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51|回复: 0

[大德开示] 转帖:学佛要培养警觉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6 15: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放旷」简单讲是放空,心不要执着才能放空。各位有没有失眠过?失眠一定是心理锁住某一个东西,若是辗转难眠睡不着的时候,把心放空面对天花板躺着,然后深呼吸,在深呼吸时把什么东西都吐出去,吐光了之后再看看肚子里还有没有什么东西?如此三次深呼吸你就会睡着了,那个睡眠会比平常的睡眠更深沈。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情况造成失眠的现象?我们不只是在睡觉中失眠,即使现在你都仍在失眠中,因为你的心执着攀附在其他地方。可能你不以为是如此,因为你以为自己正在专心听着我上课,那也是一种执着,只差是好或不好的执着而已。



  古人听经时是法师上座,听众则是男女众分两旁对面坐,眼睛不是望着法师看,而是学菩萨三分眼,它是有道理的,它不要你执着,要你把心放空,任其去住。当法师的声尘进来,你只是接受而不要加以分别,所以古代人的记忆非常好。



  「静监见其源流」。静不是死寂,它能产生监的作用,所以叫静监,是「清净」的呈现之意;「静」是「安静」,心无动乱,但在作用上来讲它是「清净」的「净」,这样才能呈现出来,「监」就是呈现之意。见其源流的见就不是呈现,而有认知的情况,认知是智慧,所以它能知道它的因果关系,能够明了它的根源是什么。「源流」是讲因,这里面所讲的包括很广大的神通在。放旷是一种境界,能够任其去住,自己不执着而自在,我们在去住之间、来去之间知道它的根源、因缘。



  学佛是人生最大的福报,当然不是指学民间拜拜的佛;能够涉入修行了解如来真实义,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各位能不能体会到?别以为每一个人都是这样讲,自己要有智慧能判断,所以说要能掌握到善根、福德因缘。



  其实佛法讲的不只是这些,我们看「中阴身救度法」也是一样,从实相中阴到投胎中阴时,你为什么让它一直掉下去?有那几个人在实相中阴就抓住超越了?没有啊!统统掉到那个到你生命品质的那一段,你才能掌握住,为什么?就是你的生命品质不够高!因此再好的因缘对你也没用。



    有的人有美好幸福的家庭,但他就是不知道珍惜,自己内心还一直想要着什么,莫名所以的踏错脚步,这就是缺乏警觉性。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不是就是这样?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也有同样的福报、福德、智慧与功德,那又为什么会有参差不齐的情况呢?就是你现在的生命品质水准太低了,所以那么好的境界你不能掌握住,甚至于有很好的福报你都把它毁掉了。



    学佛在这里要培养那种警觉性,这么好的善根、福德、因缘,这是人人平等的,只是你能不能去掌握住。为什么人家掌握到的都是善根、福德、因缘,我掌握到的都是烫手山芋?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业力而没有那样的福报?各位要从这地方去探讨。



  因为我们的心有贪、瞋、痴,若是没有贪、瞋、痴的话,能「放旷任其去住」,则对于境界的呈现就是「静监见其源流」。佛法是这么实在的,它完全指导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生存,指导我们的生命品质,让我们去超越、提升,若不能体会这一点,真是天大的冤枉。



    我们一再的向各位提醒这个部分,也无非是要各位从各方面、各角度来寻找你们的法门,建立你们健全的人生观,过一个幸福愉快的人生,不要在愁云惨雾中度过残留的余晖,那太悲惨了,学了佛以后改变我们的人生,我们可以从这些教法当中去体会。

——文节选自海云继梦法师《解心-心要法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0 03:41 , Processed in 0.11254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