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01|回复: 0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转帖:永恒的地藏菩萨--海云继梦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30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地藏经而言,圆融道即是圆世间生命以入法界之生命!此即径由菩萨愿力大于一切众生业力之总和而圆入法界!!
  经典有其一贯的语言模式与思惟模式,此一模式之形成,应是印度行者之一贯立场,且此立场亦必出自瑜伽行法中的「定中见」之后而产生的;一位译经家若无此定中见的经验,必不能以此世间结构中的景象来述说其定中境界与定中生命之情形,而此「定中境」与「定中生命」,即是法界与法身之概况。
  定中境与定外境即是法界与世间之别,然欲入定中境,必藉由「入定」之卦限转移的枢要,此云「入定」或「定中境」、「定中见」,亦可称其为「入三昧」或「三昧境」、「三昧见」。其中的「三昧见」实是三昧力,以三昧力能转业力故,定中见之作用非唯巨大而己,众生业力能深巨海、能敌须弥、能障圣道;唯此三昧力能化解众生业力!唯此三昧力能转化业力!
  然而,入三昧之触点,是每一行者必备的训练过程!此训练即是圣解脱道的第一功课,欲至此一「修行开始线」,则必需具备「资粮道三要件」,以及前行中的「四项修法」;若是尚未具足此二条件,即欲入定或入三昧,则是徒托空言,无有是处!此二部分统称为「前行资粮道」,唯有具备此技术面与工程面之要件后,禅观行法方能入三昧。
  又,于定中之见,其生命是活的、成长的!是故行者入定后,不可内守幽闲,否则,虽真亦萎,故称焦芽败种!因此行者必须将其生命定于「永恒的成长」或「无尽的超越」中,唯能具此二要件,方属大乘行者! 此中,必拥有无尽的菩萨愿力,而此愿力必大于一切众生之总和,亦唯其如此,方为普贤行者,方为普贤乘之一员。
  《地藏经》之所阐释,即在此前提下所开展出来的境界,此一境界,地藏三经统称为「一实境界」,此即《华严经》中的「一真法界」,亦即普贤乘中的「果地觉」。 先提果地,后广陈因地世间结构中的「众生心性」与「六尘五蕴」之相互作用,此行文结构为《地藏经》等性宗经典的语言模式与思惟模式,三部《地藏经》全在解析世间结构以及世间生命所陷入泥沼中的状况; 而《地藏经》中所提出的地藏菩萨,则是指──行者生命中,此一生命因素的行径与作用,而此地藏菩萨的生命作用即是圆融道的直接卦限转移作用。
  换言之:地藏菩萨乃直示世间众生的生命结构,尤以识性发达之众生依于大脑之作用而法尘飞扬,易于与识、想、行相激荡,故云心识无定,欲修定力 ,亦以大脑推理之一厢情愿、自以为是、想当然耳的「自定义定」而自以为定,那哪是瑜伽行法中的定!?
  故地藏三经直取圆融道之大愿力,以法界结构必须有两项必要条件──即菩萨愿力与众生业力相应!此相应之情形,即构成圆融道中圆融之定义:「圆融」乃圆融真与妄,圆融世出世间,故于普贤乘中称为世出世间,而不许世与出世间相对立,此一圆融,不只理上圆,事上亦圆;既在事上能圆,是故不仅「理事圆融」,亦许「事事无碍」矣!
  故就地藏经而言,圆融道即是圆世间生命以入法界之生命!此即径由菩萨愿力大于一切众生业力之总和而圆入法界!! 既无须经由净土而再起圣解脱道之行法;亦可经由此圆融道而圆瑜伽行之禅观,超越中观义学,径登华藏玄门!! 此不仅圆果,亦圆因。 易言之,圆融道金三角之殊胜行法,乃普贤乘中切中之切,当此末法中,对那些于圣解脱道的瑜伽行、禅观行法失去依学标准的慕道众生而言,圆融道无疑是坚净信菩萨与普贤菩萨等… 一再为后世末法众生请法之根本标的。圆融道中的「归零功课」即忏悔法门,「行菩萨道」即发广大愿,为自己在法界中定位之标竿,而「对三宝具足信心」则是一切愿力之基础!
  所以,地藏菩萨作为生命中(世间生命与法界生命)卦限转移的关键,正说明此一生命因素为──生命中,由世间转入法界的触媒,正是圆融道的总关键。 以是故,地藏菩萨为因地众生圆融道之本尊,普贤菩萨为果地之本尊,所以,法器表法一头为锡杖、一头为五钴杵,是此之谓也!
值遇地藏菩萨即是开启生命中入法界之大门! 值是之故,可以彻底改变刚强之气,以及起心、动心的五蕴及六尘之结构;以此因缘成熟故,刚强难化之习气、起心动念之惯性,皆可重新来过! ......
  《地藏经》所言,无非菩萨愿力与众生业力,而此两者正是法界结构的根本架构,所以地藏经是卦限转移的事证,而地藏菩萨则是众生入法界之关钥,何以故? 地藏菩萨为众生生命中入法界之关键因素,或可称地藏菩萨为众生入法界之入口因素,或是法界入口的守护者。 而众生在世间之结构及生命的诞生情形说明──众生的本质不论能所,皆处于不当的环境中,故云「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且刚强难化」则是基本结构的问题。
  今此《地藏本愿经》为佛陀大慈悲示现,以化身佛演法身相,此即──令世间结构与法界结构并显,并令显世间生命之苦相(即业惑),业惑苦乃源自世间结构的必然结果,而佛陀慈悲示以法界结构;若然,而众生能倾向法界之出离,则众生之业苦顿消。此能令众生业苦顿消者,唯是趋向法界之入口耳;故佛示地藏菩萨以救苦之代表也,而此众生业惑与菩萨愿力相应而离苦之过程,即是众生依于菩萨加持力而出离之业感也!
  故【业感品】中,佛告四天王,为诸三业罪苦众生说对治法,即是众生之业感也,此业所感乃出离之感而非受苦之感!地藏菩萨于此业感中能令众生离苦,并非只是宗教意味中的人生安慰剂而已,而是法界中的真理大事,何以故?值遇地藏菩萨即是开启生命中入法界之大门!
  值是之故,可以彻底改变刚强之气,以及起心、动心的五蕴及六尘之结构;以此因缘成熟故,刚强难化之习气、起心动念之惯性,皆可重新来过!
  因此,值遇地藏即是开启生命中入法界之大门,过往一切业障悉消除!! 此即世间结构的彻底瓦解,未来一切圣因皆成就,开始架构法界之结构,亦即发起菩萨度生之无尽大愿,而每一觉醒之行者,必依于此生所造之业、所受之苦,而发其大愿!! 以此愿,方能与众生之业惑相应而生法界之业感也!
  是故《地藏本愿经》及地藏菩萨与此娑婆有大因缘,即此之故,若有众生能于地藏菩萨及地藏之真实义有丝毫之了解及体验,顿消一切世间烦恼,随其悟处之多寡浅深,而入法界之纵深亦相应欤!是故《地藏经》为《大华严经》入法界之前方便,地藏菩萨为亲觐「普贤大威德尊」之前哨站也!
地藏菩萨为生命中的蓝图,指导每一众生通往法界、成就法身。
  地藏菩萨的出处有两大系统:一者为显教的地藏三经,即《地藏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另一为密教的《大日经》。大日经的图像即胎藏界曼荼罗,于此曼荼罗有两处地藏菩萨的讯号:一处为地藏院中的北门地藏尊。 一处为本门进来后的释迦院中内坛之无能胜明王,此乃地藏菩萨在大乘佛法中地位确立的根据,然何以拥有此地位而居要席,则不为人知,是乃教徒不愿知其所以然也。
  《地藏本愿经》中,释迦牟尼佛将末法时代苦难众生的救度使命付嘱于地藏菩萨,何以不付托给观音、普广,或其它大菩萨?何以不多付托几人?何以故?何以有此付托而于其它宗教则无? 这表达着什么意涵?
  佛陀来到世间成佛,所教导众生的到底是什么? 这一类的问题总结到《妙法莲华经》中的「佛以一大事因缘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法华经》中的此一命题,正好与《地藏本愿经》的一连串疑情相勾索! 祂说明着佛陀真理的存在、教导,与世间的无常性相结合,构成了法界真理存在与运作的原貌,并透过此一示现,而彰显《华严经》中佛境界的实相!
  「佛知见」指的是什么? 随着历史的演进、佛教思想的发展,各宗各派的见解多不一致,人言人殊,但是「那个」目标虽是一致的,可是言此目标却名目繁多、内容深浅广狭不一,所以「一大事」之因缘亦变得渺茫而不清,此一大事因缘本来具体而清晰,却反而迷惑不清。今试以第四期佛教思想之展开,以新古典佛教思想之立场,重新全盘解释如后:
  佛陀的教化分真、妄两部分,传统的说法约真谛、俗谛。 真约法界结构及法界生命言,妄约世间结构及世间生命言,而佛陀的开示即约此二,以令众生知苦集灭道而出此世间之妄,并达于法界之真耶! 故约令知此世间之妄,而有本愿经中言地狱六道之苦论,重此世间苦的叙说,用儆世人莫贪此三界之火宅;此经唯略言称佛名号之功德,实乃略提法界因缘之殊胜,用令世人钦慕法界之功德欤! 此唯约总纲而言,兹细分述如下:
  「世间结构」或称七情六欲,三毒五盖等等之所形成,非无道理。今约基本构成元素而言,约「所」即称六尘,约「能」即称五蕴。换言之,世间结构的基本元素即是五蕴六尘之相应而产生,六尘即是色声香味触法,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各家对此解释繁多,兹不赘。 约行法言「界分别观」,不论四大、六大、七大,六尘、六识、六根等,皆可行之;然约知见,唯以此六尘都摄其余,五蕴之色蕴自含六尘,然六尘中,前五尘属单一尘境,第六尘的「法尘」有单一尘境及综合法尘,综合法尘中又有纯法综合法尘及色法综合法尘,此中种种原子分子化的过程,不在本文范围。然就法尘与色尘的交融过程中所产生的色法综合法尘,即已穷尽人间一切生死轮回!约略言之,今举法尘与声尘之例:
  当法尘(指单一法尘)与声尘(单一声尘)相结合,成色法综合法尘时,此生命即是乐神;此中自有五蕴中的色蕴与受蕴之作用,此即五蕴六尘之相应而成生命!若单一法尘与单一色尘相应即成画家。是故,此中的五蕴与六尘之相应,非三言两语所可道尽个中理论之奥妙,因之五色尘与法尘之结合,其中已有无量的五蕴识及八识识之运作,此皆非大脑思维所可及,唯于「三昧境」中可见之!
  此五蕴六尘的相应是世间结构的诞生,也是世间生命诞生之原由,若约上帝创造万物亦不过如此而已! 一切皆是「能、所」的因缘相应,若是法尘与触尘相应,则生树神、风神、山神等,五蕴之运作皆在色蕴与受蕴耳!若是纯法综合法尘乃「无色界」生命耳,若纯五色尘即「色界」人耳! 五蕴运作若在想行识蕴中,众生业力较大耳! 故而有念、识、概念、意识形态之复杂性,此皆世间结构中的森罗万象。
  此世间结构与生命的现象是一种无常的状态,以于因缘之结合皆因「因缘和合」之故,而有和合之变化固有无常,此乃因缘非人之意志所能控制,故世间的存在与生命是受制于因缘,而属有限生命及有限的存在,此有限的存在相对于无限的存在,是名:虚幻不实也!
  五蕴六尘的相应所生的世界与生命,皆受制于外在的因缘故不实,此之生命曰「凡夫种性」; 而真实的生命则是如来种性,此即法界结构之生命,又称为「法身」。然法界结构及法身又是如何产生的,此乃佛知见中最为殊胜的部分。相对于世间结构而论,法界之产生乃菩萨愿力与众生业力之相应;菩萨愿力为能,众生业力为所,能所相应而生法界及法身,此一理论架构亦不在本文范围内。
  本文所欲言者,乃由世间结构转移到法界结构中所须的卦限转移,此一卦限转移所需的媒介即是菩萨种性,亦即菩萨道中的广大愿力,而此广大愿力之确立,即以地藏菩萨为代表,本愿经之存在即在说明此也!而末法度生直到弥勒降世,责任由地藏负责之本义即在此菩萨种性中的广大愿力,故本愿经中的地藏菩萨称为「永恒的地藏菩萨」即指此也!
  于此,地藏菩萨有多义,兹略举之:
一、地藏菩萨用以说明世间结构及世间生命存在的不实与苦难,让众生得以确实了知无疑!
二、地藏菩萨用以说明培养菩萨种性是出离世间苦的不二法门,确定菩萨悲愿之行法所在!
三、地藏菩萨用以说明法界结构与法身的真实性,并突显如来种性的存在,劝往法界的真实指标。
四、地藏菩萨因此而为生命中的蓝图,指导每一众生通往法界、成就法身的总因素。
  基于此,《地藏本愿经》中有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四大菩萨,正是中台八叶院中四维之四大菩萨。换言之,此四大菩萨用表真理核心运作的总枢纽! 地藏菩萨之地位,正是此四大菩萨的总代表, 此乃就本愿经言,突显《大日经》中地藏菩萨的地位。
  本愿经中有佛嘱托地藏,在弥勒应世之前的度生事业,此者大日经又如何交待呢?此于曼茶罗中亦可见到。即释迦院中,释迦文佛的宝座上,有无能胜明王及无能胜妃的内眷属,此即明示:无能胜明王及其眷属,皆释迦所化现! 而无能胜明王即地藏菩萨之教令轮身。换言之,在此曼茶罗中,三身即:
释迦牟尼佛为自性轮身
地藏菩萨为正法轮身
无能胜明王为教令轮身
  此「三身一体」为末法度生之理体也,是故地藏菩萨之永恒性由是可见一斑!永恒的地藏菩萨不仅本体永恒,其妙用亦属永恒!! 在曼茶罗中分有东、南、西、北门:南门与北门为修学入门处:南门为智德门,北门为福德门;福德门的主尊即地藏院之地藏菩萨,此地藏院召示的行法即以地藏菩萨为代表,此代表行法即称为圆融道,相对于南门的圣解脱道!
圆融道的行持简单,有三要件,即:
一、对三宝具足信心。
二、尽形寿奉行菩萨道。
三、尽此一报身,日日行归零功课。
  此圆融道不谓证空性,缘尽即入法界!若此发愿,行而不力,亦得生极乐净土,所谓「得力即入此门」已,转入观音院。此者以观音之大悲为根本,并本地藏菩萨之广设方便而行菩萨道!即经西北隅之观音尊,而径登东北隅之弥勒尊(成佛,入法界),此即圆融道行法之殊胜也!
  此皆约理上称「永恒的地藏菩萨」。本宗有月霞尊者一系,下传慈舟,再传梦参,梦参嫡传继梦。 此中,梦参复承弘一并传继梦之华严兼弘地藏一门。此乃吾宗三代之传也,故而有华严兼弘地藏之风也。如何弘扬地藏法门,允非印印地藏经、讲讲地藏经、唱诵地藏圣号,即是弘扬了事。 吾等广设方便,以斯大愿大悲之行,而有每年斋僧之盛事。 此一斋僧盛事,已列为贤首宗华严斋僧的每年的大事记! 并藉此推广地藏菩萨的圆融道法门,此乃约事称「永恒的地藏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03:25 , Processed in 0.157944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