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84|回复: 1

真孝广集第一〇五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2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佛门真孝广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破迷启悟,离苦得乐。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友有信
仁义礼智信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七情情执、怀疑嫉妒、爱憎怨亲、胜负得失、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赛德。不餐七日始符酬恩者乎。斯乃重结尘劳。更婴枷锁。从闇入闇。不悟缘起之三节。欲死趣死。讵证圆成之十地欤。  
  然依佛教。苾刍亡者。观知决死。当日舁向烧处。寻即以火焚之。当烧之时亲友咸萃。在一边坐。或结草为座。或聚土作台。或置甎石以充坐物。令一能者诵无常经。半纸一纸勿令疲久(其经别录附上)然后各念无常。还归住处。寺外池内连衣并浴。其无池处就井洗身。皆用故衣不损新服别着乾者然后归房。地以牛粪净涂。余事并皆如故。衣服之仪曾无片别。或有收其设利罗为亡人作塔。名为俱攞。形如小塔上无轮盖。然塔有凡圣之别。如律中广论。岂容弃释父之圣教。逐周公之俗礼。号啕数月布服三年者哉。曾闻有灵裕法师不为举发不着孝衣。追念先亡为修福业。京洛诸师亦有遵斯辙者。或人以为非孝。宁知更符律旨。  
十三结净地法  
  有五种净地。一起心作。二共印持。三如牛卧。四故废处。五秉法作。起心作者。初造寺时定基石已。若一苾刍为捡校人者。应起如是心。于此一寺或可一房。为僧当作净厨也。共印持者。定寺基时。若但三人者。应一苾刍告余苾刍言。诸具寿。皆可用心印定此处。于此一寺或可一房。为僧作净厨。第二第三应如是说。言如牛卧者。其寺屋舍犹如牛卧。房门无有定所。纵使无不作法。此处即成其净。言故废处者。谓是经久僧舍废处。如重来者。至旧触处便为净也。然此不得经宿即须作法也。  
  言秉法作者。谓秉白二羯磨结界也。文如百一羯磨中说。如前五种作净法已。佛言。令诸苾刍得二种安乐。一在内煮在外...(第1537部~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


...萨。悉皆仰趾。故五天之地初出家者。亦既诵得五戒十戒。即须先教诵斯二赞。无问大乘小乘。咸同遵此。有六意焉。一能知佛德之深远。二体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净。四得胸藏开通。五则处众不惶。六乃长命无病。诵得此已方学余经。然而斯美未传东夏。造释之家故亦多矣。为和之者诚非一算。陈那菩萨亲自为和。每于颂初各加其一。名为杂赞。颂有三百。又鹿苑名僧号释迦提婆。复于陈那颂前。各加一颂。名糅杂赞。总有四百五十颂。但有制作之流。皆以为龟镜矣。  
  又龙树菩萨以诗代书。名为苏颉里离佉。译为密友书。寄与旧檀越南方大国王。号娑多婆汉那。名市寅得迦。可谓文藻秀发慰诲勤勤。的指中途亲逾骨肉。就中旨趣寔有多意。先令敬信三尊孝养父母。持戒舍恶择人乃交。于诸财色修不净观。捡挍家室正念无常。广述饿鬼傍生。盛道人天地狱。火燃头上无暇拂除。缘起运心专求解脱。劝行三慧。明圣道之八支。令学四真。证圆凝之两得。如观自在不简怨亲。同阿弥陀恒居净土。斯即化生之术。要无以加。五天创学之流。皆先诵此书赞。归心系仰之类。靡不研味终身。若神州法侣诵观音遗教。俗徒读千文孝经矣。莫不钦玩用为师范。其社得迦摩罗。亦同此类(社得迦者。本生也。摩罗者。即贯焉。集取菩萨昔生难行之事。贯之一处也)。若译可成十余轴。取本生事而为诗赞。欲令顺俗妍美读者欢爱教摄群生耳。时戒日王极好文笔。乃下令曰。诸君但有好诗赞者。明日旦朝咸将示朕。及其总集得五百夹。展而阅之。多是社得迦摩罗矣。方知赞咏之中。斯为美极。南海诸岛有十余国。无问法俗咸皆讽诵。如前诗赞。而东夏未曾译出。又戒日王取乘云菩萨以身代龙之事。缉为歌咏。奏谐弦管令人作乐。舞之蹈之流布于代。又东印度月官大士。作毗输安呾啰太子歌。词人皆舞咏遍五天矣。  
  旧云苏达拏太子者是也。又尊者马鸣。亦造歌词及庄严论。并作佛本行诗。大本若译...(第1537部~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


...卷第一  
  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部之多少。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欲使正教纶理金言有绪。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但以法门幽邃化网恢弘。前后翻传年移代谢。屡经散灭卷轴参差。复有异人时增伪妄。致令混杂难究踪由。是以先德儒贤制斯条录。今其存者殆六七家。然犹未极根源尚多疏阙。升以庸浅久事披寻。参练异同指陈臧否。成兹部帙。庶免乖违。幸诸哲人俯共详览。  
  稽首善逝牟尼尊  无上丈夫调御士
  亦礼三乘净妙法  并及八辈应真僧
  我撰经录护法城  三宝垂慈幸冥祐
  惟愿法灯长夜照  迷徒因此得慧明
  正法遐久住世间  依学速登无上地  
  自后汉孝明皇帝永平十年岁次丁卯。至大唐神武皇帝开元十八年庚午之岁。凡六百六十四载。中间传译缁素总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圣教。及圣贤集传并及失译。总二千二百七十八部。都合七千四十六卷。其见行阙本并该前数。  
  新录合二十卷。开为总别。总录括聚群经。别录分其乘藏。二录各成十卷。就别更有七门。今先叙科条余次编载。  
  总括群经录上。  
  右从汉至唐所有翻述。具帝王年代并译人本事。所出教等以人代先后为伦。不依三藏之次。兼叙目录新旧同异。  
  别分乘藏录下。  
  右别录之中曲分为七。一有译有本。二有译无本。三支派别行。四删略繁重。五拾遗补阙。六疑惑再详。七伪邪乱正。就七门...(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  以为后汉经录云。于中直云帝者为真。兼斥名者是伪。年代甲子依唐司隶甄鸾成均博士。王道圭二家年历参定(后汉)沙门迦叶摩腾(一部一卷经) 沙门竺法兰(四部一十五卷经) 沙门玄娄迦谶(二十二部六十七卷经集) 沙门安世高(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经律集) 沙门竺佛朔(二部三卷经) 优婆塞安玄(二部三卷经集) 沙门支曜(一十部一十一卷经集) 沙门康巨(一部一卷经) 沙门严佛调(五部八卷经) 沙门康孟详(六部九卷经律) 沙门竺大力(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果(一部二卷经) 新旧诸失译经(一百四十一部一百五十一八卷五十九部七十六卷旧集八十二部八十二卷新附) 四十二章经一卷(永平十年丁卯于白马寺与法兰共译初出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迦叶摩腾。或云竺叶摩腾。亦云摄摩腾。群录互存未详孰是。先来不译所以备彰。中印度人婆罗门种。幼而聪敏博学多闻。思力精拔特明经律。尝游西印度有一小国。请腾讲金光明经。俄而邻国兴师而来。既将践境。辄有事碍兵不能进。彼国兵众疑有异术密遣使觇。但见群臣安然共听其所讲大乘经明地神王护国之法。于是彼国请和求法。明帝以永平七年甲子。梦见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轮光明赫奕飞在殿前。明日博问群臣。此何神异。通人傅毅进奉对曰。臣闻西域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诏遣郎中蔡愔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八人。往适天竺寻访佛法。于大月支国与摩...(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密遣使觇。但见群臣安然共听其所讲大乘经明地神王护国之法。于是彼国请和求法。明帝以永平七年甲子。梦见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轮光明赫奕飞在殿前。明日博问群臣。此何神异。通人傅毅进奉对曰。臣闻西域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诏遣郎中蔡愔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八人。往适天竺寻访佛法。于大月支国与摩腾相遇。时蔡愔等固请于腾。遂与同来至于洛邑。明帝甚加赏接。所将佛经及获画像。驮以白马同到洛阳。因起伽蓝名白马寺。诸洲竞立报白马恩。腾于白马寺出四十二章经。初缄兰台石室第十四间内。自尔释教相继云兴。沙门信士接踵传译。依录而编。即是汉地经法之祖也。旧录云。此经本是外国经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孝经十八章。出旧录及朱士行汉录僧祐出三藏记等。道安录中不载。腾以大化初传人未深信。蕴其妙解不即多翻。且撮经要以导时俗。腾后终于洛阳。载其由委备如朱士行汉录及高僧传等。升寻录之源始意述译经。译经之来须有由致。故傍采众说以广异闻。虽于文为繁而僧事备矣 十地断结经八卷(或四卷亦云十住初出与竺佛念十住断结经同本永平十三年出见朱士行汉录及高僧传长房录等) 法海藏经一卷(一本无藏字初出与法海经等同本见高僧传及长房录等) 佛本行经五卷(永平十一年出见高僧传及长房录等) 佛本生经一卷(见高僧传及长房录等)  
  右四部一十五卷。其本并阙。  
  沙门竺法兰亦中印度人。自言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或云佛般泥洹后比丘世变经) 正斋经一卷(见长房录) 分明罪福经一卷(见长房录) 难提迦罗越经一卷(见僧祐录) 禅定方便次第法经一卷(见长房录) 禅法经一卷(见长房录) 当来变灭经一卷(见长房录) 修行道地经七卷(或六卷初出或云顺道行经汉永康元年译支敏度制序见宝唱录及别录) 五门禅要用法经一卷(初出见长房录) 思惟要略经一卷(或直云思惟经初出见僧祐录) 法句经四卷(初出见长房录) 请宾头卢法一卷(初出见内典录) 阿毗昙九十八结经一卷(见僧祐录)  
  右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方等要慧下五十四部五十九卷见存无量寿经下四十一部五十六卷阙本)  
  沙门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幼怀淳孝敬养竭诚。恻隐之仁爰及蠢类。其动言立行若践规矩焉。加以志业聪敏克意好学。外国典籍莫不该贯。七曜五行之象。风角云物之占。推步盈缩悉穷其变。兼洞晓医术妙善针[血*豕]。睹色知病投药必济。乃至鸟兽鸣呼闻声知心。尝行见群[燕/鳥]忽谓伴曰。[燕/鳥]云应有送食者。顷之果有致焉。众咸奇之于是隽异之名被于西域。远近邻国咸敬而伟之。高虽在居家而奉戒精峻。讲集法施与时相续。后王薨将嗣国位。乃深惟苦空厌离名器。行服既毕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博综经藏尤精阿毗昙学。讽持禅经略尽其妙。既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以汉桓之初始到东夏。高才悟机敏一闻能达。至止未久大通华言。慨正法微广事宣译。高穷理尽性自识宿缘。多有神迹世莫能量...(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度集经八卷(或九卷或云六度无极度经或云度无极集或云杂无极经见竺道祖吴录及僧祐录) 旧杂譬喻经二卷(内典有旧字房录中无亦云杂譬集经或无集字见高僧传及长房录) 吴品经五卷(祐录无经字云凡有十品第三出房云即是小品般若见僧祐录) 菩萨净行经二卷(是大集宝髻品异译或直云净律经云赤乌年出见竺道祖吴录) 权方便经一卷(与顺权方便经等同本初出见吴录及别记) 菩萨二百五十法经一卷(或二卷以此替大僧二百五十戒示皓者是见高僧传及长房录) 坐禅经一卷(见长房录)  
  右七部二十卷(六度等二部十卷见在吴品等五部十卷阙本)  
  沙门康僧会其先康居国人。世居印度。其父因商贾移于交阯。会年十余岁二亲并亡。以至性奉孝服毕出家厉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笃志好学。明解三藏传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辩于枢机善属文翰。时孙权称制江左而佛教未行。先有优婆塞支谦宣译经典。既初染大法风化未全。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时吴国以初见沙门。睹形未及其道疑为矫异。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恒事应检察。权曰。吾闻汉明梦神号称为佛。彼之所事岂其遗风耶。即召会诘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所以表遗化也。权以为夸诞。乃谓会曰。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乃谓其属曰。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今...(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俱陷舍利无损。权大嗟服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至孙皓即政法令苛虐废弃淫祀。乃及佛寺并欲毁坏。皓曰。此由何而兴。若其义教真正。与圣典相应者。当存奉其道。如其无实皆悉焚之。诸臣佥曰。佛之威力不同余神。康会感瑞大皇创寺。今若轻毁恐贻后悔。皓遣张昱诣寺诰会昱雅有才辩难问从横。会应机骋词文理锋出。自旦至夕昱不能屈既退。会送于门时。寺侧有淫祀者。昱曰。玄化既孚此辈何故近而不革。会曰。震霆破山聋者不闻非音之细。苟在理通则万理悬应。如其阻塞则肝胆楚越。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愿天鉴察之。皓大集朝贤以马车迎会。会就坐。皓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耶。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禾生。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杀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余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皓曰。若然则周孔已明何用佛教。会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举兹以明劝助不亦大哉。皓当时无以折其言。皓虽闻正法而昏暴之性不胜其虐。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皓。皓使着不净处至四月八日以秽汁灌之。共诸群臣笑以为乐。俄尔之间举身大肿阴处尤痛叫呼彻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为。即祈祀诸庙而苦痛弥剧。婇女先有奉法者。因问讯云。陛下就佛图中求福不。皓举头问曰。佛神大耶。婇女云...(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旧录疑即是等入法严经) 壁四经一卷(见旧录) 止寺中经一卷(见旧录) 安般行道经一卷(见旧录) 解慧微妙经一卷(见旧录) 失道得道经一卷(见旧录) 心情心识经一卷(见旧录云有注) 检意向正经一卷(见旧录) 道德果证经一卷(见旧录) 父子因缘经一卷(见旧录) 小观世楼炭经一卷(见旧录) 大四谛经一卷(见旧录) 五方便经一卷(见旧录) 五惟越罗名解说经一卷(见旧录) 五阴经一卷(见旧录) 中五浊世经一卷(见旧录) 大七车经一卷(见旧录) 八正邪经一卷(见旧录祐云八正八邪经) 八总持经一卷(见旧录) 八辇经一卷(见旧录) 大十二因缘经一卷(见旧录) 十八难经一卷(见旧录) 五十二章经一卷(见旧录别有孝明四十二章经) 百八爱经一卷(见旧录似抄五盖疑结经) 小安般舟三昧经一卷(见旧录) 禅数经一卷(见旧录) 群生偈经一卷(见旧录) 大戒经一卷(见旧录) 衣服制经一卷(见旧录) 沙弥离威仪经一卷(见旧录) 道本五戒经一卷(见旧录) 威仪经一卷(见旧录法经录中无经字) 杂譬喻经八十卷(见旧录)  
  已上八十七部僧祐失译录并载。  
  右八十七部二百六十一卷(不思议等四部六卷见在蜀普曜等八十三部二百五十五卷阙本)  
  长房等录魏吴失译。总有一百一十部一百九十一卷。云并是古旧二录失译诸经。今经附此以彰远年无所依据。今以余二十三部三十卷。或翻译有源。或别名异号。或大部流出。或疑伪非真。...(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五部一十二卷检寻群录兼阅经文。皆有所凭即非失译。具述由委。列之如左 度世品经六卷 阿耨达龙王经二卷(是弘道广显三昧经异名已上二经竺法护译) 如来秘密藏经二卷(一名大方广如来性起微密藏经亦直云如来性起经是旧华严经如来性起品后汉失译已有此复重载误之甚也今附别生录中) 明相续解脱地波罗蜜经一卷(宋求那[疏-(梳-木)+皮]陀罗译) 弟子学有三辈经一卷(三品弟子经异名吴支谦译)  
  已后新附此录 太子和休经一卷(第二出与太子刷护经等同本) 萨昙分陀利经一卷(旧录云萨芸芬陀利经亦直云分陀利经是法华经宝塔天授二品各少分异译) 放钵经一卷(是普超经举钵品异译出第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 菩萨睒经一卷(或云孝子睒经亦直云睒经第二出出六度集第二卷异译) 长寿王经一卷 法常住经一卷 碱水喻经一卷(旧录云碱水譬喻经出中阿含第一卷异译) 兜调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四十四卷异译)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一卷(或直云十梦经旧录云舍卫国王十梦经或云波斯匿王十梦经出增一阿含第五十一卷异译安公云出阿毗昙) 玉耶女经一卷(或云玉耶经初出与阿速达经等同本) 孝子经一卷(一名孝子报恩经) 頞多和多耆经一卷 普达王经一卷 佛灭度后棺[僉*殳]葬送经一卷(一名比丘师经亦名师比丘经) 鬼子母经一卷 梵摩难国王经一卷 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经一卷(题云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百二十章直云迦旃延偈) 佛治身经一卷(或无佛字旧录云佛治身经余录并同) 治意经一卷(旧录云佛治意经余录并同)  
  上见存已下阙 弥勒当来生经一卷(初出与弥勒来时经等同本) 失利越经一卷(第二出与月光童子经等同本) 异了本生死经一卷(与稻芉经等同本) 内藏大方等经一卷(今疑是佛藏大方等经) 小阿阇世经一卷 小须赖经一卷 目佉经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今疑是阿难目佉经) 弥勒经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 堕蓝经一卷(...(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亦云具行二十二戒文) 罪业报应经一卷(与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同本第二出) 八师经一卷(第二出) 蓱沙王五愿经一卷(一名弗沙迦王经第二出) 义足经二卷(房云见吴录亦云异出第二出) 十善十恶经一卷(第二译吴录云异出安公云出阿毗昙) 治禅法经一卷 梵天策数经一卷(旧录云诸天事经) 诸天地经一卷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太元六年合僧纯昙摩持竺僧舒三家本以为此一卷见宝唱录当第二出) 三百六十戒三部合异二卷(序加大比丘字太元六年六月二十日于谢镇西寺合僧详重校见旧录及宝唱录)  
  右六十一部六十三卷(佛般泥洹上二十四部二十四卷见在犊牛经下三十七部三十九卷阙本)  
  沙门竺昙无兰。晋云法正。西域人也。以孝武帝太元六年辛巳至太元二十年乙未。于杨都谢镇西寺译采莲违王等经六十一部。见长房录。又长房等录更有四十八经。亦云法正所译。今以并是别生抄经。或是疑伪。故并删之。如后所述 救护身命经(亦云救护身命济人病苦厄经周录编入正经旧录云伪今依旧编) 诸天问如来警戒不可思议经 见水世界经(已上二经并出大集) 龙王结愿五龙神咒经 大将军神咒经(上二经出灌顶) 无吾我经(出普超经) 弥兰经(或作弥莲亦云弥莲) 摩天国王经 阿难念弥经(弥兰等三经并出六度集) 贤劫千佛名经(出贤劫经序云贤劫经说二千一百诸度无极以拘楼孙佛为首此千佛名有别译本拘那提佛以为初首) 三十七品经(安公云出律经僧祐录云晋太元二十一年岁在丙申六...(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道祖及宝唱录) 阿毗昙心论四卷(或云阿毗昙心无论字尊者法胜造太元十六年在庐山为慧远法师译出道慈笔受见僧祐录) 三法度论二卷(太元十六年在庐山为远法师出第二译与难提出者大同小异或三卷别录云一卷或直云三法度无论字或云经论见僧祐录) 教授比丘尼法一卷(房云见别录亦云在庐山出)  
  右五部一百一十八卷(前四部一百一十七卷本在后一部一卷本阙)  
  沙门瞿昙僧伽提婆。晋言众天。或云提和。音讹故也。罽宾国人。入道修学远访明师。学通三藏多所诵持。尤善阿毗昙心洞其纤旨。常诵三法度昼夜嗟味。以为道之府也。为人俊朗有深鉴。仪止温恭。务在诲人恂恂不怠。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符秦建元中来入长安宣流法化。译论二部。备于秦录。后以晋孝武帝世太元十六年辛卯游化江左。先是庐山慧远法师。翘勤妙典广集经藏。虚心侧席延望远宾。闻其至止即请入庐岳。即以其年请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等。提婆乃于般若台。手执梵文。口宣晋语。去华存实务尽义本。今之所传盖其文也。至安帝隆安元年丁酉。来游建康。晋朝王公及风流名士。莫不造席致敬。时尚书令卫军东亭侯琅琊王珣(准高僧传僧祐录长房录等并云王珣中含经序乃云王元琳元琳多是珣之字也)雅有信慧荷持正法。建立精舍广招学众。提婆既至。珣即延请。仍于其舍讲阿毗昙。名僧毕集。提婆宗致既精词旨明析振发义奥。众咸悦悟。其冬珣集义学沙门释慧持等四十余人。更请提婆。于其寺译中增二阿含。罽宾沙门僧伽罗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言。至来夏...(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录长房录等并云王珣中含经序乃云王元琳元琳多是珣之字也)雅有信慧荷持正法。建立精舍广招学众。提婆既至。珣即延请。仍于其舍讲阿毗昙。名僧毕集。提婆宗致既精词旨明析振发义奥。众咸悦悟。其冬珣集义学沙门释慧持等四十余人。更请提婆。于其寺译中增二阿含。罽宾沙门僧伽罗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言。至来夏方讫。豫州沙门道慈笔受。吴国李宝唐化共书。提婆于庐山建康二处。共出五部一百一十八卷。提婆历游华戎备悉风俗。从容机警。善于谈笑。其道化声誉莫不闻焉。后不知所终 十二游经一卷(第二出与畺梁译者少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宝唱录)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迦留陀伽。晋言时水。西域人。弘喻有方怀道游国。以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壬辰。译十二游经一部 益意经三卷(第二出见竺道祖晋世杂录朱士行汉录云二卷不显译人)  
  右一部三卷本阙。  
  沙门康道和。戒德有仪。轨范群物。以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景申。译益意经一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初出元五十卷后人分为六十沙门支法领从于阗得梵本来义熙十四年三月十日于道场寺出元熙二年六月十日讫法业笔受见祖祐二录) 出生无量门持经一卷(或云新微密持经于庐山译第五出与支经无量门微密持经等同本见祖祐二录祐房等录别存新微密持经误也) 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或直云如来藏经第三出元熙二年于道场寺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僧祐录) 观佛三昧海经十卷(或云观佛三昧经或八卷见竺道祖晋世录亦见僧祐录亦出宋世) 摩诃僧祇律四十卷(或云三十卷梵本是法显于摩竭提国将来义熙十二年十一月于斗场寺共法显出见竺道祖录祐在显录据共译故耳) 僧祇比丘戒本一卷(亦云摩诃僧祇戒本第二...(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大品放光光赞同本者。或恐寻之未审也 阿毗昙八揵度论三十卷(或无论字或二十卷或云迦旃延阿毗昙或云阿毗昙经八揵度初出与唐译发智论同本建元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出至十月二十日讫见僧祐录) 阿毗昙心十六卷(初出或十三卷建元末年于洛阳出见僧睿二秦录及僧祐录)  
  右二部四十六卷(前一部三十卷见在后一部十六卷阙本)  
  沙门僧伽提婆(或云提和亦云僧迦禔婆盖是言音楚夏耳)秦言众天。罽宾国人。姓瞿昙氏。以符坚建元十九年癸未。游于长安。沙门法和请令翻译。起十九年。讫建元末。出八揵度等论二部(其鞞婆沙十四卷准安公序是跋澄译今此除之)  
  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传。慧力僧茂笔受。法和理其指归。安公制序。后以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游于庐山及往建康。更出经论。具如晋录所显 中阿鋡经五十九卷(建元二十年出是第一译竺佛念笔受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僧祐录) 增壹阿鋡经五十卷(第一译建元二十年甲申夏出至来春讫为四十卷佛念传译昙嵩笔受见安公经序僧睿僧祐宝唱录并载祐云三十三及二十四卷恐误) 三法度论二卷(初出或云三法度无论字与晋世僧伽提婆出者小异见长房录) 僧伽罗刹集二卷(佛去世后七百年僧伽罗刹造初出见宝唱录)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一卷(第三出姚秦建初六年辛卯于安定城为尚书令姚旻二月十八日出至二十五日讫佛念传译兼制序见二秦录此应入后秦从多附此)  
  右五部一百一十四卷(前四部一百一十三卷阙本后一部一卷见在)  
...(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同蒙俗。虽道迹未彰。时人咸谓已阶圣果。至宋元嘉中辞还西域。而不知所终。  
  秦乞伏氏都苑川(亦云西秦)  
  从乞伏国仁(谥宣烈王)建义元年乙酉。至乞伏慕末(无谥)永弘四年辛未。凡经四主四十七年。沙门一人所译经。及三秦代新旧失译经律论等。总五十六部一百一十卷(于中三十二部七十九卷见在二十四部三十一卷阙本)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一十五部二十四卷经) 三秦代新旧诸失译经(四十一部八十六卷七部七卷旧集三十四部七十九卷新附) 罗摩伽经三卷(是华严入法界品少分异译见内典录) 太子须大拏经一卷(出六度集第二卷异译于江陵辛寺出庾爽笔受或云须达拏见始兴录及宝唱录应入晋世随人附秦) 睒子经一卷(一名孝子睒经一名菩萨睒经一名佛说睒经一名睒本经一名孝子隐经凡六名第四出出六度集第二卷异译见始兴录及法上录) 摩诃刹头经一卷(亦名灌佛形像经亦直云灌佛经第二出与灌洗佛形像经同本见始兴录) 无崖际持法门经一卷(一名无际经与尊胜菩萨所问经等同本初出见始兴录及法上录) 演道俗业经一卷(第二出与支谦译者同本见法上录) 除恐灾患经一卷(第二出与帛延译者同本见始兴宝唱法上三录) 贤首经一卷(一名贤首夫人经见始兴录) 阿难分别经一卷(亦名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三出见始兴录及法上录) 妇人遇辜经一卷(一名妇遇对经见始兴法上二录上见存已下阙) 方等主虚空藏经八卷(亦云虚空藏所问经一名劝发菩萨庄严菩提经或五卷是大集虚空藏品异译见晋世杂录及法上录云与罗摩伽经同本非也) 菩...(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0 09:54 , Processed in 0.14796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