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20|回复: 0

转帖:造就慈悲品质--济群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9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造就慈悲品质--济群法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2375fc0100p0kp.html

在座的出家众及在家众,大多受过菩萨戒。按正常情况,既已受过菩萨戒,理应具足菩提心。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是菩萨了。那么事实又是如何呢?我们究竟是名副其实的菩萨,还是徒有虚名的假冒伪劣呢?菩萨,不是一种说法,也不仅是一种身份。重要的,是具备菩萨那样的品质。按社会上的说法,是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这就必须明确:菩萨应当具备哪些品质。换言之,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为菩萨?

不仅菩萨是由生命品质决定的,凡夫也同样如此。众生为什么有凡圣之别?是因为长相吗?是因为学历吗?是因为工作吗?是因为地位吗?是因为权势吗?都不是。根本原因,就在于生命内在的品质。正是它们,决定了我们现有生命的不同属性。由凡夫品质,决定了我们是凡夫,那就是贪、嗔、痴,就是无明、我执。正是它们,不断制造着烦恼、痛苦、轮回,给生命带来无穷过患。所以说,世间一切问题都源于生命的品质,源于我们的心。因而,修行也应致力于内在改变,而非获得外在的什么。成佛亦是如此。成佛,是成就三世诸佛所具有的悲、智两大品质。因为大智慧,佛陀才能不住生死,成就解脱;因为大慈悲,佛陀才愿不住涅槃,广度众生。我们想获得解脱自在的人生,获得自利利他的能力,就必须成就佛陀那样的品质。这是佛教所以被称为心地法门的关键所在。

这一品质从何而来?就是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来。
菩萨,乃成佛之因。我们想要成佛,必须从菩萨做起。或许有人会觉得,自己受了菩萨戒,就已获得菩萨身份。至少,也是走在菩提路上的行者了。但扪心自问:我们可曾发起菩提心?可曾具备相应的素质?在我们现有的心行中,慈悲心所占的份额又有多少?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这些并不是关起门来想想就可以完成的。在座上观修时,想着“我要利益一切众生”,似乎并不是很难。但真正面对一切众生时,面对那些亲的、疏的,善的、恶的,形形色色的众生时,还能无分别地一视同仁吗?还能坚持不懈地继续这份发心吗?世人遇到危难时,常常呼唤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何为大慈悲?是因为他们对一切众生能平等生起悲心,而这种悲心是尽未来际永不间断、永不退缩的。如果这种悲心是有选择的,是有阶段的,就不可能千处祈求千处应,也就不是遍及一切的大慈大悲了。这样的慈悲,必须从修菩提心开始。首先是愿菩提心,即“我要利益众生”的愿望;其次是行菩提心,即“我要利益他人”的行为。这些话,大家听起来也许觉得没什么新意。事实上,这些道理不少人也都知道。那么,我们内心对此的认可程度又有多少?是将之作为一种拿来说说的理论,还是实际操作的指南?是将之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还是指责他人的素材?究竟怎样发心?其标准为何?发起后如何长久保持?如是等等,都是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并付诸行动的。惟有了解,才能行之有效;惟有实践,才能加深认识。

菩提心还须以出离心为基础。出离心,即出离轮回之心,这就必须真切意识到“轮回是苦”。如果不具备这一认知,无论出家众或在家众,学佛都是不会有深度的,是不会得到真实受用的。人很容易进入习惯性的麻木中。尤其是在家居士,不知不觉中,就会陷入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旋涡。常常听到有人说:想学佛呵,就是没时间学佛。其实,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在每个人心中,分配时间的标准却是不同的。我们有时间工作学习,有时间吃饭睡觉,甚至有时间娱乐休闲,为什么没时间学佛呢?无非因为学佛被排在最后,被当做无足轻重的填补。当时间被前面各项填满时,结果就成了——“没时间学佛”。人们为了安慰自己,往往还要加上一句——“其实是想学佛的”。如果真的想,就不可能没时间。事实上,我们有多想,一天中就会有多少时间用来学佛。

看看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现,很多人几乎所有时间都被生活琐事占据。我们每天想什么、做什么,不仅会有客观结果,更会形成串习。这种串习,正是凡夫心的相续,从而使我们在贪嗔痴的陷阱中越陷越深。若不改变这一串习,就不可能改变由此形成的性格、人格和生命品质。我们为什么是凡夫?就是自己“修”来的,是无始以来一点点“修”成的。现在,我们是否还要继续巩固这个凡夫身份呢?是否真正意识到这种生命品质带来的过患呢?当我们说到出离心时,不仅要出离轮回,更要出离轮回之源,也就是我们内心的无明惑业。所以,我们要解脱的不只是外在的各种束缚,更是生命内在的束缚。否则,即使出家了,即使来到修道之地,还是会有贪嗔痴,还是会现起烦恼。如果没有出离心的基础,对轮回不曾生起真切的厌离,虽然发了菩提心,其中也会夹杂凡夫心,夹杂种种杂质。很多人发心行善时,确实有利他之心在作用,但这种利他心的纯度却大相径庭。可能是百分之十,也可能是百分之九十。若以百分比说明,我们不妨评估一下:自己的发心中,有几分利他?有几分我执?有几分慈悲?又有几分有所得之心?作为凡夫来说,不可能在初发心时就圆满、到位、不折不扣,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必气馁,关键不在于当下的纯度有多少,而在于我们是否看到这些问题,是否愿意解决这些问题。

当我们看到轮回之苦,看到无量众生也在遭受轮回之苦,并将这份想要出离的心推广到一切众生,就是菩提心。从这个角度说,菩提心就是对出离所缘境的扩大,是将“我要出离轮回”的愿望扩大到一切众生。这一过程,也在扩大并成就我们的慈悲心。每个人多少都会有悲悯之心,菩提心的修行,就是将这种悲悯心不断提纯,不断坚固,不断扩张。当这种悲心扩大到一切众生并坚固不退时,菩提心便成就了。那时,我们就与佛菩萨无二无别了。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我们今天受持愿菩提心,是通过三宝加持,将这一愿望深深镌刻在内心,变成生命中至高无上的愿望。大家今天来参加这一法会,是否意识到,受持愿菩提心对人生意味着什么?是否意识到,从今往后要担当解除一切众生痛苦的责任,并对一切众生生起平等无别的悲心?这是我们今后必须牢牢记住的两个原则:一、救度一切众生;二、对一切众生生起悲心。当然,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是凡夫心,充满着好恶,充满着不平等。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还在轮回中受苦,哪里顾得上别人?而当我们付诸实践时,更会发现众生是那么刚强难调,那么令人难以接近,何况利益?但如果我们不愿克服这些障碍,就永远会被凡夫心折磨。我们面临的生命前景,无非是两种,一是主动挑战,一是被动受苦。主动挑战,就是发菩提心;被动受苦,就是继续沉沦。如果纵容凡夫心,痛苦将永无止境,生命也将永无出头之日。

若能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固然也要经历受苦的过程,但这种苦难是会结束的。因为它也是解除痛苦的过程,是逐步瓦解凡夫心的过程。就像割除身上的肿瘤,手术固然痛苦,却是恢复健康的必由之道。否则,痛苦将永无休止,且愈演愈烈。行菩萨道的过程,也是改变凡夫心的过程。随着凡夫心的减少,生命就会恢复本有的自在。所以,发菩提心在当下看来虽然像是自讨苦吃,但这种代价是必须付出的。受持菩提心,必须认识到菩提心的内涵,认识到它对生命的意义。我不希望你们只是抱着种种善根的心态来受持愿菩提心戒,随便参加一下,受完也就不再想起,内心没有丝毫改变。希望通过受持愿菩提心,能使大家在相续中获得强大的力量,并以这种心行力量来净化生命。菩提心是诸善中王,其力量无与伦比。通过修习愿菩提心,在长养慈悲的同时,将不断化解我执。一旦胜义菩提心得以开显,我们就有能力消除一切烦恼,帮助一切众生了。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如果不了解菩提心,也就不了解大乘佛法;未发起菩提心,就不是合格的大乘佛子。修行的关键在于用心。如果心能用得真切,自然就会具有力量。你们今天来受菩提心戒,是否生起这样的愿望?是否发愿以救度一切众生为自身使命?如果没有这样的愿望,其实是没有资格受菩提心戒的。那样,即使受了也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所以,大家首先要把愿菩提心作为生命内在的愿望。其次,通过每天的不断修习来巩固这一愿望。我们还有一个《菩提心修习仪轨》,是作为日常修习之用。每天,我们要这样提醒自己:“我的生命目标就是利益一切众生。”每天巩固这一使命感、责任感,使之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生活中,我们随时要面对许多诱惑。如果不每天提醒自己,这一愿望很快会被淡忘。即使不是有意忘记,串习力也会使之边缘化。所以,要通过持续的修习使之融入生命,成为我们内心的主宰力量,成为想忘也忘记不了的强烈意愿,成为不受任何外在影响左右的终极目标。我们现在提倡的“皈依共修”,是在皈依后不断强化三宝在内心的份量。修菩提心也是同样,每天告诫自己,提醒自己,菩提心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然后,通过不断地行菩萨行,使菩提心日渐壮大,再以空性见将之逐步提纯,减少掺杂其中的杂质。从愿菩提心到行菩提心,从“我要利益一切众生”到成就这种慈悲心行,从一种微小的心行壮大为坚固的心行。这个过程,就是在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佛菩萨不是泥塑木雕,也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代表一种生命品质。只要按菩提心教法修习,每个人皆可训练成功。当我们具备真实无伪的愿菩提心后,就有资格进一步受菩萨戒。如果从未想过利益一切众生,却要受菩萨戒,以菩萨自居,那和修行是毫不相干的。对大家而言,今天的法会有些特殊。今天传授的菩提心仪轨,并不是我发明的。根据印度传统,以龙树、弥勒为代表的深广二派传承中,都有如何受菩提心的仪轨。藏传佛教也特别重视受持菩提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不应忽视的修学传统,若不加以重视,是很难用上功夫的。希望大家珍惜这一难得的因缘,将利益众生的心,变成自己内在的真切愿望,这正是大乘佛法的精髓所在,也是菩萨道修行的核心所在。



有些莲友学佛学的很辛苦,今天听听这个法师说,明天听听那个法师讲,听到一些不太一致的地方,就自己来思维分析判断,或者把问题拿着在莲友中到处询问。结果听到各种声音,搞得自己一头雾水。弄的,信仰坚定不起来,内心也安定不下来,很苦恼。我也是个信佛的居士,我想把自己学佛、信佛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也想就此得到大家的帮助。

学佛人,心要尽量简单,因为真理都是简单的。那么,追求真理的方式、方法也要简单,这样才和真理相应。经说「直心是道场」,应该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修学净土宗的人,目的都很明确,那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才能去?大家都知道要念佛,这个问题没有多大分歧。分歧出在怎么念佛上面。现在,有种种的说法,或说「一向专称弥陀名号」,或说「清净心念佛」,或说「发菩提心念佛」,或说「持戒念佛」,或说「加各种修行回向的念佛」,或说要如何「感恩心念佛」,或说要如何「信心念佛」,可能还有其它种种如何如何的念佛。而且,说这种种念佛的都是法师,甚至有些法师名气还挺大。有的莲友在这里可能会迷失,感到有点拿不准、搞不清,听听说的都有道理,最后无所适从。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真理只有一个!不管有多少说法,只有也只能有一个是阿弥陀佛最真实的想法,其它都不是,而可能只是众生自己的想法。只有一切众生都能做得来的,才能成为阿弥陀佛普救十方众生的标准;如果只有部分人做得来,其它人做不来,显然就不是普救一切的真理,也就不能成为阿弥陀佛救度的标准。

那么阿弥陀佛的法门,谁有合法的解释权呢?谁的解释最合佛意,最有权威性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找个世间的例子来谈谈。世间所有的国家都有法律,总的法律叫宪法,它体现了立法的精神和原则,所以,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根据宪法的精神和原则,再去制定各种具体的法律,像民法、刑法等等。有了宪法和法律,处理世间事情的原则和方法也就确定了。但世间的事情是千差万别的,在司法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这就涉及到要进行司法解释。哪谁有合法解释权呢?谁的解释最符合立法精神从而是最正确的呢?在中国,情况是这样的:宪法的解释权归全国人大;具体法律的适用解释归最高法院。前一个是立法机构,后一个是司法机构,它们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只有最高法院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解释才是合法的,因为只有司法者才能最准确的把握立法精神。所以只有最高法院的解释才是正确和有效的。那么,世上的其它人:各个领域都很成功的人物,他们能不能进行解释呢?从言论自由的角度,他们也能解释;只是,他们的解释,第一不合法;第二,他们的角色,决定了他们不能准确把握立法者的精神。所以,他们的解释即使有部分的正确,那也只是个人意见。

由上面这个例子,我们来比照回到正题:首先,我们要知道谁是极乐世界的立法者,谁是极乐世界的司法者?清楚了这个关系,就自然清楚了谁有权解释,谁的解释合法,那么谁的解释是正确有效的也就自然清楚了。阿弥陀佛订立了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原则和标准,是立法者,好比「全国人大」。净土宗呢?它是专门解释净土法门的佛教宗派,好比是「最高法院」;善导大师是公认的净土宗开宗立教的祖师,也就是「最高法院」的创立者。他是「弥陀的化身」,他来到这个世间就是为了对阿弥陀佛的法门进行「司法解释」,制订具体标准的。所以,善导大师对净土法门的解释,才能叫做:「楷定古今」。所谓「楷定古今」,就是代佛言说,确立往生极乐世界的具体标准。梳理清楚这些关系非常重要,这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了十方众生能否往生的问题!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怎么往生极乐世界,要听善导大师的解释。因为:阿弥陀佛即是极乐世界,善导大师即是净土宗,反之亦然。

那么善导大师是怎么解释「净土三经」?怎么解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呢?慧净上人和净宗法师在弘法中已经讲的非常非常清楚了。在这里仅例举几句善导大师的语录,与诸莲友分享: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善哉,一向专称!伟哉,一向专称!只有「一向专称」,成为凡夫往生的念佛要求,往生的标准才掌握在阿弥陀佛那里。标准被阿弥陀佛掌握着才是真理。其它的种种念佛,标准都随凡夫的心而转,比如说「清净心」,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解释,各有各的标准。既然随凡夫心而转,那就是凡夫自立的标准,标准掌握在凡夫那里,就绝对不是真理。

另外,我还有一个体会,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去判断,哪种说法是佛的意思。佛,是大慈大悲的彻底圆满的觉者,从佛心中流出来的只能是绝对平等的精神。用绝对平等的精神和原则为天平、为尺度,去称量、衡量那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说法,哪一种说法符合绝对平等的精神和原则,毫无疑问,那一种说法就是佛的意思。用这个方法,我们也能够辅助性的判断出那种种的往生念佛说法,哪个是属于佛的。显然,只有「一向专称弥陀名号」是属于佛的。其它种种念佛说法,无不加入了各种限制条件,都不能万机普摄,都体现不出:佛大慈大悲、绝对平等的精神。所以,「一向专称弥陀名号」,是佛对我们念佛往生人最慈悲的叮咛;我们千万要把它珍藏起来。南无阿弥陀佛!

一、慈悲的定义

慈,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

悲,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二、现在的社会状况

当今世界,正处在金融风暴的漩涡之中,战争、灾难、人祸、犯罪等等,每天都发生在世界的不同角落。这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哪一些环节出了错?社会上,也有很多的人都处于一种焦燥的精神状态。失业的人,正为未来担忧;上班的人,正在为业绩担忧;没钱的人,为吃住担忧;有钱的人,为健康担忧;欠债的人,为偿债担忧;被欠的人,为收款担忧;……  在上班的路上,每一张脸都是紧绷着,等待着又一天无奈的考验,偶然有一个电话,又是客户的投诉,而这边,则是在大声地据理力争。有些人跟我说,师父,我真想上班。有些人跟我说,师父,我真不想上班。究竟是哪里错了呢?

很多人为了减少忧愁,得到快乐,就想到参加一些娱乐,看电视、打麻将、喝酒,等等,在娱乐的当下,注意力被转移了,好像得到了快乐,可是娱乐结束之后,却是更大的空虚袭过来,让人不寒而栗。人生为什么会这么苦呢?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快乐起来?

三、不快乐的原因剖析

慧律法师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佛陀说,我们苦的原因,在于我们有贪心、嗔恨心和我们对真理的无知。我们一天到晚就在追求财、色、名、食、睡,钱越多越好、身体也要好享受、大家都要尊重我、吃的要山珍海味、睡得要舒服要够时间,还说什么最少要睡八个小时,等等这些追求,无量无边,儿时的愿望实现了,又有青年的愿望,青年的愿望实现了,又有了中年的愿望,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大,到老了,还有无数的愿望,最后只好死不瞑目,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让他们再去重复自己走过的辛苦路。他们不知道,贪欲心,是无底的洞,永远都没有办法被满足,满足不了时,就产生怨天尤人的心、嗔恨心,这就是痛苦。痛苦的根本,就是没有用好这颗心啊!

其实人活着用不了太多的东西,睡不过一张床,吃不过一碗饭,穿不过一身衣,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追求,折磨得自己不得安宁,就是这颗贪心。这颗贪心驱使自己不断地向外追求,当所有的人都在向外求时,大家就争起来了,所求不得时,嗔恨心就起了,苦啊!也正由于经常处于这种向外索求的紧张状态中与及由此产生的嗔恨心中,人的身体状态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就生病了,苦啊!为了达到满足自己欲望的目的,多少人不择手段,坑蒙拐骗,尔虞我诈,这一切行为,除了带给了他人不安以外,更多的是污染了我们自己的心,让我们的心不得安宁,让我们的身体也不得安宁,让我们的世界不得安宁,这个世界是我们一手造成的啊!

三、慈悲对治

佛陀告诉我们,当我们给予什么,我们就会得到什么,当我们给别人带来痛苦时,别人也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当我们给别人带来快乐时,我们也会得到快乐的回报。为什么这样说呢?试想想当你想去害人的时候,你的心态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充满了愤怒、怨恨、恐惧等等感觉呢,这就是痛苦,所以当我们要给别人带来痛苦时,首先就让自己痛苦了,更不用谈未来的痛苦果报。相反,当我们去关怀一个人时,我们的心变得宽广了、柔软了、平和了,这就是慈悲产生了,我们心里感觉特别祥和,这就是付出当下的好处。当我们付出的关爱多了,周围的人都得到了我们爱,我们在众人心中的形象就变得很慈爱、很伟大了,大家心中都印下了我们的好,他们一想起我们,心中就会产生感激之情,这种效应再通过我们不断的付出而不断扩大,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北京汇通汇利公司董事长胡小林,在学佛之前也是不折不扣的商人,有商人的一切欲望,有商人的一切手段,有商人的一切烦恼,有了成功的事业,有了亿万的财富,却有了痛苦的身心,三十多岁得了癌症,经过多年的化疗,从鬼门关逃出来了,依然不得觉悟,继续着往日的征战商场、争名夺利,四十多岁又得了焦虑症,不喜欢见任何人,多次想自杀,每天要吃大量的药物(医生告诉他一辈子都离不开药了,不然他就很容易自杀),在痛苦中煎熬。幸好,2006年遇到了净空老法师,听闻了老法师的教诲,修习弟子规,修习慈悲喜舍,重新迎来了光明的生命。他因为受苦受够了,所以学习佛法特别努力,很快就得到了很明显的效果,三个月就不用再吃药了,回到医院复查时,让医生难于置信。他对员工也不再发脾气,而是特别地好,在金融风暴时,全体涨工资,有一位员工得了癌症,住院三年他给人家一直发全额工资(直到该员工离世),报销了近两百万元的医药费(社保之外的费用),并且承诺抚养该员工的未成年女儿。所有的员工都被他的行为感动了,整个公司文化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员工都发愿死心踏地跟着胡总干,公司效益不断增长。而胡总却轻松极了,半天念经,半天处理事务,而不像以前从早到晚纠缠在业务中,甚至晚上做梦还在跟人家叫执。胡总除了对员工好以外,对客户的态度也是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以前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现在是多站在客户的立场考虑问题,也因此而无意中赢得了客户的心,赢得了市场。胡先生公司生产的是供暖壁挂炉,与房地产商打交道,每次投标时产品配置列清楚,超出标书标准配置范围用户要另付费用。胡总的壁挂炉气管的标配是1米,以前有出现与房屋设计长度不一致需要加长气管导致增加费用的情况,由于标书上有列明标配1米,所以不属于供方责任,采购方只好承担费用。以前胡总也不关心这件事,自从学佛以后,胡总开始为客户着想了,于是在一次合同洽谈中,胡总对房地产商不断强调说“我的气管配置是一米啊,你要跟设计商讲清楚,以免设计尺寸不一致时又增加费用。”房地产商第一次听到这样锁碎的事,还有点不耐烦,就说“这是设计商的事,要说你自己去说。”胡总耐着性子找到设计商,告诉他们这件事,请他们调整设计尺寸,以利安装。这事就算这样过去了,可是不久好玩了,好多新的地产商主动找上门来交易,问他们是谁介绍来的,都说是设计商介绍的,说设计商告诉他们有个姓胡的,很有责任心,很值得信赖,可以做生意,于是他们就来了。设计商每天要接触大量的地产商,这样就给胡总介绍来了不少的客户。一个小小的善举,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胡总尝到了甜头。胡总再也不迟疑了,老老实实地按照净空老法师的交代,从客户的利益出发,本本分分做生意,把聪明才智都用在为客户提高使用价值节约成本的工作上,用户被感动了,生意不断地找上门来了。以前上班面对最多的账单、意见书、投诉信、法院传票,现在都变成了感谢信、表扬信、问候信、各地的特产、鲜花,胡总心里那个舒坦啊!这就是慈悲喜舍的力量,舍一得万报啊,为什么不早点遇上师父啊?

有些人担心,如果就我付出了,人家不付出,我不就要吃大亏了。我有一位姓孙的护法居士前一段时间生意不好,跟师父讲了。师父就说,要求财,最快的方法是行财布施,孙居士很谨慎,不大敢给外人布施金钱,他就先布施给自己父母亲,他想反正父母是自己亲人,布施了没有回报肉也烂在锅里,等这里试验成功了再到外面去推广。于是不断给父母亲供养钱财,父母亲的心情因此一天比一天好,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好,家里的气氛变得一片祥和,自己的也变得精神焕发,信心十足,外面人际关系也改善了,生意也好起来了,孙居士得到极大的鼓舞,开始了广行布施,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大善人了,生意忙得很久没有来寺院了。

有的人说,如果我有钱,我也很慷慨,如果我有空,我也会去关心人,如果我衣食无忧,我才有好心情去做好事。这就让我想起一个天堂地狱的故事。说有一个人到地狱去考察,发现地狱的伙食很好,桌上摆满了珍馐佳肴,而地狱的众生却个个饿得像鬼一样,个个都在哪里发脾气。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手上都绑着一米长的筷子,虽然夹到了饭菜,却送不到自己的嘴巴里,于是他们那个急啊,又是骂,又是哭,莫可奈何,饿倒在饭桌旁。这个人在地狱考察完又到天堂去考察,发现天堂的伙食条件和筷子配置跟地狱是一模一样,而天堂的人却是个个养得又红又白又嫩,大家过着美好祥和的天堂生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怎么把饭菜送进嘴吧呢?到开饭的时候,那个人终于明白了,原来天堂的人用一米长的筷子夹起饭菜并不往自己的嘴里送,而是往别人的嘴里送,而自己嘴里吃的也是别人夹来的饭菜,这样大家都可以很轻松地吃到东西了,所以,有了互相帮助互相关照的心,天堂就成了天堂。跟自己原来拥有多少没有关系,关键是转变自己的心啊!

这个世界,资源本来有限,如果大家再恶性竞争,就会白白浪费很多财力物力,整个环境就会变得更加恶劣。只有大家互相关照,慈悲救助,这个社会的总体利益才能最大。在我们寺院举办义工干部特训的时候有一个课程特别让人震撼。有一个团队拓展训练的游戏,叫做“尽你所能的赢”。是这样进行的,把60多个学员分成4个组,每个组发30个球,每组的球以不同的颜色来标识。在大厅的中间放四个不同颜色的桶,不同颜色的桶代表不同分值,有5分、10分、15分和20分,4 个组分别站在四个角落,在限定时间内向中间的桶投球,看怎么样才能达到最高分。游戏开始,一声令下,学员们展开战斗,俨然在进行NBA比赛,有拦人的,有挡别人球的,有抱人的,有把别组的球藏裤兜里的,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第一场3分钟下来,桶里没几个球,各小组都有很多球找不到了。这时候小组间开始指责,小组内也开会讨论对策,加强战斗力,两场下来,还是差不多,四败俱伤,到了第四场,有一个学员有点醒悟:“尽你所能的赢”、“最高分”,应该是总分最高分,各小组不能再彼此相残了。于是这位学员开始游说其他组,让大家不要再互相残杀,要互相帮助,她也首先作出表率,把口袋里藏的别组的球倒出来还给人家,把自己组上去拦别人抱别人的组员撤下来,还帮别组捡球甚至投球,各小组在她的影响下也收敛了很多,专心投好自己组的球。3分钟到了,总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而这位先知先觉的学员,她们组因为在她的带领下很多去帮别组去了,自己她们分数反而降低了。到了最后一场第五场,各小组在她的感召下,同意联盟了,各派出了代表,洽谈合作方法,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各组派出最佳投球手,在离20分桶最近的那个角落统一投球,不分颜色组别,一起投!所有的学员围到了一起,没有一点点争执,投球、捡球、传球,大家被感动着,教练也被感动了,到了最后三秒钟,还有几个球没投玩,教练偷偷地掐停了秒表,直到所有的球都进了桶,才说“时间到”,获得了最高分满分!学员们终于感悟到了什么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泪水在眼框打转,心中有一种从来没有的感觉,难于言表!后来,“尽你所能的赢”这种合作精神一直指导着我们寺院义工的工作,义工菩萨们已经深深体会到合作的重要,他们都通过在成就他人中成就自己,在帮助他人中提升团队,在奉献自我中实现价值。这就是慈悲,把好处给他人,把快乐给他人,把痛苦留给自己,结果是自己和他人都得到了莫大的快乐,而痛苦却杳无踪迹。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的说法在美国有部片子,名称叫《秘密》,也叫做《吸引力法则》,有相同的观点,就是说一个人脑子里成天想着什么样的事物,他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事物,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心里成天想着尔虞我诈的事,那么也就会有很多尔虞我诈的人事物靠近他,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磁场和频率,物以类聚。有了相同的磁场和频率才会产生共鸣,不同磁场和频率的人事物碰到了也不相干,就像收音机频道没调对时收不到台一样,调对了频道就有共鸣了。当这个人心的频道是尔虞我诈的频道,他收到的就是尔虞我诈的台,这就是他的世界,也就是由他自己的心所创造的。所以追求美好未来的人啊,就要注意了,你的心要调到怎样的状态,怎样的频道呢?你的世界你的未来掌握在你的手中啊!

四、慈悲生智慧

智慧就是明白真理实相,就是觉悟。

《普贤行愿品》中说:“一切菩萨……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正觉就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智慧。可见智慧由慈悲而生,慈悲是智慧之母。有了慈悲广大的心,才能走出小我,才能包容众生,才能与众生互动,才能体会众生的心,才能领悟世界的真理实相,才能成就智慧。菩萨六度万行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都是慈悲对众生、舍小我成就大我的行为,也只有修习这些行为,才能成就禅定和般若(即智慧),所以说慈悲是智慧之母。

而有了智慧,又更加增上了慈悲,因为有了智慧,了解了真理实相,获得了解脱,就不会再执着于小我;知道了众生是成就智慧觉悟的菩提树根,从而对众生起感恩心、大悲心,所以说有了智慧,就会有更大的更坚固的慈悲心。

五、如何修习慈悲与智慧

1、多多思维不慈悲的祸害;

2、多多思维慈悲的好处、产生的福德;

3、不断反思觉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是否慈悲;

4、思维修习慈悲即可产生智慧;

5、思维慈悲是福德之母、智慧之母,正等正觉以大悲为体、从慈悲门入。



广化法师

民国四十六年,我出家,出家前就听说要舍出所有财物,因此存款簿,从家乡带出来的金戒指,金子值钱的东西都布施出来了,供养师父或常住,除留少数换洗的衣服,身上一块钱都没有,这时就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自由自在很快乐。因为我十多岁离开家乡在军队都是管财物,心中钱财的负担很重,现在身上一毛钱都没有了,轻快自在的心境整整维持了三天,三天之后就正式出家,开始过沙弥的生活。

出家时有一位我在居士时就认识的法师,特别赶来参加我的剃度典礼;住了三天要回去时,我送法师出门,出了大门外就跟法师顶礼。顶礼时就被这位法师喝斥一顿:沙弥不可在路上顶礼。啊!尝到做沙弥的滋味了。沙弥做错事情就会有人教你、管你,于是我就想:我当居士的时候,大家都对我很客气,现在我当沙弥,沙弥是僧团中最小的,小辈,大比丘可以教他、可以骂他,这样的话那我沙弥就多做几年,结果这个愿一发就做了三年沙弥。

民国四十七年农历年前,师父律航上人要在汐止弥勒内院过年,我当时是沙弥又是侍者,当然要跟着去。但那时弥勒内院都挤满了人,不但没房间,连铺位都没有,刚好有一位法师去当兵,我就借用了他的床位;可是快过年了,军队也放假,那位法师就回来过年,要睡他的床位,我是小沙弥自然就退出来,没地方住了。

那时还有扫塔茅蓬没人住,那个扫塔茅蓬就是在慈航菩萨的肉身塔,旁边的一个小房间。是我的大师兄当年做师公的侍者,照顾师公肉身塔,方便每天去打扫塔而住的地方,地方没多大,只有现在我所住方丈室的一半大,里面放一个床,一张桌子,桌上有小佛像,这样而已。后来我师兄离开了,就很久没人住了。

一个房子久没人住,那鬼就进来住了,一到天黑就闹鬼,就更没人敢去住。现在已经没有地方住了,大家就提议到扫塔茅蓬住,我因为是侍者要照顾师父,只好到这个茅蓬去住。当天黄昏时,我师父就叫:`喂!法师们大家都出来呀!送广化去住茅蓬啊!'大家都说好、好、好,就是没有一个出门,叫了半天,没有一个人陪我去。我师父就讲话了:`嘿!没什么关系,不要怕,没人去,我送你去。'我说:`您不要去,您老人家不要去。'`没什么事!没什么事!'师父不说没什么事,我还不晓得,说没什么事,我就知道有事,大家都怕被鬼打,所以都不敢去。但是已经没有办法了,只好咬紧牙根去做,不住就只好离开,那我师父就没人照顾了,于是我师父就送我去。

一开门手把都生锈了,就知道已经很久没人住了,开门一看,桌子上还有饭碗,碗里有剩饭,锅子还有饭。看看床上帐子还没取下,就可以知道走的很勿忙,一定闹的很利害,于是我心里就有准备了。

那天是除夕,打扫厕所、阴沟、厨房,都是我沙弥应该做的事啊!我自己主动去做,做的累的不得了。到下午还想到要给师父洗个澡好过年,于是就照顾我师父洗澡过年;我身上也是脏的,也要洗个澡过年,洗过澡,我把师父换下的衣服用肥皂擦一擦,洗一洗就挂起来;我自己的衣服就没办法了,实在没办法了,就用脚,踩一踩,拿起扭一扭的劲都没有了,只得用脚踩一踩,就用勾子挂起了。白天累到这样,晚上就更没劲了,到了茅蓬已经是黄昏,打开门,稍微整理一下,就对着供在桌上的佛像,诵《阿弥陀经》,念佛回向,做我的晚课。做完了晚课,一天下来,我已累得不得了,就勿匆忙忙的睡觉,睡觉时,我是盘起腿坐在帐子里,一手捉着帐子门,一手握拳,心想如果鬼要进帐子吓我,我就一拳打过去,并大声念`阿弥陀佛'先吓他,我先吓他一跳,那他就不敢再来闹事了。可是实在太累了,坐着坐着就睡着了,等醒来就天亮了。第一天晚上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天是年初一,有人来拜拜,来跟我师父拜年,我要招呼客人,忙里忙外,累了一天晚上回去睡觉,念了《阿弥陀经》、佛号就睡觉,一下子就睡着了。第三天是年初二,就比较没事,所以晚上做完晚课,就接着看《弥陀要解》《圆中钞》,看得很有劲,正看的入神,不到半小时,桌子下碰!响一下,我看一看没什么东西。碰一声床上响了一下,后来愈碰愈厉害,愈响愈厉害,整个房子天翻地动地响着,我心里有个底,把经书一放,就开口说:

`大家不要闹,听我说几句话好不好?你们是鬼,你们不讲话我也知道你们是鬼,但是我问你们,做鬼苦不苦啊!我代你们讲话,"做鬼是苦的,不苦怎么会做鬼呢。"你们想不想离开这个苦?我帮你们回答:"做鬼那么苦,当然想要离开,你有什么办法帮助我们离开呢?"现在有一个可以帮助你们离苦得乐的机会,你们为什么不好好把握这个好机会呢?什么好机会呢?那就是拜我为师父—`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就不会坠入三恶道,那么就可以离开苦了,怎么这么傻不晓得拜师父,还在这里捣蛋,不要看我是沙弥,世上有三小可怕—王子虽小可怕,龙子虽小可怕,沙弥虽小可怕。王子虽小可杀人可怕:王子虽小开口杀人,脑袋是会掉下来的,虽然是小孩子不可看轻他。龙子虽小可怕:龙子就是小龙,他虽然小,他可以兴云雨。沙弥虽小可怕:沙弥虽小,但是三宝之一,可以代替比丘皈依三宝,可以帮助你们出离三恶道,我现在是沙弥,可以度你们出三恶道的机会到了,还不赶快拜师父,还在捣蛋。

说到这里,天下太平了,一点声音都没有了。我接着说,这里都是黄泥路,不太会走路,如果让我摔倒了,我就不来这里住。从那次以后我走路就从来没有摔过跌。这就是沙弥度鬼的故事。

第二届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听了之后,吸取了其中的精华,在台湾有闹鬼的地方都请他去,收服了很多鬼。重点那就是降服鬼,不可有斗他、捉他的心,你凶他比你更凶。

这个故事是从那里来的呢?我从前看过一本书—大陆上的太湖,那有一个亭子,里面有一个鬼,闹的很厉害,去捉鬼的,都被鬼打死了,结果有一位老和尚去,住了一晚上,就很太平了。大家就问老和尚用什么要领,老和尚就说:我到了那里鬼出来,准备要跟我斗,我就同他讲:`鬼先生,我不是来同你斗法的呀!我是来救你的、度你的呀!你为什么不好好听我的话,拜我为师父呢?还在这里跟我斗呀!'这时鬼就心平气和静下来,听我跟他说道理,鬼得度了,不再闹了,那个老和尚也平安的过一晚上。这个故事写在一本杂志上我看到,我就得到他的妙法:

你对人也是如此,你要好好的对他讲,你讲凶他比你更凶,你先对他低头下气,向他叩头顶礼,那他就会好好的对你讲话,那大家都和平安稳。民国四十八年我在台北,我有一位老戒兄听我讲这个故事后,那时他的一位信徒家闹鬼,请了很多人去捉,结果愈捉愈厉害,愈闹愈厉害。他就去试看看,念了《阿弥陀经》、往生咒,念完后就说我是来度你的呀!我念《阿弥陀经》度你生西方,念往生咒给你往生,你还在那里闹呀!嘿!就这样好了,就得度了。因为有这样的成绩,我提出来同大家讲一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你们把握要领,将来有机会好应付。

选自:见贤思齐(一名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6 00:48 , Processed in 0.22896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