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12|回复: 0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8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锺茂森博士: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07/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1-0005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了凡四训》。我们昨天讲到第二篇「改过之法」,谈到改过的方法可以从事上改、可以从理上改、可以从心上改,用的功夫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从事上改的那是强忍,忍住不犯过失,但是确实用功夫很勉强,很不容易。从理上改的是明白了为什么要改过的道理,改起来心就舒坦,比较容易。最上乘的功夫就是从心上改,心上改就是一心为善,不让邪念在心里生起。我们继续在心上改这段经文上面来探讨。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这是讲过失都是由心里面造出来的,所以也要在心上去改,这是从根本上改。好比要斩除一棵毒树,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断其根,把它的根都砍断,这棵树就死了,何必要一条一条的枝叶在树干上慢慢的去砍伐?所以这样的用功就不是根本上去改。

  【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纔动即觉。觉之即无。】

  所以改过用的最上乘的功夫就是对治自己的心念,当恶念起来的时候,这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刚起来的时候,马上让它当下清净,要把这些恶念放下,回归到善念上面来,回归到清净上面来,做到一念不生。所以念头刚起,马上觉察,马上放下,这就是『纔动即觉,觉之即无』。所以关键的功夫就是用觉照。我们的心原本是清净的,没有任何的污染。什么叫污染?有起心动念就是污染。我们的本心是本自清净,毫没有起心动念,这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现在起了念头,起了妄念,这就叫迷。所以一迷的时候,最关键的,要觉察,我现在心里面起了念头,心动了,这一动就是迷,这个时候马上觉察,马上把这念头放下。所以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这是习气,妄想是习气,一动念,马上觉察。念佛人的功夫就是提起佛号,马上提起这句佛号,这妄念就不理它,让它自己就消除了。所以提起佛号要快,这个修行功夫就是从心上改,心永远保持一句佛号,历历分明,这是最好的方法。当然要做到这种功夫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对初学,这非常难。虽然是难,我们要慢慢的去做,可以在事上、理上、心上同时用功。所以这里了凡先生说:

  【苟未能然。】

  就是如果做不到从心上改。

  【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

  这是告诉我们,上根的人在心上改,中根的人是明理之后改过,所以假如上根达不到,我们至少要明白道理,改过就方便了。明白道理了,自然就放下。譬如说我们知道造恶业会得恶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还会做恶业?还会做恶业说明还没明理。所以听经闻法帮助我们明理,帮助我们提升改过的功夫。下根的人这道理都不明白,『又未能然』,就『须随事以禁之』,就在事上去改正,就是严持戒律。虽然不懂得为什么要持戒,持戒的道理不明白,但还是要持。就像我们遵守法律一样,虽然你并不是读法律的,你不一定很了解法律的来龙去脉,但是还是要执行法律,遵守法律。这是分别对上中下三根这种根性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当然我们做起来要三者混合使用,目的只要把过失改正过来就行了。所以又说: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这是讲上根的人,不要以为说我是上根人,我要从心上改就行了,下事可以不管,我可以在事上不禁止,你这样想的话就完全错误。要『以上事而兼行下功』,哪有说真正心上不起恶念的人还会造恶业?所以如果是标榜自己是上根人,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用这些话来自我标榜,说我现在造恶业没关系,我心里有佛祖就行了。你说他心里真有佛祖吗?假如他还杀生吃肉,他怎么可能有佛祖的慈悲?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真正心里存着真诚清净慈悲,就不会干那些恶事。这是要求我们不要好高骛远,要注意打基础,决定在戒律上、在《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样的一个基础科目上要努力落实。

  『执下而昧上』,反过来,如果我光在事相上去执着,不明白道理,不懂得用心去改,这样的功夫就很笨拙,这不是改过的好办法。所以我们要改过不仅要严持戒律,还需要通达这些理论、这些事相,改起来才能圆融。以上讲的是改过的方法,从事上、从理上、从心上教导我们怎么改过。下面所说的是改过的效验,我们怎么样检验我们自己改过效果如何?请看经文: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这个『顾』字是但是的意思。这是话锋一转,说发愿改过,除了自己要下功夫以外,还需要有『良朋提醒』。这是真正的善友,帮助我们改过,他们提醒我们。『幽须鬼神证明』,这是鬼神也需要他们的感应,需要他们的护持。这个提醒确实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习气毛病是无始劫以来养成的,要一下子改过来很不容易。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有几位善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修学,互相勉励,互相提醒、鞭策,这是莫大的福报。当然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是多生多劫的因缘。我们自己假如遇不到这些善友,自己要想方设法去提醒自己。譬如说多听经,家里每天放师父上人的讲经、这些录相,听经就是提醒,这是老师提醒,善友提醒。另外家里供的佛菩萨的像,这也是提醒。像佛菩萨的像都有表法的意思,譬如说本师释迦牟尼佛,看到这个佛像我们就想到,佛的名号释迦牟尼,释迦代表仁慈,牟尼代表清净,所以这个佛像提醒我们要仁慈、要清净,看到观世音菩萨像,提醒我们要慈悲,看到地藏王菩萨像,提醒我们懂得孝亲尊师,看到文殊菩萨像,提醒我们办事情要有智慧,懂得当机立断,不可以感情用事,普贤菩萨的像代表落实、实践,大行普贤王菩萨。所以这些佛像都有表法的意思,都是提醒我们。所以佛教里面这些佛菩萨的像都是教学的工具,绝对没有迷信的色彩。

  鬼神的感应也是很重要,我们心地光明正大,鬼神对我们就尊敬,他不会来骚扰我们,反而会护持我们,他看见我们是真干的、真修行的,他会敬佩,他会提醒我们。像有一次我在香港这边的宿舍里,我是每天备课,然后上来摄影棚这里练讲。有一次备课的时间不够,而且晚上太疲倦,睡觉就早一点,就想第二天早上早一点爬起来,赶时间备课,因为我晚上效率没有早晨的时间效率这么高。所以我就自己拨了闹钟,早上想四点钟起床,然后继续备课。结果第二天一早,我还在睡梦当中的时候,听见好像有人敲我的房间门。我觉得很奇怪,屋里只有我一个人,怎么会有人敲我房门?在屋里敲我的房门。我马上起来出去看,也没有人,才知道这是鬼神叫我起床,那时候就三点钟了,要赶紧爬起来备课,要不然时间不够用,这就是「鬼神证明」。所以,我们想这是有护法神,只要自己真愿意学好,愿意真干,哪怕自己有一些毛病习气,这些护法神他们也会怜悯我们,也会帮助我们在修学道路上精进。请看下面经文,他说:

  【一心忏悔。昼夜不断。】

  真正改过要努力的忏悔,忏悔就是改过。忏悔决定不是说我在佛菩萨像前跪着把自己的一些罪业说一遍。你说一遍又造了一遍,又在你的阿赖耶识里面落了一次印象,这不是真忏悔。真忏悔是什么?知道自己做错了,以后再也不犯了,在佛菩萨像前发誓永不再造,这是真正的忏悔,昼夜都不懈怠,就是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能够觉照,不再犯同样的过失。『经一七、二七』,过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这个七是七天,乃至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只要你持之以恒,不用很长的时间,『必有效验』,真正你就有这个效果,发现你真的是改过了。改过的现象是什么?下面经文讲: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了凡先生为我们提出了八条改过的效验,这是了凡先生自己的经验介绍,当然改过的效验是不止这八条。通过这八条我们可以联想,改过之后真正是觉得自己业障消除。表现在,譬如说『心神恬旷』,自己觉得精神好了,原来提不起精神的,现在精神很旺盛、很充沛,而且很开朗、很欢喜。『或觉智慧顿开』,自己做事情有智慧了,原来讲话笨嘴笨舌的,现在会讲话了,原来做起事来总觉得胡里胡涂的,现在有条不紊,产生智慧了。或者是『处冗沓而触念皆通』,在繁杂的工作当中原来都觉得很厌烦,思绪总打不开,总觉得很不顺利,现在觉得顺手了,感觉上一做起事来有条有理,很有头绪,不像以前那样子乱糟糟的,甚至再繁杂的工作,到我手上轻而易举,这是业障消除的表现。或者『遇怨仇而回瞋作喜』。这是过去的一些怨家、仇寇,见到面,我对他不再怨恨,不再产生瞋恨,见到他也都很平淡,甚至还会生欢喜心。为什么?你心里的怨结打开了,这个怨恨化解了。他对我也如此,可能是他过去冒犯了我,看见我对他也欢欢喜喜的,原谅他了,不再跟他计较了,他也觉得很欢喜。这就是改过之后化解怨恨。

  下面第五条,『或梦吐黑物』,在作梦的时候发现吐出一些脏东西,这些脏东西都是我们的业障,或者是身上的那些肮脏的东西、疾病,在作梦的时候都吐出来了,醒来之后觉得身体轻盈了、好受了,这都是业障消除了。『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可能会梦到佛菩萨,或者是儒家、道家的圣人,他们来接引我们,这是很好的感应。在我们的同学里面都会有很多的这些体验,梦到观世音菩萨在梦里洒杨枝甘露水浇灌你的头,或者是梦到佛菩萨为你说法等等,这都是好的感应。但是要注意,如果梦到这些好的现象,千万不能执着,不能够执相。什么叫执相?心里以为这个是好现象,产生了傲慢心,甚至还要到处跟别人讲,我见到佛菩萨了,这样子好现象也变成坏现象,本来是佛境界变成魔境界了。为什么?你执着了,执着就起魔了。

  第七个是『或梦飞步太虚』,在梦中好像能够任意的飞行,身体轻盈。为什么身体轻盈?因为业障消除了,不再拖着我们了,我们的身体就轻了,梦里的境界其实是现实的反映。所以我们要平时觉得身体很笨重,走起路来很容易累,那是什么?自己身上有业障,业障消除了,觉得身体轻盈。你看我们师父上人,八十一岁了,走路起来非常的轻盈,上楼梯你看又轻又快,我们年轻人小跑追着他,这是业障消除这种好的现象。

  下面是『或梦幢幡宝盖』,这是种种的瑞相,譬如说梦到佛国,甚至梦到西方极乐世界等等,世间人梦到譬如说天宫,这些都是很好的征兆。但是有了这些好的征兆,种种的胜事,我们知道是过消罪灭的现象,然而不能够『执此自高,画而不进』。假如我们自己对这个境界执着了,产生傲慢心,反而这种现象成为我们进步的障碍。要知道,《金刚经》里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梦中的境界更是虚妄了。平时白天的生活都是虚妄,都是梦幻泡影,更何况说你作梦的时候的现相?所以不可以放在心上,知道最重要的是继续努力修行改过,这样就不会画而不进。画就是自己画地为牢,终止进步。

  古人修行改过确实是锲而不舍,《了凡四训》这里举出了蘧伯玉的故事。蘧伯玉是春秋时代的一位卫国的大夫,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用改过的功夫,每天都能够反省自己的过失而改正。到了二十一岁,他就已经知道二十岁犯的种种过失,然后努力的改正,可是到了二十二岁,看到自己二十一岁那年还是很多过失,于是又努力的改正。结果一年一年这么改,一直改到五十岁那一年,当他回首看到自己过去四十九年,还是有过失,所以还在不懈努力的改正。所以古人改过之学如此,你看古人用的这种改过的功夫,那我们呢?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所以看到古人这种改过的用功,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比起古人差得太远了。『身为凡流』,我们现在是凡夫一个。什么叫凡夫?『过恶猬集』,过失非常多,像刺猬的刺那样子,表示那个恶的这些过失太多太多。但是我们竟然自己『回思往事』,却看不到自己有过失。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心粗而眼翳』,我们的心太粗了,我们的眼睛有障碍,翳就是障碍,像患了白内障似的,看不清东西,看不清自己,所以有过失不能够觉察。这个问题就很严重,有过失不能改,就一步步的堕落,真的是「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很可怕。这下面又讲: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

  你不改过,过恶愈来愈深重。

  【亦有效验。】

  怎么看出来?

  【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这是告诉我们,假如我们没有改过的话,放纵自己,这个过恶愈来愈重,就会出现以下这些情况,这真叫业障深重的情况。这第一个,『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这是说我们的精神愈来愈昏聩,提不起精神来,记忆力愈来愈衰退,老记不住东西,人家说一件什么事,转头他就忘掉了,心力不集中,这是被恶业所缠。另外一个,『或无事而常烦恼』,无缘无故的他就发脾气,本来一个人好好的坐着的,他坐着坐着就来火,自己烦恼得不得了,真叫自寻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见到正人君子,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看到了并不高兴,反而会觉得心里非常的羞愧,或者是不喜欢。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自己造恶多端,不好意思去见正人君子,或者见到正人君子他们的言行跟自己完全相反,心里就不痛快,很难接受,所以在正人君子面前好像浑身都不是个劲儿,坐卧不安。

  『或闻正论而不乐』,这是听到正派的言论、古圣先贤的教诲他不高兴,反而甚至会毁谤,这是因为他自己恶习气的作用,那些正论、圣贤教诲好像都在说他的毛病,所以他不高兴。像清朝的慈禧太后,本来清朝宫廷里面都读佛经的,到了慈禧太后当政的时候,她把这个制度给废除了。为什么?我们猜想大概就是因为慈禧太后听了这些佛经,好像条条都在骂她,都在批评她,她「闻正论而不乐」。

  『或施惠而人反怨』,布施给别人,给人家送礼,但是人家反而会怨恨他,不会感恩他。为什么?这也许是自己平日造恶人家都知道,你突然之间送礼给人家,人家觉得你是不是别有用心,他不能接受,所以反而会提防你几分,不但不会感激,还会特别留意你,看你是搞什么花招,这是自己恶业招来的果报。『或夜梦颠倒』,老是晚上做恶梦,梦那些不好的情形,这都是平日恶念太多,所以日有所思就夜有所梦,晚上都做恶梦。

  『甚则妄言失志』,造恶更甚的,他的精神都会恍惚,我们说得了精神病,或者是痴呆症,他「妄言失志」,讲话什么的都乱七八糟,胡说八道,语无伦次,精神完全不正,这些都是『作孽之相』,造作恶业太多产生的现象。我们如果看到自己有这种现象,不要看别人,关键,回头看自己,如果有这种迹象出现,要赶快提起警觉。

  【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如果真正有这些现象,哪怕是一点点的现象,我们就要警觉了,自己是造恶太多了,没有觉照,要赶紧奋发改过自新,这个『舍旧图新』就是改过自新,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趁着现在还有时光,还有这口气,没有到临命终时还来得及。改过要当机立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

  这一篇「改过之法」我们就学习完毕了。下来第三篇是「积善之方」。改过之后还要努力的积善,才能够真正改造命运,才能够营建幸福美满的人生。了凡先生一开头就引用《易经》上的两句话: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后头还有一句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里是讲积善的人家,一个善人的家庭,他们家人老实厚道,为人心地善良,往往以后就会发达,『余庆』就是以后的福报无穷。反过来,如果造恶的家庭,家人心地不善,就知道将来必会遭殃。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好像有不少的那些大富长者、富贵人家,他们福报很大,可是看他们都并没有去积善,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福报?要知道这些福报都是他过去生中修来的,这一生他富贵、他享福。可是享福他就迷了,他就不知道修善修福,他把过去修来的福报这一生统统的消耗尽,甚至他造恶,造恶的是加速度的消减自己的福报。你再看看他的晚年,这种人恐怕晚年都不保,再看看他的子孙,子孙都会没落。所以人们说富不过三代,能有三代都是富裕的这种家庭,那个德积的就厚,才有这样的一种福报。

  了凡先生在「积善之方」这篇文章一开头给我们讲了很多故事,古今的这些例案,来为我们证明《易经》上的这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启发我们、鼓励我们去积善修福。他首先讲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孔子的母亲的家族是姓颜的,颜氏,当嫁女的时候就去考察叔梁纥的家族,发现叔梁纥的家族祖祖辈辈都在修善、都在积德,积德很绵长,于是就可以预料这个家里将来定会出现圣人,所以就把女儿嫁给了叔梁纥,后来果然生了孔子。你看孔子是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这都是有来历的。

  孔子最称叹的一位大圣人就是舜王,舜王的善行是他的大孝。你看他的父母对他很不好,舜的亲生母亲早就过世了,父亲娶了一位继母,继母偏爱自己的儿女而迫害舜,好几次想把舜置之于死地,但是舜从没有把父母的这些恶念恶行放在心里,反而常常反省自己是哪里做得不够,没有让父母欢心,依然保持他的纯孝之心。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在父母要杀害他的时候,有一次让舜下井里干活,下到井里他们就把土埋到井里去,想把舜活活的埋死。幸好当时舜的妹妹跟舜关系不错,预先通报了他,所以他事先在井里已经挖了一条通道通出去,所以他就从这条通道里跑出来,没死。回到家里,父母一看都惊呆了,但是舜一句话不说,还是那样子的孝顺父母,所以感化了父母,感动了乡里,而且感动了当时的皇帝,天子尧。所以尧王派人请他出来,帮助尧王治理天下国家,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后来尧王把皇位都禅让给了舜。所以你看看舜的这种孝德,招感的福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且子孙绵长,这就是说明积善的福报长远。

  了凡先生又用近代的一些案例,他们当时的近代的案例,这是明朝时代,为自己的孩子说明白确实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讲了十个故事。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用白话简单的把这十个故事给大家讲述一遍,就不读原文了。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杨少师荣,这是在建宁,这是福建省建瓯市,现在的建瓯市这个家乡的人。这位杨少师,少师是他的官位,就是太子的老师,这是三公,官爵很高的。他的家里人原来都是以济渡为生,专门撑船渡人过河的船夫。有一次下大雨,发了大水,这个河流涨起来了,把很多的家庭都淹没了,甚至死了不少人。当时很多人,这些船夫,趁机去捞取别人家里冲出来的那些货物,家里的那些珠宝这些物品,唯独杨少师的祖父和他的曾祖父,只是为了救人,拼命的救人,根本对那些河里漂的那些物品没有拿一件。这显得他们那种救人的慈悲心,以及他的清廉。当时乡里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光救人,不拿东西,都笑他,这个人真笨。可是没想到后来这个杨少师出生以后这家里就慢慢富裕了,你看福报开始现前。慢慢富裕起来以后有一天有一位神人,化身成为一个道者,来到杨少师家里,就跟他的父亲说,说你的祖父积了很大的阴德,所以你的子孙将来会贵显,你的祖父和曾祖父应该葬在某地,那个地方风水很好。于是杨家就把他们的祖先的坟墓就葬到这个神人指示的地方,就是当时称为白兔坟,这是个风水宝地,别人都没发现,后来果然生了杨少师。这位杨少师弱冠登第,就是没到二十岁他就考取了进士,后来做到了太子的老师。而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就是当时救人的这一对父子,也被朝廷追封为相同的官爵。所以我们这里看到,真的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们家有风水宝地来葬祖先,要知道都是自己善行的感应,如果自己家里面没有积过善,德不够的,也不可能感应到这样的风水宝地。所以风水哪里来?真是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这块地风水好的,是配给谁?配给有道德,曾经修过大善的,他才能担当得起。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善,这种福德的根基,这块风水宝地送给你都把你压死,都不可能真正有长久的福报。所以我们晓得这个道理,重点不是在找什么风水宝地,不是把家居改成什么风水好的环境,关键是从根本上修善修福。现在的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此地,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菩萨、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了凡四训.积善之方》。刚才我们讲了第一个故事,这里继续给大家讲积善的故事。第二个故事讲的是鄞人杨自惩。这个鄞就是现在浙江省宁波市,这个地方的人,有一位杨自惩先生,杨先生开始的时候做一个小县吏,他的存心很仁厚,而且非常守法,做人也很公平。有一次他的长官,就是县长,在审一个囚犯的时候愈审愈来气,就命人打这个囚犯,结果打得他已经血流满地,但是县令还是不息怒,还要打。这个时候杨自惩就起来跪在县长的面前哀求县长,他说不能再打了,再打出人命了。县令就说,这个囚犯简直是太恶了,犯法,太不讲道理,不打他不行,怒气冲冲。这个杨自惩就跟他磕头,哀求他,说朝廷现在很多人也失了廉政,法律也并不一定公平,所以人民的信心都很涣散,如果我们抓到了这个囚犯,应该更多的体恤,他们这些人没有依靠,他们犯这个过失情有可原。所以我们抓到他都不应该欢喜,欢喜都不可以了,更何况要发怒?这个道理一讲,县长听了之后他的怒气就消了,一想想,是啊,想想朝廷从上到下很多官员都为非作歹,再想想自己,我自己当官是不是当得很清正?是不是没犯过失?也并不是,所以怎么可以责人责得这么严?所以他就不再惩罚这个囚犯。

  所以你看古人提倡「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当官的古代是称为父母官,做官就好像父母一样,爱自己的百姓就如同爱自己的子女一样,这是作之亲。这个官就是领导,要带一个好的样子出来,做一个好榜样,这是作之君。作之师,要教化他们,不是光是抓他们、惩罚他们,如果不教育他们而惩罚他们,这就是当官自己的责任。杨自惩家里很穷,但是这个人很慈悲,虽然家里几乎是一无所有,但是每逢看到那些囚犯,看到他们很饥饿,总是拿出自己家里的粮食分给这些囚犯吃。有一天来了几个新的囚犯,这一路上长途跋涉来充军,来到这里都已经是很饥饿了,面黄肌瘦的样子,可是这个时候杨自惩家里又缺米,自己都不够吃,怎么样去给这些囚犯?就跟他自己的太太商量,他太太就问了,说这个囚犯是从哪里来的?杨自惩说是从杭州来的,这一路上他们都已经饿坏了。结果后来两个人商量之后,这样吧,今天我们就不吃饭了,我们把米减掉一半,我们煮粥,煮粥就可以煮两倍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0 09:21 , Processed in 0.11068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