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77|回复: 0

[其它]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八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0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蔡礼旭老师讲做孩子一生的贵人共23集》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八集)  2013/10/1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83-0018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做孩子一生的贵人」这个主题,我们谈到第七个大项,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在自我教育当中,首先第一,要认知「教育者要首先受教育」。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传统文化的承传、伦理道德的教育我们接受得少,读了师范学院,或者在因缘当中出来推广传统文化,学生就称我们是老师,其实我们基础都还不牢固,所以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亡羊补牢,是补习教育,决定不能因为别人喊我们老师,我们就错估自己的程度。因为孟子提醒我们一句话,「人皆好为人师」,等於是这个习气,是很容易被调度起来的,所以更要非常慎重的来调伏这个好为人师的傲慢。

  比方学生教不动,那不能说去批评学生不受教,能够反过头来,是不是我的耐心不足?跟这个学生互动的过程,我自己有没有动气?这个就是在自我教育。假如我们没有先要求自己,就先去要求学生,那在人情上,他是不可能接受得了。比方说让孩子不要发脾气,但是我们在跟他讲话的时候已经发脾气,那不只学生不能接受,一般的人也很难接受。所以要让这个好为人师能够调伏得了,还是要回到只有一个人是学生,其他的人都是我们的监考老师,看我们的修养到不到位。

  其实我们很容易在一件事当中,要去争个对错,好像一定要争到是我对他错了,才肯罢休。其实冷静想一想,五伦关系都是讲道义、都是讲情义,争个对错不是伤情了吗?所以人一执著道理去看别人、去要求别人,执理则伤情,只要伤了人与人的情感,伤了人情,其实已经非理了,已经不在道理当中了。所以通达人情都了解,比方在家庭当中,不是讲理,不是拿理去要求家人。家人不能讲理,讲理会气死你;要讲情,讲情义,讲情就互相疼爱了。

  既然是情义,就要念念为对方著想。我们提醒自己,本来我是为他好,怎么最后变成要跟他争对错?可是往往都是这样,明明是为先生好,在劝他,劝到最后著在「我为他好,他怎么是这个态度?我受不了,这口气我咽不下去。」那都跟本来的初衷都变了。变了,所以人要始终如一用真心,我们的心不能始终如一,叫变心的人。诸位长辈、学长,你们有没有遇过变心的人?有没有让你三天吃不下饭,还是三年睡不著觉?细细想想,难道自己不是变心的人吗?对父母有没有始终如一的情义?小时候信誓旦旦,一定给爸爸妈妈好日子过,现在娶了老婆就忘了娘,这个也是变心。走入婚姻的夫妇,有没有想到当初的承诺,有没有始终如一?

  所以一个人想要不用道理去要求别人,真的是挺困难的。有一个方法,我们刚刚也提到,就是自己是学生,其他的人都是老师。比方对方变心了,就教育我们,我不能像他一样,他也在教我。所以他变心,我始终如一。一个真正始终如一的人,一定感动他旁边变心的人,大家相不相信?你们没有反应,是非常严重的问题,very serious(非常严重)。为什么?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首先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一个真心现前的人,怎么可能不感动旁边的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这点我们不能认同,我们可能打从内心里不相信这个真相。然后假如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就会觉得,「你看你看,这个根本就是没有办法回头,根本就是没有善根,你看我跟他讲多少次了。」那愈偏愈大,对人就不信任、有成见了。其实实在讲,我们讲别人没有善根的时候,请问是谁没有善根?我们已经怀疑他人了,怀疑「人之初,性本善」了,是我们没善根,不是他没善根。如果不回光返照,往往都是在看别人错,没有观到自己的心态有没有偏颇掉。

  所以一个人能够不意气用事、不动情绪,首先要练一个功夫,就是「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每个人都是老师,来提升我的功夫,他变心,我不变心。我不能感动他,就是我的德行不够,哪还会看他的过?「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这个话不是拿来背的,这个话是拿来自我提醒,就不会见人家的过了。我们祖先大舜,他当时在雷泽一带,整个风气都是在争、在夺,他看了非常的怜悯。大家注意,看到这一方的人都不懂得礼让、都是在那里抢夺,舜王有没有见他们的过?有没有指责?没有。所以仁者无敌!反而是怜悯。怎么身为炎黄子孙,怎么身为人,天地人三才,居然被习气控制成这个样子,做不了主?那种争夺,只会让自己、让这个地方风俗愈来愈坏,人愈来愈无福。他怜悯他们,因为舜王懂得真理,要礼让、忍让、谦让,才和谐、才有福报。

  他们本有本善,但是不明理。怎么让他们明理?舜王没有用讲道理去劝他们,完全用以身作则去做。他们争,他不去扬他们的恶。因为「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第一个,被扬恶的人他不能接受,可能恼羞成怒,就冲突。第二个,听到我们扬恶的人,可能统统加入,在那里批评别人的恶,那我们也带错团体的风气。讲一句话、做一件事得要三思,冷静想清楚。自利利人的言语跟行为才做,对自己、对别人都没好处,那个叫不理智了,那个事情不要做。我们上节课强调的「不愚痴」,要有理智。

  结果都是不指责,但是看到别人让,他就赞叹,然后自己主动去做出让的行为。一年左右的时间,这个地方的风气就整个转过来了。整个地区,不是只有一个人。所以我们现在身边的亲戚朋友,我们不能感动他,那要反省,要以舜王为榜样,来实实在在的完全落实《弟子规》,落实这些经教。因为人都有良心,一个脾气大的人,他身边只要有一个完全不发脾气的人,慢慢的他的惭愧心也会被唤醒;一个贪心的人,身边有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他会不好意思的,这个就是证明「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与人既然都是一份情义、道义,就不应该是用理去压人、去争对错。应该首先从我们做到一点,念念为对方著想。不管发生什么事情,这个念头不能变,一变就变心,一变就贪瞋痴慢都来了,都是意气用事。

  一开始,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者首先受教育。那我们今天谈到,一个老师、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教育自己,有没有念念为学生著想,有没有成就学生的这份愿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要成就他。我们看孔老夫子,很多学生跟著他几十年了,夫子也是诲人不倦。那「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夫子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希圣希贤来鞭策自己。

  第二个,自我教育很重要,我们从提醒我们自己先受教育,在观照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只要发现过失,就要下功夫去改过。所以第二点,「改过」。改过的动力在哪里?还是慈悲心,还是利益学生的心。因为假如今天我们习气不改,不知不觉会给学生负面的影响。我们走这个路就是要利益学生,怎么可能愿意给他们不好的影响?但我们一日不改,可能就一日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为师者这个身分,跟一般世间的行业还是有不一样,既然选择了,发现自己过失,要有痛改的决心。况且从事教育工作,在学校往往是领国家的俸禄,那要对得起社会大众、纳税人;假如是在传统文化的行业的因缘,那是对得起广大人民的支持,都应该要有这种气概,赶紧「德日进,过日少」。

  那第三点,我们提到改过当中一个重要的纲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首先调伏贪瞋痴慢疑这些习气,改过从根本、从起心动念改起,从思想意念改起。心里不起这些邪念,自然不可能有不好的言语跟行为。而严以律己是成就自己,宽以待人是跟人和谐相处,这个也是「恕道」。

  上节课我们讲到宽以待人,首先第一点要设身处地。设身处地具体表现,上次我们提到,刚好在写这个提纲的时候写了这个「1」,这个「1」下去好像不能再用阿拉伯数字了,就写了这个「a」,这个也表示现在是国际化的时代,有阿拉伯数字,有中文字,还有英文字,好像还有罗马字,这个是不是?好。我们上一次提到,不给人难堪。再来,不贡高我慢,不傲慢。曾国藩先生说讨人厌败在一个「骄」字,很骄慢,就给人很大的压力,很不舒服,讲话都带刺,都要把人家压下去、比下去,这个就不替人著想。再来是感同身受,这一点,像我们上节课讲,一个新人来到我们的学校、单位,我们也回想,曾经我们也是新人,到一个新单位也是很紧张。我们能替他著想,很热情的招待他,热情的带他熟悉所有的环境跟工作,那他就觉得好像回到自己家一样的安心。

  包含比方家里娶媳妇,这个新娘到了一个家族里面,难免还是会忐忑不安,那假如这一家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在很多地方让她宽心,不要太紧张。比方说她刚嫁过来,尤其现在这个时代,人出嫁前一、二个月才开始学煮饭,好像这个情况现在是比较普遍。那刚嫁过去的时候,厨艺还不是很好,结果蒸馒头,那个馒头丢人都可以把人家丢脑震荡,真的。我曾经听到一位朋友讲,他说他太太第一次蒸馒头,他说惨不忍睹。他还跟他太太开玩笑,就稍微比了一个动作,就是拿那个馒头敲头,然后昏过去这样。他太太也没有办法,就蒸成这个样子。结果她公公就拿起来吃,虽然很硬,「嗯,还不错。」她公公故意的。结果当下这个媳妇就非常感动,公公这么包容,还鼓励她。后来她跟她公公的感情非常好,就像父女一样。所以人能够感同身受,可能会交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可能这个五伦关系就非常融洽。

  包含上次举到的主人对待仆人,知道他们那么冷的天气起来,假如肚子里没有吃点东西有个热气,特别伤身。虽然她都七十几岁的老太太了,还是这么勤奋的去照顾这些仆人。所以,其实我们见到一切有缘的朋友都要想著,他也是有父母的,他也是有家人的,他们的家人都希望他在公司里面受到人家的爱护跟尊重。假如他在公司里面受到欺负,受到人家轻慢,所有爱护他的家人不都很难过?假如我们感同身受,把他当作亲人一样爱护,他回到家,一提到自己的同事,就好像知己一样。他的父母跟家人,光听他谈同事,就安了一大半的心了,「我儿子在公司里面,还有像兄弟姐妹一样照顾他的这些同仁」,安了一方家人的心。

  设身处地当中要换位思考。六十四卦有一卦叫「泰卦」,我们常常说「否极泰来」,这个泰卦叫「地天卦」。从这个卦象,地在上,天在下。大自然的现象应该是天在上,地在下。那等於是天跟地换了位置,换位思考。在团体里面,比方一个国家有君有臣、有君有民。君是天,天子假如能为人民设想,人民也能体会领导者的难处,那互相体谅,这个国家会强盛起来。这个是从君臣关系来看,在家庭里面,丈夫、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先生能体谅太太的辛劳,太太能体恤先生在外的不容易,夫妻一和睦,夫妻互相感激,念对方的恩德,那夫妇有义,二人就同心了,其利就断金,这个家就可以兴旺。但是假如没有换位思考,先生都是嫌弃太太,太太也笑先生没有能力赚不到什么钱,这个可能家里面就没有宁日了,就是互相指责、互相要求而已。

  整个五伦的关系,其实我们只要冷静去观察,人与人当中出现矛盾冲突,您假如是旁观者,往往其实也没有什么事情,都是执著自己的角度,没去体恤对方的难处。你说现在做一件事情,从人来讲,可能当事人自身他也在学习当中,他又不是圣贤。可能他在做这件事的过程,还要很多人配合,那大家也还在学习,怎么可能做得尽善尽美?但可是假如我们只一直盯著他的错误,在那里放大,那对方也觉得,我都付出那么多了,你怎么都不体谅一下我的难处,这样就没有交集。

  转个念头,什么事都没有了。体恤他的不容易,赞叹他的不容易,肯定他的付出。一肯定,「没有没有,我们还是有很多不足。」让人家更有积极性去付出,同时,他们自身也会自自然然提起一种自我反省、自我在提升。因为人家一称赞,会诚惶诚恐、受宠若惊,「还有很多不足。」所以人与人相处,不要吝啬於给人家肯定、给人家赞美。不要变成只会严苛的批评要求,这样不好。要练习口吐莲花,常常都是给人肯定,给人信心的言语。

  第二,宽以待人,要不计较。学习圣教首先要从心地扩宽心量做起,不能心量狭小,走到哪铁定跟人家斤斤计较。圣贤人都是胸怀天下,大肚能容,要从心上学起。怎么学?刚刚我们讲,念念为对方著想,就是具体的做法,包含遇到事情,不要跟人家计较,肯吃亏,这个也是在扩宽心量。或者看到别人的优点称赞,看到别人善事、好事称赞,心量就大。因为我们假如没有明白做人的道理,在这个时代成长,嫉妒心是很容易起来的。诸位学长,有没有人没有嫉妒心的?请举手。我想可能是七十二贤再来,不然他居然没有染上嫉妒心,那太厉害了。我是很早就染了,看到别人考得好,「有什么了不起,运气好而已。」这个嫉妒心就增长。多看看、听听古圣先贤他们的行谊,会让人起惭愧心。

  记得看到明朝的杨翥,他是做到尚书的职位。尚书就是现在的部长,那都是国家重要的干部。他确实充分展现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像他们邻居,把房子都建到他们家的屋顶上了。一下雨,隔壁家的雨水都打在他们家,然后家里的人就很不能接受,就在那里发牢骚。他笑一笑说,「下雨天少,晴天比较多,没关系。」好像很多事情,心量一扩宽就没事了。天下本无事,是我们不肯扩宽就有事了。

  说到这里就想到,我们安徽桐城有一个名胜古迹叫六尺巷。是清朝张家,他们好几代都是宰相、大官,张英他们家就住在桐城。(可能大家比较熟悉另外一个人,叫张廷玉。你们也不知道?那是雍正时代的一个名臣。)刚好隔壁家建房子,建到他们家里面来了,他们家里人就写一封信到京城,去让父亲了解。那一般听到,「岂有此理!怎么建房子建到我们家里来了?」可是张英看完了,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千里家书只为墙」,就为了人家围墙盖过来了,「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那秦始皇他当了皇帝又怎么样,现在不是化为黄土了?所以人生什么都带不走,有什么好争的?

  结果家里的人一看,以前的人,父亲的话不敢违背,有孝道的承传,不只不跟他计较,自己家退三尺,你们要盖给你们盖,退三尺。结果对面也是官员住的,他看张家退了三尺,就你们君子,我就变小人?我也退三尺。所以就退出了那个「六尺巷」。这个故事也证明我们刚刚说的,对方贪你不贪,他生惭愧心;对方争,你让,他生惭愧心。这历史当中都可以证明,人都有良知的。刚好有机会我真的去走那个六尺巷,发现一件事情,只要汽车看到前面有人在走,在六尺巷里面,只要看到有人,他马上连动都没有动,他就把车停下来,等行人走过来他才走。因为在那个巷子里面,假如车子、摩托车继续这样开,对方会怎么样?可能会有压力。所以他们也懂得让,不要让人家有压力。所以一看到人,他先停下来,等人家走过去,前方没有人他才走。

  我说这几百年之后,这个让的风气还在这个巷子里面。所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处事待人的精神,有没有在自己的家族承传?最近我们很多学长们在述祖德。他的父母很勤奋,他的爷爷奶奶乐善好施,从他们的身上都看到祖辈、父母的德行的承传,所以他们的父母,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的风范对得起后代的子孙。那像张英这样的圣贤读书人,他的精神几千年还在为人们所称道跟效法,这一生没有白来,这是有意义的人生。

  杨翥,您看他转个念,哪有什么事要去计较?他厚道到什么程度?隔壁生了小孩,小孩子很怕声音惊吓。他因为每天上朝都是坐驴子,但是驴子有时候会叫,他怕惊吓了婴儿,他就把驴子卖了,自己走路。这不简单,他是官员,一般官员都有官气,我高人家低,他居然替一个孩童著想。我们看到什么?他们的仁爱心是没有分别的,他们对人的恭敬心是没有分别的,这才叫真心。

  对他很好,对这个人不好,那个不叫真心,那叫分别心,那叫爱憎的心。「可是他真的对他很好。」他对他很好是现在,假如对方不合他的意、不照他的意思做了,或者是回馈给他的他不满意了,「我对他这么好,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那爱会变成什么?恨。相处久了,会不会很多不欢喜的地方?那不就变恨?所以那个爱也是贪爱,不是真爱,真心一定跟不分别相应。所以对人平等恭敬、平等慈悲才是用真心。大家冷静去看看,恨都从哪里来的?开悟了没有?恨都从爱来的。今天你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刚好不高兴骂你两句,你会痛苦三年吗,不会吧?算了算了,不要跟他计较了,可能他买股票输得很惨,你不跟他一般见识。但是假如是你丈夫,突然有一句话让你深深的不能接受,跟他冷战两年都有可能。那个怨恨从哪里来?所以诸位长辈、学长们,我们现在心上还有怨恨的人,不是他变心,是谁变心了?是我们变心了。要调整到本来的那个初衷去待人,始终如一才对。

  但我们冷静观察自己,请问我们对成人守信用,对三岁的小孩守不守信用?假如不守信用,这个对成人守信用也有点怪怪的。为什么对他守信用?我要不守他的信用,我以后跟他借钱就借不到了;他出去讲给别人听,我名气受损。可是那三岁的孩子,他可能对我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先糊弄他几天没关系。这个也是错误的态度。

  德育故事里面「郭伋亭候」,非常有意义,他是一个汉朝的大官,刚好孩子们看到他,应该是慈眉善目,这都是会互相交感的。诸位学长们,你们有没有遇过,一个小孩子看到你,一直哭,不敢走近你?这个时候你要反求诸己,可能身上有杀气。郭伋,孩子看到他就很喜欢,统统围过来,「大人,你下次到我们这里来是哪一天?」他算算日子,「某某天我会来。」就放在心上了。结果他早回来了一天,为了实现当时给孩子讲的承诺是哪一天来,他在城外的亭子里过了一夜才进来,他不愿失信於小孩,所以这个平等恭敬才是对的。

  从杨翥对一个孩子他那种体恤入微,我们可以想像他当官,那一方的百姓是非常有福报的。后来有一天又发生他们家的祖坟,古代人都很慎终追远,对自己的祖坟都还派人去看守。刚好小孩不懂事,把他祖坟那个墓碑给推倒了。那个守坟的仆人赶紧回来:「大人,我们祖坟的碑被小孩给推倒了。」结果他并没有生气、计较,他还赶紧问:「哪一户人家?」就跑到那一户人家去了解,说:「孩子有没有受伤?」首先关心孩子。讲到这里,我们就想到孔子家里失火了,孔子第一个念头是什么?「伤人乎?」有没有伤到人,身外之物没有放在心上。马厩失火,可能马就没有了,那等於是你的一台豪华轿车没有了,心不心疼?你们都不心疼,佩服佩服。那可能是几年的俸禄才够买一匹马。所以人修养在哪里看到?突如其来的事情就看到他的心地功夫,完全没有那种指责别人的存心,都是处处为对方著想。

  所以问完,「没受伤?没事没事,不要害怕。」交代他的父母看好这个孩子,不要再让他做出这些危险的动作,怕他被压倒了。我想当下这个父母惭愧又感动,这样的好官,一点都不指责他们,还关心他们的小孩。那杨翥不计较,从这几个事例当中我们就很感佩了。他的严以律己,其中有一个例子,他有一天睡觉,梦到自己走到一个果园里面去,结果摘了人家两颗梨子吃。他醒过来以后非常的自责,说:「梦中没有经过人家同意,摘两颗梨子,就是我平常这个义跟利分不清楚。」结果几天不吃饭,处罚自己,严以律己。诸位学长,故事听完了,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改天做梦,梦到不好的,有这些妄念、邪念,隔天面壁思过,或者饿一餐不吃饭,印象深刻。但也别饿得太严重,不然到时候做梦都是梦到肚子饿。

  从这个事例我们就看到,古人自我鞭策是非常严格的。为什么?他们非常清楚,人一天万境交集,念头一不觉察,一个念头错了,整个错误的念头就一直相续。就像刚刚我们举的例子,不能换位思考,一直盯著对方的错。他会放大,不只放大,又讲给别人听,是非愈来愈多。没事变有事,小事就变大事。所以这个错误的态度念头要止住,或者是那个愤怒要止住,不然无法收拾。「忿如火,不遏则?」上节课讲过,「则燎原」;「欲如水……」,你们没有背起来,因为你们觉得还有明天可以学。所以,我有个建议,下节课,请诸位学长上来讲,我保证这个礼拜,你看到什么都记起来,所以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我们以前在学校教书,赶鸭子上架,自己的积累都不够,但是每天都得上课,都被逼出来的,你们的日子都很太平。

  这些句子说不定你今天记起来了,当天回到家,就一个人遇到那个问题,你这句话一出去,像一个甘露水、清凉剂一样。「谢谢你,我真是茅塞顿开。」你这句记住的话就功德无量。你看一个人气得不得了,「忿如火,不遏则燎原」,你会把自己的福报跟你家里的和谐都烧掉,他突然冷静下来。因为现在这些好的教诲,人他假如没有遇到缘分,他可能忙忙碌碌四、五十年都还没有学过。所以当时我们办一些讲座,尤其印象最深,看著那七十几岁的老人,拿著那个《弟子规》的课本在那里流眼泪,「我都七十几岁了,我才刚学到,我要好好学,我七十岁才开始学做人。」我们炎黄子孙讲出这样的话,你看祖宗有多心疼?代代都留给我们,就这几代忽略掉了。

  所以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要有志气、要有使命感,我们把汉学院好好办好。大家注意,「马来西亚汉学院」,代表什么?马来西亚的华人要承担起来,任何因缘有主伴关系,主就是主角,伴就是配角。所以马来西亚汉学院的主角就是马来西亚的华人,你们不要觉得我在推卸责任,我不是这种人,你们要相信我,我当配角也会很卖力的,我也很卖力。但是你要看,这个主角、这个主人愈尽心尽力,你能感召更多的全世界的华人来共襄盛举。假如主人都不积极、都没有使命感,人家说来了之后,我看也干不长久,我看先考虑考虑、先观察观察吧。任何因缘都要了解主伴关系,假如这个因缘是我们负责,我们绝对当仁不让去承担。今天你们回家可能会做梦,梦到要上台讲课。你就突然梦到自己在那里,一直看书一直看书,醒过来以后,就从那天开始不使一秒钟空过、不使一句话空说,好好努力。我们早一天有智慧、有学问,遇到我们的有缘的人跟学生就早一天得利益。

  宋朝是文人政治的时代,出了非常多的宰相、名臣。我们熟悉的范仲淹先生、司马光先生,还有韩琦、富弼、王旦、王曾,这都是我们非常仰慕的名臣。他们的身上都看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像富弼,其实富弼这些名臣,都受过范仲淹的教导跟栽培。范公最大的贡献,培养了朝廷很多的栋梁,还有办义学。他把他们家那个风水宝地捐出来盖学校,听说现在也是名校,好像历朝历代,他那个学校、那个地方出的状元好像就有八十几个人,进士就几百个人。

  富弼,小时候就看出肚量,不跟人计较。有一天,有人在骂他,结果他的朋友就过来跟他说,「他在骂你。」富弼说,「他可能在骂别人。」结果这个朋友说,「他指著你的名字骂。」指著你的名,一个字都没有错,富弼说,「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就没有放在心上。我想,这个骂的人,假如后来有听到别人转述这个情况,可能也不好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21:57 , Processed in 0.21352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