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01|回复: 1

[噶玛天津仁波切]生命的皈依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8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噶玛天津仁波切]生命的皈依


生命的皈依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皈依是唯一的解脱之路;不皈依,就无法解脱。  
皈依乃「自我决定舍离一切痛苦」,且意谓着成为追随佛法、追随上师努力修行的人。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皈依都不具意义。
唯有完全臣服于上师的指导,才能进入当下的存在、进入生命的核心、进入生命的狂喜。
皈依有「外内密」三层次,分别是皈依佛法僧、皈依上师本尊护法、皈依自性法报化三身。
超越生死之钥
  处在相对的世界,有白天必然有晚上,有高必然有低,一切都是相互依赖而存在。增加、减少,其实是一体的。但我们一直向外追求,希望拥有更多财富或知识,却没有看到增加的背后,隐藏着福报减少等各种危机。因此人才会活得这么痛苦。很少有事能顺自己心意,人不断的争取、反抗、努力,却也在懈怠之中,为得失悲喜等纠葛对立所困。这些痛苦,它老老实实的存在于你的无知。因为无知,你从来没有真的用心看待每件事情存在的背后,只是很表面的认为,凡事都是「理所当然」,就像是死亡。人似乎常因死亡而伤心。果真如此,那么应该无时不刻都伤心,因为无时不刻都有人死亡。为何同一件事,死的是至亲好友,就伤心悲痛;死的是别人,则不为所动?因为你的伤心,是来自于你的自私、来自于你的认为。你的伤心不是来自于你的心。
  你一直都是生活在「心的外面」,从来不肯真正进入你的内心、你的存在。这就是轮回的开始,也就是无明。你不了解存在的光明,因为你抗拒他,不愿意进入到那个光明的境界之中,不能够了解「我为何在生命里面,却无法去认识生命、进入生命?」却一味浪费生命!如果你从来不肯真正去了解这些,无论你皈依了谁,都是无意义的,只是一种形式,或自我安慰罢了。
  你所要的皈依,如果不是真正为了要了解生命的实相真理,而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玩这种爱恨交错、拥有失落、美丽与哀愁之间的游戏(虽然自古很少有人玩腻而想要丢弃),那么皈依就一点意义也没有。喜欢玩轮回游戏,是因为无知、而且不够幸运,没人告诉他,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其实是可以超越的。你可以成为永恒,不再受制于生死的束缚。
  从佛陀为人类揭开生死奥秘的那一天开始,佛所说的每一句话,不都是为让世人超越生死束缚、迎向永恒的存在吗?这些话就是佛法。佛身虽已灭度,佛法却还在人间。有极少数乘愿再来的菩萨、以及在菩提道上精进的行者,由于悲愿,一世又一世,不断来到人间延续佛法。唯一目的,就是教导并带领世人迎向永恒。
  如今佛法未灭反盛,佛弟子愈来愈多,但是有多少是真正为了解脱生死而皈依学法?无论多少,只要有人愿意学习,教导弟子就是上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它不是责任或使命,我从来不认为弘扬佛法是我的责任,也从来没有任何使命感。我内心反而觉得它是一种游戏,一种跟弟子之间的游戏、在跟轮回玩耍的一种游戏。弟子存在于游戏之中,每一个人是那么专注的在舞台上扮演自己的角色,还乐此不疲。对这样的弟子,上师如何认真呢?如果上师是台下看戏的观众,他完全知道戏码是假的,那怎能扮演好观众的角色?台上演的是一出悲剧,台下却哈哈大笑,这戏还演得下去吗?(上师这段话,值得深思,隐喻着即真即幻的真谛。)
  演戏,要演得轻松自在、明明白白。接下来这出戏,戏码就是皈依。
决定舍离痛苦
   成为佛教徒必须皈依,未曾皈依就不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即不能入佛法大海,尝甘露妙味。纵然自能读解经典,但无上师引导,亦难尽知佛说之本意。皈依是唯一的解脱之路;不皈依,就无法解脱。这点非常重要!
  皈依就是「自我决定要舍离一切痛苦」。你们可能会反驳,因为你们从来不想要痛苦,为何上师说要「自我决定舍离一切痛苦」呢?因为你们的不要痛苦就是「不要舍离痛苦」(案:痛苦常被作为快乐看待,上师所说的痛苦,指的是世间的快乐。)换个角度,如果「不要痛苦」是存在的,那表示「痛苦」是存在的,所以才会有「不要」的成立。一旦你决定不要痛苦,即便它发生了,痛苦也不存在。痛苦不是来自于「那个让你痛苦的人事物」,而是来自于「你自己的大脑」,因为你的大脑有病。
  佛云众生皆有病,非指身体,是指大脑。什么是「我」?你自己所想出来的,那个就是我。例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其实答案就是你所想、所认定的社会。当人们看到闪烁的霓虹灯以为快乐时,那就是凡夫自以为是的净土,这对凡夫来说;笙歌达旦,饮食男女,是人生一大享受;对修行来说,有人认为温柔乡不异地狱门,是造业之处;但对已证得自性的觉者而言,「那里」就是「那里」,不是什么污秽或造业的地方。但有人主张,应视一切为净土,心净则一切净;然而视声色场所为净土,是对心境已净的人而说,可是你会对其中出卖色相的神女景仰朝拜吗?会欣赏前去买醉的人吗?我想一般人做不到,既然如此,又如何认定为净土?那不是自我欺瞒吗?各位,有净土就代表有秽土,这是心的认知。(案:净土一词原为佛教专有名词,在此上师将它作为凡人寻乐之处说。)
  就众生「病了的大脑」,如何建立正确的知见?究竟而言,就是不要给任何的知见。可是不给任何知见,却无法改变既有偏见的存在。所以一开始必先建立正确的知见,其目的在对治错误的知见;如果错误的知见不存在,那么正确的知见也不可留着。
依止上师
   譬如住饭店之前要登记,皈依上师好比柜台服务人员;上师所提供的最好服务,就是告诉弟子皈依的内涵。如果把皈依譬喻为生意往来,上师赐予弟子智慧,而弟子的付出,就是老实修行。也许你们手上都有好几张皈依证,但真正的皈依,在于你了解你的上师,明白你所要追随的上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皈依意谓着成为一个追随佛法、追随上师努力修行的人。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皈依都不具意义。
  对为师而言,皈依是非常神圣的。皈依弟子如同种子,为师把种子播植在一亩良田,深深祈祷,愿种子早日发芽开花结果。我不希望我们的皈依,好比将种子放到冰箱,永无开花之日;这是说皈依沦为仪式,弟子得到想要的,之后跟上师再也没有任何互动;即便有,也只是在你需要、有所求的时候才来。如果把上师看得这么廉价,那么上师就无法在弟子心中产生神圣性。弟子对上师抱持怎样的态度,关乎修行是否能有所成就。
  谈到上师的神圣性,上师是什么?上师只是一个普通的凡夫?一位出家人?是得道的高僧?还是一位证悟的菩萨?上师不是弟子所看见或认为的。身为弟子怎么有办法认定上师外显行为的甚深意涵呢?奈何弟子对上师的世俗认知却依然存在。你的上师如何,不过是你的认定,终究不是那个存在的上师。
  何以情人眼中出西施?即便丑陋,在热恋情人看来,竟貌如西施,那是彼此将爱与美投射在对方身上,所以眼中所见无一不美。那种气氛和认定,不是对方本来就有的。一旦投射不再,也许避之唯恐不及呢。同理,反之,弟子如果以俗眼凡心向上师投射,就见不到上师的尊贵与神圣,这是弟子的损失。
  再者,上师对弟子有如母般无条件的爱。
  情侣浓情蜜意的爱,其实是有条件的、占有的、甚至是丑陋的。当你发现你不再爱他、不再被爱、不能被爱、或不能爱他的时候,马上就心怀怨恨。所以爱只是外表,恨才是本质。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活在无明中,不知道爱隐藏着恨的本质。为什么爱隐藏着恨的本质?因为自私、占有。
  上师对弟子永远只有爱没有恨,因为上师的爱源自内心,纯粹只是爱,就像母亲照顾婴儿一样,只希望他好、赶快长大。在上师的心里眼中,弟子永远都像幼儿,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如果在我眼睛来看你们,哪天看到你长大了,那就表示我已经不再爱你了,因为你一点都不可爱,变得令人可敬。
皈依的因缘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生死轮回中流浪,寻寻觅觅过了一天,夜幕低垂时寻求栖身之处,一觉醒来又浪迹天涯。没人会带着昨夜的旅馆流浪,一向都只有拖着疲惫的身影踱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在沙漠绿洲中再度重逢,这不是第一次巧遇,因为过去若未曾有过善缘善因,现在就不会成熟善果,我们只是透过这一次重逢,再度成为一家人。
  佛法的可贵,在于你完全能够在自主自由的情况下选择,而欢喜信受奉行,应善加珍惜。所以皈依前,心里要如是思惟:「无量劫的过去早己远逝,从现在开始,我将再度进入佛法之门。我要为自己打开内心的那扇窗,让阳光照进来;那和煦的阳光就是上师,我愿接受阳光的温暖。窗的开启,不在太阳而在自己。此刻我心充满感恩与感念。感恩过去曾经相逢,感念过去种下善因,所以于今再度成为师徒。」
  真正的皈依,一次即可,不必遇到每位仁波切都皈依,可比结婚还神圣。当你们决定要成为我的弟子的时候,就要有心理准备,为师只会求全责备,不会多加赞美,因为赞美对弟子并无实质帮助。过去,没人真正愿意指出你的缺点,也没人愿意在你坠入地狱时,毫无畏惧跳下去拯救你。而今,皈依了,那人就是上师。这么一说,可能你会既期待又怕受伤害,但怀着结婚般喜悦的心情接受皈依是很重要的,不要看得太严肃,皈依是庄严的。此后你知道未来该如何走,绝对不再向世俗低头,否则受伤害的永远是自己。
  皈依,一定要发自于自己内心,因为了解佛法僧三宝的可贵,愿众生皆能成佛,为求菩提而向上师求皈依。所以在领受皈依之前,要三问自己「真的决定要皈依吗?」以确定不是受人鼓动、劝诱或强迫。如果你曾皈依其他法师座下,更该问自己,果真要皈依眼前这位上师吗?当三次答案都很肯定、毫无犹豫,那就是善果成熟的时候。
金刚乘的皈依
   金刚乘皈依的程序,分为前行与正行。前行的部份,皈依者,必须从自心生起皈依的心愿,以身口意皈依,而不是嘴巴或身体的皈依。曾有位仁兄也来参加皈依,他并无诚意,只是为了与寺方多层关系,建立做生意的人脉资源,而我们又不便拒绝。如法举行皈依,诵皈依文时他却闭口不念,之后跟人家说,「当时我心里想着我才不要」。这种皈依有什么意思?不过是身体来皈依而已,嘴巴和心没有皈依。更有不知哪来的错误观念,误以为皈依后就要完全听师父的,好像被控制了,所以有人说:「我不要皈依,可是闭关法会我要参加,好不好?」我说:「不皈依,你闭关做什么?」他说:「我心很烦,想关一关。」我说:「那关在家就好了,不用跑到佛寺嘛!」这种邪见完全扭曲皈依和闭关专修的神圣。
  做好完全信服的准备,就是圆满了皈依前行。
  首先向坛城诸本尊三顶礼,是为「身口意的皈依」,表示发乎己愿、出自内心求授皈依,且对依止上师已有相当认识。以身体向诸佛菩萨顶礼,可积聚皈依的资粮。其次向上师三顶礼求授皈依戒。行此六拜后,胡跪(曲右膝,跪左膝,即左膝着地),双手合十置于胸前,随上师念诵皈依文、发菩提心文,不能流于口诵,务必发乎至诚,深刻思惟涵意。「善知识请眷顾我,我某某即刻起,尽形寿,向二足尊佛陀我皈依,离贪执无上,正法我皈依,无上之圣众,僧宝我皈依。」之后上师曰「太诺」(意为「此乃方便简短的皈依」),弟子答「列朔」,意为「妙哉」。
  接着,弟子趋前,跪于上师左侧,上师垂问:「你愿意剪发吗?」弟子答「着啦」(我愿意)。上师即剪去弟子一小撮头发,象征效法佛陀当年为弟子剃度的威仪,但并非剃度。剃发更意味着剃除八万四千烦恼、以及对上师的无上供养—因为头是身之顶,发是头之上。接着赐予法名、授以皈依证、法衣、念珠等圣物,并为弟子讲授皈依戒律。剪发、赐法名是重要的皈依程序,但并不是念了皈依文、获得法名、剪了头发,就代表皈依。皈依并非求得庇护,或成为谁的弟子,皈依的意义远胜于此。真正皈依是畏惧轮回之苦,誓愿究竟成佛,如此的动机与发心才正确。而上师接受皈依,不仅要度弟子的身、还要度弟子的心。
  最后,上师向十方诸佛菩萨祈求,「愿皈依的佛子们,解脱胜利之幢永固,愿吾弟子成就无量寿命、此生持戒圆满并成就。愿吾弟子持戒无漏清净、持戒不生我慢、持戒万行,永追随诸佛行谊,受持普贤诸事业。持戒无垢、更清净、持戒不退转。愿吾弟子未来皆能身着三法衣、做大吉祥事。语出三藏大吉祥!意竟三学大吉祥!愿三宝加被我佛子,此生大吉祥!」皈依仪式圆满。
法名、法衣、念珠之象征意涵
   凡皈依弟子,都可亲自从为师手上领受皈依证、居士衣、念珠,这三种神圣的礼物分别代表三种重生。领受皈依证、法衣、念珠时,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如同手捧摩尼宝,放入自己心中;其实从上师手中接捧任何东西都应如此,代表圆满受持。
第一、赐予皈依证和法名,代表「心」的重生。
  无论姓啥名谁,皈依后得到法名,就代表你的过去已然死亡、消灭、清净,而获得新生。(如何清净?唯有消灭才得以清净、而消灭的意思就是死亡)所以毋需再回忆过往,此乃皈依法名之功德。至于字辈,只是一种传承延续,不代表早皈依晚皈依有何差别,皈依先后不是问题,真正肯修才重要。十年前皈依,却都不修,突然跑来问仁波切还认得你吗?「不认得,你是谁?」「我是你的皈依弟子,怎么可以不认得我呢?」为师道:「请问你多久没来了?」「大概七、八年了。」那怎么可能嘛?
  在我们藏传佛教噶玛噶居寺的皈依证上,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及DB法王圣像。皈依证等于佛教的身份证,要善加收藏。将来此生因果业报受尽,什么都带不走,皈依证带得走。在无常来临之前,若没把握修证有所成就,那么在中阴身的时候,一定要牢牢记住,若不幸到地狱,地藏王菩萨问来者何人?可别傻傻的说「我是陈阿三」,一定要说出自己的法名「噶玛某某某」(本传承法名),切记!这非常重要。
第二、赐予在家居士戒衣,代表「身」的重生。
  出家众与在家众法衣不同,出家众着枣红色;在家众法衣两边红中间白,象征行事不离中道,不执着两边、不执着是非;没有对与不对,只有伤害与不伤害—不要去伤害任何人。再者,红色是血液的颜色、生命的颜色,象征「慈悲」;慈悲也是代表智慧,最高的智慧就是慈悲。白色象征行事的方便,所以红白法衣,象征永不离慈悲与方便。总之,弟子们一定要学中道、行中道、以慈悲方便做佛事。
  上师授予弟子在家居士服,象征赐予身的重生,而它发生在自己的子宫内。子宫,是蕴育佛性的保护网所依处。所以男人也有「子宫」,不要把子宫唯独与女性做联想,或谈到子宫就觉得有点骯脏。从此,你应学习重新认识身体,不再被身体所操控,进而妥善运用之。诸佛都在拥有身体的时候证悟,所以身体就是道场,历代禅师语录也不断揭示:「此身即是道场,此身即是菩提。」发现身体的重要与奥秘,是修行一大课题。
  人从开始学会如何穿衣服挑衣服开始,道德观就像枷锁紧套在脖子,视裸体为羞耻、骯脏、不道德。但却又经常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常带着深沈的疑惑迷思,在欲望的流沙中不断挣扎,奈何每抵抗就下陷一寸,愈陷愈深,直到老死那一刻,还是如此。如果不懂得让自己重生,那么不管穿什么衣服,永远是在包装,自欺欺人。
  许多人都是为身体而存在,深怕老化不断保养,为增强体貌魅力耗费精神,从未曾真正看待身体。肚子饿了,人们会说「我饿了」、或「我的肚子饿了」。那么到底是「你」饿了?还是「你的肚子」饿了?「肚子饿」发生在里面,但食物是外在的,如何能以外在的东西,来满足、消除、平衡内在的空虚、饥饿、缺憾呢?当外在食物进入体内,一定是发生什么作用,所以饥饿才消失。或许有人窃笑,「脑筋有问题,简单的东西讲得如此复杂」不对!这一定要探讨,若不了解身体,如何从中解脱?百分之九十九的烦恼,都来自身体。人们只是接受身体的指令,而从未真正支配过身体。
  父精母血结合,经子宫孕育,即长成人身。每个脸孔永远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两个耳朵;然而我们却无法找到完全相似的五官,即便是双胞胎。如此身体是不是很神奇呢?不只神奇,还充满秘密。科学家也从DNA试图探索,他们认为身体就是生命、生命就是身体。其实关于生的秘密,三乘佛教之中,唯独金刚乘密续谈得最彻底,而且对身体能量的升华转化,有相当殊胜的教授。日后为师必然会在众多弟子中,挑选具根基者,适时教授有关密续的精华。
  每人对身体的观感认知各异。某些人有洁癖、某些流浪汉不弄脏就睡不着,大家对自己的身体,都有独特的见解与对待方式,所以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习密续。有人觉得修苦行让自己又饥又饿很好;若藉由苦修,能见心的自性才有用。如果只是折磨自己,则徒劳无功。但大部份的人都不会笨到折磨自己,只会纵情享乐。而在放纵之中,如何让「自己的存在」、让「自己的能量」能够提升?这就是密续的秘密。其实密续讲的就是「生的能量」--指导行者如何让能量提升、攀越心灵的喜马拉雅山。攀峰至顶,它就开花,一开花就称之为「觉悟成佛」。所以几乎所有佛像底座都安置莲花为象征;但真正的莲花绽放是在顶轮、而不在下面。
第三、赐予念珠,代表「语」的重生。
  一百零八颗念珠,是由两股金刚线穿绕而成,两端会合处,有形似葫芦的珠首,分上下两部份:上面代表佛父(上乐金刚),下面代表佛母(金刚亥母),两者合一即佛父佛母无二,整体为佛父佛母双运本尊的象征。两股金刚线,代表两种菩提心—「俗义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一百零八颗念珠,则象征五十一心所,同时也代表慈悲心、菩提心;每颗念珠也代表一尊佛,当证得菩提时,心就会消融于菩提,只有菩提,只有「觉」的存在,心只有清净、没有心。(所以「清净心」只是方便说。)清净就是本尊,本尊即是清净。也可以说,一百零八颗念珠代表佛已经加持你的心转为清净,所以每颗菩提子都代表智慧。
  念珠已经过上师特别加持,同时系有上师的法照,表示要弟子时时刻刻与上师保持相通。所以这串念珠具有加持、祝福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我们彼此相认的信物。念珠的作用,在于辅助用功摄心,持诵佛号真言时,一句一拨。念珠经常用,久之绳线可能断裂,代表缘起缘灭,而不意谓什么;线断了珠子不要丢弃,取线重新串好。皈依之后,念珠应该随身配戴,随时牢记持诵。
  手拿念珠,代表如同观音菩萨满怀慈悲喜舍—具大慈之心、大悲之心、大喜之心、大舍之心。大慈之心,就像母亲毫无分别疼惜他的小孩,但愿弟子们都能以毫无分别的心,来疼惜其他小孩、其他众生。大悲之心,就是愿一切众生都能具足永恒快乐的种子,我们应以大悲心协助其他人认识佛法。大喜之心,就是无时不刻都活在当下,生活在「生命的整个存在」,而不是一部份。一旦能够活在「生命的存在」之中,内心必然充满感恩与法喜,这法喜自内心深处大慈、大悲、大喜之心而生。若不具慈悲,喜的心如何生出?随喜他人一切善是很重要的。纵然自己无法做到,也不要嫉妒别人做得比你好,或阻碍其成就善业,切记!当别人拥有豪宅轿车,要随喜他的福报;当别人能成佛道,则随喜他的修行;当别人能成就道场,则随喜他的功德。如此,他所行一切善,我们都可获得,千万不要嫉妒。嫉妒只会带来愤怒仇恨,让你难过痛苦。大舍之心,就是要舍弃对亲情的执着、对众生的分别(如种族或国家的歧视)。众生所具的菩提种子皆同(只有清净与不清净),这才是真平等。
  获得三种象征的重生,表示你已舍离过去和未来,愿意追随上师活在当下。唯有完全臣服于上师的指导,才能进入当下的存在、进入生命的核心、进入生命的狂喜。永恒才是真正的大乐,一般人追求的世俗逸乐,虽然也是一种乐,却像极了包着糖衣的毒药,短暂欢愉过后,常留下无限痛苦。所以聪明的人,应该懂得珍惜皈依善缘,从颠倒的追求醒悟过来。
皈依知行九要
   皈依,重要的是动机。要了解这只是一个开始,开始正式成为佛教徒。此后有九件要事必须牢记在心,包括三种事不可行、三种事当行、三种事应知。
第一、三种事不可行
皈依「佛」之后,不可再皈依一般神祇(如妈祖婆、大道公),因为佛乃至高无上、无有更胜。也不可再给神明当「干儿子」、或到恩主公庙改运,此皆不如法。并非佛教不具包容力,而是向鬼神外道求皈依,易生迷惑而误入邪道。  
皈依「法」后,当守皈依戒,就是不杀生,不可伤害众生的生命,特别是堕胎,千万不可,切记!同时,身口意要行十善业,不再造恶。当然每个人都有习气,各有其偏执好恶,但应尽量克制。
   至于素食荤食的问题,为师不强迫弟子茹素,倘若习惯吃斋,当然很好。但有三种肉不可食:一、见杀不吃:以后不要到海产店点活物。二、见血不吃:牛肉两分熟,血淋淋的不要吃,以免丧失菩提心。三、不净不吃:偷来抢来、来历不明的,不吃。
   生活中,要让别人亲近你如沐春风,常给人欢喜、信心、智慧,而不要令人讨厌畏惧,所以皈依之后自然要吃一点小亏。但佛教徒并不是一味逆来顺受,该据理力争时,仍要坚持原则(但不计较)。否则对方以为所有人都好欺负,一旦踢到铁板、欺负到恶霸的时候,他所受的伤害会更大,这也是由我们的姑息间接造成。总之,不惹事、不怕事,遇事镇定、从容以对。
皈依「僧宝」之后,与外道和平相处不起争执即可,莫与信神道教者为友厮混(祖师再三叮咛)、不可学习外道法门(例如卜卦、算命、勘舆)、也不可亲近学外道法门者(如道士),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否则极易被感染。很多人对上师说:「亲戚学一贯道,该如何度他?」不要反受影响,把自己做好就成了。若父母亲都不相信佛法,虽然不相信也算外道,但此时所谓的「不亲近外道」并非远离舍弃,而是不要轻易表露佛教徒身份,或拼命劝其吃素念佛,如此父母反而易生瞋恨。尚无功德可以摄受感化众生,只能先潜修利己。
   人总是存有祈求庇护的心理,而不精进于解脱轮回痛苦;学外道世俗法并不能解脱,只会更沈迷于世俗的诱惑。台湾的民间信仰,都是遇事求神,好像神明接受贿赂。其实不然,碰到烦恼能不执着,烦恼就会消失,无从侵扰你;别以为当真暗有神助,是你自己帮自己。试想,把眼睛蒙上,然后求神护佑你过马路平安,可能吗?
   众生都还受制于轮回的影响与束缚,一切遭遇无论好坏,都要相信这是过去业力的显现。吉星高照好运当头,不要太高兴,应该心存感激,感激过去的你种了善因,如今善果成熟。遭逢不幸厄运,切莫怨天尤人、或怪菩萨没保佑,应该高兴、感恩:为过去的恶因消灭、恶果显现而欢喜;感恩上师的教导、以及诸佛菩萨赐予力量,让自己由于明白因果业力,面对痛苦、能不生苦受。
   恶果可能极重大、也可能显现于未接触佛法、不了解因果之前。同一件事,在了解因果之后之前发生,是不一样的。恶果在未了解因果之前显现,烦恼本身已够令人痛苦,不解因果,会更难过执着。但了解因果之后,明白这只是业力的显现,念头一转,虽然事情仍旧发生,但伤害却已减缓变轻。所以当你执着业障存在的真实性时,就无法消灭业障。但业障可以转,念头改变、正见确立,对事情看法导正了,就是消业。
   身为佛教徒,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是要改变自己的想法。修行很简单,「改变你的想法」,就是修行。所以皈依三宝之后,切记,不要再与外道为友,别动不动就去相命、问神,有疑惑向上师请益。
第二、三种事当行
皈依「佛」后,凡见到佛像佛塔,都应合十、顶礼生起恭敬心,表示心中有佛。佛像是佛的象征,故当尊敬;并非开光后,佛就进入佛像中,这观念很重要。其实这个基础遍存于任何信仰。当你心中的神投射到石头,认为石头是神,那就是了;信仰者的认定,让它成为神的象征,而不是石头中住有神。
   此外,应请购佛像,在家中设置佛堂,尽力庄严。设佛堂,是提醒自己心中要有佛。佛堂是修行、反省之处,对弟子很重要。不要花巨资购屋,却无象样的佛堂,随便找个角落充数;或借口初一、十五才能动,任其蒙尘。如同沐浴一般,佛像应每天早上恭敬挪移,擦净再安置复位。未能独立时,佛堂可能就简单设在房间或书房;一旦有能力承购房屋,务必把佛堂布置得比自己房间还庄严,否则就对不起自己,因为你心中的佛是没有价值的。
皈依法之后,凡见到经典、听闻持咒诵经声,都应愉悦合十随喜。至于师兄弟问候,不需仿效显教称念「阿弥陀佛」,以「嗡玛尼贝美吽」或「嗡阿弥喋哇啥」(阿弥陀佛真言)代之。  
皈依「僧宝」之后,要敬重三宝,对于一切黄色的东西,佛像、佛经、典籍、法本,都不可跨越、践踏、轻视、亵渎,或任意丢弃,那怕只是一张小小的佛像或图片。若拾获佛像,破碎的,修补完好后,送回寺里,火供时一并烧掉;如果完好的,不一定要供养,但应安置清净处以示虔敬。
   尊敬显密一切出家众,是佛教徒的本份。若不敬其他僧人,就像有人不尊重为师,你一定不高兴,所以要先尊敬对方。不管任何场合,遇见穿法衣的僧人,无论真假、或小乘中乘大乘,都应合十问讯以示尊敬,但不要不明究理的去依止他。台湾佛教徒习惯称念「阿弥陀佛」问候,其实道声「嗨,法师你好」微笑请安皆宜。再者,不可随便触摸出家人法衣,如果出家众法衣置于床座上,绝不要鲁莽坐上去,你这会害了他,他会很难过,因为破戒。若遇僧人托钵,表示他有需要,无论真假,就五百一千行布施。即便你发现回头他竟然跑去吃牛肉面,也不要瞋恨。人的基本尊严就是有权利活下去,没能力求生存时,迫于无奈行骗,其情可悯。肚子饿了,假扮和尚骗钱果腹求生,比违背良心赚取暴利,再拿大把钞票行善沽名钓誉的还好。这不是批评,是存在的现象。
   至于当学寺院哪些规矩,自己要有那份心想学,规矩不外乎礼节,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例如见到自己的上师,当然要顶礼;不顶礼也可以,但务必心怀虔敬。合十趋前,低头请上师摩顶加持,一般弟子只知顶礼,而不知领受加持。此外,同门之间彼此敬称「师兄」,对不认识的外来信众,则不应如此称呼。
第三、三种事应知
皈依后,每天早、中、晚,都要念一遍皈依文(见皈依证)提醒自己,再次忆起三宝,皈依三宝。当年我在乌金祖古座下接受大圆满灌顶跟教授之后,上师最后只交待一句话:「你要不断皈依三宝、求三宝加持!有了这个法会让你见到自性。」可见最精深的法门仍以皈依为基础。一般是三皈依,我们噶玛噶居是六皈依。了解「六皈依文」的汉译和意涵之外,要能背诵藏文。在念皈依文的同时,就顺着做大礼拜。六皈依文如下:
「顶间札哇当究巴界比巴殿喇嘛淡巴南拉侠速企喔」:吾皈依具德上师、慈悲上师、传承上师
「宜淡奇扩奇拉措南拉侠速企喔」:皈依坛城诸本尊
「桑给窘殿谍南拉侠速企喔」:皈依诸佛薄迦梵
「当比确南拉侠速企喔」:皈依一切妙正法
「帕比给敦南拉侠速企喔」:皈依一切圣僧宝
「巴喔卡着确窘宋梅绰耶些奇间当殿巴南拉侠速企喔」:皈依慧眼勇父、空行、护法众
   我们噶玛噶居修学次第之首,就是四加行;四加行之首,就是要念满十万遍的六皈依文、做皈依大礼拜。念六皈依文、做皈依大礼拜的时候都要计数,以十万遍为圆满。皈依文六句念完才算一遍,所以等于要念满六十万次。
   四加行法本中,六皈依文之前有五句都在形容上师:「吾与等虚空有情,依止十方三世佛,依止身口意功德事业根本应化处,依止八万四千法源处,依止至尊无上僧宝众」可见上师多么重要。六皈依文的第三句,「皈依诸佛薄迦梵」,「薄迦梵」为译音(梵语为「巴噶梵」),此乃佛十种名号之一。第五句,「皈依一切圣贤僧」,此处「圣贤僧」不是比丘,而是登地以上的菩萨。第六句:「皈依慧眼勇父、空行、护法众」,护法有两种:「勇父」是男性护法,「空行母」是女性护法。藏传佛教专有名词中,常以智慧眼睛象征般若、无上智慧;此处用「慧眼」形容智慧护法。
既然成为师父的弟子,就应如同小象追随母象一样,紧紧相随永不舍离。像幼狮一样,当母狮作狮子吼,万兽俱散,唯独幼狮欢喜趋前。  
时时刻刻保持警觉的心。警觉存在,警觉不要被感觉带着走;只有那个觉知、那个清明的觉知,是存在的。那个觉知没有任何的念头、没有任何的分别,但却清清楚楚。只能讲到这样子,接下来再讲的都不是了,必须靠你自己体会经验。
皈依的利益
  皈依是三宝之基。弥勒菩萨在《般若集》之中,谈到皈依的利益。佛说:「若皈依善业有形,是三界不许,譬如海水可量,则皈依善业不可衡量。皈依是解脱大道,其功德无量。」若皈依的利益,以有形的善业来加以计量的话,这是在三界之中所无法称量的。就算海水可瓢取斗量,皈依的善业、利益却不可衡量,因为皈依是解脱的唯一大道,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一般来说,皈依具有八种功德。当然,皈依功德是更胜于此。
皈依之后,正式成为佛教徒。  
皈依之后可以受戒。(未皈依不可受戒。)
皈依可消灭过去恶业。昨日种种恶业皆可清净,但业报仍会成熟,只要心不取舍,它就消失。
皈依可积聚善业。同为燃香供佛,皈依前与皈依后,其功德后者更胜前者。
皈依不堕下三道。
皈依不为人及非人(鬼魅山神之类。)所害。皈依成为佛教徒之后,没有人可以害你,因为你心中没有坏人,所以不会为坏人所害;有人会设计你,但你不会因人设计而受到伤害,因为你心中坦荡,无丝毫阴影。
一切愿望都能圆满。
终能成佛。

皈依的层次
   就皈依的对象,可分为外、内、密三个层次:
  外在的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对凡夫来讲,佛是一种信仰的投射,因为从未见过佛,只看到佛像。法虽有三藏十二部经典可供考证,但一切法皆方便法,乃修行的依据,非真实的存在。遵照佛所说法修行,到达某一层次,这些法全都要舍弃!所以连究竟法也不存在。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强调「未说一法」,目的在提醒弟子不要执着经典所言。对凡夫而言,皈依大概只是皈依僧,皈依哪个出家人。对菩萨而言,究竟的皈依是佛,因为菩萨已经见性。
  内在的皈依,比外在皈依更上一层,已不是外相佛法僧的皈依。内在的皈依,是皈依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上师就是佛,本尊就是法,空行、勇父就是一切僧宝。上师、本尊、护法,与佛、法、僧无分别。视上师为佛,乃金刚乘特有的认知。
  秘密的皈依,是皈依自己自性的法报化三身。这是以皈依上师本尊护法为基础,更提升深入。能了解法报化三身,就开悟了,不再是凡夫,不再对人有任何执着。
  以上三种皈依层次,新皈依弟子还是要依外、内、而进入秘密的境界。
大小乘皈依之别
   大小乘的皈依有别,可从「皈依对象」、「皈依时间」、「皈依动机」三方面论述。以对象来说,小乘「皈依僧宝」、辟支佛乘(中乘)皈依「皈依法」、大乘「皈依佛陀」。就皈依时间而言,小乘是「今生皈依」,大乘是「直至成佛我皈依」。而动机,小乘唯求自我了生脱死,大乘则以「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皈依,金刚乘更是在大乘的基础上,为度化无量众生,自己愿先迅速解脱。
一、皈依对象不同
  究竟来说,皈依僧宝、皈依法,都非究竟,最后还是要舍弃,究竟皈依是皈依佛陀。因为皈依佛法僧之后,成为自利利他的大乘行者;而利他事业,唯有佛陀能够圆满,所以究竟皈依对象是佛。而「法」亦是无常。法有两种:「所说法」以及「所证法」,依佛所说正法修行,一旦证得之后,必须舍所依之法。即便修行证得十地菩萨的果位,亦非究竟,在成佛之前也应舍弃,才能圆满成佛。因此,若言究竟皈依,则皈依对象唯一是佛。这是大乘的皈依。
  中乘(独觉乘)的行者,只求自己解脱,所以趣入自解脱道,不以成佛为究竟果位,亦无利他之心。「独觉」行者喜欢独自隐居,从不依止佛陀与僧宝,但其实种子还是从佛处所得。小乘行者与中乘行者没有多大的差异,一样是自求解脱、不生利他之心。然而小乘行者向僧宝皈依,因为佛灭度之后,不能亲自从佛处皈依,所以向具足德行的比丘僧求皈依。
  总之,大中小三乘的皈依处,究竟而言,大乘皈依佛、中乘皈依法、小乘皈依僧--此乃弥勒菩萨所言。
二、皈依时间不同
  小乘、中乘的皈依就此生而已;大乘的皈依是直至成佛,这皈依都存在。所以我们也许怀疑,自己过去世是否已经皈依了?果真如此,今生是否还需要再皈依?当你有此想法,表示你过去世已曾皈依,那么,再一次又何妨!大乘皈依的誓愿与功德力,虽然持续到成佛,但行者生生世世、无时无刻,都必须一再皈依。
三、皈依动机不同
  小乘中乘的皈依动机,都是为了令自己解脱轮回;唯有大乘是以自利利他的菩提心为高贵的动机、同时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修行之所依:「愿众生皆能具足快乐以及快乐的因,愿众生都能远离痛苦以及苦的因,愿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愿众生皆能远离怨亲爱憎,住大平等舍。」精进勤修布施等诸善根,为利一切有情,而愿成佛。
四、自利利他两种极端与导正
  有许多人知道大乘皈依要发菩提心,所以皈依之后,就急于利益众生,而竟然选择「说法」一途,这是不如法的!初机学人,尚无法自利,如何行利他事业呢?此时所行利生事非常浅窄,不能广大。所以务必先自我修证,修证到有一定的体会和了解,然后再将自己的经验和体悟,无私地教导众生,如此利益才能宽广真实。所以密勒日巴尊者也说,不必急于一时行利他。密勒日巴尊者一生都在深山修行,可是德行与影响,直到今天还是为所有藏人与金刚乘行者所赞叹。
  另一种人,明白自我修证的重要之后,就认为「还是到山上隐居吧!」这也不对。隐逸山林,没人跟你吵架,怎知忍辱修得如何?远离人烟,如何能生利他之心?身为大乘行者,岂能在皈依后就跑到山上学起小乘来了?隐居修行是有条件的。必得从你的皈依师、或授业师、或根本上师处,求得法门;上师命令你、或你向上师祈求闭关专修,经由上师同意并做相关指示,才是被允许的。而不是皈依后什么都还不懂,就一个人跑到山上「修行隐居」,有时还要找个伴,不然太无聊了,没人讲话。这种动机是不正确的。
  各位当知,「不能不上山隐居修行,也不能不行利他慈悲心」,应奉行中道,两者兼备,福慧双修;在各种因缘成熟、且如法的情况下修行。切莫将得自不同上师的法门东拼西凑,「萃取精华」,变成自己的法,另创传承,这是大妄语,要不得!

修学的次第
  皈依必修的功课是,念满十万遍「噶mb千诺」。「噶mb」是DB法王的名号。DB法王是未来第六佛--狮子吼佛。「千诺」意为「忆念我、了解我、令我能入您的传承」。持诵十万遍「噶mb千诺」,其实用不着三天;有些人念了三年,略嫌太慢。(仁波切更严格的要求是:皈依真言至少要持诵十万遍以上、「噶mb千诺」要百千万遍。)
  持诵十万遍DB法王心咒之后,依「闻、思、修」循序渐进。入门首重「广闻」,为师的任何开示,都要用心听闻,了解何谓佛性?什么是佛法僧?佛的功德事业为何?什么是轮回?什么是涅槃?先建立知见,善加思惟,然后进入实修,以四加行奠定深厚基础:皈依大礼拜、金刚萨埵、献曼达、上师相应法,各修十万遍,尔后才准修本尊法。一生之中,只需要一个法、一个本尊、一个护法、一个上师,就够了。
  从今尔后,为师会教弟子们许多必修的仪轨。每天早晚必须照仪轨修持。仪轨是要增长你的智慧,而不是增长知识;摇铃奏乐,是为了取悦本尊,不是给别人听,不应吵到别人。藏传佛教的本尊法非常多,但如果不以四加行为基础,直接修本尊法的话,力量易于消散,好比流水无法安住,而且非常容易产生妄念。上师依弟子的因缘,一方面也可以教禅定、甚至教气脉明点、那洛六法。但很基本的条件就是,信心要坚定、用功做四加行;不修四加行,想进入真正的修持,其实是很难的。冈波巴祖师一再告诫,「我们噶玛噶居,能够直指本心、契入佛性、证得本来清净的自性而开悟解脱的心法,就是大手印;但四加行比大手印更难修。」所以绝对不要好高骛远,想跳过四加行直接修大手印。

上师的叮咛
   皈依后就是正式的佛门子弟,佛教徒的可贵就是懂得反省,具有慈悲心、感恩心。所以,一定要有礼貌,不要斤斤计较。很多佛教徒,表面上「阿弥陀佛」,心里却斤斤计较,表里不一。要约束自己,让自己每天都有反省的时间,反省是进步的原动力,若不懂反省,永远不会进步。
  慈悲,不是挂在嘴上,也不是要求别人慈悲。有人跟你计较,你就要求他「慈悲」,作为功防战略。(「你是佛教徒,要慈悲啊。」)不是这样!是我们要对他人慈悲、对自己慈悲。但光有慈悲是不圆满的,也要有智慧。而不执着正是智慧的泉源。不执着,有些涵养较好的可以做到,但把它放在心里头,这个也不对!「不执着」亦要舍。最初的「不执着」是对表面行为而言,例如有人对自己恶言相向,你外在能「不执着」、不计较、处之泰然,但却于心中暗藏怨尤,或一直挂记着「不执着」。这种表面的「不执着」还是不够的,要把内在的不执着都舍弃,方才彻底。
  日常生活可以享受,但不可浪费。享受跟浪费究竟有何差异?享受是有能力可以受用,这不会折损福报。但享受的同时,当心存感恩,将拥有视为诸佛菩萨的赐予。浪费,例如每天上馆子点一堆吃不完就是;但也不要为此以后上馆子就全部吃光,把身体给吃胖吃坏了,不好,凡事中庸为尚。
  了解轮回是苦,唯有皈依才是究竟的庇护处。皈依,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圆满的结果。圆满的皈依,让我们成为佛教徒,依佛陀正妙法修行,不仅世俗法能够圆满,同时也能圆满出世间法。这世界是很公平的,一切得失际遇都是因果轮回的显现。重要的,不是现在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我们现在做了什么?成为上师的弟子,就应该要有弟子的风格。过去你的心习于向外攀缘,求得外在拥有;现在,你要能够逐渐转为内省内观,向内心观看。唯有去看你的心,才会发现「存在的秘密」;唯有你发现存在的秘密,你的风格才能够显现。这个风格不是个性,而是特质!成为上师弟子的特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02:15 , Processed in 0.13442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