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98|回复: 1

[大德开示] 转帖:南怀瑾老师:你领悟了它的道理就可以运用三面古镜,懂得如何自照自知自处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6 12: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之美的人生哲学,首先提出“上善若水”为提纲。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副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指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但在《老子》这一节的文言里,要注意它“几于道”的几字,并非说若水的德性,便合于道了。他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这就是说明水性至洁,从表面看,虽能藏垢纳污,其实它的本质,水净沙明,晶莹透剔,毕竟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



孔子观水,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但在《老子》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又一再强调地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老子他说》

--------------



为什么孔子这么喜欢说水?其实不但孔子喜欢水,老子也喜欢水,如果彻底研究起水与哲人圣人来,也是一个专题。佛也喜欢水,经常以大海来比喻水。中国的诸子百家也有很多人都喜欢水,把古今中外的人,对水的观念集合起来,大可以写一篇“水的哲学”。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于是孟子替孔子做了解释:水从源头不绝地滚滚而来,白天也流,夜晚也流,永远不断地流,千秋流到万世,永远都在流。它流啊流,流到了一处洼地,成潭,成泽,成湖,流满了以后,才又会向下冲过去。正如人之求学,慢慢的学,在学的时候,不要出锋头,等到力量充实了,一冲就过去了,这就是水的哲学。冲出去了,放之于四海,成为浩瀚的局面,源远而流长。所以人要效法水的源远流长,有所本,有根源,永远用不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孔子赞叹水的精神所在。



这是孟子替孔子做的解说。实际上,孟子说了这许多话,文章也写得好,话也讲得厉害。俗话说:“满灌水都不响,半罐水响叮当”,孟子接下去也是说半罐水响叮当的人和事。他说,孔子喜欢水,是教我们要有本,“有本者如是”,要源远而流长。人如无本,就如夏季七八月间,干旱得厉害,但一会儿下一阵大雨,水便来得很多,连水沟里都满了;可是没有多久,水就干了。所以一个人,没有很好的学问,虚名超过了真本事,那就是半罐水响叮当了。就如一个人不是百万富翁,而一般人却说他是千万富翁,虚名超过了他实有的财富。当他亏本,要向人家借钱时,借不到就倒闭了。这就是“声闻过情”,虚名超过了常情或实情,也是曾说过的“不虞之誉”。



有时别人所恭维出来的“名”是假的,恭维你的人,常会突然之间,说出来连影子也没有的恭维话。但是到了自己倒霉的时候,恭维你的人,也会连影子也没有的事都骂了出来。所以一般的人都是声闻过人。古谚说:“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在乡下就可看到这种情形。村子里有一条狗,看到一个小小的影子,就叫了起来;村子里其他的狗,连影子也没有看见,只听到一声狗叫,于是都跟着乱叫起来,结果全村的狗,都在乱吠。所以社会群众心理,有时候也是盲目的,只有大智慧、大修养的人,才看透了这些人生的道理。他们会向孟子说的“声闻过情,君子耻之”那样,不会虚而不实。



说到这里,想起几十年前,我在四川大学哲学研讨会上课,讲佛学的时候。那时的大学生,和现在的不同,他们很会问难。那一次是在成都的望江楼,和那些年轻学生们一起谈禅宗的问题,我告诉他们,如果真了解禅宗的道理,“别无一法”。其中有一位同学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我说:“当然,任何一法,都可以说尽三藏十二部。”那位同学一指望江楼外的水说:“你说此法。”我说:“水也包括了小乘道、大乘道,三藏十二部、六度。”他说:“请详述之。”几十年前的大学生,穿一件长袍,冬天颈上围一条围巾,手往口袋里一放,说起话来,偶尔还会摇头晃脑一下;所用的语汇,往往离不开“之乎者也”。他们高兴的时候,会大叫“快哉快哉”,不像现在的大学生说“好棒啊”。



我说:你看那个流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这就是布施波罗密;流水不受死尸,不接受脏的东西,死猫、死狗、死老鼠,丢到流水中,一定把它浮起来,就是持戒波罗密;放一块石头在流水中间,水不生气,只转一个湾,还是往前流去,这是忍辱波罗密;水永远不断地向前流,是精进波罗密;流水到一个地方,清澈见底,此为禅定波罗密;但每一个浪头,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却不同的,不断不常,就是般若(智慧)波罗密。所以当然具足六度。他们听了,热烈鼓掌。



我这是用佛法来解释孔子为什么欣赏水,其实用道家或其他各家都可以来解释。孟子替孔子解释水,是站在孔子的立场,说水是仁慈的、正义的这个观点。如果站在道家的立场,老子的解释又不一样。老子教我们学水,他教我们学“下流”。怎么个学“下流”?就是学大海一样,一切水流下来进入大海,海也就容纳一切;能容纳一切,才能成其伟大。所以老子教我们学“下流”,不要学“上流”,上流源头最高处,只有一滴水;学下流即是谦虚,人一谦虚,就越来越伟大。如果站在高处,就好比只有一滴水,很容易就干涸了。



《孟子与离篓》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这里讲,为了体会得更亲切一点,就借用碧潭这个地方吧!孔子去郊游,他站在碧潭吊桥上,看到下面的流水说:“过去的就像这下面的流水一样,白天晚上都在流。”这两句话的文学气息非常重,全部《论语》中,最富于哲学意味的,也就是这两句话。从这里,有几个要点可以了解。



第一、道家思想方面,老子也和孔子这个观念一样,经常用水代表人生哲学。老子教我们效法水,中国有一句老话“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老子教我们学下流——不是普通所指不高尚的下流,是指水的下流——大海。天下的水都向下流汇归成大海。所谓下流,就是谦下,站在最下面,“人之所弃,我则取之。”人要有容量,像大海一样包罗万象。



老子又教我们“上善若水”,最高的品德像水一样。道家形容水很妙,水是绝对干净的,脏的东西到水里,都被水冲洗干净了。让我们的心境,以及人品的修养,效法水一样,冰清玉洁,不受一点尘埃。虽然容纳了许多废物、污垢,但仍然是水,水的性质没有变,而且永远自强不息。



第二、佛家也说过水,我们看到流水,永远只是一股流水而已。照佛学的分析,人的心理就和流水一样,如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永远在流,真的吗?错了。等于看到电灯光,说它一直亮着,也错了。当我们看到一个浪头的时候,事实上这个浪头已经过去了,是接上来的另一个新浪头,当在看到这新的第二个浪头时,它又已经过去了。灯光也是一样,当我们刚一打开开关时,所发出的光波已经消失了。我们的思想、感觉、年龄、身体,当一个钟头乃至一分钟前坐在这里的我,与此刻坐在这里的我,已经不知道经过多少变化了。所以“今我非故我”,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前一分钟的我了。都过去了,像流水一样,不断的向前去。所谓“江水东流去不回”,历史永远不会回头,时间永远不会回头。人生永远像浪头一样,一波又一波地过去了,要想拉回来是做不到的。



这些都是另一面的说法,也可以说是消极的人生,许多宗教家、哲学家,都从这一面看,花落了再不会开了。大家都看过的,《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这位小姐病兮兮的,花落了还要去收回来,还要葬下去,情调非常美,文章也作得很好,葬花词名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此之为林黛玉!怎么不生肺病?怎么不那么痴迷的死?你管他谁葬你,死了就死了。说到这里,龚定庵的诗就比林黛玉高明多了,他的诗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上这些都是从悲观的角度来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但孔子并没有以悲观的态度来说这句话,而很多的意义包括在内,极高明。从另一面,用积极的观点来看人生。人生如流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涌进。所以我们要了解,人生就像这股流水一样。孔子所以站在上流告诉学生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断的向前去。”他这话的意义,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易经》乾卦的卦辞。



乾代表了天,中国文化是用乾代表了天体,现在的名词就是宇宙。《周易》就是文王的思想,也就是孔子所效法的。文王解释宇宙,是永远在转,永远在动,没有一分一秒停止,假使一秒停止,不但地球完了,没有人类了,整个宇宙也垮了,所以宇宙是动态的。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了。我们有两位现代的学者是在思想界很有影响力的,他们评论中国文化,属于静态的。我对他们说,老兄,谁告诉你们中国文化是静态的?讲中国文化,第一部书就是《易经》,里面就告诉了你“天行健”,宇宙没有静态,永远是动的。中国文化并不主张静态的宇宙。人生也是这样,要不断求进步。



静是缓慢的动态,没有真正绝对的静。譬如人坐在椅上好像很静,其实并不静,身上的血液正在分秒不停地循环,各个器官也都各司其职地工作着。“天行健”是永远强健地运行。“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教我们效法宇宙一样,即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要效法水不断前进,也就是《大学》这部书中引用汤之盘铭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人生思想、观念,都要不断的进步。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



所以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包括各方面很多意义,可以说孔子的哲学,尤其人生哲学的精华,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中,它可以从消极的、积极的各方面看,看宇宙、看人生、看一切。我们自己多多去体验它,应该了解很多的东西。在这里所提供大家去研究的意见,还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实际上,根据这两句话,可以写很多很多的文章。历史是不能停留的,时代是向前迈进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论语别裁》

------------



“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观水之术,在一个参究性命心性之学的人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味道,因为讲的是入世之道;实际上他讲的是“大行”,是与入世法、出世法都有关的。我们游山玩水,看水是有方法的,这个方法,不经孟子说出,我们都不会仔细留意。他说观水“必观其澜”,要看它的波澜起伏,有时是波涛汹涌的大浪,有时是水波荡漾的小浪,尤其在阳光、月光下观看起伏的波浪,七彩的光色反映眼前,把水的美丽容光都照出来了。



看了孟子的话,如果就到碧潭边上,或打一盆水在阳光下,用风扇吹起微波,看到水面的七彩映光,就以为懂得了孟子的看水,那也是错了。他的意思是说,看水要懂得水是永远活泼泼的,我们人的心性修养,也不是呆板的,如果修得楞眉楞眼死板板的,就算是修道,也是错的。因为此心是活泼泼的,天机也是活泼泼的。



我记得年轻时,与一位有道的老前辈,在西湖边上漫步,一路上柳绿花红,非常美丽,一边观赏风景,一边请他传一点道。他说:你这年轻人,怎么问这些?你不正忙着看花么?你懂得看花吗?我说懂呀!这是桃花,这是杨柳,这是杜鹃……他却说,年轻人就是年轻人,你根本不会看花,这样把眼睛都给看坏了。我问他看花还有秘诀吗?他说有啊!一听到秘诀,我精神来了,就追问下去。他说看花要看花的精神,是看一株一株的花,开得多活泼!你们看花,精神都被花吸走了;有道的人看花,把花的精神吸收来了,心目中就充满神光了。所以我听了这个话,几十年来,看花、看书,始终记着老前辈说的,把书的言语文字的精义融会于心。大家看书,都把精神付出在纸面文字上,看风景,看流水,都是如此这般。现在大家都看电视,我告诉年轻人,要半闭着眼看,放松心情,如在梦中一样看,把影像吸过来,才不害眼伤神。一般人看电视,把全副精神都投射到那块玻璃上,瞪大了眼睛,神光暴露,自己的思想情绪,被那假的影像所转移,有时还不知不觉地大喊大叫,拍案搥胸,又哭又笑。



孟子告诉我们看水,要看波澜,看那个活泼泼的精神,把它吸收过来,体会于心,也是活泼泼的。其次他告诉我们水性是“不盈科不行”,上游流下来的水,流到堤防前停下来了,一定要等到“盈科”——满了,高出了堤面,才又流了出去。这是孟子告诉我们修养的秘诀,“不盈科不行”。要想学道,则“不成章不达”,自己不参透学理,永远不会通达。有的人学道,做了几天静坐的工夫,就想开悟,那是死水一潭,理事不能融通;做人做事也是这样,不充实、不圆满不行,要充实、圆满以后,才能得成果。



孟子这是告诉我们,先求充实自己,“不盈科不行”,“不成章不达”,天下事没便宜好占的。人都是偷心不死,爱占便宜,尤其学佛学道的人,希望老师传一个秘诀,明天就得神通,天下哪有这样的事!所以要“盈科而行,成章而达”,这是不可磨灭的真理,自己不充实而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孟子与尽心篇》
发表于 2019-5-20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南师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4-3 11:39 , Processed in 0.49228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