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78|回复: 1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3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52)》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十一集)  2011/11/1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41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这一句: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这个『光』是道德、孝道的光辉,这种德风可以感动四海的人,都能认同孝道,进而效法这样的孝行。我记得我有五个月在澳洲净宗学院学习,当时候针对澳洲的百姓,我们也有开《弟子规》的课。听到曾子、子路这些孝行的榜样,我当时候人也在现场,有看到这些景象,那澳洲的朋友他们听的时候,听到那些很感人的情节都会点头。事后跟他们围在一起交流的时候,这些故事对他们来说很多是闻所未闻,他们听完说到,做人应该这样、应该这样。他没听过,可是一接触到都被感动,他们也认同,他们肯定这样做人更好。这:

  【无所不通。】

  而其实这一分孝是天性,每一个人生下来本有的,我们看三、四个月的孩子,跟父母那种感情的交融,那种对父母的恋慕,没有人教他;父母爱孩子的那分心,也不是人家教他。我们今天讲的都是感应,所以一来,老天告诉我们孝是根本,再来,提醒我们不孝顺很可能会遭天打雷劈。我们以前举过例子了,外国有,我们自己国家也有。外国是在波兰的事情,一个儿子跟母亲要钱,他母亲没给他,他就生瞋恨把母亲给杀害了,出去没有多久就被雷给劈死了。包含我们《德育古鉴》里面的故事,两个兄弟轮流养母亲,哥哥比较困难,他的时间还没到,已经没有粮食了,请他母亲到弟弟那里先去住几天,他之后再补。

  母亲走了一段路,到了弟弟家敲门,弟弟不开门,说时间还没到,妳回哥哥那里去。就非常狠心,当下他的妈妈闻到,已经煮好饭的香味,她说儿子,你都已经煮好了,不然这一顿我先吃了再回去。这个儿子还真是不孝,叫他太太把那饭放到房间里,用棉被把它盖起来,连这样都不让他妈妈闻到。结果母亲很伤心的往回走,走了没多久上天就打雷,劈雷下来两个夫妻都被劈死了。邻居看到这个情况赶紧开门进去,人已经去世了,但是棉被盖的饭还热着。这都是在提醒、警示我们,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哪还有条件,还在那里轮来轮去之后,母亲都饿成那样,还这么忍心,真的是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人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那当然老天爷就要把人给收回去,我们闽南话讲的,「人若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人不依照天理做,这么多人都不像人,哪有说没有灾难的道理,哪有他还能做人的道理?被老天爷给收回去。所以行善得天地鬼神保佑,不孝当然招感来自己的罪祸。

  刚刚还答应大家说国外的例子要讲,讲了一个波兰的,再讲一个英国的,而且还要最近的事才好,现在的人不好沟通,你说那波兰的都几十年前的了。好,就讲这一个月的,英国每日邮报,挺有名的一个报刊。有一位女士三十二岁,得了癌症已经是末期,她有两个女儿,老大是九岁,另外一个好像是三岁还是四岁。她这个女儿九岁每天给她妈妈写一封信,没有一天间断,写了七个月,不断的鼓励她的妈妈,感激她的妈妈。妈妈每天必看女儿的日记,都是看得感动流泪!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母亲,而且还是单亲的,两个女儿还这么小,你看她有多担忧,女儿九岁这么坚强,每天给她写信。结果七个月之后到医院去检查,她癌症完全没有了,医院也觉得这是奇迹。我们觉得不是奇迹,叫正常,孝感动天!真的是『无所不通』。我假如是癌细胞,我也会被感动,都是有生命的东西,怎么会不能感通!

  而我们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孝道的教育,一谈到教育,最重要的两个目的,第一个,让一个人跟父母之间的天性终身保持;第二个目的,是他的天性、孝心再延伸出爱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孝悌了他就能去爱人,把对父母兄长这一分爱,延伸到对所有的亲人、邻里乡党,再延伸到对一切的人民,所谓「凡是人,皆须爱」。这就是我们教育两个最重要的目的,这都是有印证的。您看从汉武帝以后都是举孝廉,多少好官都是孝子,都爱民如子,确实是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他把那分孝、爱扩大爱一切的人。我们看范仲淹先生,连跟西夏打仗,他只是要止住战乱,对西夏人很爱护,他们肯放下武器的,照顾他们的生活,教给他们农耕。范公去世的时候,西夏军营很多人哭成一团,祭拜他,一个人的仁慈之心,能感动到敌军。

  而我们看曾子,他跟父母的天性一生保持,他上山去砍柴,朋友来找他,他母亲怕人家等,咬了一下手指,他马上感通,赶回来,一定是家里有事。母亲看他回来了:你朋友好远来,决定不可以让人家多等。以前的人很厚道,念念就是为人想,不要说亲戚朋友,连陌生人都尽力为人家想。我们小时候的记忆,很多老人看到那路过的人,看起来在赶路又是吃饭时间,马上不认识的人,很亲切的:来来来,来我家吃饭。看那个人有点不好意思,直接盛出来送到他面前,我小时候都见过,很熟悉的影像。来,来让我们请!闽南话要翻译好像不大好翻,来我们家作客,很亲切。

  我们这个教育太好了,从孝自然延伸出仁爱之心,自然延伸出忠臣。您看现在社会团体,为什么这么多冲突对立?孝道没有教好。决定不是说用多少制度把它设计出来,然后就解决问题了。都是人心的问题,人心要靠教育,不是靠制度就一定能彻底解决的。甚至于大家冷静去看,现在劳资双方,法律很周全的地方,反而冲突很多,法律非常仔细的地方,反而青少年犯罪率更高。法律是症状,你根本不解除,现象会愈来愈严重的,制止不了,一定要回归到人心,回归到教育。大家去坊间买要解决企业团体的问题,有几本书会告诉你,要从孝道开始?还不是教你一大堆方法,好好的去对付这些员工还是什么,那存心本身就是错的,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结果?人与人互相之间是相互交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有人际关系的问题,首先一定要回到自己的身上。

  我们之前有讲到,「至诚感通」,我们都还记对方的不是,都还对他有成见,这个诚心提不起来,还能要求对方对我们好、对我们真诚,那不可能,那不合逻辑。一定是我们先以爱敬的态度对他,就能把他爱敬的心给唤醒。所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还是要从我们身上下功夫。有同仁就问到,比方主管做错、不对,我们跟着他一起做事情有没有也造罪业?他做不对的事,我们跟着他做有没有造罪业?诸位学长有没有?有没有这么重要吗?有了又怎么样?没有了就怎么样?有了对对方有什么好处?有没有了又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都很在乎那个答案,请问得了那个答案,我们的心变了没有?对方的心变了没有?是!我们要帮别人首先要帮自己,帮自己要自知。

  当我们在问我的主管不对,我假如跟着他做,我有没有共业?我有没有造罪业?请问,这整个过程当中谁是主角?我、我、我。你都想你,你能帮他我也不相信。我在这句话怎么没有看到我们以前讲过的,「事君章第十七」?我看不到这个精神。我们都是学传统文化的人,我们的心念都看不到传统文化的教诲,我们还能影响谁?我们的心都不跟经典相应,跟我们的习气相应的话,那我们还能利益谁?我们在面对自己主管,有没有时时提起「事君章第十七」,「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这段话看到什么?看到念念为领导想,你看移孝做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其实这些理你再用心去体会,当我们面对领导者,甚至于面对我们生命当中的有缘人,我们不能念念为他着想,根源问题是我们至孝的心还没发出来。孝心通性德,至孝一起来,至诚的爱心出来了,跟一切人的相处就是这个态度:为对方想,怎么帮他。人生就变得很单纯。我们就是这颗至诚心没提起来,夹杂太多的东西,太多的这些自我,太多的这些成见、傲慢,贪瞋痴慢疑,怀疑的念头这些很多。刚刚我们讲,至诚的心不能夹杂贪瞋痴慢疑。我们问问自己,我们现在信任身边的哪一位亲朋好友,而且这分信任不会有丝毫的动摇?假如会动摇,我们的心里面时时都夹着怀疑别人,那诚怎么出来?我们可能会讲,可是他真的有很多习气。他有习气你就不能对他真诚,那不是他的问题,是我的问题,为什么?我着相了。我对他有成见,我把他的不对落在我的脑海里,每天折磨自己的清净心。然后每次看到他,还要再加个眼镜看,而且是有色的。

  人不能再傻下去了,不能再因任何的事,执着了那个相,而污染了自己的清净心,这叫真懂自爱是什么道理。在一切人事物当中提升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这个人是真懂得爱自己了,平等尊重,为什么?你理明白你就懂了。他不好的行为,那叫「苟不教,性乃迁」,他的习性是被外在污染,一个人被污染了你要可怜他,你怎么还跟他计较、跟他对立?「人之初,性本善」,你真相信了,你想着怎么帮他恢复本善,他真的有!你真相信他有,你看到他在糟蹋自己,你还替他着急了。那颗成就别人的心,就在坚信人之初,性本善当中提起来了。看到他不好赶紧尽一切善巧方便,帮助他导正过来,很简单。

  所以经典一定要用心,然后要内化,内化成我们时时的存心。真正有孝就有爱,有爱了处世只有一个态度,念念为对方着想。不然提不起这个态度,还要回到孝道,我们的孝心里面,夹杂了这些习气要把它去掉,要对自己的习气赶尽杀绝,赶快恢复我们的真心。有时候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不一定要问别人,有时候马上回到我们当下这个心态,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不相应?这么一思考,可能你自己就把答案给解决掉了。我们自己本有智慧,你能回光返照,回到这些道理来对照自己,可能烦恼一放下,念头一转问题就解决了。首先我们要问自己,我们有没有那分忠心是念念为他好?假如没有这颗心,我们对他有成见跟对立,他有没有收到这个讯息?有!所以当然彼此的关系就不是很好,不是很好他更不可能信任我们给他的建议。所以君子信而后谏,建立信任才能够劝谏他。都是要对照经典,人之常情,他不信任我们,我们怎么跟他劝谏?信任要从哪里建立?考试,这个问题好像上一节有提到,有没有哪个学长回答一下?这个时候你真的知道要举手讲一下。

  我还是不要激动,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自己的心有没有动。上一次有跟大家分析到这个信。来,我们请这位学长给我们讲,处处看到他的需要然后去付出。那就建立信任。还有没有?谢谢,我们掌声感谢这个学长。还有上次我们讲到的,你要用德行去让人佩服,这道德之威。付出,有德了,人家的信任就提升上来,化解问题一定都要从自身开始做起。为什么?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自己这一颗心,依报是我们所有的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我们还要想到,今天主管有错,真的有错吗?我们判断他的错是依照自己,还是依照经典?这是第一个重点。还是要依照经典去判断,不可以随便相信自己的意思,除非我们起心动念都是经典,那没有问题;还没有的时候,还是要冷静依经典来判断事物。今天判断主管有错了,接着柔和的去劝,「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你劝的方法要对,你不能气冲冲的去劝,他还没听懂你的话已经被你的情绪带动了。

  尤其主管他可能做一些事情,他自己也有压力,你没体恤他的压力,马上劈头盖脸一堆对他的不满,他情绪一被你调动起来,你讲的后面那些重点,他一句也没听懂。这就是人情事理,要能柔软体会到,所以叫调剂人情才能发明事理。我们有时候容易激动,从头至尾讲的每一句都是经句,可是对方都不接受,因为讲的时候声调抬高八度,自己在激动自己不知道。心平气和而能言,讲话不能心平气和,讲得再有道理,对方只收到:他不高兴,他看我不顺眼,一句也没给你放在心上。所以这八个字很重要,知所先后,你要先调剂人情,人心里欢喜他才容易接受你。这个时候你要显发道理,他能平静的来听,而且因为你的存心是为他好,那是真诚的言语,他听着听着他一感受到,他的心马上打开:他真难得,他每一句都是为我考虑。那事理他就能听进去。

  我们曾经好像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谈言语的修养有没有?其中有一句说,劝别人以前要先美其长。要先谈他的功劳、谈他的长处。盖其心喜:你真理解我,都能看到我的付出。他高兴则善言易入,这个时候你再劝他容易进去,这句话就是调剂人情,发明事理的具体做法,我们要举一反三去体会。最近我遇到一个朋友,他的亲人来问问题说到,他觉得他上司不对,他要以离开来劝他的上司。诸位学长,你听到了觉得怎么样?这个人以离开来劝他的领导对不对?听起来好像对,劝领导怎么会不对,而且用离开的方法。我就接着问,我说请问,他直接跟他领导沟通过没有?他说没有。我说连劝都没劝,挥挥手,走,没什么了不起。我说你这时候还说离开是为了劝他,你拿着经典来当你习气的借口。明明就是遇到事火气上来,还说得这么好听,劝领导连句沟通都没有,还叫劝。明明脾气很大,根本不能平心跟人家沟通,动不动就以离开来表现自己。这个时候有没有看到,自己本身是很容易激动的,很容易动情绪的?这个时候要relax一下,要先放松一下,喝杯茶定定心先调整一下再劝。大家注意,我们现在学传统文化,不把这些道理领会清楚,拿来乱用,所有的经典全部变成我们的借口。所以修行不善观己心难!每一次做什么都把经典摆出来,谁也说不了他。

  我之前看到一个单位的领导者,也是弘扬圣教,他说我这个人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错吧,这句话好不好?潇洒是不?我们听了还拍手,还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你愈崇拜的眼神看着他,他愈觉得这样对,造孽,所以拍手不要乱拍,要判断是对的才可以拍。你还加一句:对对,这一句师长有说。每个道理你不从所有的因缘用心去体会,那个道理都是偏颇的,你不用真心去领受,全部都给它解歪了。来者不拒,那来者是什么意思?缘分成熟,他来了,自动来了你怎么可以拒他于千里之外?可是他都来了,不拒是什么?尽心尽力护念照顾他。去者不留是什么?是你尽心尽力了缘不成熟,这个时候不要罣碍、不要执着,去者不留。我们现在是来了不照顾他,去了还骂他没善根,自己都没有好好的帮助他,还挑他毛病,离开了还说没善根,不好学。那我们不就拿这句话,来变成我们不负责任的借口吗?随缘、随缘,什么叫随缘?尽心尽力才叫随缘,不尽心尽力随缘就变成随便,变成找借口。

  我们现在比起古人那种尽心尽力、鞠躬尽瘁的心,差远了,然后又懂了一堆道理,全部拿来当我们的借口,危险。这样子做,难怪人家说,怎么那个学的比我们这个不学的还糟糕?我们不学的团体还尽心尽力很有责任感,怎么这个学的反而借口一大堆。我们不再深入这些经典,体会它的真意,真的在砸圣贤的招牌。所以刚刚讲到的,这位朋友讲,他听的事例可以用离开来劝,他就学那个相。离开劝的是什么?是三劝不能接受,又是太严重的问题。这时候离开是什么?离开还是为对方想,是用离开来让对方觉醒,不是用离开来痛快一下。我不要再看到这个人,心烦!那是自己的修养不够,跟自己的主管对立是不?离开我清心了。忠在哪?真正离开了还是尽一切机会,一有机会马上再帮这个领导,这才是真心,才是忠心。这是师长教的,师长说他不听劝,我们可以离开,可是只要他接受了,我们马上欢欢喜喜回来帮助他。

  大家有没有恢复记忆了?而且绝交不出恶语,要离开没有一句不好的话,离开的时候,把所有的恩德真心的给领导感谢一次。真能讲出来,领导就感觉到你的真诚,他可能事后冷静冷静,这样的人这个时代不好找,再找你回来,听得进你的话。用每一个跟人交流的机缘,感动他的善心。这是大的过失,劝三次可以离开。大家不要生活中的小事,劝三次不听:我走了,不要拦我!你不要咬着一个小事没完没了。领导他学传统文化也没学多少,你们没反应?这些话由我一个当领导的人来讲,可能不大适合是吧?我们先撇开身分不谈,回到一个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XY轴,要符合这个标准,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大家要了解,为什么唐太宗这么听魏丞相的话?因为魏征的德行比他高,他打从内心佩服他。所以我们现在当下属,我们要期许自己,我们德行比领导高,就可以劝动他,总要想一切方法能帮助对方,能成就这个因缘。《了凡四训》里有一句话,「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我为什么要举这句话?告诉大家,虽然现在觉得委屈,我已经做这么多了,领导还很多误解我,不能够理解欣赏我。诸位学长们,天底下没有吃亏的事,「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你遇到父母、领导对你的态度不好,你并没有吃亏,你更快的提升你的德行,然后造福于你的后代子孙。您看大舜面对这样的亲缘,他往后的子孙,都得到他的榜样,还有他的福分庇荫,天底下没有吃亏的事。大家现在处世当中有没有觉得委屈?有的话恭喜你,代表你要提升的机会来了,你要造福后世的机会来了。其实人只要一转正念什么问题都解决,天底下真的没有一件坏事。你不相信?待会下课来找我。真的都是一念之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一转,你现在觉得最坏的事,我跟你保证,就是你这人生当下最好的一件事。因为那是提升你的智慧、德行、福分,最好的一个机缘出现,你能不能转它而已,所以叫烦恼即菩提。

  刚刚我们讲到,也是上一节课讲「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二、三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都比较忽略掉,又何必用太高的标准去要求我们身边的人,要包容、要体恤。「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这个句子要用上,不然我们三百六十句学了八十几句,总要几句派上用场,就能把境界给转过来。既然这几代人这方面的学习比较缺乏,他在生活处世工作当中,有些不足也是正常的,你何必一个一个去挑他?而且他一个生活上的毛病,你一次劝、两次劝,他不一定能改掉,可是随着你劝他,他一次一次证明说,对,他讲得对,他的那个觉性会愈来愈高。你不要以为自己白劝了,真没有白劝,没有一次是白劝的,都会落在他的脑海里。但是到底是第七次、还是第九次通了,不知道,这要看当事人自己的善根跟造化。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你就尽力去做就好了。我们不要说劝别人,我们回到自己身上,请问妈妈劝我们生活上的哪件事,劝一次我们全改掉了?是不是劝很多次?现在还有的在劝,劝了五年还在劝,我们还没改掉有没有?还有!那我们自己都是这样了,怎么苛刻去要求别人,那没有道理。所以现在再念念那一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真是如此。人能真正把自己的习气改掉,他去要求别人的时候非常柔软,因为他真的体会改习气不容易,他是过来人,感同身受。所以小的问题尽力劝,总有一天这领导会开窍的,会真的被你劝动;大的真正劝三次了,你假如觉得离开才能够让他更警觉,那你可以选择离开。自始至终,这颗忠心跟真心没有丝毫的变化;只要有变化习气一做主,可能又跟对方对立,甚至造成一些恶缘。所以人这一生行道,广结善缘,不再造新殃,不再跟人有任何的对立跟冲突。其实跟人对立是不放过自己,原谅别人是善待自己。

  这几天很幸运,有听到刘素云老师讲的一段话,特别好。刘老师说的,我们这一颗心不要当垃圾桶,要放纯净纯善,不要放一切人的过失,不要跟一切人事物对立。心上都放人爱憎很重,想这个人,讨厌他,对他不满,脑海里一直绕、一直绕,想得愈想愈烦愈想愈累,这糟蹋自己的身心。不只糟蹋自己的身心,这个意念出去还伤了不少人,尤其伤家里的人,看你今天那个表情,他们都不敢跟你讲话,他们也很压抑,伤自己还伤身边的人。人放在心上爱憎好恶多,把事放在心上是非多,把物放在心上贪着多,我想买那台车,我想买那个房子。那件衣服好好看,我下完班一定要去买;那个东西好好吃,我这个礼拜非去吃不可,就一直想这些物质的东西,贪着就愈来愈多。你每天清清净净的,每天都读经典,决定比想着这些人事物清净自在多了。所以人不会过日子,尽自找麻烦、自讨苦吃,想一大堆烦恼的事情。

  接着我们再分析,真的下属劝我们,劝了几次为什么人家要走?感觉我们没有接受、没有改,这是我们领导者要省思的。我们说他讲的是一个角度,我要考虑其它的角度,有没有道理?有,也没有。我不知道大家听懂了没有,有是什么?表面文字的道理。内心有没有在道中?就像刚刚打雷,你们有没有被惊吓?惊吓就不在道中,恐惧了!你很专心,雷打了,不影响你。当然我是讲给我自己听,不可以要求别人,我刚刚是想到,李炳南师公有一次下午看书,外面打雷、下雨非常的响,下得很大。老人家看了一下午的书,最后看完了走出门去:刚刚有下雨?学生说刚刚不只下雨,雷打得很大。老人家完全没有受影响,完全专注看书。我们听到这里真的吗?所以这个修道最大的障碍,疑心。「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君子听到他做不到的事情,他敬畏做得到的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小人自己觉得自己做不到,就不相信任何人做得到。我们看关公,关公人家给他开刀,他看着《春秋》,就这样割没有打麻药,真的假的?关公说的当然是真的。这都做得到,我们看到这些模范效法学习。

  刚刚我们讲,这个领导者在讲,他的角度他得考虑,我有其它方面的考虑。您看我们的念头里都是别人不对,都是自己对,我执太重,我慢太强了。今天你的下属给你提意见,你连点回馈都没有,你把人家的真心放哪里去?那多可贵,你要把它捧在心上!现在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忠臣,能直言不讳把你的问题、把团体的问题告诉你。我们现在当领导的几个人能珍惜下属的真心?不都还是以我为主。以我为主,就根本没有办法体恤到,别人的真诚跟忠心,你没有办法体恤他的忠诚,你没有办法跟他交心,我们身边怎么留得住人?你能体恤每个人的心,肯定每个人的付出,那心心相印,共结很殊胜的缘分,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当你感受到下属提的宝贵意见,他很真诚,你一定会去感谢他,跟他沟通,事情都可以往圆满的方向走。卡住了,就是我们的我慢、我执卡住了,都在自己的想法里转、转,都不能体恤对方。一能体恤对方,你就可以跟他交心,你体恤到他的心了,怎么会不能沟通!

  而且正是你最好帮助下属的时候,因为他提出来这个角度,你考虑的是其它角度。他考虑得对,他提醒你、他帮助你;你考虑的也没错,那不就两个人一沟通,以后看事情更全面,彼此都成长,好事。你说可是他看错了。看错了也是好事,看错了怎么是好事?看错了你才能帮你的下属,你才能栽培他,他才能成为你的栋梁。下属错了,你都没有很主动的去教他,我们根本不惜才,根本没有以父母的心去栽培他,那还是自我为中心。下属错了,你比他还急,去照顾他,去帮助他改过,这才是父母的心,这才是君亲师。所以一个事例不管我们是为人君、还是为人臣,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要用经教来观照自己。

  可能又有另外一个情况,他那个错很大,他那个方向,根本就是错误的,我不愿意往那里走。你最起码不要跟他结恶缘,道不同不相为谋,对,我走得对,他走得不对。你走得对走通了吗?常常还在花时间告诉别人我对、他不对,我对、他不对,花一大堆时间在那里讲我对、他不对。我相信我们这种心态,铁定我们的对也做不成,为什么?我们在那里我对、他不对,傲慢心在起作用、虚荣心在起作用。虚荣心能撑多久?把大半时间都用在那里讲别人错、我对,你真的能把那件重要的事情做好吗?我不相信。好像现在这方向对了,这个非的心不放下,这路上不知道又有多少坎,我们要掉下去了,还在讲别人错,自己这颗心什么时候偏掉了,都看不到,更没有资格去说别人错。而且别人真错了,我们赶紧做对,然后他看到以后,赶紧走到对的地方来,这才是真正珍惜,你跟他之间的缘分。

  他今天当我们一天领导,照顾我们一天,我们对他的这一分恭敬,终身保持绝不吃亏,而且还成就自己的德行。不保持就是我们的傲慢起来了,着相起来,成见起来,见人过起来,退步了。所以我们要观照,我们对一切生命当中有缘人的态度,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不要认为经读得多叫进步,读经是手段,提升心性是目的。对人的真诚、恭敬、谦卑、平等、慈悲,有没有不断提升?甚至于是每个人都在提升,这样才对。假如某些人好像有、某些人没有,正确的判断,也是没有的。某些人有、某些人没有,那个有,也是用情执做出来,为什么现在你觉得有?因为你跟他是善缘,你看他很顺眼,所以对他好,那种有以后会变成恨。不是我讲的,孔老夫子讲的,夫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恶之欲其死的前句是什么?爱之欲其生。由爱生恨,那个爱是真爱、还是假爱?那是情感的爱会变化,那是带条件的爱。一对他好了,他没有对我好,马上那个爱就变化,就变怨、变恨。真心不会变,真心不会分别,平等对一切的人。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没有别的,回归本性,「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那些好恶的心一起就不在这个中当中,就是不在真心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这个情绪一起来,马上可以看到自己有情绪,马上调整,就可以跟人和睦相处,不会冲突,因为有节度,不会恶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是我们的本性,找到这个大根大本,恢复这个本性。「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和为贵,时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跟习气,慢慢调、调,能够对治习气,最后你就恢复你的本善、明德。说到这里,所有的人是来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提醒我们还有哪些情绪跟习气,这一念你转过来了,你的太平日子从现在开始。为什么?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跟你对立,你看每一个人都是来帮助你的,你到太平的世界上去。人家对立冲突,你过的是太平日子。

  所以诸位学长,这个世界是自己的心变现出来,每一个人现在过的日子都不一样,纯是一颗真诚慈悲的心,要跟一切人都结善缘;都是对立指责的心,那可能处处都是冲突。我们面对团体里,君臣之间的互动,时时还是要回到我们这颗心,你说现在领导走错了,我还很伤心,很替他着急。这样的存心很难得,但是还不够觉悟。请问大家伤心难过解决得了事情吗?所以擦干眼泪勇往直前,把路走对,供养曾经对你有恩走错的人,用你的诚心把他们感动回来,就对了。假如你这么一转,你哪有时间去情绪打转,赶紧勇猛精进,成就自己、成就因缘。会转的人绝不在情绪当中耗费时间,一转念都是赶紧用功、赶紧用功,刻不容缓。「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我们从移孝作忠。

  接着我们看下一句,是在第一册七十页倒数第二行。这段经句是出自于《诗经》,《诗经》是我们中华文化最悠久的一本文学,诗歌,所有的诗歌,大部分是周朝以前留下来的诗歌。而这个诗歌可以陶冶性情,可以调节我们的喜怒哀乐,让他不会放纵,「发而皆中节」。在《礼记.经解》里面,「经解篇」专门在解这些五经的,「经解」里面讲到,《诗经》的教化,「入其国」,就你到一个国家,「其教可知也」,这个地方对人民的教化你可以感受得到。他接受什么教化可以感受到?假如他接受了《诗经》的教化,《礼记》里面讲,「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一个人处世温柔敦厚,就是《诗经》诗歌的教化,陶冶他的性情。我们现在看这四个字,温柔敦厚,看到这四个字我自己想一想,我是没受诗歌教化的人,有时候刚硬、强势、刻薄,讲一句话非置人于死地不可,一定要讲到他一句话也讲不出来,我才觉得我赢了。讲讲讲,讲到……,还觉得自己有本事,真的失教!

  你看我们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出来的人格从诗教里面就是温柔敦厚,决定言语不给人难堪,一点都不刻薄。待会大家就可以从正个《诗经》里面,去体会那种温柔敦厚,都是真性情流露的作品,特别容易跟人心感通,都是把自己的心志流露出来。而且在《论语.季氏第十六》当中,有说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连话都不会讲。有人会说哪不会讲?每天都一直讲。那个不会讲是说不会讲利益人的话、让人欢喜的话,不会讲能够促进人与人和谐的话,一开口就让人难堪,就让人不舒服。所以学诗重要,在「阳货第十七」当中,有讲到诗的教化,「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我们看《诗经》的教化能产生这么多的作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能够懂记很多常识,鸟兽草木这些名字都可以记下来。而这些鸟兽草木不只是记下它的名字,都透过诗歌它延伸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这就叫兴。

  我再讲一下《诗经》它的种类分成三种,叫风、雅、颂,是它三种不同的形式,风是国风,当时候每一个国家,它的诗歌都在反应它那国家的风气,所以有十五国风,这属于风,搜集民间的这些歌谣。雅又分大雅、小雅,都是诗歌,小雅是这些贵族当官的人,他们在宴客的时候放的优美音乐;大雅是朝廷这些朝会,官员聚会,比较隆重的地方放的音乐诗歌,叫大雅,它搜集的是这方面的资料。颂是歌颂,就是歌颂这些古圣先王的诗歌,它又分三种,周颂、鲁颂、商颂。周朝、鲁这方面山东一带的;还有商颂,商朝,商颂最主要,是宋国的这些歌颂先王的诗歌,因为宋国是商朝的后人,所以商颂其实主要还是宋国这些歌颂的乐曲。这风、雅、颂是它诗歌的种类。

  而写诗的这个做法,又分三种叫赋、比、兴,这个赋就是铺陈直述,就是很直接的把情况说出来,这是赋,它没有任何的比喻、修饰,没有,它是直接陈述出来,叫赋。比就是比喻,由那个东西来比喻这个东西,而这个比喻比较明显,我们一般比喻有说明喻跟暗喻,比是属于明喻,很明白的两个事物做比较。兴是暗喻,它是讨论这个东西,然后延伸出一些感受、联想、心情,这是兴。待会我们看这首诗,它用兴的笔法写出来,也有用比,我们撷取的部分是兴,还有赋。那个比也有,但是它没有节录在这里面,那比当中就是说,以小酒瓶没有酒了,那是大酒瓶的耻辱,因为小酒瓶要从大酒瓶再盛出来。意思就是说,今天不能奉养父母,那就是子女的耻辱,它就是用一个事物互相比的方法,让人去体会。待会再讲兴,这赋、比、兴。

  「可以兴」,就是人学了《诗经》以后,他能常常从事物当中去感悟道理,然后也能用一些譬喻的方法去启发别人。这个在成人的世界很重要,大家觉得重不重要?有没有人说,我这个人讲话就是很直。讲这句话的时候有给自己找借口的嫌疑,我们修道是融入别人,还是别人来配合我?你们也配合一下。修道不就是要把这个自我慢慢放下吗?这个人情事理卡都卡在这里。很多人真有才华、真有见识,到了一个单位真能帮助这个团体,跟人家格格不入。为什么?一进去了这里不对、那里不对、那里不好,人家一看到他,手都不知道要摆哪里好。然后他都觉得我为你们好!

  讲到这里,我们要跳到另外一个比,我们现在学赋比兴,跳到另外一个比。请问一个媳妇嫁到夫家,她真有智慧、真有才干,这媳妇会不会嫁过去隔天拿出一张单子:婆婆,需要改进的在这上面,我都是为了这个家好,妳慢慢看。妳不先融入她,妳怎么去协助她?妳不先取得那个信任,她怎么会听妳的话?又说回来,调剂人情,才能发明事理。您看看真的有全身的才华跟人生经验,都用不出来,还说别人错那有什么办法?就人情事理没有通,就卡死在那里,都觉得别人错。大家可以回去翻一个《德育故事》好榜样,崔少娣,在《德育故事.悌篇》。她要嫁过去的时候,四个嫂嫂吵架、打架,打到家伙都拿出来了,人家嫁过去之后,把她全部都团结在一起,然后四个嫂嫂说,我这个五婶很贤德,我们跟她比,真不算人。

  真是有学问、有智慧,她怎么做的?过去了不是讲别人不好,念念想到别人。从娘家拿回来什么好吃的,先给嫂嫂吃、先给侄儿吃,什么活比较累的先跑到前面去:嫂嫂,妳们辛苦了,我比较小我先做。完全融入!抱着侄儿,侄儿不小心,刚好那天还穿漂亮的衣服,不小心尿尿了撒在她的身上。那嫂嫂一看很不好意思,人家那么漂亮的衣服还撒上去,赶紧要把自己的儿子抱回来。你看当下崔少娣笑着说,嫂子别急,妳这么急吓到孩子了。你说人跟人不能感通,我说就这一句话就感通了是吧?当下她已经觉得撒了一泡尿在这五婶身上,够不好意思了,你看这个五婶念念只有谁?她的孩子,为她孩子着想。人的心又不是石头做的,这一次、两次、三次哪有不感化的道理!念念为她好,最后才一年整个家风就转过来。

  刚刚讲到兴,它就是暗喻,我们读了诗歌之后,人就很善于去领会,举一反三。然后学会《诗经》里面这些温柔的言语,善用譬喻来提醒成人。成人随着岁月的增长不只皱纹会增加,面子也会变厚,面子一变厚你要体恤他的面子,不能让他觉得难堪。所以「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而且规过的时候要看人,他很直率他能接受,你可以跟他直言;他不能接受,要暗喻,点到为止。我曾经听师长讲说,二十岁以下可以劝,二十到四十岁可以暗示。你要会暗示得要学《诗经》,那暗示很有智慧、很有水平。待会这一篇就是暗示的,暗示他的国君,不要再调人民去干一大堆劳役,甚至战争,让他们没有办法跟父母相聚,甚至后来回家的时候,父母都不在了,那人民一生痛苦不堪。可是读起来又这么优美,劝他的国君,「刺幽王」,这劝幽王。所以二十岁到四十岁可以劝,但要暗示;四十岁以上,我们还是自己先做吧,不要急了,自己做好正己化人。我现在经历一些事之后,感觉这段话很有味道,而且还要改一下,稍微调整一下,科学发展观!现在二十岁可能要调成十岁,二十岁到四十岁调成十岁到二十岁。因为人现在染的习气太早,那个天真烂漫我觉得我们那个时代,十二、三岁还挺天真的,讲一些事还懵懵懂懂;现在的小孩五、六岁那眼睛就转,心思很多。还是缺诗教,没有温柔敦厚,然后都唱情歌,唱那些刺激的那些歌,所以他的心性就被误导。

  所以兴譬喻,「可以观」,他透过这些国风的歌曲,可以观一个朝代的兴衰在哪里。你可以观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朝代的兴衰,那你很有判断能力了。「可以群」,群就是合群,跟人和睦相处,从中得到了启示。「可以怨」,怨就是「刺上政」,提醒为政者,而这个刺上政很重要的一个态度,领导者要提得起来,「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古圣先王在为人领导者的时候,都要时时刻刻提醒下属要劝他,要把他的不足告诉他。而我们现在身分是领导却没有古圣先王的德行,又听不进人劝,我们只能在领导的位子造业,没得说!所以看到这些句子要诚惶诚恐,一定要听劝谏。「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你看劝父母,延伸到劝自己的领导者,都在其中。

  而我们刚刚讲到,《了凡四训》上面那段话,敬重尊长,「与凡年高」,年龄高年长,所以现在年轻人,一个人对比你年长的人,你讲话还很冲,你出去不要说你是学传统文化,真的,我们连根都没有,什么是根?孝敬。连对长辈你都能这么冲,那习气重得是没法形容,但是不能怪当事人,为什么?我们的大家族,对日抗战的时候被打乱了,这太大的损失了。你看大家族少则一、二百人,多则七、八百人,从小一出生要为谁想?为几百人想。而且从小大伯、二伯、三叔、四叔、大叔公,你看他在那个环境当中,他怎么敢忤逆长辈!他从小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叫过来的,都是这么恭敬,他三岁以前都在耳濡目染,他一看到长辈那个恭敬自己就提起来。就好像我们每天叫着姐、姐,都是这样诚心的叫这个姐姐,你会叫姐姐的名字、你会对姐姐大小声?习惯成自然不可能的。只要是内化的东西,面对一切人都提得起来,在家里恭敬长辈,哪有可能出去不恭敬长辈。所以现在我们自己在团体当中,还跟比我们年长的人呕气,看他不顺眼,铁定在家里忤逆长辈,这根有问题,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你不把这病根找到,这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所以领受这些经句要用心,「与凡年高」,他年龄高你当然尊重他,他对家庭、社会付出得多。德高,德行比较好要尊重,你面对德行好的人都不尊重,那善根有问题了。面对德行好的,我们不起这个恭敬了,那可能就是起傲慢,甚至起嫉妒,那不妥了。位高,职位比我们高,在一个团体当中,他扛的责任比较多,要敬他。识高,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他见识广泛,恭敬,向他请教。「皆当加意奉事」,要用心恭敬对待。「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你看都是柔软、恭敬的,「柔声下气」。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麻烦在哪?本来家里我们最小我们要柔声下气,结果现在我们最小声音最大。你要深爱婉容,柔声下气,变成我们的习惯,「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内心长养一个太和之气,对任何人都恭敬和气,感动天地。这是事父、事领导、事君,在《了凡四训》这一段,包含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这首诗歌,都有谈到。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下次这一句先背,你背了以后,我们下次再讲会更有味道。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08:38 , Processed in 0.15071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