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55|回复: 1

真孝广集第九四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4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佛门真孝广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破迷启悟,离苦得乐。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友有信
仁义礼智信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七情情执、怀疑嫉妒、爱憎怨亲、胜负得失、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故能流光动瑞避席施虔。爰至发爪两塔衣影二台。皆是如来在世已见成轨。自收迹河边阇维林外。八王请分还国起塔及瓶炭二所。于是十刹兴焉。其生处得道说法涅槃。发髻顶骨四牙双迹钵杖唾壶泥洹僧等。皆树塔勒铭标碣神异。尔后百有余年。阿育王遣使浮海。坏撤诸塔分取舍利。还值风潮颇有遗落。故今海族之中时或遇者是。后八万四千因之而起。育王诸女亦次发净心。并镌石镕金图写神状。至能浮江泛海影化东川。虽复灵迹潜通而未彰视听。及蔡愔秦景自西域还至。始传画氎释迦。于是凉台寿陵并图其相。目兹厥后形像塔庙。与时竞列。洎于梁代遗光粤盛。但法身无像因感故形。感见有参差。故形应有殊别。若乃心路苍茫则真仪隔化。情志慊忉则木石开心。故刘殷至孝诚感。釜庾为之生铭。丁兰温凊竭诚。木母以之变色。鲁阳回戈而日转。杞妇下泪而城崩。斯皆恻隐入其性情。故使征祥昭乎耳目。是知道藉人弘。神由物感。岂曰虚哉。是以祭神如神在。则神道交矣。敬像如敬佛。则法身应矣。故入道必以智慧为本。智慧必以福德为基。譬犹鸟备二翼儵举万寻。车足两轮一驰千里。岂不勤哉。岂不勖哉。  
兴福部第二  
  如佛说福田经云。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尔时座...(第1532-02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 保益启心神
  生死必永尽  岂同庄老仙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五
法服篇第三十 然灯篇第三十一  
法服篇(此有六部)  
  述意部 功能部 会名部 济难部 感 报部 违损部。  
述意部第一  
  夫袈裟为福田之服。如敬佛塔。泥洹僧为儭身之衣尊之如法。衣名销瘦。取能销瘦烦恼。铠名忍辱。取能降伏众魔。亦喻莲华。不为污泥所染。亦名幢相不为邪众所倾。亦名田文之相。不为见者生恶。亦名救龙之服。不为金鸟所食。亦名降邪之衣。不为外道所坏。亦名不正之色。不为俗染所贪是以教有内外之别。人有道俗之异。在家则依乎外教。服先王之法服。顺先王之法言。上有敬亲事君之礼。下有妻子官荣之变。此则恭孝之躅理协儒律。出家则依乎内教。服诸佛之法服。行诸佛之法行。上舍君亲爱敬之重。下割妻子官荣之好。以礼诵之善自资父母。行道之福以报国恩之重。既许不以毁形易服为过。岂宜责以敬亲事君之礼。是故。剃发之辰。天魔闻而遥怖。染衣之日。帝释见而远欢戏女聊被无漏遂满。醉人暂剪恶缘即舍。龙子赖而息惊。象王见而止怯。故知三领法衣蔽身俭用。三种坏色伏我爱情。既仿稻田。自成应供之德。远同先佛。寔遵和敬之道。出尘反俗所贵如斯者乎。  
功能部第二  
  如华严经云。着袈裟者舍离三毒也。又大悲经云。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被着袈裟。于弥勒佛乃至楼至佛所得入涅槃无有遗错。又悲华经云。释迦牟尼佛。昔于过...(第1532-02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身而生。因为立字。名曰白净。年渐长大衣亦随长。鲜白净洁不烦浣染。众人见之竞共求索。白父母言。我今不贪世俗荣华。愿乐出家。父母爱念不能违逆。寻将佛所求索入道。佛告善来。比丘尼头发自落。身上白衣化为袈裟。成比丘尼。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阿难见已。请问因缘。佛告阿难。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号曰迦叶。将诸比丘游行聚落教化众生。时有女人见佛及僧心怀欢喜。持一张[疊*毛]布施佛僧。发愿而去。缘是功德天上人中。常有净衣裹身而生。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又百缘经云。佛在世时。波罗柰国有梵摩达王。其妇生女身被袈裟。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因为立字名伽尸孙陀利。年渐长大衣亦随大。禀性贤善慈仁孝顺。将诸侍卫出城游戏。渐次往到鹿野苑中。见佛相好心怀喜悦。前礼佛足却坐一面。佛为说法。心开意解得须陀洹果。复求出家。佛告善来。比丘尼头发自落法服着身。成比丘尼。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诸天世人所见敬仰。时诸比丘见是事已。请问因缘。佛告比丘。乃往过去无量世时。有佛出世。号加那牟尼。将诸比丘游行教化。时有王女值行见佛心怀喜悦。前礼佛足。请佛及僧。三月受请四事供养已。复以妙衣各施一领。缘是功德天上人中尊荣豪贵。常有袈裟随身而生。佛告比丘。欲知王女者。今孙陀利比丘尼是。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又百缘经云。佛在世时。波斯匿王夫人。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世所希有。身被袈裟。生已能语。问父王言。如来世尊今者...(第1532-02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电晃曜一室。因此仍感神瑞。入水不没。入火不燃。家人以为发狂。始就笼槛关闭甚严。俄而出外。乃知神力。因设虚座请福。空中有言。我是长生菩萨。应利益国土。汝可依佛法清净供养。于是竞以香华贡奉每有灵验。南人李叔献继愿乞本州。后果为交州刺史。乃造沉香神景。世人以神重名华。因号为华娘神。百姓送供阗噎斋会。所余慧钊教化悉以起寺(右二验出凉京寺记)  
  南齐晋安王萧子懋。字云昌。武帝之子也。始年七岁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养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浸其华茎欲令不萎。如此三日而华更鲜。子懋流洟礼佛誓曰。若使阿姨因此胜和。愿佛之力令华竟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看视罂中稍有根须。母病寻差。当代称其孝感也。子懋弟南海王子罕。字灵华。其母乐容华寝疾。子罕昼夜礼拜。于时以竹为灯缵其灯。照曜讫夜极明。此缵经宿枝叶茂盛。母病寻愈(事出吴均春秋)  
  唐始州永安县释慧主。姓贾。持律第一兼营福业。后至故乡南山藏伏。唯食松叶。异类禽兽同集无声。或有山神与送茯苓甘松香来。六时行道一时不阙。禽兽随行礼佛请经。似如听仰。仍为幽显。受菩萨戒后有群猴言为君异也。佛日通也。主深怪异。畜生能言罕所未有。更有祥龙飞兽集持异香充塞山内。后有八人采弓材者。甚大惊骇。便慰主曰。圣君出世时号开皇矣。至贞观三年寺有明禅师。清卓不群白日独坐。见无半身。向众述曰。吾与主律师建立此寺。两人同心忽失半身。将不律师先去不耶。至明日...(第1532-02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丘歌声呗  人畜振心忪
  斯由畅玄句  即感雁游空
  神期发筌寤  豁尔自灵通  
感应缘(略引六验)  
  晋沙门帛法桥 晋沙门支昙籥 齐沙门释僧辩 齐沙门释昙冯 齐有仕人姓梁 唐刺史任义方。  
  晋中山有帛法桥。是中山人。少乐转读而稍乏声。每以不畅为慨。于是绝粒忏悔七日七夕。稽首观音。以祈现报。同学苦谏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觉喉内豁然。即索水洗漱云。吾有应矣。于是作三契经声彻三里许。远近惊嗟人畜悉来观听。尔后诵经五十万言。昼夜讽咏哀婉通神。至年九十声犹不变。以晋穆帝永和中。卒于河北。即石虎末世也。  
  晋有支昙籥。本月氏人。寓居建邺。少出家精苦蔬食。憩吴虎丘山。晋孝武初。敕请出都止建初寺。孝武从受五戒。敬以师礼。籥特禀妙声善于转读。尝梦天神授其声法。觉因裁制新声。梵响清美四飞。却转反折还弄。虽复东阿先变康会后造。始终巡还。未有如籥之妙。后进传写莫匪其法。所制六言梵呗传响于今。后终于所住。年八十一。  
  齐安乐寺有释僧辩。姓吴。建康人。出家止安乐寺。少好读经哀婉折衷。独步齐初无人加之。尝在新亭刘绍宅齐。辩初夜读经。始得一契。忽有群鹤下集阶前。及辩度一卷一时飞去。由是声振天下远近知名。后来学者莫不宗事。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梦于佛前咏维摩一契。因声发而寤。即起至佛堂中。还如梦中法。更咏古维摩一契。便觉音韵流好有工常曰。明旦即集京师善声沙门僧辩等。次第作声。辩传古维...(第1532-02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越尔时与其四人同共造塔。用心偏殷。造塔成已。复以七宝及取好花上塔头上。四面散下而以供养。发誓愿言。使我世世食福自然常不断绝。缘是功德。从是以来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天上人中食福自然快乐无极。尔时但愿食福无尽不愿度脱。故至今日唯受胜福未得道迹。  
  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若人乐着三有果报。于佛福田若行布施诸余善根。愿我世世莫入涅槃。以此善根不入涅槃。无有是处。是人虽不乐求涅槃。然于佛所种诸善根。我说是人必入涅槃也。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长者。其家巨富财宝无量不可称计。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其儿两手各把金钱。取已还生无有穷尽。父母欢喜因为立字。名曰宝手。年渐长大慈心孝顺。好喜布施。有人来乞申其两手出好金钱。寻以施之。后与诸人出城游观。前到祇洹见佛相好。心怀欢喜顶礼请佛及比丘僧。愿受我供。阿难语言。设供须财。于是宝手即申两手。金钱雨落。须臾满地。积聚过人。佛敕阿难。令为营供。饭食讫已。佛为说法得须陀洹。归辞父母求乞出家。既出家已得阿罗汉果。阿难见已而白佛言。宝手比丘宿殖何福生于豪族。手出金钱取无穷尽。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告阿难。昔迦叶佛入涅槃后。有迦翅王。收其舍利造四宝塔。时有长者见竖塔庙心生随喜持一金钱安着塔下。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常有金钱受福快乐。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  
  又百缘经云。佛在世时。迦毗罗卫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第1532-02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域志诸山感供圣寺 总述中边化迹降灵记。  
  晋建元寺。建康太清里寺基本。宋北第元徽二年宫人陈太妃造寺塔。舍利灵应相仍。每夕放光。寺大殿后画迦毗罗王及毗沙门天王二像。若有僧侣失仪童竖亵慢者。无不影响表异使其恭肃。若使虔诚忏礼标心恳切者。必空中有弹指声。或循绕翼卫。其间有请福祈愿者。莫不克谐。  
  宋灵味寺。建康钟山蒋林里。宋永初三年。沙门法意起造。晋末有高逸沙门。莫显名迹。岩栖谷饮。常在钟山之阿。一夜忽闻怪石崩坠。声振林薄。明旦履行唯见清泉湛然。因聚徒结宇。号曰灵味寺焉。  
  漠平等寺。广平武穆王坏舍宅所立也。寺门外有金像一躯。高二丈八尺。相好端严。常有神验。国之吉凶先炳祥异。孝昌三年十二月。此像面有悲容垂泪遍体皆湿。时人号曰佛汗。京师士女空市而观。有一比丘。以净绵拭其泪。须臾之间绵湿都尽。更以他绵换拭。俄然复湿。如此三日乃止。至明年四月。尔朱荣入雒阳诛戮百官。死亡涂地。至永安二年三月。此像复汗。京邑仕庶复往观视。五月北海入雒。庄帝北巡。七月北海大败。所将江淮子弟五千余人。尽被俘虏无一得还。永安三年七月。此像悲泣复如初汗。每经神验朝野惶惧。禁人不听观视。至十二月尔朱兆入雒擒庄帝。帝崩于晋阳。宫殿空虚百日无主。唯尚书令司州牧乐平王尔朱世隆镇京师。商旅四通盗贼不作。  
  白塔寺。在秣陵三井里。晋升平中有凤皇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皇台。至宋升明二年。齐太祖起。造立寺之...(第1532-02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无智不善。若于僧中次请一人者。得大功德果报利益。胜别请五百罗汉。一切远近无不悉闻。又请僧福田经及仁王经。种种诃责不许别请。若别请者。是外道法。非七佛法。  
  又梵网经云。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房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房主得无量罪。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犯轻垢罪。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取十方僧物。入己用者。犯轻垢罪。  
  若有出家在家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房问知事人。今欲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又智度论云。如有一富贵长者。信乐众僧。白僧执事。我次第请僧于舍食。日日次请乃至沙弥。执事不听沙弥受请。诸沙弥言。以何意故不听沙弥。答言。以檀越不喜请年少故。便说偈言。  
  须发白如雪  齿落皮肉皱
  偻步形体羸  乐请如是事  
  诸沙弥等皆是大阿罗汉。如打子师子头欻然从座起。而说偈言。  
  檀越无智人  见形不取德
  舍是耆年相  但取老瘦黑  
  上尊耆年之相者。如佛说偈云。  
  所谓长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须发白  空老内无德
  能舍罪福果  精进行梵行
  已离一切法  是名为长老  
...(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以珠宝。设之积年庶降神异。后大会道俗甚盛。坐次一僧。容服粗垢神情低陋。出自众中径升其坐。拱默而已无所言说。一堂怪骇。谓其谬僻。充亦不悦嫌于颜色。及行中食此僧饭于高座。饭毕提钵出堂。顾谓充曰。何俟劳精进。因掷钵空中陵虚而去。充及道俗驰遽观之。光仪伟丽。极目乃没。追共惋恨。稽忏累日。  
  晋尼竺道容。不知何许人。居乎乌江寺。戒行精峻屡有征感。晋明帝时甚见敬事。以华藉席验其所得果不萎焉。时简文帝事清水道。所奉之师即京师所谓王濮阳也。第内具道舍。客函开化帝末之从。其后帝每入道屋辄见神人为沙门形盈满室内。帝疑容所为。因事为师。遂奉正法。晋氏显尚佛道此尼力也。当时崇异号为圣人。新林寺即帝为容所造也。孝武初忽而绝迹不知所在。乃葬其衣钵。故寺边有冢云。  
  晋阙公则。赵人也。恬放萧然唯勤法事。晋武之世死于雒阳。道俗同志为设会于白马寺中。其夕转经。宵分闻空中有唱赞声。仰见一人形器壮伟仪服整丽。乃言曰。我是阙公则。今生西方安乐世界。与诸菩萨共来听经。合堂惊跃皆得睹见。时复有汲郡卫士度。亦苦行居士也。师于则公。其母又甚信向。诵经长斋常饭僧。时日将中。母出斋堂与诸尼僧逍遥眺望。忽见空中有一物下。正落母前。乃则钵也。有饭盈焉。馨气充勃。阖堂萧然一时礼敬。母自分行。斋人食之皆七日不饥。此钵犹云尚存北土。度善有文辞。作八关忏文。晋末斋者尚用之。晋永昌中死。亦见灵异。有造像者。作圣贤传具载其事。云度亦...(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上高殿上。与婇女众共相娱乐。天金轮宝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金所成。天匠所造非世所有。轮径丈四。轮王见已默自念言。我曾从先宿诸旧闻如是语。若刹利王水浇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升法殿上婇女围绕。自然金轮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轮径丈四。是则名为转轮圣王。今此轮现将无是耶。我今宁可试此轮宝。时王即召四兵。向金轮宝偏露右臂右膝着地。以右手摩扪金轮语言。汝向东方如法而转勿违常则。轮即东转。时王即将四兵随其后行。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尔时东方诸小王见大王至。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来诣王所拜首白言。善哉大王。今此东方土地丰乐。多诸珍宝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中顺。唯愿圣王于此治正。我等当给使左右承受所治。当时轮王语小王言。止止诸贤。汝等则为供养我已。但当以正法治化。勿使偏抂。无令国内有非法行。身不杀生。教人不杀生。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嫉妒邪见之人。此即名为我之所治。时诸小王闻是语已。即从大王巡行诸国至东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随轮所至。其诸国王各献国土。亦如东方诸小王比。此阎浮提所有名曰土沃野丰。多出珍宝。林水清净。平广之处轮则周行。封地图度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天神于中夜造城郭。其城七重。七重栏楣。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交饰。七宝所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造此城已金轮于城中图度封地。东西四由旬。南北二由旬。天神于中夜造宫殿。七宝所...(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从此已来故号为王舍城也。佛得道已自说本末。立信王者我身是也。啖人王者鸯崛摩是。还王舍说法所度无量。皆是宿命作王时因缘人也。  
王业部第四  
  如谏王经云。佛在世时。有国王名不犁先尼。出行国界道过佛所。为佛作礼就座而坐。  
  佛告王曰。王治当以正法无失节度。常以慈心养育人民。所以得霸治为国王者。皆由宿命行善所致。统理民事不可偏枉。诸官公卿群僚下逮凡民皆有怨辞。王治行不平海内皆忿。身死神入太山地狱。后虽悔之无所复及。王治国平政。常以节度。臣民叹德四海归心。天龙鬼神皆闻王善。死得上天后亦无悔。王无好淫泆以自荒坏。无以忿意有所残贼。当受忠臣刚直之谏。夫与人言常以宽详。无灼热之语。唯有孝顺慈养二亲。供事高行清净沙门。见凡老人当尊敬之。所有财宝与民同欢。当以善心施惠于民。无以谗言残贼民命。为王之法当宣圣道教民为善。惟守一心心存三尊。王者如斯。诸圣咨嗟。天龙鬼神拥护其国。生有荣誉死得上天。世间荣位如幻如梦不可久保。人欲死时诸家内外聚会其边椎胸呼天。皆云柰何。泪下交横。呜呼痛哉。神灵独逝舍吾之乎。闻之者莫不伤心。睹之者莫不助哀。载之出城捐于旷野。飞鸟走兽[國*瓜]掣食之。身中有虫还食其肉。日炙风飘骨皆为干。往昔尊荣豪贵隐隐阗阗。亦如大王。今者霍然不复见之。此是无常之明证也。古尚如此。况于今日。王熟思之无念淫泆。无受佞言。证人入罪当受忠谏。治以节度。当畏地狱考治之痛。诸含血虫皆贪生...(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年十一。常为王使忠信奉法不以为劳。卒得重病遂致无常。其神来还为王作子。至年十五。立为太子。父王命终习代为王。憍慢自恣不理国事。臣寮废调民被其患。佛知其行不会本识。将诸弟子往到其国。佛告王曰。今王自知本所从来不。王曰。愚暗不达不知先世。佛告大王。本以五事得为国王。何等为五。一者布施得为国王。万民奉献宫观资财无极。二者兴立寺庙供养三尊床榻帏帐。以是为王在于正殿御座理国。三者亲身礼敬三尊及诸长德。以是为王。一切万民莫不为之作礼。四者忍辱身三口四及意无恶。以是为王。一切见者莫不欢喜。五者学问常求智慧。以是为王。决断国事莫不奉行。此之五事世世为王。王前世时为大王给使。奉佛以信。奉法以爱。奉僧以敬。奉亲以孝。
 楼主| 发表于 2018-3-1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奉君以忠。常行一心精进布施。劳身苦体初不懈倦。是福追身得为王子。补王之弟。今者富贵而反懈怠。夫为国王当行五事。何谓为五。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将士随时廪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无受谗言以伤正直。五者节欲贪乐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闻四海福禄自来。舍此五事众纲不举。民穷则思乱。士劳则势不举。无福则鬼神不助。自用则失大理。忠臣不敢谏则心荡放逸。国主不理务民则多怨。若如是者身失令名后则无福。于是世尊重说偈言。  
  夫为世间将  修正不阿枉
  心调胜诸恶  如是为法王
  见正能修慧  仁爱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  如是众附亲  
  佛说是时。王...(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父及大众起往迎者。彼等获得无量大罪。若我今者持其威仪在此住者。彼等于我不生敬心。如来作此三种念。观见有如此三种因缘。思量如是三种义已。从座而起。飞腾虚空现种种神变。令大众生信并皆入道。  
  又梵网经云。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不次第坐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常行教化。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不得地立为四众白衣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犯轻垢罪。  
  又善见论云。弟子参师当避六处。一不得当前。二不得当后。三不得太远。四不得太近。五不得处高。六不得上风立。问曰。四种身仪若坐立行卧。何故但云一面立。答曰。为参故不应行。为恭敬不应坐。为供养故不应卧。  
  又三千威仪云。欲上床有五事。一当徐却踞床。二不得匍匐上。三不得使床有声。四不得大拂拭床席使有声。五洗足未燥当拭之。在床上有五事。一不得大吹。二不得叱咤喑噫。三不得叹息思念世间事。四不得狗群卧。五欲起坐当以时。若意走不定当自责本起。又卧有五事。一当头首向佛。二不得卧视佛。三不得双申两足。四不得向壁卧亦不得伏卧。五不得竖两...(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有一白香象。王闻此已即便募言。谁能得香象者。我当重赏。有人募言。多集军众往取彼象。象思惟言。若我远去。父母盲老。不如调顺往至王所。尔时众人便自将香象向王边。王大欢喜为作好屋。具被毾[毯-炎+登]敷着其下。与诸妓女弹琴鼓瑟以娱乐之。与象饮食不肯食之。时守象人来白王言。象不肯食。王自向象所。上古畜生皆能人语。王问象言。汝何故不食。象答王言。我有父母。年老眼盲无与水草。父母不食我云何食。象白王言。我欲去者。王诸军众无能遮我。但以父母盲老顺王来耳。王今见听我去供养父母终其年寿。自当还来。王闻此语极大欢喜。我等便为人头之象。此象乃是象头之人。先迦尸国人。恶贱父母无供养心。因此象故。王即宣令一切国内。若不孝养父母者。当与大罪。寻即放象还父母所。供养父母随寿长短。父母丧亡还来王所。王得白象甚大欢喜。即时庄严欲伐彼国。象语王言。莫兴斗诤。凡斗诤法多所伤害。王言。彼欺凌我。象言。听我使往。令彼怨敌不敢欺侮。王言。汝若去者或能不还。答言。无能遮我使不还者。象即于是往彼国中。比提醯王闻象来至。极大欢喜。自出往迎。既见象已而语之言。即住我国。象白王言。不得即住。我立身已来不违言誓。先许彼王当还其国。汝二国王应除怨恶。自安其国岂不快乎。即说偈言。  
  得胜增长怨  负则益忧苦
  不诤胜负者  其乐最第一  
  尔时此象说斯偈已。即还迦尸国。从是以后二国和好。尔时迦尸国王者。今波斯匿王是。比提...(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长短。父母丧亡还来王所。王得白象甚大欢喜。即时庄严欲伐彼国。象语王言。莫兴斗诤。凡斗诤法多所伤害。王言。彼欺凌我。象言。听我使往。令彼怨敌不敢欺侮。王言。汝若去者或能不还。答言。无能遮我使不还者。象即于是往彼国中。比提醯王闻象来至。极大欢喜。自出往迎。既见象已而语之言。即住我国。象白王言。不得即住。我立身已来不违言誓。先许彼王当还其国。汝二国王应除怨恶。自安其国岂不快乎。即说偈言。  
  得胜增长怨  负则益忧苦
  不诤胜负者  其乐最第一  
  尔时此象说斯偈已。即还迦尸国。从是以后二国和好。尔时迦尸国王者。今波斯匿王是。比提醯王者。今阿阇世王是。尔时白象者今我身是也。由我尔时孝养父母故。令多众生亦孝养父母。尔时能使二国和好。今日亦好。  
和事部第五  
  如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柰。国名伽尸。有一婆罗门。有摩沙豆陈久。煮不可熟。持着肆上欲卖与他。都无人买。时有一人。家有一态驴市卖难售。时陈豆主便作是念。我皆以豆买此驴用。便往语言。汝能持驴贸此豆耶。驴主复念。用是态驴为当取彼豆。即便答言。可尔。得驴已欢喜。尔时豆主便作是念。今得子。便即说颂曰。  
  婆罗门法巧贩卖  陈久冰豆十六年
  唐尽汝薪煮不熟  足折汝家大小齿  
  尔时驴主。亦作颂曰。  
  汝婆罗门何所喜  虽有四脚毛衣好
  负重着道令汝知  锥刺火烧终不动  
  尔时豆...(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0 10:17 , Processed in 0.19187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