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印光法师嘉言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
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
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份,况理
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
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
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当过细看(某)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
信,则可知。至于悟无生以后,护持保任,销熔余习,彼自了明,何
须预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而未饮
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
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致余习复蒙,得而复失,故有此问。真无生忍,
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
也,谈何容易。祈且依(某)文钞所说而行,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


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此后若有余力,不妨兼
研诸大乘经论,以开智识,以为宏净土之根据。如是则虽是凡夫,可
以随机利生,行菩萨道。且勿妄意高远,恐或于事理不清,则难免着
魔。永嘉某居士之长信,专治此病,彼病与汝病,名目不同,性质是
一,(某)固不愿多说,祈于彼信领会之。须知悟后之人,与未悟之人,
其修持仍同,其心念则别。未悟无生者,境未至而将迎,境现前而攀
揽,境已过而忆念。悟无生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犹如明镜,来
无所黏,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如镜之现象,绝无一毫执着系恋之
思想。然虽于境无心,犹然波腾行海,云布慈门,凡世间纲常伦理,
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踰越。且莫
认作于境无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弛,则是深
着空魔,堕于顽空,由兹拨无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滥圣,坏乱
佛法,疑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此中关系,甚深甚深,(某)固不
得不为略陈其利害也。(书一)九七

◎若约实际理体而论,则凡圣生佛,因果修证,俱不可得。若据
修持法门而谈,则如来上成佛道,众生下坠阿鼻,皆不出因果之外。
明理性不废事修,则为正知。执理性废弃事修,则成邪见。毫厘之差,
佛狱立判。(记)一八



◎(以下论心性)夫心者,即寂即照,不生不灭,廓彻灵通,圆
融活泼,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具缚凡夫之地,
直下与三世诸佛,敌体相同,了无有异。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但以诸佛究竟证得,故其功德力用,彻底全彰。凡夫全体迷背,反承
此功德力用之力,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因惑造业,因业
感苦。惑业苦三,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尘点劫,长受
轮回。纵欲出离,末由也已。喻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被
彼损伤。迷心逐境,背觉合尘,亦复如是。如来悯之,为说妙法,令
其返妄归真,复本心性。初则即妄穷真,次则全妄即真。如风息波澄,


日暖冰泮,即波冰以成水,波冰与水,原非二物。当其未澄未泮之前,
校彼既澄既泮之后,体性了无二致,相用实大悬殊。所谓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若唯仗性德,不事修德,则尽未来际,永作徒具佛性,无
所恃怙之众生矣。故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夫五蕴者,全体即是真如妙心,但由一
向迷背,遂成幻妄之相。妄相既成,一真即昧。一真既昧,诸苦俱集。
如风动则全水成波,天寒则即柔成刚。照以甚深般若,则了知迷真成
妄,全妄即真。如风息日煖,复还水之本体耳。故知一切诸法,皆由
妄情所现。若离妄情,则当体全空。以故四大咸失本性,六根悉可互
用。所以菩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眼根作耳根佛事,耳根作眼根佛
事。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水火不能焦濡,虚空随意行住。境无自性,
悉随心转。故楞严云:若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乃
照见五蕴皆空之实效也。归者,归投,归还,即返照回光复本心性之
义。然欲返照回光复本心性,非先归心三宝依教奉行不可。既能归心
三宝依教奉行,自可复本心源彻证佛性。既得复本心源彻证佛性,方
知自心至宝,在迷不减,在悟不增。但以顺法性故,则得受用,违法
性故,反受损伤,而利害天渊迥别耳。(跋)一

◎众生者,未悟之佛。佛者,已悟之众生。其心性本体,平等一
如,无二无别。其苦乐受用,天地悬殊者,由称性顺修,背性逆修之
所致也。其理甚深,不易宣说。欲不费词,姑以喻明。诸佛致极修德,
彻证性德。譬如大圆宝镜,其体是铜。知有光明,日事揩磨。施功不
已,尘尽光发。高台卓竖,有形斯映。大而天地,小而尘毛,森罗万
象,炳然齐现。正当万象齐现之时,而复空洞虚豁,了无一物。诸佛
之心,亦复如是。断尽烦恼惑业,圆彰智慧德相。尽来际以安住寂光,
常享法乐。度九界以出离生死,同证涅槃。众生全迷性德,毫无修德。
譬如宝镜蒙尘,不但毫无光明,即铜体亦被锈遮,而不复现。众生之
心,亦复如是。若知即此铜体不现之废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从
兹不肯废弃,日事揩磨,初则略露铜质,次则渐发光明。倘能极力尽


磨,一旦尘垢净尽,自然遇形斯映,照天照地矣。然此光明,镜本自
具,非从外来,非从磨得。然不磨则亦无由而得也。众生背尘合觉,
返妄归真,亦复如是。渐断烦惑,渐增智慧。迨至功圆行满,则断无
可断,证无可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神通智慧,功德相好,与彼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了无异致。然虽如此,但复本有,别无新得。若
唯任性德,不起修德,则尽未来际,常受生死轮回之苦,永无复本还
元之日矣。(杂着)四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者,何
也。以佛则背尘合觉,众生则背觉合尘。佛性虽同,而迷悟迥异。故
致苦乐升沈,天渊悬殊也。若能详察三因佛性之义,则无疑不破,无
人不欲修习矣。三因者,正因了因缘因也。正因佛性,即我人即心本
具之妙性,诸佛所证真常之法身。此则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
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诸佛究竟圆证。迷证虽异,
性常平等。二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发生之正智。以或由知识,
或由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
不知六尘境界,当体本空,认为实有,以致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由
惑造业,因业受苦。反令正因佛性,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从兹了悟,
遂欲反妄归真,冀复本性也。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既得了悟,即
须修习种种善法,以期消除惑业,增长福慧,必令所悟本具之理,究
竟亲证而后已。请以喻明。正因佛性,如鑛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
光,如谷中芽。虽复本具,若不了知,及加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
缘。则金火光芽,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因,若无缘了,不能得
其受用。此所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而即欲度脱。众生由不了悟,
不肯修习善法,以致长劫轮回生死,莫之能出。如来于是广设方便,
随机启迪。冀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杂着)一五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窃谓不知其由,虽痛何益。
须知一切众生,随业流转,受生六道。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由
罪福因缘,而为升降。辗转轮回,了无已时。如来悯之,示以由惑起


业,由业感苦之因缘。以及常乐我净,寂照圆融之本体。令其了知由
无明故,遂有此身。即此色身,全属幻妄。不但四大非有,兼复五蕴
皆空。既知蕴空,则真如法性实相妙理,彻底圆彰矣。(记)一五

◎用随缘故,则有四圣六凡,苦乐升沈之殊。而缘有染净,必随
其一。随染缘,则起惑造业,轮回六道。随净缘,则断惑证真,常住
涅槃。由惑业有轻重,故有人天善道,及阿修罗之善恶夹杂道,并畜
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而由惑起惑,由业造业,或善或恶,了无定相。
致所受生处,辗转迁移,如轮无端,忽上忽下。以既具烦惑,皆被业
缚,随业受生,不能自主故也。由断证有浅深,故断见思者,证声闻
果。侵习气者,证缘觉果。破无明者,证菩萨果。若无明净尽,福慧
圆满,修德功极,性德全彰者,则证佛果。证佛果者,亦不过彻底究
竟证其在凡夫地本具心性功德力用,亲得全体受用而已。实未加一丝
毫于其初也。若声闻缘觉菩萨,虽则所证高下不同,然皆未能全体受
用性具功德。而一切凡夫,反承此不思议心性之力,于六尘境,起贪
瞋痴,造杀盗淫,以致堕三恶道,永劫沈沦者,比比皆是,可不哀哉。
(序)十

◎夫前之无始,后之无终。包太虚而无外,入微尘而无内。清净
光洁,湛寂常恒。无生无灭,离相离名。在有非有,居空不空者,真
性也。至于揽地水火风之身,乃筋骨血肉之聚。方生即灭,纔荣便悴。
众骨支撑,如以木为屋。一皮包裹,犹以泥糊壁。里面尽屎尿脓血,
外头生垢汗发毛。蛆虫棊布,蚤虱星罗。假名为人,实我焉在。而且
以眼耳鼻舌身意之闲家具,奔驰于色声香味触法之荆棘林。由是起贪
瞋痴之无明,灭戒定慧之正智。五蕴本空,谁肯一照。六尘无性,人
皆认真。致令万苦俱集,一灵永昧者,幻身与妄心也。圆觉所谓一切
众生,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此也。(序)
三九




◎(以下论悟证)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然皆常
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是菩萨者。故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
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
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
付。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曰:
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
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
断。智者临终,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
凡滥圣耳。今之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大妄语
人。此大妄语之罪,甚于五逆十恶百千万倍。其师其徒,当永堕阿鼻
地狱,经佛剎微尘数劫,常受极苦,末由出离。何苦为一时之虚名浮
利,膺长劫之惨罚酷刑。名利惑人,一至于此。(书一)三三

◎念佛阅经,悟二空理,证实相法,乃约省悟修持,示现因后果。
且勿儱侗自任,谓现生便能如是。现生证实相者,非无其人。恐贤契
无此善根。若不详陈其故,或致妄期圣证,则志高而行不逮。久而久
之,必致丧心病狂,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求升反坠,弄巧成拙。究
其结果,难免永沦恶趣。不但埋没己灵,实为孤负佛恩。二空理唯言
悟,则利根凡夫即能。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五住烦恼,毫未伏断,
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
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若约宗说,则名大
彻大悟。若约教说,则名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不是依
稀彷彿明了而已。如庞居士闻马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当下顿亡玄解。大慧杲闻圆悟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亦然。智者
诵法华,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大悟,
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彻大悟,
大开圆解。若云证实相法,则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南岳思大禅师,
智者之得法师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乃曰,


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分证寂光,
初住即能于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三住
则万,位位增数十倍,岂小可哉。)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
轮,即第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
明,南岳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
方可云证实相法耳。)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
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
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蕅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
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
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份,五祖戒为
东坡,草堂清作鲁公,犹其上者,次则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
荡僧为秦氏子桧,良以理虽顿悟,惑未伏除,一经受生,或致迷失耳,
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乃实相之异名。)蕅益大师示居名字,智
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
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后进之难超越。实恐后人未
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三大师末后示
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若曰:
念佛阅经,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
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
而共证也。(书一)四五

◎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
见归路。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亦
如持此藏宝,随意受用。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
地举足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
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书一)四九

◎智者大师世称释迦化身。其所证者,谁得而知。然佛为众生现
身作则,故即以凡夫自居。其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者,以己诫人,


乃现身说法也。以大师最初志期断惑证真,真登地等。(地,十地,等,
等觉,)以弘法利生,荒旷自己禅定工夫,故止证得圆五品观行位而
已。故曰: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者,即随喜、读诵、讲说、兼
行六度,正行六度五种耳。圆五品位,圆悟藏性。(藏性即实相妙理,
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缠,即无明,未断,故名在缠。)与佛
所悟,了无有二。圆伏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若断见
惑,即证初信。及至七信,则思惑断尽,得六根任运不染六尘之实证,
故名六根清净位。又于一一根中,俱能具六根功德,作六根佛事,故
亦名六根互用。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说。南岳即示居此位。此位之
人,不但有大智慧,而且有大神通。其神通又非小乘阿罗汉所能比。
故南岳生前殁后,皆有不可思议之事,令人若见若闻,发起信心。南
岳智者,皆法身大士。其实证地位,谁能测其高深。此不过欲勉后世
专精学道,而作此曲折耳。岂真止证十信相似位,五品观行位而已耶。
我等博地凡夫,那堪拟彼。我等祇好麤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
以为助行。依永明莲池之法行之,则无往不利矣。(书一)四九

◎佛法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不独净宗修观为然。
宗家以一无义味话头,置之心中,当作本命元辰。不计时日,常为参
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彻大悟。非行起解绝乎。六祖
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非行起解绝乎。愚谓起之一字,义当
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故致能所双忘,一心彻露。行若未极,虽能观
念,则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
其真实利益。唯其用力及极,则能所情见消灭,本有真心发现。故古
有死木头人,后来道风,辉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极之一字耳。(书一)
八十

◎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今之人每以
世智辨聪之资,研究佛学。稍知义路,便谓亲得。从兹自高位置,藐
视古今。且莫说现今之人,不入己目。即千数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
再来,或法身菩萨示现者。彼皆以为庸常,不足为法。未得谓得,未


证谓证。听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习染,
切宜痛除。否则如贮醍醐于毒器中,便能杀人。若能念念返究自心,
不但如来所说诸法,即能得益。即石头碌砖,灯笼露柱,以及徧大地
所有种种形色音声,无非第一义谛实相妙理也。谓古今无人者,何曾
梦见。祈谛信而勉行之。(书一)八三

◎所示令亲之事,甚为希奇,可谓宿有善根。然又须兢兢业业以
自修持,庶不虚此一梦。倘以凡夫知见,妄谓我已蒙三宝加被,已入
圣流,从兹生大我慢,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则是由善因而招恶果。
末世之人,心智下劣,每受此病。楞严经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也。请以力修净土法门自勉,则将来决定
获大利益矣。(书二)二

◎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极,亦能明心见性。非念佛于现世了
无所益也。昔明教嵩禅师,日课十万声观音圣号,后于世间经书,悉
皆不读而知。当看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方可知念佛之妙。而(某)
之芜钞,屡屡言之。居士谓现世无益者,不但未深体净宗诸经论,即
(某)钞亦属走马观灯,未暇详究耳。(书二)二九

◎寂光净土,虽则当处即是。然非智断究竟,圆证毗卢法身者,
不能彻底亲得受用。圆教住、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尚是分
证。汝若圆证毗卢法身,则不妨说当处便是寂光。其或未然,则是说
食数宝,不免飢寒而死也。(论)三



◎(以下论宗教)末世讲家,每好谈宗。致令听众,多随语转。
窃谓禅家机语,绝无义味。唯就来机,指归向上。只宜参究,何可讲
说。如是讲经,唯超格大士,能得其益。其他中下之流,尽受其病。
于宗则机锋转语,不知力参,妄自以义路卜度。于教则实理实事,由
非己境,便认作喻意表法。以宗破教,以教破宗。近世流弊,莫此为
甚。(书二)一九


◎曹溪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解路日开,
悟门将塞。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使佛祖现成语言,无从
酬其所问。非真了当,莫测其说。以此勘验,则金鍮立辨,玉石永分。
无从假充,用闲法道。此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自后此法日盛,知识
举扬,唯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误学者,坏乱宗风。故其机用愈
峻,转变无方,令人无从摸。故有呵佛骂祖、斥经教、拨净土者。(如
此作用,岳思大师两句道尽,曰超群出众太虚玄, 指物传心人不会,
认做实法,则罪同五逆矣。)以此语言,人情见,塞人解路。根熟
者直下知归,彻悟向上。机生者真参力究,必至大彻大悟而后已。良
以知识众多,人根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纵未能直下了悟,必
不肯生下劣心,认为实法故也。(论)九

◎今人多是少读儒书,不明世理。未穷教乘,不解佛法。纔一发
心,便入宗门。在知识祇为支持门庭,亦学古人举扬,不论法道利害。
在学者不下真实疑情,箇箇认为实法。或有于今人举处,古人录中,
以己意卜度出一番道理,总不出按文释义之外,便自谓彻悟向上,参
学事毕。即处知识位,开导后学。守一门庭,恐人谓非通家。因兹禅
讲并宏,欲称宗说兼通。谈宗则古德指归向上之语,竟作释义训文之
言。讲教则如来修因克果之道,反成表法喻义之说。以教破宗,以宗
破教。盲引盲众,相牵入火。致使后辈不闻古人芳规,徒效其轻佛陵
祖排因拨果而已。(论)九

◎教则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犹如圣帝明诏,万国钦崇。智愚贤
否,皆令晓了,皆须遵行。有一不遵者,则处以极刑。佛教有一不遵
者,则堕于恶道。宗则独被上根,不摄中下。犹如将军密令,营内方
知,营外之人,任凭智同生知,亦莫能晓。以此之故,方能全军灭贼,
天下太平。军令一泄,三军倾覆。祖印一泄,五宗丧亡。未悟以前,
祇许参究话头,不准翻阅禅书。诚恐错会祖意,则以迷为悟,以假乱
真,即名为泄,其害甚大。(论)十

◎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宗家方便,出于格外,所有语言,似乎


扫荡。未得意者,不体离言之旨,唯噇出酒之糟。在宗则开一解路,
不肯力参。在教则妄学圆融,破坏事相。唯大达之士,双得其益。否
则醍醐甘露,贮于毒器,遂成砒霜鸩毒矣。(论)一一

◎教虽中下犹能得益,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以涉博故。宗虽中
下难以措心,而上根便能大彻,以守约故。教则世法佛法,事理性相,
悉皆通达,又须大开圆解,(即宗门大彻大悟也,)方可作人天导师。
宗则参破一个话头,亲见本来,便能阐直指宗风。佛法大兴之日,及
佛法大通之人,宜依宗参究。喻如僧繇画龙,一点睛则实时飞去。佛
法衰弱之时,及夙根陋劣之士,宜依教修持。喻如拙工作器,废绳墨
则终无所成。(论)一一

◎今之欲报佛恩,利有情者,在宗则专阐宗风,尚须教印。在教
则力修观行,无滥宗言。良以心通妙谛,遇缘即宗。柏树子、干屎橛、
鸦鸣鹊噪、水流花放、欬唾掉臂、讥笑怒骂、法法头头,咸皆是宗。
岂如来金口所说圆顿妙法,反不足以为宗耶。何须借人家扛子,撑自
己门庭。自家楩楠豫章,何故弃而不用。须知法无胜劣,唯一道而常
然。根有生熟,虽一法而益别。(论)一二



◎(以下论持咒)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
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
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
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
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
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
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
欲求神通,则所谓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
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着魔发狂,尚有日在。夫
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


且无论通不能得,即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
修学焉。以世每有此种见解人,故因覶缕及之。(书一)三六

◎只宜持咒,助修净业。勿辄作法,烦渎佛圣。倘动辄作法,若
身心不恭敬,不至诚,或致起诸魔事。唯一事宜作法,而非汝等分上
事。如有发心出家者,自未证道,不能观机,上叩佛慈,冥示可否,
庶无匪徒败种混入之弊。而今之收徒者,唯恐其不多。明知为下流,
尚急急欲收,唯恐其走脱。谁肯如此抉择。贪名利,喜眷属,致令佛
法一败涂地,莫之能兴也。(书一)四六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若泛
泛然无所分别,一目视之,则主亦非主矣。准提大悲,岂有优劣。心
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书一)六十

◎往生咒梵文,学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别心,谓此略文为非。
一起此念,则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谓为未合佛意。须知译经之
人,皆非聊尔。何可以他译不同,便藐视之乎。千余年持之得利益者,
何可胜数。岂千余年来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
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又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
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义
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
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书二)二二



◎(以下论出家)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
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
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
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
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
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
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己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


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
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
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
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今之为
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
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
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书
一)一一

◎夫随意出家,于上士则有大益,于下士则有大损。倘世皆上士,
则此法固于法道有益。而上士如麟角,下士如牛毛。益暂得于当时,(清
初至乾隆年间,善知识如林,故有益,)祸广覃于后世。致今污滥已
极,纵有知识欲一整顿,无从措手。可不哀哉。以后求出家者,第一
要真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姿,方可薙落。否则不
可。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万万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
有破绽,则污败佛门不浅矣。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参访知识,
依止丛林也。女若真修,出家反难。以其动辄招世讥嫌,诸凡难随己
意也。如上拣择剃度,不度尼僧,乃末世护持佛法,整理法门之第一
要义。(书一)一二

◎出家一事,今人多以为避懒偷安计。其下焉者,则无有生路,
作偷生计。故今之出家者,多皆无赖之徒。致法道扫地而尽,皆此辈
出家者为之败坏而致然也。(书二)三

◎今之僧人,实难令人生信。但既追悼僧人,何可诽谤僧人。若
举其善者,戒励不善者,则无过矣。然自既在学生之列,即戒励亦宜
缄默。以此种事,唯有德望者,方可举行,非黄口雏生之所宜为也。(书
二)一一

◎市井习气,出家若不真修,更甚于俗。若欲远离,先须了知世
间一切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则贪瞋痴


三毒,无由而起矣。倘犹不能止,则以忠恕忍辱治之,则自止矣。若
又不止,则设想于死,自然无边热恼,化为清凉矣。(书二)二四

◎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
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
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
晦而难明者也。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
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姪可托,
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
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所以长芦有养母之
芳踪。(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
博通世典, 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
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见净土圣贤录。)道
丕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生始周岁,父殁王事,七
岁出家,年十九,世乱榖贵,负母入华山,自辟榖,乞食奉母,次年
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诵经咒,祈得父骨,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
出,直诣丕前,乃掩余骨,负其父骨而归葬焉,事见宋高僧传。)故
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
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
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
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论)
一三

◎出家为僧,乃为专志佛乘,与住持法道而设。非谓佛法唯僧乃
可修持也。(论)一四



◎(以下论谤佛)若人宿世果种善根,且无论为学求道,可为出
世大事之前茅。即贪瞋痴等烦恼惑业,疾病颠连种种恶报,皆可以作
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顾其人之能自反与否耳。不能自反,且无论碌


碌庸人,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阳明、靖节、放翁等,虽学问操持
见地,悉皆奇特卓荦。然亦究竟不能彻悟自心,了脱生死。其学问操
持见地,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为入道之障。可知入
道之难,真难于登天矣。(书一)三八

◎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随
顺机宜,为之说法。俾得消除妄业,亲证本有。即一切众生皆得究竟
涅槃,了不见我为能度,众生为所度,以彼原是佛故。众生视佛皆是
众生,故西天九十五种外道,及此方拘墟儒士,莫不竭尽心力,多方
毁谤。必期于佛法断灭,了无声迹,而其心始快。然杲日当空,只手
焉遮。适足以彰佛法之光明,而形自己之浅陋而已。有宿根者,由谤
佛辟佛因缘,遂复归依佛法,为佛弟子,代佛扬化。无宿根者,当乘
此业力,永堕阿鼻地狱。待其业报尽时,往劫闻佛名之善根,当即发
现。由兹方入佛法,当即渐种善根,以至业尽情空,复还本有而后已。
甚矣,佛恩之广大深远,莫能形容也。一句染神,永为道种。譬如闻
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能如是生信,是谓正信。(书
一)八三

◎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譬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修身齐
家治国亲民之道,无不具足。古今来文章盖一时,功业喧宇宙者。与
夫至孝仁人,千古景仰。人徒知其迹,而未究其本。若详考其来脉,
则其精神志节,皆由学佛以培植之。他则不必提起。且如宋儒发明圣
人心法,尚资佛法,以为模范。况其他哉。但宋儒气量狭小。欲后世
谓己智所为。因故作辟佛之语,为掩耳盗铃之计。自宋而元而明,莫
不皆然。试悉心考察,谁不取佛法以自益。至于讲静坐,讲参究,是
其用工之发现处。临终预知时至,谈笑坐逝,乃其末后之发现处。如
此诸说话,诸事迹,载于理学传记中者,不一而足。岂学佛即为社会
之忧乎。(书二)二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
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则


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
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
诚,始觉即明,如此说去,儒佛了无二致。阁下所谓学孔学佛,理不
外大学一章者,乃决定无疑之语,此浅而论之也。至于发挥其修证工
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
为能如佛之三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
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三者唯声闻断见思最为
卑下,然已得六通自在,故紫柏云: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
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间,而其道力,任运不犯杀戒,故凡所至处。
虫自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况二三四果乎。儒教中学者且
置,即以圣人言之,其圣人固多大权示现,则本且勿论。若据迹说,
恐未能与见思净尽者比,况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
谓明其明德,堪与破无明者比肩,然破无明者,有四十一位,为与最
初之初住比肩耶,为与最后之等觉比肩耶。即与最后之等觉比肩,尚
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极,直待再破一分无明,方可谓为诚明合一,始本
无二耳。吾故曰: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也。世人闻同,即谓儒教
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
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
也,哀哉。(书二)五一

◎溯自法流中国,历代帝王,无不崇奉。唯三武灭佛,而随即更
兴。譬冬之冻闭坚固,正成就其春夏之发生畅茂耳。杲日当空,只手
焉遮。仰面唾天,反污己身。三武者魏太武、周武帝、唐武宗也。先
皆深信佛法,极意修习。魏武信崔浩之蛊惑。周武听卫元嵩之谗谮。
唐武信李德裕,及道士赵归真之诬谤。毁灭未久,而主者助者,皆罹
极殃。魏武废教后,不五六年,崔浩赤族,己亦被弒。嗣帝即位,复
大兴之。周武废教后,元嵩贬死,不五年而身感恶疾,徧体糜烂。死
未三年,隋文受禅,复大兴之。唐武废教后,不及一年,归真被诛,
德裕窜死,武宗服道士金丹,疽发背死,宣宗复大兴之。宋之徽宗,


初亦甚信佛法。后听道士林灵素之妖妄,遂改佛像为道相,称佛为大
觉金仙,称僧为德士,着道士衣,凡作法事,居道士后。下诏不久,
京城大水,直同湖海。君臣惶惧,敕灵素止水,愈止愈涨。忽僧伽大
圣现灵禁中,帝焚香乞哀。僧伽振锡登城,水即顿涸。随敕复佛旧制。
不六七年,父子被金虏去。金封徽宗为昏德侯,钦宗为重昏侯。二宗
皆死于五国城。夫佛乃三界大师,四生慈父。圣中之圣,天中之天。
教人以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了幻妄之惑业,复本有之心性。尚感恩
报德护持流通之不暇,岂可任一时之势力,灭众生之慧眼,断人天之
坦路,掘地狱之深坑。宜其即目交报,永劫沈沦。贻诮将来,以为殷
鉴。(杂着)二

◎世间最博厚高明者,莫过天地日月。而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变桑田,桑田成沦海。古今最道高德备者,
莫过孔子。而且绝粮于陈,被围于匡。周游列国,卒无所遇。只有一
子,年才五十,即便死亡。幸有一孙,得绵世系。降此而下,颜渊短
命,冉伯牛亦短命。子夏丧明,左邱明亦丧明。屈原沈江。(屈原尽忠
被谗,后以怀王被秦所留,不胜忧愤,而力无能为,五月五日,沈于
汨罗江中。)子路作醢。(醢音海,肉酱也,子路仕卫,卫蒯瞶与其子
辄争国,子路死于其难,遂被敌兵斩作肉酱。)天地日月,犹不能令
其常然不变。大圣大贤,亦不能令其有顺无逆。唯其乐天知命,故所
遇无不安乐也。而且千百世后,自天子以至庶人,无不景仰。以当时
现境论之,似乎非福。以道传后世论之。则福孰有过于此者。人生世
间,千思万算,种种作为。究到极处,不过为养身口,遗子孙而已。
然身则粗布亦可遮体,何必绫罗绸缎。口则菜羹尽可过饭,何必鱼肉
海味。子孙则或读书,或耕田,或为商贾,自可养身,何必富有百万。
且古今为子孙谋万世之富贵者,莫过秦始皇。吞并六国,焚书坑儒,
收天下兵器以铸大钟,无非欲愚弱其民,不能起事。谁知陈涉一起,
群雄并作。一统之后,不上十二三年,便致身死国灭,子孙尽遭屠戮。
直同斩草除根,靡有孑遗。是欲令子孙安乐者,反使其速得死亡也。


汉献帝时,曹操为丞相,专其威权。凡所作为,无非弱君势,重己权,
欲令自身一死,子便为帝。及至已死,曹丕便篡。而且尸犹未殓,丕
即移其嫔妾,纳于己宫。死后永堕恶道,历千四百余年,至清乾隆间,
苏州有人杀猪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邻有一人见之,生大恐怖,
随即出家,法名佛安。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载净土圣贤录。
夫曹操费尽心机,为子孙谋。虽作皇帝,止得四十五年,国便灭亡。
而且日与西蜀东吴互相争伐,何曾有一日安乐也。下此若两晋宋齐梁
陈隋,及五代之梁唐晋汉周,皆不久长。就中唯东晋最久,仅一百三
年。其他或二三年,或八九年,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即便灭亡。此
乃正统。其余窃据伪国,其数更多,其年更促。推其初心,无非欲遗
子孙以安富尊荣。究其实效,反令子孙遭劫受戮,灭门绝户也。且贵
为天子,富有四海,尚不能令子孙世受其福。况区区凡夫,从无量劫
来,所作恶业,厚逾大地,深逾大海。可保家道常兴,有福无殃也耶。
须知世间万法,悉皆虚假,了无真实。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
电、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热时燄、如干闼婆城。(梵语干闼婆,此
云寻香,乃天帝乐神,其城乃幻现非实,世俗所谓蜃楼海市即此也。)
唯自己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变不坏。虽不变坏而常随缘。随悟净
缘,则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为佛。由功德有浅深,故果位有高
下。随迷染缘。则生天上、生人间、堕修罗、堕畜生、堕饿鬼、堕地
狱。由罪福有轻重,故苦乐有短长。若不知佛法之人,则无可如何。
汝既崇信佛法,何不由此逆境,看破世相。舍迷染缘,随悟净缘。一
心念佛,求生西方。从兹永出六道之轮回,高证四圣之果位。岂不是
因此小祸,常享大福耶。(书一)二七

◎甚矣佛恩之广大周徧而无有穷尽也。何以言之,以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皆可作佛。但以迷而未悟,遂致反以佛性功德之力,妄于
六尘境中,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由惑造业,由业受报,久经长劫,
轮回六道,了无出期。佛于往劫,知此事已,即发大愿,欲令尽虚空
徧法界一切众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轮回,同成无上觉道,同


入无余涅槃。从兹普为法界众生,久经长劫,行菩萨道,但有利益,
无不兴崇,六度齐修,一法不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其行施也,
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悉无吝惜。故法华经云:我见释迦如来,于无
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
道。只此布施一行,尚非劫寿能宣,况其余之持戒、忍辱、精进、禅
定、智慧,以及四摄,万行乎哉。及至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彻证自
心,成无上道,普为众生,说所证法,直欲同皆得己所得。但以上根
者少,中下者多,故复随机施教,令其随分得益耳。及其一期事毕,
即入涅槃,犹复不舍大悲,于他方世界,示成正觉,以行济度。如是
示生此界他方,固非算数譬喻之所能及。譬如杲日,为照世故,出没
无住。亦如船师,为渡人故,往来不停。(序)六四

◎佛之愍念众生,前自无始,后尽未来,上自等觉菩萨,下及六
道凡夫,无一人不在大悲誓愿弥纶之中。譬如虚空,普含一切,森罗
万象,乃至天地,悉所包容。亦如日光,普照万方,纵令生盲,毕世
不见光相,然亦承其光照,得以为人。使无日光照烛,便无生活之缘,
岂必亲见光相者,方为蒙恩乎。彼世智辩聪者,以己拘墟之见,辟驳
佛法,谓其害圣道而惑世诬民,与生盲骂日,谓无光明者,了无有异。
一切外道,咸皆窃取佛经之义,以为己有。更有窃取佛法之名,以行
邪法。是知佛法,乃世出世间之道本也。犹如大海,潜行地中,其滋
润流露,则为万川,而万川无一不归大海。彼谤佛者,非谤佛也,乃
自谤耳。以彼一念心性,全体是佛,佛始如是种种说法教化,冀彼舍
迷归悟,亲证自己本具佛性而已。以佛性最为尊重,最可爱惜,故佛
不惜如是之勤劳,即不信受,亦不忍弃舍耳。使众生不具佛性,不堪
作佛,佛徒为如是施设,则佛便是世间第一痴人,亦是世间第一大妄
语人,彼天龙八部,三乘贤圣,尚肯护卫依止乎哉。(序)六五

◎佛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爱无偏党,常欲度脱。以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故虽绝无信心之一阐提辈,亦无一念弃舍之心。


机缘若到,自可生信归依,依教修持,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也。
故楞严经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
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法华经云:若
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
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云:是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
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良由众生之
心,与佛菩萨之心,觌体无异,但以众生迷昧,背觉合尘,致使彼此
间隔,莫蒙覆被。倘背尘合觉,一心称名,自然感应道交,垂慈加被,
虽遇险难,亦得无虞也。(记)三五

◎学道之要,在于对治习气。每有学问愈深,习气愈盛者,此乃
以学道作学艺耳。故其所学愈多,畔道愈盛,此吾国儒释俱衰之本源
也。(覆王尊莲书)



◎(以下论师道)夫人生大伦,其数唯五。谓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而父生、师教、君食,三者相等。何五伦之中,不列其
师。不知师有成我之德者,则属于父。次则诱掖奖劝,以达其材,则
属于兄。故孟子谓师也父兄也。次则丽泽互益,如二月互照,二手互
援,则属于友。(朋从二月,友从二手, 古文友作爻,又,手也,系
又之变体。)故佛门每谓寻师访友。(书一)四三



◎(以下论戒律)法门虽多,戒定慧三,摄无不尽。故楞严经云: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而三者之中,
唯戒最要。以能持戒,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行与佛近,其心必
不至与佛相远也。故如来于梵纲经,为众生保证云:我是已成佛,汝
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
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是持戒一法,乃超凡入圣,了生脱死


之第一要道也。(杂着)十六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
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
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书二)二九



◎(以下论经典)如其天姿聪敏,不妨研究性相各宗,仍须以净
土法门而为依归,庶不至有因无果。致以了生脱死之妙法,作口头活
计,莫由得其实益也。必须要主敬存诚,对经像如对活佛,不敢稍存
怠忽,庶几随己之诚大小,而得浅深诸利益也。至于根机钝者,且专
研究净土法门,果真信得及,守得定,决定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校彼深通经论,而不实行净土法门者,其利益奚啻天地悬殊也。如上
所说,无论甚么资格,最初先下这一味药。则无论甚么邪执谬见,我
慢放肆,高推圣境,下劣自居等病,由此一味阿伽陀万病总治之药,
无不随手而愈。(书一)九一

◎佛法渊深,大聪明人,尽平生心力,尚研究不得到详悉处。然
佛法随机施教,若欲得其实益,即从特别超异之净土法门研究而修持
之,则颇省心力,实为最要之道。(书二)六七

◎校经一事,甚不容易。恐师无暇及此,委任他人。须有出格见
识,十分细心,再三详审,勤加考稽。方可一正讹谬,令其芜秽尽除,
天真彻露。否则宁可依样画葫芦,庶不至大失其本真矣。(书一)三

◎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但宜遵重华严,
不可小视余经。以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经体故。华严之大,以其称
性直谈界外大法,不摄二乘等故。法华之妙,在于会三归一,开权显
实,开迹显本处故。台宗谓法华纯圆独妙,华严犹兼乎权。(即指住行
向地等觉而言。)然佛于法华赞法华为经王,于华严亦然。岂后世宏
经者,必须决定于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许经经偏赞乎。修禅宗
者赞禅宗,修净土者赞净土。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


宜善会其义,不可以词害意。孟子称孔子生民未有之圣,然孔子见尧
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其傚法企慕乎三圣者,何其至诚如是
之极也。(书一)四十(补注:前注中即指住行向地等觉而言者,以圆
教初住即破无明证法性,别教初地方破无明证法性,华严兼有初地破
无明证法性之义,故云华严犹兼乎权,而注此数字以释兼权之义,恐
有未喻,故复重释所以耳。)

◎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
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
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书一)六二

◎残经无可修补,烧则无过。如可看可补者,则不宜烧。有不知
变通,一向不敢烧。此经毕竟不能看,兼不能如好经收藏,反成亵渎。
兼以亵渎之过,贻之于后人也。岂可不知权变乎哉。(书二)一一

◎现在人的对证药,唯因果为第一。宜修法,唯净土为第一。无
论何等根性,因果净土,为必不可不先讲究也。至于教相,亦须择人
而施。以学生各有所学之事,佛学乃兼带耳。天机若浅,则专务教相,
或将净土抛在脑后,致成有因无果之结果。是不可不相机而设法也。
今之崇相宗者,其弊亦复如是。彼提倡者,实不为了生死,只为通理
性,能讲说耳。使彼知自力了生死之难,断不肯唯此是务,置净土于
不问,或有诽薄之者。此其人皆属好高务胜,而不知其所以高胜也。
使真知之,杀了亦不肯弃置净土法门而不力修也。甚矣,学道之难也。
(同上)

◎众生根器不一,如来慈悲无量。果能真实至诚恭敬念佛,到临
终时,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紫柏憨山语极亲切,然彼二位皆属宗门知
识,若对有真信切愿者说,则为有益。对稍种善根,未能专修者说,
则彼以为生西无我们分,从此便打退鼓。说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
诚哉言也。(覆李圆净书)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
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覆
康寄遥书)



◎(以下论中阴)中阴者,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即俗所
谓灵魂者。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执。中阴之
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
以论也。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
七并过七七日等。初死之人,能令相识者,或见于昼夜。与人相接,
或有言论。此不独中阴为然。即已受生善恶道中,亦能于相识亲故之
前,一为现形。此虽本人意念所现,其权实操于主造化之神祇。欲以
彰示人死神明不灭,及善恶果报不虚耳。否则阳间人不知阴间事。则
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之瞽论,必至群相附和。而举世之人,同陷
于无因无果,无有来生后世之邪见深坑。将见善者则亦不加惕厉以修
德,恶者便欲穷凶极欲以造恶矣。虽有佛言,无由证明,谁肯信受。
由其有现形相示等,足征佛语无妄,果报分明。不但善者益趋于善,
即恶者其心亦被此等情理折伏,而亦不至十分决裂。天地鬼神,欲人
明知此事。故有亡者现身于人世,阳人主刑于幽冥等。皆所以辅弼佛
法,翼赞治道。其理甚微,其关系甚大。此种事古今载籍甚多。然皆
未明言其权之所自,并其事之关系之利益耳。(书一)八一

◎中阴虽离身躯,依旧仍有身躯之情见在。既有身躯之情见,固
须衣食而为资养。以凡夫业障深重,不知五蕴本空,仍与世人无异。
若是具大智慧人,则当下脱体无依。五蕴空而诸苦消灭,一真显而万
德圆彰矣。其境界虽不必定同,不妨各随各人之情见为资具。如焚冥
衣,在生者只取其与衣之心。其大小长短,岂能恰恰合宜。然承生人
之情见,并彼亡人之情见,便适相为宜。此可见一切诸法,随心转变
之大义矣。(书一)八一


◎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为中阴。若已受生于六道
中,则不名中阴。其附人说苦乐事者,皆其神识作用耳。投生必由神
识与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生时每有亲见其
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迨其胎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识方来,
代识随去也。欲海回狂,卷三第十二页,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曾有
此问。原答颇不中理,(某)为之改正,当查阅之。原答云:譬如鸡卵,
有有雄者,有无雄者。未有识托之胎,如卵之无雄者也。不知卵之无
雄者,即令鸡孚,亦不生子,何可为喻。(某)只期理明,不避僭越。
故为居士陈其所以。圆泽之母,怀孕三年。殆即此种情事耳。此约常
途通论。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义。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现净土。
恶业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婴罚于幽冥。命虽未尽,识已投生,迨至将
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体。此理固亦非全无也。当以有代为受胎者,
为常途多分耳。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
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书一)八一



◎(以下论四土)凡圣同居,方便有余二土,乃约带业往生之凡
夫,与断见思惑之小圣而立,不可约佛而论。若约佛论,非但西方四
土,全体寂光。即此五浊恶世,三途恶道,自佛视之,何一不是寂光。
故曰毗卢遮那,徧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徧一切处之常寂光
土,唯满证光明徧照之毗卢遮那法身者,亲得受用耳。余皆分证。若
十信以下至于凡夫,理则有而事则无耳。欲详知者,当细研弥陀要解
论四土文。而梵网玄义,亦复具明。(毗卢遮那,华言光明徧照,亦云
徧一切处,乃一切诸佛究竟极果满证清净法身之通号,圆满报身卢舍
那佛亦然,若释迦弥陀药师阿閦等,乃化身佛之各别名号耳,卢舍那,
华言净满,以其惑业净尽,福慧圆满,乃约智断二德所感之果报而言。)
又须知实报寂光,本属一土。约称性所感之果,则云实报。约究竟所
证之理,则云寂光。初住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妙觉乃云上上实报,
究竟寂光。是初住至等觉,二土皆属分证。妙觉极果,则二土皆属究


竟耳。讲者于实报则唯约分证。于寂光则唯约究竟。寂光无相,实报
具足华藏世界海微尘数不可思议微妙庄严,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
一切诸相,由空发挥。又如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而复胡来胡
现,汉来汉现。实报寂光,即一而二,即二而一。欲人易了,作二土
说。(书一)四五

◎极乐四土,带业往生者居同居。断见思惑者,居方便。破无明
者,居实报。无明净尽者,居寂光。又实报,约所感之果报说。寂光,
约所证之理性说。本属一土,讲者冀人易晓,故以分证者属实报,满
证者属寂光。实则二土中,俱有分证满证。文钞中亦详述之。同居虽
具三土,而未断惑者,止受用同居之境耳。虽属带业往生之人,不可
以凡夫定名之。以皆得三种不退故。(书二)三四



◎(以下论舍利)言舍利者,系梵语。此云身骨,亦云灵骨。乃
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
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骨发变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
舍利者。又雪巖钦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又有志心念佛,口
中得舍利者。又有人刻龙舒净土文板,板中出舍利者。又有绣佛绣经,
针下得舍利者。又有死后烧之,舍利无数,门人皆得。有一远游未归,
及归致祭像前,感慨悲痛,遂于像前得舍利者。长庆闲禅师焚化之日,
天大起风,烟飞三四十里。烟所到处,皆有舍利。遂群收之。得四石
余。当知舍利,乃道力所成。丹家不知所以,妄亿是精气神之所炼耳。
(书一)七六

臂香

◎(以下论臂香)臂香者,于臂上然香也。灵峯老人,日持楞严
梵网二经,故于然香一事,颇为频数。良以一切众生,无不爱惜自身,
保重自身。于他则杀其身,食其肉,心更欢乐。于己则蚊噆芒刺,便
难忍受矣。如来于法华楞严梵网等大乘经中,称赞苦行。令其然身臂


指,供养诸佛。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于六度中仍属布
施度摄。以布施有内外不同。外则国城妻子,内则头目髓脑。然香然
身,皆所谓舍。必须至心恳切,仰祈三宝加被。唯欲自他业消慧朗,
罪灭福增。(言自他者,虽实为己,又须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故
云自他。)绝无一毫为求名闻及求世间人天福乐之心,唯为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而行。则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谓三轮体空,四弘普
摄。功德由心愿而广大,果报由心愿而速获。其或心慕虚名,徒以执
着之心,效法除着之行。且莫说然臂香,即将全身通然,亦是无益苦
行。以以执着心,求名誉念。即无三轮体空之解,又无四弘普摄之心。
以如来破除身见之法,转增坚固身见。罪福由心而分,果报由心而异。
故华严谓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证涅槃,愚学增生死者,此
也。(书一)五七

◎菩萨之心,犹如太虚,无不包括。欲利益众生,作种种方便,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不得以凡夫知见,妄生测度。以彼已证法
忍,了无人我之可得。唯欲摄受一切众生,入于如来大觉法海。若有
计校,便属情见,便与无人我之道,不能冥契矣。云布施头目髓脑,
则诚然。至于妓女(妓女即歌舞之女,当作技, 技即歌舞之谓)、彩女
等,不过扩充菩萨布施之心,不可以词害意。若死执其语,则愿令阿
僧衹世界妓女充满之文,又将如何安置乎哉。此显菩萨内外俱舍,了
无贪惜。内而头目髓脑,外而国城妻子,无一法生贪着,故能于生死
中独得解脱。彼受施者,由菩萨愿力摄持,或于实时,或于后世,无
不亲蒙利益,了生脱死。如歌利王之割截身体,后为最初得度之憍陈
如。此种如太虚量之大菩提心,何可以凡夫小知小见测量。须知未得
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否则便于住
持法道,或有妨碍。若未证无生法忍,即不住持法道,亦不宜学菩萨
之舍头目髓脑等。以自力不足,不堪忍受,若自若他,俱无所益。凡
夫须按凡夫能行者行之,则可矣。(书一)八八




◎(以下论境界)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乃生佛感应道交。虽不
离想心,亦不得谓独是想心所现,绝无佛圣迎接之事。心造地狱,临
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谓相随心现则可,谓唯
心无境则不可。唯心无境,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则无过。
阁下若说,则堕断灭知见,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之邪说也。可不慎诸。
一一具说,太费笔墨。知一反三,当无遗义矣。(书二)二八

◎须知时无定法,随人所见不同,佛菩萨境界且置,姑以凡小之
境明之。周灵王子子晋,学仙,过七日,于缑山出现,已到晋朝。故
有诗曰: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几读
平声,近也,从周灵王至晋彼出时,将及一千年耳,)又吕纯阳遇钟
离权于邯郸逆旅中,钟劝其学仙,吕意欲得富贵后方学,钟与一枕令
睡,则梦见由小至大,以至宰相,五十年富贵荣华,世所罕有,子孙
满堂,其乐无央,后以一事与上意不合,遂自引退,乃醒。睡时逆旅
主人煮黄梁米粥,梦中出入将相,做许多大事,经五十年之久,及醒,
黄梁粥尚未煮熟,此不过仙人之所现,尚能于一念中作五十年境界事
业。况佛为天中天,圣中圣,诸大菩萨已证法身之境界乎。故善财入
弥勒楼阁,入普贤毛孔,皆于十方世界,行六度万行,经佛剎微尘数
劫。汝看此文,又将何以测度乎。须知三际无实体,而在凡夫分中,
只见凡夫所应见之境,不得以凡夫所见之境,谓佛菩萨亦复如是,了
无有异也。今为喻明,如镜照数十重山水楼阁,实无远近,而复远近
历然。世间色法,尚能如是,况已证唯心自性之心法者乎。故曰:于
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
念,无边剎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也。凡属不思议境界,但当信仰佛言,
勿妄测度。果能恳切至极,自可悉皆明了,亦不须问人也。若不在恳
切至诚礼拜持诵上致力,终日取非凡夫所能测之境界而妄测之,则与
幻人法师同一覆辙,欲不受谤佛谤法谤僧之罪报,何可得乎。(书一)
九三


◎知令严所有灵感甚多,不胜钦佩。若约受法时大士与天龙八部
皆现,尚有密宗禁戒不许宣传之妙境,此岂为素奉基督曲为示现乎。
若依此义判,必定有所证。若无所证,圣决不率尔虚应。至谓起信之
见应身,乃念佛人临终之相,以未破无明所见皆应报法之身,非彼善
根所能见者。至于普陀梵音洞之见,乃曲令众生增长信心,人人得而
见之,不可引以为例。若引则便致一切人皆依此以造谣言矣。五台之
文殊,古人见者颇多,然皆有大因缘,或有深工夫,见则必有悟解证
入。(某)光绪十二年朝五台,先在北京琉璃厂徧求清凉山志,只得一
部,日常看之,以天冷至三月初方到山,住山四十余日,见来朝山者
多说见文殊菩萨,实少真行持者。固知朝山者说见,皆附和古人之迹
以自夸耳。使其果见,其人必与随流打混者金鍮各别。否则文殊便不
自重,而轻以现身,所为何事。理即佛,即一切众生,是非指背尘合
觉而言,若背尘合觉,则便属名字矣。某君之入定则同毗卢遮那,出
定仍是凡夫,乃不知惭愧,大言欺人耳。使果同毗卢遮那,断不至仍
是凡夫。彼盖欲以密宗压人,不知(某)纵不知密宗,岂不知是非,
而即可笼络乎哉。(覆陈伯达书)



◎(以下论神通)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
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
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
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
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
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
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学。
彼吃了死者,会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何可
学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汝
喝了酒,把井水也运不出来,何可学他。济公传有几种,唯醉菩提最
好。近有流通者,云有八本,多后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义均


好,所叙之事,乃当日实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学,便是妄毁。
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妄毁则是以凡夫知见,测度神通圣人,亦属罪
过,比之学者,尚轻之多多矣。见其不可思议处,当生敬信。见其饮
酒食肉处,绝不肯学,则得益不受损矣。(书一)九五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世间之乱,乃众生同分恶业所感,彼邪
僻诸说亦然。世风之变,最初皆一二人为之发起,治乱邪正,无不皆
然。何可不于人力转变处讲,而专归于佛菩萨显神变乎。佛菩萨非不
能显神变,奈众生业重,亦无如之何。譬如浓云厚雾,渺不见夫天日,
将谓天日已无有乎。而人与天地,称为三才,僧与佛法,名为三宝,
其如此称者,以参赞化育,宏扬法道之义而名之。汝专欲弃人力,而
任佛菩萨天地之力,是尚可谓知道者乎。大乱之世,大悲菩萨示现救
护,亦救其有缘耳。以乱乃同业,其宿因现缘乃别业,有感菩萨之别
业,则蒙菩萨加被救护,何可儱侗而论。菩萨逆顺方便,救护众生之
事,非胶知板见者所能知。今为汝说一例,由此而推,勿道是菩萨,
即真怨家,亦好作入道成佛之基。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
为成佛之本。又佛令弟子最初即修不净观,观之久久,即可断惑证真,
成阿罗汉,则不净又为清净之本。北俱卢洲之人,了无有苦,故不能
入道。南阎浮提苦事甚多,故入佛道以了生死者,莫能穷数。使世间
绝无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则人各醉生梦死于逸乐中,谁肯发出
世心,以求了生死乎。至谓拥强兵,踞高位,作种种苦恼众生事者,
或亦有大悲示现者欤。此义唯可与通人言,不可与无知无识者道。若
是通人,即真恶魔,亦可得益。无知无识者若知此义,则不知发心修
行,反去毁谤佛法。譬如用药,小儿不肯吃药,涂之于乳,则不吃而
吃矣。汝欲作通人大张此义,则害人处多而利人处少矣。且祈缄默,
勿妄谈说。佛菩萨之境界,非凡夫所能测度。(书一)九八



◎(以下论秘传)今之各外道,无不以秘传引动无知者入彼教中。
将愿入时,必须发誓,以后若反其教,则得如何如何之恶报。实则多


多都是骗人之法。而以发誓之故,纵有知其非者,亦不敢或有违背及
与表章。甚矣外道秘传发誓之法之惑人深而羁人固也。吾佛无秘传之
法,一人如是说,万人亦如是说。关门塞窗,外设巡逻,只许一人入
内,而且小语不令外闻,此道焉有光明正大之事。愿诸位悉知其弊,
故略述之。(海潮音月刊)

◎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书一)
四四



◎(以下论扶乩)乩坛所说,多属灵鬼依托当人之智识而作。若
说世间道理,则是者尚多。若说佛法,则非己所知,妄造谣言。(书一)
二六

◎扶乩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神圣。鬼之劣者,或无此通力。其优者
则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聪明智识而为之。纪文达谓乩多灵鬼假托,
余与兄坦然扶乩,余能诗而不能书,余扶则诗词敏捷,书法潦草,坦
然扶则诗词庸常,书法遒劲。所冒古人,问及集中奥窍,则云年代久
远,不复记忆,故知非真。然此鬼之灵,但能于人现知之心,借而为
用。于识田中有,现知中无者,或此义非己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
其去业尽情空之他心通,实有天渊之远。但其气分似之。又恐汝等或
为乩教所迷,故不得不引及而并言之。(书一)四二

◎近来上海乩坛大开,其所开示改过迁善、小轮回、小因果等,
皆与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于说天说佛法,直是胡说。吾等为佛弟子,
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迁善之过。亦不可附赞此法,以其所说佛
法,皆属臆撰,恐致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愆。(书一)四二



◎(以下论炼丹)佛法唯教人止恶修善,明心见性,断惑证真,
了生脱死。一大藏经,绝无一字教人运气炼丹,求成仙升天,长生不
老者。国初魔民柳华阳作慧命经,尽用佛经祖语,证炼丹法。挽正作


邪,以法谤法。未开眼人,见其邪说,认为真实,正见永失。所言所
修,皆破坏佛法。而犹嚣嚣自得,谓吾幸遇真乘,得闻正法。所谓认
贼为子,煮砂作饭,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可不哀哉。夫炼丹一
法,非无利益。只可延年益寿,极功至于成仙升天。尚非老子真传,
况是佛法正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曰:吾有大患,为
吾有身。若能领会此语,便不被彼所迷。兼能熟阅安士全书、居士传、
平心论、稽古略等书。则明镜当台,妍丑自分。洪炉验金,真伪立判。
(书一)五七

◎窃以释道本源,原无二致。其末流支派,实有天殊。佛教教人,
最初先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既
知身受心法,全属幻妄。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则真如妙性,自可显现
矣。道教约原初正传,亦不以炼丹运气,唯求长生为事。后世凡依道
教而修者,无一不以此为正宗也。佛教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身
心性命之道,发挥罄尽无余。即小而世谛中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
亦毫善弗遗。唯于炼丹运气等,绝无一字言及,而且深以为戒。以一
则令人知身心为幻妄,一则令人保身心为真实耳。此所谓心,乃指随
缘生灭之心,非本有真心也。炼丹一法,非无利益。但可延年益寿,
极而至于成仙升天。若曰了生脱死。乃属梦话。(书一)七五

适宜

◎(以下论事须适宜)夫念佛一事,当随各人力量,随便出声默
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何得一向大声念,致令伤气受病耶。然汝
此大病,虽由伤气而起,实无量劫来业力所现。以汝精进念佛之故,
遂转后报为现报,转重报为轻报。即此一病,不知消几何劫数三途恶
道之罪。佛力难思,佛恩难报,当生大庆幸,生大惭愧,生大净信。
以净土一法,自行化他。俾家中眷属,与一切有缘者,同生西方。则
可不负此病,及佛为现身也。(书一)八四

◎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


人,方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为,遂成懒惰
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杨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
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边。二林之语,亦不可误会。
误会则得罪二林不小。二林之意,乃专主自利,非并随分随力教人修
习净土法门全废也。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
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
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
外边事迹上做。(书二)八

◎真办道人,何预他事。但未能通身放下,斩断万缘。不妨带培
心地,以救取一半耳。(同)一五

◎念佛虽贵至诚清洁,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诚默念,或出声
念,功德仍是一样。以佛慈广大,如父母于儿女病苦时,则不以平常
之仪式见责,而且为其抚摩身体,洗濯污秽。若儿女病好,犹然令父
母同彼病时一样伺候,则当被雷打。(书二)六八

◎须必居心则若贤若愚,通皆恭敬,不生傲慢。行事则亲贤远愚,
取优去劣。如是则可免相染之弊,及挂误之愆。天下事,有一定之理,
无一定之法。若不以情事而为定夺,如执死方子医变证,则生者少而
死者多矣。是在情与理相合,法与事相契,则得之矣。(书二)六

◎天下万事,皆有一定之理。而当其事者,须秉一定之理,而行
因时适宜之道。理与权相契,法与道相符,斯为得之。(书二)一二

◎佛法因人而施,断不可执通途宏规,而与机相违,致失即生了
脱之殊胜利益。是在当人自量根性,而为修持耳。(书二)二一

◎火葬一法,唐宋佛法盛时,在家人多用之。然宜从俗葬埋,恐
执泥者妄生议论。实则烧之为易泯灭,过七七日烧弥妥。葬之年辰久,
或致骨骸暴露耳。三年之丧,不作礼乐,固宜遵守。前清文官必丁忧,
武官不丁忧,以军事不可或辍,故不为制。今则废伦非孝,纷纷而起,
守制之期,尚足挂齿乎。吾人当依古礼,斟酌行之,不可遽变,不必


过泥可耳。(书二)六一

◎莲社初开,须有定规。女人入社,断乎不可。切不可效他方之
漫无检约。以致一法才立,而百弊丛生矣。至要至要。(书二)二四

◎窃谓现今世道人心,陷溺至于极点。又加国用空乏,赋税比前
重得数倍。诸物昂贵,民不聊生。天灾人祸,频频降作。值此时际,
欲宏法道,只可普与来者,指其学佛要义。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兄
友弟恭、夫倡妇随。各尽己分,以立基址。由是加以主敬存诚,克己
复礼。明因识果,期免轮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
西方。天姿纵高,亦当依此而行。于有余力时,不妨研究一切经论。
令其在己家庭,随分修持。则不须广建屋宇,备立人员。彼此往来,
旷职费日。此诚现今宏法,将计就计之最上一着也。(书二)四二

◎欲求往生,当放下此世间,并放下过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萨在
生死中度脱众生,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
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
谓之有菩提心。须知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是
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过分之狂妄心,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
不可不知。(覆潘对凫书)

◎当此劫浊乱时,固宜提倡因果报应,及与净土法门,方有实益。
彼好高务胜者,恐一提倡,便隳其声价,以故宁可令人不会,决不肯
屈我门风,试问彼于调养生命之外物,能固执一法,不求变通否乎。
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飢食,彼于一日之中,尚必取其合宜,其于宏法,
则其智反不如养生之得计,谓其真欲利人可乎。(覆康寄遥书)

◎寂园莲社,必须清净香洁。主人必须恭敬至诚,不可傲慢于人,
亦不可有德色于人之气象,凡来者悉温恭谦逊以待之。至于未念佛及
念佛毕,概不得谈家常,有可谈叙之要义则谈之,否则各归原所。年
纪太轻者,只可在自己家里念,若常来,路近尚可,路远或恐有意外
之虞,不可不慎。此不过为地方作一提倡而已,仍须以专意在家念佛


为事。(覆康寄遥书)

◎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消,
何至有所不如法处。若有则当力令断灭,方为真实行履。否则学在一
边,行在一边,知见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学佛自称通家者之贴骨大
疮。倘能以不贰过是期,则学得一分,便得一分之实益矣。(覆陈伯达
书)



◎(以下论富强)中国之贫弱,由于不依礼义,依礼义何至贫弱。
试问贫弱之因,何一不是贪赃受贿以利外人乎。汝未认清病源,便谓
药不见效,可谓智乎。外国之强,以国小,不同心协力,不能自力。
中国则人各异心,纵有同者,外人以贿诱之,则随贿所转,不但不顾
国与民,并将自身亦不顾,谓为奉行礼义之失,其可乎哉。昔林文忠
公之驱夷,即是其证。以后大小事,何一非中国代为周旋令成乎。中
国之人,多半皆属亡八字,故致外国如是之强,中国如是之弱,使皆
守礼义,则外国之无益各货,将无处可消,而中国一年当保全数千万
万金矣。中国人之下作,诚可谓下作之极矣。孟子曰:独孤臣孽子,
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汝虽读书阅世,未知读书阅世之道,
故有此问也。为今之计,当以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改恶修善
信愿往生,为挽回劫运,救国救民之第一着。谈玄说妙,尚在其次。
然欲救世,非自己躬行,断无实效。由身而家,由家而邑,由邑而国,
此风一倡,或可有意料不及之效,否则便难梦见矣。(书一)九八

◎近来人做大事者,多少年,率以立异学外为是,观尧舜周孔,
皆不足法。未得志则是狂妄梗化之民,已得志则成误国害民之士。故
致天灾人祸,相继而兴,国运危岌,民不聊生也。所贵学佛者,要对
治习气,改过迁善。若无事尽管学佛,有事时便置学佛于度外,则便
成空名,毫无实益矣。(覆康寄遥书)


灾祸

◎(以下论预防灾祸)今之世道,只好各尽其心。至未来之吉凶
祸福,不能预断。果能虔诚念佛观世音菩萨,冥冥中当有转折,不至
有大危险。若不在此事上着力,纵用尽机谋,亦难得好效果。以世局
变幻,非可预料。彼荣贵赫奕者,旋即消灭乌有,况吾人乎。孔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然犹须极力修持,方可言命。倘懒惰懈怠,任
性委靡。则所得所失,皆不是命矣。(大云月刊)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减宿业,然须生大惭愧,
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
若现业,皆彼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若前生及
昔日,曾作大业,今虽止恶,未能力修众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则功
过不相敌,固难免或罹恶报耳。非念佛之功虚弃也,以未发菩提心,
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倘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
立消。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乃改悔,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
灵,修持无益。居士既不以(某)为外人,(某)固不得不与居士略陈
所以,以期出迷途而登觉岸耳。(覆康寄遥书)


谕在家善信

示伦常大教

◎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
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
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
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0 03:14 , Processed in 0.130180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