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64|回复: 3

九、事夫章第七南无阿弥陀佛2018060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3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钟茂森教授著窈窕淑女的标准:<宋尚宫·女论语>研习报告》

九、事夫章 第七



  这一章是讲事侍丈夫,如何处理跟先生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尤其是夫妻的关系,现在真的是十家里头恐怕八家都会有矛盾,真的能够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没有吵过架的,简直是凤毛麟角。那做女子的咱们不要求先生,咱们要求自己,学学事夫之道,从我做起,改变夫妻关系。当然做先生的也要从他那一边,从自己做起。改善夫妻关系,各人皆从自我做起。从女德里面讲,从女性的角度来讲如何事夫?夫妻这一伦,五伦当中之始。在《易经·序卦》里面就有这一段的卦辞解释,“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有所措。”天地,这是讲宇宙,宇宙产生了以后就会有夫妇,夫妇是人。基督教、天主教,《旧约圣经》第一章“创世纪”里头就讲到人是怎么来的,它就讲到有天地就有夫妇,神创造万物,然后创造人。先创造男的,这是亚当,然后把他的身上的肋骨拿出来做一个女的,这就是夏娃。亚当、夏娃是人类的始祖,基督教是这么讲的,它讲的跟《易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自从有了人,就有夫妇,这是人伦的开始,极其重要,夫妇这伦开始乱了,后面就都乱了。有夫妇,才有生儿育女,就有父子的关系,就是父母跟子女。父子是五伦当中最重要的,因为孝道从父子这一伦产生,父子有亲,这是爱心的原点。父子然后再发展,子女之间就有兄弟。人多了,就要有人做领导,有人被领导,这就是君臣了。然后有上下的关系,人类的社会形成了,有等级了,有长幼了,就要有顺序,所以有上下长幼之分,这个礼才能够有所措置,这就是要讲礼了。这是讲夫妇是人伦之始,这是讲到《易经》上的一段话。
  在曹大家《女诫》中,这是“女四书”第一篇,曹大家就是班昭,汉朝的史学家,女史学家。她写的《女诫》里面讲:“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这是讲夫妇之道,这个道就是讲关系,夫妇之间的关系,“参配阴阳”,参当合字讲,跟天地相合,跟天地配合。这里讲的阴阳,天是纯阳,地是纯阴。夫妇是阴阳配合,可以通达神明,跟天地鬼神都有感应。这是“天地之弘义”,弘就是大,天地的大义,“人伦之大节”,大节就是大道。所以夫妇这个关系,不是小事,非同小可,天地的大义,人生之大道,就在于此。
  所以夫妇之间最重要的要讲一个礼,男女交往,若没有礼可就乱了。除了礼,要讲义,所以礼义始于夫妇。《诗经·国风·周南》里面第一篇叫“关雎”,我们前面说过,关雎的意思就是讲男女大德,就是讲文王配淑女,首先就讲夫妇这一伦,非常的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学习。所谓人不学就不知道,就不懂得这个夫妇之道;人不学就不知义,义是该做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就不懂,必定要学。
  我们先看经文:
  【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前生缘分。今世婚姻。将夫比天。其义匪轻。夫刚妻柔。恩爱相因。居家相待。敬重如宾。夫有言语。侧耳详听。夫有恶事。劝谏谆谆。莫学愚妇。惹祸临身。夫若出外。须记途程。黄昏未返。瞻望思寻。停灯温饭。等候敲门。莫若懒妇。先自安身。夫如有病。终日劳心。多方问药。遍处求神。百般治疗。愿得长生。莫学蠢妇。全不忧心。夫若发怒。不可生瞋。退身相让。忍气低声。莫学泼妇。斗闹频频。……】
  我们一段一段的来学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这是总说夫妇之道。
  〖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前生缘分。今世婚姻。将夫比天。其义匪轻。夫刚妻柔。恩爱相因。〗
  女子没出嫁之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子要讲到下面的“训男妇章”这个问),叫三从。这个从有跟从顺从的意思。那么为什么说要女子顺从男子?在家里未出嫁前从父,这我们能理解,在家听父母命,不管男女都应该,这是孝道。那出嫁了为什么要从夫,为什么不要夫从妇,要妇从夫?这个确实有道理,这是自然之道,合乎自然的。《易经》就是讲自然现象,从自然现象总结出人生的大道理。天和地,阴跟阳,这是用来代表男女,男的为阳,法天,女的为阴,法地。那么阴以柔为美,柔顺,阳以刚为美,柔顺的容易跟刚强的配合,但反过来就比较困难,这是双方天生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这样的搭配,那是最和谐的。而且这种从,并不是说不平等,男女本来是平等的,只有分工不同。所谓男主外,女主内,主外的要有阳刚之气,这才能抵御外在的侵袭,主内的要能柔顺才能成就。
  比如说我们的人体这嘴巴一张开,你会见到牙齿,里头是舌头,舌头是藏在牙齿里的,两个牙齿合起来就把舌头藏进去了。舌头是柔,牙齿是刚,那么这两个器官配合起来才能吃好东西,那是不是平等的?是平等的,没了牙齿不行,没了舌头更不行。那我们把这个刚的比喻成男的,他在外护着家里的;舌头比作柔。那你说舌头和牙齿比起来哪个重要?都重要,平等的,缺一不可。而且说老实话,缺了牙齿勉强还行,你可以装假牙,没有牙齿你吃点稀粥烂面还可以吃得饱,没舌头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古人并不是说男女不平等,只是按特点有分工。更何况《道德经》里讲的,柔能胜刚,弱能胜强,这是自然之理。你看人老了都先掉牙齿,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所以女性比男性地位上一点儿不会差。而且在家里头,说老实话,女性更为重要,她负担起的是相夫教子,传承后代,传承家道的重要使命。这种重要使命,如果不是以柔顺谦恭的那种态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做,那岂能做到理想!岂能做得长久!这就是所谓的普贤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种柔顺不是一般的德行,这是所谓的坤德,大地的坤德,可以厚德载物,可以传承家道。
  这里讲的“夫主为亲”,这是对于女性来讲,女性要把先生看作是一家之主,一生之主,这是一种自己谦卑的态度,然后你才能柔顺。实际上两个都是主,这一家,你说只有先生没太太,行吗?不行,不成其家,缺一不可。这天地阴阳,本来就平等,这里说讲夫主为亲,是说女性自己的那个谦卑柔顺的心态,看人要看高,我要谦卑,我学着要谦下,正如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的道理一样。自己是谁?自己是凡夫。人家呢?人家是诸佛。印光大师讲的,“见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养自己谦卑的存心。《尚书》上讲,“满招损,谦受益”,人最怕就是傲慢自大,自己要做主人,把人家踩到脚下,这一个心态肯定会产生冲突矛盾,天下大乱。你看古人教学多好!先教我们自己谦卑。
  《易经》里面六十四卦,唯有一卦叫“六爻皆吉”,就是六个爻全是吉的,没有凶的,这就是谦卦。这个谦卦是什么?地山谦,讲山在地之下。山本来在大地之上,怎么到地下了?表示谦卑。明明是高高在上的,现在我反而谦下,你就想想这个意思。古人本来看女子是这一家中最重要的角色,可以高高在上,但是现在反倒谦卑,把丈夫推上前,夫主为亲,你想想这种德行,谦德。
  夫妻双方应该都这样互敬互爱,都是把别人推到最顶上,自己谦卑下来。这里不是说光是女子把男子推为主,推到上面,男子就高高在上了,不是的。你看古人的婚礼很有意思,古人男的去迎请女的,把女的娶回家,怎么娶?驾着马车到女方家以后请女方上车,自己做车夫赶着车,驾车回来。女子是坐车的,男方丈夫是驾车的,是做仆人,把女的放在上面。
  我们前面讲过《易经》里的咸卦。咸卦是艮在下,兑在上,艮为山,兑为泽,泽是讲水泽,沼泽,这是讲阴,艮是山,是阳,阳在阴之下,这一卦讲婚姻,这是最吉祥的。是什么意思?这是男子在女子之下,让柔在上,刚在下,使阴阳二气这样互融互感,这样的卦象是吉祥。
  所以本来女子在家里面就有崇高的地位,根本不是重男轻女的,女德教育也不是说男女不平等,这样想法错了。男女本来平等,而且自古以来女子,你看进家门那一天,迎娶来的,她就坐车,她就在上。但是人老在上,这可就危险了。所以在上位的自己心态一定要谦下,所以把先生推在上,夫主为亲。你看看,这个家庭多和谐,多美好,互相都把别人推到上位,都恭敬,相敬如宾,这一种婚姻才是最美好的。
  这种恭敬只能要求自己恭敬对方,如果我有一念要求别人来恭敬的,你已经生傲慢了,你的敬意已经不圆满了,诚敬心就欠缺了。如果对方也同样要你去恭敬他,你要求他,他要求你,互相要求,就导致互相抱怨。这讲的什么?境由心造,你是什么样的心,就造什么样的境界。你只一味恭敬他,你的心所造成的境界就是他来恭敬你。
  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照镜子一样,你看那镜子里的人,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你对他骂,他也对你骂,外面的人就是镜中的人,那就是自己,自己的反映。所以有过错,肯定君子反求诸己,他不会埋怨对方。过去弘一大师《晚晴集》里面就举这个例子,譬如你照镜子,镜子里头人鼻子上有个黑墨点,很丑。愚人看到这镜中人就会笑他,你怎么这么丑,鼻子上有墨点都不知道,就拿块布去擦那个镜子,企图把镜中人的那个污点擦掉,诸位说能擦得掉吗?擦不掉的。聪明的人他不去擦镜子,反过来擦他自己的鼻子,擦掉了,再过来一看,镜子里面的人也干净了。这个道理很深刻,你要真懂得这一个窍门,那你跟任何人都能够和谐,没有不和谐的。不和谐是自己心里面有黑点,要把它擦掉,擦掉了一看,原来世界本来和谐,本来是纯净纯善的。为什么?这是你本性本善所变现的境界,当然是本善,和谐。
  这里讲到,“前生缘分,今世婚姻”,这是真的,谚语所谓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过去要是没有这个因缘,这一生不可能结为夫妻,这个关系肯定是很深的缘分。
  在《教女遗规》中,吕新吾先生写的《闺范》里面(也是女德教育,闺房的规范),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这是宋末元初的事情,说有临川人梁氏,嫁给了王家。结果刚嫁过去没多久,才几个月,元朝的军队杀过来了。她丈夫跟她说,这些元兵来了之后,我一定会被他们杀害。这个太太就跟她先生约好,说我们要是死于元兵之手,那你将来要再娶的话,你还要娶我,大概这是讲到来世。后来果然这夫妇两个人都被抓起来了。结果元军的一个将领大概看到这个梁氏有几分姿色,就想娶这个梁氏,想玷污她。这梁氏也很聪明,她就跟这个元军的头领说,如果你能答应我一个条件,我就可以答应你。什么条件?你把我的先生放了,那我就从。这个头领就依了梁氏,把她先生给放走了。结果梁氏知道她先生走了以后,就对这个头领破口大骂,死不依从,最后就被杀死了。
  过了几年,这个丈夫就想再娶一个媳妇,结果每次谈婚,都谈不成,于是就向他的妻子祷告,他知道妻子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了。结果他晚上突然间梦到他妻子。这个梁氏托梦跟他讲,说我死了以后生在某某家,现在已经出生了,你要等我长大以后来娶我。这个先生在梦里梦得很清楚,知道不是假的,为什么?因为他跟他太太有约定,说以后还要娶她。于是就按照梦中他过世了的这个太太的指点,去找到那一家人,一问果然有一个女孩出生没多久,于是就赶紧派人先下了聘礼,等于是预订好了,将来就娶她。问这一家人,这个女孩子出生的那一天,结果正好是他的妻子梁氏死的那一天,同年同月同日,真的就是转世到他家。这是历史上记载,真有其事。确实,前世缘分,今世婚约,没有缘的不可能走在一起,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真的是如此。
  吕新吾先生是明朝的大儒,他对这个故事还有一段评论,评得很好,吕氏曰:“梁氏全夫之智,临变不迷,从一之贞,再生不易。事不必其有无,然金石之操,两世犹事一夫。世顾有事一夫而怀二心者,梁氏传不可不读。”这是讲到事夫之道,最重要的是这种贞德,从一而终,没有二心。他讲梁氏“全夫之智”,她有这个智慧,能够保全她先生的性命。而且在这种困境危变的时刻她不迷,不屈从于强势。“从一之贞”,这个真是贞洁,正气凛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对于性命看得很淡,对于道德仁义、贞洁看得很重。这种人她即使要死她也不会迷,所以再世投胎,她自己清清楚楚。“再生不易”,就是心没有变,跟从这一位先生就跟到底了。“事不必其有无”,这件事,有人说这可能是神话迷信,我们先不必谈这个事的真实与否,但我们想,古人既然有这个记载,一定实有其事。现在西方科学家都已经证明轮回真有,不是假的,西方用催眠的方法可以帮你回溯到过去。你要是不相信,我们就此不谈,先谈这个道理,通过这桩事悟这个道理。你看梁氏“金石之操”,操是操守,操守像金石一样的坚固,“两世犹事一夫”,两辈子都嫁同一个先生,这个难得,如果没有纯贞的这种道义感,这种贞德,她做不出来。“世顾有事一夫而怀二心者”,我们看看这世间,有的确实她嫁了一个先生,她还想着另外一个,二心,心不定,欲念很重,这一种人作恶,她往下坠。那这种人,“梁氏传”不可不读,这个故事不能不去细细地研读体会,学梁氏的贞操。既然走到一起来了,这份缘分,一定要珍惜。
  不管这个缘是善还是恶,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有善缘有恶缘,具体而言四种缘,讨债、还债、报恩、报怨。但是遇上这四种缘,而且夫妻之缘,义重如山,不管是什么缘,善缘固然要把善增加,愈来愈善。恶缘,把它转变成善缘,怎么转?你认真落实妇道、女德,你就能转了,所谓化怨为亲,那这种就是属于叫爱心,仁者无敌了。仁者的心目中没有敌对,不会说,这个先生对我怎么这么不善,这么无情无义,那你的心中有怨恨,有敌对,那就不是仁者了,仁者心里没有怨恨没有敌对。所以要真正能够在恶缘困境当中,还能够修女德的,那必定是大仁德之人。怎么修?还是要从心地上修,在心地上化解对他的不平、怨恨。前生缘分,今世婚姻,他为什么对我不好?前生缘分,肯定是我前生对他不好,对不起他,现在我来酬偿业债,那我就欢欢喜喜地还债,我绝对不会去抱怨,去不平。债还完了,我还是一样的对他有这个恩义,情义,他就转回来了,恶缘就会变成善缘了。我只一味地对他好,对他有义,我不要求他对我如何,这样的人那才是真正贤人,贤女。你真正明白了境由心造的道理,没有转不过来的缘分,没有消除不了的业障,关键是我们肯不肯转。就像舜一样,父母对他下那样的毒手,他最后能够感化父母,这是大孝。如果先生对我们要是下毒手,如果我们也能够用智慧,用我们的仁爱感化他,那这是大贤大义。
  我在国外认识一位女性的同修道友,这个女子长得也很标致,她的先生是一位很有钱的富商,也是很强势的人。据他太太跟我介绍,说她的先生原来是一个花花公子,家里有钱,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太太出身比较贫寒,但是这个女性她很贤淑,很有妇德,大概就被这位先生看中了。当时很多人都劝她,不要嫁给这个人,他吃喝嫖赌都会有的,嫁给这个人你一生没有幸福的。这位女子大概也是跟他前生的缘分,她说我当时只看中他是对自己母亲很孝顺,这个人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嫁过去之后,自己就守在家里,家里是很大的别墅,有很多佣人,她就在家里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先生的事情,如果先生不主动告诉她,她也不去询问,特别不会管她先生说晚上为什么不在家里过夜,去哪里了,交了什么朋友,这些,太太不过问。先生告诉她,她就很高兴地去听,去欣赏,但是没有控制,没有管制她先生。结果久而久之,她先生也被感动了,后来这一家学佛了,学佛之后她先生回头,这以后很少在外面单独过夜,渐渐地就没有了,真的改邪归正。所以真正你谨守着妇德,可以最终把不理想的状况也改变过来的。
  底下讲,“将夫比天,其义匪轻”。作为太太,自己的那个心态,刚才讲过了,一定是对于先生十分尊重,而自己谦卑,修谦德,特别是女子,谦德是非常重要的,其义匪轻。在《礼记》里面讲到,“夫者妇之天也,阳刚阴柔,天地之大义。夫恩妇爱,人道之大经”。古圣先贤讲的这些道理,那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丈夫为天,太太为地,天地阴阳的交感,而构成了家庭。天地大义,人道之大经大伦,这样的家庭才稳固。如果说天不像天了,地不像地了,天被压在了地下,地提到天上了,这成了什么?天翻地覆了,那这个家就不好过了。这男女不在其位,天和地不在其位了,那就麻烦了。哪个重要?两个都重要,没有天不行,没有地那更不行,但重要的是天和地要保得其位,这就能够长久,所以叫大义。
  在唐朝有一位贾直言,他的太太是董氏。因为贾直言犯了事情,被充军到岭南去,路途遥远,而且要充军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归来。当时董氏女子还很年轻,所以丈夫临行前对董氏说,我的死活都不可以预料,我去了之后,你还是赶紧嫁人吧,不要等我了。结果董氏没有回答先生的问题,而是拿了一条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簪束起来,然后用一块绸子把头发给封起来了,然后叫她的先生在绸子上签了一个名。董氏对她先生发誓说,不是你亲手回来把这个绸子解开,那这个绸子在我头上就从此不再解开了。如此过了二十年,她先生充军刑罚已满了才回到家里,发现他太太那个绸子还绑在头发上,那个签的字还在。贾直言看到这个情景,立刻亲自替他太太解开头发,准备给她洗洗头,因为二十年,时间太久了,结果他太太头发全部都脱落了。你看这位太太那种操守,真的把自己先生看作天一样,把这种夫妻之义看得比生命、身体要重得太多了!而且永远就守着贞一,只嫁一夫这种贞洁,贞操,没有想过说要离婚的。这是真正义妇,真正是让天地动容。
  现在大家学了传统文化,逐渐意识到其实夫妇之义确实重要。虽然可能会遇到不幸,有一个人先走,但是自己能够守着这个节义,他的心是安的,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是无憾的,死而无憾。我们看到中国新闻网上中新社记者的报道,在2008年中秋节,恰逢孔子的诞辰日,在北京有一百八十对夫妻结婚。他们面对着孔子的圣像,在婚礼上宣誓永不离婚。他们这一百八十对新人,都认同家庭绝对不离婚的理念,然后他们一起宣誓,在大众面前,在孔子像前对着至圣先师孔子宣誓。他们面对孔子圣像宣读夫妻真爱宣言,他们念道,“对配偶献上绝对的忠诚、永远维护婚姻的圣洁,不离不弃、相伴终身”。我们也对这个誓言很赞叹,这是什么?真正看到传统文化在复兴。
  这一句“将夫比天,其义匪轻”,确实是非常的重要。既然是把丈夫比作天一样,对天我们要用至诚、谦卑、恭敬的心态,这是讲我们的存心。女子未出嫁之前,在家从父,将父比天,父亲就像天一样,母亲就像大地一样,敬父母如敬天地。那么出嫁以后,就一心追随着丈夫来过日子,相夫教子,于是就将夫比作天。将对于父亲、母亲那种尽孝的心,也移来用于先生,当然更重要的还有对公公婆婆,这是上一章“事舅姑章”我们讲到的。我们特别提到这一点,为什么女子出嫁从夫,这个理很深。女子以阴柔为美,男子是有阳刚之气,以刚为德,女子以柔为用,以柔弱为美,这是符合自然之性的。如果女子阳刚之气太盛了,这就不符合自然,就违背自然。那么柔弱的随顺刚强的,“夫刚妻柔”,这才有恩爱,就如同天地各得其位。如果调换了位置,就变成天不像天,地不像地,天翻地覆。真正能随顺的,她才是高尚的。
  《道德经》里面给我们讲出上善之德,上善若水。水,它能柔顺,但是它能胜刚强,所谓滴水穿石,正说明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而鼓吹女子要跟男子所谓的平等,一定不甘心在柔顺的地位上,要去争强好胜,得来的果报是自己会有烦恼、痛苦,家庭不能和谐。殊不知男女本来是平等的,本来平等你再说个平等已经是多余。男不能取代女的,女的不能取代男的,再讲平等。但是男女他们有不同的特性,不能说两个特性都要相同那才叫平等,错了,那不叫平等。这是《论语》里面讲的“小人同而不和”,他要强调相同,但是就不和了,和气没有了。“君子和而不同”,他强调和谐,有不同的特性,本来是平等的。就好像手指,这五个手指你看看它长短不平等,你说一定要把五个手指搞平了,那个高出来的切掉,跟那个矮的一般平等,这像什么话?这就是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它本来是平等的,只是有分工不同,特点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有刚有柔,特点不同而已。大家能够分工合作,才能把工作做好。所以“夫刚妻柔”,这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讲特性有别,随顺自然的天性,这恩爱、和谐才能够保持长久。明白这个道理,这就知义,真正人不学不知义。这个义是什么?就刚才讲到的,“将夫比天,其义匪轻”,这个义。那么男子对女子也是一样的义,男子看女子也应该把女子看作是自己的天地一样,女子看男子亦复如是,可以为对方舍身。
  今天,我看到一份报道,这是记述了在2007年10月23号发生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事情发生在美国,一对夫妻,这个夫妻之义,我们看到美国人也一样有,西方人也有,他没学过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他也能行出义来,为什么?我们想到“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故事是讲一对新婚的夫妇,男的是哈佛大学经济学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女的是哈佛大学考古专业在读的博士生,一对高级知识份子。男的叫达维尔,女的叫比妮,都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他们刚刚结婚,就相约去美国一个著名的原始森林保护区去游玩。他们是8月15号结婚的,10月23号去玩。因为这个女的是个考古学家,所以也特别喜欢去旅游,。这对新婚夫妇一起登上了一座高达千米的山崖,看到悬崖长出的那些松树姿态特别的优美,于是他们就拍照,丈夫给妻子拍照。
  为了选更好的拍照角度,这个先生就坐到一个斜伸出悬崖外面的一个树枝上。结果没想到突然这树枝就断裂了,他没反应过来,一下子身体就掉下去了,坠入了悬崖。太太在旁边看到了,惊呆了,等她回过神来以后赶紧呼叫她丈夫的名字,探头往这个千米深的悬崖下看,发现她丈夫竟然挂在一个山藤上,长在悬崖上的一个小藤树,挂在那,没掉下去,他在呻吟,显然受了重伤。这个山藤主干大概像碗口粗,她先生的左手紧紧抓住山藤,右手垂了下来,骨折了。新婚太太见到这个情景就大声地鼓励他要坚持住,她要马上下来救他。但是那个地方山势险要,悬崖峭壁,很难救援。这个太太首先打手机呼救,救援队伍就在赶来的路上,但是在这种原始森林区很难发现目标。她打了电话,这时候又看看她先生在底下很痛苦,她想着不能只坐在那等,于是她把随身带的一条登山用的绳子拿下来,然后拿着刀,劈一些树枝,把它做成一个小梯子,用绳子跟树枝扎起来做成一个梯子,然后从上面把梯子垂下去要救她的先生。做了二十分钟就把梯子做好了,然后她就把梯子绑在一个树干上,希望让她先生爬着这个梯子上来。但是她先生已经骨折了,没有力气去往上爬,而且爬的是非常危险,底下就是千米的深渊。
  这位太太叫比妮,比妮就想到自己要下去救他。于是她就顺着梯子这样一步一步地往她先生那个山藤的地方爬下去,尽管她先生呼喊她不要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太危险了,但是比妮还是往下。在悬崖峭壁上爬梯子那可真是危险之至了,而且她也没受过专门的训练,那真是不容易。好不容易一步步攀到了这个山藤的位置,然后这个太太把一只脚搭在这个山藤上,然后慢慢地把身子移过去用一根绳子把她的先生的脚先绑住,绑在山藤上,保证她先生不会掉下去。然后她先给她先生做包扎,因为她的先生已经流血流了很多,而且骨折。包扎好后,就劝她先生,说可不可以我们一起爬上去。
  可是等到他们刚刚打算要往上爬的时候,忽然间山风刮得很厉害,当时又下起雨来。山风竟然把这个树梯吹得抖来抖去,以至于树梯上面绑着树干的那个结点已经松散开来。紧接着几根横木掉了下来,这个梯子上的小横木都被吹散了,不一会儿连整个梯子也都被吹掉。这个时候比妮已经跟她的先生同时站在那个山藤上,就是等于两个人的重量压在山藤上。因为重量太大,山藤所攀住的那个石岩,石头一块一块地往下掉,而且愈掉愈多,眼看着这山藤可能支撑不住两个人的重量,会倒下去,一倒下去那两个人同时坠落山崖。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他俩都知道这下可完了。这个男的达维尔就对他的太太说,你听我说,我现在已身受重伤,活下去也是个废人,我们两个不能一起死,必须有一个人活着,请求你把我这个绳子解开。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这个男的想要跳到山崖下去,使到他的太太能够在这山藤上还能存活。但是这个太太就死死拉住她的丈夫,就跟他讲,说不行,你还年轻,你必须活下去。两个人就争了一会儿时间,太太就说,说亲爱的达维尔,没有时间再争了,请答应我,你要活下去,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妻子。说完这个话之后,这个太太就纵身从千米高的悬崖上跳下去了,这个先生要抓也抓不住。
  后来等到救援队派直升机把挂在山藤上的达维尔找到,救援下来,然后又下去找比妮的尸体,那已经是血肉模糊。她的左手还紧紧地抓紧着,打开一看,原来是为她先生刚刚包扎好的那个半截纱布。这个太太为了抢救她的先生自己献出了生命。这个故事被《芝加哥论坛报》以及多家媒体报道之后,在全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的美国国民都纷纷到了哈佛大学,这是比妮的母校,为这位伟大的妻子献上鲜花,并且称她是美国女性的骄傲。这个实例真正诠释了《女论语》里面讲的将夫比天,其义匪轻。
  虽然自己已经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是有光明的前途的,这位新婚的太太在危急的时刻,能够把自己的生命舍掉,在大义面前可以舍身取义,而义尽则仁至。我们看到这个案例确实也很感动,美国人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自己反省一下自己,在大义、大节、危急的时刻,我们能不能够也学这位比妮一样,舍生取义。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中,一位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躯体顶住压下来的预制板等瓦砾,让自己怀里的孩子得到安全。最后救援部队把母子救出来的时候,母亲的尸体已经僵硬,但是她的脊梁仍然坚挺,怀里的婴儿还在熟睡。看到婴儿的身上包着一个手机,手机上有母亲最后的留言,上面写着:亲爱的儿,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要记住,母亲永远爱你。这都是其义匪轻。
  我们学习圣贤文化,就要在大难当头的时候,像她们一样做出义举来,在大难当头的时候,我们能够舍生取义。如果在大难当头时贪生怕死,那未必能不死,而且灵魂一定往下堕落。所以平时我们要看得破,认得清,人这个生命绝对不是一世就了结的,生生世世,无量的生死。身命舍掉那是小事情,舍生取义,义是大。在必须要抉择的时候,可以舍小取大。今年以来我们看到的自然灾难特别多,随时都有离世的危险,未来有没有危险?肯定有,而且还有可能愈来愈多。我们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形,这样的一种时代,虽然是不幸,也是值得庆幸的。为什么?在这样的时代当中,纵然突然离世,只要我们能够看得破,放得下,就很可能让我们灵性快速地提升。
  所以常常问问自己,我对我自己的身以及身外之物能不能放得下?要认清这个身是暂时的假身,不是自己,别把它误认为是自己,那只是一个臭皮囊,那只是一件衣服,随时脱下来可以换件新衣服。你有这样的认识,舍生取义你才能做得出来,要不然难免也会贪生怕死。贪生怕死躲避灾难,要知道该是你的还是你的,躲不过的。君子乐得作君子,所以大无畏、从容来接受。小人冤枉作小人,想躲避,以成全自己的不义,结果不义是成全了,陷于不义之地,那个生命就算保全了,这类人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猪狗不如,人见人啐。这些事情平时要多参透,要把自己的物欲、名利、自私彻底放下,你自然就能够成全你义理之身。
  《弟子规》上“入则孝”,就是教我们从事亲做起,首先我们要有孝心,能够牺牲自己来帮助父母。假如我在这个境地上,在山藤上的人是我的父亲,或者是我的母亲,当我跟他在这个山藤上,山藤不能支撑两个人的重量的时候,这个时候我能不能纵身跳下去,问问自己。你如果回答说是能,那你就是孝子、孝女。然后把孝心扩展,嫁到了夫家,以孝心对公公婆婆、对丈夫,试问问自己,假如山藤上另一个人是我的公公,或者是我的婆婆,我能不能够也纵身跳下?如果能,你就是尽孝。那是我的丈夫,我能不能纵身跳下?所以《孝经》上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事亲、从养孝心开始,把孝心养成了,移孝作忠,事君是忠。嫁到了夫君家,夫就是君。事君如同事父、事母,事公公婆婆如同事父母,一生都坚守着这样的道德、仁义,你就是立身,终于立身。终就是终点、终极,一辈子都这么做,死而后已,到生命的终点了。所以《弟子规》里面“入则孝”的内容,也可以用来作为事夫之道。
  底下的经文体现出来,下面讲。
  〖居家相待。敬重如宾。夫有言语。侧耳详听。夫有恶事。劝谏谆谆。莫学愚妇。惹祸临身。〗
  这是敬夫,以敬父母之心敬夫。《孝经》上讲的“居则致其敬”,用在丈夫身上也是一样的。前面讲的,女子出嫁把丈夫看作自己一身之主,这里面夫妻之间的恩义、道义、情义含有了君臣之义,所以对于丈夫能够尽忠尽义。对待丈夫也讲相敬如宾,像宾客,为什么?因为夫妇关系太亲密。往往人过于亲密,会有放逸,会不注重礼仪,所以这里提出“敬重如宾”,像宾客一样。宾客,外人就得讲礼仪,对待夫君礼仪不能够缺少,这是讲到这层意思。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晋国有一个人叫做却缺,他跟他的太太就是相敬如宾。有一天,却缺在田间劳动,妻子按惯例每天都是送饭到田间。结果被路过的一位叫臼季的将领看到了,发现这个太太对她的先生毕恭毕敬,把饭食能够恭恭敬敬地捧上给先生来食用,真是举案齐眉。先生也是很庄重的接受太太的这分供养。让晋国大夫臼季看到这样的一个举动,就非常的赞叹,他讲,“敬,德之聚也”。一个人能够有敬,有诚敬心,他必定有德。这样的人请他出来治国安民,他能够以德治国,所以就向晋国国君推荐,晋文公就用他做将领。却缺果然是有德有才,从政多年,为晋国立下很大的功绩。他历事数君,没有见过他失误,在晋国是少有的稳健的政治家。
  吕新吾先生,明朝的大儒,对却缺夫妇有这样一段评价,他说,“夫妇非疏远之人,田野非几席之地,馌饷非献酬之时,却缺夫妇,敬以相将,观者欣慕焉,则事事有容,在在不苟,可知矣。余尝谓闺门之内,离一礼字不得,而夫妇反目,则不以礼节之故也。却缺夫妇真可师哉!”这是讲到夫妇之间不是疏远的人,很亲密。在田野里面也不像自己家里一样,不是在家里自己一室之内。馌饷,就是送饭的时候,也并不是好像献报酬的时间。在一个生活小节上,却缺夫妇都能够这样的敬重如宾,互相都恭敬、讲礼,让观看的人在旁边看到之后非常的欣喜羡慕,这一对夫妇难得!就可以推想到他们俩事事有容,在在不苟,在生活小节上,每一桩事情上那都是不缺礼节,不会苟且。一丝不苟,德就在其中,德是什么?诚敬心。人有这样的诚敬心,有什么事办不好?所以吕新吾讲,“余尝谓闺门之内”,余是我,我曾经说在闺门之内,就是夫妇之室当中,“离一礼字不得”,不能离开礼,夫妇也要讲礼,也要互敬。往往夫妇反目,闹别扭、闹矛盾的,都是缺了礼节。夫妇之礼,就如同宾客之礼一样。
  现在你看,有几家的夫妇能够注重这些礼节?先生出外出差回来,有没有想到给太太带一份礼物?太太上街有没有想到给先生添置点什么?在一起生活几十年,会不会在生活小节上也就随意了,没把对方看在眼里?这样往往有之,矛盾都是从这些忽略的细节中形成的,不可不慎。“却缺夫妇真可师哉”,师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榜样,真是难得!这就是夫妇之间讲求礼仪。
  “夫有言语,侧耳详听”。就好像“父母教,须敬听”一样,这是对于丈夫的尊重,不会怠慢。在《吕新吾闺范》里面讲到一位吕荣公夫人,常常跟别人讲做夫妇之道。她跟她的先生在一起相处六十年,这个婚姻可是长了,六十年的婚姻,从没有说有一天会打架吵架,争得面红耳赤,没有过。从年轻到年老,夫妇之间坐在坐席上的时候,都不会随意,也没有嬉笑,这真正是夫义妇听,夫妇之道做绝了。
  《易经》上有家人卦,“易之家人曰: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夫义妇顺,家之福也”。夫夫妇妇,第一个夫是名词,第二个夫是动词,妇也是这样,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动词。什么意思?做丈夫的要像个丈夫,做太太的像一个太太,也就是各行其道,这个家道就正了。在这里面要知道,我只要求我自己做到,我不要求对方做到。我要要求对方做到,那可能永远办不到。你有要求的心,和顺就没有了,那是一种控制占有的念头,要按照我的意思办,他得尊重我,他不尊重我我就不尊重他。你看,你这个是讲条件的,控制的念头,强制的心理,这样跟人交往,关系就肯定很难融洽。只要求自己做,不要求别人做,别人自然得到感化。能够夫义妇顺,这家就有福了。丈夫讲求道义、恩义、情义,太太能够柔和恭顺,这一家和气!和气生财,财就是福,和气生福,那子孙长远,家道长远。
  那有人说,如果夫不义的时候,怎么办?妇还要不要顺?还要顺。但是你要知道顺是顺义,夫义妇顺,顺的是义,不是讲顺的是夫。如果夫不义?夫不义,我们能够随顺着义,而能够感化夫,让他归于义,这个顺才是有智慧。这不是盲从,不是讲助纣为虐,帮助丈夫干坏事。丈夫干不义的事情,偷鸡摸狗,杀人放火你也跟着顺,这就错了。
  在《德育课本》里面有讲到一个故事,“蔡氏止盗”。这讲的是宋朝有一个女子蔡氏,她出嫁以后,她的先生跟一些恶少常常来往,终日无所事事,出去游手好闲,于是蔡氏就劝谏他,可是屡劝不听。没过多久,她先生就拿着不少钱回到家里来,蔡氏就拒绝,对她先生说,“假使你拿进家里来,我就要告官府”。最后她的丈夫就跟众人约定,瞒着他的太太出去,后来还是被这个太太发现。于是在后面追着大呼,要止住他,而且说,“你要再不停,我就告乡里”,这时候众人就散去了。她先生很生气,屡次打她,可是这位太太依然坚持。后来事情败露,那些歹徒都被抓起来,犯了罪,被抓起来。因为这位先生被蔡氏看得很紧,没有参加那些恶少歹徒的犯罪行为,所以唯有这个先生得以幸免。这时候他才悔悟,知道太太对自己真是非常有情义的,于是改过自新。这就是夫义妇顺。夫真的有义,妇就要顺;夫要是不义,太太不是说我就离开,不要了,那自己也不义。而能在这当中劝谏,真正像《弟子规》上讲的,“夫有过”,我们改一个字,《弟子规》是“亲有过”,我们讲“夫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蔡氏真正做到了。
  再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陶答子的人,在陶这个地方做了三年官。可是做官并不是很廉洁,家财愈来愈多,比没做官之前富裕了三倍,但是民间对他的传闻都不好,这是个贪官。他的妻子规劝他好多次,可是这个先生都不听从妻子的劝告。过了五年,他的家里愈来愈富裕,车子居然有一百乘。结果他辞官归故里的时候,宗族的人都杀牛来庆贺他,“你做官真有成就,变得大富大贵。”唯有他的妻子抱着儿子痛哭,结果婆婆很生气,说:“你真是不识抬举,这么喜庆的日子你还在这哭,多不吉祥。”这个妻子就说,“丈夫在陶这个地方做官,家里富了,可是国家穷了,这可不是好事情,这是败亡的征兆,现在已经看到。我情愿跟我的小儿子一起逃避,能保住这一家的香火。”婆婆听了很生气,于是就真的把这个太太和她的儿子赶走了。过了一年,果然天子问罪,陶答子因罪被杀头。而他的母亲因为年老所以免罪,可是没有依靠,后来陶答子的妻子就把婆婆接来奉养。
  这个太太有智慧,虽然丈夫不义,但是她能顺着义,并没有被财利的假象所迷惑。一般人没有学过圣贤之道的,难免会喜财而轻义,重利轻义。往往有先生因为太太爱财,而去贪污、去犯罪,这是做太太的不贤。而陶答子的妻子在这样的情形下,能够苦苦规劝自己的丈夫改邪归正,虽然最后没有能够成功,但是至少她自己守着义,而又能够想到保留夫家的香火,最后接婆婆来奉养,这都是代夫行义。
  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到,“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无道的时候,看到国家、人民穷了,自己居然富了,这样的富贵是可耻的。太太懂这个道理,难得!这个先生正应了《太上感应篇》讲的话,“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贪不义之财,就好像吃用屋檐水滴漏下来的水泡肉,有剧毒的。饿了吃这种肉,立刻会死。渴了,喝鸩酒,是毒酒,也是立刻死。这是讲到夫义妇顺。
  还有太太相夫教子,这也是义。相,就是帮助,帮助当中最重要的,帮助丈夫立德。在《后汉书》里面记载着,东汉时期河南乐羊子这个人,娶了太太,记载没有说她姓什么,就叫乐羊子妻。羊子有一次走在路上,捡了一块金子回到家里,给他太太。太太说,“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金以污其行乎!”太太讲,我听说有志之士不喝盗泉的水,不义的东西碰都不碰。廉者,廉洁的人,不去接受嗟来之食。嗟来,就是唤你过来,我给你吃,很傲慢地去赠予。对于一个有操守、有人格的人,不会接受这种所谓的施予。所以在路上捡了金子,那不就是污染了自己的德行吗?你看看,太太正气凛然帮助丈夫改过自新,所以羊子很惭愧,于是又把金子放回原地。
  后来羊子寻师求道,学了一年就回来了。他妻子就跪下来问他,为什么你回来?羊子讲,也没什么事,就是很想你,回来看望看望你。这个太太这时候就拿了一把剪刀,到了她纺织机旁,就对她先生说,你看纺织蚕丝,一缕一缕慢慢地把它集结成布匹,从一寸到一丈,到成匹。如果现在还没有织完,我就把它剪断,那不就是把日积月累的功夫全都荒废了吗?夫君你求学,如果还没有学成,中道而还,这不等于我现在没织好布就把它剪断一样的道理吗?羊子听到他太太这么样的话,也非常地惭愧和感动,于是立志求学,不学成就不回来,结果一学就学了七年,没有回家。这个乐羊子妻就在家里非常勤恳地奉养她的婆婆,靠纺织为业奉养婆婆,而且有多余的还能够托人常常送东西给羊子,供养他学业。
  有一次有盗贼进入只有他们婆媳的家,这个盗贼看到乐羊子妻长得有几分姿色,就想要玷污她,就把她的婆婆劫持住,让乐羊子妻就范。乐羊子妻拿着刀出来对这个盗贼说,你放掉我婆婆。这个盗贼说,你要是不从我,我就把你的婆婆杀掉。结果乐羊子妻仰天痛哭,举刀就自刎了。这个盗贼非常的惭愧,被这种香闺正气所震慑,把她婆婆放掉,就逃跑了。后来当地的太守听到这样的义事,于是对乐羊子妻用厚礼给她安葬,而且给她谥号叫贞义。贞操的贞,义就是道义的义,这就是乐羊子妻助夫成德。
  吕新吾先生对这段典故有一段评价说,“吕氏曰:贤哉,乐羊子之妻乎!遗金不受,临财之义也”。这是路上捡到的金钱不接受,这属于不义之财。所以面对财能够守住义,该接受才接受,不该接受分毫不取,这是她的第一德。第二,“乐守寂寥,爱夫之正也”。帮助她丈夫去求道、求学,自己甘心守着寂寞,孝养婆婆,让丈夫安心,爱夫之正,丈夫做的是正事,走的是正道,这是护持她丈夫。“甘心自杀,处变之权也”,把生死看得很淡,真正舍身取义,在盗贼威逼的时候,以自杀做为临机处置的手段。处变之权,权就是行权方便,用这种善巧方便来止恶,解救她的婆婆。“值此节孝难全之会,一死之外,无他图矣”,确实在那种情景下,这个所谓节孝难全。盗贼要强迫她,她失节,否则就要杀她的婆婆,这不孝。节操和孝顺很难两全之时,以一死而结束生命,就两全了,没有别的企图,没有别的想法,正气凛然。这是助夫成德,舍身以成全道义,这是夫义妇顺,我们看出顺的是义。
  讲到求学,乐羊子他去求学求法,他的太太护持他。这就使我联想到,我们恩师提到要复兴传统文化,必须要重建中华传统家道。中国,家是文化、道德、精神的一个载体。过去《大学》里面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现代人对这个家没有很深的观念,以为两口子结了婚就是家,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传统意义上的家是什么?像古代以血缘关系建立的家,四代、五代同堂的,这是常有的事。明朝郑濂一家七代同堂,一千多口人,这叫一个家。能齐家就能够治国,就能够平天下。现在家没有了,这样的大家庭确实重新建立很难。
  那我们恩师讲到,既然不能以血缘关系重建真正意义上的家,就应该以道义来结合,寻找新的载体,在这种载体里头,就是新的意义上的家,落实五伦八德。我们师父讲,要把一个企业做成家,一个团体做成家,任何的团体都像一个家一样。譬如说企业的老板,就是老板爱员工像爱儿女一样,落实父子关系,落实君臣关系。像在我们协会,专门弘扬圣贤文化的,这也是个家。在这个家里面,我们要恢复家道、家风、家学、家业。那家道是什么?家道就是五伦大道;家风就是八德,五伦八德;家学,儒释道传统教育,这是我们的家学;家业,弘扬正法,普利众生,弘法利生是家业。所谓荷担如来家业,这是我们协会的工作。
  我曾经向恩师老人家请教,我说在一个协会道场,这样的一个大家庭里面落实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这五伦当中四伦我都比较能够理解,也比较容易落实。父子,有长辈有晚辈,这就像父子一样;兄弟,是同辈的,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君臣,协会里面有执事的,有领导,还有被领导,那是君臣;还有朋友,大家是同修道友。夫妇这伦怎么落实?我自己有一个想法我就向恩师请教,不知对不对?请老人家来印证。我说在一个协会,一个道场里头,当然没有讲夫妻关系,但是一个家里头男主外女主内,这有主外和主内的关系。什么是主外?弘法的是主外,护法的是主内。这弘法的在台前,上台来讲经弘法,他是面对大众,这是主外。那护法是在幕后,护持道场,默默无闻,别人也不知道他的这个工作,但是他的工作非常重要。可不可以把夫妇这伦在道场里面就改换成弘护?不管是男的、女的都可以做弘法,也可以做护法,这里不用性别来分,而以分工来分。正如乐羊子妻护持乐羊子求学、求道。弘法的人才要培养,他要天天讲课不断,护持的人就很重要。这个想法,恩师听了点头,说是这样的。所以这五伦关系真的是一样可以落实,道场就是个家,大家以道义相结合,有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弘法利生。
  所以我自己也非常的感恩,能够在协会得到众亲人的护持。现在每天中午协会都派人来送饭,本来是我自己做饭的,在寮房里面做。但是协会考虑到我备课很紧张,希望我少在这些家务活上分心,就给我送午饭,早餐我自己做。还特别帮我处理不少的杂事,使我不用管杂事,能够专心于经教,他们是真正在护持。
  在五伦关系当中,五伦讲十义,弘护,这与血缘关系里面的家庭当中的夫义妇听类似,这个义就是你要做的事业是道义的。我们发愿以弘法度生为己任,荷担圣贤家业,这个也是属于义。那么护持的人,关键在于能够以柔顺的态度辅助弘法的人。像在协会每天讲课、讲经,我们恩师上人每天讲两个小时,我也是至少每天讲两小时,有时候每天讲四个小时。这个护持者就是让弘法的人能够专心,不要为杂事分心,使弘法的人能够真正最大限度的来广度众生。护法的人做配合的工作,包括我们协会流通法宝,现在有网络、有卫星,还有各种流通的渠道,都要护持的人真正得做这些实际工作。
  我们恩师常说,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得力于过去韩馆长三十年的护持。不仅是护持恩师的吃住生活,更重要的是护持他老人家三十年讲台不中断。在他那个年代不容易,因为没有人讲经,在寺庙里面也不给你讲经,所以当时韩馆长只好怎么样?到处借地方、租地方,拉听众来让恩师每天练习,没有一日间断。所有杂事都处理好,不让恩师操心,让他能够专心于经教,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得以成就。现在要弘法比过去来讲容易、方便,为什么?有没有听众在现场,这都不是问题。有摄影棚、有网络,以后可以制光盘,同修也不一定要在现场,弘法比以前方便了。但是至少也要有一个摄影棚,有一个网站,还要有相应的设备,这能保证弘法。
  对于法脉的弘传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下一代的弘法人才,这叫传灯。这跟在家里一样,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家里妻子的天职相夫教子,主要精力要摆在留后这上面,因为有没有后代,做太太的她负大部分的责任,有好母亲才能有好儿女,才能有好后代。就像周朝三太,三位女圣人生的都是圣人,所以能够使周家的基业有八百年长盛不衰。这个相夫教子,我们用到道场里面改成弘护。相就是帮助,所以护法的人两个职责,一个是护持弘法的人每天讲课不断,另外一个还有更重要的,培养下一代,这也是护法需要做的事情,要创造培养弘法人才的条件。我们恩师讲,他现在从弘法退下来要做护法。为什么?因为他都经历过,他有经验、有智慧,他知道怎么护。而培养人才,那是最最重要的,使法脉得以不中断,就像在家里延续香火一样,这延续的是法脉,圣贤的血脉。
  对于这一点,我自己平时也在思考,我们现在每天很努力地来学法,讲课能不断,讲上三十年大概也能够有所成就。这是很幸运,在恩师的指导之下,这真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但是光我自己成就不行,法脉要往下传,现在就得考虑到培养弘法人才。就好像一个家庭,中年人如果还没有孩子,那就是很值得忧虑的。我现在也是中年了,当然也有不少的父母跟我也提过,说想要把孩子送到我这里,让我来教,可是我没有这个条件,我自己要学,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这个需要什么?护法来发心。就好像家庭里母亲的角色,这个事情,你说父亲也能干,但是父亲主外,母亲主内。等我三十年以后,这些孩子他长大了,他也真正能够继承弘法利生的事业,要不然那时我老了,那就后继无人,那真的是对不起佛法,对不起恩师。
  所以如果真正有人发心,能够培养几个孩子,现在可以找十岁上下的,都可以。以私塾这样的方式来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推行扎根教育,把儒释道三个根扎好。我们培养孩子,培养年轻人,培养个二十年,二十年我都将近六十岁,那时候我也可以来做护法了。那时候我来带,可能真的就可以有后。所以不可以让圣贤血脉在我们手上中断。这就需要什么?弘护一体,同心协力。做这种工作要无私无我,不能有丝毫私心,才能够把圣贤教育的家道、家风、家学、家业继承下去。
  这个护法者比弘法者更重要,所以恩师常讲护法功德比弘法要大,这真的是如此,没有护法就不可能有弘法,更不可能有法脉的相传。护法的要有圣贤之德,像周朝三太,圣人。《关雎》一诗,我们第一讲的时候学的,讲后妃之德第一就是没有嫉妒,护法人不嫉妒弘法人。嫉妒,凡人难免有之,看见你上台讲课,受众人的仰慕,自己默默无闻躲在幕后,心里也不满意,这是嫉妒。嫉妒弘法的,甚至障碍弘法,那就不是护法。像后妃,你看能够辅佐文王,自己没有嫉妒,她甚至还能够广求淑女来辅佐文王,她也不嫉妒其他的嫔妃。那是完全没有嫉妒。为什么?她无私。无私才能做到不嫉妒,没有傲慢,没有自私,没有名利心,没有贪瞋痴慢的烦恼,没有控制占有的欲念。护法的有时候对弘法他也会控制占有,这是我护的,人家来他就会挡住,或者一定要求弘法按照他的意思来办事。用自己的意思左右弘法的事业,这个因果就大了,所以护法者真是不容易。怪不得恩师讲,什么人能做护法?真正圣贤,真正成就者,发大菩提心的,他的境界要比弘法人还要高,这法才能护得好。境界低过弘法的,你怎么能护得好?比弘法低的,充其量只能做做帮手。真正做护法的,那要有很高的智慧,多年的丰富的经验、阅历,还有他要有福报,那才能够做得好。这真正是众生要有福,我们这样的期许,但是需要菩萨来发心。
  下面我们来看底下一段。
  〖夫若出外。须记途程。黄昏未返。瞻望思寻。停灯温饭。等候敲门。莫若懒妇。先自安身。〗
  这是讲到丈夫出门的时候,做太太的在家等候。对于丈夫出门的行程,我们要了解,要懂。如果是丈夫万一没有按照行程归来,那我们还要去打听一下,是不是出什么事了,要怎么样帮助他。丈夫去哪里都要非常明了,以便随时保持联系。如果是出远门,应该常常寄一封家书安慰安慰先生,让先生做事也好,求学也好,不要有后顾之忧。如果不是出远门,当天回来的,“黄昏未返”,到了黄昏时分还没回来,这就需要“瞻望思寻”,在那里翘首盼望,这是一种对于丈夫的那种敬爱之情。“停灯温饭,等候敲门”,把灯留住,没有灯摔一跤,那就麻烦了。古时候是油灯,现在灯就方便了,开着灯,方便出入。把饭菜留好,还温在锅里头,丈夫回来,随时可以去食用。“等候敲门”,丈夫不回来,我们不能够先休息,坐在堂中等候。“莫若懒妇,先自安身”,这懒妇就是看着丈夫没回来,自己就睡觉了,又没灯、又没火、又没吃的,先生回来饿着肚子,这就生烦恼。所以对于丈夫要有这样的爱心。对于先生出外,自己内心里有盼望,但是没有控制,把控制占有的念头放下,这就是顺,修自己的随顺之德。
  在周朝的时候,宋国有一个叫鲍苏的人,他的妻子非常贤淑,嫁到鲍家之后,相夫教子,奉养婆婆,非常谨慎,非常的尽心。结果鲍苏在魏国做官,我们讲在外面有外遇,又娶了一个太太。鲍妻在家里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她并没有忿恨,反而在家里更加尽心地来侍奉婆婆。而且常常还叫来往的人捎点东西,捎封信给她的丈夫,去给他问候,而且特别还给他的二太太捎上礼物。结果有人就跟她讲,说你丈夫已经在外面有外遇,已经又娶了一房,你就可以离开他了,你还何必对他这么好?结果鲍妻就说,妇道就是从一而终,嫁一个丈夫就不更改,就是丈夫死了,也不改嫁,也不再嫁。我每天甘愿奉养公公婆婆,甘心来做鲍家的媳妇,专一不二。如果说是嫉妒丈夫所喜爱的人,这叫贪淫,贪淫是做妇人最可耻的事情。所以她对于自己的婆婆愈加的孝敬。后来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个事情,特别地表彰她家,在她家门上面写着“女宗”两个字。
  这个鲍妻难能可贵,她的先生对她不义,在过去还好,因为男子娶妾也不算违法。现在就不行,现在这是属于违法行为,一夫一妻制,不能够搞两房。但是丈夫怎么做是他的事情,我们刚才讲的,只需要我自己去行义,我不要求对方行义,这是所谓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对于丈夫,我们恒顺他,我只是守着这个义字,最后让他也能感动,回头。这当中修的是一个忍,百忍成金。而忍不是说我心里很有气,我故意憋在心里,我不把它释放出来,那个不叫忍,那个是自己糟蹋自己,你会得病,会长肿瘤长癌症的。忍是什么?心里面没有,不看丈夫的过错。六祖惠能大师有一句名言,叫做“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任何人的过错,我都不见,这是真修道人。丈夫有过错,我要不要见?我知道他有过错,但是我不摆在心上,这叫不见,我还是守着我的义。
  这是《道德经》讲的,“上善若水”,像水一样。你看它流到哪里都能够适应,流到一个圆的池子里它就是圆的,流到方的池子里它就是方的,不管是方是圆,它都能够恒顺。《道德经》上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讲不争之德。你看水,它没有跟任何的万物相争,但是它又利益万物,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离开水就不能成活。善利万物,但它不争,能够不争,它就无往而不善,所以叫上善若水。上是最上,没有比水的这种德行更善,我们要做上善之人。你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是上善之人,你得向水学习。水是谦德,不争就是最上,没有分别执著,没有挑剔,没有对立,这是孔子讲的,“无可无不可”。自己只安处在最下位,水都往下流,它只是到下位去,它不会跟人争,水不会冲上去的,水都是往下流。那个火就往上冒的,火是什么?怒火,发脾气的火往上冒。水往下流,谦卑。你能谦卑,火就上不来,水能克火。所以女子,一般我们有听过民间讲的,说女子就像水一样的美。美在哪儿?上善若水,谦卑,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所恶就是所厌恶的,众人都喜欢高,喜欢上,但是水处在下,众人不喜欢的地方它去,这种德只有圣人有。圣人能处众人之所厌恶的地方,而非常的泰然,真正是安贫乐道,守谦忍辱。他连忍辱的那种念头都没有,很自然,这是几于道。几就是近,接近,跟道相接近,你差不多也就是圣人了。
  你看看这个鲍妻她有上善之德,对于先生这样柔顺,一般人没有。只求把自己该做的本分工作做好,敦伦尽分,而不去争强好胜。对于先生过错能够包容,能够忍耐,而去感化。不仅感化一家,还感化一国,连宋国的国君都赐给她“女宗”这两个大字,说明国民都受她感化,向她学习。这种涵容的心量,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再看底下一段讲夫有病的时候,病则致其忧。
  〖夫如有病。终日劳心。多方问药。遍处求神。百般治疗。愿得长生。莫学蠢妇。全不忧心。〗
  事夫如事父,《弟子规》上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对丈夫也一样适用。丈夫要是有病在身,“终日劳心”,小心看侍,要周到的来调理,多方来问药,这是求医,找药。“遍处求神”,求神问卜,我们现在讲祈祷,祈祷丈夫能够早日康复,至诚能够感通。百般的治疗,尽一切的能力来治疗好先生,不惜一切代价,希望丈夫得长寿。不要学蠢妇,这里讲蠢妇就是愚蠢的妇人。为什么愚蠢?如果丈夫有病,她不管、不理,这是蠢妇。为什么?丈夫如天,这天要是崩下来了,那自己也不会好过。自己成了寡妇,怎么好过?所以只有蠢妇才会对于丈夫的病不理、不管。“全不忧心”,不放在心上,这种人叫麻木不仁。夫妻本来是爱的结合,不爱对方,对方的疾苦“全不忧心”。丈夫跟自己本来是一体,所以丈夫有病等于自己有病一样,有病则致其忧。古语讲到,“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事情确实是不容易。如果丈夫病个一天、二天,细心照顾没问题;病个一两个月还能行,勉强过得去,坚持得过去;病个一、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恐怕就不行了,所谓久病床前就无贤妻了。
  但是我们也看到真有贤妻。在浙江宁波市慈溪市周港镇路桥村,有这样一位太太,叫做曹宝琴。这是根据慈溪市妇联网2009年8月19号的一个报道,说这一对夫妻真正是有道义、恩义、情义。他们是1971年结的婚,到现在已经四十年。先生姓杨,结婚不久就因患病瘫痪。当时新娘刚刚怀孕,听到这个噩耗。还是坚持把孩子生下来。她的先生一直瘫痪在床上,不能起来,这真苦!结果这个太太毅然承担起护理丈夫,教养女儿的义务,她没有抛弃她的丈夫。丈夫手动不了,她做丈夫的手;腿走不了,她扶着他,做他的脚。她成为了丈夫生活的全部,丈夫没办法自理生活,全是由她来照顾。她还要下地干活,种植一些粮食、蔬菜什么的,卖了挣点钱,来养活家庭。那时候“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当时,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我母亲就常跟我讲,上山下乡要到农村里干活积工分,用工分来换一点粮食和钱。像这样的一位媳妇,照顾家里,下地干活换得一点粮食,换得一点吃的,她就先供养她丈夫和孩子,还有家里的老人,自己常常会挨饿,因为干活,肚子又饿,常常累得晕倒了。就是在这样非常艰难的状况下挺过来。而她的先生一直就躺在床上,一躺就是四十年,风霜雨雪四十年。结果这位曹宝琴一点怨言没有,任劳任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她的先生,久病床前有贤妻。她的先生对她这种感恩,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感激和评价,这诗讲“家有贤妻曹宝琴,贤良淑德人人夸。艰辛生活不曾嫌,久病丈夫未曾弃。得妻如此夫何求,得妻若此三生修”。
  这一段是讲到丈夫有病,太太忧心。底下一段:
  〖夫若发怒。不可生瞋。退身相让。忍气低声。莫学泼妇。斗闹频频。〗
  这是讲夫有责备,须顺承。丈夫发怒,脾气有时候起来了,你不可以跟丈夫对着干,两个巴掌拍得响,一个巴掌拍不响。他骂,你不骂;他打,你忍着;这样就打骂不下去。这是妙招,所谓忍辱柔和是妙方,你自己不伤身,同时你能化解怨气。能“退身相让,忍气低声”,这是止争斗的最好的方法。如果是两个打起来,愈打愈激烈,甚至闹出命案,这往往有之。真正能忍的人,她才是能够知大义,有大义大节,她才是最勇敢的人。所以不要学那种泼妇,泼妇是不能够忍,不能忍辱,用匹夫之勇挺身而斗,“斗闹频频”,每天都跟丈夫争斗,这个就不像话。所以一定要注意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赌气,不要生气。
  在2006年3月,四川《华西都市报》登了这么一个案例,说在四川罗江县有一对夫妻在桥上就吵起来,因为什么吵?这夫妻结婚年头不长,有一个两岁的孩子,准备要调新房,搬新家,就因为装修问题两个人意见不和,所以就吵起来了。本来关系都不错,就这么一个问题,各执己见,搞得面红耳赤。结果这个年轻的妻子一赌气就从桥上纵身跳下,跳到河里去。本来她这样做是想试验试验丈夫对她是不是真心,也是来表示抗议。结果她先生看到太太来真格的了,就赶紧下去救。结果没想到河水也挺深,这先生游到他太太身边,大家也抢着救她,有人拿着长长的竹竿伸到他太太那里。她先生游到那里去的时候,已经没有力气了,然后把他太太一推,推上去,他太太就抓住竹竿,被人救上来了,而她先生自己就在河里溺死了。这个太太通宵在那痛哭,悔恨自己怎么这么冲动,在那里号哭,但是已经晚了。所以人能学得忍辱,你才能够有福报。不能忍,往往就会酿成大错,自己成了新寡。
  我们接着看这一章:
  〖粗丝细葛。熨贴缝纫。莫教寒冷。冻损夫身。家常茶饭。供待殷勤。莫教饥渴。瘦瘠苦辛。同甘同苦。同富同贫。死同棺椁。生共衣衾。〗
  这一段是讲太太事夫要殷勤,能够细心照顾丈夫,跟丈夫同甘共苦。整个《女论语》所讲的这些事情都是生活的小事,但是这些生活的小事里头有大道理。圣人教学并没有脱离生活,全都是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细节里头,让我们去体悟圣贤之道,能够提升境界,成为圣贤。这里讲到对于丈夫衣食茶饭供养,“粗丝细葛”,这个是讲布料有粗细,因为一年四季穿的衣服,因为气候不同,所以穿的质地也有差异,不管衣服是冬装还是夏装,夏装是薄的,冬装是厚的,都需要熨贴缝纫。按照时节,冬天要来了,先要准备好冬天的衣服,夏天来了也要做好准备。譬如说有开线的、破口子的,该缝纫的就要缝纫整齐,及时地做好准备工作。不要等到这季节到了,我们要穿的那一天才发现这衣服有破损,缝都来不及了。所谓凡事预则立,做好预备工作,这些工作都能体现出太太对于先生的那种关爱。“莫教寒冷”,这是讲的冬天,特别是要添置好冬衣能够过冬。过去没有暖气,屋里虽然生火烧炕,但是也需要很够用的冬衣才能够过冬。出外如果有风雪,那更需要有厚衣服抵御风寒,所以不要让寒冷冻损了夫身,丈夫跟自己既然结合了就是一体,夫身跟己身不二。
  孔夫子教我们学习仁道,仁者爱人,你看这个仁字,是人字边一个二字,这二人合为一体这是仁,这二人是指哪二人?自己跟对方,对方可以是任何一个人,父子是一体这是仁,夫妇是一体也是仁,五伦这讲的兄弟、君臣、朋友都是一体。但是学仁有一个下手处,就是《论语》上面讲的能近取譬,这是仁之方,方就是方法。行仁要有一个方法,要有一个下手处,下手处是由近及远,这样容易下手。最近的就是自己一家人,父子、夫妇这是最亲密的,要学仁爱先爱他们,从爱他们爱起,这叫能近取譬,由近及远。爱自己一家人,然后扩展爱所有的人,把所有人都当作自己家人,乃至爱一切众生,这是孟子讲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圣人就是能把这个爱心扩展,叫博爱,这个爱是真诚的爱,没有条件的爱。所以要培植爱心从家里人开始,这种生活上的照顾就是爱心的体现。
  “家常茶饭”这是太太在家里做家务,供养茶饭要殷勤。殷勤就是爱心,要预先想到家里人的需要,不要等到饥渴的时候才临时准备茶饭,这就会让家人生烦恼了。譬如说丈夫工作回来,你预计着大概的时间,要饭菜都预备好了,他进屋稍微歇一下就开始用餐,这给人一种多么大的温暖!对方会觉得真正这家里是爱的源泉,他那种感恩的心那是油然而生。家里面需要有这种爱,一个家庭是孕育爱最好的地方。如果这种爱能够在社会上扩展,家家都能讲爱,人人都有爱心,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社会。所以大学讲的修身齐家,用什么来齐家?就是用这个爱心来齐家。
  “莫叫饥渴,瘦瘠苦辛”,这是不要让家里人受了饥寒口渴,都没有茶饭,这个做家庭主妇的就叫失职了。如果家里人吃我们的饭菜一个个都是非常清瘦、缺乏营养,自己是要认真的反省的。好的太太、好的母亲,丈夫、孩子一定都是身体好、精神好、心情好,这就是做一个太太的成绩。做太太的成绩单在哪儿?就在先生和孩子他们的身体他们的脸上,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家里人吃苦,同甘共苦,同富同贫。家人就是大家一起同舟共济,即使家里不富裕,很贫寒,但是只要有爱心,这家还是幸福的。如果没有爱心,这家里面即使再富裕也是不幸福的。同甘共苦的过程中要自己多吃一点苦,让家人少受一点苦,有这个心,这就是爱心。能够对家人每天施予这份爱心,家人感恩,他就不会背信弃义,他感你的恩,他不忍心让你生烦恼。夫妻之间能不能够长久,两个人每人都是反求诸己,这个家就和谐。不要要求对方对我好,只要求自己对对方好,只要求自己施予恩惠,而绝不要求别人来给我施恩,或者对我报恩,没有这个想法。有这个想法就是有求之心,有求的心这心就不清净了,就不真诚了,换句话说,感化的力量,那种感动力也就不深了,所以是一心爱家人。
  “死同棺椁,共生衣衾”,同生死共患难,这夫妻之义那是崇高的道义。这个棺和椁就是讲棺材,这两层,棺是指里面的那个棺材,椁是包在外面的。衣是衣服,衾是棉被,这里讲到生的时候同床共衾,共处在一起不分离,我们俗话讲白头偕老,恩义绵长,到死的时候合棺合葬,这都是古礼。曾经有人也问过我,说过去夫妻恩义那么长久真是白头偕老,现在找白头偕老的夫妻好像愈来愈难了,什么原因?我就跟他讲,我说你看一般讲的恩爱夫妻,这先讲恩然后讲爱,是先要施恩给对方,你这个爱才能落实。如果不是为对方考虑只为自己考虑,自己要对方施恩那这种爱充其量叫情爱,不是恩爱。靠情来维系的夫妻,这个关系就难免会有很多的波折、障碍,可能不一定能够到终老,为什么?情是可变的,感情是不稳定的,所谓的情那都是什么?从我们多变的意识、念头当中产生,它不是真心所变现出来的。真心里面流出来的那叫真爱,那是什么?只为对方着想,只问施恩,不求回报。夫妻之间讲究这样的一种恩义、情义,那才能白头偕老。所以古人用的词叫恩爱夫妻,这就提醒我们先要讲恩情、恩义,然后那个爱才是落实的。你要讲恩爱夫妻,爱如果是情爱为主,那难免就会有问题出现。
  在过去有一个故事,是汉朝梁鸿的妻子孟光,她是一个很丑陋的女子,长得很胖很黑,力气很大,看起来不像那种苗条美丽的女子,但是她很有德行,她三十岁嫁给了梁鸿。梁鸿家里很穷,娶了孟光这个太太又很丑,当孟光嫁过来的时候,她是穿着盛装出嫁了,结果嫁来之后七天梁鸿都不跟她讲话。孟光也很有智慧,知道丈夫的心思了,所以就把自己好看的服饰全部都卸下来,穿上布衣,穿上劳动的服装,来到他丈夫面前,他丈夫这才欢喜,说你这样看起来才像我的妻子。于是这夫妻两个人就隐居,后来到了吴这个地方。他们做劳务舂米,先生出去工作,太太在家里就做饭。每次先生回到家里,太太就把饭菜都做好了。虽然家里很穷,可是饭菜都做得很齐备,然后太太为自己的先生奉上饮食,不敢仰视,举案齐眉,就像我们现在供佛菩萨一样,供饭菜举案齐眉,不敢仰视,天天如是。后来有人路过看到了,对这家夫妻俩非常赞叹,这就是举案齐眉的典故。
  吕坤,吕新吾先生对“孟光举案”这个典故有一个评论,他说“吕坤谓女子之爱憎,色居其先,而德为轻”。女子哪个不爱美?哪个不厌恶丑陋?有几个人能够把德行放在第一?一般都是把色放在第一,德看轻了。“此俗子庸夫,淫邪之陋识也”。重色而轻德,那是凡夫俗子他们的想法,为什么?这是因为色心是淫邪之陋识而使然。夫子也有同样的感叹,说他看不到重德如重色的人,凡夫俗子是大多数,君子很少。我们来看这一家,“孟光貌陋而梁鸿贫”,这太太长得很丑,这个先生家里很贫穷,这两个人一般人来看都是很不幸的,男的谁不喜欢富贵娶一个美妻?女的都希望自己长得漂亮嫁一个富贵的男人。可是这两个人,“二人者皆以德相求”,他们以德来相交,他不以富贵相交,不以容貌相求,是以德行相求,这个难能可贵,所以两个人能够天长地久。古人有句话讲,以色相交,花落而爱逾;以利相交,利衰而交绝。这两个人他不以利不以色相交,以德相交,以道相交,天荒而地老。“鸿不丑光之色”,梁鸿不以孟光为丑,“光不厌鸿之家”,太太不厌恶先生家贫。“至于绮罗脂粉,亦愠不使御,鸿之心岂以色为重轻哉”。梁鸿他对于太太打扮得好,用这些脂粉来打扮,穿着这些绫罗绸缎的好衣服,愠就是不高兴,不允许她来穿着打扮,可见得梁鸿的心他不以色为重,而以德为重。
  在《德育课本》里面讲到一个故事,是讲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吴隐之,他从小就很清白廉洁,很孝顺,后来做了官。他的夫人靠纺纱织布来挣一点生活费用,而且生活所有的作工劳务,煮饭烧菜都自己来做。冬天甚至都没有棉被,还要搞一些草团来铺在地上裹在身上,过着非常勤俭清苦的生活。有一次有人就问她了,你不必要这么辛苦,你的先生是做官的,有俸禄,为什么你还过着这么样的苦日子?你可以请一些丫鬟、奴婢帮你做事,你可以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这个吴太太就说:我先生做官非常廉洁,他所得到的俸禄又要赡养宗族,又要救济百姓,需要量很大,所以我要尽量的减少开支,帮助我丈夫廉洁。我们讲太太是贤内助,吴隐之的夫人真正当得起这个名号,丈夫有这样好的愿望,有这样的德行,太太能够一心一意地来协助,随喜功德。
  有的人他就又要问了,说这是在古时候,所谓是在男尊女卑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什么都是男子说了算,女子只能跟着,那现在我们讲男女平权的社会了,怎么还能够用过去的那套模式来要求我们现在的女性?这岂不是禁锢女性了?这类问题我相信肯定有人会问的。女子柔顺丈夫,事夫里头我们看到男主外女主内,女子侍奉丈夫像侍奉父亲母亲一样,把夫君推成贤尊的位置,自己守在卑弱的位置,要知道能够这样做,这个德行就是圣德。
  一般我们讲女子,形容女子的美好,说女人如水,像水一样的美。水到底美在哪?《道德经》讲上善若水,那有什么样的德称为上善?我们来看水,老子《道德经》里面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水它只是利益万物,它不跟别人争,它舍高位而就低位,从高往下流。别人都不喜欢低的位置,它就往低的位置走,这叫处众人之所恶。恶就是厌恶,大家都厌恶低下而喜欢高的,水正好相反,它不与人争。太太在家里面,她把高位让给夫君,自己守着低位守着卑弱,这就是水的谦德。
  《道德经》上讲“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女子的善德就在于她不争,她能守着卑弱,她能够不争。你看在一个家里头两个人,我让夫君在高位,自己守着谦卑,这种德行孕育出来的后代,他能做到与人无争。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与人无争,这个社会就和谐了,那就是太平盛世。这个德靠谁来教?靠母亲来教,靠太太来教。家庭就是个学校,太太就是老师,教先生不争,教孩子不争,能够不争,这叫上善,你愈谦卑别人愈尊重你。《道德经》上讲,“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百谷就是百川,川流不息终归到海。你看中国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流,东流入海,大海称为百谷之王,这海它是水之王,就是最大的,何以能够称为水的王?因为它是最下的,它处在最低位,它才能够海纳百川成为百谷之王,所以它能善下之。你仔细去体会这种谦下之德,谁能做到?圣人能做到,家里女人能做到。这家里面要出圣人,首先要出具备女德的太太和母亲,圣人是有女德的母亲孕育出来的。周朝的文王、武王、周公,他们的母亲都是圣人,这是谦下之德,是水之第一德。
  第二柔弱之德。《道德经》上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是讲到天下最柔弱的是水,天下万物金木水火土,这最柔弱的属于水,但是水却能够攻坚,再坚硬的东西它都能破。所谓滴水石穿,石头是很硬,再硬的石头,水一滴一滴的,最后都能把它滴穿,这是讲到柔能胜刚、弱能胜强。“以其无以易之”,这个易就是轻易、轻视,一般人都把柔弱轻视了,可是柔弱不能轻视,柔弱之德胜于刚强。天下都知道水能穿石,没有不知道的,但是都不能行柔弱之德。女子在家能行卑弱之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不就是在行水的这种弱能胜强、柔能胜刚的德行?曹大家《女诫》里头,第一章就讲卑弱第一,卑弱之德是圣德。
  《道德经》又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这是讲什么?最柔的能够驾驭最坚强的,这水是最柔的,可是它能穿山透地,它能够腐蚀金石,金、石、山和地这都是最坚硬的,天下之至坚,但是至柔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也就是驾驭天下至坚。一个家里面夫主刚主阳,这是坚,太太主柔、主卑弱,是阴柔之美,阴柔能驾驭阳刚,这个道理一般人他没有想到。家里面有一个好太太,真正旺三代。太太不是说很刚强的,很霸道的,这种太太不可能旺三代。为什么?阴阳不平衡。要阴阳平衡,刚柔相济,天清地宁,这样的家庭才能够长长久久。
  如果女子也要跟男子来争刚强,要知道可能是争到了刚强,但最后也会失掉,《道德经》上也讲了一句话,讲的很有哲理性,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我们自己想一想是不是?人出生的时候每个婴儿那很柔软,婴儿是最柔软,身体好像没有骨头一样的柔软,生也柔弱,最柔最弱的是婴儿,可是他生命力是最顽强的,死的时候是最坚强,这两手一摊僵在那死了,僵尸。所以柔弱才是生命力,万物草木都是这样,刚刚出生的小草,你看它是很柔弱的,可是死的那种枯槁的草木那是很脆、很刚脆。《道德经》上讲“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家里有生气,需要有柔弱之德来滋润,这个角色由女子来承担,你想想一家里头女子她的作用多么大。这是她对家道兴旺的贡献,这个男子没有办法比拟的。
  讲男尊女卑,这不是说看不起女性,这是什么?女子要效法圣人,行上善若水之德,要不要去行上善若水之德就看你自己。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女子也能成圣人贤人,但是看自己愿不愿意去做。你愿意做一定能做到,夫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外乎就是把自己的欲望,把自己自我凌驾的那种傲慢的气息平息掉,你就能归仁。我欲仁,斯仁至矣,你要做圣人也能做到。《弟子规》教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懂得这些道理了,我们要立志发心去做。懂了道理还不去做,这叫自暴自弃,圣贤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圣贤不外乎朱熹老夫子所讲的存天理灭人欲而已。这个上善若水就是把所有的欲念全部都舍掉,所以他能够做到不争。而只要不争,天下就不能与之争,这就是圣德。为什么我一定要跟丈夫争、跟孩子争?我扶助他们,让他们出人头地,让他们建功立业多好!为什么一定我要出面争这个风头,我要建功立业,把丈夫孩子踩在脚下?那这个家业到你这一代就断掉了,你争得来的太有限了。你能不争,你能上善若水,你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你自己也能成圣人。
  底下讲“死同棺椁,生共衣衾”,有的版本是用“死同葬穴”,意思大同小异。在《吕新吾闺范》里面有一个故事,讲太太千里寻夫骨,非常的感人。从前有一个人叫李五,他的妻子张氏,他们在济南。张氏十八岁嫁到丈夫家,因为丈夫要去从军,结果离开了家,就死在了战场上。当时公公婆婆年纪大了,他们也没有孩子,公公婆婆家里很穷,只有李五的妻子张氏照顾他们。张氏就天天纺织养家糊口,代夫君尽孝,一直到公公婆婆都去世了。这时候张氏自己很感叹,现在替夫君完成孝道了,但是丈夫死于数千里之外,尸骨不能归乡安葬,以前公公婆婆在不能远离,现在公公婆婆不在了,这孝道也完成了,我不能让他仍然躺在异地他乡。于是她就发了一个誓,大冬天的她就躺在冰上,发誓说:“如果我能够把丈夫的尸骨找回来安葬,那我躺在冰上也不会冻死”。结果她竟然躺在冰上一个多月都没有死。乡里人都非常的惊喜,这孝女、贞女的感应真不可思议!所以乡人都拿出钱粮供给张氏,给她路费,张氏于是就启程去寻找夫骨。五千多里路,过去没有车靠两只脚走路,没想到她不到四十天就到了,这也是不可思议,我们想暗中都是有天助。找到了过去先生那个战场,看到她的那个侄儿还在把守边关,于是就问,她丈夫的遗骨在哪里。因为年头太久了,侄儿都忘了,于是张氏就痛哭流涕。突然就感到她丈夫的魂降下来,跟她讲话,跟她说自己的尸骨在哪里,于是张氏就依这个魂灵所说的话去找,果然找到。当时朝廷得知这件事情,特别下旌表表彰,张氏寻夫遗骨是属于贞妇的节操行持。
  吕新吾先生有一段评论说,“夫死而舅姑无依,则我身重于夫”,这张氏是孝妇,丈夫死了,但是公公婆婆还在,而且没有依靠,张氏自己就要尽孝道,所以我这一身重于夫身,我就要保存好自己以能够好好尽孝。“故代夫为子,而夫死若忘”,本来尽孝两个人一起来尽孝,可是丈夫不在了,老人的儿子没有了,张氏代夫为子,这是对公公婆婆尽孝,而把丈夫死了的事情放下了。不会计较说这什么事都是我一个人做,要丈夫在的话两个人做多好,她不会这样计较,把丈夫死了的事情放下,一个人尽心承担尽孝操持家务。“舅姑死而夫为客鬼,则夫身重于我”,一直到公公婆婆死了,去世了,孝道算是尽了,但是丈夫客死他乡,这个时候就想到夫身重于我身,那就要去找丈夫的尸骨,而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这个身体。原来要用这个身体来尽孝,现在尽孝尽到了,要用这个身体去寻找夫骨。“故忍死间关,而夫尸竟得,孰谓贫妇而有斯人”?这个张氏能够忍死间关,就是不怕死,为了寻找丈夫的尸骨可以舍命,这样的至诚感通天地,感通丈夫的魂灵,得到尸骨。所以这后面是赞叹,孰谓贫妇而有斯人。孔子过去赞叹伯牛,说有斯人,现在吕氏吕新吾先生赞叹这位张氏,这个人真难得可贵,可以说孝贞两全。
  我们再看最后一小段:
  〖能依此语。和乐瑟琴。如此之女。贤德声闻。〗
  如果能够按照《女论语·事夫章》里面的教导去做,那你一定能得到和乐美满的生活,这是贤女贤妻。“和乐瑟琴”,这是琴瑟的弦演奏出和谐的音乐,这个是比喻夫妻相合。“贤德声闻”是讲这样的女子能够恪尽妇道,她的贤德名声能够闻于乡里。如果我们能够发心,落实女德,在现在的社会里面一定能够贤德声闻。为什么?现在做女德的人太少了,过去你要能够贤德声闻,那要做得相当出色才行,过去每个女子都这么做,你要做得不好,你或者做得不是那么出色,绝对没有赞叹你的。现在不同了,现在没人做了,你要稍微做好一点,你就与众不同,你就是贤女。当然我们这么做不是为了出名的,第一真正为了我们自己得幸福美满,这是自利。第二是利他,扶正这个社会风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现在这个污染恶浊的社会里面,我们树立上善之德,你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和谐社会就能实现。古人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怎么治国平天下?你能把女德在你自己家里落实,自然能够感化家庭,感化社区,感化社会,感化世界,这就是治国平天下,这个平是和平的意思,就是构建和谐世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2:20 , Processed in 0.13442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