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72|回复: 0

《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7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蔡礼旭老师主讲《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二十九集》

《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四集)  2012/12/1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84-0024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们《了凡四训》课程,很重要的第三个大项:「积善之方」,我们上一节课谈到「行善」,把它归纳成十个纲领。这十个纲领我们能够掌握得住,那可以处处都行善、时时都行善、念念都可以行善,因为福田靠心耕。而一开始第一是「与人为善」,可见得能够带动他人行善,这是很大的功德。我们假如这一生能带动百人、千人、万人,同发善心、同行善事,那这个对社会、国家贡献就很大,确实这一生有价值。

  首先,我们「与人为善」,要先启发谁的善心?从家庭做起,所以和谐的社会从我心做起、再从我家做起,接着从我小区、从我所在的单位、从我这个行业,我带头起,这个都是「与人为善」。

  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胡小林董事长学习《了凡四训》、学习传统文化的分享,他的经验讲出来感动了非常多的人,尤其企业界的这些老板特别受感动。所以他在企业界带动了行善的风气,为员工着想、为客户着想,甚至于他的单位,每一年花在印这些正法,印这些传统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书籍,那数量太多、太多了,这个都是「与人为善」,做得非常好。像海南省监狱系统,当初我们张发厅长,他的一个善念,结果现在整个中国的监狱系统,就用海南省编出来的书,向全国推展。全国都用他们编出来的书来教化服刑人员,大家想一想,多少人受益?多少家庭受益?就从他一念善心,他希望更多的人发善心、行善事。所以这些都是很好的榜样。

  这些好榜样,我们胡小林董事长本身也是大舜的后代,大家上次有认祖归宗了?有。大家有没有回去翻族谱?我跟大家保证,你的祖宗一定是圣贤人,不然你就不存在了,唯有圣贤人的后代才能延续五千年不衰,这不是偶然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这个民族是伦理道德起家,各行各业都讲道德,在医学界讲医道、在商业讲商道、在政治界讲君道、在教育界讲师道,都是重视道德。所以全世界的古文明只剩中华民族,这不是偶然的。这也是我们的祖先做出了「与人为善」的榜样,所以庇荫后代。

  我们上次讲舜王,他在雷泽,他心疼这个地方的人互相争夺。圣哲人他不只看到他的一个行为而已,他看到了这个人的命运、他看到了整个地区的命运,一定会愈来愈凄惨。争夺的社会,人是没有福报的,冲突不断。所以希望能够改善这个地方的风俗,转争夺成礼让、成谦让、成忍让。舜王很有德行,但是他并没有用言教去说服这些人,是用以身作则。他隐恶扬善,看到做不好的不张扬,不说他不好;看到好的榜样赞叹他,然后自己先带头做礼让。所以这个隐恶扬善的修养,还有他以身作则的态度,而且要很有耐性。做了多久?一年,他心很柔软,很有耐性。

  大家想一想,四千年前的人,用一年感化,请问大家,现在的人要用多久感化?我们不要说别的,请问大家,我们花了多少时间感化自己?要把这个比较自私、比较坚硬、比较刚硬的心,变得处处替人着想、充满柔和,要用多少时间感化?所以真正对人有耐心的人,首先一定对自己有耐心,首先一定自己走过了「要改一个坏习惯不容易」,他对人就不苛刻。对人苛刻的,一定还没有改掉坏习惯,他不知道改坏习惯很辛苦,所以讲起来都很简单,「连这个也不会,连这个也改不掉。」其实有这个态度,都不是有真放下习气的真功夫。大家想一想,当我们自己讲,「连这个也不会」,请问我们这个念头里面有什么习气?傲慢了。有时候自己还在说道,「气死我了,那个人怎么这么傲慢」,其实自己在讲的当下,这个态度也是傲慢了。

  所以要看清楚别人以前,首先要看清楚谁?自己。老子有一段教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帮得了自己,进而才能看得清楚别人。而看清楚的目的是什么?看清他的问题,进而去帮助他,绝对不是去批评他。所以舜王他的这个苦心我们要能够理解。他的存心我们能体会到了,就能效法他这个存心,在我们当下的家庭、在我们工作的单位,这么去做,那一定可以感动身边的人、有缘的人。接着了凡先生分析了舜王这个榜样给我们的一些启示,说到: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这个『末世』是佛家对于整个世间正法的状态分三个阶段,也代表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教化,他产生的影响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正法时期」,虽然释迦牟尼佛灭度了,但是得到他真传的弟子们都尽心尽力、无私地在教化,所以这个「正」就是跟他在的时候差不多,正法一千年。紧接着再一千年是「像法时期」,就是很像正法那个时候,很像,但是已经比较退了,就叫「像法时期」。第三个阶段叫「末法时期」,有一万年。所以佛陀教化有一万两千年的法运。现在佛陀灭度多久了?依我们中国人的历史,已经三千年又多一些,所以已经进入末法时期。末法就是更不如像法了,大家的基础更差了。其实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在看到这句处于末世,应该很有感触。以前的人一谈到伦理道德,大家都竖大拇指,「做人就应该这样。」现在这个时代你讲伦理道德,人家说「你是不是老古板,你是不是跟不上时代了,怎么讲这些已经老的东西?」

  我跟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真实的事情。九年多前,我还在台湾教书,我跟一个同事,她是老师,我跟她聊了一会,她眼睛瞪得很大看着我。一个女老师眼睛瞪很大,她说:「我觉得你好像走错时空了。」她听我讲话好像觉得我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包含应该是在差不多十一年前,我一个台南师范学院的学妹,我其实跟她同一年毕业,但是她年龄比我小好几岁,刚好我送她几本书,应该也有《了凡四训》。我送她书,她当然接受下来了。看了一看我送她的几本书,她说,「你真的都看这些东西而已吗?」就感觉只看这些东西,活着是不是很没有味道了?我记得还有一年,我一个好朋友,好像元旦一月一号,我跟她通电话。她说,「你昨天在做什么?」我说,「我昨天听经,很好,我师长讲的人生道理很精辟。那妳昨天去哪里?」「昨天,一年的最后一天,我跟我先生去看烟火。」熬夜通宵看烟火。然后她接着说,「你怎么人生过得这么没味道?」好像她觉得要这样刺激才有味道。

  其实坦白讲,他们都成立家庭了,看烟火又不会把孩子教好。你有没有听过哪个人看烟火以后事业做得愈好、孩子教得愈好,花一大堆时间都跟未来好像没啥关系,就刺激一下。而且还熬夜,听说要十天以上才能补得回来,这个没读《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告诉大家,「人生总在遇缘不同」,你没有遇到圣教跟遇到圣教,那是活在不同的两个世界里。

  我记得我们那时候在庐江,二OO五年底,刚开始还没对外教学,第一期培训,一天上课学习多久?十个小时。早上很早就起来了,学习到晚上九点,十个小时。我那个时候早上有课、中午有课、晚上有课,那已经是好多年前,那时候比较年轻,体力还很强。我们有个同事,一两个月就这样,每天学习十个小时以上。结果打电话给他同学,他同学先问他,「你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早上四、五点爬起来读经典,然后开始学习,每天十个小时。」结果他同学说:「这样的日子你也过得下去?」接着我们这个同事就问他的同学,「那你怎么过日子?」「早上,比方说礼拜天早上睡觉睡到十点,出去买东西、喝个下午茶、泡个桑拿。」把他一天怎么享乐的讲下来。结果我这个同学说,「这样的日子你也过得下去?」

  所以人生遇到的缘不同,他的整个方向、人生的意义价值差异就非常大。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看到这个「末世」,尤其我们这一代,伦理道德在这三十年快速堕落。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小时候很有人情味,现在住在大都市里面,连对面都不打招呼。小时候还看到很多长辈孝顺父母,到我们这一代,很难找到孝子了,才三十年。处在这个时代,看到种种人造恶,不能怪他们。因为正法,中国的道统忽略了一百年,满清末年,前后忽略了将近一百年。然后民国以后,又有整个风潮排斥传统文化,又断了一百年。这一百年,连讲的人都很少了,一两百年下来,所以现在的人不讲伦理、不讲道德,是正常状况,不能怪他们,他不了解。所以了解的人是有福报的人,了解的人应该是有责任的人。我们怎么从自身带动大家向善、向正确的人生方向,从哪里做起?从包容人、谦虚待人开始,不可以傲慢,不能我们学了以后瞧不起别人,给人家反感,不能指责别人。

  所以接下来这几句叮咛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假如不注意这些叮咛,很可能学了传统文化以后,人缘更差。学了以后,亲戚朋友看我们走过来了,「那个学《了凡四训》的来了,我先去上厕所,不然又要被他数落了。」他像警察一样,看这个也不对,看那个也不对,那以后人家怎么敢学传统文化?那不只不能劝人学习,反而成反面教材,所以这些叮咛很可贵。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压人,去突显别人的短处。读到这个,我都要忏悔以前,比方学了几句英文,就拿出来炫耀,for example,in general,就在那念念,人家听得都皱着眉头,因为不大听得懂。以己之长而盖人。所以不闻圣教,每天造业自己不知道。所以「遇失意人,不说得意话」,明明知道他最近家里出了点事,或者最近事业比较有挫折、困难,你还讲得在那里很春风得意,让人家很难堪。包含遇到身体残障的人,言谈就要格外小心;遇到年长的人,你就不能在那里炫耀自己的年轻力壮。包含甚至在长辈面前,不要常常提「老」这个字。这个都是柔软、体恤别人的心,重要。处处替人设想,是天地间第一等学问。

  所以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孔子就讲了一个字,叫「恕」。「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弟子规》讲的,「将加人,先问己」,我们失意的时候,别人在那里讲得意话,我们一定也难过,既然我们也会难过,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再去对别人。所以这个「恕」,我们看造字造得好,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其心,这个叫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其实这个时代,没有信心的人占很大的比例。大家同不同意我这个分析?你们没有反应,我就讲不下去了,因为我也很没信心。你们不回应,我的信心动摇。你们有看过很有信心的人吗?我看很少,很可能你们觉得有信心的人,是自傲的人。自傲不是自信,自傲的人也自卑。自傲的人常常要炫耀,为什么?掩饰内心的自卑。小时候他成长过程,假如人家常常欺负他,把他压下去、把他比下去,他就要证明给人家看,他会变得好胜,慢慢变好强、傲慢,就不好了。

  所以你小时候穷,让人家瞧不起,真正有钱了要怎么样?不再去跟人家比,不是去把以前笑你的人压下去,是你感同身受贫穷人的痛苦,你去设身处地,去帮助更多贫穷的人站起来,这个才转悲愤为力量、转烦恼成智慧。这个念头转对了,这人生就充满光明;念头转错了,那人生就是黑暗的。以前被人家欺负,现在有权有势,便去欺负别人,这人生不是颠倒了吗?所以以前婆婆对妳比较凶,妳现在当婆婆了要怎么样?妳就要很温柔的体恤妳的媳妇,所以这个恕道重要。从这些话当中都是力行恕道,我们不希望人家拿着长处来取笑我们,我们就不应该这样去对别人;所以要顾及人家的面子,不要让人家信心丧失。

  我以前也很没有信心,大家看得出来吗?你们今天日行一善,都不敢讲实话,怕伤害我幼小的心灵。我以前真的很没有信心,跑去问同学,「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同学说,「你要听真的,还是假的?」怕讲真话伤害到我。还做那个心理测验,没信心,做心理测验。结果测验出来说:你的个性很像无尾熊型的。那个测验里面还有老虎、孔雀。结果做出来以后跑去跟同学讲,「我很像无尾熊。」你说人不读经典,没信心到去跟畜生比,比完之后还很高兴,你说炎黄子孙怎么活成这个样子,老祖宗都在流眼泪了。他明明就教我们「人皆可以为尧舜」,「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圣与贤,可驯致」。结果我们没信心到去跟畜生比。

  而且《三字经》还告诉我们,「三才者,天地人」,人是可以跟天地并列的,三才之一。人只要透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灵性,可以跟天地一样有无私的德行、完美的人格,所以叫万物之灵。所以我这个自卑二十多年来影响我很大,但是读了经典不自卑了,也不会自傲,心就比较平和了,为什么?《三字经》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真理,每个人都有本善、都有明德,跟圣贤人一模一样,那还有什么好自卑的?我们知道我们可以成圣贤,还有什么好自卑的?《三字经》又提醒我们「苟不教,性乃迁」,我们现在染上很多习气,要赶快把它改掉,不能再糟蹋自己。所以不自傲,因为自己知道还有很多习气要赶快改掉。不卑不亢,心理健康。所以读经典,人会开自己的智慧之眼,不会自寻很多烦恼。所以老祖宗又提醒我们,不要自寻烦恼、不要自讨苦吃、不要自掘坟墓、不要自甘堕落,这个都提醒我们,人生快乐跟痛苦,都是自己的心决定的。

  接着,经典讲到,『勿以己之善而形人』,不要拿着自己的善行,这个「形人」就好像显示给别人看,「我做得多好,我做了多少功德」,其实这样傲慢的心,就一点功德都没有了。那里面已经有沾沾自喜,没有功德了。而且对我们自身来讲,行善是我们做人的道义,应该做的。做完之后心安理得,不会去张扬。不然会去张扬,变成都是用名利的心去做这个善行,那这个善就不纯了。我们前面讲的,「善有真、有假」,你们今天要再日行一善,要配合一下,不然我今天睡不着觉,才刚讲完而已。「有端、有曲」,你不能夹杂这些傲慢、贪名闻利养的心,你要有利公的心,所以这个「勿以己之善而形人」。

  而且,我们真的用己善去跟人家比较、较量,这样会让人家感觉我们很傲慢。甚至于在那里张扬的时候,人家很难认同,哪怕我们做的都是好事,那个态度就让人家不能认同。假如学传统文化,学得都是这么傲慢,姿态都这么高,那我也不学了。那这个变成用行为在障碍别人学习传统文化,这样也不好。那更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好像要去突显别人的恶,这样不好。因为《弟子规》提醒我们,「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你过分地去厌恶他的恶行、他的缺点,他最后受不了,火山爆发,变本加厉,可能自己都会遭祸,都说不定。

  『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不要因为自己比较多的才能,这个「困」好像是去折腾别人、作弄别人,显示自己的能力很强,把别人比下去了,让人家无地自容,这个不好。所以有句话讲到,君子有两个羞耻的行为,「君子有二耻」。第一个耻,夸耀自己的才能。夸耀自己的才能,这不是圣贤的弟子,太傲慢,所以这个是羞耻的,「矜所能」;「饰所不能」,「饰所不能」就是自己差的掩饰、自己的错误掩饰,这个也是羞耻的,不坦荡,不懂得改过还掩饰,死爱面子。那这个就是君子自身的习气,这个要感到可耻去改它。知道可耻,「知耻近乎勇」,才会提起勇气来改掉。其实我们讲,夸耀自己的能力,就要慢慢地用谦虚来调整。其实一个人一傲慢、夸耀了,他的能力就上不去了,他的人际关系一定很差,谁喜欢跟傲慢的人在一起?

  我们要了解,「福田心耕」,你有爱心,是福田;你自私自利的心、你伤害别人的心,它不是福田。是什么?是祸。你有恭敬心是福田。你傲慢是在折自己的福,在造自己的祸。所以「恩田」,这个爱,爱对自己有恩的人是恩田;爱可怜的人、需要帮助的人,这叫「悲田」。接着,恭敬别人、恭敬一切人事物,这是「敬田」,才有福,都不离这颗心。自己有不足的,好学就好了,干嘛去掩饰?所以《弟子规》教导我们,「倘掩饰,增一辜」。你们可不能学《了凡四训》,《弟子规》就忘了,要常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常常可以受用。这是二耻。

  「君子有二恶」,哪两个恶行?「嫉人之能」,嫉妒别人的才能,进一步还去毁谤、还去中伤他、侮辱他,这个罪就更大了,「嫉人之能」。然后「形人所不能」,这个就是恶行。不要嫉妒别人,要怎么样?成人之美。他做了大好事,你跟他一样高兴,你比他还高兴,你就随喜功德,你这颗心非常可贵,有福报。那人家不能的事情,你还把它张扬起来,让人家很难堪。我们刚刚讲,「扬人恶」就是这样。应该怎么样?人家不能的,要包容,进而什么?帮助他。所以傲慢的人怎么改?你瞧不起的人,你去帮助他,这个傲慢就慢慢改过来了,你的心量就愈来愈宽广。

  再来,跟人相处,应该多欣赏别人的能力,你就学到他的长处了。所以你看,这个心境对自身的受用差别太大。而我们说「嫉人之能」,怎么改?你嫉妒他能力比我好、头发比我黑、眼睛又是双眼皮,很嫉妒。你不如什么?去称赞他的好、称赞他的付出,你慢慢称赞、慢慢称赞,你本有那种成人之美就被唤醒。当然,你一开始,对那个你嫉妒的人,你称赞他你会全身起鸡皮疙瘩,记得事后去把它扫干净就好了。

  所以要改一个坏的习性,它是有过程的,不是一次就改得了。可能第一次称赞的时候,很别扭,都快抽筋了,但是慢慢慢慢你就很自然了。这个对自己心量扩宽都有很大的受用。所以「嫉人之能」,就把别人的好当作自己的好一样高兴。那「形人所不能」,就变成都是去称赞、肯定别人的长处,然后去帮助他的短处。其实人假如冷静下来,我们的心跟傲慢、跟嫉妒相随的时候,哪有幸福快乐可言?反而我们的心态跟善良相应,跟我们的本善相应,跟谦卑、跟爱敬相应,那当下自己就很快乐。所谓「为善最乐」,「助人为乐」。接着进一步讲到:

  【收敛才智。】

  内敛,不张扬、不炫耀自己的才华跟聪明智慧。而事实上我们想一想,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傲慢的。圣贤人很谦卑,我们跟他们比还差那么远,怎么还敢傲慢?再来,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今天起了几个错误的念头,今天说错几句话,今天做错几件事?该笑的时候不笑,不该笑的时候又笑,就做错了。真是这样,所以有时候开玩笑开习惯了,那种气氛就是不适合开玩笑,他还在那里开,让人家当事人很难堪。

  比方有一次,有个同仁帮我倒水,那个是热水,结果倒倒倒不小心淋到我的手,很烫,一烫下去就开始抽痛,很麻。结果另外一个同仁就开始讲一些开玩笑的话,给这个烫到我手的人听。他烫到我手的时候,他已经很难过了,他还在那讲一些开玩笑的话。事后我就问那个开玩笑的同仁,当天晚上我就问他了,我说,「你今天讲错话了,知不知道?」他很无辜的看着我。所以人每天说错哪些话、做错哪些事情,都不知道。我说,「你今天讲那些话,你不觉得他已经烫到手,他已经很自责了,你还讲那些开玩笑的话,他更难受。」他说,「没有,我只是想让气氛不要太紧张。」但他那个话反效果。我也跟他complain了一下,我说,「我手烫到,你不先关心我痛不痛,就开始在那里开玩笑。」他说,「我以为不痛。」我烫到手也不问我,他自己就在那里觉得不痛。「很痛,怎么不痛?」他说,「我看你的表情不痛。」我说,「他已经烫到我了,他一定很紧张,我还装着很痛,那他不是更紧张吗?」

  所以有时候人静下来想,还不知道今天做错什么。所以真正假如很细心地观照自己一天的念头、言行,不知道错了多少次,检讨都来不及了,还以才智去盖人、去对人傲慢,就不会的。所以其实要收敛才智也不难,真正能每天写反省日记的人,慢慢就不傲慢了。因为他那种观照自己的态度,习惯了,愈看愈清楚。所以有些人修学,他有一种恐惧,说,「我还没学的时候好像没有这么多缺点,怎么现在愈学缺点愈多?」我说,「你别紧张,这是正常现象。」其实不是你愈学愈多,是你学了以后懂得去反省、观照,就像大家有没有扫地的经验?好像没什么灰尘,突然一道阳光照进来,全是灰尘在那里飘荡。那道阳光照进来就好像你的心光照出来了,看自己看得愈来愈清楚。所以看到自己愈来愈多缺点的人,这叫好现象。Congratulations,恭喜你!这代表你的观照能力、反省能力愈来愈强。不要紧张,肯改就不怕,「过能改,归于无」,所以要『收敛才智』。

  【若无若虚。】

  人要谦卑,人要不露锋芒。这样愈积愈厚,厚积薄发,半瓶醋响叮当,最后才能、智慧都有相当的局限,上不去了。

  【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见到他人有过失,要原谅。不只原谅他,对他不要有成见,依然对他恭敬。然后『涵容』,包涵、宽容。『掩覆之』,就是不扬他的错误、他的恶。

  【一则令其可改。】

  你批评、张扬他的错误,最后他恼羞成怒了,你不是断了他改过的路吗?所以让人家有回头的机会,这就是厚道。

  【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

  你明明知道他有错,你还不讲,他心里想:他都知道,都不讲。你对他有一种威慑,那你不扬他的恶,他会觉得你很有度量。毕竟有人知道了,他会收敛,不敢再放肆、嚣张。但同时,你看到他有好的、有小善,你又称赞他。他有良心,他会想:我这些恶,人家都不讲,我才有这一点小善,人家就肯定,那我应该对得起他对我的看重,我应该更自立自强,不要让他失望。那不就把一个人鼓励起来、激发起来了。所以我们的态度,对跟不对差别太多了。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大家跟着效法。「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所以一句话差别很大。对自己的差别很大,你造了很大的功德,还是损了阴德。对别人影响也是很大,你是带动大家效法,还是让一个人反而变本加厉,然后不肯回头,继续造恶,甚至激怒他伤害自己,差别就很大。

  所以《弟子规》所教的这些做人的道理,很可能是一生成败的关键、很可能是祸福的关键,这个我们冷静去感受就懂。所以修养在哪里下功夫?刚刚这段话,《格言联璧》里有句话讲得好,「自家有好处」,你家里有好事,你有好的德能、好的表现,「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不要去炫耀,「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呢?也要掩藏几分,不要去扬人家的恶,「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大家看,「谦受益」,谦虚的人受益,所以他不去张扬自己的好,他都掩藏起来,「暧暧内含光」,他最后厚积薄发,所以他的学问道德会非常深厚。那别人有不好,他不去扬人家的恶,代表他的度量愈来愈大,很厚道,所以「浑厚」,养自己的大度量。

  了凡先生他的姑父(他姑姑的丈夫),他的姑父叫沈心松。他的姑父跟姑姑为人都非常厚道,这个例子可以让我们去感受刚刚这段话,要谦卑、宽容、厚道。袁了凡先生讲到他的姑父跟姑姑,说他姑父乐善好施,又平易近人。一个人家里有钱,还能平易近人,是修养。一般都说「财大气粗」,就比较容易傲慢,瞧不起人,他还很平易近人。而且从来不讲人家的过失,「未尝口道人过」。人修养要从嘴巴先下功夫。所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结果跟人家讲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6:20 , Processed in 0.12964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