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96|回复: 2

[其它] 马来西亚师资培训课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9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马来西亚师资培训课程—爱心伴孩子成长  肖陈颖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07/12/20  马来西亚金马皇宫酒店  档名:52-263-0004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各位老师请坐。不知道大家昨天睡得好吗?虽然这几天的课程安排时间很紧,但是我们看到每位长辈、每位老师都在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好学的榜样,学习不疲不厌的榜样。昨天我们有提到中国古老的一部教育经典叫《礼记?学记》,《礼记?学记》里面给了我们教学的方法。第一个,不知道各位老师还记不记得?有四种方法。第一个是什么?我发现我们在当老师当久了以后,就有个坏习惯,这个坏习惯就是很喜欢去出考题考人家。「禁于未发之谓豫」,这个是预防法。接着第二个是「当其可之谓时」,就是机会教育,遇到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是机会,遇到他高兴的时候、难过的时候,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是教育孩子的机会;因为这些时候,我们都会去关照孩子的那颗心有没有时时的保持平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就是循序渐进,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给他应有的协助,而不是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最后一个是「相观而善之谓摩」,这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当时我们就在跟一些老师讨论交流,在思考,现在常常讲,我们的孩子要有学习能力。我想请问各位长辈、各位老师,什么是学习能力?我们怎样来评价一个孩子有学习的能力?一个孩子,如果自己打开课本,他能够学到知识,这是一种能力,但是还不是最彻底、最全面的学习能力。而我们《礼记?学记》上提到的这句话,「相观而善之谓摩」,这个是最彻底的学习能力。我们换句话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互相观摩、互相学习,简单一点,《弟子规》上两句话就讲得非常明白,「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其实这是真正的学习的能力。因为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有这样的态度,「见人善,即思齐」,发现别人的优点就想着我如何向他学习;「见人恶,即内省」,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马上反省我有没有这样。如果一个孩子有这样的态度,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处处都可以学习。

  所以,我们在班级就常常读日记,读日记,我选择日记有个标准,第一个就是「隐恶扬善」。我在选择日记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很好的一个榜样,这样的孩子的日记拿出来给同学们读。就像刚刚马老师讲到的这个例子一样,一个校董在外面吃饭,遇到同学都给他鞠躬问好,那种内心的喜悦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孩子有礼带给别人内心的欢喜。我们这个事情讲出来以后,其实也是扬善,也是在给我们树立榜样。当时有老师问我,他说你的班为什么转变很快?我当时就跟他讲,榜样的力量很强大。因为我们都知道孩子有一个特点,他们都善于模仿,特别善于模仿。我们给他模仿的榜样到底是什么?他每天看电视,每天看打打杀杀,他脑子里都是这些影像,所以到了学校,他就模仿这些人打架。但是如果我们每天给他树立很好的榜样,他模仿的就是这些好的言语、好的行为。所以,榜样非常的重要。

  每次我们会给孩子读日记,就读这些小朋友在家怎么样孝顺父母的事情。我记得有个孩子就写到,他说我回到家里想到要帮妈妈干活,因为我们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最早我们跟孩子讲这句话,就跟孩子在课堂上练习,把它回归到生活的场景来教这些小朋友。我们会问这个孩子,妈妈怎么叫你。他说妈妈可能叫我小宝。我们就模仿说,小宝,这个孩子可能闷闷的不会答应。这时候我们就会讲,妈妈这个时候会很着急,所以一叫你马上要先答应一声,「哎」,然后再立刻跑到妈妈面前,给母亲鞠一躬说妈妈,请问有什么事吗?这时候我们就会在课堂上跟孩子来演练这个过程。比如说我们会说「可不可以把水给妈妈端过来?」然后我们要跟孩子教,要跟他讲,你一定要说「是的,妈妈」,然后再去端水。这些话我们发现不教孩子,孩子真的不会讲。所以感觉到现在在教孩子的过程,每一句话都教给他。因为这些话孩子说久了,他就慢慢的内化,就开始知道如何与长辈应对,如何来和我们的同仁、和我们的同学相处。从语言开始,导正孩子不好的讲话的习惯。

  把水端过来以后,我们就会教孩子怎么端水。我不知道那天李越老师有没有跟大家分享。我们在教孩子端水的时候,我们会让他去体会,你把水端给老师,端给老师、端给母亲的时候,怎样让母亲接过水的时候很方便喝。我们就会跟孩子举例子。端水可不可以用五个手指把这个水的杯子这样一抓?我不知道有没有孩子这样端水。这样一抓,抓到老师的面前。我就会告诉他,你的手一拿开,杯子上面就会有五个小小的手印,那老师都不敢喝水。另外如果有杯把儿的杯子,我们端过去的时候怎么端?如果你自己拿着这个杯把,你端到老师的面前,老师的手拿哪里?老师就没有地方拿。所以我们要考虑,自己要端着这个杯子的底部,然后一只手托着杯子的底,一只手扶住杯身,把杯把儿朝着老师的方向。我们还会去问,朝哪个方向?要朝哪个方向?朝着老师很顺手拿的这个方向,习惯右手就要朝着右边,或者朝着左边,然后端过去给老师喝。另外我们还会在这时候问他们,倒水要倒多少?可不可以倒得满满的?这个时候你端水就会非常的困难,因为你一步一走都会看到那个水会不会掉出来。所以倒水一般倒到三分之二,不可以倒满。这样端过去请老师喝水,请爸爸、妈妈喝水。

  我们在讲「父母呼,应勿缓」还会有一个拓展。那一天跟小朋友讲什么是聪?什么是明?「听思聪,视思明」,耳朵认真的听,听到母亲的需要;眼睛仔细的看,看到母亲的需要。所以「父母呼,应勿缓」,不一定是妈妈开口叫我了,我才应,而是我眼睛看到了就会应。那天有个孩子就写日记,他就写到,他说今天我听了老师说要「视思明」,我回家就在想,我去问妈妈有没有事情干,妈妈会心疼我,他说妈妈会心疼我,跟我说没事。所以我要自己学会去体会母亲的心,自己学会去体会有没有事情可以做。他回到家里,他说我就看到家里地面是脏的,我就把地面扫了。接着我又看到柴火没有抱进来,我就把柴火抱进来烧饭,还烧了一壶水。他说我正想喝水,去倒水,发现水瓶是空的,我就烧了一壶水。他说我把这些事情都做好,妈妈回来了,一看地面干净了,饭也做好了,而且还烧好了一壶水,他说妈妈特别的开心。我们在跟小朋友分享「父母呼,应勿缓」,这个「父母呼」他可能不是嘴上的呼,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父母念念都想着孩子。我看了这个小朋友的日记,我非常的感动。因为我就想起他这么小就能去体会,如果问妈妈,妈妈舍不得让他干活,不会让他干,所以他自己主动去做。

  我当时也很惭愧,我就想起来,在我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以前,真的没有去体会过父母的心。我记得当时我在深圳工作,我的父母都在成都。我在工作的时候,我前一段时间都打电话回家,后来就开始发短信。我把短信发回去,我的母亲、父亲就会回短信说,你如果工作太忙,就不用发短信了。我当时没有去体会过父母的这种心境,我当时在想,既然父母已经说了不用发短信,那我就不发了,我就真的不发了。但是后来我看到我的母亲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过来,告诉我,她说今天妳给爸爸发了一条短信,妳的爸爸一见到我就非常高兴,而且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把你以前发的短信拿出来看一遍才会睡觉。我当时就感受到原来父母不是说不担心自己的孩子,而是很怕给儿女添麻烦。如果我们做儿女的没有办法用心去体会父母的这种心境,只是在表面上听他们讲什么,其实真的自己已经不孝了。所以直到现在,我还留着我的母亲发的这些短信,才感受到,我现在拿出来看到的时候,和我两年前看这个短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听到李律师在讲,说到有个孩子他的母亲得了癌症,得癌症的时候,儿子在日本工作,妈妈不愿意给她的孩子知道。所以她生病很严重,化疗了好几次,都没有给她的儿子知道。直到最后一次,她觉得已经不行了,快熬不过去了,她才打电话给她的儿子。后来儿子回来,很坚定的信心照顾母亲,母亲奇迹般的癌症也好了。所以我们去体会父母的心,家里如果出了一点小事,我们在外面打电话回家,妈妈一定都会声音故意提高八度跟我们讲说「很好,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除非发生极大的事情才会跟我们讲。如果等到父母已经讲出口的时候,那时候一定都已经非常严重了。所以我当时在想,我们的孩子如果从小我们就告诉他,用心去体会父母的心境,他从小有这样的态度,他就会少走人生的弯路,会少掉很多人生的遗憾。所以这个小朋友他的日记,因为这种心境很好,我们要给全班的同学分享,就拿出来「相观而善」,观摩学习他的这种用心。

  当时我读完了这个日记以后,很多小朋友回家,本来他们的变化是,父母呼,不应;父母命,不行。后来第二个层次就到了「父母呼,应勿缓」,妈妈一叫就答应;「父母命,行勿懒」,立刻就去做。再提升第三个层次,就是用心去体会父母内心的呼唤,养父母的心。到第三个层次,就达到父母不呼也要应,父母没有命也要行。所以,我们很多小朋友,回到家里都开始主动的找活儿干,而不是等着妈妈来叫。那段时间,因为我们读了这篇日记跟孩子分享以后,小朋友都开始起而效法,所以榜样的力量都很强。这是善的一方面。

  另外,「见人恶,即内省」,其实这个态度不太容易形成,当然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障碍。因为我在整个学习的过程,总感觉自己没有缺点,别人都是缺点。总感觉看这个人身上也有问题,看那个人身上也有问题。有一次我们就去下乡跟乡亲讲课,当时也是我们的马老师,马老师在讲台上讲,说讲到夫妇关系,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容不容易做到?其实不光是夫妇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其实都是一样的,都要这样去做,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相处和谐,但是真的不太容易做到。当时就讲到「各自责,天清地宁」,这句话有没有写过?这句话有写过吗?没有,我写一下。夫妇之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其实不光夫妇,人与人的关系都是这样。

  当时我们在跟乡亲讲完,有个太太她后来也分享,昨天我们倪老师也没有放,有采访这个太太的一段录相。她后来就跟我们讲,她说我以前跟我的先生每天吵架,比如说一双拖鞋,一个小孩的拖鞋放在楼梯口,我没有把它放好,我先生回到家里就会说:你怎么当太太的,一双拖鞋都摆不好?然后我就会说:你有时间讲我,你弯一下腰就摆好了。她说先生就很生气,一脚就把这个拖鞋踢得很远,然后两个人就吵起来。因为一双拖鞋,她说我们有的时候可以吵五天,有的时候冷战就是十天半个月。她说听完了这句话,「各相责,天翻地覆」,我怪你,你不好,你怪我,我不好,两个人就吵得天翻地覆。

  当时我们就跟这个乡亲讲了个故事,说有一对夫妇在做邻居,一家人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每天吵;另外一家人却相处和乐。这个吵架的太太有一天见到四下没人,就去敲对面的门,问说你们家怎么都相处这么和乐?去向她请教。这个太太就跟她讲一句话,她说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家都是坏人,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都是坏人,所以我们都不吵架;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都吵架。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符合逻辑?她举了个例子,比如说今天我给先生倒了一杯水放到桌上,先生不小心打翻了。她说我就会立刻去讲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的水没有摆好位置,让您把它打翻了。先生就会给我马上也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你这么好心给我倒杯水,我都不小心,太对不起了。然后太太说:没关系,我再给你倒。两个人就会很和乐。但是你们家如果出现同样的情景,如果太太给先生倒了一杯水放到桌上,这杯水被打翻了。先生立刻会说,因为先生是好人,谁是坏人?对方是坏人。「你怎么搞的,一杯水都不会放,居然放到桌子的旁边,把水让我一不小心就打翻了。」太太就会说:你不长眼睛,我好心给你倒一杯水,你就给我打翻了,要想喝,以后自己倒去。两个人就会吵起来。

  我们这个故事讲完,这个太太回家也很反省,她就讲我按照老师们讲的「各自责,天清地宁」去做,我那天回家在床上一直在辗转难眠的想,我有错吗?因为当时我负责去采访她,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她当时跟我讲,她说我一直在想我有错吗?我的孩子已经读初中了,小女儿还在读幼儿园,已经结婚十多年了,我从来没有觉得我有错,都是先生的错。她说我今天这个晚上想了一个晚上,我终于发现我确实错了,我没有做好一个太太的本分。她说从那以后她就改变,结果一变,家庭立刻就变了。比如说仍然是一样,鞋子没放好,先生回来一说,脾气很大,一说连个鞋都放不好。她说我立刻就跑过去,给先生道歉,说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我立刻把它摆好。她说我把它摆好以后,先生这个气一下就没了。先生就会说:妳在家里做家务也挺累的,我来帮一帮妳。她说以前先生从来没有帮她做过家务活,自从她改变以后,先生经常帮她做。她说原来这么简单,一念之间,「反求诸己」的态度一出来,关系的和睦就出来了。

  夫妇是这样,一个孩子要想以后经营幸福美满的家庭,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一个孩子会不会对其他的人都是责怪,都不承担责任,突然有一天结婚了,他就改变?他会突然改变吗?所以,真正要让孩子一辈子幸福,从小就要扎下这样的根基,他才能够和谐的与人相处。当时我们就跟小朋友一句四个字的箴言,就让他们记住,「反求诸己」。出现任何情况,找自己的原因,先找自己的原因,别人对不对先不要管,首先看我做对了没有?如果一个孩子有这样的态度,他当下就可以把这个不好的心境调整过来。

  当时有个小朋友写了个日记很有意思,他说今天我走在放学的路上,因为我心情不好,所以我见到垃圾也不捡。他说不仅不捡,我一边走,看到一个罐头瓶子,我一脚把它踢起来,踢到前面同学的书包上。他说那个同学转头,我还不承认是我踢的,因为我心情不好。然后走到路上,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摔倒了,我也不去扶她,因为我心情不好,他说我这样回家了。下午第一堂课是体育课,他说我在操场上跑去上课的时候,我摔倒了。当我摔倒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来关心我,没有一个人来帮助我,他说我的心里非常难过。但是他说我突然想起了四个字,反求诸己,我一想,老师讲人生没有偶然,每件事情都是结果,原因其实都出在自己的身上。他突然之间开悟了,他说原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为早上我没有去扶这个小女孩,所以下午我摔倒了,也没有人来帮助我。

  这个小朋友,如果我们想一下,他没有这个态度,他这一天他的心情会怎样?本来心情就不好,摔了一跤又没人理他,他的心情可能会愈来愈糟。这种很糟糕的心情会影响到哪些方面?一定会影响他的学习,影响他待人处世的态度,甚至他的心境会看任何人都不高兴,并且把这些怨都积在心里,一点一点的累积,有一天就会爆发。所以我们感受到,学经典的孩子,为什么成绩也能够变好?因为他的心思都可以专注在学习上面,他没有这些烦恼来烦他的心。当这个孩子他有了这个态度,不仅让他自己醒悟了,他摔倒了没人扶他,让他学习感受这种自己摔倒,别人不理你的这种感受。下一次再遇到同学摔倒,他会去把他扶起来,一个态度就能够让孩子在当下的境界当中有所体悟、有所学习。我们讲「见人恶,即内省」,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教导我们。

  当时有个小女孩她也写了一篇日记。她说我在放学的路上,见到一个哥哥把一支钢笔掉到地上,我过去帮他拾起来,双手递给他。这个哥哥拿过笔,转身就走。她说从这里我今天有收获,我学到了如果别人把东西捡给你,我们一定要双手接过来,并且说谢谢。她是怎样学到的?我当时感觉到这就是学习的能力,这是真正的学习的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能够去学习。你看一个小女孩,她把钢笔双手递给这个哥哥,这个哥哥一抓,转身就走。如果没有这种态度,她肯定会想,你怎么这么没礼貌?这个态度对她自己有帮助吗?对自己没有帮助。但是因为有想到「见人恶」,见到别人做的不够的地方,「即内省」,他在给我做反面的示范,让我体会没有礼貌给别人的内心带来的这种不安,带来的不满。所以下一次提醒我,我不可以这样做。她就讲下一次别人捡东西给我,我一定要双手接,并且说谢谢,因为这是她在送东西给人的时候,她心里期望的。所以在这些过程当中,孩子们都会有学习。

  刚刚我们还讲了各自责的一个态度,谦让的态度。当时我们班也有两个小朋友,在写作业的时候抢桌子。我不知道我们马来西亚的孩子是不是两个人同桌?像祖国大陆都是两个人坐一张,两个人同桌。他说那天他的同桌把手就放到他的地盘上来了,我就狠狠的撞了他一下。他说我撞过去,他也狠狠的撞了我一下。我正想再撞他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老师讲要「忍人所不能忍」,所以这个忍字真的是最好的方法。当我们坏习惯、我们的脾气起来的时候,你只要忍下去,结果就会不一样。他说我正想撞他,我就想到忍人所不能忍,于是我没有再撞。结果我才这样做,没有撞过去,我的同桌就开始给我道歉。他说同桌就马上说对不起,刚刚把你撞疼了吧!所以我们感受到,其实人的这种惭愧心时时都在,如果我们忍下来,我们讲「愧之,小人可使为君子」,愧之,小人可以变成一个君子。你看我们没有去撞他,让这个同桌生惭愧心,我这样狠狠的撞了同学,同学却原谅我,他一下子就开始惭愧;让他生惭愧心,一个小人可以变成君子。但是相反,「激之」,君子会变成小人。我们一直去争,一直去情绪很高涨,一个人本来很有修养,可能都会变成一个小人跟我们一起吵起来。所以忍,忍住就可以让人都成为君子。

  这个小朋友他说,我一忍,这个孩子(同桌)就跟他讲,对不起,把你撞疼了吧!这个时候我就说没关系,刚刚是我不对。本来他们俩在争地盘,结果接下来他们俩就说,你写作业用右手写,位置要宽一点,你过来一点,我让一点没关系。这个同桌就说,不是,不是,你的手都没地方摆了,你过来一点。结果两个人就变成了让,从争就变成了让。但是我们去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忍的态度,这件事情再发展下去可能是什么?发展下去,两个人你再撞我一下,我再撞你一下,继续撞。好,你撞的比我刚刚撞你的还要疼,我再撞你不划算,用脚踢。好,你踢了我一下,我再踢你一下,两个人就会打起来。所以矛盾的产生,就是这一点点,一时的小不忍。

  古人跟我们讲,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常常会讲,小孩子打打闹闹没关系。好,他打打闹闹,现在可能打过了就算了,当他长大了,这个态度会跟着他一辈子。现在跟同桌打,以后跟谁打?可能就跟自己亲密的人打架,因为同桌现在跟他关系最近,可能就跟先生打,就跟太太打。一时的不忍,我们也看到很多夫妇因为一时的脾气,闹到离婚的都有,造成多少家庭的悲剧,都是因为从小没有这样的一个态度。所以我们跟小朋友讲,小不忍真的是乱大谋。这样的日记我们也会拿出来读,在读的时候,很多孩子就开始反省,当他再遇到同样的情境,他就想得起来我的同桌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来克制自己,相观而善。所以,榜样的力量很强,这是一种榜样。

  另外我们还会跟孩子讲《德育故事》。我们中国在《二十五史》里面记载了很多很好的有德行的人。当时有些学者,在清代有个大儒把它挑出来收编成册,编成了《德育故事》。我们也印了很多,包括翻译成现代的文字,我们每天就讲德育故事给孩子听,在讲故事的时候其实也可以锻练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当时我们讲德育故事,我们就请值日的同学,或者值日班长轮流上台讲。前一天我把故事给他,让他准备,准备好了,先讲给我来听,然后给他指导,第二天就在全班讲给同学听。所以让班上的同学每天都在听好的、看好的、学好的,他就不会每天心思里去想很多这些不好的东西。昨天我们在跟一些校长在交流,当时有校长说,有的孩子他坏习惯跟着他很久了,孩子自己想改,改不过来。我们可以怎么办?昨天我们打个比方,不是说善的力量没有用,不是没有用,而是善的力量太弱了。我们去体会一下,我们现在的孩子,每天他的脑子里想的善多还是学的恶多?我们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学善的,他脑子不会是空白,他都会占满。善的没有进去,那里面都是恶的。现在我们点点滴滴给孩子善的引导,让他善的空间愈来愈多,恶自然就会愈来愈少。我们把善的力量让它提升起来,恶力量就会下去。

  所以我们在带班的过程,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班风很重要。这个班风,怎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就是靠「相观而善」。因为我们的评价,一个老师在孩子的心里,他的地位是很重的。我们不断的在强化的部分,我们不断在赞扬的都是好的,孩子向善的这种力量就起来。另外我们在每个当下,只要有机会就会给孩子讲孝道。像德育故事,我一般就安排在午会,我不知道我们这边的课程安排,就是中午来到学校的时候,孩子会有个休息的时间。本来他们在教室外面乱跑,本来是这样,后来我把他们全部邀请到教室里面听同学讲故事,讲德育故事。而且讲故事,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表演德育故事,所以这些孩子他们都学得很快乐,有的是在讲,有的是在演。他的时间就被这些好的东西占据,免得他就在外面乱跑,或者又发生一些不好的矛盾。他的精力都用在我如何讲好故事,我如何写剧本,我如何演好我的角色,我如何来做道具,我如何来排演的时候服装。然后演得很好,我们再让这些高年级的同学到低年级的班上去演,他们又会觉得我很有成就感,他的兴趣就全部都转移到善的这方面来。

  其实我们在推广的过程,感受到真是这样。当时我们让孩子,比如说排演一个孝行的故事。像「陆绩怀橘」,陆绩小小的时候到丞相家去吃橘子,那个时候很难得吃到一颗橘子。他就会把橘子收起来,带回去给妈妈吃。孩子在演的过程,愈演他就会愈投入,最后他就会把德育故事带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来演。

  当时我们班有个小朋友也很有意思,他就写了一个日记。他说今天我回家,爸爸从外面骑着摩托车回来,跟我说,宝贝,你知道我今天给你带什么了吗?他说我不知道。爸爸说你最喜欢吃的。他说我一听就高兴起来,是橘子!他说爸爸说是,拿开袋子就抓出来一个扔给我。他说我拿着橘子正想吃,突然想起来「长者先,幼者后」,我就把橘子又还给了爸爸。爸爸觉得很奇怪,说怎么,怎么不吃?我跟爸爸讲:爸爸,您还没有吃,我不可以吃。接着我的爸爸就很高兴,哈哈大笑,吃了起来,然后又拿了两个给我。他说爸爸你再给我两个,爸爸给了他两个。我拿进屋子,给了一个大的给哥哥,留了一个小的给我。他哥哥就觉得很奇怪,哥哥就问我说:今天怎么这么怪,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以前都挑大的,今天怎么把大的给我?这个孩子说(这个孩子叫杨原懂),
 楼主| 发表于 2018-4-9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讲你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我们这边有讲这个故事吗?有。他说你听过吗?他哥哥说有。这个孩子说,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我杨原懂十三岁了,才学到《弟子规》,难道我就不能让橘子吗?

  我当时一看我就觉得非常的可爱,他说我十三岁才懂得让橘子。这个日记我就拿给全班同学一读,读完这个日记,我们就给孩子们立志。我跟他们讲,德育故事是我们的这些古圣先贤他们小时候,或者长大了以后演出来的这些很好的故事,我们现在也要在生活当中演出现代的德育故事。所以每个孩子都要立志做最好的演员,要把德育故事演出来。这些孩子一听都很高兴。那段时间就常常看到这些孩子跟我们的古圣先贤学习的故事,像「黄香温席」,黄香九岁帮爸爸暖被窝。我们马来西亚不用,马来西亚很暖和。他很冷的时候暖被窝,夏天帮父亲搧凉席,把凉席搧凉了,再请父亲睡觉。我们就跟小朋友讲,讲完以后,他们回家也会去学习。冬天山东很冷,孩子们就会去给爸爸、妈妈灌热水袋,那是以前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以前都是爸爸、妈妈给他们灌热水袋,提前放到被子里,现在学了以后,就会向这些好的榜样「相观而善」。

  另外我们讲「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孩子有没有智慧去判断真正的善和恶?什么是善?我当时问小朋友,我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一个孩子他就讲,如果同学需要帮助,我去帮助他,就是善。我说是。当时还有一个同学讲,如果同学要借东西我借给他,就是善。是不是善?当时我也把那个日记又拿出来问,如果同学要借东西,我借给他了,但是我想的是下次他能再借给我,是善吗?所以,善恶不能够看表面,善恶要问你的内心。一念为人就是善,自私自利就是恶,你自私自利的心去帮人也是恶,那不是善。所以善恶不在外,善恶要问你自己的内心。

  当时我们语文课本有一篇很有意思的作文题,这个作文题问到说,「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以后,有人就开始质疑,说「武松打虎」,大家有听过这个故事吗?武松打虎一直以为是英雄,但是「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以后,有人就觉得武松把保护动物打死了,武松是不是英雄?让大家来讨论。当时我们班的小朋友写了很多作文,我看了都觉得很有意思。有个孩子就写,他说武松打虎是英雄,因为他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去打虎的。因为当时老虎进村子去伤人,把村子里的人都咬死了,武松为了救人,才不得已打死老虎,所以他是英雄。我们去看看这个孩子的判断,他是从哪个角度去判断的?从武松的存心,从一个人的存心的角度去判断他是英雄。

  接着又一个孩子写,他说武松打虎不是英雄。为什么?因为武松把老虎打死了,老虎的妈妈会很难过,老虎的儿子会很伤心。这个孩子对不对?他也对。他是从什么角度去判断的?从孝道,从仁爱的角度,「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皆须爱,每个人、每个动物也都有父母,也都有孩子。所以他从这个角度也对。当时还有个孩子写,他说武松打虎是英雄,因为武松不是真的打老虎,老虎是比喻我们的坏习惯,武松打虎是说我们要打死坏习惯,战胜坏习惯,战胜了坏习惯才是真正的英雄。当时我看了这些作文,就觉得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不可能写出这样有判断力、这样有深度的文章。这是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有这样的能力去观照。所以我们就会知道,他在整个成长的过程当中不会走偏,因为他会去看,看到好的学习,看到不好的要能够挡住污染。

  我们现在常常会讲说,一个孩子现在保护得很好,初到社会,这么多污染,我们如何能挡住污染。挡住污染不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真空的空间,而是让孩子自身增强免疫力。他自己有免疫力了,污染来了不会有问题,他不会生病。所以我们跟孩子讲「非礼勿视」,不好的事情你发现了,就要不看;「非礼勿听」,不好的音乐、不好的话语不可以去听;「非礼勿动」,不符合礼的这样的行为不可以去做;「非礼勿言」,不礼貌的话不可以去讲。有个孩子就写,他说老师,今天我听到了同学正在骂人,我立刻把耳朵闭了起来。我当时也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的耳朵可不可以闭起来?眼睛可以闭起来,耳朵可不可以关起来?我都觉得很有意思。我就问他,我说你怎么把耳朵关起来?当时我们还跟孩子讲「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什么叫不听?每个人都会讲是非,可能我们在团体或者是在一些工作的岗位,在一些环境当中,总会有人去讲是是非非。我们最好的态度是什么?不听自然无,是非终日有,每天都有,但是我们不听就没有。我当时跟孩子讲,怎样叫不听?我已经听到了,怎么办?怎样叫不听?当时这个孩子跟我讲,他说不听就是这边耳朵进,这边耳朵出,听是听到了,但是进去就出来,不要记在心上。

  所以我们跟小朋友做比喻,别人骂你、别人说你,能不能伤到你?没有一个人能伤到你。伤害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因为你可以抵御的。我说你的心就像纯净纯善的、很平静的一潭湖水一样,很清澈,别人说你的坏话就像一包垃圾,你不接受,他扔不进来。如果你听了,你记在心上,就像把这包垃圾你自己把它抱在怀里。那怪谁?你不要去怪别人,别人在给你考试,你知道那是垃圾,你不要拿就好了。有个小朋友就很有意思,他说我今天看到两个同学吵架,我就过去劝他们,说小弟弟骂你,你不要跟他吵,因为他骂你就像对着天空吐唾沫。对着天上吐口水,口水会落到哪里?会落到自己的脸上。但是如果你要迎上去,那个口水当然到你的脸上,你不迎上去不就没事了。我们常常这样去引导,孩子就会觉得很安然自得,甚至「人不知而不愠」。

  有个小孩骑车回家,路上遇到两个孩子在那里,他说可能正在玩不好的游戏。他说我就下来,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这个孩子是六年级的,玩游戏的是三年级的,小孩。他说没想到,这个三年级的同学其中一个扬起头就说:关你什么事?第二个同学仰起头也跟他说:你算老几,我要给你汇报吗?这个六年级的男孩,他说我当时很生气,我的拳头就已经拽起来,因为他比他们都大。他说我只是好心问一问你,你怎么能够这种态度来对我?他说突然一想,忍人所不能忍。不仅要忍下来,因为我们跟孩子讲,你要不断的提升你的境界。不仅要能忍下来,还要去感激对方,因为对方给你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提升你的忍功,你的功夫又提升了。所以他说我就下车给他们俩鞠了一躬,说谢谢你们。这两个孩子被我鞠一躬以后,感觉很莫名其妙,但是我这个时候很快乐,我骑着车就回家了。因为我一边走一边还唱歌,唱得什么歌?爱是恒久忍耐。

  所以我们感觉到每个老师,我们都教孩子善的,都教孩子这些人生好的态度,他在任何一个情境下他都能提得起来。这是我们《礼记?学记》里面的教学的方法。

  之后它还有提到老师的三个态度,它讲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其实不光是一个老师的态度,我们跟先生相处,跟太太相处,跟同仁、同事相处,跟下属相处,每种关系其实都是一样的。这是什么意思?「道而弗牵」就是我们在面对孩子出现问题想帮他的时候,态度是引导,而不要牵着他的鼻子走;是去引导他,陪伴他一起成长,而不是强制的牵着他,你就得听我的,牵着他走,他这样就会觉得不高兴。没有强迫。「强而弗抑」是指鼓励,「强」是鼓励,「抑」就是批评和压制,多鼓励他,而不是去批评他、压制他。「开而弗达」,「开」是指开导,给他一些提示,「达」是不把答案直接告诉他。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去给孩子一些思考,让他学会思考。

  「道而弗牵则和」,开导孩子,而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这是一种教学的态度。其实就是《弟子规》讲到「势服人,心不然」,「牵」就是「势服人,心不然」;「道」就是「理服人,方无言」。如果只是用气势压倒孩子,他的心里不服气,表面上听话了,心里却生怨。而如果我们跟他讲理讲通了,这个时候他在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会觉得心里很坦然。所以我们跟孩子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一般会先跟他们讲道理。像有些孩子发生争执,我就会跟他们写一些句子。比如说有两个孩子吵架,我就会跟他们写「贤人争罪,愚人争理」,「改过生智慧,护短心非贤」,让孩子自己去判断。贤人他都会说这是我的错,愚人才会说我有理,都是你的错。让孩子去看一看,你想当贤人还是想当愚人?「改过生智慧」,为什么?过就像垃圾,你扔掉它你就「过日少,德日进」,你的德行、智慧都会提升。「护短心非贤」,护短,我给他做个比方,就像一包垃圾你抱着不放。老师现在告诉你,你抱着一包垃圾,苍蝇、蚊子都围着你,但是你说我就是喜欢它,我不愿意把它扔掉。我说你看这样很傻。孩子我们这样一引导,他就会有正确的导向。所以我们感受到古人的这些经句,经典一句能够让孩子记住,他在遇到情境的时候就能提得起来。

  我还跟小朋友写一段很有意义的话,跟他们写「上等学子,能经受住折磨,忍耐上进;中等学子,能接受鼓励,奋发图强;下等学子,能经受赞美,爱中成长;劣等学子,什么都不接受,处处叛逆」。我当时把这个写出来,我就问他们,请问各位小朋友,你们是属于哪一等的学子?请问我们各位老师,现在的孩子属于哪一种的比较多?其实这些经句一写出来,很明白、很明显就能够判断出来。当时我们的孩子就笑了,他说老师,我们很多是下等学子,还有的时候是劣等学子。我们就跟孩子立志,现在不等于以后,现在可能中下等,为什么?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但是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成为上等学子,因为成为上等学子的方法没有那么难,就是能经受折磨,忍耐上进,你就可以成为上等学子。就是一个忍,你忍得住你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后来很多孩子都想成为上等的学子。我们给他立志,孩子就有力量,这是「道而弗牵」,不是强制性的要求孩子来做,而是我们给他一些开导。

  另外像有一次我要调座位。当时这个班级有很多的同学,我当时接了一个七十四个人的班,这个班级里面有很多同学,坐在最后一排的就离老师很远。当我接班的时候,我就要调座位,因为我发现,坐到最后一排的反而是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这个座位我们看到了什么?因为班上的人太多,可能有的老师感觉照顾不过来,顾不过来,我就把一些同学扔掉不管了,把好的就往前面放,不好的就放到最后一排去。事实上我们来看一下,愈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愈应该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所以我就要调位子。但是我如果一开始调,孩子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习惯,认为最后一排的人是怎样的?最后一排就意味着被放弃,意味着老师不喜欢,所以他们没有人想坐最后一排,没有人愿意去坐。我们讲「道而弗牵」,不是去把他强制,因为我要强制也可以,我是班主任。强制下来的结果,孩子一定会很怨,他会很讨厌老师,产生对立。

  所以,我是先给他们「理服人,方无言」。我就跟他们讲,我说我们每个孩子要有仁爱心,仁爱心什么时候做?任何时候都可以做。我说我们如何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你可以去帮他辅导功课,但是你也可以把好的位置让给他,让他更认真的听课,这是一个角度。另外一个角度,我就跟小朋友讲,坐在最后一排的孩子是老师最信任的同学。为什么?因为你离老师很远,老师相信你,才会把你放到最远的地方,说明你有自学的能力,你有自制的能力,你是老师的好助手。并且你在最后一排,也是做出最好的榜样。所以老师一定会挑最让老师放心的同学才会坐到最后一排。当时把这个观念转过来,有同学就主动要求到最后去,把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换到前排。我们这样一换位子,不仅同学没有生气,反而他们还非常的高兴。

  另外我又遇到一次做清洁,班上的同学不愿意做。我不知道我们的老师有没有遇到,他们不愿意做清洁。我就想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一了解,是因为以前的老师说,今天不乖的同学,就要把他留下来罚做清洁。做清洁是好事还是坏事?孩子觉得做清洁是坏事,我为什么要做?我都很乖,你不要罚我。后来我就跟他们讲,做清洁是用我们的体力来服务班级、服务老师,这是个积福的机会,积累自己的福分,积累自己的福报。我说从今天开始,做清洁是奖励才能做;你没有做好,没有资格为大家服务。从那以后,孩子对清洁的态度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后来我到班上去,每天本来是一日三扫除,他们连一次都不会做,后来我就看到,只要是这一组的孩子做清洁,老早就跑到学校去。包括大扫除才会擦的玻璃,每天都擦,擦得乐此不疲,每天都在擦,每天做清洁做得很干净。当然这个过程我们也要不断的去鼓励,就是「强而弗抑则易」,每天都去鼓励孩子做得好的部分。比如说我到了教室,我就会大大的赞叹,我说从来老师没有看到有人把桌子擦得这么亮。那个擦桌子的孩子就很高兴,然后就吸一口气,就深怕别人不知道是他擦的,下一次擦得更努力,更是很卖力的在做。所以我们讲其实人与人一样的。

  我们老师讲到杨老师她的夫妇关系相处得非常好。她的先生买菜回家,杨老师就会讲什么?老师会说:来就来嘛,还这么客气,带这么多东西。他先生很高兴,下次再买。但是我们有的太太拿过菜就会问,你在哪里买的?多少钱?你都不会买,还跑去买什么?所以我们就会看到,这个时候一定要记住,价格不等于价值。哪怕买得很贵,但是它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因为是代表先生对太太的关爱。杨老师的先生,如果帮杨老师沏茶或者切水果,老师吃了水果就会讲一句话:怎么有人把水果切得这么甜!然后她先生就会说:等着,我再去给你切。泡一杯茶,喝完以后老师就会说:怎么会有人把茶沏得这么香!她先生每天就干活干得乐此不疲。所以,其实人的累都累在心上,当我们好话一句,真的是做牛做马都愿意,还做得心甘情愿,做得无怨无悔,做得全身是力气。所以一句好话出去,就可以让氛围改变。

  教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常常骂他,批评他,造成的就是对立,孩子很难过。我们常常去启发他,鼓励他,这个孩子他的力量、潜能就会被开发出来。所以我们「多说鼓励的话,少说批评的话」,鼓励带来的是激发潜能,而批评只是造成隔阂、造成伤害。我们感受到这些孩子往往都不是不好教,我在这个过程经常会想办法,如何鼓励孩子承担责任,我们讲「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我们班上有些孩子,写作业很困难,甚至有人不写作业。我当时遇到一个男孩儿,他已经一年没写作业了。一年没写作业,他的老师跟我讲,你要守着他,他就做一下;你只要离开他,他就不写。我就在想怎么办?其实每个孩子,我骂他一顿也行,守着他也可以,但是却不是发自内心,他不是内在的,不是长久的办法。

  后来我们在想,「强而弗抑则易」,鼓励孩子承担责任。没有一个小朋友不愿意学好,每个孩子都想为人服务,我们有没有把机会给他?所以我就在班上成立了一个批阅小组,批阅小组的任务就是批改作业,批改全班的作业。因为当时确实作业也很多,学校自己规定,语文就有八样作业,每一样再乘以七十四份,我每天就被埋在作业堆里面。我每天用钢笔改作业,打红墨水要打三次,一天用完,我从来没有写过那么多字。但是当时在一个乡下的学校,因为他邀请我去代课,所以我们也只能入乡随俗,他们学校既然有这样的规定,我们要遵守。所以就只能每天一见到作业就开始改,另外我们仍然是要想办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提升孩子的能力。所以,让这些小朋友成立批阅小组,负责批改抄写的作业。

  这些批阅小组的成员到底选怎样的孩子?请问各位老师。我第一个想法是选全班最好的,因为他们可以来帮老师做小助手。后来我想不对,我要把这个机会留给更多更需要关注的孩子,因为他们已经被遗弃得太久了。教育不是淘汰人,也不是选拔人,而是成就每一个来到身边的人,我们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去想这样的办法。我就让班上其实是成绩最落后的,还有这个不写作业的,组成这样的批阅小组。当时全班同学很奇怪,我也没有去过多的讲,我说我相信他们能够做好。工作也不可以给他过高的工作,只是让他们批改抄写的作业。因为他们现在最需要提升的是基础的这样的能力,他们基础的东西很多都还不会。

  所以我就在全班就讲,上完课我就会说,批改小组的成员开会。我是用开会,其实实质是干什么?实际是补习。为什么?我把他们叫过来开会,就跟他们讲什么?一个字一个字跟他们讲,这个字你们要注意怎么改,容易错在哪里,这个字最容易多写一划,这个字最容易少写一划,你们要注意改,可能你的本子里面就有人写错。跟他们讲完,仍然讲同样的内容,心境不一样,接受的状态会完全不一样。一个孩子如果我们把他叫过来说,你快过来我要给你补习,我跟他讲,你记住,这个字不可以写错,这样的心境的接受,还是我们提起孩子的责任,给他信心,给他鼓励。我会跟他讲,你要注意,批改同学的作业的时候,他可能会错,你要注意给他改出来,你要负责任。

  结果我发现这些孩子异常的专注,非常专心的听。从那以后,他们很少再写错别字,因为他们要把标准的字写在这个同学写错的旁边,他要写一个范例的字。而且我发现更有意思的是他写的这个字比他自己写作业还要恭敬,还要认真。为什么?因为他有这一分责任心。所以那个不写作业的孩子,那天我就觉得很有趣,中午都加班在改作业。而且他写的字,因为他改了以后,同学有错,他会把它写在旁边,他写的字其实比他自己写作业还要多。但是他不觉得累,也不觉得难,为什么?都是因为有这样一分承担,有老师对他的信任。所以我发现,孩子不是教不好,关键是我们在心里有没有把这个孩子已经淘汰了。不是淘汰人,不是说把他遗弃叫淘汰。当我们心里有个念头说,这个孩子就是不行,我们已经在淘汰他了,他已经能够感受到老师不爱我了。所以我们有这样的心境,真的是可以成就每一个孩子。

  我让他把这个作业批改完,还有锻炼他的能力,我就要请这个小朋友拿着本子去找这个同学,把错要改正过来。你拿本子过去,就可以教孩子与人应对的态度。我就跟他讲,你一定要双手拿作业本过去,并且跟他说,我发现了你的一点小小的过失,小小的错误,你可不可以把它改一下。接本子的同学我们也要教,要让他双手接过来,并且跟这个同学说,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你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们在全班先要演练,练完以后这些孩子就可以去做。然后不断的发现了不会,继续让他们练。结果就发现这些很多其它的孩子,对这些落后的孩子的眼光就开始发生变化,他不会再去歧视班上的同学;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专注在我如何做好自己,如何有礼貌的待人。所以班级的风气就会转变过来,这是「强而弗抑」。

  还有「开而弗达」。「强而弗抑则易」就是鼓励孩子,这件事情会变得容易,很容易,「开而弗达」,「开而弗达」是指把这个过程给孩子做一些启发,而不是直接把结果灌给孩子,不是直接灌的。比如说那天有个孩子就写,我把这篇日记读一下。他说今天中午我和奶奶吃过饭,有人喊奶奶去打麻将,三缺一。奶奶叫我快点吃,因为饭太烫,我就吃得慢。奶奶说我给你五毛钱,你帮我洗碗。我说我才不干,除非你给我一块钱我才干。奶奶拿出一块钱就走了。他说过后我觉得我有点过分,老师,你觉得呢?他跟我写,老师我觉得有点过分。你看这个孩子他觉得已经感受到他有点过分了。我们这个时候,「开而弗达」,我们如果直接告诉他,我们可以骂他一顿,可以跟他说你这个做法是完全不对的,然后点点点,可以跟他讲很多。但是这样的话,孩子接受到的可能有限。当时我就跟他讲,我跟他问了几个问题,我跟他写道,我说父母给我们生命要多少钱?奶奶从小把我们养大,我们给了奶奶多少钱?父母从来没有给我们要过钱,母子的情义用物质交换的吗?父母、奶奶给我们的付出,用钱能算得清楚的吗?我还跟他讲了个故事。就是在这些过程当中让孩子深入的去思考,而不是只给他一个答案而已,让他从心地上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时跟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自己长大了,修了一栋房子,要让父母搬出去住,不给父母在家里住,这个父亲就很难过。当时村里有个长者,就跟这个年轻人讲,他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他说妈妈十月怀胎把你生下来,你有没有给过你的母亲十月的房租?有没有给过?结果这个年轻人一听,就突然明白长者的意思。我们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现在居然要父母给钱,那是大不孝。现在的孩子因为受了很多的习染,他已经不太明白到底我跟父母是怎样的关系。我们跟孩子讲,父子有亲那是天性,儿子就要孝顺父亲,无条件的,不管父亲怎样都要孝顺。父亲关爱孩子,这也是出于天性,他不是哪个法律规定的说父亲要爱孩子,不是。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母亲和父亲就会非常发自内心,天然流露的就是爱自己的孩子,不是别人规定的。一个孩子从小他会在妈妈的怀里觉得很安全,这也是出于天性。

  为什么之后孩子会跟父母距离愈来愈远?其实原因就只有一点,人不学,不知道。因为从小我们没有教,没有教对的,他都学错的。他学到的就是用利害与人相处,学到的就是跟人谈价格,他学的都是这些。如果我们从小教给孩子恩义、道义、情义的人生观,孩子愈大,他对父母的感恩是愈浓愈厚。我们跟这个孩子一讲,孩子后来就跟我写,他说老师,我错了,我不应该找奶奶要钱。当时我跟同学们讲,不是我们帮父母做家务活,这点要弄清楚。是谁在帮谁?是父母帮我们做了很多,那是我们应该做的。所以跟孩子讲,为什么?因为我们力气还小,做不了,爸爸妈妈帮我们做。现在我们有手了,长大了,力气也够了,我们就要接过来自己做,让父母做那是你的不孝。把这个观念告诉孩子,他就能生起惭愧心。

  另外还有个孩子他写到,他说我的奶奶回家,我体会到奶奶每天中午睡午觉都给我搧扇子。他说我今天睡了一觉醒来的时候,看着奶奶还在摇扇子,他说我心里一酸,抱着奶奶就哭起来。其实你看如果没有教,奶奶搧扇子的动作做了好多年,孩子没感觉。但是这一次我们有讲到孝道,孩子就能够心变得更柔软,去体会周围人的付出。他说我看到奶奶的脸上汗顺着流下来,我身上一点汗都没有,他说我很难过,我抱着奶奶哭起来。然后他讲一句话,他说我在心里下定决心,奶奶我一定,等我长大以后,我要孝顺你,给你买一栋别墅。

  好,我们来看看他这句话,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孩子的孝心已经起来了,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他知不知道怎样行孝?当时我就跟他讲,我把这篇日记拿出来全班讨论,因为「开而弗达则思」,让孩子自己思考,我不会把答案直接告诉他。我就跟他讲,全班讨论,我们一念完日记,我就问小朋友有没有什么体会。当时孩子自己讲的,他们说老师,孝顺父母不一定要等到长大以后。当下可不可以?可以!「身有伤,贻亲忧」,你保护好身体,就在孝顺父母;「德有伤,贻亲羞」,你把自己的德行提高,你就在孝顺父母;「亲所好,力为具」,妈妈希望我们学习好,我们把学习搞好,就在孝顺父母;「冠必正,钮必结」,你把自己的形象注意好,都在孝顺父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9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一定要等长大以后才叫孝。

  另外还有同学也提到,他说孝顺奶奶不一定要买别墅。跟孩子这样讲他听不懂,我跟他们做了一个比方,在开导孩子的时候,我常常跟他们打比方。我说比如说你长大了,赚了很多钱,你买了一栋豪华别墅给你的奶奶。但是别墅里面只住着你的奶奶,你还在外面赚钱,没有一个人陪在奶奶身边,我说这叫孝顺吗?奶奶会快乐吗?孩子一下子就能体会,孝顺不是用钱去达到的,父母可能不需要我们给他很多钱。但是你看这样的观念,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他都觉得用钱就可以行孝,不是这样的。我跟孩子讲,「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个昨天有讲吧?养父母的智慧,养父母的志向,你才是真正的行孝。

  那天我们在来马来西亚的飞机上遇到一位长者,我们跟他聊起来教孩子孝道,他说是,一定要教。然后他突然就问我一句,他说但是老师,你们在四处讲课,没有陪在父母身边,你们如何行孝?我当时就跟他讲,我说行孝有很多种。养父母的身体,像我的母亲现在身体也很健康,而且我的母亲也在文化中心服务,也在带一些孩子。在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都在落实《弟子规》,「事诸父,如事父」,所以我觉得非常放心。因为我的母亲,所有的老师都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她非常的关怀。「养父母之心」,我跟他讲,我说我的母亲的愿望是什么?她希望我们一个孩子,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要把这个生命用在最有意义的地方,我们才不会白白的活这一次,白白的当一回人。我说我的母亲也在学习传统文化,她最希望的是能够有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到这么好的文化,我现在在做这样的事情,我相信我的母亲会非常的快乐。我说这就是在行孝。所以当时我就跟这个老师讲,行孝的意义其实不是一个狭隘的观念。

  我在离开这些孩子的时候,小朋友都非常的留恋。最后我跟他们沟通,我跟他们讲,什么叫真正的跟老师学习?跟老师学习,不一定是跟在老师的身边才叫跟老师学。我也跟他们做个比方,我说比如你每天跟着肖老师,每天见面,但是老师的话你一句都不做,你在跟老师学吗?即使我们近在咫尺,但是我们已经远在天涯了。所以,人与人的距离不在于空间的距离,而在于心与心的距离。我说即使老师在外地,跟你在空间上隔了很远,但是我知道你正在力行《弟子规》,正在力行老师的教导,老师一想起来就会非常的快乐。甚至我跟他讲,你时时都记着老师的教导,老师的话都没有离开过你的心,老师离你还远吗?所以真正的恭敬老师,真正跟老师学,不是买东西送给老师,不是这样。而是听老师的话,把老师说的每一句都做到,你就在跟老师学习,这是最彻底的学习。

  我在离开这个小学的时候,孩子们写了很多的信给我。当时有的同学也很有意思,我跟大家分享几篇。这个孩子写到,他说「亲爱的肖老师,我是第一次当您的学生,觉得给你的脸抹了黑,我没有做到学生的职责。我的字可以表示出我的心态,我的字愈丑就表示我对您不恭敬,你对我非常好,而我却一次次的让您生气。我和你相遇是一生中的缘分,但是我却没有珍惜这个缘分。因为我一次一次的向您说要辞职,而您却笑着对我说努力、加油,一定可以成功。现在我的组员回来了,还多了几个组员。」这是当时我们一个小组的组长,因为他跟我提出好几次要辞职,本来他的字写得很好,但是有一段时间写得不好,所以我每次跟他批注,都说希望你把字写好。结果这个孩子最后他是这样子来写,还画了一颗心,这个是复印的。

  这边还有一个小朋友写,他说「老师,您好,听说您要走了,班上同学都舍不得您走。只要你不走,我什么都答应你。老师,你走了,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来教我们?你走了,就没有人教全班的同学怎样走我们的人生,怎样孝顺父母,怎样恭敬老师。全班的同学听都还没听够,如果您这样的走了,我们人生的路就断了。老师,我希望您别走,您还有很多话没对我们说。」他接着第二段,提起理智。「但是人不能自私,老师,全班同学真诚的求您别走,但是您想走就走吧!我想送最后一句话给您,因为您对我们全班同学的恩德太大了,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母,请老师批准。」这也是一个孩子。

  还有一个小朋友,信很多,他也写了一封,我也给大家读一下。这个孩子他在第一次的学习当中,写的第一封信是说,我的人生志向就是要吃遍天下的美食,他说我终于知道我要吃遍美食。但是经过四个月的学习,这个孩子的这封信他是这样写的。他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写信给您,看着您要走的时候,我有点舍不得。但是您是去拯救别人的心,我不得不放下我的一己私心,为别人着想,我会永远记住我有一位这样的老师。我就像小雨点,滴进大海的怀抱;我就像天空中的星星,而您却是宽阔的天空;我就像小草,而您像绿草的大地;您像一位清洁马路的工人,我就像一个垃圾。是您救了我这个小小的心灵,让我恢复了自信,您那慈爱的脸每天向我微笑,给我们阳光,给我温暖。谢谢您出现在我的生命中,您像天使,当我和坏习惯开战的时候,是您鼓励我,让我去战胜它。今天您却要离开我了,我很伤心,但同时也开心,因为您是去拯救下一个我,不让他们陷入危险中。我在这里向您祝福,您能拯救一个又一个下一个我,不让他们像我以前那样,让他们也快乐、自信和勇敢,并为别人服务,舍己为人,别人有什么需要,我们尽力帮助他们。我会将您给我们的智慧给别人,为中国出力,为您出力。我希望我们一起打倒坏习惯,把经典传播下去,老师,行吗?我会做到更好,我会尽我自己的全力去为别人服务,完成经典,请您别担心我。学生傅青云,2007年6月28日。」

  这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写的文章,如果我们要给他打分,请问各位老师,这篇作文能得多少分?所以我们讲,一个孩子德行的提高,一定能够让他的成绩也能变得很好。我们当时班上在造句,「即使…也」,班上的孩子的句子是这样,他说「一个人即使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母亲的心田」。我们有听过这样的句子吗?没有学习传统文化,孩子写的句子都是怎样的?所以我们感受到,我们带给孩子的一定是他终身受益的东西。

  在最后我想跟各位老师也分享一篇,因为当时我在小朋友写完这些信件的时候,我也给他们回了一封信。我跟小朋友写这封信的时候,感觉到就像在写遗嘱,终于体会一个长者写遗嘱的心境,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各位小朋友,大家好!我想现在你们应该已经拿到成绩单了,此刻是真正的考试」,因为当时我提前离开了这些孩子,「当你看到每个分数的时候,你当下是怎样的心境?骄傲、失落、害怕,还是难过?还是当下提起理智,找出原因,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孩子们,人生的路上会有花儿的微笑,也会有风雨的洗礼,有喜悦也会有痛苦,但这都是一时而已。能突破,能熬过,就能更上一层楼,就能开阔人生更高旷的视野,所以学会忍耐,就能透出人生的芬芳。乌云总会过去,太阳依然遍洒灿烂的光芒。上等学子能经受所有的折磨,忍耐上进,老师相信大家都是好学生,都是上等学子,一定可以经受每一次的考验与历练。人与人的缘分很微妙,跟各位同学虽然只是相处了一个学期,短暂却无比珍贵。这分缘分很难得,老师感到快乐和幸福。这分快乐来自于我们班的每个孩子,每一个都是不可取代的。因为你们都是那么善良、纯净,正是《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颗本善的心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所以各位同学一定要保持,要护着这颗心,一辈子不要改变。」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幸运。因为我们的祖先念念都想着后代子孙,他们把人生最宝贵的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希望后代的子孙不要再走人生的弯路。而这些智慧的典籍就摆在我们面前,可以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所以我们要毫不犹豫的捧起来,满怀感恩的拜读、力行。面对每一部经典,就像面对一位五千岁的老人,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教导,指明人生的方向,驶向幸福的彼岸。世界上有多少人,因为没有智慧的指引而痛苦不堪,所以我们不仅自己要学习,还要帮助更多还在痛苦中的人。老师虽然离开大家,但心却不会离开,只要孩子们记得老师的叮嘱,在家力行《弟子规》,老师就在你的身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开启宝藏的钥匙就是孝顺和恭敬,百善孝为先,孝是百善之首。所以我们从孝亲尊师开始,打开智慧之门,圆满我们的人生,并成就周围的每一个人。最后祝愿每个孩子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当时我在写完这封信,同时还给孩子们洗了一张照片,把最多的这些经典的教导写在照片的后面。我希望他们拿起一张照片的时候,想起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我们古圣先贤的经典。所以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我自己体会最深的就是,人生没有那么难。其实我所受益的这些经典是老师教给我的,所以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它带给更多的人。人生的价值其实没有那么多,就是四个字,「知恩报恩」而已。

  好,今天上午的分享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各位老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0 01:09 , Processed in 0.260522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