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72|回复: 0

真孝广集第七五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8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佛门真孝广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极乐及善净国。对于堪忍。是横非竖。故使净土有见思毒。无恶道名。毒非苦因。则见与烦恼二浊轻也。果报严净劫命轻也。众生居此有何鄙称。弥陀愿行摄之。故轻非是断惑方生其中。以世慈善五逆称佛亦能生。故娑婆秽相目击可知。此是横论净秽二土。而此二土皆有凡圣。凡如前说。圣有二种。谓应来圣有修得圣。二土皆然。二两根利钝。浊重之土论悟道根。自有利钝浊轻土根亦有利钝。以土对根故成四句。三五浊轻重。身形至卑小即众生浊。时节粗险即劫浊。余三名显。净土不尔者。如大本疏问云。既言五浊何者是五清。答准例邪正三毒。邪是五浊。正是五清。他方净土无邪三毒。则五障轻也。二何故下明能感二行。言福德者。即三种福也。如观无量寿佛经云。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土正因。彼疏云。初业共凡夫。第二共二乘。第三是大乘不共之业。彼经云。欲生极乐国者。当修三福。故今云。多修福德不多修福。为二土行。就此福而论也。二若秽下别示秽土二根二。初示乘戒四句二。初立句相戒论十戒。唯取不缺不破不穿不杂。此之四种前三事戒后一事定。皆人天因。不取随道无著智所赞自在。随定具足。以此六种虽名为戒。体是三观自属于乘。乘论五乘不取人天。以其二种虽名为乘。不动不出体是漏善事戒所摄。唯取三乘以声闻等该于四教。是入理智虽分深浅。皆能动出烦恼生死。故得名乘。今以四戒而对三...(第1482部~观音义疏记三卷)


...僧伽梨。视眴一心出入禅定。当知是人名菩萨摩诃衍。复次若人能如是。一切处中修行大乘。是人则于世间最胜最上。无与等者。释论偈中说。  
  闲坐林树间  寂然灭诸恶
  憺怕得一心  斯乐非天乐
  人求世间利  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隐  求利无厌足
  衲衣在空闲  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  观诸法实相
  种种诸法中  皆以等观入
  解慧心寂然  三界无伦匹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下
善根发第七  
  行者若能如是。从假入空观中。善修止观者。则于坐中身心明净。尔时当有种种善根开发。应须识知。今略明善根发相。有二种不同。一外善根发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诸听学等。善根开发。此是外事。若非正修。与魔境相滥。今不分别。二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有三种意。第一明善根发相有五种不同。一息道善根发相。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止息。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于此定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者。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当触发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为喻。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第1484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二卷)


...之境界。游心即因。佛境界即果如前说。法华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此即非因非果说也。法门甚众广说令智退。略则义不周。我今处中说方则四句。略则因果。闻而修行名之为因。与法相应名之为果。约果更修故言因因。从因又得果故言果果。若初若后究竟寂灭。故言非因非果。初生生四门亦作因果四说。乃至不生不生亦作四门。门门亦作因果之说。一一说中悦种种众生。立种种善根。治种种罪垢。从于种种入第一义。故初中后重说无咎。说即是教。禀教修观。以修观故名修四念处。此义广可思之。元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开发众生诸觉宝藏。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先喜先利先治先益。大经云。若欲盛贮先用完净。若欲耕垦先种肥良。若欲乘御先驾调壮。若欲教诏先教孝明。斯皆积习深厚烦恼障薄。先闻雷震先沐甘雨。先出笼樊先获正观。皆由往昔数数勤修。今世道成最初四益。其未度者更设方便而涂熨之。隐其无量神德以贫所乐法趣波罗奈。便有涅槃音。法僧差别名则是从顿次渐而调熟之。今从此义粗为四说说。即是教依教修观。即是四种四念处所为。生生四念处。乃至不生不生四念处。亦名三藏通别圆四念处。若三藏四念处。更为三。大意五停四念。所言三者。其义有八。谓理教智断行位因果。理三者。声闻谓理在正使外。缘觉谓理在习气外。菩萨谓理在正习外。三人出三种外。方乃见理故言理三也。教三者。声闻禀四谛。缘觉禀十二缘。菩萨禀六度。声闻修总相智。缘觉修别相智。菩萨修总别智。声闻断正。缘觉断习。菩萨断正...(第1487部~四念处四卷)


...云恶阴。涌海水者。正本云宝锦。本住权实二智。慈荷众生故。迹为广肩胛。观者。三观能鼓覆五住生死大海也。毗摩质多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波海水出声。名毗摩质多。即舍脂父也。观佛三昧云。光音天生此地。地使有欲入海洗不净。堕泥变为卵。八千岁生一女。千头少一。二十四手。此女戏于水水精入身。八千岁生一男。二十四头千手少一。海水波音名为毗摩质多。索乾闼婆女生舍脂。帝释业力令其父居七宝殿。纳为妻。后谗其父遂交兵。脚波海水手攻喜见。帝释以般若咒力不能为害。正本云燕居。本者色心本净。迹为此名。观者正观中道即是净心。罗睺罗此云障持。障持日月者也。是畜生种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口广千由旬。宝珠严身。观天女天园林。若四天下人孝养父母。供养沙门者。诸天有威力。上空雨刀。若不尔诸天入宫不出。又日放光照其眼不能得见。举手掌障。日世人咸言日蚀怪险种种邪说。掩月亦如是。或作大声。世人言天兽吼险乱王衰。种种邪说。怖日月时倍大其身气呵日月。日月失光来诉佛。佛告罗睺莫吞日月。罗睺支节战动身流白汗即放日月。日月力众生力佛力。众因缘故不能为害。昔有婆罗门聪明广施。四千车载食。于旷野施。有一佛塔恶人所烧。即以四千车载水灭火救塔。欢喜发愿愿得大身欲界第一。既无正信好斗爱战喜施故生光明城。作罗睺罗。修罗主也。正本云吸气。本观(云云)。次列四迦楼罗。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树上。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有人言庄子呼为鹏。鹏行众鸟翼之。亦...(第1491部~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十卷-001)


...知。摄大乘云。了义经依文判义。不了义经依义判文即斯义也。有时解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结自行权实。随宜所说意趣难解。结化他权实(云云)。从吾从成佛已来者。是叹释迦权实。旧云释迦权实各各叹。谓吾从成佛下。是叹权。所以者何。是释权如来知见广大下。是叹实。从无量无碍下。是释实。从如来能种种分别下。是结叹实文。旧料拣前后有三意。一合叹诸佛二智者。明二智体同。开叹释迦二智者。明二智功用有异。二明垂迹之本。故诸佛先叹实。明显本之能。故释迦先叹权。三诸佛显自行。先须得实。释迦明化他。先以权引童蒙。而互现出没者。将明体圆不可偏存。存则失旨也。今谓不尔。但依文次第于义易解。不须曲辩。又汝云诸佛道同。云何异解。如人善赞孝顺而打掷父母(云云)。就释迦文亦为三。初双叹次双释后双结。吾从成佛已来叹实智。若实智不圆佛道不成。既云成佛。一成一切成。即是叹实智也。种种因缘下。是叹权智。四十余年以三种化他权实逗会众生。故言种种因缘也。譬喻者。小乘中以芭蕉水沫为譬。大乘中以干城镜幻等譬。依诸论者以小乘譬乳。大乘譬醍醐也。广演者。能于一法出无量义也。无数方便者。即七种方便也。引导众生令离诸著者。说散十善离三途着。说净十善离欲界着。说三藏离见思着。说菩萨法离涅槃着。说佛法离顺道法爱着。从所以者何。是双释二智也。如来半句即是释实智。从真如实相中来。而得成佛道故名如来。即释成实智也。方便即是释权智。由于方便善巧故能种种因缘。知见波...(第1491部~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十卷-001)


...常乐之解。坦然在怀无所畏忌。说是下。是第三闻品得益如文。第四多宝称善如文。  
释妙音菩萨品  
  文中自释。昔奉云雷音王佛十万种妓。今游化他土音乐自随。昔奉八万四千宝钵。今尔许道器眷属围绕。昔得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今以普现色身。以妙音声遍吼十方弘宣此教。故名妙音品。此品明菩萨以难思之力。随类通经。物睹其迹莫测其本。但甘其味无择其形。当卑其地自壅其流。即是化他门中第二意也。文为六。一放光东召二奉命西来三十方弘经四二土得益五还归本国六闻品进道。大人相者大相海也。遍体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众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诸相从下向上展转相胜。不及白毫功德。白毫功德不及肉髻功德。故是大人相也。此相业者从孝顺师长起。今放是光召本弟子。使弘中道之经利益大机者也。白毫从一道清净起。今放此光令弘此法也。  
  问。佛一一相皆法界海。何故胜负。  
  答。他经所明宜作此说耳。  
  问。佛有缘弟子布满十方。何故召东说西。不论八方耶。  
  答。此有所表。净名云。日月何意行阎浮提。欲以光明除众闇瞑。东是光始西是其终。有始有终其唯圣人乎。未发心者令其发心。未究竟者令其究竟。一菩萨既尔诸众亦然。一方既尔诸方亦然。圣不烦文举一蔽诸。故但言东西耳。发来文为二。一发来缘二正发来。来缘为六。一经家叙其福慧二被照三辞四诫五受旨六现来相。叙福之由。由值先佛多也。甚深智慧即智慧庄严。十六三昧即福德庄严也。...(第1491部~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十卷-002)


...徐广车服注云。即侍中冠左貂右蝉。如蝉之清高饮露不食。又云。右插者。簪也。左辅右弼。丞相也。盐梅阿衡者。释丞相也。如殷高宗聘传说。具如止观第七记。阿倚也。倚寄也衡平也。铜陵等者。如邓通汉文帝梦堕井为通所接。乃召通至。占者云。不免饿死。帝乃令人于蜀铜山铸钱供之岂饿死耶。后哀帝登位被告私铸因在囹圄饿死也。有人云。秖是文帝时为他所嫉。后遂饿死。一往且借初富为言。如晋书云。石崇有金谷在洛阳东。尔延进也。亦导也。谓威以肃物不厉而成。严洁如霜。隆高也。高而且重不令而行。智则坐计帷帐折冲万里。犹如武库何器而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白圭者。纤上玉也。说文云瑞玉也。上圆下方。白虎通云。玉之洁者也。式瞻仰也。一人者。孝经云。天子也。出世长者。十文具足。佛从下姓也。功成下位也。法财下富也。十力下威也。一心下智也。早成下耆也。三业下行也。具佛下礼也。十方下敬也。七种下归也。若以果望因应云圆教自等觉来。以其实因发心毕竟二不别故。故此十德皆从极果。若从当分果分权实。则权三实一十德名同。名下之体当教辩异。故使实际三谛不同。乃至所归多少亦别。所以长者名通今须从别。以别冠通即跨节也。观心十者。观心下姓也。三惑下位也。三谛下富也。正观下威也。中道下智也。久积下耆也。此观下行也。历缘下礼也。能如下敬也。天龙下归也。此之十德不出境智行三。虽未入位如王子胎。故名观行如来十德。若对出世还随其教观别果别。准教望观因果自分。即以三观...(第1492部~法华文句记十卷-002)


...提心。又法华之始则在物机。涅槃澄神约于教主。由法华教主久成。故涅槃澄神不灭。又灭影为息迹。则法华犹迹。澄神为本非今经本。应知今经以久远实成为本。中间今日示成为迹。若依他释本迹二门俱属乘始。若不释本直于迹中明始终者。具如玄文乘妙中说。注家先举非存亡出修夭为非寿量。用释寿量。次明寿量意。然释两字仍似颠倒。存亡之数是量。修夭之限是寿。一期曰寿。寿内之数曰量故也。次法身下明意者。重举向非寿非量之体。非形牒非寿。非年牒非量。此违论文使大士下正明说寿量意。意令菩萨修践极照。令知如来远寿之体。是大士智之所游。所游既深故云践极。达彼非寿故名为照。不以两字贯下百年。期颐者。期要也。颐养也。百岁之人不知衣食。要假孝子而扶养之。今佛不然故云不以。生公意者。虽亦明无长无短长短恒存。故与上三家其意稍别。仍阙注家说寿意也。于中初明伽耶色。身形寿不实。用为法身无寿之表。然则下以形例寿。万形一致。显身分而不分。古今为一。明寿量即非量。古亦今也下。明今古不二。当不思议一。然准今文先须辩长。后方明一。言古亦今者。明本佛古不异伽耶之今。今亦古者。明伽耶今不殊本佛之古。无时不有下。重释形寿。无时不有。释寿也。无处不在。释形也。无时不有非独今日。无处不在岂专伽耶。若有时下明形寿在物应非有无。次是以下秖指近成即久成也。故云伽耶是也。次伽耶是者下。转释也。虽指其是谓近非近。伽耶既非下。明短既非短长亦非长。次长短下。真俗相对以释...(第1492部~法华文句记十卷-002)


...心即空持二种戒也。次观因缘心即是假者。知心非心法亦非法。而不永滞非心非法。以道种方便。无所有中立心立法。拔出诸心数法。导利众生为智所赞。虽广分别无量心法。但有名字如虚空相。不生爱着惑相不拘。名为自在。如此假观。防止无知善顺俗理。防边论止顺边论观。即是假观持两戒也。次观因缘生心即中者。观于心性毕竟寂灭。心本非空亦复非假。非假故非世间。非空故非出世间。非贤圣法非凡夫法。二边寂静名为心性。能如是观。名为上定。心在此定即首楞严。本寂不动。双照二谛现诸威仪。随如是定无不具足。如是观心防止二边无明诸恶。善顺中道一实之理。防边论止顺边论观。此名即中而持两戒也。故梵网云。戒名大乘名第一义光。非青黄赤白。戒名为孝孝名为顺。孝即止善顺即行善。如此戒者。本师所诵我亦如是诵。当知中道妙观戒之正体。上品清净究竟持戒。十住广说云。若无我我所。远离诸戏论一切无所有。是名上尸罗。故净名云。罪性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两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其能如是是名善解是名奉律。即此意也。复次观心持戒即是五名。所以者何。防止是戒义。观亦如是。三观名能防三惑名所防。如此防止义遍法界。不局在身口(云云)。又毗尼名灭灭身口诸非。故今观心亦名为灭。即空之观能灭见思之非。即假观能灭尘沙之非。即中观能灭无明之非。如此论灭遍灭法界诸非。不止七支。故净名云。当直除灭勿扰其心。即此意也。又波罗提木叉名保得解脱者。观心亦尔。若不观三谛之理三惑保不解脱。若见三谛三...(第1493部~摩诃止观十卷-001)


...在。例如灭受想而身证(云云)。此人好退。如毗昙有退相。四果如沙住井底。阿含云。三果退戒还家毁失律仪。不失道共。俗人生谤言无圣法。佛言。欲饱起厌。不久当还更求出家。诸比丘不度。佛即度之便得罗汉。阿难问言。大德。是学退无学退。答言。学退。若然即是世智断惑慧解脱人。故得有退。非无漏智断一品惑进一品解而有退也。若发此九想无诸禅功德者。是坏法人也。若不坏法人九想者。从初胀想来住骨想。不进烧想。得有流光背舍胜处观练薰修神通变化。一切功德具足成俱解脱人也。若修时爱多观外。见多观身。见爱等内外观。若发时准此可知。于坐禅中忽见死尸在地。言说方尔奄便那去。气尽身冷神逝色变。无常所迁不简豪贱。老少端丑无逃避处。慈父孝子无相代者。尸腥在地风吹日暴与本永异。或见一尸多尸是大不净观相。或满一聚落一国土。或一尸色变。或多尸色变。死尸虽非九数。是诸想之本。故先说之。是等死尸颜色黯黑。身体洪直手足葩花。膖胀[月*曾]邓如韦囊盛风。九孔流溢甚为秽恶。行者自念。我身如是未离未脱观所爱人亦复如是。是相发时。得一分定心黮黮安快。须臾之间见此胀尸。风吹日暴。皮肉破坏身体坼裂形色改异了不可识。是名坏相。又见坼裂之处血从中出。散溜涂漫处处斑驳。灌溢于地臭处蓬勃。是为血涂相。又见脓烂流溃[泳-永+柴][泳-永+柴]滂沱如蜡得火。是名脓烂相。又见残皮余肉风日干炙臭败黮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04:32 , Processed in 0.147741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