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19|回复: 1

转帖:探幽在中国最南方的佛教石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3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幽在中国最南方的佛教石窟
  作者:徐彬
  来源:《江南都市报》
  在赣州通天岩内,359尊形态各异的摩崖造像静静地站立或盘坐于崖壁上,他们用阅历过千年的目光审视着世界,眉宇间显露的淡淡微笑,似在向世人述说着自己阅历千年的尘封往事,同时,告知世人江南第一石窟的这份神奇。那么,盛行于我国北方的石窟艺术怎么落户于南方的赣州?它在我国众多的石窟艺术中所处的地位究竟怎样?带着一系列的疑问,记者走访了赣州通天岩,努力从摩崖造像的风化历史中,去撩开它神秘的面纱。
  生动的造像欲破壁而出
  2007年5月18日,记者来到通天岩时,眼前林木茂盛、巉岩峥嵘、洞壑幽深的丹霞地貌立即吸引了记者的眼光。沿石阶而上,在山腰中的几尊造像顿时以大秀之美震撼人的视觉。
  通天岩管委会黄新国科长告诉记者,通天岩内共有摩崖造像359尊,摩崖题刻128品,一是位于广福禅林旁的4尊唐代圆雕观世音立佛;二是从忘归岩起,沿龙虎岩到翠微岩一线300余米布局的18罗汉造像;三是以通天岩华严三圣造像为中心而展开的500罗汉听经大型浮雕造像。尤其是广福禅林旁悬崖峭壁上的几尊造像,因为所处洞壑的凹陷处,故受自然风化较少而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这几尊造像曲眉丰颐,衣褶圆细,神态飘逸,刀法简洁流畅,和其他一些造像一样,它们在中国雕刻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地位。纵观这些体态飘逸、精致柔和的佛像千姿百态、风采各异,甚至连眼睛、鼻子也没有两个是相同的,雕像恰似行驾梵宫,反映出隋唐两宋间通天岩香火旺盛,是佛教僧侣和信徒造像的GC。
  1993年,中国石窟艺术著名学者张总在对通天岩的造像进行细致的考察后,在中国《文物》杂志撰写了专门的著作,惊叹于通天岩精妙绝世的造像艺术。
  通天岩造像源于北方
  查阅资料可以得知,石窟即为石窟寺,它起源于印度,随后因相互文化的交流而传入我国。从现存的石窟遗迹考察,我国石窟开凿约始于公元3世纪,盛于7至8世纪,延及16世纪。著名的石窟寺有甘肃的敦煌、山西的云岗、河南的龙门、四川的大足等处。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我国依山开凿的石窟主要在西北方地区,石窟内雕刻的主要是佛像或是佛教故事,而位于石质疏松不宜雕刻地区的石窟寺,则在洞窟中以壁画和塑像来代替石雕的佛像和佛教故事。这种石窟文化在南方十分罕见,赣州却怎有北方特点突出的石窟艺术呢?它究竟起源于何时?
  相对通天岩石窟的开创年代及其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过程,史籍和地方志中均缺少记载,所以,要了解通天岩石窟,就需要了解我国石窟寺的发展历程。赣州博物馆馆长韩振飞告诉记者,我国石窟有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发展过程,并且出现过两次石窟造像最为兴盛发达的时期,一是南北朝,二是晚唐到宋朝。晚唐之前,中国的宗教文化交流多在黄河流域进行,所以,晚唐之前的石窟寺,基本上都分布在黄河流域,这就形成了南北朝时期,以黄河中上游为中心的我国第一次石窟造像的兴盛发达的时期。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战乱连绵,使得这一地区的石窟造像也逐渐走向了衰落。相对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则比较安定,从而,形成了晚唐五代到宋朝,我国历史上以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为中心的第二次石窟造像的兴盛发达时期。而同时,一些已经迁移南方的人,也将石窟造像艺术带到南方,赣州通天岩就是随着人类的迁移落根南方。最为奇特的是,石窟造像到了赣州的通天岩后,便停止了它向南方的延续,通天岩就成为我国最南方的石窟造像。
  典型的唐宋雕刻手法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的居民,是一直不断地向长江和珠江流域迁移的,这就是所谓的“北民南移”。赣南既是北方居民的一个重要移民地区,同时又是北方移民向珠江流域进行迁徙的重要通道。所以,至今赣南居民在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语言等方面,都受到北方移民的极大影响。
  据赣南地方志记载,在南北朝的刘宋时期,赣南的人口仅有4493户,而到唐代中期便增加到85148户,而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由北方移民的迁入而造成的。同时,正是由于唐代后期北方移民大量迁入赣南,所以,才将石窟艺术一并带入了赣南。
  黄新国告诉记者,仅仅靠“北民南移”来推断通天岩石窟的年代是不科学和不严谨的,因此,真正要弄清楚它的年代,还必须从石窟艺术的雕刻手法以及摩崖石刻文字来进行进一步的考证。1962年,沈从文先生在《游通天岩》一文中,根据造像的服饰,雕刻手法,人物风格特点等,已经首先提出了观音造像系晚唐作品的看法。此外,1991年,国家相关考古专家入住通天岩,对石窟和摩崖石刻进行了大量考证。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丁明夷研究员,根据通天岩造像的整体布局和观音菩萨像的艺术特征,通天岩石窟造像开凿于晚唐,直至南宋绍兴年以后石窟造像停止。因此,通天岩359尊摩崖造像的历史年代得以盖棺定论。
  石窟造像为何建在赣州
  中国石窟寺的开凿地多位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地区。云岗和龙门石窟的开创,与北魏王朝的都城关系密切,敦煌石窟的出现,是因为它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那么通天岩石窟怎么选择在赣州呢?
  韩振飞馆长介绍,赣州城自东晋以来,就一直是赣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唐代以后,由于大余岭道这条对外贸易商道的开通,赣州城便成了我国东南地区长江、珠江和闽江三大水系的交通枢纽。大余岭道是唐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条对外贸易商道不仅给赣州城带来了经济繁荣,而且在宗教的传播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方面,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到了北宋时期,赣州的经济更是得到迅速的发展,现存的北宋砖城、八境台、慈云塔、七里镇窑场以及宋代的六条大街和下水道系统,都是宋代赣州城经济繁荣,商业兴盛的见证。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繁荣,带来了宗教和文化艺术的兴盛。通天岩石窟正是在晚唐五代至宋朝期间,赣南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历史大背景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黄新国说,通天岩晚唐时期的观音造像,与同属一时期和类型的四川大足石窟来看,其首建者应是唐末的昌州刺史韦君靖所为。可在当时的赣州是由卢光稠占据并统辖,卢光稠实际就是一个土皇帝,其权力远远大于平时地方上的刺史,加上他本人崇佛,因此,如果通天岩石窟也是由赣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所开创的话,那么开创石窟的就非卢光稠莫属了。
  自然风化难以抗拒
  “赣南通天岩内359尊摩崖造像和128品摩崖题刻现在保存完好的已经很少了,这是让我们最心疼的。”黄新国说,因为通天岩属于红色碎岩丹霞地貌,而这种红色砂粒岩石质比较柔软,因此极易风化。
  目前,通天岩内保存最为完好的造像仅为翠微岩旁的8尊菩萨造像,其中又以观音造像保存最为完好。这是因为这些造像位于崖壁的凹陷处,山顶上常年渗落的雨水不容易滴落在造像上,因此,风化程度相对其他造像要少很多,故得以较完整保存。但即便这样,千年的自然风化还是让这些保存相对完好的造像出现了石块的剥落,造像的细部已经模糊。
  韩振飞馆长告诉记者,为了减少风化对造像的侵害,他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措施,如在造像和摩崖题刻上的崖壁上修建一道雨檐,阻止渗落的雨水。此外,国家文物局也对所有造像采用了一种类似涂抹一层胶水的方式,稳固松散的红色砂粒岩石,以加强造像的抗风化能力。但这种方式还不是最科学的,因此,风化现象还是难以抗拒。如何将这些国保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一直困扰着文博专家们。

发表于 2018-10-26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03:11 , Processed in 0.13828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