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45|回复: 0

圣严法师:顿悟与渐悟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6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中国佛教净土网文选1》

圣严法师:顿悟与渐悟


【佛化生活】圣严法师:顿悟与渐悟发布时间:2011-07-13 转载自中国佛教净土网http://jt.zgfj.cn/ML/2011-07-13/12121.html  点击次数:247  顿渐的问题,许多人都要误解,总以为顿教的法门与渐教的法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修行法,许多贪图便宜的人,也都偏爱顿教而妄斥渐教。大家都知道,禅宗是主张顿悟的,是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的,是主张前念迷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的。除了禅宗之外,没有一个宗派,能像如此直截了当而开门见山的了,所以禅宗的许多人,往往要批评学渐教的人,是知解宗徒。

  其实,顿渐两种法门,乃是一体的两面:顿是由渐而顿,渐是因顿而渐;没有渐,决没有顿,有了顿,必先有渐;渐是顿的成因,顿是渐的结果。

  这个问题,我在1958年,就已有了这样的见解:“所谓顿悟,乃是最后一念的点破,或最后一缘的成熟,……就如一个孵了二十来天的鸡蛋,如因小鸡无力挣开蛋壳,经母鸡轻轻用嘴一啄,小鸡便会脱然而生,并且生气盎然,但这母鸡的一啄,也是最后一缘的助成。同样的,我们学佛,因为往昔生中的根机深厚,所以生到现世,只要偶受一个禅门所说的机锋,便可一念点破,而顿超悟入凡上的圣域。那么所谓顿悟,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了。”

  因此,若从佛的果位上看众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有成佛的可能,所以佛视众生等同于佛,这是顿教;若从众生位上看佛,众生虽可成佛,众生成佛必须经五十二个阶位的长期修行,才能到达佛位,这就是渐教。到了渐修的圆满,佛的果位,亦必顿然显现──菩提树下成等正觉。

  反过来说,顿也是渐的开始,渐乃是顿的实践,顿是渐的启发,渐是顿的延续。

  因为,中国禅宗所称的顿悟,是指顿时悟到佛的知见──法华经把佛的知见的证得,分成两面的四阶,称为“开、示、悟、入”,开与示的工作,是由佛陀担任的、对众生做的,将众生本有的佛性之库藏打开来,指示给众生,称为开示;悟与入是由众生自己做的,众生明白了自性本来可以成佛,这就是悟,悟后如法修持,才能进入佛的知见之门。若以阶位衡量,悟佛知见,是在未登初地的凡位菩萨,入佛知见,是在登了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因为,唯有初地以上,才能一分一分地断无明,一分一分地证觉性。初地以前,都是准备工夫。

  可见,顿悟是悟的理体法性或佛性,顿悟并不就等于成佛;渐修是修的事相功德,唯有积于渐修,才能真的成佛──理以顿悟,事以渐修──这是顿渐问题的又一答案。禅宗的顿,就是这样的一个范型。

  不过,这是站在教义解释的立场而说,若照中国禅宗的本身来说,又并不如此,因为中国禅宗所说的顿悟,乃是不落阶位的,顿悟就是顿悟,与渐修几乎没有关系,而以为顿悟之际,当下便是本来如此的真如实性。但这终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

  禅宗以为在参究用功到了得力之时,虽不能即刻进入初地菩萨的圣位,但在顿悟的当时,能使第六第七识的功用暂时停伏,不落昏沉、散乱、无记的状态,唯是明明了了的现量(本来如此的)心现起,好像在乌云覆盖之下,突然烟消云散一见万里无云的景色,虽仅极短时间的实证(真如实性的)经验,刹那之后,又被无明烦恼的乌云把那景色遮了起来,但他确已见过一下本来如此的真如实性了,比起从未见过的人来,当然是大大的不同。这就是禅宗所讲的顿悟,唯其悟后仍得用功再修,因其虽已印到了佛心,福慧资粮──成佛的资本,尚未具足哩!

  心与物质真实存在吗?如果仔细去分析它们,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存在只是暂时的现象。难道这就表示心与物质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吗?如果我们将时间不断细分,就会发现时间并不存在;空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断将它细分,分成更微细,我们将找不到真实存在的空间。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时间与时间中确实是有连接的,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也是存在的。

  因此,不了解佛法的人可能对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见解。第一种是从时间的观点来看,叫做「断灭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定事物是自然生灭,没有过去因造成现在的果,也没有现在因造成未来的果。这是与时间关联的空。

  另一种错误的空性见解叫做「顽空」。这是从空间的观点来看,认为现象是全然的虚幻,因此不认真地看待现象。持这两种错误见解的人,很可能会有道德或人格上的问题,也可能缺少生命的重心。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空是非常的不同。佛教认为过去因造成现在果,而现在因造成未来果。可是如果我们将时间细分成许多段,那么存在就只在于那「当下」,所以并非是真实的。由于时间不断地迁流,因在变、果也在变。没有不变异的果,也没有不变异的因,因此是空的,但因果不爽,依然存在。

  问题一:在佛教的经典与著作中提到,涅槃不是由某种因所能成就的结果。如果说涅槃就是实相,那么是否意味著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就不受因果,是这样吗?

  圣严法师(以下称师):涅槃并不是一个东西,涅槃是当你体验、了解,以及认知到一切皆空。透过修行,你将逐渐经验到没有一个能执取的真实空间或时间。因此你可以说涅槃是修行的结果,而不是一个东西变成另一样东西。如果一些事情发生了,我们并不能说它们没有发生。如果我们无视于事情发生的事实,那我们就会落入「顽空」见。不过,如果我们了解无论发生什么事,并非永恒或不变的,那就不需要对它太过于认真或执著。如果执著它们,就会产生烦恼。

  如果你执著错误的空性见解与否定因果法则(业),你就危险了。你可能会以为一切现象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就不用遵守道德规范。由于没有责任感,你将会造许多恶业而遭受恶果。执著存在的有会带给你烦恼,但执著错误的空性见解将带给你更大的麻烦。如果意图避开对存在的执著,却落入错误的空性见解中,那就如同畏惧溺水而跃入火中。从佛教的观点,我们会选择中道,也就是说,存在是事实,但存在的本身是空的。

  问题二:修行者必然会经历两种错误的空性见解吗?

  师:不一定。那要看他(她)是否得到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发生,尤其是没有良好佛法基础的人。有一个学生,在打完她的第一次禅期回到家后,觉得生活很悲观而无意义。她想放弃一切,断除一切与世界的联系,独自修行。后来,她向禅中心借阅了许多书,到了第三次禅期,她的态度有了转变,也敞开了心胸面对生命和世界。其它人也走过类似的历程。这是由于经过认真的修行,这些人虽然对空性有了深的体验,但在佛法知见上,基础还不够。

  问题三:这种深层的孤独感是从那里来的?

  师:那些因为不了解时空真义而无法与外在世界连结的人,和那些不了解因果、因缘法的人,会感到孤独。当我在闭关的时候,我知道我与十方世界无量众生在一起。虽然看起来我是一个人在狭小、封闭的房间,实际上,我有许多蚂蚁作伴,而屋外的昆虫在夜晚发出各种声音。当我打开佛经,几千年前的古人在对我说话。我怎么会觉得孤独呢?有些人认为我身为一个和尚,没有妻子,没有儿女,一定觉得很孤独。一点也不。我有五戒和十善法作为伴侣,而所有与我有因缘,称呼我为师父的人们都是我的儿女。

  只有那些把自己孤立起来,而无法与外在世界建立关系的人们会感到孤独。如果你将自己封闭起来,即使你与数千人同住,还是会感到孤单。可是如果你敞开心胸,即使是一个人单独生活,你还是会生活得很充实。因此敞开你的心,对待每一位你所接触的人,如同亲近的善知识。

  《法华经》中把凡夫世界形容为火宅,把佛法形容为出离火宅的交通工具。我们在信仰佛教、听闻佛法以前,常常被烦恼火烧得焦头烂额,像只热锅上的蚂蚁,东奔西闯,失魂落魄,不知何处是归宿。听到佛法,信了佛教以后,才能免于烦恼火的煎迫,就像得到船票,登上渡船,航向清凉的安乐世界。所以我们应该时时庆幸,常常感到欢喜。

  中国的儒家圣贤孔子曾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言,表示一个人当他已经知道归宿在何处的时候,便可以放心、安心了。更何况佛法能给我们修行的道理、步骤、方向、方法和目的,不论是谁,都能学会、都能做到,所以,当你遇到佛法之后,怎可能不喜悦呢?

  能够修行佛法,应该感到难得;没离开佛法,信的是佛法、修的是佛法,应该感觉到很高兴、很欢喜。就像彩劵的特奖难中,而你遇到佛法,便等于中了奖,而且已经兑现。哪怕仅仅只懂一句佛法,都已是富甲天下。

  无量众生之中,得到人身的极少;人类之中见闻佛法、修学佛法的人数不多,而我们正是这些极少数中的幸运者。佛说人身难得,我们已经得到了人身;佛说佛法难闻,我们已经听闻;一般人对于佛法不容易闻信起修,我们已经在修行,至少已经知道修福、修慧,已经懂得慈悲与智慧的道理;已经会念这二十句话,心里应该高兴,时时刻刻生起欢喜心;见到任何人时,能以佛法和大家结缘,尤其值得欢喜。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8:36 , Processed in 0.12463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