)座下,冬至台北临济禅寺受三坛大戒。受戒已,回寺担任佛学院教务主任六年,学习南山律学,并于佛学院讲解《小止观》、《二课合解》、《大爱道经》、《南山在家备览》、《戒本疏》、《净心诫观法》及《不净观》(自编讲义)等经论,在寺六年间,领众薰修<大悲忏法>不辍,并创办《僧伽》杂志(季刊),自任主笔,始撰〈水月抄〉至今。   后往谷关住山自修三年,期间至埔里正觉精舍两年夏安居中,亲近上道下海长老学习戒律,并听闻上妙下境长老讲解《法华经》,自于埔里茅蓬中诵持《法华经》。开始校、注《法华三昧忏》经年始毕,乃倡印《忏法集注》、《忏法仪轨校订本》,从此以礼拜《法华忏》、诵持《法华经》为功课。并于第二年夏安居间于上了下一和尚处,受天台第四十六代法卷,开始随缘于各地领众礼拜<法华三昧忏法>。   住山末后近半年,照顾母亲(法妙比丘尼)至往生。继而受上广下化老和尚之命,出任台中南普陀寺佛学院教务主任,开学前老和尚示寂,乃礼请上道下海长老为住持兼院长,而得以再次亲近依止长老。任教务主任期间,主要讲解《得戒教育》、《沙弥律仪要略》、《沙弥教育的精神与要义》、《天台宗入门》、《法华三昧忏仪轨》、《菩提心修要》、《南山律行事钞-叙缘发起》、《佛七精要》等课程,并至逢甲大学教职员佛学社开设:《天台宗入门》略讲与《法华三昧忏仪轨》略讲等系列讲座。至莲因寺北部斋戒学会,讲《无量寿经要疏》,慈光禅研所讲《弥陀要解略讲》、《净土生无生论略讲》等。发表论文:<天台禅法的特质-兼论《法华三昧忏仪》之修持>   办学三年毕,复礼请上道下海长老至恒春四重溪青龙寺,传授三坛大戒;并与诸道侣留住彼处三年,成立比丘僧之共学团体。期间除继续领导修持“法华三昧忏”外,讲《僧团共住理念》建立僧团共住之核心价值,并重讲《净心诫观法》加强大众共住之道心,至鹿谷净律寺讲《中国佛教史》。复分别发表论文:<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的统一---以天台思想为核心>及<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之实践>。   后因一慧比丘尼捐献千华寺(满州乡)与僧团之缘,乃建设永净精舍,为僧团日后退居之所。并于二○○三年起,僧团即由青龙寺迁往千华寺常住,重讲《天台小止观》,共同进行僧伽之自我教育工作至今。 法藏法师开示影音下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15 编辑

净界法师: 公元1987年出家受具足戒,并就读净律学佛院(第一届),为期3年,受教于达理老法师、性梵老法师等已故尊宿,及道海律师、果清律师、慧天老和尚等善知识座下,并亲承上忏下云老和尚的教导,在解门、行门、事务门以及性格之陶冶等方面,受益良多。于1993年起担任净律学佛院教务主任,2003年起改任监院至今。法师之修学以天台为宗,旁及唯识、中观,并会归净土法门。教义之研究以中国传统佛法为主,其中最服膺《楞严》、《法华》、《弥陀经》等经论及蕅益大师之思想。曾于净律学佛院、莲因寺、北部斋戒学会、南普陀佛学院及福严佛学院等多处讲学,亦曾受邀至欧美、东南亚等国开示佛法。鉴于末法时期,正法衰微,众生迷惑、彷徨,亟须佛法光明之引导,使内心有真正的归依处,因此弘扬正法、续佛慧命,使令佛法的光xxxxxx以灯灯无尽、永久住世,至为重要。而佛灭度后,法赖僧传,是故法师以培育僧才、弘护正法为己任,并致力于僧团管理制度之建立。课余之时随缘讲学、参访,使更多人对佛法生起欢喜,乃至破恶、生善、入理之益,进一步生起广大的菩提心,同登极乐、同成佛道,是为法师自利利人之志。 系统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2 10:57 , Processed in 3.629085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