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应生无所住心 于 2019-3-15 22:37 编辑
这些年,你听到多少无常的消息? 每天,都有各种灾难见诸报端,但很多人总觉得灾难只会“光顾”别人,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人说:“我一直认为自己不会遇上什么危险的事。”但这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你找不出任何可靠的理由。 实际上按照佛教的观点:生命是无常的,世界也是无常的,无常就是一种自然规律,正因为无常,任何事都可能发生。 佛教的《坐禅三昧经》中讲:“世界若大小,法无有常者,一切不久留,暂现如电光。”我很喜欢这句话。 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法,没有一个能超越无常,不论是海誓山盟的许诺,还是坚不可摧的建筑,亦或牢不可破的法令,无一例外都会如同闪电般,最终消失无迹,那我们的身体、家庭,更是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烟消云散。 无常一旦降临,诸如亲人患病离去、家庭遇到危机、灾难不期而至,没有接受过无常教育的人,内心就会陷入痛苦与困惑:“为什么我会遇到这些不幸?”而接受过这方面教育的人,就比较容易坦然、平和地面对。 因此,对于无常的道理,大家很有必要了解和思维。若能这样,一旦生活中出现变故,就不会那么执著、痛苦。
心,可大可小,可强可弱 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比如有些年轻人遇到感情上的些许变化,就陷入痛苦之中,甚至想要自杀。其实这非常不明智,生命如此珍贵,怎么能因为一点小事就轻易舍弃? 我认识一个大学生,他说:“如果家里出现灾难,比如父母或哥哥死了,我可能根本无法面对,只有精神崩溃。” 很多年轻人看起来很成熟、坚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内心可能非常脆弱。有的年轻人甚至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马上就大发嗔心,或者伤心落泪。为什么会这样?跟学校缺乏心理教育有很大关系。 人的心可大可小,可坚强、可软弱,你如何教育它,它就会沿着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心的特殊能力。 比如禅修者可以七天七夜心如止水,而一般人不要说七天七夜,即使七秒钟,都无法安宁,如同猴子般东窜西跳。再比如整天沉溺于泡沫影视剧,内心就会变得颓废无力;而不断接受励志教育,内心就会强大而积极。 虽然人人都有一颗心,但心与心的差距却判若天渊,有的心充满智慧和力量,有的心却愚昧而脆弱。 畏惧死亡比死亡更可怕 不论生活中发生什么,我们都应坦然、洒脱地面对,甚至死亡降临也淡定处之——这就是佛教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理念,所以佛教徒遭遇困境时,比较容易做到轻松面对。 世间很多人对死亡充满畏惧,甚至连“死”字都不敢提。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他们从小在“人死如灯灭”的教育中成长,始终认为:“我原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旦死了就变成一抔泥土,多么可怕!” 但如果明白了死亡的真相,知道如何面对死亡,就不会那么恐惧,反而非常坦然了。佛教历史上有很多成就者,在死亡面前就十分逍遥、洒脱。 宋朝有一位宗渊禅师,他从小出家,主要修学《普门品》,后来四处参访,成了一名云游僧。83岁接近圆寂时,他告诉大家:“我有件特殊的事要做,你们给我制作一个鹿顶座,明天供斋时用。” 第二天,他的弟子和道友都到了,禅师作偈一首:“举世应无百岁人,百年终作冢中尘,余今八十有三也,自作哀歌送此身。”意思是,世上能活到一百岁的非常稀少,即使有这样的人,最终也会化为冢中尘土,而我今年已经83岁了,作这首诗为自己送别,免得劳烦世人为我送终。 话音刚落,他就安详地示现圆寂了。 大家想一想,世上很多位高权重的人,很多学富五车的人,他们活着时备受瞩目,也自认为了不起,但是面对死亡能否这样自在超脱?再看看我们身边的很多普通人,他们死亡时,不论在医院里还是家里,都是在巨大的痛苦、恐惧和忧愁中离去的。 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以怎样的方式度过才好?我想大家有必要去佛法中了解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