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546|回复: 1

中医与传统文化-----医乃仁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乃仁术

中华医药学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讲:“医乃仁术。”这在几千年来中华医药学中不断涌现的民族良医中以及医药学思想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医必知“道”
战国·《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中说:“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拟,比。谕,同“喻”,说明,告知。受,同“授”,传授。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道(佛性、天理)是非常广泛的,它比拟于天地,匹配于四海,如果你不知道“道”的真谛所在,那么你在授道(比如传授医道)时,就会把本来很清晰明白的道理讲得糊里糊涂。
2、一药乃“道”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中说:“以一药遍治众病之谓道,以众药合治一病之谓医。”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用一种药来遍治众生之病的是“道”(佛性、天理),能够在众药之中选择药物对一种病进行治疗的是“医”(生)。
佛法认为,佛性之理(道、规律)贯穿于整个宇宙之中。人之所以会得病,主要是人们违背了自然规律、身心规律等客观法则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在对“健康”下的定义中说:“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因此,疾病并非仅仅是躯体的疾病,还应包括心理的疾病、适应能力的疾病和道德的疾病。佛法中认为治疗这些病的总体方法是医学(医道)和以佛性(道)为线索的佛法(法药),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治疗疾病的统一一味药就是“道”。

3、医道天德
元·王好古《此事难知·序》中说:“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泯(mǐn,音敏),消失。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医生的天职,是帮助延续人们的生命健康的。这种道所体现出来的德和天地长养万物的大公无私之德相一致,它是佛性随缘而生利他妙用的生生之德。作为医生,一刻也不应缺少这种德。
4、医心近佛
明·裴一中《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 仙,比喻才华脱俗出众。慧有夙因,指天资聪颖。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学问不贯通古今,见识不通达贯穿天地人间的大道(佛性),才华不脱俗出众,心灵不亲近于佛,即不具有慈悲之心,这样的话,宁可种田织布维持生计,也断不可将医生作为职业去贻误生命。医生是一种光明神圣的事业,并非读书未成、生活未有着落而解决就业择业问题的一种渠道。它需要天资聪颖,并刻苦学习,通达贯穿天地人间的大道(佛性)之理,认真钻研古今之书,而后才可谈得上行医。
5、医破“我执”
明·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中说:“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我是人非,与境角立,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近人,终不获益,白首故吾,良可悲矣。”灵知,即灵智,与“一灵空窍”都是指人的真心佛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作为医生,应当首先做到虚怀若谷,因为人的真心佛性就象空洞一样,本来无有一物,即所谓“人之初,性本无”。如果只是固执地执著于自己的见解(“我见”),而不谦虚,那么就会使自己和事物对立起来。“我见”坚固,势必就会轻视别人而产生傲慢之心,执著于“我是人非”,从而与外界对立起来。真心佛性就会被这些执著烦恼的扰动所蒙蔽。这样的医生,即便每天在形式上亲近别人,他最终也难以受益,直到年老还固执己见而不求进步,真是可悲啊。
6、良医三善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中说:“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聿(yù,音育),笔。
意思是说:良医处世,不傲慢于自己的名声,不计自己的利益,这反而树立了他的品德形象;能挽救生命,妙手回春,这就建立了他的功劳;阐发深奥的医学理论,著书立说,这就建立了他的言论思想。医生就应该在掌握医学这门手艺的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善德,可见 “医道”对于世间而言,是非常重大的事情。
7、苍生大医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恻(cè,音册)隐,同情。含灵,生灵。妍蚩(yánchī,音沿吃),相貌美与丑。华夷:华人和外国人。
“药王”孙思邈(581-682),中国隋唐时期著名医药学家。他博览群书,据《唐书·本传》记载,他精通儒、道、佛和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医治病时,一定要安神定志,稳住自己的心神,无欲无求,首先应该发大慈大悲的怜悯之心和普救众生之苦的宏伟誓愿。如果有求救治疗疾病的人,无论贵贱、贫富、长幼、美丑、怨亲善友、本国人外国人、愚智,都应同样对待,平等布施,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也不要瞻前顾后,过于考虑自己的安危,护惜自己的身命。见到对方苦恼,就象自己也和他们一样,深深同情,不管寒暑、饥渴疲劳,一心前去救治,不要有怕耽误自己工夫和旅途劳累之心,如此才可称得上是“苍生大医”。反之,则是生命的巨贼。
8、医具三昧
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中说:“医虽小道,实具甚深三昧。须收摄心体,涵泳性灵,动中习存,忙中习定。外则四体常和,内则元神常寂。然后望色闻声,问病切脉,自然得其精,而施治得宜也。”涵泳,涵养。性灵,指真心佛性。存,存思,即禅定。元神,本原的心神,即指真心佛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医术看上去好象仅仅是一门技术,然而它也是需要很深的三昧(定态)的。医生应该守住自己的真心,涵养自己的佛性,动中也注意把握住自己,在忙中也注意修习定态。在外则身体协调健康,在内则内心安详清净。由此,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望色、闻声、问病和诊脉,自然会深入其实质,从而产生出适宜的施治方法。
9、百草之尝
《四部备要·淮南子·修务训》中说:“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硗(qiāo,音敲),土地坚硬而不肥沃。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神农开始教人民播种五谷,并根据土地的干燥湿润、肥沃与否、高下等具体情况进行栽培。他曾经亲自尝百草的味道和泉水的甘苦,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应该躲避的,什么是可用的。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有时一天能遇到七十次有毒的时候。
司马迁《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学的发明者。他敢于冒毒尝百草的精神就是菩萨敢为天下先的奉献精神,所以后世有人尊称神农为“药王菩萨”。
10、改恶崇善是药饵
明·龚廷贤《鲁府禁方·卷四·医有百药》中说:“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者,无微而不改。改恶崇善,是药饵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的圣人,他们在行善时,并不因为善的心行很小就不崇敬、不实施;对于恶的心行,也并不因为很小就不改正。改正恶的心行,崇尚善的心行,是治疗疾病的药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给健康下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人的疾病分为四类:躯体疾病、心理疾病、社会适应能力的疾病和道德疾病。通过改正恶的心行,崇尚善的心行,可以治疗道德的疾病,同时使心胸豁达起来而治疗心理的疾病,又可以协调周围环境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影响生理,所以又可以协助治疗躯体的疾病。可见,改正恶的心行,崇尚善的心行,确实是治疗疾病的药饵。
11、医忌邪念
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凡例·附录良医格言》中说:“凡诊视妇女及孀妇、尼姑,必俟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观看,既可杜绝自己邪念,复可明白外人嫌疑,习久成自然,品行永勿坏矣。即至诊视娼妓人家,必要存心端正,视如良家妇女,不可一毫邪心儿戏,以取不正之名,久获邪淫之报。”孀妇,寡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如果病人是一般妇女和寡妇、尼姑,必须要等着陪伴患者的人在旁边,然后才可以进入患者的房中进行诊治。这样做,既可杜绝自己产生邪念,又可以避免外人对医生的嫌疑,这种作风长期下去,成了自然,那么医生的品行就总也不坏。对于医生而言,即使诊治的病人是娼妓,对她也一定要心正行端,视之如良家妇女,不可有一丝一毫的邪心和儿戏。如果没有注意这一点,会落得一个行为不正的名声,时间长了必定会遭受邪淫的恶果。
其实,岂止是医生对待患者如此,平常人们与异性相处时,也应该注意这样做。
12、勿起厌心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中说:“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蒂芥,即芥蒂,梗塞的东西,比喻心里厌烦或不快。疮痍(chuāngyí,音窗移),创伤。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患有恶疮、痢疾等臭秽不堪,令人难以目睹而不愿看见的病人,医生也应该生起同情之心,而不应该生起一念厌烦或不快之心。
对待这样的病人,并非仅医生如此,其他人也应如此。这是悲心回向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13、医道无私

清·王士雄《潜斋医话·医鉴》中说:“医道微也,非绝欲无私,通神于微妙之乡,穷理尽性,研几于幽明之极者,不足以传也。”通神,指融会贯通,随缘可生出医疗的妙用。理、性,都是“道”之意,相当于佛性之理。幽明,指道(佛性)的体和用。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医道是非常微妙的。如果不是达到去除了种种欲望,具有无私之心,了解了道(佛性),以及道的体(幽)和用(明),做到融会贯通,随缘而生医疗妙用的境地,就不足以当老师去传授他人医道。

14、易地以观

明·王肯堂《灵兰要览·晓澜重定绪言》中说:“欲济世而习医则是,欲谋利而习医则非。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子孙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仁心现;仁心现,斯畏心生。”易地,更换地位。易地以观,换位思考之意。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为了救济世间众生而学医则是对的,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谋利而学习医学就不对了。如果自己有病了,希望医生来救自己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如果自己的父母子孙病了,希望医生前来相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所以,换位思考的话,那种单纯求利的心自然就会淡化。求利心淡化了,仁慈的心就会出现。仁慈心出现了,自己作为医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

15、忍乃有济

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中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医者术业既高,则同类不能无忌。识见出众,则庸庶不能无疑。疑与忌合,而诽谤指责,无所不至矣。须容之于不校,付之于无心,而但尽力于所事。间有排挤殴詈,形之辞色者,亦须以曾子三自反之法应之。彼以逆来,我以顺受。处之超然,待之有礼,勿使病家动念可也。”庸庶(shù,音树),一般人。殴詈(ōulì,音欧力),谩骂。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医生,只有做到忍辱,才能真正地去救济他人。心胸宽容,功德才大。对于医生而言,如果他的技术很高了,就会遭到同行的嫉妒。学识见解出众,那么一般人就会怀疑。嫉妒和怀疑结合,对医生的诽谤和指责就会无所不至。这个时候,必须以宽容的姿态来对待,不要计较这些事情,不要将其过于放在心上,而是尽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其间有人排挤、谩骂,表现于言辞和脸色上的,也应该以曾子的三自反省法来应对他们。彼以逆来,我以顺受。以超然的心态来对待这些,对待这些人仍旧彬彬有礼,并不由此伤害到病人的利益。

“曾子三省”出自《论语·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大意是:曾子说:我每天以三事来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不尽心的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信的吗?老师传授的,是否在实践中温习了呢?”

其实并非仅仅医生需要忍,他人也应忍。

16、医彻真谛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季序》中说:“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更不可言医。医也者,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则勿能究其奥。”三藏,指经、律、论,统指佛法。

意思是说:世人只知道儒家通晓天地人三才之理,却不知医生也应通晓。作为医生,如果不从经史百家中探讨到其源流,则不能广博其见识;不参考老庄道家之学,则不能达到技术通神的境界;如果不彻知以佛性之理为线索的佛法的真谛,则不能了知医学的深奥。

17、知常知变

明·孙志宏《简明医彀(gòu,音够)·要言十六则·制方定规》中说:“医有成法,有活法。成法师不可悖,活法因时不可拘。”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行医时有成法,有活法。所谓成法,就是老师所传授的治疗疾病方法原则不可违背;所谓活法,就是在遵循总原则的前提下,还要因时而宜,从实际出发,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施治,即随缘而生利他的医疗妙用,而不是拘泥于某个一成不变的药方。

明·秦昌遇《医验大成·瘛疭(chìzòng,音赤纵)章》中说:“知常知变,方是上工。”

意思是说,知道成法(常)和活法(变)的医生,才是上等的医生。

除了医学,其他技术(工巧明)也是如此,既应熟练掌握基础、原则,又应随缘而生妙用。修行也是如此,既应努力学习佛法,熟记法理,又不可执著于表述佛法的表面文字,而是应从实际出发,随缘而生利他的妙用。

18、慎勿失道

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诚篇》中说:“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常常迷失了大道(佛性),而不是大道(佛性)迷失了人。人常常远离了生命的真谛,而不是生命的真谛远离了人们。生命的真谛就在于寻归真正的“自我”(本性、佛性),并使心胸和善行逐渐融合于宇宙虚空。所以说,养生的人,应该谨慎,不要迷失“大道”。

自我预防和治疗疾病,或者说设法使自己的生命力更加旺盛的方法、行为,也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保健医生,称为“养生”。

19、恬淡虚无

战国·《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tián,音田)淡,内心的清净安详(祥)。虚无,指佛性之体的状态。真气,中医学名词,指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与活动能力的基本物质,由藏于肾的元气、从自然界中吸入的大气和饮食水谷之气组合而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体内正气虚弱时,能做到适宜的调节,在遇到外界邪“风”等失常的气候时,能做到适当的调理自己的衣食住行,以避免这些“邪气”的干扰;同时,内心保持清净安详(祥),不执著于种种妄想烦恼中,那么体内的“真气”就会正常地运行,精神内守于这种佛性之体的虚无清净状态中,病又从何而来呢?

20、我命在我

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说:“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自己的命运把握在我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在于上天。但是,很多人不清楚这个道理对生命所起的重要作用。之所以导致疾病,受到外界不良气候的侵犯,都是由于自己尽情地放纵自己的懒散行为、情绪和欲望,不知真正地珍惜自己的生命,从而才耗损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0 03:18 , Processed in 0.12441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