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2-11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有关于三十三应身的数字,基本上并无太大的意义,因为在《普门品》长行中清楚地说道:“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注三十九) 由于观世音菩萨是“以种种形,游诸国土”,所以不论是《阿娑缚抄》的二十八观音、《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经》的二十五化身或四十观音、或西藏经典的三十八化身等等,皆可视为观世音菩萨方便度众生的型态之一,更具体的来说,观世音菩萨是可以千百亿化身,乃至无量无数无边的化身。
第三点,是观世音菩萨的性别问题。当代学者对于观世音菩萨在中国宋代起,逐渐被描绘成女性的说法,曾有相关的讨论,文中虽然驳斥日本学者小林太一郎,将观世音菩萨的女性化身,视为受中国女娲神话的影响,而转变为女身的说法(注四十) ,但他基本上仍未脱离小林太一郎的照窠臼,视观音为中国女神的转形(注四十一) 。因此文中又引了珍.詹姆士(Jean Janes)及安琪拉.郝渥德(Angela F.Howard)的观点,而将观音女身的示现说成是受西王母信仰、及中国历史神话的影响(注四十二) 。这样的说法似乎小看了观世音菩萨的本事,因为从经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观世音菩萨始终是本著「此人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原则,示现各种身分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到了中国宋朝之后,之所以以女性造型为多,甚至于在一般人心中观世音简直就是女性的事实,与其如学者们偏差的附会,毋宁说是观世音菩萨以其广大的神通智慧,能准确地洞悉多数的中国人必须以种种女性形象的示现,方能欢喜信受。因此,观世音菩萨的女性化身,不过是三十三应身的型态之一,是为了因应某些需要以女性身分示现,才容易达到度化效果的众生,而有的一种型态,如此来理解方不至于以偏概全地看待菩萨的殊胜内涵!
最后,在三十三应身的理解方面,由本文的探讨可知,观世音菩萨三十三应身,既不是神话、也不是抄袭印度婆罗门等宗教神祇的说法,而是菩萨以菩提心为誓愿,经长远劫修行成就。相对于菩萨自在的化身,凡夫却是极其有漏的业报身,不仅是肉身的不净,内心更是为过往的业力、及贪嗔痴三毒烦恼所驱使,导致身心不自在,又如何能分身或是化身呢?用这一点来检视许多宗教乱象,吾人便不易为不肖之徒所诳惑。此外,由于菩萨经由累世的精进,而能超越曾经身为凡夫业报身的限制,成就了清净的法身、报身与应化身,这一点无疑是众生最大的鼓励,也显示踏实修学佛法的可贵与成果。
(二)从“普门示现”看度化的对象与范围
《普门品》中列举三十三身,作为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代表,而“普门示现”所对应的地点与对象,经文长行说:“……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注四十三) 《观音义疏》进一步说道:
随机变现,何止三十三身?托化逐缘,岂局在娑婆世界?以种种形,总明示现身广;游诸国土,总明所化处广。度脱众生,总明得益广。(注四十四)
笔者欲以此引文及相关经文为重点,来讨论以下两个重点:
(a)度化的范围:如引文说菩萨度化的范围并不是局限于娑婆世界,他甚至于是凭借著种种的“威神之力”,而能够从一国土游诸国土。(注四十五) 亦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至十方国土,皆是菩萨教化的范围,充分显示菩萨能自在地超越时空的障碍、无远弗届地深入各处。
(b)度化的对象:长行中对于人间苦难的救拔,几乎以一半的经文著墨,这除了是观世音菩萨与我们这个世界特别有缘,更是以“人”是修道的法器,可向上提升、但也极易造业,而向下堕落为著眼。然而并不能因此误以为,观世音菩萨只是度化人道众生。经文偈颂中具体地说道:“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注四十六) 凡是三界六道、乃至十方国土的一切有情,皆是观世音菩萨度化的对象。尤其一般人视之为畏途的三恶道,菩萨更是誓愿不舍。因此,菩萨的度化对象可说是对一切品类有情,皆平等无所分别地护念。
总之,观世音菩萨由于大悲薰心,与具足种种神通、智慧、方便等功德,因此能在利益有情方面,做到无对象的分别与空间的障碍。
(三)小结:
无论是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三十三应身,乃至千百亿化身的普门示现,都给我们无限的启发。首先,在个人修道的启示方面,尤其是观世音菩萨在“人际互动”的善巧与“人我份际”的把握,更是人们的最佳典范。首先,在“人际互动”方面,我们应学习的是长养观音的慈悲心,不轻慢任何一类的有情,不仅因为任何一类的有情,都有可能是观世音菩萨化现度生的因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效法观世音菩萨,对于每一类的众生,永远怀抱著一份希望,坚信众生都有向上提升,乃至成就佛道的可能。其次,“人我份际”的把握方面,观世音菩萨不辞辛劳,以种种应身度众,展现了观世音菩萨对一切众生根机的尊重,如他允许每个众生站在自己现前的位置上,在其循循善诱下,对修行的资粮,继往开来。此等高等的神通智慧,虽然不是凡夫所能实践,但至少我们能试著作到的是:给于众生他真正必要的,而不是以“发心暴力”的方式,将自以为殊胜的事物,强迫或命令众生接受。
其次,对菩萨的认识方面,我们可以知道,观世音如此不辞辛劳地以千百亿化身的各种方式,穿梭于三界六道及诸佛国中,为的不是显示自身的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而是根源于他对众生的“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以众生最为欢喜的身分、而善巧为众生说法,令各类有情免除苦难、获得清凉,甚至在修行境界上更进一步超越提升,而其最终的目的更是引领一切有情发菩提心,迈向成佛之道。因此,我们说观世音菩萨是出世间“有教无类”的导师典范,菩萨应当是当之无愧!
五、结论
◎ 附注
◎ 附录一 “妙法莲花经”历代译经版本表
◎ 附录二《普门品》中“三十三应身”的分类与翻译
◎ 【参考书目】
----------------------------------------------------------------------
五、结论:
藉由《入法界品》的探讨,可知《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对众生应许的理由,是因为菩萨成就“大悲法门光明行”,且发弘誓愿度欲众生离一切苦难。基于此 利他慈悲的精神,观世音菩萨开启了周遍法界的门户--“普门”,并以“一心称名”、“恭敬礼拜”、“供养”等法要,做为众生开启普门的万能钥匙。
菩萨的“普门示现”不只显示其千百亿化身的威神之力,及教化有情的方便善巧,而他对众生苦难的救渡、或善愿圆满的广大灵验,似乎说明:只要众生愿意出百分之一的力量,观世音菩萨即能以百分之九十九的力量,来即时回应众生的愿求。观世音菩萨如此转化众生的业力,是否有违因果业报的缘起法则?根据《阿含经》的业报观,只要在业果尚未成熟之前,透过虔诚的忏悔、发愿、即累积功德,就能转变业果、或达到重业轻报的效力,就如同以清水稀释盐水,咸味渐能冲淡。同样地,观世音菩萨对众生的应许亦是以此为原则,先不管众生过往的业障是何其沉重,而“一心称名”的绳索,先将众生救出迫切的苦难,然后再循序地引导有情断除烦恼、积聚智慧功德。
虽然《普门品》中以大半的篇幅,在描述菩萨救苦救难的威神之力,但菩萨最终的目的是引领一切有情迈向成佛之道、或证入涅槃,这一点在法会结束时,与会的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注四十七) ,即能印证。至于具体地阐述此类菩萨的终极关怀,在《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有详细的说明(注四十八) ,笔者将以此线索作为本论文的后续研究。
~本文第四章“普门示现”随类化度有情, 刊载
于《人乘佛刊》26卷第6期 ( 2005.8月出版 )
-------------------------------------------------------------------------------------------------------
<附注>
注一:一说 350~409。
注二: 由敦煌石窟发现的手抄本中,除了有帝王召集群僧的集体写经,更有官员、及
大量的庶民写经 ,其中,许多写经书法水平不高且错字连连,我们可以知道《 普门品》的信仰已深入广大的下阶层。这一点本文将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进一步说 明。
注三:(一)七难:解脱水、火、罗刹、刀杖、恶鬼、枷锁、怨贼。(二)三毒:众生
内心的贪嗔痴三毒。(三)二求:圆满生男生女的愿望。
注四: 持此观点的学者如日本后藤大用:“普门品的长行任何人均承认极为朴素,其 所说哲理反应人间性之希求,露出原始宗教迹象;尤其可逃避水、火、罗刹、刀 杖、恶鬼、枷锁、怨贼等七难,这是古时候最为人惊怖的灾厄,并说可以除去三毒,成就二求,充满人间感应事迹,且有极大摄力,此与民俗信仰一致,证明是一部相当完善的初期宗教文字。”出自后藤大用著,黄佳馨译,《观音菩萨本事 》,(台北:天华出版社,民83年3月),页238。另,黄国清:“《普门品》所 蕴含的完全是他力信仰,信仰只要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能获得菩萨神力 的加被…。”如此说法显然矛盾。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颂的解读-- 汉梵本对读所见的问题〉,《圆光佛学学报第五期》(2000年),页150。
注五:八种译本的相关资料见附录一。
注六:现存大藏经有四,而萨芸芬陀利经一卷(失译),收载于大正藏第九册,续藏盈二,有宝塔品、提婆达多品等异译,并非完整的法华经。“正法华经”、“妙法莲花经”、“添品法华经”并称“汉译法华三种”。
注七:罗什所译之经能超越前人之因,吴震先生归纳为:“1、有前人译经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2、罗什自身佛学造诣之高。3、罗什译经时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助手。”见〈土鲁番写本所见鸠摩罗什汉译佛教经籍举要〉,《鸠摩罗什和中国民族文化--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编著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新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页79-80。
注八:《大方广华严经((Buddha)Avatamsaka-sutra)?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八》六十卷/第五十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于418-422年译,大正藏第九册(T.278,vol. 9,pp.718a-719a)。
注九:Translate by Watson Burton ,"THE UNIVERSAL GATEWAY OF THE BODHISATTVA PERCEIVER OF THE WORLD?S SOUNDS",THE LOTUS SUTRA ,Nework Chichester , West Sussex ,1993.PP.298-306.
注十:Translate By Kyokai Bukkyo Dendo ,"The Gateway to Every Direction", THE LOTUS SUTRA,Publish by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Berkeley ,California ,1993. PP.311-319.
注十一:Translated by Hurvitz Leon ,Chaper Twenty-Five:"The Gateway to Everwhere of the Bodhisattva He Who Observes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cripture of the Lotus Blossom of the Fine Dharm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P.311-319。
注十二:Translate by Watson Burton , "THE UNIVERSAL GATEWAY OF THE BODHISATTVA PERCEIVER OF THE WORLD?S SOUNDS",THE LOTUS SUTRA ,Nework Chichester , West Sussex ,1993,pp.298.
注十三:渡边大涛著,《解说梵文观音经》,(东京:名古屋新闻社出版部 发行,昭和十六年十月二十日),页76。
注十四:Translate by Watson Burton , "THE UNIVERSAL GATEWAY OF THE BODHISATTVA PERCEIVER OF THE WORLD?S SOUNDS",THE LOTUS SUTRA ,Nework Chichester , West Sussex ,1993,pp.298.
注十五: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梵语 bodhi-sattva,巴利语 bodhi-satta。其中菩提(梵语bodhi)译为觉悟,经由修行断除世间烦恼,而究竟明白真理的智慧。萨埵(梵语 sattva)译为“有情”或“勇猛”义;“有情”是指三界内一切有情识的众生,而“情”是坚强意欲向前冲进的力量,人和动物皆有。因此“菩提萨埵”合起来译为“有情觉”,是以大勇猛精进心,决心求取佛的大觉悟之人。
注十六:竺道生,〈法华经疏〉卷二,《续藏经,乙辑,二三套,4:412a》。
注十七:洛克什.钱德拉、苏达尔沙那.戴维.兴哈尔著,杨富学译,〈敦煌壁画中的观音〉《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页91。
注十八:《妙法莲华经》(T09, no. 262, p. 56, c5~8)。
注十九:妙法莲华经》( T09, no. 262, p. 56, c22~29)
注二十:《妙法莲华经》(T09, no. 262, p. 58, )。
注二十一:“愿生彼国土故,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无量寿经优波提舍》(T26, no. 1524, p. 231, b)
注二十二:“世尊告诸比丘,有三人世人所应供养。云何为三?如来.至真.等正觉,世人所应供养;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世人所应供养;转轮圣王,世人所应供养。有何因缘如来世人所应供养乎?夫如来者,不伏者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未得解脱者令得解脱、未般涅槃者使成涅槃、无救护者与作救护、盲者与作眼目、病者与作救护。最尊第一,魔.若魔天.天及人民,于中最尊福田,可敬可贵,与人作导,令知正路,未知道者与说导教,以此因缘,如来世人所应供养。
复有何因缘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世人所应供养乎?比丘当知,漏尽阿罗汉以度生死源,更不复受有。以得无上法。淫.怒.痴尽,永不得全,是世福田,以此因缘本末,使漏尽阿罗汉,世人所应供养。
复以何因缘转轮圣王,世人所应供养?比丘当知,转轮圣王以法治化,终不杀生,复教化人使不杀生。自不盗窃,亦复教他人使不偷盗。自不淫泆,复教他人不行淫泆。自不妄语,亦复教人使不妄语。自不两舌、斗乱彼此,亦复教他人使不两舌。自不嫉妒.恚.痴,亦复教他人不习此法。自行正见,复教他人使不邪见。以此因缘,以此本末,使转轮圣王,世人所应供养。”《增壹阿含经》(T02, no. 125, p. 607, a)
注二十三:“若菩萨摩诃萨欲住菩萨摩诃萨名。欲疾证得一切智智。当勤恭敬供养诸佛。种植圆满殊胜善根。亲近供养真善知识勿生厌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T06, no. 220b, p. 887, a)
注二十四:《大方广佛华严经》(Buddhavatamsaka-mahavaipulya-sutra)〈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八〉(T09, no. 278, p. 718, b),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以下简称《入法界品》。
注二十五:后藤大用著,黄佳馨译,《观音菩萨本事》,(台北:天华出版社,民83年3月),页40。
注二十六: 《普门品》中“七难十二难”与“三毒”分析:
(一)外在:外力逼迫的苦难(七难十二难)
(a)自然、非人灾难七种 :1.自然:水、火、风、雷电、堕险山五种。
2. 非人:鬼(罗刹、恶鬼)、毒龙恶兽围绕二种。
(b)人际社会灾难五种:刀杖、枷锁、怨贼、咒诅、毒药五种。
(二)内在:生命体内在烦恼的逼迫
(c)三毒: 贪嗔痴根本烦恼
注二十七:《大方广佛华严经》:“于此南方有城,名首婆波罗,彼有长者,名曰安住,彼常供养栴檀佛塔。汝诣彼问,云何菩萨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T09, no. 278, p. 717, b23~26)。
注二十八:安住长者告善财:“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曰光明,彼有菩萨,名观世音。汝诣彼问,云何菩萨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大方广佛华严经》(T09, no. 278, p. 717, c- p. 718, a)
注二十九:《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八》(T09, no. 278, p. 718, b)。
注三十:《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的苦难分析列表如下:
一切恶恐怖-
逼迫身、逼迫心恐怖-
(一)物资匮乏的恐怖:1贫穷恐怖
(二)人际社会关系的恐怖:1大众恐怖2不同意恐怖 3爱不爱恐怖 4诤讼恐怖
(三)生死轮回的恐怖:1杀害恐怖2死恐怖 3不活恐怖 4离险道恐怖 5恶道恐怖 6诸趣恐怖
(四)内心深层的恐怖: 1愚痴恐怖 2热恼恐怖 3愁忧恐怖 4系缚恐怖
注三十一:“复次善男子。我出生现在正念法门。名字轮法门故。出现一切众生等身。种种方便。随其所应。除灭恐怖而为说法。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转。未曾失时。”《大方广佛华严经》(T09, no. 278, p. 718, b)
注三十二:“送子观音”反应在艺术创作上,除了有各种雕像、塑像、画像,在许多道观、佛寺、或一般百姓家中的香堂皆不难见。台湾故宫收藏的一幅明人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像的画轴(约十六至十七世纪),便是根据经文的描述,结合三十三应身与二求的说法,将观世音菩萨画作以妇女身示现,怀抱一婴儿的白描画。见葛婉章,〈无缘大悲观达自在—院藏“普门品”观音画探究〉,《故宫文物月刊》第112期(1992年7月),页31,40-41。
注三十三:《妙法莲华经》(T09, no. 262, p. 57, b)。
注三十四:《妙法莲华经》(T09, no. 262, p. 58, b)。
注三十五:《妙法莲华经》(T09, no. 262, p. 57,a- b)。
注三十六:《妙法莲华经玄赞》: “……合十九种,分为八类。应圣身有三。应天身有六。应君臣有五。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处位莅人,名曰宰官。应四众有一。应妇女有一。应童男女有一。应八部有一。应执金刚神有一,手执金刚观音异像。” (T34, no. 1723, p. 849, a)
《观音义疏》:“今明三十三身文为八番,一圣身。二天身。三人身。四四众身。五妇女身。六童男女身。七八部身。八金刚身。” ( T34, no. 1728, p. 933, a)
此十九种身为: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四众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妇女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童女身、天龙八部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罗伽身)与执金刚身。
注三十七: 见附录二。
注三十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T19, no. 945, p. 128, b-c)
注三十九:《妙法莲华经》(T09, no. 262, p. 57, b)。
注四十:“日本学者小林太一郎在其一篇写于一九五?年,刊登在《佛教艺术》杂志以观音为专题的文章中叙述,女性观音是唐、宋时期佛教与中国本土女神崇拜汉融合的结果。”余君方著,徐雅慧.张译心 译,〈找寻女性观音的可能前身〉
一文,出自《香光庄严》杂志第五十九期,中华民国八十八年九月出版,页42。
注四十一:“虽然这份研究中没有找到有利的证据可以证明观音与女娲两者相关,令我感到失望,但我同意他的观点:我们应视观音为中国女神的转形,并试著从中国当地传统理找出它的起源……。”同上注,页44。
注四十二:作者说道:“因此,在观音成为“女神”之后,属于西王母的特质会被套用在观音之上……。”同上注,页48。
又结论的地方说道:“虽然观音不是直接衍生自本土的女神,但祂与中国文化间的关系却是无法否认的,因为祂明显地受到中国神话历史的影响。虽然观音本身非历史人物,但在与祂有关的中国神话中,尤其是妙善公主这一则,令她成为一个有真实生平的人。”同上注,页52。
注四十三:《妙法莲华经》(T09, no. 262, p. 57, b)。
注四十四:《观音义疏》(T34, no. 1728, p. 935, a)。
注四十五:经中提到:“…此菩萨摩诃萨神通已圆满,故能往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世尊。”(T07, no. 220, p. 22, a),经文中提及菩萨游诸佛土的最终目的,不外为严净佛土、安立有情于无上正等正觉。菩萨“从一佛国游一佛国”,要能随意自在,至少必须有不生三界的本事,且相应并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凭借甚深的禅定与神通,而无障碍地穿越在广大的时空中。由于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引发六神通神通波罗蜜多,然菩萨了达诸法自性空,故虽有神净智用,而不执著,故能或为自在天大梵天王、或以神通化身如佛至十方世界游历。参阅:《大般若经第二会?第二分观照品第三之二》,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注四十六:《妙法莲华经》(T09, no. 262, p. 58, a)。
注四十七:“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妙法莲华经》(T09, no. 262, p. 58, b)
注四十八:如经云:“观自在菩萨摩诃萨,随彼有情应可度者,如是现身而为说法,救诸有情,皆令当证如来涅盘之地。”《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T20, no. 1050, p. 51, a)
-------------------------------------------------------------------------------------------------------
<附录一>
“妙法莲花经”历代译经版本表
翻译经名 保存情况 译者 译经年代 收录之处
1 佛以三车唤经一卷 缺失 吴.支谦 黄武元年至建兴二年(222-253) ---
2 法华三昧经六卷 缺失 曹魏.支疆梁接译 甘露元年
(256) ---
3 萨芸芬陀利经六卷 缺失 西晋.竺法护译 秦始年中
(265-274) ---
4 正法华经十卷二十六品 现存 西晋.竺法护译 秦始年中
(265-274) 大正藏第九册
5 萨芸芬陀利经一卷 现存 失译 西晋时代
(265-316) 大正藏第九册、续藏盈二
6 方等法华经五卷 缺失 东晋.支道根译 咸康元年
(335) ---
7 妙法莲花经八卷二十八品 现存 姚秦鸠摩罗什译 弘始八年
(406) 大正藏第九册
8 添品法华经七卷二十七品 现存 隋那崛多译 仁寿元年
(601) 大正藏第九册
-------------------------------------------------------------------------------------------------------
<附录二>
《普门品》中“三十三应身”的分类与翻译
八类 十九种身 三十三身 Burton Watson Bukkyo Dendo Kyokai Leon Hurvitz
(1)圣身有三 (1)佛身 1佛 Buddha Buddha Buddha
(2)辟支佛身 2辟支佛 pratyekabuddha pratyekabuddha pratyekabuddha
(3)声闻身 3声闻 voice-hearer --- voice-hearer
(2)天身有六 (4)梵王身 4梵王 King Brahma Brahma Brahm?-king
(5)帝释身 5帝释 the lord Shakra --- the god
(6)自在天身 6自在天 the heavenly being Freedom --- the Self-Mastering God
(7)大自在天身 7大自在天 the heavenly being Great Freedom Mahe? theGreat Self-Mastering God
(8)天大将军身 8天大将军 the great general of heaven the great commander of the devas the general of the gods
(9)毗沙门身 9毗沙门 Vaishravana Vai Vai
(3)人身有五 (10)小王身 10小王 preety king minor king lesser king
(11)长者身 11长者 rich man wealthy man elder
(12)居士身 12居士 householder householder householder
(13)宰官身 13宰官 chief miniser state offical offical
(14)婆罗门身 14婆罗门 Brahman brahmin Brahman
(4)四众有四 (15)四众身 15比丘 monk monk bhik u
16比丘尼 nun nun bhi u??
17优婆塞 layman believer layman up saka
18优婆夷 laywoman believer laywoman up sik?
(5)妇四女有 (16)妇女身 19长者妇女 the wife of a rich man the wife of a wealthy man the wife of elder
20居士妇女 the wife of a householder the wife of a householder the wife of householder
21宰官妇女 the wife of a chief miniser the wife of a state offical the wife of offical
22婆罗门妇女 the wife of a Brahma the wife of a brahmin the wife of Brahman
(6)童男童女有二 (17)童男童女身 23童男 young boy boy boy
24童女 young girl girl girl
(7)八部有八 (18)天龙八部身 25天 heavenly being deva deva
26龙 dragon dragon dragon
27夜叉 yaksha yak a yak a
28乾闼婆 gandharva gandharva gandharva
29阿修罗 asura asura asura
30迦楼罗 garuda garu a garu a
31紧那罗 kimnara kinnara kinnara
32摩【目*侯】罗伽 mahoraga mahoraga mahoraga
(8)金刚部有一 (19)执金刚神身 33执金刚神 vajra-being god Vajrap??i the spirit who grasps the thunderbolt(Vajrap??i)
-------------------------------------------------------------------------------------------------------
<参考书目>
(一)汉译大藏经:
《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七卷/第七卷,姚秦?鸠摩罗什(Kumarajiva)于405或406年译,大正藏第九册(T.262,vol. 9,pp.56c-58b)。
《大方广华严经((Buddha)Avatamsaka-sutra)?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八》六十卷/第五十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于418-422年译,大正藏第九册(T.278,vol. 9,pp.718a-719a)。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第五卷,唐朝?般剌蜜帝(Pramiti)译。又作大佛顶经、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T19, no. 945, pp.128 b-c)
《大般若波罗蜜经第二会?第二分观照品第三之二》第四百零二卷,唐?三藏法师玄奘(602?~664),自高宗显庆五年(660)正月至龙朔三年(663)十月译成,大正藏第七册。(T07, no. 220c, pp.11 b-27a)
《大宝积经论卷第四.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世亲(梵 Vasubandhu)造,北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译,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一至四,北天竺迦湿弥罗国僧?天息灾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译,大正藏第二十册,( T20, no. 1050, p. 51, a)。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十,唐 慈恩大师窥基(632~682)撰。又称妙法莲华经玄赞、法华经玄赞、玄赞,大正藏第三十四册。
《观音义疏》,隋代天台智顗(538~597)述,门人灌顶记。又称普门品疏、别行义疏、观音经疏,大正藏第三十四册。( T34, no. 1728, pp. 933 a)
〈法华经疏〉卷二,东晋竺道生(355~434)著,刘宋元嘉九年(432)编纂于庐山东林精舍,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续藏经,乙辑,二三套,4:412a》。
(二)中文学术论著:
吴震,〈土鲁番写本所见鸠摩罗什汉译佛教经籍举要〉,《鸠摩罗什和中国民族文化--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编著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新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黄国清,〈《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颂的解读--汉梵本对读所见的问题〉,《圆光佛学学报第五期》(2000年),页141-152。
葛婉章,〈无缘大悲观达自在—院藏“普门品”观音画探究〉,《故宫文物月刊》第112期(1992年7月),页26-47。
余君方著,徐雅慧.张译心 译,〈找寻女性观音的可能前身〉一文,出自《香光庄严》杂志第五十九期,中华民国八十八年九月出版。
洛克什.钱德拉、苏达尔沙那.戴维.兴哈尔著,杨富学译,〈敦煌壁画中的观音〉《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后藤大用,黄佳馨译,《观音菩萨本事》,(台北:天华出版社),民83年3月。
(三)外文参考资料:
Translate by Watson Burton , "THE UNIVERSAL GATEWAY OF THE BODHISATTVA PERCEIVER OF THE WORLD'S SOUNDS",THE LOTUS SUTRA ,Nework Chichester , West Sussex ,1993.PP.298-306.
Translate By Kyokai Bukkyo Dendo ,"The Gateway to Every Direction", THE LOTUS SUTRA,Publish by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Berkeley ,California ,1993. PP.311-319.
Translated by Hurvitz Leon ,Chaper Twenty-Five:"The Gateway to Everwhere of the Bodhisattva He Who Observes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cripture of the Lotus Blossom of the Fine Dharm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P.311-319。
渡边大涛著,《解说梵文观音经》,(东京:名古屋新闻社出版部 发行,昭和十六年十月二十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