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21|回复: 1

太上感应篇汇编定弘法师主讲(第十一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1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一集)  2013/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11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三十二页,最后一行。

  【宋廖德明。朱晦庵弟子。少时梦怀刺谒一庙。门者索刺。出袖中。乃宣教郎廖某。遂觉。后登第。果以宣教郎宰闽。德明思前梦。恐官止此。不欲行。乃质诸晦庵。公指案上物曰。人与器不同。如笔止能为笔。剑不能为琴。故成毁久速。有一定之数。人则不然。固有朝跖而暮舜者。其吉凶祸福亦随之而变。难以一定言。今子赴官。但当充广德性。力行好事。前梦不足芥蔕。德明如其言。后官果至正郎。】

  这一段还是在解释「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是举出宋朝『廖德明』先生的故事,廖德明是朱熹的弟子,也考取了进士。朱熹我们知道,他是南宋时期理学家、大儒,四书就是他汇编的。所以这里讲他是『朱晦庵弟子』,「朱晦庵」就是朱熹朱夫子。廖德明年少的时候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怀刺』,「怀」就是身上怀着,「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名片,古时候叫名刺。古时候的名片都是刺在竹简这一类的材料上面的,现在名片就印在纸片上,所以这个刺就是过去讲的名片。『谒』就是拜访,去拜访一个庙,庙门口有一个守门的,就问他索要名片,『索刺』就是向他索要名片,就是看你是什么人、什么身分。廖德明先生就出名刺给他看,『出袖中』,从袖子里面。古人的袖子比较大,像我们这个衣服是明朝的服装,袖子就比较小了;汉朝时候的袖子很大,像我们现在穿的海青,大袖子,里头可以装东西。他就从袖里头拿出名片,这是在梦中,这名片上竟然写的是『宣教郎廖某』,这是他的身分。「宣教郎」是宋朝时候的一个官职名,是一个很小的官,相当于现在我们讲副县长,这是一个很小的官,「廖某」就是他自己本人。『遂觉』,他梦醒了,记得这个梦。后来他果然考试进士及第,『登第』就是考上进士了。『果以宣教郎宰闽』,「果」是果然,这个梦应验了,他以宣教郎这么一个官职去主宰福建的一个小县城,「宰」就是主宰、治理,「闽」就是福建的简称,在福建里头有一个小县给他去做副县长。

  『德明思前梦』,他想起以前做的这个梦,真应验了,心里就担心,「可能我这个官只能到宣教郎这么一个地步了,这梦里已经预兆」,『恐官止此』,就止在这个宣教郎上面了。于是『不欲行』,就有点灰心,不想继续修德,不想继续在学问上用功,反正已经有命数定了,他也就不再想去争什么了。这个很有点像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了凡先生也是这样,所谓「进退有命,迟速有时」,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他就没有那种进取心了。于是有一次『乃质诸晦庵』,「质」就是问,我们讲质问,就是向他请问,向晦庵先生(就是朱熹),这个「诸」当「之于」讲,质之于晦庵,就是把这个事向朱熹朱夫子请教。『公』是指朱熹朱夫子,他指着案上的一件物,桌面上摆的一个物品,可能是茶杯之类的,就跟廖德明讲,『人与器不同』,我们当人不是一件器具、不是一件物。『如笔止能为笔』,他指着一只笔,这个笔只能做笔,它不能够做纸、不能当其它的器物,也就是说这器只能有一样用途;剑就『不能为琴』,这个剑只能做剑的用途,琴是琴的用途,它不能够互相代替,这是器。『故成毁久速,有一定之数』,所以这件物品什么时候形成、被制造出来,什么时候被毁坏,它的寿命长久或者短暂都「有一定之数」,它自己不能够改变,这个就是器。

  孔子在《论语》里面讲过一句话,叫做「君子不器」,这个器就是器具那个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只做一件器物,就是晦庵先生这里讲的笔只能为笔、剑不能为琴;君子如果像一个器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且「成毁久速」也有一定之数,这就不是君子。君子不器就是他不像器一样,只能作一样用途,而且命运规定死了。君子他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而且他不管做什么都能够成功,都能做出好样子来,他不是一件器,他可以做任何的用途。为什么?因为君子他心有自己的主宰,做什么他都专注,都能做好,而且他能够断恶修善、改造命运。这是朱熹先生点化廖德明,说人不能够学那个器,说『人则不然』,不能像器那个样子。固就是固然,『固有朝跖而暮舜者』,「跖」就是盗跖,这盗跖在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春秋时期的,他的原名叫展雄,又名柳下跖,就是柳下惠的弟弟。柳下惠是个贤人,可是他弟弟却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他当时率领九千人横行天下,侵犯诸侯、烧杀淫掠,做了很多这些坏事,而且不顾父母兄弟、不祭祖先,令万民受苦。孔子据说曾经去见过这位盗跖,这个盗就是大盗,劝他要回头,结果反而被他骂,孔子游说他没能成功,而且险些给他杀害,所以这个人是个大恶人。这里用他来比喻,早上做一个大恶人,「朝」就是早上,做一个大恶人,而「暮」,到晚上可以做像舜一样的大圣人。舜我们都知道,二十四孝之首,尧舜禹汤,上古时代的大圣人。可见得转恶为善全操在自己,关键就是觉悟,觉悟了之后,可能原来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念头一转就变成圣人了。

  佛法里也这么说,成佛就在你一念间,所以经上有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就是放下恶业,把恶业都放下了,你立地能成佛。这个意思跟「朝跖而暮舜」是一样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你想成大圣大贤、成佛、成菩萨,还是做一个恶人,全是自己掌握。你自己的心怎么取向,『其吉凶祸福亦随之而变』,你的心取向哪里,取向圣贤还是取向恶道?吉凶祸福就随着这个心而变,如果一念回心,断恶修善,祸就转为福、凶就转成吉。所以『难以一定言』,就不能够说死的,圣贤的教诲不是宿命论,宿命论是一成不变,而真实的情况,命运念念都在改。大乘佛法就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你看弥勒菩萨说宇宙怎么出现的?一弹指就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形是指物质世界,识是指精神世界,所以形和识就包含整个宇宙,万事万物怎么出现的?念头出现的。而且念头非常快,一弹指就有三十二亿百千念,也就是三百二十兆,念念都创造出宇宙。所以我们将来的命运念念都在改,这个念的速度快到一弹指三百二十兆,这么快速,所以哪能说一定?真正你把念头改了,前一念是恶,后一念是善,那么恶道就变成善道了;前一念是染,后一念是净,凡夫就成了佛。

  所以晦庵先生这里劝廖德明,『今子赴官』,「今」就是现在,「子」是您,对您的尊称叫子,今是今天、现在。您要去上任了,考上进士,要去当宣教郎,你不要灰心,说「这个官太小了,以后可能升不了」,不能这么想。『但当充广德性』,只要你能够扩充推广你的道德品行,『力行好事』,多修善、多积福,你就能改造命运,你原来命中可能只有宣教郎,但是你改了之后,你可以做更大的官。所以『前梦不足芥蔕』,「芥蔕」就是介意,以前你做那个梦不足以介意,就是心里面老是觉得有点不爽、不快,纠结,不需要。『德明如其言』,廖德明听了晦庵先生这么说,于是就依教奉行,「如其言」,依照他所说的话去做,就是「充广德性,力行好事」,改造命运。当然改造命运的目的不是说只是为了升官改造命运,我有这样的福报,我是为了更好的利益众生,这就对了;如果只是为功名富贵,那个心量就太小了。能不能得到?你能得到,但是得到的太有限了。如果你不为自己,你只是为了万民,当官有这么一个机会,「我可以利益大众」,你要这样想,那真的叫充广德性。所以后来廖德明的官果然做到了『正郎』。「正郎」是指国家一个部里面的一个副职,部长叫尚书,副部长叫侍郎,侍郎底下就是正郎,也就是一个部里头的一个司、一个局的局长,现在我们讲司局级干部。比他过去梦里面做的副县长级(副县长大概也就是副处长,现在他做到了局长),这个官就做大很多,可见得祸福自己求之。再看下面一段:

  【毕昶家富。惟以智术欺人。苛刻立业。生二子。有卖产于彼者。阳拒之曰。我不欲也。既又使人阴钩之。及至。又曰。实不欲也。其人无奈。则得减价以就。及成契。又曰。我银不便。期某日来取。及取时。或以色银。或以米谷凑与之。原数并不得全。平生事事如此。后长子以人命系狱。破产死。次子以淫赌流落。丐食他方。毕昶竟至嗣绝。】

  这是讲了一个反面的案例。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叫『毕昶』,这个人家里很富裕,可是为富不仁,他常『以智术欺人』,成天到晚就想着怎么谋人的财产、怎么欺骗人,这个「智术」不是好的这种智术,是那种阴险狡猾的诡计、权术,用这些来欺诈人。『苛刻立业』,他虽然家里很富裕,他的经营手法非常苛刻,甚至是阴险。要知道,他这个福报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不是靠今生用什么手段赚来的,不学因果不知道这个事情,学了因果之后心才能坦然,不用那些阴险手段,他命中该富还是一样富,何必用阴险的手段把自己命中的福报给折了?这个毕昶就是这样,所以你看他生二子,他有两个儿子,本来家产可以传后,但是他以这个智术欺人,对人很狡诈,最后绝嗣。有一次,有一个卖家产的人,大概是因为家里有急难,急需钱财,被迫要卖家财,要卖给他。结果毕昶『阳拒之』,「阳」就是表面,表面上拒绝,就跟他说,『我不欲也』,我不想要你的家产,我不想买。结果『既又使人阴钩之』,背地里又派人去暗暗的勾引他、劝他,「其实毕昶是想买的,你还是要卖给他,你把价格降低一点就行」。『及至』,结果那个人因为急着要卖家产,他又来到毕昶家要卖,毕昶『又曰,实不欲也』,我实在不想要。你看来回搞这个诈术。『其人无奈』,人家急,无可奈何,『则得减价以就』,只好把价格降得很低很低卖给他。

  『及成契』,「契」是合同、契约,买卖合同订了,这不能反悔了,毕昶『又曰』,又说,『我银不便,期某日来取』,我现在正好这银两周转不开、不方便,还暂时付不了你款,希望你过几天某日你再来取。你看拖延付款。『及取时』,到了那一天,卖家产的那个人又来了,然后『或以色银,或以米谷凑与之』,他还不是给人全额,他这个银两用那些「色银」,就是成色不足的银两。换句话说,这个银两本身就已经凑不上数了,而且他还甚至以那些米、谷这些拉拉杂杂的东西凑足那个价值,一起来还给他,『原数并不得全』,所以卖的这个价值根本就没有如数的去付款。这是举出这么一个例子来讲他的为人,可真的是阴险狡诈。平生『事事如此』,这个人他一生就干这种事,跟人做买卖就是怎么去谋人家的、诈人家的。『后』,后来,『长子以人命系狱』,所以人算不如天算,他机关算尽,太聪明了,结果报应在他儿子上,他的那个长子因为害了人命,所以进了牢狱。『破产死』,大概他为了赎这个大儿子,把自己的这些家产被迫都要卖掉,搞得自己破产,但是这个长子还是死了。『次子以淫赌流落』,这也是个败家子,吃喝嫖赌,结果把家产都败完了,流落他方,变成乞丐,都不知去向。所以毕昶到晚年『竟至嗣绝』,断子绝孙了,这个「嗣」就是后嗣,香火都断了。这个例子就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存心不善,天责、天罚。《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庆余殃是子孙享的。他谋人财产,临时赚了这个钱财,其实不是他的,把自己的福都折尽了,子孙的福也折尽了,所以子孙变成余殃,受灾殃。

  《感应篇》上就有几条讲他的那种恶行,譬如说「减人自益」,把人家的钱财减掉,自己从中渔利,损人利己。又有「包贮险心」,心里包藏着那种险恶,阴险刻薄害人的心。还有「口是心非」,这是嘴里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嘴里说「我不想买」,其实他自己心地里就想谋取。「贪冒于财」,贪财,这是根本的原因。还有「取非义之财」,取的不义之财,所以到最后就是自己遭了殃。还有「以伪杂真」,用色银、用米谷来凑足那些银两。「采取奸利」、「贪婪无厌」,这都是《感应篇》上讲的。又说到「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这是横取人财,用种种的手段把人家的财物谋取来,谋取来的时候实际上自己的家人、福报给折掉了。渐至死丧,真的,你看他的两个儿子,死的死、流落的流落,即使是「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这肯定的,所以何必起这些歹念?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作善必定得福,作恶必定得祸。我们再看下面,下面这一大段的文字就是从《了凡四训》里面第一篇「立命之学」选取的。《了凡四训》是一篇非常好的因果教材,过去我们师父上人讲过二十个小时,我也讲过十个小时,我是非常简略的跟大家学了一遍。四篇当中最精彩的就是第一篇「立命之学」,这是告诉我们「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们这里也重新来学一遍,也非常的好。

  【明袁了凡自作立命篇云。余童年丧父。母命弃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这是讲明朝『袁了凡』先生,他是江苏苏州吴江人,他过去在世的时候作了家训,第一篇就是『立命篇』,立命之学,给他儿子的,教他儿子怎么改造命运。他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把他这个改造命运的心得写出来,非常精彩,流传千古好文章。这是记录他的一生,等于是他自己的一个自传一样,现身说法。

  他说『余』,就是我,『童年丧父』,童年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跟母亲在一起相依为命。母亲命我『弃业学医』,这里汇编者稍微在文字上作了一点点删节,原文这里是「命弃举业学医」,把这个举字给删掉了,意思没有改,弃业就是放弃学业,不要想着去考功名了,学医术。『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因为做官不容易,而且还未必一定有做官的命,倒不如学医,学医自己可以懂得养生,也可以帮助别人治病救人。『且习一艺以成名』,你能够专精在一门上,这个「一艺」就是讲医术(因为儒家讲六艺,就是你的一门技术),你能够专精在一门上,你在这一门上也能成名,贵在专精。所以他母亲希望他放弃考功名当官的念头来学医。你能够认真的学,学一门你能成为一个专家、成为一个名家,也能立身扬名,这是古人都希望能够光耀门楣。『尔父夙心也』,这是你父亲的夙愿,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希望将来你能够成人成名,「夙心」就是很久以来的愿望。下面说: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矣。何不读书。】

  后来了凡先生在『慈云寺』,慈云寺在苏州,就是在他的家乡有这么一所寺院。在那里遇到一位老者、一位老人家,气宇非凡。你看『修髯伟貌』,「修」是修长,「髯」就是两颊的长须,古人的须都很长,看起来也很有风度,「伟貌」,伟是很高大、庄严,相貌堂堂。一看不是一般人,『飘飘若仙』,像神仙一样的一位道人,肯定是一个高人。所以了凡先生见到这位老人就肃然起敬,『敬礼之』,跟他作礼,很恭敬。于是这老人就开始对他开示了,『语余曰』,这个「语」念去声,第四声,就是当动词讲,对他说。就是对我说,「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仕路」就是官场,你属于官场中人,意思说你命中是有官的,有官运的,可以当个官的。『明年即进学矣,何不读书?』你明年就能够去当童生,就是你能够去考秀才了,你为什么不去读书?古人所谓「学而优则仕」,读书都是读四书五经,儒家的经典。书读得好,考试能考上,就能够当官,这是为什么很多人要去读书,就是为了能够当官。当了官他的奉禄由国家来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当公务员,待遇就很不错,而且受人尊重,还能够做好事。因为当官有权力,做好事容易,所以读书人都想能够当官。下面:

  【余告以故。】

  了凡先生就把原委告诉这位老人家说,「我自己父亲早逝,母亲不希望我去考功名,希望我学医,所以我就没去读世间的考功名的书」。下面老者就继续对他说: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正传。数该传汝。】

  这位老人家就跟他做自我介绍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孔先生说,「我得了『邵子皇极正传』」,「邵子」是北宋时期的易学大家,是一位很有学问、很有道德的贤者,他着了《皇极经世》这本着作,就是这里讲的「皇极正传」,可以说是能够预卜吉凶祸福。人有吉凶祸福,国家也有国家的命运,都能够算得出来。这是邵康节,很有名的一位大家。他说,「按这个数来讲应该传给你」。这孔先生很会算,就算到今天会遇到一个袁了凡,就应该把邵康节的《皇极经世》这本书传给他。结果了凡先生听了就很高兴,因为是很年轻,也不敢马上答应,所以:

  【余即引之归。】

  把他请到家里。

  【告母。】

  把这个事情跟母亲报告,这很孝顺的一个孩子。

  【试其数。纤悉皆验。】

  母亲就让这位孔先生先试一试,给他们算算,算算家里的情况,因为她不认识,也不知道这个人说自己得了邵子皇极正传到底是真是假?试一试,结果很准。『纤悉皆验』,「纤」就是很微细的,「悉」就是都,很微细的那些细节都能算得很应验,这不能不相信,确实是个高人。

  【余遂起读书之念。】

  所以了凡先生说,我于是就相信了孔先生的话,就起了读书的念头。这是他是仕路中人,所以就想考功名了。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孔先生于是就为了凡先生起数,就开始给他算了,算他这一生的吉凶祸福,算得很细很细,这真是高深的数学,他是可以算出来的。佛家里不用算命算卦的这个方法,它是用禅定,禅定的方法比算的要更准,因为你入定之后,你直接能观出来,这叫现量境界,绝对不会有差错;算是用比量,就是用你的推断,用这种算术、数学的方法来推,万一算错,那就没办法了,高人就能算得很准确,但是他不是看出来的。结果孔先生给他算,说明年第二年他会考三次考试,『县考童生当十四名』,这是明清时代考秀才得考三次,第一次叫县考,在县里头考。「童生」就是还没有考上秀才之前都叫童生,就是预考的学员,等考过了就能叫秀才,或者叫进学,进学也是秀才的意思。第一次考十四名,第二次『府考』第『七十一名』,第三次『提学考』是『第九名』,这「提学考」又叫院试。所以县考、府考、院考,三处考试孔先生都给他算出要考第几名。结果『明年赴考』,第二年了凡先生去考试,果然『三处名数皆合』,一点都不差。这孔先生真是很厉害,你看算得这么细。

  【复为余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孔先生不仅为他算第二年流年的命运,还给他算『终身休咎』,「休咎」就是祸福,他这一生祸福穷通,都给他预卜。跟他讲,『某年』,就是哪一年,你会考第几名,考了秀才之后准备考举人,考上举人之前得考好几个试,该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这个「廪」就是生活费,考上秀才之后再往上一个资格就叫廪生,廪生就可以享受国家补助生活费,这叫补廪,因为它有一定名额,有空缺才能补上去,所以叫补廪。『某年当贡』,这个「贡」就是贡生,就是考上秀才之后,优秀的人、优秀的秀才就可以入国家办的大学,叫国子监,就可以到那里去读书,当然生活费更是国家补助。但是他还没有考上举人,可以说是举人的副榜,还差一步,还是属于秀才身分。『贡后某年』,当了贡生之后哪一年就会选上『四川一大尹』,他就有官可以当了,官很小,在四川省,「大尹」就是一个县里头的行政长官,县长这么一个小官。『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他官运很短,当这么个小芝麻官也就当了三年半,就要告老还乡,退休了。『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你看年、月、日、时都算得很准,『当终于正寝』,寿命就到了,寿终正寝。他一生没有真正的功名,秀才不能算功名,举人、进士这才是功名,他最高的,我们说学历,就是当了贡生。『惜无子』,可惜你没有儿女,也就是没有后代。『余备录而谨记之』,了凡先生他就细细的、完整的把孔先生给他算的这个终身休咎写下来、记录下来。这也是很难得的,遇到这么个高人给他来算。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就是从认识孔先生之后,这命运都算得很准了,凡遇到考试该考第几名,『名数先后』,哪一年考什么试、考第几名,全都是给算定了。『皆不出孔公所悬定』,「悬定」就是预料,孔先生全给他算得非常准,一点都不差。这里有个小插曲: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始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这个小插曲就更说明问题了。『独算』就是唯独有一次他算得好像是有点不准,实际上到最后还是准,算什么?算我『食廪米』,就是当了廪生,享受国家的津贴,总共要享受多少待遇。古时候不是用钱来算的,是用米来算,总共他可以享用『九十一石五斗』这么多米就可以出贡了,也就是他可以当上贡生、可以入国子监,就是国家立的大学读书。等到他『食米七十余石』,到七十几石的时候,这待遇拿到七十几石米,竟然有屠宗师『批准补贡』。『屠宗师』,是有这么一位领导,姓屠,宗师是提督学政,是个官名,主管学位、学制,也就是一个教育官员,批准了凡先生可以补贡、可以当贡生。这算不准了,本来应该是九十一石五斗补贡的,结果现在七十几石就补贡,所以『余窃疑之』,他就有怀疑了,是不是孔先生算的不准了?『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署印」是一位代理的官,当时可能提督学政由这位杨公杨先生代理,看到了凡的这个档案他觉得不能够补贡,就驳回去了。结果他的档案就被搁置,不能够按照原来屠宗师的那个批准来补贡了。『直至丁卯年』,到了丁卯年的时候才『准贡』,就是才又获得批准当贡生。『连前食米计之』,合在一起再算一算,总共得到国家给他廪生的待遇多少?『实九十一石五斗也』。真的被孔公算得很准,中间这么个小插曲,一来一回到最后还是按他命中所得的九十一石五斗这么多米。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

  所以了凡先生这时候不能不信了,完全相信。就是这么个小插曲,让他刚起个怀疑,最后发现来回都一样,还是命中该得多少就得多少,所以『益信』,「益」就是更加,本来原来就信命,现在更加信了。『进退有命,迟速有时』,「进退」就是他升降,该什么时候考上第几名,什么时候做什么官、得多少俸禄、吃多少米,都有命,高人就能给他算出来。「迟速」,什么时候该得,到哪个时节因缘就有什么样的运程,都有时节,急不来。所以他就:

  【澹然无求矣。】

  明白这个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8-6-1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无所求了。『澹然』是他心地就放下了,不再打妄想,真的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了。为什么?求也没用,求得来的还是你命中该有的,何必要求?不求,不求它还会来,该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该得多少就得多少,一点差错都没有。了凡先生也算不简单,他就是信命,就是信这么一个命运,他都能做到「澹然无求」。所以了凡先生,我们师父上人讲,说他是标准凡夫,他是个凡夫,他不会改造命运,但是他能澹然无求,这就已经了不起了。现在的人是一天到晚在那妄求,打妄想、在竞争,用种种手段去谋夺,实在讲他是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命里该有他就有,命里没有的强求不得。了凡先生,下面我们看这篇文章说: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后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了凡先生一无所求,他就没有什么进取心,也没想着「我要怎么修身立德、改造命运」,他没这个念头,因为他就是信命,孔先生给他算的绝对不会差。所以当了贡生以后,要到京城里面去读国立大学,就是国子监,在那里面读书,『燕都』就是燕京,就是北京,明朝时候的首都。『留京一年』,在京城里面待了一年,就是在国子监里面本来是读书的,结果他也不读书,『终日静坐不阅文』,他一天到晚在那静坐,什么都不想,也不读书,文字都不看。这是非常少有,他知道这已经到头了,他命里最高只能当个贡生,他当不上举人,他看书也没用,看书干嘛?所以「终日静坐」,也很难得,这样的心就很清净、很安定。要知道,到无私无虑的时候往往佛菩萨、圣贤就能够加持得上,这时候会出现转机,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希望能改造命运,成就自己的德行事业,需要心静得下来,了凡先生就达到这样的一个状况。就像《大学》里面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他知止,什么都不想了,也不再想功名利禄的事情,一无所求心就定了。定久了就很安静,心里没有妄念,这样就安了。「安而后能虑」,虑就会忽然遇到一个机缘让他开智慧,「虑而后能得」,他就能够有所建树,有大成就,在德行上、学问上会有大成就、会有大突破。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他把放出去的那个乱心收回来,心静了。

  结果就遇到这么个因缘,『后归游南雍』,从北京(就是燕都)回来老家(他老家是在江苏),就是南下。结果经过了「南雍」,就是南京,雍也是国子监。当时明朝南北两地都设立了国子监,就是大学,有两家国立大学。他从北方燕京下到南京,准备要入国子监读书。『未入监』,还没有进去读书之前,他就趁着这个空档时间,去参访一下高僧,所以拜访『云谷禅师于栖霞山中』,「云谷禅师」是明朝时候的高僧,当时非常有名气,这是一位开悟的大德。在记载里面,憨山大师对云谷禅师有一个传记,写了一个传,憨山大师我们知道也是一个大德,开悟的大德,憨山大师是蕅益大师的老师。云谷禅师幼年就出家,就有这个出世志,要了生死,出家之后修行非常用功。有一次在他的老师法舟济禅师座下学法,禅师就教他参话头,参禅,结果他参得非常用功,真的叫废寝忘餐,心非常专注。有一天吃饭的时候他还在参,功夫成片不间断,结果把饭都吃完了自己还不晓得,太专注参那个话头了。结果吃着吃着,一失手把那个钵掉到地上,「旷当」一下子就让他忽然大悟,结果他的老师法舟济禅师就给他印可,开悟了。然后他就读《宗镜录》,这是净土宗六祖永明大师的作品,《宗镜录》古德称为小藏经。他对于里头讲的一切道理全都悟通了,而且自此以后他读所有的经典全部能贯通,这是大悟了。大悟之后修行就更加精进,每天日夜念观世音菩萨十万声,礼拜经行终身都没有懈怠。

  后来就到了南京栖霞山上,搭了个茅蓬在那里静修,这是荒山野岭上面静修。这位大师一生不倒单,四十年肋骨不沾席,就不躺下来,都是坐着,持戒很精严。有修学的人上山来拜访他,他不跟人讲话,一般是扔你个蒲团就跟你对坐。然后走的时候才叮嘱他不要空过时日,让他反观自己本来面目,就是让他自己去用功。了凡先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上栖霞山慕名去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照例也不跟他说话,给他个蒲团就跟他对坐,所以『对坐一室』,在一个禅室里头非常安静,『凡三昼夜』,「凡」就是共,共三天三夜没合眼。云谷禅师功力很深,他是不倒单,就不用睡觉的,用功用得很得力。这个不倒单不能硬学,功夫到了,自然就能够不用睡觉;如果我们烦恼习气没断,就学着人家不倒单,实际上坐在那睡觉。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他也学不倒单,结果盘腿坐在那,那个头一直耷到膝盖上了,坐着睡觉还不如躺着睡,还舒服一点,干嘛自己糟践自己?所以这是不能硬学,学个形式反而把自己身体给糟蹋了。人家云谷禅师那不是睡觉,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叫「常惺惺」,永远都保持觉悟、觉醒,正念不会失去,在禅定当中把精神就养好,身体体力就恢复了,叫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这是用功得力才可以这样做。了凡先生竟然也能跟云谷禅师一样,不倒单三天三夜,而且他也不睡觉,功夫也是了不起,所以云谷禅师就问他: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

  云谷禅师也觉得好奇,来参学的人也很少有这样的功夫,三天三夜竟然坐着不打瞌睡,就问他,『凡人』,一般凡夫之所以不能『作圣者』(这「圣者」就是佛、菩萨、阿罗汉,这都属于圣者),就是因为他妄念太多了,妄念缠缚,挣脱不出来。我们自己想想,自己不就是这样吗?一天到晚你不打妄念都不行,整个就是被妄念缠住了。往往静坐的时候、念佛的时候你就能发觉,平常不发觉是因为你粗心大意,等到你念佛,心一静下来,你发现那个妄念纷飞,心定不下来。为什么人要睡觉?就是因为妄念太多了,耗神,中医上讲「多思伤神,多欲伤精,多言伤气」,我们的精气神就是这样被耗废掉了,妄念这害处很大。所以云谷禅师就跟他讲,你跟我坐三日,打坐三天三夜不见你起一个妄念,这也是很了不得。了凡先生神很够,他不用打瞌睡,为什么?这个确实云谷禅师也想了解,底下了凡先生说了: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了凡先生说的是老实话,他也没有做什么故作玄虚,老老实实的跟云谷禅师汇报,说「我『为孔先生算定』」,过去遇到的孔先生给我把这终身的命运都算定了。『荣辱死生,皆有定数』,「荣」就是升迁、顺利了,「辱」就是倒霉、不顺了,什么时候该死,这都有定数,你看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就得死,一生没一样事不是定下来的。所以『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真的再想什么都是白想,不用去想了,想也没用,想是白想,耗费精神而已,什么时候该来它就会来,你妄想没办法阻止它来。了凡先生他就不想了,不想当然他也就养精神了,所以他能够三天三夜不合眼、不打瞌睡,这也是有功夫。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

  云谷禅师听到了凡先生说为什么他能够三天三夜不起妄念,云谷禅师就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个豪杰,你有什么大能耐,功夫很高,原来你还是个凡夫」。结果了凡先生听到云谷禅师这么说,心里就不解了,就问,『问其故』,「你为什么这么说?」云谷就说,『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凡人不能到无心的境界,这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心,所谓妄想、分别、执着不起来了,这叫无心。初级的功夫是得定,妄想、分别、执着它没有根断,但是它起不来了,这可以叫三昧。三昧时间久了,自然就断了,断了之后,这些阴阳五行,你算的那命运就没办法束缚他,为什么?他无我,你有我才会有命运,无我谁有命运?所以你没有办法超出「我」这个执着,就会被阴阳所束缚,你就会有命数。『安得无数』,「安」就是反问词「怎」,怎得无数,怎么能够没有命数?这是一语道破命运的根源,原来凡人有命运就是因为有我;如果无我,根本谈不上什么命运。像佛菩萨,他的命运是什么命运?完全是跟众生的缘分,哪里有缘他就到哪里度众生,缘分终结、终止了他就离开了,他自己没有命运,完全是跟众生的缘来决定他的去来,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凡人没到这个地步,当然就有命数,有命数就能算得出来。所以下面说:

  【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不是凡夫。】

  云谷禅师这里讲的都是真理,说『但惟凡人有数』,只有凡人才有命数,佛菩萨无我,谈不上什么命数。凡人里面有善人、有恶人,『极善之人』、『极恶之人』那个数也是不定的。极善的人善到极点了,纯善无恶,这个命数就没有办法拘束他,为什么?命运给他全改了。虽然还是有命运,但是原来算得不准了,因为他念念都在改,念念都在修善,又没有恶,愈改愈好,所以那个命运也就不能有定数。那么「极恶之人」,造了大恶的人,而且念念还在造恶,那数也『拘他不定』,他的命运愈来愈糟,最后死无葬身之地,本来他命运可能可以活得很长久,结果后来死得很早。就像希特勒,这人大福报,如果他的福报省着点用,他肯定很长寿,日子肯定过得很好,但是他发动战争、杀人如麻,结果你看最后自己自杀,死于非命,那个命数也就不准了,造的恶太多,把前生的那些福报全都糟蹋完了。所以这两种人,极恶、极善这两种人就没办法算了。他说,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了,没有曾经『转动一毫』,这命运一点都没改,『岂不是凡夫?』你完全被命运束缚,你自己不能够转动命运,你完全被命运所转,你这不是凡夫吗?圣贤不会的,圣贤是掌握命运、控制命运、改造命运。这个话了凡先生从来没听过,就起了疑惑,所以就问: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了凡先生问,那么这样说命数可以改变吗?这个「逃」是逃避,换句话说,我本来五十三岁得死,难道我可以逃过这一劫,我可以延寿吗?我命中本来无子,我现在可以有子吗?我命中没有举人、进士,我能考上吗?这就是『数可逃乎』。我们看云谷禅师怎么回答,下面这一段非常精彩:

  【曰。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诳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云谷禅师给他讲『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这两句可以说这一篇文章的眼目,最重要的两句。立命之学就教你这两句,你的命运是你自己来创作的,你的福报自己去求,你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没有上帝主宰你,没有阎罗王主宰你,全是你自己主宰自己。你的命运、你的福报,你的心来主宰的,你的念头主宰的,念头决定了行为,行为就有善恶,善恶就招来祸福,那就有命运,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所以不就是「命自我作,福自己求」吗?然后云谷禅师又引用儒家『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诗」就是《诗经》,「书」是《书经》,六经之中的两部,古时候的读书人都读。六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就是讲音乐的,失传了,只剩五经,只有《诗》、《书》、《礼》、《易》、《春秋》。四书加上这五经,过去读书人必读的,你要不读你怎么考试?古时候考功名就是考四书五经。所以云谷禅师这里也跟了凡先生讲儒家的这两部经,可见得云谷禅师儒释道都通。古时候的出家人很有学问,儒释道没有不通的,所以世间人当然就会非常的敬佩、敬仰,人家真有学问,真有学问不出来考功名、不出来做官,隐居山林来修行、来求开悟、求了生死,能够将来度众生,这个德行真是太崇高了,所以读书人没有不尊重出家人的,佛法过去就能兴旺。我们现在真正像这样的出家人就太少了,儒家的书也没读过,佛经也没念几本,所以人家问起来就一问三不知,甚至什么是佛教都没讲清楚,那人家怎么能服,怎么能看得起佛教?所以出家,学很重要,不仅要学,还要修,这才能够兴教。

  我自己现在走的出家的道路,很惭愧读的书不多,过去虽然也讲了几部儒家的经典,像《大学》、《论语》、《孝经》这些,但是根柢太浅了。佛家的经典学得也很少,现在一门深入《无量寿经》,先求开悟,开悟之后读其它经典就像云谷禅师一样,一读就通,只能走这条道路。另外一个,实修上首先就是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师父上人也特别的强调戒律,而且要真正把佛法兴旺起来,必须自己带头持戒。我自己出家以后在经教上用功用得多,戒律上就疏忽,没有认真的去学戒。所以这几天台湾果清律师来拜访我们师父上人,这是跟师父上人已经认识四十多年了。过去李师公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办学,果清律师当时还没出家就跟李老学习。当时李老办学的时候也请我们师父上人来讲《金刚经》,所以果清律师还听过我们师父上人的课,是我们师父上人的一个学生,年龄差距二十一岁。果清律师今年六十六,戒行非常的好,师父上人对他非常赞叹,说他是国宝,真的在当今时代再找出一位能够像他这样精严持戒的恐怕都很难。他的行持跟蕅益大师、弘一大师没有两样,完全按照佛制来持这个比丘戒,很认真,三十多年如一日,他出家三十多年,现在也是饮誉海内外。戒律也是至少三年才能学成,学成之后样样都能如法如律,那你讲经才可能被人能够接受、能够信服。这是什么?为度众生之必须。如果为度自己,一部经、一句佛号足矣,这往生西方够了,但是师父讲,你要兴旺佛法,不够。出家人要做出家人的好样子,那什么是好样子?戒律是好样子。在家人做在家人的好样子,五戒十善都能做到,《弟子规》、《感应篇》都能落实,这就是好样子。

  所以谈起古时候的出家人,真的叫人天师表,像云谷禅师,那是戒行高远,过中不食、夜不倒单,这种行持谁不敬佩?而且他还通儒,跟了凡先生就讲儒。《诗》、《书》你都很熟的,我就跟你讲《诗》、讲《书》,《诗》、《书》里所称的「的为明训」。像《书经》里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行善就有善报,行不善就有恶报,所以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这的为明训,的的确确是明明白白的教诲,儒家讲的跟佛家讲的没两样。云谷禅师是一位通家,所以讲儒也是等于讲佛,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讲完儒之后就讲佛,『我教典中说』,「我教」就是指佛教,云谷禅师讲自己的本行,佛法的经典里面说,『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你求什么得什么。「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佛讲的,不会说错,不会假的。『夫诳语乃释迦大戒』,释迦牟尼佛把这个妄语做为四大根本重戒之一,所谓杀盗淫妄,这个「诳语」就是妄语,欺骗人这是大戒。所以『诸佛菩萨』岂能『诳语欺人』?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不会有错的。或者换句话说,你可以说自己的命运可以改的,福也可以自己求的。了凡先生听了之后又有疑问: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了凡读孟子的书(《孟子》,四书之一),就读到孟子曾经说过,『求则得之』,你所求的你能得到,为什么?因为『求在我者也』,对自己来求的,不是向外求,这孟子讲的,对自己求就能得。他下面说,『道德仁义,可以力求』,这是求自己,求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仁义的人,这不用求人。所以这就可以「求则得之」,你要真想做个有道德的人,你就能做到,不管你是富贵还是贫贱,你都能做到道德仁义,因为求自己,不求人,所以这可以力求,努力能求到。你看富贵的,孔老夫子学生里头像子贡,这是富人,家财万贯,他能够求得道德仁义;贫贱的像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他乐在其中,安贫乐道,他也得到道德仁义。所以贫富贵贱的人都能够得道德仁义,因为他是求自己,这个容易理解。所以了凡先生在这里就向云谷请问,孟子讲的求则得之,是对自己求,「求在我」;『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功名富贵是向外求,得靠人,不是说我自己想得功名富贵就能得功名富贵的。下面云谷禅师的回答非常的深刻: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返躬内省。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云谷禅师这里开示了凡先生说,你刚才举的孟子的话没讲错,孟子没错,可是你自己『错解了』。就是你以为道德仁义你可以自己求得,功名富贵就求不得,你这有内有外,道德仁义跟功名富贵给对立起来,你错解了。功名富贵是福,福是由你的德感召的,有德就会有福,你为什么要对立起来?所以『汝不见六祖说』,你应该读过《六祖坛经》。过去读书人真的没有不读《金刚经》、《六祖坛经》的,儒家的人都读佛经,佛门高僧大德没有不读儒书的,儒释道就是一家,所以一讲《六祖坛经》大家都知道,读过。《六祖坛经》里讲过『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是指你的心,就一方寸大小,像你拳头那么大,握起拳头,那个心脏就是这么大,一切的福田都不离开你那个心,就是不离开你的念头,是你念头感召的。所以『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从你自己内心去求,「觅」是寻觅,你的福从你内心去求,「感无不通」,有感就有应。但是你要用真诚心去感,至诚感通;你不用诚心去感,就是你不是真正断恶修善、老实真干,你就不通,那你就没得,你所得到的功名富贵也是你命中该得的,你没有改造命运。这个「通」通到哪?通到自性,那就彻底通。所谓自性之中本具万法、能生万法,这也是六祖说的,六祖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开悟的时候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他听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开悟了,说出这五句话做为他的心得报告,五祖就给他印证,「你开悟了,你成佛了」。

  悟到了心性,心性虽然本来清净,没有办法用六根可以缘到,不生不灭、没有动摇、没有来去,但是它能生万法,整个宇宙都是心性所现,那么你的命运当然也在其中。所以你能求,求什么?求明心见性,那就完全通了。可是现在虽然没求明心见性,你要顺着自性来求,这是善,善也有善报,也能够改造命运。所以『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不是光得道德仁义,也能『得功名富贵』。「求在我」,往内求,往心性中求。道德仁义是心性中本有的,功名富贵也是心性中本有的,它能生万法,这叫『内外双得』,得了道德仁义也得到功名富贵,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你求它,你能够长养你的德行,所以得到功名富贵,同时德行修养也向上提升,这不双赢、双得吗?若不能够『返躬内省』,你不是往内求,反省自己过错、断恶修善,而只是『向外』去『驰求』、去攀缘,那『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你用种种手段,这个「道」就是方法,你用种种方法去求,其实求也没真正求到,得到的还是你的命中该得的。你没有真正向内求,你是「向外驰求」,变成『内外双失』,内失去了道德仁义,外其实也失了功名富贵。特别是如果你用不如法的手段来求,把道德损了,还把富贵给折了、福报给折了,「内外双失」,没有一点益处。所以如理如法的求,你才能真正求到,命中本来没有的也能求到;不如理不如法,内外双失。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这里。这个开示非常的精彩,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一起学习。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23:22 , Processed in 0.15857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