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58|回复: 2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越溪居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1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越溪居士、蔡礼旭老师、刘余莉教授  (第一三三集)  2015/3/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33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师长下午好!惭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诚敬谦和—略谈传统文化的母教」。

  《易经》六十四卦中,第三十七卦名「家人」,卦辞是「家人,利女贞」。批注说「家人之义,各自修一家之道」,这是说,一家人在一起,各人本分不同,互相配合以成就一个家庭。孔子说「家人之义,以内为本,故先说女也。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正家而天下定矣」。这是说家为本,因此首重女子,因为男主外,女主内,这是天地之间重要的道义所在。果然能够让家道正,则天下太平就可以实现了。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有言:「天下太平之根本,女子操之大半」,即本于此。前清硕儒陈弘谋先生《教女遗规序》有言:「王化始于闺门,家人利在女贞。女教之所系,盖綦重矣」。今天习主席倡导国人回归家庭,故有必要略谈一谈古圣先贤对于女子的教育,以期家家和乐且耽,举国太平昌盛。

  一、正名

  甲、释「家」

  「家」这个字,最为人费解者便是宀(表示居所)下面有一个豕(即猪)。这是为什么呢?考察上古的聚落,可推知「豕」字的深意。

  距今八千年前,汉字还远未被造出,我国已然发展出灿烂的文明,社会十分整齐有序。在内蒙古赤峰市的兴隆洼,考古学家在草原上发现了一个聚居遗址,几十户人家聚居在一起,排列井然(见图一、兴隆洼文化考古地点的俯瞰图,可以看出其聚落排列非常井然有序,由此可以推知其社会是安定祥和的)。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上古聚落遗址中历史最早、保存最完整、布局最清楚的遗址。考古学家发现,我国在八千年前就已经发展出非常灿烂的玉文化,并且在两千年后,被位于辽宁的红山文化所继承(见图二、位于内蒙古距今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的玉玦(上),和位于东北距今约六千年红山文化的玉玦(下),形制很像,加工手法类似。学者认为,两个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红山文化与上古关于黄帝的传说多有相呼应之处,显示出上古三代之治是历史而非杜撰。可以说,兴隆洼文化是我国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

  兴隆洼文化的风俗是居室墓葬,也就是在房屋内挖掘墓穴,埋葬先人,子孙则依旧在居所生活。其中有一个遗址,先人埋葬在屋子的正位下面,旁边又埋了一对完整的猪。考古学家杨虎说,这是祭祖(或者陪葬)所用的猪。当时的人们,生活需要狩猎,故用猪来祭祖。因为猪不仅是当时狩猎主要的猎物之一,它也正在被驯化成为家畜。可想而知,猪在当时是非常贵重的财产,子孙用贵重的猪来祭祖,用珍贵、精美的玉玦来陪葬,显示出后人对祖宗的恭敬、孝养之心。此时,羊正在西亚被人类所驯化成为家畜,及至驯化好的绵羊逐渐经过新疆、甘肃传到中原地区,已经是三千年之后了。所以,最早做为祭祀的重要家畜是猪而不是羊。古代的祭祀文化比文字出现早很多。上古的考古发现说明,我国人民将生活中最珍贵的物品来祭祖,时时不忘缅怀祖德的孝道传统,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创立之初已然如此。真的是「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

  兴隆洼文化长于治玉,有比较成熟的玉文化,说明它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而成,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前,这个传承应该有一万年的历史。有了这个考古发现,我们就不难明白仓颉在造字的时候,特别在宝盖头下面放一只猪的深意。家这个字,就是在向后人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有了祭祖,才有了家;有了四方辐辏,共同来祭,才有了国家。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礼记》所言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大事,除了打仗之外就是祭祀了。一个国家的形成,是由于各个地方的人们感到某一位圣王,有真实的智慧,能够教育好他的臣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就会纷纷来拜见这位圣王,慕求真理,学习教育人民的理论、经验、方法,自己拿回去用,给当地人带来幸福安康。当各个地方的人们都通过与圣王一同祭祀,学到了孝敬存心的生活方式,感受到圣贤教育的真实利益之后,自然对这位圣王产生归属感,也对整个天下产生了亲如家人的感受。这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就是中国这个大家庭得以形成的情况。所以,共同祭祀是家与国得以形成的重要教育活动。上古的天下大同不是发明创造,也不是格言,而是历史实践,是有着高度智慧的圣贤,成功的将多元文化、多元背景的人们团结在一起,彼此共同协作,创造文明、创造幸福生活的经历总结。

  如何承继祭祀?全在母亲,母亲生养儿女、教养儿女,就是承继祭祀。因此,古人对婚礼非常恭敬、谨慎。《群书治要.礼记》云:「昏礼(即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并在批注中说:「敬则能终,苟则易离」。这是说结婚是两个家的结合,上能够祭祖、传承祖宗家业,下能够有后代,所以要立德以为子孙万代所凭依。因此,如果对于婚姻存恭敬的态度,就能够善始善终;但是如果是随便的态度,则难免离散。这段记录端正了我们对于家庭的观念,也揭示了现代社会离婚率不断攀升的原因所在。如果对于婚姻采取非常恭敬的态度,对于自己即将迎娶的太太、即将嫁入的夫家上下都非常恭敬,这个婚姻必然得善始善终;如果因为两个青年人看着顺眼而很随便的结婚,认为是个人的自由,就很容易带来始乱终弃、离婚收场的结果。

  由此可见,家庭的幸福与资产、地位无关,它始于对婚姻的恭敬、谨慎;成就于通过传承祖德,承继家道;反应在定时祭祀、报本反始。国人远在文字出现、国家形成之前就非常重视祭祀,念念不忘祖先,足见祭祀是孝心自然而然的体现,正所谓「事死者,如事生」。传统文化完全是真情自然的表露、自性天然的流现,没有迷信,也没有压抑人性,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对待生活的自然状态。在这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家里,贤妻良母成就父子两代君子,真的是「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妇」。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永远的家,永远怀念的故乡。

  乙、释「女」

  《说文解字》言「女」字为象形字,小篆写为,《文字蒙求》言此字像女子「敛抑之状」。段玉裁指出,称呼女性为女子,与称呼男性为男子,皆为尊称。所以,古人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尊重是等同的。「女」字所蕴含的教育就是,身为女性要谦卑、含蓄(即敛抑)。

  为什么对于女性要特别强调敛抑呢?此中有很深的教育意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言:「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这是说,在教育小孩子的过程中,想让孩子有教养,不能打闹,师友对他的教诫,都不如每天在身边照顾孩子的保姆、母亲的指导;想要让一般人都放下竞争、斗争的心,告诉他们尧舜之道,都不如家中的妻子对他的劝谏。因此,身为母亲,她的德行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吉凶。一个充满爱心、诚敬谦和的母亲,才能培养出喜悦、安详、有礼的孩子,才能令家里家外一团和气。

  陈弘谋在《教女遗规》中,首篇便是汉朝曹大家班昭的《女诫》,而《女诫》的第一章就是「卑弱」,「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这是说,女子在家中,对家里的每个人都能谦让,都能平等的礼敬;心中总是想着别人,而不是自己;从来不会夸耀自己,但是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也是勇于认错、勇于改过。她还要承受许多委屈,但是她都若无其事的承受下来,彷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她非常恭敬而谨慎,似乎是在深渊薄冰上走路一样小心,不让他人生烦恼。这就是她的谦卑、她的柔顺,永远都处在低位,好让一家人都能高高兴兴的生活(见图三、清代画家金廷标所绘《曹大家授书图》,从中可见传统文化大家庭的温馨和美好)。

  古今中外常将母亲比作大地,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神祇莫过于象征着生命的大地女神该亚,西方至今还有以该亚指代地球的说法。足见我国将「坤」指代女子与大地,是人类热爱生命、敬畏天地之自然显露。大地胸怀博大,忍辱含垢,而令万物得以生长,正好可以喻母亲之圣德。母亲之神圣,在于身处低位、平等承托一切,从而令生命得以茁壮成长,这就是谦卑之德。《易经》的谦卦,意象是高山在大地之下,以示谦卑之至。谦卑至此,必然万事得吉祥,故女子是给一家带来吉祥的。对此,汉代的曹大家特别值得学习。

  曹大家本是女史,东汉史家班彪之女,曾帮助父亲和兄长班固完成《汉书》的撰写,才学非比平常。及至作《女诫》,被和熹太后召入宫,教授皇后等女德。后来《汉书》问世,经学家马融跪在藏书阁外,请求向她学习。即便受到如此礼遇,曹大家依然十分谦卑、谨慎,形容自己,在夫家四十多年战战兢兢,总怕「德有伤,贻亲羞」,并教育家中的女子,一生务必以卑弱自守(见图四、国画《班姫续史》,显示班昭续写《汉书》时的情形,此中可见女史的谦卑婉约)。

  《周易》有言:「敬慎不败也」。女子果然能够守谦、守敬,必然能够感得一家吉祥、家道恒昌。谦是因,顺是果;顺是因,和是果。是故,对于和睦一个家庭,敦亲睦族,首先是谦德;对于培养一位比德于玉的谦谦君子,母亲的谦德十分重要。曹大家说:「谦则德之柄,顺则妇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这是真正有智慧的教育,这是长善救失的教育。孔子云:「欲不可纵,傲不可长」。佛陀教导每一个人,求道务先忍辱。因此,古人对女子的教育就特别强调用谦卑对治傲慢,用屏气敛声对治虚荣浮华,用布施随喜对治悭贪嫉妒,这些教育全都蕴含在「」这个字中。汉字之智慧,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

  中国的传统文化,字字句句、点点滴滴,全为成就圣贤君子,全为造就幸福生活。今天的国人拥有这样宝贵的文化遗产,怎能不用心继承、发扬光大呢?正因如此,古人总是将夫妻之间举案齐眉、互敬互爱视为理想,这是有很深的教化意义。夫妇在家中很容易放逸、随便,又因夫妇是最亲近的人,很容易因为看到对方的缺点而失去恭敬心。因此,夫妇之间的恭敬便是君子之慎独。现代社会,由于女性普遍受到西方的教育,多认为恭敬先生是封建、压抑女性。另一方面,男子也会因女子日益强势而惧内,或者变得更加强横,夫妇之间竞争不断升级,家庭宛若战场。这些都是失去礼、敬的流弊,深受其苦的不仅是夫妇,更是孩子。是故,现代社会常为青少年犯罪、吸毒等问题所困扰,究其根本还在夫妇。故古人说「闺门为万化之源」,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丙、释「贞」

  《说文解字》说贞,「卜问也」,这是贞字的本意。《康熙字典》言贞又有正、定的意思。

  上古的占卜最容易被人误解,不仅今人视之为迷信,即使是中古时期,已经觉得此举非智。事实上,我们的老祖宗在上古,凡遇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必然整肃身心,认认真真占卜,以期能够做一个利益千秋万代的决定。上古的圣王,他们念念所想的是整个天下,考虑的是对千年之后的影响。虽然古圣先贤已有圣德,但是益发谦卑,他们知道做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非人力所能为,因而毕恭毕敬,以至诚感通求神助天佑,这是圣人的谦卑和爱心。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国家面临重大决定而进行占卜,必然诚心正念,心安神定,如此才能以中正之心感得中正之神谕。

  这种视天地宇宙为一体的心念,心有所感,境界必有所应,并不是迷信,有高深的科学依据。现代量子力学研究已经证明,彼此相关的基本粒子,当一个粒子受到干扰,另一个粒子无论距离这个粒子多么远,必然同时发生相应的反应。这一点,便是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亦是贤首国师所言,一念才动,周遍法界。正面的心念感得正面的能量,负面的心念感得负面的能量,起心动念不可思议。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结晶实验,更是为念头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了印象深刻的证明。所以中国人的敬天尊祖,都有极其深厚的含义,确实发人深省。

  宇宙万物为一体,超越时空的融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深奥的含义就体现在「孝」字上。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表示父子是一体,从这个一体延续开来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皆为一体。又《说文解字》言孝,「子承老也」,也就是说孝养父母,让父母安心,善继父母之志是孝,故孝道在于能够将家风、家道、家学继承下去。由此建立了师道,故好学生能善继师之志。师道的继承在教学;家道的继承在祭祀。

  祭祀与占卜一样,都是净化心灵,诚心正意,以至诚感通而得天佑。占卜不仅是谦卑,更是正念。故贞的引申含义是「正」和「定」。女贞,本意是指女子得其正,心念得其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做为家中的灵魂人物,女子必先守住自己的家,安住自己的本分,如此家得以安。故汉字造字,将女子放在房屋里,便得「安」字。若身为女子,心逐外驰,把家庭荒废掉了,一家人纵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也是家无宁日了。心念得其定,身得其正,这是「家人利女贞」的第一个含义。

  家人利女贞的更深一层含义是,女子是维系家风、家教的第一位老师。所以,母亲除了全身心持家、相夫、教子以安定全家之外,更要将心念安住于本善之中。人无完人,一家人聚在一起是多生多劫的缘分,需要珍重、珍惜。因此做为母亲,首先就要坚信家中每个人(包括自己)都是本性本善,本来是佛;坚信每个孩子,无论天资聪愚、习气厚薄,皆是孺子可教,假以时日,皆可成圣贤君子。由此生出对家人无限的爱心以及无比的恭敬,在这爱敬存心之中智慧自然生起,明白如何改过以引导家人迁善,这分爱心、智慧以及忍辱,就能逐渐把传统文化的教育带回家中。

  虽然我们传统的家道、家训已经断了好几代人了,就算是我们的祖父母也对此十分生疏。现在追溯起来,似乎只有先秦的古书、六朝的历史、明清的笔记等,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所幸的是,净公上人将儒释道三学的根本,《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列出来,帮助我们从头开始。前清有弘谋先生会集《五种遗规》,将前人的教诲撷其精华,整理成册,帮助我们重新扎根。即便如此,幼无善教之流弊,依然令我们虽然有明师指导,虽然有文字简明的经典,还是学起来如同隔靴搔痒,不得其门而入。正如同南北朝生于乱世的颜之推先生所言,幼时失教,长大后读圣贤书,往往觉得「经目过耳」,而不能「铭肌镂骨」的感同身受。在这种情况下,坚信本性本善,仰求祖宗加持,务必认真改过,就成为入德之门;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不断实践、至诚感通,就成为入德之途。这就是《了凡四训》所言之四心:发耻心、畏心、勇心及长远心。尤其是长远心最为难得,传统家庭教育断掉好几代人了,我们重新开始振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个人的一生,即使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可废。若有求速成之心,则很有可能让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之复兴断送在急功近利之中,不可不慎!

  二、实践诚敬谦和

  曹大家在《女诫》第一章,就将女子在家中力行圣贤之道,总结为三个方面:一、谦让恭敬;二、勤劳俭朴;三、清静自守。以下分述之:

  我国古代女性常常劝告夫君、孩子不要争名夺利,处处礼让。秦朝末年的时候,镇江一代有一位叫陈婴的人,因为世乱而被当地人奉为王。他的母亲连忙说:不行!自从我做了你家的媳妇,一直都贫贱、穷困,一下子富贵起来不祥,不如把兵权交给别人。陈婴听妈妈的话归顺汉军,
 楼主| 发表于 2018-9-2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

  女子以勤俭为德,这不仅是中国人如此,古代希伯来文歌颂好女子也是非常勤俭。她们晚睡早起,早早为全家人预备好美味的饭菜;冬天未至,全家人的棉衣都已经缝制好;每天她都在默默的奉献,让家成为每个人温暖的港湾。传统中国女性之勤俭、吃苦耐劳,是许多现代女性对于祖母、曾祖母最深刻的印象。她们从早到晚,安安静静的在家中劳作,一切都井井有条。即使是八、九十岁的高龄,只要能动,也是终日劳作不息。她们一生,每天都做出丰盛的饭菜给家人吃,自己却往往吃一些剩菜、剩饭,还怕家人不好意思,会念叨说这个菜我爱吃。我们把餐桌上最好的鱼挟给祖母,她们会说:这个我不爱吃,你们小,多吃点。在寒冷的冬天,祖母总是把暖和的新被子留给家人,自己用旧被子,觉得实在是太冷了就搭上棉袄,可是棉袄也是破旧、落了许多补丁的。我们怕祖母冷,和祖母睡一个被窝,祖母还会把我们冰冷的手放到她的心窝里,问我们冷不冷。许多乡村的老太太虽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出过几次远门,但是她们的爱心、敬让、勤劳俭朴,令许多现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望尘莫及。

  女子除了勤俭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德行就是贞静。古代大家族成员众多,难免人多嘴杂,因此守静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也是「贞」的含义所在,故古人常将「贞静」连用,言女子端庄娴静(见图五、清代画家金廷标所绘的教子图,从中可见母亲的娴静、温柔、慈祥,与孩子在母亲身边的幸福、美好)。女子能够端庄,别人望之不生烦恼生欢喜。所谓端庄,是穿着举止都很得当;娴静是女子不多言,亦无是非人我之心。端庄娴静,以德化人,则家中种种不和、怨怼皆能随着家庭主妇守住心念、清静待人、谨慎做事、无私无我逐渐得以化解而一团和气。

  印祖有云:女子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夫妇之结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不可不恭敬、谨慎对待。一门和顺就是在积功累德,是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如果夫妇不和乃至离婚,小孩成长于缺乏母教的环境,日后恐为社会带来更多困扰,破坏社会的和谐,为人父母者都必须承担这些因果,不可不知。

  三、结语

  家是社会的细胞,家之成,在于爱、敬,体现在祭祀上,体现在慎终追远上。真正能够成就一个家的关键,还在于女子真正能够心无旁顾、守贞守静、一心一意护佑家人。成就一个家之和谐安宁的,是女子诚敬谦和的品德。

  上个世纪初,印光大师教导世人,教育好女子是天下太平之根本。印祖这段重要的开示,便是「家人利女贞」这句卦辞的高度总结。「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天下治乱之本,在于匹夫匹妇之能尽伦尽分与否。故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此固一切匹夫匹妇之天职,非独指有爵位者而言也。而家庭之教,母教最要,以人之性情,资于母者独多。居胎则禀其气,幼时则习其仪。其母果贤,所生儿女断不至于不肖。譬如镕金铸器,视其模,即可知其器之良否,岂待出模方始知之哉。国家人才,皆在家庭。傥人各注重家庭教育,则不数十年,贤人蔚起。人心既转,天心自顺,时和年丰,民康物阜,唐虞大同之风,庶可见于今日。是以忧世之士,莫不以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为挽回世道人心之据」。

  以上是不肖弟子近年来学习的小结。弟子努力改过,惭愧不已!至诚恳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老师学长们慈悲教导。不胜感恩!惭愧弟子越溪顶礼敬呈。

  老法师:我们今年清明祭祖快到了,越溪这篇文字非常好,我想应该在我们祭祖活动里面要把它印出来,一起分发给大家。她所说的,句句都是真话。两百年前,或者说一百年前的社会,大家都懂得、都明白,两百年前落实了;一百年前逐渐疏忽了,但是都知道,真正认真去实践的人不多;到现在,六十年前,有一些知道的人,不多了;六十年是一甲子,这一个甲子过去到了今天,你要去问这些常识就不知道了。所以这篇文章就非常重要,我们在祭祀里面,祭典里头分给大家。必要的时候,我这样想着,越溪再发个心,把这份文章做详细讲解,做一个光盘,在祭祀之后,这个文字光盘分发给大家。

  这是什么叫家,家太重要了!中国古人我相信,那是一万年前的事情,绝对不是有了文字之后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不齐国就乱了,社会就乱了。家,现在连家都不认识,什么叫家都不知道,他怎么齐?现在非常遗憾。中国自古以来,是全世界最重视教育的一个族群,连外国有识之士都感叹,中国人最懂得教育。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现在向西方人学,总认为中国教育太严肃了,没有外国人那么活泼,没有外国人那么自由,中国约束太多了,殊不知那是德,那个才能造成中国世世代代的长治久安。这个族群绵延到现在没有被消灭,看到还要复兴,只要回头,只要找老祖宗这些规矩,我们相信,这要建立信心,对老祖宗有信心。老祖宗确实比我们高明,我们今天这些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也比不上老祖宗。老祖宗不是不懂科技,如果科技不能跟道德教育并行,这个科技会害人,现在我们深受其害,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有先见之明。德行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个科学技术带给人是幸福,不能不知道。

  好,这个我们交给慧蓉师去看看,找个时间,抽一点时间把它讲讲。这样子我们祭祀,这个意思就圆满了,让大家看到祭典的严肃,再能够有这堂课,让大家了解为什么要祭祖宗,让大家知道。好,第二篇是蔡老师的。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老师学长们好!惭愧弟子礼旭,今天向大家报告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

  唐朝的太宗皇帝在治理国家的时候,知道从几千年圣哲人的智慧当中找治国的智慧方法,他命魏征从一万四千多本书、八万九千多卷当中选出六十六本书(所以称群书),将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精要的教诲摘录出来(所以叫治要),编成这一套《群书治要》,从而成就了唐朝盛世「贞观之治」。现在的国家社会出现种种的乱象,那应该找谁?要找祖先。我们在这个时代,要懂得从五千年圣哲人的教导当中汲取智慧、汲取方法。

  我们现在整个中国,在习主席的带领之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习主席的父亲习仲勋老先生是最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最重视《群书治要》这部宝典。冥冥中都是祖宗之德在护佑。

  一、真正的管理: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

  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称「君道」,总结起来就是「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是领导,领导人要知道自己要把团队引领到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所以,做为领导要以身作则、知人善任;亲是关怀爱护,不分彼此,像一家人一样;师是能够引导、教导他,是能够传道与他,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师的角色。真正好的领导,就是做下属的家人,爱护他们;做他们的老师,引导他们;做他们的领导,带领他们提升人生境界。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为君之道在教育为先。教育界必须重视伦理、重视教学智慧的传承,这样我们一代才比一代强。「好学近乎智」,要用功好学、深入经典,他才会有智慧。我们希望老师们有智慧,老师们好好学,必须谁来带动?这就需要学校的领导来带动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为先,教孝为本

  「君」是领导、是督导、是主导。做领导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是引导整个方向的,一定要抓到根本,不能本末倒置。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群书治要36O》卷一,第173条)。教育的根本在哪里?就是教孝道。德行是本,而德行的本是什么?是孝,教育就要从这里开始。

  我们人生所有的努力都要从根本去下手,根本建立了,道德随之产生,家道、事业之道才能够产生,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仁爱的根本所在。我们老祖宗的教育叫爱的教育,从哪里开始?从对父母的亲爱开始。老祖宗通达人性,他这个观察是高度的智慧,发现小孩跟父母那种爱是天性,没有人教的。一、二岁的孩子看到爸爸、看到妈妈,好像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了。他不会说我要一辆轿车才会快乐,是不是?他没有那些欲望,他保留了那个天性。

  所以老祖宗爱的教育是什么?第一个,终身保持父子有亲的那种亲爱。高昌礼部长原是司法部部长,现在退休了。他在山东做一级主管的时候,每天出门时都会背个公文包站在父亲面前:「爸爸,我要上班去了。」他爸爸给他整整帽子:「好,儿子去。」他还保留那种赤子之心。一般五、六十岁,当那么大的官,可能对父母都很傲慢。终身保持这种天性是最幸福的。

  再来,把这种天性再延伸开来对兄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再延伸到所有家族的人,延伸到邻里乡党,所有的邻居,延伸到社会大众,最后不同种族、民族的大众,「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皆须爱。孟子告诉我们,「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爱自己的父母,很自然的会亲爱他人、亲爱人民,亲爱人民再延伸,就会去爱一切的生命,不会去伤害它。

  仁爱心是从家庭里面的孝悌延伸出去,延伸到学校去,老师叫「师父」,说明师生关系是父子关系的延续;同学叫「师兄弟」,这是兄弟情感的延续。出社会不管他在哪个行业,都有师父、师兄弟,所以都有像一家人一样的道义。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群书治要36O》卷一,第175条)。他侍奉父母很孝顺,这分孝心再延伸到国家社会去。国家领导人叫「君父」,他用这分至诚的心来对待国家、对待领导者。

  现在为什么说忠臣很难找了?因为根没有了。忠臣出于孝子之门,现在各个行业都觉得员工不听话,流动率很高,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下属,这是因为孝道缺失了。所有家庭跟社会的问题,根源都在孝道。一个人对兄长、对长辈非常恭敬,他到社会当中去,在各个行业当中,只要一看到长者,他就会非常的恭敬他,非常礼敬照顾,所以「顺可移于长」。

  以前中国是大家庭,很多做事的能力、跟人和睦相处的智慧都在家庭里养成。「居家理」是在家里形成的做人、做事能力。「故治可移于官」,以后当领导或者在哪个行业,都有能力去做。在家中养成这些孝悌的品性,才能在外建功立业,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这个美名就显扬于后世,大孝显亲了。《汉书》里也讲,「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所以提拔重要干部,先到家里去调查了解一下,看是不是孝子。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群书治要36O》卷一,第178条)。根本是孝道,是知恩报恩。祭祀祖先就能懂得知恩报恩,懂得尽孝。所以只要抓到根本,本立而道生,学业、家业、事业都能有所成就。为君之道要抓住根本,根本在教育,教育,德是本、孝是本。《论语》云:「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只要人有爱心,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人有爱心了互助互爱,世界大同,这是一条活路。不能走死路。根本找到了,有孝心,再把爱的原点延伸开来,爱兄弟、爱邻里乡党、爱社会大众、爱世界的人。

  三、传统文化爱的教育

  传统文化爱的教育,核心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个教育从四、五千年前就开始了,一直传到现在。圣人担忧,人要是没有接受教育,就会跟禽兽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圣人「教以人伦」,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教育之本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百善孝为先」,所以,长养孝敬的心是教育之本。孝子一旦当官,都是好的父母官。孝心开了之后,「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他的「悌」就发出来了。「孝」是根,「悌忠信」是本,「礼义廉耻」是枝干,「仁爱和平」是花果。这是符合人性的教育。「孝」是侍奉双亲,很自然他跟父母是最亲的;「悌忠信」是在整个家族里面敬长,孝敬老人、友爱兄弟,敬长;接着出社会「礼义廉耻」。事奉领导者,对一个团体尽忠,这是事君;最后是爱众,爱护众生、爱护社会大众,这顺着从小在家庭当中延伸出来的德行教育。

  「忠」是尽心尽力的态度。《弟子规》「入则孝」,句句都是把人最重要的德行给引发出来。「亲所好,力为具」是忠,父母希望他有好成绩、有好德行,他尽力去做,这是忠;对老师交代的事情,一生尽力去做到,这个就是忠。孝顺父母,孝顺他的师父,这是德行的大根大本。「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交代的事情要赶快办到,不可以拖拖拉拉。现在的人是父母交代的事拖拖拉拉,客户交代的事马上去办,那不是信,那是看在钱的分上。对父母不守信,对客户会守信,那个信是假的,那是对钱守信用,它不是从对父母的这分信出来的。所以,「百善孝为先」,孝心一开,百善皆开。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育是性德的教育,他相信人有明德、人有本善。可是西方的功利,它不相信人有这个性德,它觉得人有习性,所以它要透过法律来约束。这是东西方的不同之处。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很相信人,不怀疑人。不好的是后天的习性,这是「苟不教,性乃迁」。而我们东方的信,因为它是性德的教育,要对得起良心。他的守信不是白纸黑字写下来才守信,他在心里面起一个念头,他都不愿意违背,这是具备八德中的信德。

  八德中的「礼」也在孝道之中。《弟子规.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教,须敬听」都是礼敬。「义」是道义,「丧三年,常悲咽,事死者,如事生。」这是古人那种情义之浓,一想到父母的恩德,忍不住自己的悲伤,这是义。培养「廉」之德。「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一有东西都是先给爷爷奶奶、先给父母吃,他不会有贪念,不贪就有廉。「耻」是羞耻心。「德有伤,贻亲羞」,这是深怕自己的行为羞辱父母,这是他廉耻的心发出来了。

  「仁」德的培养,「冬则温,夏则凊」,这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达到细微之处。爱心的培养。「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们看胡小林老师,他母亲身体很不舒服的时候,他怕他母亲出什么状况,拿那个线绑在自己手上,也绑在妈妈的身上,一有什么动静赶快起来照顾母亲,您看那分爱有多么的细腻。

  「和」是和气,「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很和平。什么时候能心平气和?「号泣随,挞无怨」。他一心一意为父母,父母误解他还打他,他心里都没有留一丝一毫的埋怨,这个人这一生都是平的。心平的人不会跟人家起冲突的。

  由此可见,「入则孝」一章,就是在教我们孝心一开,百善都开。真的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悌忠信能把整个民族团结起来。人有礼义廉耻,有义就能把百姓摆在第一位,能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这样他才能办政治,才能真正以人民的福祉为先,这个才是民权。

  「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从政者如果疏忽了就会贪污,民主制度就变成政客拿来玩弄的。所有出现的乱象都跟没有这十二个字直接相关,只要恢复了这十二个字,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例如,有了孝悌忠信,就会修身齐家;有了礼义廉耻,就能带好自己的团体,做社会的表率,这也是在利益国家;有了仁爱和平,就会重视社会福利,去爱护他人,民生问题就克服掉了,爱心更扩大到平天下。落实了这十二个德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每一个人都做得到,在哪里做?就在自己的家庭,在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在这个行业做就做得到。

  四、传统文化的管理实践

  修身

  君道实质的落实,就是我们老祖宗讲的三宝:君、亲、师,这是世间最重要的三个角色,这三个角色能正,天下就安定了。君是带领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亲是父母,代表家庭。父母有智慧、有德行,下一代就会出人才;有了人才,国家、民族就会强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安定了,社会一定安定,国家一定愈来愈兴盛,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亲很重要。接着是师,老师循循善诱,不疲不厌,传道授业。要把人生每一个角色扮演好,要把领导的角色扮演好,这三个精神一定都要能契入。我们要像家人一样去爱我们的下属,这是「作之亲」;我们要引导他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就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要能抓住机会点进行机会教育,这是「作之师」。

  所以君道,「以身作则」是重要原则;「知人善任」是关键。《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又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修身从修这颗心下手。「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要有真诚。真诚容不容易?真诚是每个人都有的。身要怎么修?就是去掉我们的习气,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这个都跟和谐一个团体有关系。所以我们一谈到「和」这个字会想到什么?「和爱」。和从哪里来?你处处爱护他、关怀他,当然就很和谐。

  夏王大禹给他后代的教诲说:「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群书治要36O》卷一,「君道」第5条)。

  「内作色荒」是好色,「外作禽荒」是去玩乐,「甘酒嗜音」是喜欢饮酒作乐,听靡靡之音,「峻宇雕墙」是喜欢住豪宅、开豪车,这些都是欲望。领导国家的人,这些欲望中假如有一条,国家就会败亡。一个领导者、一个君主最大的祸患,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群臣」指特别会巴结谄媚的人,底下的实际情况就传不上来了,因为领导只想听这些好听的。

  家败于奢,人败于逸,讨人厌败在骄。勤俭才是有福的人。孩子假如用水、用电都为天下着想,这样的教育是带给孩子一生的幸福。因为节俭,孩子自然而然仁爱的心就生起了。

  《大学》又说:「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大学》讲的「上好仁」,「下」所感染到的,「下」也是有道义的人。商汤感召伊尹辅佐,周文王感召姜太公为太师,都是仁义心相交感,这是「和爱」。有了和爱就会恭敬、尊重下属,会先传递一分尊重、关怀。这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也是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有了这种爱心,就有了向心力,上下就一心,就会「和敬」。

  「爱」,没有贪名贪功,这样才能时时为对方着想。不傲慢才能尊重、谦卑,这是「和谦」。谦虚让人家如沐春风,而且领导要谦虚的「让功于众」。还有「和平」,要能平等对待,才能和睦相处。平等心重要,不能有爱憎的心。这些都是修养,是心地上的功夫。信任、不怀疑非常重要,所以要「杜谗邪」,就是讲一些是非、讲别人坏话的时候,我们领导者不要受影响。

  做为领导者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做考虑,不会因为自己的爱憎、忿怒而伤害了天下的利益、公义。领导恃才傲物、刚愎自用,就会出现不顺己意时就生气,而且人有控制的念头,这都是贪求。

  反身

  让我们来看下面这段话,「德行言语应当学」: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抱怨带来记恨,宽容乃是智慧。少说讽刺的话,多说尊重的话;讽刺显得轻视,尊重增加了解。少说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伤害形成对立,关怀获得友谊。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商量的话;命令只是接受,商量才是领导。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能。

  具体来讲,我们的修养落实在每天的言语上面。从「德行言语应当学」的教诲,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我们处世,整个风气都是忘怨记恩,团体一定和谐、一定兴旺。「恩欲报,怨欲忘」。商汤王说过:「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是说,我本身自己有过错,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的百姓;万方的百姓假如有罪过,都是我没有做榜样,都是我没有教育好他们,所以罪不在他们,罪由我一个人承担。所以,「圣人常受天下之责,而无责人之心,是以终无怨」,就不会有人埋怨。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群书治要36O》卷一,「君道」第25条)。这个「躬」就是自我反省,而对别人是宽容的,「薄责于人」,这样才能远离别人的埋怨、怨恨。孔子说:「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不去苛求别人、要求别人,自己先正己做好。真的有这个态度,你做得愈好,底下的人愈感佩,他会效法你。反身的重点都是能反省,反求诸己。

  敦亲

  君道第三个重点是「敦亲」。其领导者自己也要齐家,他自己的家能和乐,他的心情愉快,他更有修养来教导孩子。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群书治要36O》卷一,「君道」第19条)。夏、商、周这些圣贤、君王一定尊重他的妻子,为什么?他很有道理的。妻子是亲人当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个角色。为什么?因为太太要祭祀祖先、照顾父母、相夫教子,所以她是主妇。儿子为什么要恭敬?那一分恭敬是因为儿子是祖先传下来的血脉,我们要尽力把孩子教育好才对得起祖先,是对那一分职责的一种恭敬,「敢不敬与」,时时都是保持这个恭敬的态度,对妻子恭敬,对下一代恭敬,好好教育他。

  再来,对自己身体也要恭敬。为什么要恭敬自己的身体?因为伤了身体就让父母担心。就好像树一样,你伤了它的枝,最后就伤了它的根;伤了父母的心,就是伤了我们做人的大根大本。这是孔子在《孔子家语》里面讲的一段话。

  尊贤

  君道的另一重点,是为君者要尊贤。「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群书治要36O》卷一,「君道」第37条)。

  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其实我们看到这里就是「无常安之校,无恒治之学生」,是吧?因为治家跟治团体、国家是一样的道理。怎么样才能安定下来?要尊重中层干部,尊重人才,关心他的身体,关心他的家庭,而不只是看到任务,看到那个工作而已。这是「尊贤」。

  纳谏

  纳谏是要能接受劝谏。舜王讲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群书治要36O》卷一,「君道」第48条)。

  我有哪些,「违」就是做错的地方,你们要扶持我,要帮我指出来。你们不要当面都说没问题,很好,然后背后还说我哪里做得不好。

  五、结语

  总之,领导者要有爱心,反求诸己,管理以教学为先,为君以德服人。「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民国时期的至孝,王凤仪善人,将君道总结成以下三点,可以做为本文的总结。第一个,「永远治己不治人」。永远先对治自己的问题,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先去指责别人。第二个,「托底就下」。一个领导者永远想着发现人才、栽培人才,这是真正的有忠心、有仁慈心。第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1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假任何势力」。我们不假任何势力,是把道理跟下属讲清楚,让他很欢喜、很有责任的来一起完成这个教育的工作,这就是《弟子规》所说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这些智慧的教导,现在很少能听得到,也很少有人讲了。所以说,我们现在民族的处境,是比晚清末年被列强侵略还要危险。因为传统文化面临断根的危险,而且我们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个危险,所以情况就更加危急。父辈那一代还懂得孝顺,不知不觉三十年过去,到我们这一代却是自私自利,什么时候价值观发生颠倒我们都不知道。真正厉害的是享乐安逸,它让人不知不觉堕落下去,自私自利。

  因此,一切都是教学为先,这是真理。全世界最重要的行业就是教育。你有再多的钱,再多的武力,再多的所谓外交能力、法律,统统解决不了问题,统统根本是人心的问题,只有透过教化才能真正解决。「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人现在就是不知道「道」、「义」,自私自利,才会有这么多灾难。

  现在天灾为什么这么多?《尚书》说:「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群书治要36O》卷一,第356条)。

  老天降福、降灾不是常在某一个家,或者某一个地方,重点是福祸是自己招感而来。一个人如是,一个家如是,一个团体甚至国家亦如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物理和心理是一体的。所以说:人心善,风调雨顺;人心恶,天灾不断。教他做有道德的人,才能解决天灾。

  有少数的科学家,他在往物质跟精神不能分开的方向一直在研究,现在慢慢快要研究出来了。量子力学的研究有本书《念力的秘密》,它说到以心控物,人的念头、心念可以影响整个物质,首先发生转变的就是身体,意念可以转变身体的素质。英国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一个女孩),妈妈得了癌症,妈妈还是单亲母亲,所以她们很苦。小女孩每天给她妈妈写一封信,都是感恩她妈妈,祝福她妈妈,每天写一封陪伴妈妈。半年多以后再去检查,她妈妈的癌症也没有了。她都发好的意念给她妈妈,而她妈妈有这样孝顺的女儿,每天心情愈来愈好,病就去掉了。

  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真正有仁慈心,怎么会遗弃他的父母;「未有义而后其君者」,有道义的人决定不会把国家、把领导者放在后面,他会放在前面。所以仁义就能够化解整个问题。

  可是,东西方人都对这些教诲没有信心,所以我们说到最后,信心很重要。请问大家,如何让世人再恢复信心?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要把经典(如《群书治要》)的教诲做出来,才能让人相信。

  以上就是弟子恭敬学习《群书治要36O》第一册「君道」的心得报告。恭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老师、学长教导。惭愧弟子礼旭顶礼敬呈。

  老法师:蔡老师的报告,所说的是我们现前的社会,现前的社会确实出了问题,问题的根在哪里他说得很好,根是信心,这是最大的危机。现在的人不相信老祖宗的智慧,不相信老祖宗的理念方法,也漠视了老祖宗的经验。那他们自己有没有方向目标?没有,自己没有,又不相信祖宗。他们相信什么?相信科学。科学怎么说?拿证据来。所以礼旭的最后结论对了,我们要把圣贤教诲做出来,做出榜样来给他看,他就相信了。你没有做出来,说得再多、说得再好,他听了也点头,到最后告诉你,这些事情过去了,现在人做不到,这才是真正的危机。所以我们必须要做。我们做,别人不做,别人不做,我们还是要做,我做了一辈子了。

  过去我说过,我们社会上每个人,从事某一个行业,只要把自己本分做好,大家合作,这个社会就非常美好。我选择的这是教师,这个教师是义务教师,是无条件的。释迦牟尼佛走的路我走了六十多年了,愈走愈感觉到释迦牟尼佛的伟大,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他选择了一条路,对社会大众做出最大的贡献而让人佩服,是教学。释迦牟尼佛没有建道场,他没家,他晚上住在树下,白天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生,从三十岁开始,开悟之后教学,教到七十九岁过世,一生说了这么多的经论留给后人。这些东西谁教他的?这点重要,太重要了!究竟圆满的智慧从哪里来的?我们对他一生的行谊见到了,相信了,佩服他,他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你只要把真心找出来,真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道德,就能改变一切,他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看这里举了个例子,英国的一个小朋友,对她的妈妈完全用善心,没有丝毫怀疑,有信心,妈妈的病居然不需要医治自己好了,这就是境随心转。佛在经上常常说「相由心生」,相是物质现象,从哪来的?念头变出来的,所以念头才是主宰。人心里念头清净、善良、慈悲、真诚,他什么病痛都能恢复正常,为什么?那个善心能把所有带着病毒、不善的细胞恢复正常,就这个道理。

  所以我建立信心,人家不干我干。我的老师教我,劝我出家,我出家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别人不干我干,我一个人干得很辛苦,反对的人很多。什么样的辛苦都无所谓,为什么?我们一无所求,每天能吃饱、能穿暖,有个小地方睡个觉好了,其它没有那么多必要。统统要放下,这是最有智慧,释迦牟尼佛走的这条道路,我愈走愈欢喜,愈走愈佩服他,他真是太伟大了。

  我们希望,每一个宗教的宗教徒都应该学圣贤,圣贤是无条件、究竟圆满的付出,而不要求回报。虽然辛苦,不会走绝路,会有很多人支持,会有很多人帮助。支持帮助,我们得适可而止,不多要求,多要求就会起贪瞋痴慢,烦恼就起来了;不多要求,守住本分,就没有这烦恼。好,我们还有时间,看底下刘老师有一份报告。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大家好!不肖学生分享的心得报告题目为:「从《群书治要》浅谈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备受推崇的治国之道,但是如何全面的理解依法治国,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认识依法治国的理念,不仅能使我们有选择的借鉴西方治国理政的经验,更能帮助我们规避西方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出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群书治要》中的一句箴言,浅谈一下全面理解依法治国的问题。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蝎。减食以中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五十《抱朴子》。意思是: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乱象;朝廷对国家大事的谋划不当,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禾苗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和老鼠一样。这句话是指,如果遇到问题不能向内求解,而是意气用事向外驰求,就会使问题愈演愈烈,最终自取灭亡。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社会为什么会出现乱象?国家为什么得不到治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禁令不明确,也就是礼法制度不健全。人们不知道应当提倡什么、禁止什么,就会肆意妄为;做人没有伦理道德,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的混乱;国家没有礼法制度,就会出现社会秩序的混乱。可见明确的礼法制度,对于治国安邦是至关重要的。

  为什么会出现礼法制度不明的情况呢?第一,无法可依。导致禁令不明的首要原因,就是没有礼法可依。人们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混乱,没有行为准则,就会出现「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墨子》)的状况。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却没有统一的道德观念。就像现代社会,「我高兴、我愿意」成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们为所欲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社会怎么能不混乱呢?

  对比之下,我们就能发现古人治国理政的智慧。在古代中国,任何一个朝代政权取得之后,一般不超过五年就要制礼作乐,使整个国家都有礼法制度可循。一切都有了标准,这样社会才得以安定。譬如,我们经常讲做人要遵循五伦、八德。在我们没有学习五伦八德之前,很多人说我自己很孝敬。曾有一个小偷被抓进了派出所,警员对他说:「你违法乱纪,你很不孝。」结果他很不服气,说:「你怎么知道我不孝?我这个人很孝敬,我对父母很好。」不学《弟子规》不知道「德有伤,贻亲羞」,都被抓进派出所了,还认为自己很孝敬,这就是因为不懂得做人的标准所导致的。

  第二,朝令夕改。政令常常变化,而且没有连贯性,也会导致禁令不明。而朝令夕改的现象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没有抓住治国理政的根本,致使问题层出不穷,而不得不修改政令。今人不能体会古人制礼作乐是源于本性里的自然之德,反而嘲笑礼乐制度是专制帝王奴役人民的工具,而师心自用的结果必然是政策的频繁更改。中国古人讲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性德,是自然之道,它不仅是个人修身的标准,也是治理国家的原则;不仅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不仅能解决中国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能根治世界范围内诸如恐怖主义、环境危机等等问题。因此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五常」。为什么称为常?就是因为它是常道,永恒不变。但是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丧失了信心,不懂得遵循自然之道,而用自己的智巧制定了很多法令规章,却无益问题的解决,行不通时就要不断更改,这样就很难使禁令明确。

  第三,禁令繁多。「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禁令繁复则会导致百姓迷惑。在《群书治要.盐铁论》中讲:「道径众,民不知所由也;法令众,人不知所避也」。道路多了,人们不知道该走哪条路;法令过多,老百姓不知道应该怎样去避免触犯法禁。「故王者之制法也,昭乎如日月,故民不迷;旷乎若大路,故民不惑」。因此,圣明的君主制定法令,如日月一样昭明,所以民众不会迷惑;像大路一样清楚明白,所以民众不会困惑。「幽隐远方,折乎知之;愚妇童妇,咸知所避」。即使是偏僻幽隐的遥远之地,愚昧无知的人,乃至妇女儿童,都知道什么是不法的行为而不去触犯。「是故法令不犯,而狱犴不用也。」这样就没有人违犯法令,而监狱和刑具也都用不上了。

  法令过多会使人民迷惑,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人们误以为社会乱象丛生的原因是法律不够严密,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却没有意识到伦理道德教育的缺失才是社会问题的根本症结。因此施政者就把精力放在制定法律法规上,而忽视了道德教育。譬如现在腐败现象很多,一些人就认为,西方国家因为有民主法制,腐败现象就没有那么严重,所以我们只要把西方的民主制度搬过来,腐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仅仅看到了西方重视法制建设的一面,而忽视了西方的民主法制得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西方历史上看,西方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宗教文化。它的政治制度维护了公平正义,但是仁慈博爱、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是由宗教完成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社会治理也是靠两手抓,一手抓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一手抓仁慈博爱的道德教育。但是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仅仅看到了西方重视制度建设的一面,误以为把他们的制度照搬过来就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却没想到会出现「异体移植」的弊端,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同样的制度在西方国家能用得很好,一搬到中国就行不通了。譬如说,我们借鉴西方的民主制度来选举基层的村干部,但是村民的道德素质和理性能力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谁给他的钱多他就去选谁,谁能给他提供便利,他就去投谁的票,结果出现了大量的贿拉选票、营私舞弊的现象。

  看了这些问题,就让我们想到了孔老夫子所说的一句话,「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如果领导者有德行,无论是什么样的制度,他都不会做出危害国家的事;相反,如果领导者自私自利、以权谋私,再健全的制度,他都能想方设法的钻空子来谋取私利。

  西方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麦因泰尔写了两本书,一本书是《追寻美德》,另一本书是《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在《追寻美德》这本书中他就讲到:「对于法律的应用而言,它仅仅对那些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才有可能发挥作用」。换句话说,法律和规则是由人来制定的,如果立法者没有正义的美德,他只想到小集团的利益,不可能制定出公平合理的制度。而即使正义的规则制度制定出来了,还是要由人来推行,如果执法者没有正义的美德,也不可能把合理的规则推行好。所以麦因泰尔提出,「伦理学的任务不是去设计正义的规则和制度,而是要回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把培养美德做为伦理学的主要任务」。他的这个观点在西方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也得到了强烈反响。

  这样的观点,其实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人的著作中就有所表述。在《群书治要.孙卿子》(《荀子》)之中指出:「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荀子认为,法不能够独立存在,只有有了正人君子、圣贤人,它才能够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圣贤君子,没有正义美德的人,它就不可能发挥作用。所以,法律和制度是治理的开端和凭依,而圣贤君子是制定法律和推行法律的人。

  在反腐败的过程中,人们一直都在争论一个问题:到底是制度更重要,还是人更重要?在《群书治要.傅子》上,用一句话就讲清了制度与人之间的本末关系,「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明智的君主一定是顺着好的制度,才能够达到天下大治的效果。「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但是,并不是说有了好的制度就一定能够实行,达到天下大治的结果,必须还要由贤良之士来推行好的制度。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人并没有否定制度的作用,但是也不认为只要有了好的制度、礼法规则,就能达到社会和谐。

  从历史上看,在夏、商、周三代都曾经出现过天下大治的局面,特别是「成康盛世」,周成王和周康王统治的时期,监狱四十年没有犯人,治理得确实很好。但是虽然这些礼法都记载在典籍之中,他们的后代子孙却不能身体力行这些教诲,没有按照这些礼法去要求自身,治理天下,最后也导致了夏、商、周的败亡。

  所以,我们要认清社会乱象的根源,究竟是无法可依、法规不健全,还是法律法规已经设置好,但是人们却明知故犯?如果认为社会乱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法律的不健全,只是在法制的层面解决问题,就会导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现象,这是因为忽视了人心的治理。「不能止民恶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群书治要.袁子正书》)。不能制止人们作奸犯科的心,人的良心都泯灭了,欲望高度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刑法止恶,即使每一天都在外面执行死刑,也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行为发生。

  总之,如果重视法令的严苛,而不重视人心的治理,这个社会不仅治理不好,还会出现《汉书》上所描述的情形,就是「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以薪救火,愈甚亡益也」。法律条文刚刚颁布,命令刚刚下达,欺骗、奸诈的行为就产生了。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结果事态会愈来愈严重。

  相反,如果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人心的治理,即使制度不是很完善,能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呢?在《史记》上记载,汉朝兴起之后,把秦朝的严刑峻法都废除了,力求宽宥;把过分文饰的东西也丢弃了,力求质朴。当时的法网宽疏得可以把吞舟之鱼漏掉,也就是说法律制定得不具体,用现在的标准看可能漏洞很多。但是就是因为重视了道德教育,结果「吏治烝烝,不至于奸」,官员的道德素质蒸蒸日上,没有人作奸犯科,黎民百姓被治理得很好,生活也非常的安定。

  这些论述说明「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所以我们看到现在腐败现象很严重,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确实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人的贪欲膨胀、人心坏了,这才是更根本的原因。

  《群书治要.盐铁论》上说,「古者周其礼而明其教,礼周教明,不从者,然后等之以刑,刑罚中,民不怨矣」。古代的君王,首先要完善其礼义,昭明其教化;礼义完备,教化昭明,还有不服从的人,再按照其违法犯罪的程度处以不同的刑罚,刑罚得当,老百姓就没有怨言了。「今废其德教,而责之礼义,是虐民也」,如果没有道德教化,人民因为无知而犯法,则是残害百姓,是「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正如《汉书》中指出,「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在治理国家中,多用刑罚,人民就会怨恨背叛;多用礼义教化,人们就会和睦亲爱。《盐铁论》中还对刑罚与道德教化的关系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刑法对于治理国家就像马鞭对于驾车一样,好的御手不能没有马鞭就去赶车,而是拿着马鞭却不轻易使用。圣人藉助刑法来实现教化,教化成功了,刑罚便可以搁置不用,这就是《尚书》上所说的「刑期于无刑」。为什么要设立刑法?就是要起到警戒、威慑的作用,期望人们不要触犯法律。所以孔老夫子也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老夫子也判案,但是他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必也使无讼乎」,就是要让人们化解争讼、纠纷。为什么人们能不起争讼?就是因为兴起了道德教育。

  古人把地方官称为父母官,所谓的「民之父母」,本应该是爱民如子。《盐铁论》中说:「故为民父母,似养疾子,长恩厚而已」。做为百姓的父母官,对待犯了罪的百姓,就应该像父母对待自己有病的孩子一样,不过是增施恩惠、宽厚罢了。爱民不仅要使人民丰衣足食,更重要是教化民众、更新民风,让每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治理国家必须秉持「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而道德教化的关键,是「上所施,下所效」,国家领导人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会带动整个社会兴起良好的道德风气。因此国家领导人必须对教育有深刻的认知,知道「教」不仅仅是言教,更需要身教。

  除了领导人做表率外,推行道德教化还必须重新树立起尊师重道的观念,也就是国家领导人能够把那些有德行、有智慧的贤德之士礼请出来,甚至推为一国之师。当最高领导人能够推举、礼敬这些真正有道德学问的人时,全国上下也就能生起恭敬之心,愿意听从他们的教诲,这样,崇尚道德的风气才能够在全国普遍兴起。广东省潮州市和博罗县通过光盘教学兴办道德讲堂弘扬传统文化,在短时间内就使得学员转恶为善、改邪归正,收效显著,使得我们深信,符合规律的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

  《群书治要》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的精华,是习主席很喜欢读的一部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如果领导干部都能够学习《群书治要》,思想观念高度统一,相信社会和谐并不遥远。

  现在我们欣喜的看到,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国家领导人,在提倡依法治国的同时,特别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将其做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这些政策的制定,汲取了我国几千年的治国经验,足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深刻把握。我们深信,正如尊敬的师父上人经常强调的:中国人只要重新回头找老祖宗,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自己五千年的理政经验治国、平天下,定能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以她崇尚道德的文化为全人类带来希望与和平!

  学生乃初学晚辈,障重凡夫,报告之中错谬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不吝赐教,不胜感恩!不肖学生刘余莉顶礼敬呈。

  老法师:今天我们很欢喜,三篇报告都好,我想在这次清明祭祖给与会的大众来共同分享,我相信大家读了之后都会感谢,这是一堂非常好的功课。国家现在在提倡,但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半信半疑,我们以坚定的信心来拥护、来真干,带给大家真正的信心。尤其是她提到潮州这边的道德讲堂,做了三年,非常成功,证明人性本善,证明人是很好教的。真的,上行下效,地方官员如果都能落实、带头,人民哪有不爱戴的道理!好,我们时间到了,今天就学习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02:29 , Processed in 0.28387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