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64|回复: 0

[其它] [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二十九)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思考研究、想像思惟、意识妄心、起心动念。但要一心信乐、欣慕极乐、厌离娑婆、恳切的愿生西方、要见弥陀、持名念佛,念念相续、句句分明,唯此一念,更无二念,以此自觉觉他,每个字每一句心想的清楚、口念得清楚、耳听得清楚,照得清楚、照得明白、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用心如镜,舍识用根。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二十九)


法句经讲记(二十九)
释传道主讲
〈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3.彼乱已整 守以慈仁 
见怒能忍 是为梵行
彼,音(鄙)pi2边己切
梵,音(范)hoan7喜倦切
行,音(幸)heng7喜竞切
「彼」,指我们的内心。内心的散动恼「乱」,因为依照佛说诸定法而修习,「已」得调伏「整」治而能专一。然而只是没有杂念、不胡思乱想,在佛法的修学是并不足够的;平正专一的心,还要「守以慈仁」──以慈悲心自持,进修慧学。悲智兼习,才能于顺境中,不迷失自己,不忘失自己求成佛道的究极理想;而于逆境中,也才能不因被(「见」,被之意)环境与众生逼迫恼害,横生愠「怒」而「能」安「忍」坚定地向目标前行。如「是」之修行,始能成就清净「梵行」。
要调治我们的散乱心,不难;只要按照佛陀及祖师大德所说的方法,次第修习,循序渐进,浅者也可达到精神专一而暂伏烦恼。慈悲自己的亲人友朋,以及与自己没有利害冲突,或者比自己不幸的人,也不是太难;只要本乎人性中原有的爱与同情,再怎么悭吝之人,也可多少成就一些利他行。所以,偈中所说的「彼乱已整,守以慈仁」,就某种层次而言,是并不太难的;但要做到「见怒能忍」,就十分不易了!不单「见怒能忍」,而还能慈悲宽容加害自己的怨敌,那是难中之难!
『受人损害时,会引起瞋忿的反应,取敌视、反抗、报复的行动,这确是凡夫的本性。』1一般人遭逢逆境,不是否定外来的一切,自觉委屈、无辜和不被了解;就是妄自菲薄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无可取。身处横逆而能跳脱忿恨不平……等等的被害情境,那非透过佛法的智慧,来深观缘起不可。藉由如实正观世间因缘的聚合离散,及其所以成、所以毁的条件因素,抽离自我中心的观点,换个角度与立场去看待同样的人、事、物,一切自当从此改观!
人生世间,尽多是缺陷苦迫,而这些缺陷苦迫,又有一大部分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倾轧诤斗。为何而诤?古贤有云:『名利之所在,乃众人所必争。』佛陀则更切中地指出:『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诤。彼既如是共斗诤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杖转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掷,或以杖打、刀斫。……』2所以诤什么,不是重点;重点是:只要自我爱、见不断,凡夫的世界里,就什么都可以诤!
假使我们得以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是来自我们本身,而非外在的一切;纵使将别人打倒,都不能就此而成立自己。那,又何须诤?只是,众生多数时候是愚迷的,总要将一切牢牢地抓在手中,才感到安全;而从不问:有什么,是可以紧紧抓住而不变易的?这所以,诤成了人世间的常态。尽管你不想卷入它,都不能免于被那荡漾的余波所震。
当面对他人无情的诽毁、挑拨、排挤、激恼时,我们要不要忍?当面对他人异样的眼神、异样的脸色、异样的态度时,我们要不要忍?当我们的善心善意、克己为人,却换来他人的冷漠和质疑时,我们要不要忍?如果你认为:『我必须忍受这屈辱』,那这口气可能就难以下咽了!即使勉强吞下,大概也会严重的内伤!
印顺导师解释说:『忍是意志坚定,经得起打击,受得了磨难,不问怎样艰苦,都能保持自己,不受外来的影响,而改变宗旨,或者引生罪过。』3面对挫折,能够不瞋、不恼、不忧、不忿,而安心、坚定、一如平常地克尽己分,这般的忍,是多么高贵而令人深心向往的德行呢!
一般凡夫总喜好批评人、议论人,而害怕受到批评、议论──不管是善心或者恶意。我们何不试着改变这样的心态,借着别人的批评、议论,虚心的检视自己的动机是否纯良?自己的方法是否偏差?到底自己在哪个环节出了错,才引起别人的疑虑和误解?先把问题的症结找出来,再将属于自己的部分加以修正。如果问题是出在别人,那就把别人的问题还给他,不再让它困恼自己!
『要知自身的失败,决不单是为了他人的损害破坏,主要还在自身的不健全。换言之,自己才能损害自己。……眼前的受损害,受冤曲,在自己如法的进修中,没有不被了解而恢复的。唯有自己不向上,到死而德业无成,才是可忧虑的。依佛法,不要说一日之患,就是一生的冤抑,屈辱,牺牲,在无量的生死过程中,这算得什么?唯有不能趣向佛道,永远在生死中头出头没,才是可悲哀呢!所以不应该瞋忿报复,而应该安忍。而且,向怨敌瞋忿报复,并不就是恢复已受的损害。』4
所以,有什么好诤,有什么好不平的?自己真诚为法、为众生所付出的一切,并不因为别人的否定、质疑、曲解而有损啊!如果别人中伤得了我们,那表示自己还不够圆满,还不够健全;对于这样充满缺陷而不能满足众生要求的自己,只有深深的感到惭愧和抱歉!因为深知自己始终不可能合于别人的理想,一如别人也始终不可能合于自己的理想,因此,愿意放弃对别人的要求,转而要求自己。不是要求自己达成别人的理想,而是要求自己达成自己的理想,要求自己作自己理想中的人。
「见怒能忍」,别人之怒,如果是来自彼此理想的不能相合,理念、心性的迥然别异,那自己甘心接受一切的非议,也甘心接受一切的陶炼!别人之怒,如果是缘于自己言行、态度上的伤害,那自己甘心为自己所犯的错付出代价,也真心愿意从此修正自己的疏失!别人之怒,如果是由于对自己的误解,那自己甘心等候时间来证明一切,也乐意把握因缘来自我表白。不因此而怨天尤人,也不因此而愤世嫉俗;不因此而自欺欺人,也不因此而萎靡退怯;而只是一次又一次坦诚的面对问题、面对批评,一次又一次勇敢的面对自己、检视自己。自己要不要刻意去忍?不,自己只是透过别人之怒来认识自己、认识对方,也认识自己所处的世间;自己只是透过别人之怒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也不断地增上!
4.至诚安徐 口无粗言
不瞋彼所 是谓梵行
徐,音(词)su5时渠切
口,音(苦)kho2去古切
麤,音(粗)chho1出姑切
瞋,音(亲)chhin1出巾切
彼,音(鄙)pi2边己切
梵,音(范)hoan7喜倦切
行,音(幸)heng7喜竞切
内心「至诚」恳到,身行「安」和稳重(「徐」,稳重、温和之意),「口」不说「粗」恶的「言」词以伤人。对于他人(「彼」)「所」有的一切知识、能力、成就、功德等,「不」生「瞋」忿嫉恨,而能安于戒定慧的熏修,以清净自己的身语意行,如「是」修行,终得成就而「谓」之清净「梵行」。
身语的发动,来自我们内心的意业;内心有好有恶,才发为言语身行来表达。虽然各人所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所喜好者表现出来的欢喜踊跃,大抵没有太大的差异;然而对于所恶者──不管他厌恶的理由为何,各人的表达就大相径庭了!甚且,表达愤怒不满的方式,还攸关各人的涵养与修为。
所谓盛怒之下无真理,因为彼时怒焰高张,事实如何是很难看得清楚了,脑海中唯一浮现的,大概就是宣泄自己的怒气,而且是极尽所能,将所有粗恶的言词全骂出来,将所有憎恶的表情全摆在脸上,唯恐这世上少一个人知道他在发脾气、他受委屈似的,后果如何,当然是在所不计了!
我们可曾问过自己:真的有必要如此来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吗?我们可曾问过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重施故技,问题可有了改善?事情可得到了解决?如果我们的情绪只让问题变得更棘手、更复杂,更难以解决,那何不尝试作改变,而只一味任性而为?何不学学有效的表达,来共同解决问题,而甘心作那泡在羹汤中百年不变的汤匙?
如何在盛怒之下口无恶言;如何在怒火中烧之际,让自己的理智苏醒?这非得在平日痛下功夫,反省自己、调柔自心不可!首先,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瞋心一起,会引生如下的过恶:5
『一、坏色』:相信每个人都见识过别人发脾气的样子,但是大概从没见过自己怒气冲天的丑恶嘴脸;有幸一见,肯定不只退避三舍!林肯先生说:人过了四十岁,就要为自己的容貌负责。佛法则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6这不但说明了相由心生,而且心色(心理与生理)还是互相交感、相互影响的。所以时常发脾气、『格面昌』的人,在容貌上、气质上,终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变化,连身体都不容易健康。
『二、失辩』:瞋心一起,身上所有的感官就像管路不通似的,不仅思路不明晰,而且看也看不清楚、听也听不清楚,连话都不能说得明白。不管自己有没有道理,情绪一冲动起来,为自己辩白解释的能力肯定大打折扣。
『三、善士远离』:常起瞋恨的人,很难和他谈论什么事情,更别说是委以重任了!任何性格的养成都不是一日,而一旦习以成性,动不动就是这样表现出来,或者表面上别人不说,但不免是和我们逐渐疏远了。善士益友远离,这真是人生的一大损失呢!
『四、毁戒』: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7,瞋习重的人不但障碍别人向善,更为自己的修行设下重重层层的障碍。瞋忿一起,火烧功德林,好不容易修集的利他功德,全被摧毁不说,还可能因为一时的难忍,而犯下种种毁戒的恶行。
『五、堕落』:别庆幸自己只是小瞋、小恶,罪不至此,要知道积集小瞋、小恶,也是会由微小转广大,而令自己堕落恶趣的。与其日后追悔,何不痛定思痛,就此改变自己的瞋习呢!
瞋他既有上述的过恶,那我们该如何不起瞋心呢?或者,我们该先问问自己:为何而起瞋心?凡夫众生很可怜愍的,见别人比自己有才华、得人缘、受倚重(或许事实并不如此,只是他的主观认定),内心就会因嫉恨而生瞋;见别人的一切不如自己,又会因嫌恶而鄙视。真的!这眼高手低的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啊!因为眼里只看见自己,却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所以不免把自己的一切过分的昂扬,而其实极度的缺乏自信。因为自己眼里看不见别人的努力和付出,所以不免轻忽或否定别人努力的成果,这还是不能自我肯定的另一种投射!
如果我们能试着反其道而行,试着摆脱既有的思维,至诚谦卑地看待一切,迥异于从前所认定的事实,便会悄然浮现。将自心放宽平吧!你会发现这世界比原来美丽许多!让自心多一分虔敬和尊重吧!你会发现别人比自己原来认识的要可敬许多!而自己的人际关系也会比原来好许多!能够肯定自己,安心在自己的本分、本业上努力,心安身亦安。心地调柔,动身发语慈和安详,令人乐于亲近,无论做什么事都容易成就,那对于别人所成就的一切,自能见贤思齐而不生嫉恨,见不贤内自省,非但不生嫌恶,而更充满同情的慈悲,这便是本偈所要告诉我们的。
7.少欲好学 不惑于利 
仁而不犯 世上所称
惑,音(或)hek8喜极切
修学佛法的行者,时时刻刻对于衣食等资生物,在没有得到的时候,不妄希求多得,已获得的不嫌少、不嫌不好。能如此「少欲」知足,「好学」佛法,心心念念都在菩提心上转,就「不」会眩「惑于」名「利」、权位等的追逐。
修学佛法的行者,时时刻刻常怀慈悲「仁」恕之心,对于别人的烦恼苦痛,即能生起体谅与同情,「而不」会违背自己的本愿,侵「犯」损害他人;更不会在言词上予人难堪,在行为上予人伤害,在态度上予人敌视。这样的人,不但为「世上所称」誉,而且人人乐于与他亲近,领受他的化导。(待续)
【注释】:
1.印顺导师,《成佛之道》(新版增注本),页297。
2.《中阿含》卷二五《苦阴经》(大正1.585上)。
3.同注1,页295~296。
4.同注1,页297。
5.同注1,页298~299。
6.《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九(大正10.102上)。
7.《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九(大正10.258中),原句为「起一瞋心,则成就如是等百万障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0 07:13 , Processed in 0.148864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