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19|回复: 0

转帖:悟道法师:仁王护国经大意 第3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6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大家合掌,跟著我来念开经偈,我念一句大家跟著念一句,我念完之后大家再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同修,及网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利用这个时间,跟大家一起来继续学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意简介。前面两堂课,我们第一堂介绍讲经因缘,昨天第二堂课,我们根据家师净老和尚所编的表解,第二个「乙、佛教简介」,昨天我们学习到这一段。这一段我们昨天没有讲完,因为我们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再加上个开经偈,再一个回向,实际上剩五十分钟,所以每一个时段就不能讲太长。

  昨天我们简单介绍佛教的缘起。家师净老和尚编这个是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学佛的人,或者刚接触佛教的这些新的同修,第一个要先对佛教有个正确的认识。因为现在我们这一、二百年,在中国佛教,包括其他外国的佛教也是一样,大家对於佛教真正的本质已经不认识,甚至产生很大的误会,曲解了,错解了,把佛教当作一个宗教来膜拜、来信仰;在学校里面,在佛学院是把它当作学术性的来研究,写写论文,拿个佛学博士这样的一个文凭。这些都不是佛教真正的本质。因此我们净老和尚对於介绍佛教就非常重视,几十年的弘法,一再的呼吁、强调佛教是教育。

  我们昨天学习到这个表解下面,它有分五个段落。第一个「缘起」,这是讲为什么我们这个地球上有佛教,怎么来的,这个前面简单跟大家汇报过了。第二个「宗旨」,佛教是教我们什么,它主要,宗是主要的,它主要教我们什么,旨就是旨趣,这个旨趣就是我们现在话讲的目标,它主要的目标是什么,讲因果,破迷启悟,是我们要修的,果是得到离苦得乐。必须破迷启悟,照澈真实,不被这个虚妄的假相来诱惑,我们才能做到不取於相。「不取於相」是《金刚经》的经文,就是不著相,取就有执著。能够做到不取於相,我们的心就如如不动,这样就能支配环境、了脱生死,得到离苦得乐这个目标,恢复我们的自性,这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它教学的主要宗旨,就是这个目标;我们修净土,大家都知道往生极乐世界,那是得到究竟圆满的离苦得乐。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所修学的方法、门径不同,但是目标是一样的,都是要达到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如果我们愈学愈痛苦,那学它干什么?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宗旨给我们提出来,缘起、宗旨提出来了,下面就是要具体的去做、具体的去修,所以下面第三段讲「治学」。治这个字,从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从事研究,这个治在中文它有处理、从事这个意思。我们用比较白话来讲,前面讲了缘起、宗旨,治学就是我们讲要从哪里下手,要怎么修,才能达到离苦得乐这个目标。这个宗旨提出来了,怎么修?下面就讲到这个叫治学,从事研究学问。治学具体提出来就是依戒定慧,戒定慧三学。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大乘、小乘、显宗、密教,所修学的都是依戒定慧三学做为我们修学的总原则。这个要细讲,范围就很广,有时候要细讲,但时间的关系,不详细讲,大家对这个认识、理解总是不能深入。

  讲到戒一个字,我们一般学佛的人就想到三皈五戒(昨天晚上有同修受五戒)、八关斋戒,出家众的沙弥戒、比丘戒,还有在家、出家的菩萨戒,就想到戒律。戒这个字,我们一般学佛的人只是一个概念。为什么说只是一个概念?包括现在标榜学戒的这些佛弟子,对戒的修学还是没有基础。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学戒的人,持戒持得很精严,但是给人家感觉怪怪的。如果说持戒持得很精严,感觉这个人不近人情,怪怪的,你说释迦牟尼佛如果持戒持到这样,他能度众生吗?我看众生看到就敬而远之,赶快跑了。佛度众生不是像我们一般人那样,那么呆板的,如果那么呆板,我看一个众生也度不了。众生有那么好度吗?刚强难化。

  我们中国近代佛教的律宗祖师弘一大师,在他的遗著里面有一些对联是非常好的。弘一大师劝我们佛弟子,用儒家的《格言联璧》来代替小乘佛法。但是现在我看我们佛门里面学戒律的,依照弘一大师指导去修学的人不多。提到弘一大师大家都知道,但是肯接受他教导去修的人不多,他教你看儒家的。弘一大师有幅对联讲,「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佛法不是不讲人情。李师公,我现在讲李师公很多人听不懂,因为是师父的老师,所以叫师公;叫李炳南老居士大家就知道了,他的外号叫雪庐老人。他在《常礼举要》讲,说佛门有人讲不讲人情的,他说乱讲,佛门讲不讲人情是对自己修道,那个不讲人情的,但是对接众,他说不讲人情,你随便一个人去找主持,主持坐的位置你能去坐吗?这些都是常礼。所以《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弘崇礼律」,礼就是礼节这个礼,儒家这个礼,律就是佛家的戒律,也就是说世间的礼、出世间的戒都要弘扬推崇,你这样才能真正自利利他。常礼,礼就是讲人情世故,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它的风俗习惯,你能够随顺每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那个地区的人他就欢迎你,你到那里去修行、弘法就能得到护持,大家欢迎,会护持;如果不能随顺,那就有障碍。所以佛在戒经里面也有一句,就是「随方毗尼」,随各地方的一些风俗习惯、环境的不同,因人、因时、因地有所制宜。现在真正通达戒的人不多。

  为什么我们讲这些话?这是我们这么多年跟著净老和尚学习,多少听一点,了解一点。因为他老人家在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没有多久,就写了净宗同学修学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第二个「六和」,第三「三学」,第四「六度」,第五个「十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五科。第一科是三福,三福是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韦提希夫人她生了一个逆子,要杀父杀母篡夺王位,可以说伤心到极处,她不想再住在这个世间,就请释迦牟尼佛给她介绍,在这个虚空法界有没有清净的世界,永远看不到恶人,永远听不到恶声,她想要到那个世界去往生,不想再住在这个娑婆世界,不想再住在这个五浊恶世。佛就给她介绍十方净土让她选择,最后她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选了之后她就请问释迦牟尼佛,怎么样修才能往生到那个世界?佛给她讲了十六观法,有名的《十六观经》。在还没有跟她讲十六观之前,先给她讲净业三福,净业三福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出世间二乘福,声闻、缘觉;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菩萨果。佛给韦提希夫人讲了之后,说这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根据三福,戒是在第二福,不但戒,三皈依是属於第二福。三皈依,我们大家都知道,入佛门要先受三皈依,昨天晚上有同修受三皈依、有受五戒,三皈五戒是净业三福的第二福。三福就像三层楼,我们盖三层楼必定先盖第一层,再盖第二层,再盖第三层。现在问题就是净业三福第一福我们有没有?第一福人天福,这个基础,最基本的有没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有没有第一福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福的基础,我们一学佛就从第二福开始,先从受持三皈,再来受五戒,或者八关斋戒,出家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我们想一想,三层楼没有第一层的基础,第二层盖得起来吗?这个问题很大,大家想一想也知道,肯定没办法去盖的,空中楼阁。第二福都盖不成,第三福学大乘法,那更不用谈了。但是我们现在学佛都是从第二福开始,从三皈依就开始了,学了几十年,可以说没有成就。因此,这十几年来我们净老和尚也看到这个问题,大经大论讲了很多,但是大家修学没有成就,不要说断烦恼,伏烦恼都做不到,连改造命运都做不到。

  所以这个十几年,再强调从基础来学习,基础是什么?就是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以前我们听净老和尚的讲座也讲过净业三福,听了我们只是一个概念,这个应该这样修学,但是第一福具体的内容、具体的做法没讲。在古时候他这样的演讲,大家也就知道怎么修,因为古时候的人从小就读儒家的书,四书五经,这些基础的典籍,《五种遗规》,这些都学习了。在过去的时代,老一辈的,提一提,大家就知道从哪里修,该怎么修,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连听都没听说过,听老和尚讲这个经,我们听一听是一个概念,不知道该怎么做,从哪里做,怎么样做才叫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最近这些年,我们老和尚就提出儒家的《弟子规》,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具体的做法就这么做;以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来落实「慈心不杀」这句经文,讲因果的,《感应篇》讲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哪些是善,哪些是恶,都有明确的列出来;以佛家的《十善业道经》来落实「修十善业」这句经文。所以这些年提倡这三个根的学习。

  这三个根的学习是主要的一个科目,还要其他的典籍来补充,如果只有学这个,你没有其他的典籍来补充,我们觉得还是不圆满。譬如说儒家的《弟子规》,我就建议大家还要看李炳南老居士他编的《常礼举要》,它补充《弟子规》的。《弟子规》比较偏重修身,修自己,在家里,在外面,礼它是待人处事接物的这些礼节,这个可以补充《弟子规》,《常礼举要》。还有弘一大师提倡的《格言联璧》,儒家的,清朝金兰生先生他所编的。弘一大师他有在《格言联璧》再节录《格言别录》,在《格言联璧》节录出来《格言别录》,那个也是很好的补充教材。《格言联璧》是印光大师、弘一大师都有提倡,都有写序文,就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处世。现在的教育教做事没教做人,所以我们现在遇到的人,大家相处都会有很多摩擦、很多问题,这个是必然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补充教材。先学做人,学佛先学做人,如果不从先学做人,一下子要想学佛,大家想一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人都不会做怎么作佛?所以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包括我们现在净老和尚,真正善知识会教你从基础去学,这个才务实。

  光一个《弟子规》就够我们学了,现在传统文化一直在推广,大家也知道这个重要。但是我们要不断的提升去学习,怎么学习?就是在生活当中不断去时习,就是《论语》讲的「学而时习之」。另外,《弟子规》还有一部很重要的典籍要补充。我最近都在看李师公的《论语讲记》,他九十几岁才讲这个。他说我们台中莲社办了这么多年,学佛这么多年,念佛这么多年,为什么还要讲这个?也是跟我们净老和尚一样,看到现在学佛的人学了几十年没有成就,念佛没有达到一心不乱。所以李师公在台中灵山寺佛七讲开示,他常常给莲友讲,念佛临终要心不颠倒,你要念佛念到伏惑,你的烦恼惑业能降伏住、控制住,你这个心跟佛的光才接上,这是根据《弥陀经》讲的,不伏惑就没感应。但是念了那么久,真的伏都伏不住,烦恼太强了。

  为什么古人念个三五年就伏住了,我们现在人念了几十年都不行?看一看还是没基础,古人有基础。古人不但读书人有基础,那个没念书的都有基础。没念书的怎么会有基础?因为社会上大家都这样做,他看也看会了。像我母亲她没念书,大概日本书只有念三年,中文是不会看的,但是我母亲她们娘家的家族,郑姓家族,祖宗就是历代传统文化的教学,就是家庭教育,从小耳濡目染,看。我也是从小看我母亲怎么待人处世,在学校学不到的。待人处世很重要,懂得人情世故,不懂人情世故到处碰壁。她有没有念书?没有。所以以前那个时代,没念书的人他都懂。另外一个就是看地方戏,地方戏都是演这些忠孝节义、待人处世的,她是看戏学的,她没念书,就是看戏学的,知道怎么做人。现在人会做人吗?走到哪里,人家看到你,像看到鬼一样,看了就讨厌。为什么人家讨厌你?你干扰到别人,你造成别人的困扰。如果别人造成你的困扰,你会不会讨厌他?你一样会讨厌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个都是没有学礼。

  所以李师公在《常礼举要》讲,不懂礼貌的人不代表他是坏人,只是他没有学过礼,处处造成别人的困扰。他心很好,特别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他是掏心掏肺的,你说他是心不好吗?他心很好,但是不懂礼节,这样造成别人困扰,没学过礼。反过来讲,有一些人他很有礼貌的,但是他心很不好。李师公就举出历史上王莽,大家听说过吗?只有三个人听过,其他的人都没听过。王莽我再介绍一下,就是中国汉朝的时代,大家汉朝知道吧,中国人不知道汉朝是什么,那就好像变外国人了。所以现在疏文,老和尚列出来,我们都要去念的,从伏羲氏念,念到民国。王莽篡汉,王莽这个人很有礼貌,很谦虚,但是心很坏。所以很懂得礼貌的人不代表他就是好人,但是人家不讨厌他;不懂礼貌的人不见得他是坏人,但是会让人家讨厌他。那怎么样?又懂礼貌、又是好人就圆满了。像李师公一样,他那一代的人又懂礼貌,心真好,真的是我们佛门的大德。

  所以在《弟子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学,加一个《论语讲记》,我建议大家要看的。现在台中徐醒民老居士他也有讲《论语讲记》,根据李老师讲的他有讲,他有讲圆满。李老师因为那个时候已经九十几岁了,《论语》讲到第十七篇没有讲完,但是这些资料也很珍贵的。我现在学佛学了这么多年,我也是一无所成,就是弘一大师讲的(弘一大师讲的是谦虚话,对我来讲是真实话),真的是「一事无成人渐老」,就是缺少这些基础。所以《论语》,以前日本很重视这部书的,现在我就不知道。以前日本很重视儒家,《群书治要》日本也很重视,在德川家康那个时代,都是以这个来治国的。过去宋朝赵匡胤,开国皇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现在,你生活上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在《论语》都讲到了。所以李师公讲,为什么他九十几岁了,还要讲《论语》?看到莲社的同修念佛都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就是缺这个基础。所以他在讲《论语》都附带讲学佛、讲念佛,他说你照这样做,《常礼举要》你做个十分之一,你念佛就不一样。所以我提出这个再来补充《弟子规》。

  现在我看到很多人学《弟子规》,他只锁定在《弟子规》。如果你不是上上根的,他不能触类旁通,不能一闻千悟。好像你读经,读一部经实在就够了;实在也不用一部经,一句佛号就够了,但是你不是那个根器。一部经如果你悟入那个理,一经通一切经通,但是你没有悟那个理,你就是不通。不通你要求教义,教义它是局部的,这部经讲的它有个范围。我们还没有通教理,这部经的范围我们只懂得这部经,或者这一宗的范围,其他的经讲的我们就不知道,因为你还没有开悟,还没有明心见性。所以你要去以其他的经来解这部经,叫以经解经。你看黄念祖老居士的《大经科注》,不是引用一百九十几种经论来注解《无量寿经》吗?所以我们学东西,过去常听老和尚讲他在台中莲社,李老师常常教学生,过去古时候读书人读得不会变通叫做书呆子,学佛学得不会变通叫做佛呆子。以前我常常听师父讲经讲,不要学成佛呆子,死在言下,学戒律死在戒条之下,不能活用,头脑像木头一样四四方方的,转都转不动。以前我常常被骂,骂到现在有一点悟处了。毕竟我不是那种上上根器的,所以要骂,而且要骂得很重,才有一点感觉。所以我现在才懂得,我们现在是修到什么程度,应该怎么去学习。学习也是我们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你看我们常常在做法会、做超度,常有同修来问我,他家人往生了,现在去哪里?我说我怎么知道?你不知道,我就更不知道,他以为出家人统统知道。出家是要证阿罗汉才知道,我还没证阿罗汉我怎么会知道?不知道怎么办?他有这个问题来问你,问我们三宝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就依法,法就是经典,我们来找经典,看佛在哪一部经有讲你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他家人往生了,去哪里?问我有没有去极乐世界?我说等我去极乐世界,再去看看你家人有没有在那边我才知道,我现在还没去不知道。我总不能打妄语,我不能用猜的。所以问我这个问题都是给我很为难的。家人往生,怎么样?他要超度,我就要请《地藏菩萨本愿经》给他看,《地藏经》就是讲这个,人往生七七四十九天什么状况,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给他修功德。佛看到了,我们没看到,佛给我们讲了,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是三宝弟子,你就依这个法、依这个经来给他讲,才能解答他的这个问题。然后《地藏经》又有具体的做法,你要怎么修帮助你的家人,他修这个超度的佛事,他心才踏实。不然他做了半天,到底对他的家人有没有帮助、有没有好处,他听也听不到,问也问不到,当然有怀疑。所以我们要找出相关的经论给他看。

  这是讲《弟子规》相关的典籍,大家要互参看。所以这个就是《中庸》讲的,后面会讲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太上感应篇》是慈心不杀具体的落实。《感应篇》有《直讲》,它这个注解就很多种,有《直讲》,比较简单的,直接讲;还有《汇编》,内容三教都有。如果你要深入去看《汇编》,你看《感应篇汇编》等於儒释道三教的精华你都念到了。跟《感应篇》相关的就是印光祖师提倡的《安士全书》,清朝周安士居士他编的《安士全书》。《安士全书》它主要也是依道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用三教的经典去注解,它前面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注解,用儒家的、用道家的、用佛家的经典来注解这篇文章,后面又有三篇,《万善先资》讲戒杀,《欲海回狂》讲戒淫,最后《西归直指》导归净土,所以《安士全书》也是补充《感应篇》的。另外一部就是《了凡四训》,讲改造命运的。所以《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安士全书》,这三本书都是讲因果教育的。因果教育非常重要,补助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果教育在现在可以说是最重要。讲到伦理道德,有一些善根比较深的人他能够理解,能够去落实道德;但是善根比较浅的还是不行,所以要有因果来补助,因果讲善恶报应。《了凡四训》、《安士全书》补充《太上感应篇》,印光大师一生提倡,这三本书也非常重要。

  十善业,《佛说十善业道经》,补充的经典是《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都是讲十善十恶的,包括《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些相关的典籍可以去互参,这个叫以经解经。现在黄念祖老居士注解《无量寿经》这个做法,就是给我们很好的一个具体的示范,你看一部《无量寿经》引用一百九十几种经论来注解,经、包括祖师大德的注来注解。我们现在,你读一本书,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有哪一段经文我们不明了的,另外一部经对这段经文有比较详细说明的,我们可以引用那部经来解释这句经文。所以这个跟我们一门深入专修就没有冲突。怎么说没有冲突?就是依《华严经》的理论,《华严经》讲主伴圆融,你以哪一部经为主修,其他的经就是伴,就是陪伴的,叫助修,助修就是补充说明的。像黄老居士注解《无量寿经》,一百九十几种的经论注解都是伴,《无量寿经》是主,那些是伴,来补充说明的。如果你是根性像六祖一样的,这些统统不需要了,《无量寿经》大概前面念一小段,你就像六祖一样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全懂了,当然就不需要了。大家是不是那个根性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是那个根性。所以每个人的需要就不一样。我们也不要看到别人需要那个我们也需要,也不一定,看看自己的情况跟他一样不一样。你的悟性很高、善根很深的可以,这些都是要灵活去应用的。所以每个人修学,要知道不断的去调。所以佛十个通号当中有个通号叫做「调御丈夫」,随时要去调整,你才能够不断的提升。

  我们净老和尚过去也是,在二十五年前提倡《无量寿经》,就劝大家读这个经读三千遍,他老人家说就会开悟了。在二十年前就有一个女众跑来跟我讲:悟道法师,老法师说读三千遍开悟,我已经读三千遍还没开悟,我不读了。我说不想读还要读,继续读,因为你还没开悟。另外有一个居士开车,有一次我去外面讲经送我回家,他说悟道法师,《无量寿经》我可以从后面倒背过来,一个字不会错,但是他说我伏不住妄想,他说我可以倒背得没有错,但是我可以同步打妄想。我说佩服,我从前面背都背不会。他问我怎么办?我说我差你差得远,你问我怎么办?我说你去问老和尚好了。有一些同修他就念,念了一万部,念到不但没有开悟,烦恼还增长。念到最后大家在比赛,他念三千,他说你三千算什么?我五千,多你二千,把他比下去。另外一个跑出来说,你五千,我七千。另外又有个更厉害的,我一万,你们统统不够看的。我说老和尚有没有发一个奖牌给你?那是在比赛。比赛是什么心态?好胜好斗。以后会当什么大家知道吗?阿修罗,念经念到最后没有成佛,变成阿修罗。心态不对,怎么会开悟?问题很多。

  后来老和尚讲这个经,又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又讲《金刚经》,很多同修又质疑了,师父你不是说叫我们一部念到底就开悟,现在又讲那个经?不是,因为你们都没放下,所以《金刚经》帮助你们放下,破理障;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破事障,你们是非还很多。我们看到他老人家这样讲,我们就懂了。我们专修,当然要专修,因为你主修的经典不能常常换来换去,当你需要的时候,哪个阶段性需要补充哪个经典,补充;如果你这方面的问题排除了,你就可以放下,回归再读这部经就好,念一句佛就好,不是永远叫你抓著不放。所以《金刚经》也跟我们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会用,不能学得死死的,那变成佛呆子。

  所以讲到这个戒,你没有前面第一福的基础,保证你戒律学得愈精严你就变愈怪,学到最后变怪人。这个不是在批评人,因为我们要修学,一定要把这个修学的基础,跟大家讲清楚、说明白。因为现在人,你讲清楚、说明白他都还听不清楚,你再给他讲个很含蓄的叫他去猜,他根本就猜不到。所以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就是依照这个基础来学。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现在《论语讲记》、《格言联璧》也非常需要,来补充。因为古人,你看一般世间社会的人,他都能够懂得怎么跟人才能和睦相处。现在我们说佛弟子,我们四众弟子,都三皈依,受戒了,两个人在一起就很难搞定,那你怎么去说服这些社会大众,学佛的好处在哪里?这一点值得我们来重视。所以这个戒,依戒定慧,你三福,第一福是我们现前要补习的功课。我们老和尚在二00五年到美国加拿大去演讲,他老人家就给我规定讲这个,说补习,现在净宗同修要补习这个功课。现在起码都受三皈依了,受戒的当然就不在话下,很多同修都去受戒了,但是前面第一福这个功课没有,所以要补习第一福这个功课,这三个根的功课。这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是主修的,我刚才提出来是帮助你这三个根的。需要多少因人而异,大家自己斟酌,不一定说照单全收,也不一定说完全不需要,就看你的情况。

  这一节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因为讲戒这个字,这是讲我的感想。如果我照这个字面来讲一讲也很快,戒就是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样就交代过去,也没错,但是这样讲,可能对我们现前修学只有一个概念,没有深入的帮助,深入的帮助必须多讲一点。好,主要的我们多讲一点,现前还不是很重要的我们就可以稍微简单一点,但是简单最好也是要能够多一点说明,对我们学习会比较有帮助。好,我们下午一点半开始,我们现在就休息一下,用午斋,我们下午一点半再一起来学习。祝大家禅悦为食,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仁王护国经大意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集)  2015/5/4  日本崎玉县熊谷市Heritage Hote  档名:WD15-006-000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18:00 , Processed in 0.14639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