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21|回复: 1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三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7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蔡礼旭老师主讲如何承传中华文化二十一集》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11/12/1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77-0013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好!昨天刚好请示师长几个问题,师长了解到,我们大马中心从十一月十九号有办进修班,听到七十几个学长们一起到大马来共学,老人家非常欢喜。师长提到,我们效法释迦牟尼佛的精神、孔子的精神。佛陀是最好的老师,一生教学四十九年,一天都没有中断。我们看师长老人家除夕、大年初一讲经不中断,念念为大众的受益着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一天不听经不行。我们要在佛陀、在圣贤、在师长的行持当中,体会到他们的真诚、慈悲。

  我们在第一堂课「师志为己志」当中就有提到,我们从今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要这样观照,孔子会怎么做,老子会怎么做,释迦牟尼佛会怎么做?以三教圣人为榜样。「德比于上则知耻」,「知耻近乎勇」,我们勇猛精进的动力就来自于这个羞耻心。《了凡四训》上讲的,「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三教圣人可以百世为师,为什么我随顺习气、造作罪业,最后化为黄土,甚至沉沦?同样是人身,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别。而且我们是圣贤弟子,这些圣贤人都表演出来了,我们不效法,那就是孟子讲的自暴自弃了。他们的心境、他们的方法都呈现给我们了,为何不学?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中断,一天没休息,每天二时讲经,一天讲八个小时。而且释迦牟尼佛是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义务就是不带任何的要求跟条件。我们走在弘扬中华文化的道路上,这个精神要自始至终贯彻,不然可能就被诱惑,可能就有贪着了。教学者很重要的一点,保持超然的态度,无欲则刚。释迦牟尼佛不贪着,结果赢得大众的仰慕,光是国王,有十六个大国王以释迦牟尼佛为师。怎么样才能坚守义务,没有条件、不贪着、安贫乐道?佛陀灭度以前,交代我们很重要的八个字,有这八个字才有道,没这八个字,庙再大、寺再大也没有道。「以戒为师」,要持佛陀的教诫才是佛弟子;「以苦为师」,生活简单、清苦好。其实简单的生活,身心没有负担。世间人看不破,变成物质的追逐,太累了,赶流行。你看现在人吃,都吃出文明病来了,何苦来哉?人生的意义,最大的价值在哪里?提升自己的灵性,提升自己的智慧,这个是带得走的。生命有限,慧命无穷。

  你看佛陀教弟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而且在树下睡,不能连续两天在同一棵树下睡觉,不能连续两天去同一家人家托钵,防微杜渐。今天去这家托钵,煮的饭菜挺好吃的,明天又去,生贪心了。诸位学长,我们有没有这样来护念自己的道业?不容丝毫贪瞋痴慢滋长,不然没有觉察到,被自己给卖掉了都不知道。在护念自己的道业上,常明师父,我很佩服他老人家,他是二十九岁就当专业总经理了,在商场上叱咤风云。他是企业界的医生,拜托他的都是将要倒闭的企业,他单枪匹马、空降元帅,就把这个企业从要倒闭让它走向正常,然后再还给董事长。二十九岁,当时所有这些公司的董事排排坐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考他,他应对自如。到退休,五十多岁了,二十多年都是当企业的第一把手,可是您看他修行,他把什么都舍掉了,连房子都舍掉,出家以前全舍掉,布施出去了。而且出家以前,是到佛寺去照顾整个僧团的出家人,有的年龄比他儿子还小,他六十岁左右,伺侯比他年龄更小的出家人,为什么?当头当这么久了,屈得下来吗?您看人家对道业的用心到这种程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直接针对最难放下的习气赶尽杀绝。有这种气慨,烦恼轻,智慧长。诸位学长,我们做得到吗?我们做不到,这故事白听了。这个精神,我们不对治烦恼,烦恼每天在增长,不进则退。我们每天散步,看到四大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拿一把伞,要护别人,首先也要护得住自己的道业。起心动念有偏颇,要洞察得到,防患于未然,不让它增长,一有增长,南方增长天王的宝剑就要出鞘。

  大家的尚方宝剑有没有带在身上?一有烦恼,要出鞘,慧剑斩情丝,慧剑断烦恼。不知道大家的尚方宝剑上面刻的哪一句经句?我的提供大家做参考,我是刻六个字,叫「为正法,为众生」,只要现在的念头跟这个相违背,马上把它斩断,那是在跟自己的道业、自己的目标背道而驰。都背道而驰了,我还继续起这个念头,那我就是自我糟蹋、就是愚痴,要勇猛心对治习气。佛陀那个时候护念弟子到这么细腻的地方,住的、吃的不能产生贪着,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身心自在,没有任何负担,所以快乐无比、法喜充满。我讲到这里,怎么大家的表情好像没有快乐无比的感觉?你们现在没有回到三千年前,没有感觉到那个氛围吗?那是我的问题,我的磁场太弱了,没办法带大家穿越时光,回到三千年前佛陀教化那个状况。佛陀那个时候的精神值得我们效法。三千年后,师长老人家听章嘉大师、听老师的话,老师劝他教学、出家,他接受了。刚出家的时候,因为是效法释迦牟尼佛,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可是那个时候的环境,大家赶经忏的多,教学的少,所以有人对师长讲,「你不赶经忏,你就没有供养,你会饿死、会冻死」。昨天师父老人家说,「我又没有饿死,也没有冻死,过得很好」。所以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不能胡思乱想,要对真理有信心,任何时候对真理不容丝毫怀疑,「信为道元功德母」。

  师长老人家效法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一些考验,曾经没地方住,到火车站去休息,后来韩馆长护持,在韩馆长家里住了十七年。诸位学长,你假如没地方住了,会不会退心,会不会说「标准再降低一点」?没地方住的时候要想到哪一段话?(听众答:天将降……)孟夫子在天之灵很高兴,大家这句话没有忘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为的是什么?「动心忍性」,我们没有忍辱的功夫,哪来的禅定、定力?不能忍,一切境界都把我们牵得团团转。逆境磨炼人,顺境淘汰人。我们现在有老祖先的福报、师长的威德罩着,我们往往顺境多,物质生活不缺,精神生活也要有要求,要人尊重、要人顺从,这都是变贪着了。一不如意了,对人发脾气,甚至还有摔东西的。一个弘扬文化的人,发脾气、摔东西,不只自己的功德都烧掉了,还障人家的法缘,「怎么学这么久的,在台上讲课讲这么久的,还有这种行为?那传统文化不能学了」。还会发这种脾气的人,不要再站在讲台上来了,要有自知之明。人不打破自欺,永远不可能修道,提升不了。自欺了,铁定一言一行就是在欺人。所以修行首先不能发脾气,惩忿、窒欲,去贪、去瞋。你说,「我在台上不发脾气,我跟同修也不发脾气,我只跟我另一半发脾气」。那你其它部分都是装出来的,硬装的,最后撑不了,回家开炮,这叫颠倒。最照顾自己的人,最受我们的气,这个逻辑怎么合理?最照顾我们的人应该愈爱护他才对。所以诸位学长们,顺境有时候比逆境还难修,一不小心就堕落了。

  师长坚持教学工作,老人家昨天讲,后来还到联合国去报告中华文化,作梦都没想到,而且还跟好多国家的国家领导人成为好朋友,探讨这些圣贤教诲,怎么来化解灾难、促进世界和平。老人家说,这都想象不到的。但是教学工作是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事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有的宗教现在不能产生很大的教化力量,就是有祈祷、有仪式,忽略了教学。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殊胜?每天讲经,而且六尘都讲经、都说法,树会讲经、水会讲经,一切环境都能演出妙法,每天熏习,都不会往后退。诸位学长,我们现在有没有六尘在给我们说法?有。假如能够用觉悟的心来看待一切人事物,用五十三参的态度来学习,大家现在用的这个桌子,已经用了二十天,它无私的服务我们,有没有跟我们要一分钱,有没有喊苦,有没有喊累?没有,这就是在给我们表法。你看这个桌子方方正正的,提醒我们做人要正直,不能谄曲、不能虚伪。走在路上,想到什么?忍辱如地,一切平等,甚至于那个柔软的心,践地怕地痛。这也是六尘随时在给我们觉照,给我们启示。师长讲到,他活一天,欢欢喜喜讲一天。而且老人家说到,每天可以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读圣贤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财富自在、智慧自在、生死自在。我感觉我讲得很高兴,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当下大家要观自己的心,这些话假如入心了,应该不是这种表情。可能你们现在心里想,「只有师父做得到」。告诉大家,真理这个东西会在每一个人身上显现,它才叫真理。只要任何人照着依教奉行,谁都可以印证,这才对。问题还是我们不相信,也很吝啬,不肯把身体借给佛菩萨用、借给圣贤人用,不肯为祖宗干活。真正发这个心,一切圣贤佛菩萨安排,真正一心一意弘护正法,这样的因缘就会出现。

  可能有人说,「我是家庭主妇」。你所在的家,你教出来的孩子就是圣贤,你不就是当代的孟母吗?怎么没有弘护正法?法是事事无碍、理事无碍,统统是圆融的,每个人当下觉悟了,都可以做到幸福圆满的人生,这才叫正法。所在的家庭是榜样,所在的小区落实伦理道德,怎么不能弘护正法?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那一分担当。这个是师长提到的,我们以释迦牟尼佛这么好的老师的行持来学习。昨天有学长提到,我在讲「蔡顺拾椹」的时候,说蔡顺接受了盗贼给他的东西,之后又把它埋了。学长讲到,跟「德育故事」上讲的不一样,「德育故事」上是说「辞而不受」。诸位学长,跟「德育故事」讲的不一样,依「德育故事」,叫「依法不依人」。再来,为什么我讲错了?因为不够谨慎,接受了把它埋掉,是姜诗做的,刚好他们都是汉朝的,那时候有遇到一些盗贼,姜诗也是遇到当时的赤眉军。那时候的强盗很有意思,他们不敢吵到孝子,他们说惊动孝子是不吉祥的。以前连盗贼都知道要尊重孝子、尊重有德行的人,他们是因为没饭吃,铤而走险。后来有盗贼送姜诗东西,姜诗收了,但是又把它埋掉。「姜诗出妇」那个故事大家知道,「二十四孝」要很熟悉,个中都有很深的人生哲理。蔡顺不收,姜诗收了,收跟不收一不一样?行为上不一样,精神上呢?这就要从心地看事情,还有从他的态度上看。蔡顺没有收,可是蔡顺以什么态度来响应盗贼?假如蔡顺说,「你的东西是抢来的,我不要」,他就回不去了。不能因为自己有道德,强势去刺激别人。机缘不成熟,你也不能硬劝。当下是柔软的,感谢他的好意,「我还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奉养父母,不敢拿您的东西」,这个回应还是柔软的。

  姜诗受了,可能当下人家的态度是非常诚恳,这个时候一拒绝,可能会让人很难受。虽受了,毕竟是不义之物,不能拿来奉养母亲,所以把它埋了。我们之前《群书治要》里面讲到的,「必求仁者之粟」来奉养父母。所以这段话告诉我们,我们决定不能以不义之财来奉养父母,都是要清清白白的薪水。很感谢学长们发现我讲的不对,赶紧来给我提醒。而且这也提醒我讲课不够严谨,每一件事都是提醒自己修行上的不足。包含我那天讲「陆绩怀橘」,我讲成去拜访袁绍,错了,袁绍在北方,是袁术。我还是不够诚心,作梦的时候没有梦到袁术来给我澄清一下,说「你讲错了」,这还是我不够诚心。再来,昨天我们还有一个同仁跟我说到,有同仁跟他反映,说他讲话的态度比较强势、比较急,「好了好了,我知道你意思,你怎么做就对了」。他说这个学长跟他反映说,「你这个态度太急躁了」。接着,这个学长跟他讲一句话,「很像老师」。听思聪,昨天我才在说,一个领导者随时都会影响身边的人,不知不觉,自己才刚讲完,这位同仁马上来反映,有学长说他很像我。所以很惭愧,也很感激,我们现在同仁都是善相劝,好的同参道友马上提醒我。对治自己严重的习性,很容易急、容易慌张、容易浮躁。人一急,人一浮躁,容易发火。再来,不够有耐性,不容易倾听别人讲话,人家才讲了三句,「好好好,我知道了,你就怎样怎样」。对方感觉,第一,他还没表达清楚;再来,我的理解可能偏掉了,不是他真正的状态。那我们给予他的建议,就很难是针对他的问题帮到他。领导者耐心、倾听、关怀的态度非常重要。所以身边的人觉得我讲话急、强势,这都跟经典相违背了。

  子夏有讲到,「君子有三变」,君子让人的观感有三种变化,「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一句大家听过吗?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君子,觉得他非常的庄严,就是很稳重、不轻浮。现在很多综艺节目,主持人讲话都比较轻浮、随便,无形当中,我们看着看着就受他影响,讲话也不庄重。有时候刻意要很幽默,搞得自己在上面笑,底下的人都笑不出来,自己还没察觉,还继续玩得很开心。所以还是要庄重,望之俨然。幽默决定不是轻浮,决定不是有丝毫对人的一种开玩笑。幽默最重要的是会心一笑,彼此在很多人生哲理当中会心一笑,或者对自己幽默,对自己的问题剖析出来,不足讲出来。即之也温,亲近的时候感觉很温暖、温和。我昨天听这个同仁一讲,我是即之也有压力、强势,而不是温暖。常常跟经典对照。「听其言也厉」,听君子讲话,他的言语非常恳切、非常严正,有一股正气,讲的都是利益语,能利益他人的话,能给人省思的话。君子自身守真诚、恭敬,对外行事处处以道义为标准,所以言语都非常的正直。他的整个容貌其实是很自然的流露,他的心还是守着诚敬,并没有变。但是一般的人看了觉得有变,我们要从变当中看到不变。请问大家,怒目金刚跟慈眉善目一不一样?怒目金刚是慈悲,为他好,爱之深、责之切,恨铁不成钢,都是从仁慈心流露出来的。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效法的一些教诲。

  接着我们来看,昨天我们讲到「父母责,须顺承」,我们感受到,其实每一个经句的义理都很深远。一个人受到父母责备的时候,他能够恭敬,才有忍辱的功夫。父母教诲都忍不住,他的忍辱从哪里修?忍辱修不起来,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让他暴跳如雷,都可以让他情绪翻腾,那这个人不可能有智慧。定不了,更不可能有智慧。父母教训我们是对的时候,当然要顺承。元朝的萧道寿,「德育故事」都有很深的处世态度在其中,重要的是我们听完之后,我们有没有马上照着做?人心浮躁的时候,感受不到圣贤人的存心,学得都很肤浅、皮毛。萧道寿的母亲教训他,都是母亲生气了,因为他不对,他自己去把棍子请出来的。请出来以后,顺,自己蹲下来让母亲责罚。诸位学长,有没有哪一次我们惹父母生气了,我们自己拿棍子请父母责罚?那个故事白听了,人家代代的好戏,电视里看到的好戏要在哪里演出来?在你自己的人生要演出来。我们怎么可能都没有错?错了,马上觉得很愧疚,请父母责罚,把棍子拿起来,母亲责罚完了,说「起来」。站起来,恭恭敬敬给父母磕个头,「谢谢妈妈的教诲」。然后站在一旁伺候,一定等到妈妈的表情已经没事了,气都没有了,他才放心离开。你看那个心境,多么觉得自己惹父母生气是大不孝,太不应该了。顺承发自自然,下次不能因为同一件事再让母亲生气了。这个是父母责罚对的时候,顺承。父母责罚不对,也要顺承,为什么?他在气头上。我们为什么顶嘴?都是自己的感受,假如知道父母当下已经很生气了,哪怕是误解你了,你心里只想着赶紧让父母息怒,不然待会儿伤身怎么办?爸爸又有高血压,那还得了!这个顺是柔软体恤父母。

  承,父母纵使误解了,这个误会从哪里产生?可不可以下次避免这样的误会?人情事理,我们要晓得一个重点,不要因为别人误会了,而要去证明自己对,造成亲戚朋友的恼羞成怒,那还是我们不对,你不懂得顺,你一顺,整个情绪就不会高涨。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还会跟身边的人有冲突、有对立起来、有情绪抵触,都是因为我们内在还有傲慢情绪在。尤其不容许别人误解自己,这也是相当又贪又慢,太贪着自己的面子。是亲情重要还是面子重要,是父母的身体重要还是面子重要?我们现在学《弟子规》每一句,心态一定要对,心态对了,句句是良药;心态不对,句句也是毒药。什么心态不对?学的每一句,要求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今天学了,说「对,我现在教我的孩子,他应该顺承」,那就变成拿着这个去要求别人。我们当孩子的,要顺承;我们当父母的,就要把事情搞清楚,不能误解孩子。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每一句你再转另外一个角色,它都是很有人生哲理的。我们自己做领导的,都不能轻易误会我们的干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你假如是下属,那你要修,纵使领导误会了,你也不会罣碍,你也不会情绪化,等到适当的时候再把事情讲清楚,他现在正在气头上,不要强求。误会这个事情也是常发生的,「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有时候我们的口业就是在这里,不是很清楚,一传,对方一听,马上就觉得是这样,造成人家彼此的误会。

  接着我们看下一句,「冬则温,夏则凊」,这是对父母生活体恤备至。这是东汉黄香感动天下的孝行,当时皇帝封给他八个字,「江夏黄香,举世无双」。我们心里想,「黄香做得到,我现在做不做得到?」你们现在真的做得到吗,马上做得到吗?那不简单。做得到,先决条件是什么?是放下自私自利,念念为父母着想。没有放下自私自利,也很难做得到,我们常常想到自己,就很难去体恤身边的人。我们有时候很想做到这些教诲,可是都觉得做不到,不知道问题在哪,都在心上的问题。这些能力是本有的,「他怎么这么细腻,都能观察到?」「奇怪,我妹妹都能做得到,怎么我都看不到?」妹妹念念为父母着想,我们没有这样的心境。要练习,慢慢对治自私自利,时时提醒自己,念念为父母着想就对了。讲到这里,我们学长想,「好,我回去以后,念念为父母着想」,等到回去都凉了。大家要了解,我们现在其实都是用一种激动在修行,要慢慢落实以后,才是理智的状态,激动这个东西不马上做,两天就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要马上干。怎么干?我们学长里面就有跟你父母一样年龄的长辈,当场就要做。我看了以后也很想做,所以我就跟我父母讲,「爸、妈,我带你们环岛一周」,我开车载我父母绕台湾岛。我开没多久,腰酸背痛,我爸爸特别能体恤我这个儿子,结果都是倒过来了,不是我「冬则温,夏则凊」,变成父母特别体恤我们的状况了。我爸爸说,「还是我来」,因为我爸爸身体比我还壮。

  但是该补的课不能不补,祖先慈悲,我到澳州净宗学院的时候,有一个伯伯大我父亲一岁,他就在我学习那两个多月胃出血。佛菩萨真厉害,连胃出血都是安排,胃出血可能是都会发生的事情,它刚好凑在可以让一个年轻人补「冬则温,夏则凊」,厉害吗?你们好像没感觉厉害,真厉害。我在净宗学院里面遇到的太多事情,我都觉得,「哪有这么巧的?」刚好本来没有资格进去,后来有一个肖师兄帮我安排,进去了,结果卢叔叔也刚好来了。所以要信佛,要信祖先跟圣贤,不要怀疑,冥冥中自有安排,最重要的是自己这一颗愿心不能退。这个长者胃出血,吐了很多血块出来,刚好我发现了,然后陪他在医院,收拾收拾这些情况。从医院回来,他胃出血之后,只能吃麦麸,就像婴儿吃的,要几个小时煮一次。我是去听课的(佛学讲座),可是要有人照顾,谁照顾?可能有人讲,「我的飞机票很贵,飞来就是要听这两个多月的课,那一照顾,可能几个礼拜不能听课了」。什么时候是学习?你当下都提不起道义,你学道义学得进去吗?而且,人不安住当下,「佛菩萨安排」这句话根本就不可能受持了。当场这个长辈的需要就摆在面前,而且我那时候又是寝室长,官还做得满大的,负责寝室送卫生纸、倒垃圾,这个是我的工作。而且当时还是常明师父,在我要去学习的时候交代我的,「你一定要主动付出」,就照顾了这个长辈。后来发觉,这个新加坡的长者很有学问,对文字学特别用心研究,他教了我不少东西。就在那里学「冬温夏凊」,不然父母的身体都比我好,学不了。该补的课一定要补,这才能修身,完全为别人服务,毫无保留帮助别人,才能真正做到这样的体恤,冬温夏凊。

  当时在庐江,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很多。其中大马的校长有讲到,自己在睡觉的时候,第一天睡,感觉枕头太低了,他就把枕头对折,这样睡比较高。第二天,他回来要睡觉,发现枕头变成两个枕头。枕头为什么变两个,是不是这个服务人员有「他心通」?不是,观察到他的枕头折起来了,一定是太低了,赶紧再装一个下去。传统文化不是讲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这个校长很感动,他认同传统文化了,回来大力推展,这个放枕头的人功德无量。他的信心以及这个校长后面所利益的学生,这个放枕头的人功德都记一件。我们不像计算机Computer,人家阎罗王那里可厉害了,比Computer还要厉害,因因果果给你算得清清楚楚,你时时冬温夏凊,都是功德无量的,都在为人演说。那天我跟庐江的同仁,那都是「老人」,都是老革命,我说:「你们讲得很好,你们都回忆起多年前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一些行为。」我接着也问大家,「请问这些行为,三年过去了,在我们身上还有吗?」人随时要提升,不能以过去所做的而感到光荣,就会堕落了,为什么?那是应该做的,有什么好光荣的?人只要心里留住了自己以前的「不简单」,就会产生贪着。所以要发觉一点,发心容易,恒心难。不能恒心,用的还是情感,还是一时的激动。文化复兴是百年大计,凭的是愿力、凭的是使命、凭的是理智,凭的不是激情。三年过后,我们的冬温夏凊更细腻了,这叫修道,不进则退,这叫不自欺。我们根本的动力是一时的激动,还是真正为正法久住、为民族复兴的一种使命感?希望、期许自己一言一行都能给人做好榜样。

  所以每一句经句都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关系。修身,首先不为自己想,念念体恤他人;齐家,当父母的人,要把这个表演出来,这个家道就传下去了。我们自己的团体也要体现这样的温暖,团体就团结了,彼此关心、彼此扶持,「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更何况是一个团队?治国,自己的团队是榜样,你跟大众一接触,你这么样去供养、去爱护,人家回去感动、有信心。马来西亚这些校长感动了,你不是在利益其它的国家了吗?治国、平天下,都在每一个符合道德的行持当中,它包含了修齐治平的道理在里面。冬温夏凊,心量要再扩宽,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弥陀村,一个老人村,能够让所有的年轻人都能时时提起冬温夏凊,那老人就有福报了。每个人纵使没有血缘关系,都是孝子贤孙,这些老人的孩子们来看,生大惭愧心,人是有良知的。这样的养老院能够真正成就,也感动天下的人。所以师父这些理念都能挽救世界的危难,转变社会的风气。但是我们弟子要尽心尽力把这个理念能落实,证明给人看,人家才有信心。清朝皇帝很有修养,也非常孝顺。康熙皇帝,有一次他的祖母孝庄太后生病了,康熙皇帝不眠不休照顾他的祖母三十五天,衣不解带,随时准备,一有情况就要赶紧来服侍他的祖母。他怕准备的东西不够,光是粥的材料就准备了可以煮三十几种粥。有一次,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祖母就故意讲一些她想根本不可能准备的东西,就讲了,讲了以后真的送上来。老人感动,把孙子叫过来,拍着他的背,「你能想得这么细,你这个孝心是发自至诚,希望你的子孙代代都效法你的精神」。这一篇在康熙的「教子庭训」里面有记载。

  您看人家是皇帝,这么细腻。还有一次,带着祖母要出远门,他祖母也很仁慈,本来是四个人扛轿子,祖母讲,「用人扛还是太辛苦,还是坐车,坐马车」。结果因为路途太远,马车还是颠簸得大,老人家腰还是有点受不了。康熙皇帝观察很细腻,马上走过来,「祖母,您是不是还是坐得很不舒服?要不要还是坐轿?」祖母说,「纵使现在要坐轿也来不及了,当时我已经拒绝了」,「祖母,那四个人还跟在后面」,马上就把她请上来。我们有时候在伺侯父母的时候,父母说「不要了,别麻烦了,不要了」,可能父母怕给我们增加负担。但有时候真的还是很需要,你不要听到说不要了,你就不准备,还是要有准备的。接着我们看下一句,「晨则省,昏则定」,早晨起床要跟父母道早问安,「昨天睡得好吗?」黄昏回来,也要向父母问好,「今天过得怎么样?」甚至向父母汇报今天自己工作上、学习上的情况。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孩子一回到家,说「妈,妳坐妳坐,我今天同学讲了什么故事」,赶紧讲给妈听,这个是很自然的天伦关系。二十年过后,同样这个女儿推门进来了,「妈,我回来了」,然后坐在那看电视,接着没有第二句话了,这是天性没有保持。您假如保持住了天性,三、四十岁了还是一样,「妈,您坐,儿子给您汇报事情」。我曾经看到我一个朋友,跟我交情非常好,德行令我很佩服,他《孝经》、《地藏经》都会背,从小他父亲教育他很严格。我刚好去找他,他说,「礼旭,你先等我一下」。因为我到他们家的时候,他正在给他父亲汇报,他要转到一个大学去任教,恭恭敬敬跪在那里给他爸爸汇报。我真有福报,看到他怎么样给他父亲汇报工作,让他父亲了解,不能让他父亲丝毫担心他的工作。看了很感动,「晨昏定省,出告反面」,都表现在这里了。

  这一句最重要的,是对父母那一分体恤,你去晨省昏定,父母安心,你的状况很好,你也了解父母的状况,叫善体亲心。「我今天哪一句话没讲,哪一个动作没做,会增加父母的担忧」,你有这个敏感度就善体亲心了。我们有时候粗心大意,有一句话没交代,父母担心了好几天,最后我们知道的时候,还觉得「有什么大不了,这事瞎烦恼,没事找事」。还讲这种话,就大不孝了,你体恤不到父母的担忧,是我们太粗心大意了,善体亲心。其实我们不能体恤父母的心,就不能体恤任何人的心,甚至于也不能体会到孩子的心。体恤人是爱心,爱心的基础是孝道。我们看「出告反面」,做什么事情都是让人放心。为什么做不出来?这些细节都顾不到,自我中心太重了,都给自己方便,不能体恤父母。能体恤到了,出去一定跟父母交代,回来赶紧报平安,不让父母多担心,这是家庭。在团体当中都要出告反面,不能让领导多操心。一个下属不有这个心境,不只帮不了忙,叫添麻烦。交代你的事,上司还要提心吊胆,还要常常在那里追踪、叮咛,最后说,「干脆我自己做好了」。当然领导,下属还是需要带,他会慢慢成长。可是得要期许自己赶紧长大,不要让父母、不要让领导、不要让师长操心。诸位学长,我们现在做的事,让祖先、圣贤人操不操心,我们感觉到没有?你有没有突然有一天做了哪件事险象环生,突然感觉怎么有水滴下来?可能是孔子流的汗滴到你的身上了,多少看不见的圣贤人替我们捏把冷汗。

  我们现在要具备弟子相,你的一举一动,你的应对进退,有没有一个弟子的样子出来?比方出告反面,今天你回到故乡,当地有栽培你、引导你的善知识,他对你的成长很关心,你要不要去给他汇报?我们郑学长回到泉州之后,隔天,整个早上给他的师父做汇报,这叫弟子相。我们可能还拖,还得师父打电话来,「有没有空?来聊一聊」。主动汇报,对善知识如此,对上司也是这样。一个工作的进度你不汇报,上司不知道你的情况到底做到哪,到时候没有赶上进度,又失信于人,对我们团体都是很大的损伤。你还让领导每天在那里追,操这个心,那就太不善体亲心了。主动请教,有不知道的不要装懂,毕竟领导是过来人,可以主动去请教。有些事情,可能出现一些情况要决断,「事虽小,勿擅为」,主动请示。除非你的领导告诉你,「你全权处理」,要不然有一些变化的时候,你还是要问,而且就在每一个问当中增长自己的见识。学习要主动,君亲师有好的教诲,哪怕不是对我们的,赶紧过去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其实整个「入则孝」都是具备弟子相的条件,「父母命,行勿懒」,师父命,行勿懒。给我们这么好的教诲,我们都不照着做,这个「弟子」实质上就不具备了。重实质,不能重形式。父母教、师长教、领导教,须敬听。我们再看,「居有常,业无变」,我们整个生活起居要规律,不居有常,心是散乱的。心一散乱,心是浮躁的,可能给我们的事情都会出状况,父母跟领导就要很操心。因为生活规律,才会生活很有节奏、很有定,定了之后要开智慧,所以先从守生活的这些规矩做起。我们「谨」的部分都是生活规矩。

  其实后面的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都是来圆满孝道的,所有圣贤教诲的大根大本离不开孝亲尊师。人为什么没办法扎德行的根,没办法落实三教(儒释道)这些根?因为我们孝亲尊师的心没办法保持。您看,我们居无常,一点定功都没有,那怎么提升?整个正法这么需要人才,老人家这么操心,我们还在蹉跎我们的岁月,在往后退,这哪有孝顺师长的心?我们提醒自己,只要不精进了,就是不孝亲、不尊师,没有别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这里。没有孝亲尊师,人格都立不住,这一生只有堕落的分。业无变就是做事有始有终,不可以变来变去。业,事业、家业、学业,都要无变。「宽为限,紧用功」,事业的发展要有计划,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只要常常心浮躁,变来变去,自己都乱了,后面的人也被我们带得团团转,不知道我们在搞什么。一个领导者在变以前,一定要给身边的人说清楚为什么变,这叫尊重,这叫善体身边人的心。当了领导,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恭敬心没有。「那是大家共同决议的事情,怎么领导又变了?」一个领导者的公信力就不见了,事后才来解释一大堆,两次、三次以后人家听不进了。所以你看,处处要体现爱敬存心,一心敬慎、恭敬谨慎,爱人、尊重人。做事常常变,一定让母亲提心吊胆、担忧的。包含现在人离婚,婚姻变故了,这都会让父母很操心,家庭有这些变化。

  但是我们想一想,一个人为什么业常变?因为有时候行为不对,你不把病根找到,只是在那里说对不起,他根治不了。自己把脉把好,会不会把脉?你不给自己把脉,谁把?你每天二十四小时跟自己在一起,不给自己把脉,每一次都要别人把脉才行,依赖。纵使你身边有善知识,可能善知识都觉得在增长你的依赖,那怎么办?离你远一点,让你先自己独立独立,为什么?帮助你是慈悲,离开你也是慈悲。你们没什么反应,又吞不下了。这是信任的问题,我们自己的看法、好恶不放下,完了,善知识哪个做法你一不认同,你看他就怎么看都不顺眼。信任谈何容易,我们连父母都怀疑,还信任谁?真的,没有根,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当然,这个道理再转过来,从事教学的人要战战兢兢,为什么?一个动作都可能让学习的人信心不见了。你看每个角度一转过来,都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提醒。我们之前讲到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去跟他师父学习,师父拿洗脚水泼在他的头上,最后把他赶出去,不让他学。好多年过去,老人家也老了,要传法,说「你把蹲在窗户底下那个人给我叫进来」。那个人被赶走以后,都是蹲在那里听。蹲着听收获大,还是坐在前面听收获大?不着相。你看刘素云老师,跟着师父学十年,连师父都没有见过面,至诚感通,人家学得最有成就。在这里要看得懂,不然所有殊胜的缘都变贪着。自己贪心在增长不知道,一贪着,是情执,肩膀不会变宽,也不会变硬,变成什么?拖油瓶。真是这样,家庭是这样,君臣也是这样,师生也是这样,你增长情执,你的智能、能力上不去。个中道理,我们要慢慢去体会。

  我们会常常变,第一个,志向不清楚,要不就是五分钟热度,要不就是内在的贪欲太强了,什么人事物都能调动我们的贪心、贪求。要扛大任的人,要有无欲这个条件,不然干不了事,要有大丈夫的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把一个人常常变的原因要分析清楚,到底自己是什么问题。还有,没有道义、见异思迁、自私,都是想自己,面对很有道义的领导,那边薪水比较多,又变了。五分钟热度的人业常变,但是诸位学长,有时候五分钟热度的人是因为还没找到他最认同的人生目标。当他在那里找,你一下就骂他一顿,「五分钟热度,没有耐性」,一直骂,他会觉得不被理解。可是这种人你只要理解他了,他的目标会勇往直前,那你就变伯乐了,你就把千里马发现了。有些人你注意看,五分钟热度,其实他是很敏锐的,他要找一个他人生终身追求的目标,可是他没有找到,他又不愿意去违背自己的良知跟感觉,他就赶紧又去摸索,可是他可能被人家误会。我就是这种人。有时候我们期许自己不要五分钟热度,但是不要好像又拿着道理去压别人,还是要很细腻的去观察一个人。哪怕他真的五分钟热度,你也要去调伏他浮躁的心。甚至于你发觉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只是摸不到方向。我以前换工作也都是这样,这个行业很好,做着做着,发现本质还是为了利益,我不要,我就换了。我好几个工作都是在那个公司做得很好,突然间就消失了,人家也搞不清楚我为什么消失,因为讲不清楚。你体会到的,不见得他能够体会,这个时候就笑一笑走人了。体会到不是了,叫我再干一天,我干不下去,就是这种性格。

  后来让我去代课两个月,当那天看到那个白白胖胖的小孩转过头来,说「老师,我在埋蚂蚁」,我心里大放光明,我找到了,I make it。Trust me,You can make it(相信我,你能做到)。所以那个时候,我其实从那一刻心就定下来了,再看到那一句「知止而后有定」,太有道理了。你已经知道你终身追求的目标了,你的心里很踏实,就是一直这样走下去就对了,百折不挠。考不上,很简单,再考就好了。不会怎么办?再学就好了。上台会紧张怎么办?讲三百场就好了,你就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标,宁为成功找方法而已。所有来的都是佛菩萨安排,都欢欢喜喜接受。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4:46 , Processed in 0.15424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