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02|回复: 0

卍续藏第78册No.1541法华经持验记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8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78 册 No. 1541 法华经持验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破迷启悟,离苦得乐。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友有信
仁义礼智信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七情情执、怀疑嫉妒、爱憎怨亲、胜负得失、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78 册 No. 1541 法华经持验记




  历朝法华持验纪卷下

  同善道人周克复纂

  男周石校

  潜确居士陈济生参

  五代成都大慈寺有僧。恒诵法华经。一日入青城山。采药。沿溪越险。忽云雾四起。不知所适。有顷云散。见一阁跨溪。甚崇丽。僧至门。仆人入报。出曰。先生请师诵所业经。僧朗声诵至宝塔品。先生野服藜杖。两眉垂肩。焚香揖听良久。诵已。设秫饭杞菊。馨若甘露。?金一锾。仆送至中途。僧问何姓名。仆曰。此孙思邈先生也。僧方嗟叹。仆忽不见。复寻索三日。竟迷旧处。归视所?。乃金钱也。繇兹一膳。身轻无疾。唐史云。??百五十岁。至请诵经时。距前又三百年矣。出湘山野录。

  吴越钱塘永明寺释道潜

  蒲津武氏。尝于山斋。行三七日法华忏。忽见普贤御象。在塔寺三门亭下。其象鼻直枕行忏所。汉南国钱王建慧日永明寺。请师居之。尝阅大藏经。晏坐中见文殊现形。后礼阿育王塔。跽而顶戴。泪下如雨。俄见舍利在悬钟外。旋绕而行。师悲喜交集。建隆二年。坐化阇维。舍利甚繁。建塔藏焉。塔顶放白光。如初化时。

  吴越永明寺智觉禅师

  讳延寿。丹阳王氏。迁居余杭。总角时。诵法华经。七行俱下。感群羊跽听。二十八岁。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罪当死。临刑颜色不变。文穆王异而释之。令出家。依四明翠岩禅师。居龙册寺。执劳供众。日惟一食。长坐不卧。未几谒天台韶国师。止国清寺。行法华忏。中夜见普贤菩萨。执莲华。忽授师手。又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见观音大士。灌以甘露。遂获辨才无碍。建隆二年。忠懿王请居永明道场。僧问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法。皆从此经出。如何是此经。师曰。长时转不转。非义亦非声。问如何受持。师曰。若欲受持者。应须着眼听。居永明十五载。众常二千。署智觉号。开宝七年。入天台山。度戒约万余人。常与七众授菩萨戒。夜施食。朝放生。六时散花行道。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余力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部。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号慈氏下生。着宗镜录百卷。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旨。又着心赋。惟心诀。万善同归等录。尝夜往别峰行道。空中时闻螺具天乐之声。开宝八年二月。年九十八。焚香跏趺而寂。塔于大慈山。冥王绘像顶礼。具如别传。

  吴越温州大云寺释鸿楚

  永嘉唐氏子。生而符彩。翛然出俗。钱武肃王于乾化初年。延师居龙兴寺。开度戒坛。赐紫不受。时诗人郑说南游。亲炙高行。诗赠师云。架上紫衣闲不着。案头金字坐长看。师讲法华经。计五十余座。一日讲堂中。忽生莲华。重柎复叶。香气芬荂。至今永嘉推为僧宝。

  吴越杭州龙兴寺释可周

  晋陵傅氏。出家游豫章。穷究法华慈恩大疏已。诣龙兴寺。开演法华。缁白恒数百人。钱武肃王命师于天宝堂。夜为冥司讲经。往往见诸鬼神现形扈卫。尝有巫者祭铜官祠神。久请不下。后附巫语云。吾从大神天宝堂听法方回。武肃异之。赉师金如意并钵。赐号通明。着法华序钞一卷。

  晋宣州应瑞院释自新

  濯戒寻师。研精法华。曾无懈废。尝入宣城山采药。穿洞深去。始昏闇。寻见日明。行数里。洞侧有别窍。溪水泛泛然。见大松下有草庵。一僧雪眉拥衲坐禅。旁有一磬并火器。师击磬。僧遂出定。开目惊曰。嘻。师何缘至此。乃陈行止。僧揖坐。取石敲火煎茗。香味可爱。日夕。僧让庵令师宿。顾其僧上松巅大巢内。闻诵法华经。声甚清亮。顷之。僧叱骂曰。此队畜生。今作毛类。何苦生人恐怖。速归林薄。不宜辄出。师窥之。见群虎豹弭耳而去。及曙。僧下松来相慰。师请侍巾履。僧曰。自此百见草枯。四绝人烟。非师栖息处。又问莫饥否。溪畔有稻百余穗。收其谷。挪三掬米。挑野蔬和煮与食。遣回。送至洞口云。相遇非偶然也。所食茶与菜糜。平生即不乏食矣。师遂遵路回本院。已月余日。乃命同好再往寻之。失洞所在。吴越文穆王天福中事。

  周齐州开元寺释义楚

  湘州裴氏。七岁舍家。礼法华经。字字各拜。拜且彻部。俱舍一宗。臻微造极。纂释氏六帖。始从法王利见部。终师子兽类部。蔚为巨编。显德元年。敕付史馆。初师著纂。两目丧明。医工莫疗。遂冥心忏过。如是虔虔无间。再岁还明。人谓为徴感焉。

  宋释绍岩

  雍州刘氏。凡百经书。览同温习。洎入吴会。于杭州水心寺挂锡。恒讽法华经。不舍昼夜。俄感陆地生莲华。举城瞻瞩。建隆二年。经愿云满。誓效药王焚身。时汉南国王钱氏。固留乃止。寻复投身曹娥江。用饲鱼腹。有若神人扶足。惊涛迅激。如坐宝台。王乃造上方院。请师居之。开宝四年。语侍人。吾诵莲经。及二万部。决以安养为期。今幸遂怀。言已。趺坐而化。茶毗舍利无数。遗骨犹玉莹然。

  宋释羲寂

  永嘉胡氏。童年诵法华经。匝月而彻。受具已。谒台山竦法师。研寻止观。尝寓四明育王寺。梦登国清上方。有宝幢座。题曰文殊台。外隔栏楯。欲入不可。俄见观音从内出。低回相接。自后乐说无尽。遂于佛陇国清。相继讲训。及兴螺溪道场。学侣云拥。太平兴国五年。诣黄岩浮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至海门灵石。重新智者冬居道场。郁为名刹。生平讲法华。凡十余座。瓯越俗尚畋猎。自闻师诲。咸投弓裂网。说法之功。得未曾有。

  宋释义通

  姓尹。高丽国族。梵相异常。眉长五寸余。幼出家龟山院。晋天福时。来游中土。至天台云居韶国师所。忽有契悟。及谒螺溪。闻一心三观之旨。乃叹曰。圆顿之学。毕兹辙矣。遂留受业。久之欲泛舶东归。四明守钱惟治固留之云。但期利生。何必鸡林乎。师遂止传教院。太平兴国六年。赐额为宝云。师敷扬教观。几二十年。端拱元年。右胁而化。

  宋释晤恩

  海虞路氏子。长兴中。诣昆山慧聚寺。学南山律。后闻天台三观。冥符玄解。遂造钱塘慈光院志因师。讲习弥年。法华光明止观论。咸洞玄微。雍熙三年八月。梦拥衲沙门。执金炉焚香。三绕其室。自言祖师灌顶。来此相迎。梦觉犹闻异香。面西合掌而化。院中皆闻空际丝竹铃铎之声。依稀西去。

  宋汝州首山释省念

  莱州狄氏。受学于本郡南禅寺。遍游丛席。常密诵法华经。众目为念法华也。晚侍风穴。一日师与真园头同问讯次。穴问。如何是世尊不说说。真曰。鹁鸠树头鸠。穴曰。汝作许多痴福作么。何不体究言句。又问师。师曰。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穴谓真曰。汝何不看念法华下语。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上堂说偈。有今年记却来年事语。至四年月日。无爽前记。仍上堂说偈曰。诸子谩波波。过却几恒河。观音指弥勒。文殊不奈何。良久泊然而化。阇维得舍利五色。

  宋释知礼

  号法智。金姓。四明人。从宝云通师。传天台教观。淳化间。道化大炽。学徒如林。力行法华般舟三昧。期生安养。尝结十同志修忏。三载期满。将焚身以报妙经。杨文公亿。李公遵勖。奏赐紫及法智大师号。奉旨劝请住世。门人本如请益经王之旨。师曰。汝为我作三年监院来。如依言。三年竟。复咨问。师震威一喝。如豁然。乃呈颂曰。处处逢归路。时时复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其随机开悟如此。师终身修忏。三七期满七遍。天台一宗。师为准的。着妙宗钞。大彰观心观佛之旨。天圣六年岁旦。建光明忏。至五日。召众说法。骤称佛号数百声。结跏坐脱。露龛二七。颜色如生。爪发俱长。舌相不坏。如莲华然。赵清献公忭。铭其塔。自龙树传北齐文。文传南岳思。思传天台顗。下迨法智。为台宗十七祖。

  宋灵隐天竺寺释遵式

  字知白。宁海叶氏。入国清。于普贤像前烬一指。誓传天台教观。雍熙初。谒宝云通师。慧解秀出。智者讳日。燃顶誓力行四三昧。还天台。以苦学呕血。毅然行道。满七七日。忽如梦。见观音垂手师口。引出数虫。复舒指注甘露于口。身心清凉。宿疾顿愈。祥符八年。移居天竺。天禧中王文穆公抚杭。首访师山中。请讲法华。及心佛众生三法如义。才辨清发。公嗟赏不置。请赐慈云号。于寺东建日观庵。为运想西方之法。依无量寿经。述往生净土忏仪。及行愿法门。盛行于世。常行法华三昧。以九十日为期。感应非一。建光明忏堂。每架一椽一甃。必诵大悲咒七遍。屡经兵火。岿然独存。愿力致也。天圣十年。示寂。时号慈云忏主。

  宋开宝寺法华大士志言

  自云寿春许氏。弱冠游东都。得度于七俱胝院。一日读云门录。忽契悟。未几宿命遂通。梵相奇古。直视不瞬。口吻衮衮不可识。日常不辍。居恒乐诵法华经。因以为号。临化时。语人曰。我从无量劫来。成就逝多国土。分身扬化。今南归矣。遂怡然而逝。仁宗尝夜焚香嘿祷云。翌日请法华大士。于化成殿斋。清旦。内侍奏。言法华自右掖门径趋。将至寝殿。呵不能止。上笑曰。朕请而来也。及至。径升御榻。趺坐受供。上以储嗣为问。索笔大书十三十三。后英宗即位。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也。吕文穆蒙正。请言法华斋。问未来休咎。但索笔书亳州二字。及罢相。知亳州。始悟前谶。

  宋东掖山能仁寺释本如

  四明句章人。幼依法智。祥符四年。至东山。大弘教观。讲法华光明观无量寿等经。皆六七过。又集百僧。修法华长忏一年。尝于山西南。见一虎卧。以杖击之曰。此非汝住处。俯虎首去。后于虎卧处结庵。归闲其中。先有五通神居此。师每禅坐。辄连床舁行空中。师慕庐山之风。与郇公章得象诸贤。结白莲社。庆历年中。敕赐号神照。及紫方袍。赐寺额曰白莲。后说法诀别。江上人见云端有僧西去。嘉定四年迁葬。时已二百年矣。发函慈颜俨然。须发长垂。舍利满龛。

  宋灵隐天竺寺释祖韶

  天台刘氏。十九诵通法华。入东掖参慈云。尽得奥旨。惟行法华三昧。用为常课。尝修光明忏百昼夜。至期将半。忽见旌幢满前。导者呼为大辨尊天。师即前揖。天曰。师传通大乘。利益弘多。言讫而隐。又道出淮泗。梦僧摩顶。曰。吾文殊和上也。示汝五无生义。既觉。五藏豁然。如咀冰雪。

  宋释有严

  临海胡氏。十四往东山依神照。习天台教观。绍圣中。隐居赤城东峰。结茆樝木之下。因自号曰樝庵。行法华三昧。水旱禳禬。一为持诵。奇应如响。母病目。师对观音大士。想日精摩尼手。母即梦师擎日当前。觉而目明。一日定中见天神告曰。师净业成矣。又梦池中生大莲华。天乐四列。乃作西归自饯一篇示众。后七日加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方隐。

  宋释处咸

  天台王氏。受具后。念佛法广大。若不力学。何能见道。即入天封阅藏经。三年而毕。往谒神照。深悟教旨。后主白莲寺。传天台教观。常修法华三昧。元祐元年七月。召众出衣盂散之曰。吾二十三日。当还净土。戒侍者晨钟鸣当告知。至时徐起趺坐而寂。杨次公为赞。有曰。遗书封了加趺坐。不住白莲生白莲。

  宋释灵照

  东阳卢氏。生而誓志空门。未逾月。通法华光明二经。负笈教庠。精研天台三观。晚止华亭超果寺。元丰中。结诸善侣。为净社。以效东林之风。尝梦见弥陀三圣。师跪问一生诵经。祈生净土。为果愿否。观音指曰。净土不远。有愿即生。勿复疑之。又于静夜诵经。梦睹普贤。因发心造菩萨像。誓诵莲经一万部。以严净报。一日定中见有异相。遂累足而逝。阇维舌根不坏。舍利无数。

  宋释可久

  居四明开元寺。常诵莲经。时号久法华。师与苏文忠公轼游最稔。常居西湖祥符。萧然一室。清介守贫。当九曲观灯。公去从者。独行入师室。了无灯火。但闻瞻卜余香。公仰叹留诗。有不把琉璃间照佛始知无尽本非灯之句。元祐八年。无疾坐化。三日复苏云。吾已神游净土。见彼土相。与十六观经所说。庄严一同。七宝池中。所有莲台。皆书当生者姓名。一紫金台。书成都府广教院勋公。已生其中。又一金台。书明州孙十二郎。一书可久。又一银台。书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去。后五年。徐道故亡。异香满室。又七年。孙十二郎卒。时闻天乐迎空。皆如师所云。

  宋温州法明院释继忠

  永嘉丘氏。八岁得度。诣南湖依广智。洞悟教观。行法华光明三昧。日无虚晷。却病除崇。神应莫测。元丰五年。集众说法而逝。赤光照彻空表。净社全教。梦金甲神人告曰。忠法师已生兜率。

  宋释思照

  钱塘阳氏。参神悟有契。既而刺血书法华七轴。筑小庵曰德云。专修念佛三昧。凡三十年。宣和元年春。一夕见佛现金色身。即结印坐化。师诵莲华经千都。净土七经。一字一礼。又礼法华十过。苦行无两。

  宋明州释中立

  鄞之陈氏。丱岁出家。赐号明智。熙宁中居南湖。继神智席。日宣止观。元祐中再主延庆寺。修法华三昧忏法者七年。行法将圆。一日于禅观中。见大舟。众欲乘不可。惟师坐其中以行。自是辨慧泉涌。师诵法华逾万部。禳救灾旱。靡不神验。永嘉扶宗谓师曰。吾尝见大摩利支韦?。于梦中求护法。它日幸于忏堂置位。及师主忏。乃立像自师始。陈莹中尝赞师曰。严净木叉。坚持净虑。以身为舌。说百亿事。

  宋姑苏无量寿院释净梵

  嘉禾竺氏。元祐初。主姑苏大慈。凡讲法华经十余遍。大观中。结二十七僧。修法华忏。每期方便。以二十八日为期。如此三会。感普贤受戒羯磨。至呼净梵比丘。则洪音震响。如撞巨钟。三昧将圆。有二僧作礼曰。今春至石桥礼圣迹。忽见空中散花。异香非常。一僧遽云。姑苏梵法主期忏散华至此。语毕不见。因来瞻礼。后又于会忏。见韦天按行忏室。行人有遭点察者。辄障起而退。元符中。师曾梦至冥府。王者迎就座。命吏简簿云。净梵比丘。屡经多劫。长讲法华。王即起顶礼。遣使送还。政和末年。示寂后。有舍利五色。

  宋释覃异

  余姚杜氏。幼出家龙泉寺。已习天台教观。掩关专修净业。诵法华经。满五千部。普贤观弥陀经各万卷。日持佛号不绝。崇宁初。焚香告众曰。吾生净土时至矣。当乘金刚台。随佛西迈。愿勉力进修。可得相见。言讫。泊然而化。

  宋会稽道味山释宗利

  会稽高氏。既具戒。往姑苏依神悟。修法华忏。要期三载。俄见普贤乘空过前。寻诣新城碧沼。专修念佛三昧。政和元年。天旱祷雨。感龙王现金色身。甘雨沾足。建炎末。居道味山。系心净土。至第三夜。绘像顶珠。忽放光明。一日告弟子曰。佛来也。吾将归安养矣。即书偈。有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句。奄然而化。

  宋温州释道琛

  乐清彭氏。十八具戒。至南湖依圆照。于禅定中。见四明尊者。坐禅榻上。深谈法相。自是心地豁然。因行法华三昧。感普贤大士放光。慧辨愈加。有久病者。为说法施食。多获痊安。绍兴末。忽集众讽观经。晨夜不绝。众闻异香盈室。师曰。佛来接我。即沐浴更衣。令众讽安乐行品未讫。嗒然坐化。留龛逾月。颜体如生。

  宋释从雅

  钱塘人。始从海月。学通止观。遂入南山天王院。诵法华经二万余部。诵诸经及礼佛。至百万拜。礼法华经。一字一拜者三过。心期净土。一生坐不背西。其精诚如此。宪使杨杰。为制安乐国三十赞赠师。其一云。净土周法界。何劳独指西。但能从一入。处处是菩提。师于净住寺图九品三昧。镌赞于石。人多感化。后无疾坐逝。感异香天乐。咸谓西圣来迎之兆。

  宋释含莹

  禀天台教观。尝以银书妙莲经。遇佛菩萨。则用金字。世称为法门至宝。建炎中。金??至。院宇焚荡。于瓦砾中。寻获此经。不损一字。

  宋释祖南

  居南岳之云峰。刺血书阿弥陀经五百卷。金刚经一百卷。法华经十部。终二十七年。皆用血书。末年血干骨立。念佛声不绝。一日在方丈坐化。眉间迸出舍利。随取随生。

  宋喻思净

  钱塘人。自号净土子。早侍瑛法师讲法华。后常持诵。专心念佛。暇则画佛像。凡画。必于净室寂想。见弥陀光明。乃下笔。绍兴丁巳岁。端坐七日。一心念佛。漠然化去。

  宋徴士左伸

  天台临海人。从神照授菩萨戒。镌西方三圣像。旦夜虔事。诵法华经三千四百部。金刚般若二万卷。绍圣二年秋。命沙门唱法华首题。增受菩萨戒。寻梦三伟人立江皋。召伸登舟。即请僧诵弥陀经。遽曰。我已见佛光。端坐化去。

  宋仁和范俨

  常时蔬食。世缘淡然。云。我自是旅泊耳。日诵法华。复手书经一部。备极庄严。大观中。忽见普贤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谓俨曰。汝尝诵法华。念阿弥陀佛。得生净土。故来相报。越一夕。睹众圣授手。就座合掌而逝。

  宋汴京张庆

  祥符中为司狱。常以慈慎自持。日躬侍扫涤。暑月尤勤。饮食汤药卧具。必加精洁。每戒其徒曰。人不幸罹于法。我辈若不知所恤。则罪者何所赴诉。生平持诵法华经。每遇重囚就戮。必为斋素诵经。一月乃止。尝教狱囚。有罪当自认。毋诬良善以重己孽。妻袁氏。年四十八。染疫死三日。忽苏曰。我始至一秽所。思得清凉处。忽见白衣大士谓曰。汝不当至此。且尚未有嗣。汝夫多阴德。子孙当有兴者。乃以手挈之出。得苏。明年生子亨。官三班借职。庆年八十二。无疾终。六孙皆显官。号世族。

  宋无为军使李遇

  素诵法华。忽昏夜途值群鬼侮之。俄见一老叟布袍草屦。厉声叱云。此人常诵法华。不得相犯。鬼遂散。老人亦不见。

  宋刑部都官陆沅

  号省庵。居四明之横溪。每晨起。即澡漱入净室。焚香趺坐。诵法华经。目不他瞬。首唱偈曰。盥手清晨贝叶开。不求诸福不禳灾。世缘断处从他断。劫火光中舞一回。即开卷而诵。声如贯珠。日一遍者三十年。年登八十。增至三部。赋诗见意。有清晨三度到灵山之句。凡诵九千四百八十五部。又阅毗卢大藏。凡台宗律部。少室心宗。无不博究。复诵弥陀圣号。一意西驰。绍兴五年四月。年八十五。沐浴冠服而化。忽闻口鼻间。出莲华香。郁然弥日方息。

  宋晁待制说之

  字以道。尝往湖南访明智。闻三千境观之说。欣然愿学。晚年日课莲经不辍。自号洧上老法华。

  宋张秉

  知冀州。一巨盗劫民财。又乱其女。秉忿极。设架钉于门。三日醢之。后感痁疾。一日方午剧发。忽见中使来宣秉。乃力疾促辔。至一寝殿。闻先帝真宗厉声帘中曰。张秉何得非法杀人。自与本人对辨。引至殿西南隅。启狱扉。囚系万状。始悟非人世也。一铁校罪人。血肉淋漓。泣诉曰。汝用非法杀我。肢体零散。永无受托。奈何。秉方认冀盗。诟曰。汝所犯岂止一死。虽糜万躯。亦不足塞女耻。敢更诉乎。旁有一胥。乃秉从事河阳日故吏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19 03:53 , Processed in 0.118732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