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93|回复: 0

神足庄严故,恆令身心轻安快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3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友有信
仁义礼智信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七情情执、怀疑嫉妒、爱憎怨亲、胜负得失、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神足庄严故,恆令身心轻安快乐。】



  这一句是说我们将十善业落实在「四如意足」,四如意足也叫做「四神足」。我们从这两个名称仔细去观察,「神」、「如意」,它还有个名字,就是「放下」。中国古时候达官贵人,手上拿的是个「如意」,跟佛讲的这一科意思完全相同。怎样才能如意?「如意」的头是回过来的,「回首如意」,我们佛家讲「回头是岸」,回头就如意了。无论你在社会上有多麽高的地位,有多麽大的权势,有多麽多的财富,你要知道回头,回头就如意了。

  佛法裡面讲「看破、放下」,「四念处」是看破,「四神足」是放下;足是满足,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了。这裡面有四条,佛教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是「欲」,欲是欲望。我们人种种希求、种种仰慕,这是一切众生都有的,如果不能把这些放下,就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迴;放下之后,你就得大自在。这个道理很深、很广。放下我们的欲望。今天现在这个世界一般人的观念认为,这个世界不断在进步,是什麽力量推动?欲望;欲望在推动这个世界,使这个世界天天在进步。进步到最后怎麽样?世界毁灭,同归于尽。所以你想想,佛教给我们放下,教我们回头,有没有道理?人一生在拼命追求欲望,这个人可怜,一生得不到休息。他能得到的那些享受,那个享受实实在在冷静去思惟,得不偿失。你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你身心有多大的压力!这是错误的。

  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用美国人跟中国人比较。美国人物质生活确实比中国人好得太多,他们有自己很舒适的居住环境,出门都有汽车代步,每一个家庭都有庭院、都有花园,家裡面的生活全都是电气化的设备。我们中国人看到很羡慕:「人家的生活是好,我们是不如他。」我好像是在八几年第一次陪韩馆长回到祖国,到大连。他们的乡亲父老问起美国的生活,那个时候我们住在美国,个个都投以羡慕的眼光。可是我告诉他们,我是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我说:「美国人的生活不如你们!」

  他们都非常惊讶,他们问:「为什麽?我们出门骑脚踏车,住的房子破破烂烂,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能跟美国人比。」我说:「请问诸位」,那个时候在座大概有二、三十个人,「你们哪一个人是负债过日子的?」大家彼此看一看,一个都没有。「了不起!美国人的生活统统是赊帐赊来的。你们没有负债,他们负债。从生下来就负债,到死都还不清。」我们学佛的人知道,来生还还债。他的精神压力多大!每天拼命工作,为什麽工作?还债。买房子、买车、家庭用具,都是向银行贷款;银行借给你钱,保险公司贷款,全是借来的钱,月月要还。

  所以你不要看美国人的待遇还不错,普通待遇大概一个月可以有三千块钱收入,我们听到:「这是很了不起」;普通收入,纳税三分之一,还债三分之一还要多一点,三千块钱实际上自己可以用的,大概只有七、八百块钱。如果工作没有了,你什麽都完了。为什麽?银行来逼债,保险公司来逼债,拍卖你的房子,拍卖你的车子,拍卖你家裡电器、家具,还债!所以工作没有了,就一无所有,他们过这个日子。中国人虽然辛苦一点,不负债!每天放工之后,我都看到几个人在自己家门口,他没有院子,在门口摆一个小桌子,在那裡吃花生米、喝老酒,优游自在,这种心情外国人没有,他们哪有这种享受!你要晓得,真正的快乐是放下欲望。

  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教导我们的?佛跟我们说的,他自己真做到,他不是只说不做。他可以过富裕的生活,他是王子出身,他可以继承王位,何必要出家?又何必要每天日中一食,三衣一钵,树下一宿,为什麽过这个日子?告诉我们:这个日子是最幸福、最美满、最快乐的生活。心裡面一丝毫负担没有,身也一丝毫负担没有,心地清淨,全身放鬆,一丝毫紧张都没有,这叫「神足」,这叫「如意」。如意就能生神通,所以叫「如意通」。

  什麽叫「神通」?实在讲,神通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的本能为什麽不能现前?因为心太紧张了,身太紧张了,这一紧张,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统统透不出来。如果心裡头没有事,身心放鬆,你的智慧德能就现前了。所以神通不是从外头得来的,是自性裡头本具的。大乘经上常讲,我们的心性跟诸佛如来的心性无二无别;心性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不是从外面来的。

  人何必要贪求这些欲望?天天增长贪瞋痴,付出那麽大的代价,你享受什麽?每天天一亮就出去工作,到晚上才回来,你享受什麽?试问问:享受什麽?住这麽大的房子,这麽大的庭院,要整理,整理没有时间。美国他们的工作,工作是五天,两天休假。星期六、星期天休假,休假干什麽?休假那一天整理家裡环境,没得休息,住的房子愈大愈辛苦。请不起工人。美国请工人是论小时的,一个钟点多少钱。比较好的工人,一个小时十块钱;差一点的工人,没有什麽技术的,一个小时至少是五块钱。他给你工作八个小时,那就要四十块到八十块。他不是给你做一个月、给你做几个月,不是的,他给你做几个小时的。

  所以多半我们中国人在美国不会请工人的,都是自己亲自去做,休假那一天比什麽都累,何苦来?我看了一看摇头,我绝不干这个傻事!一个人有一个房间就够了,清洁打扫很容易,十几分钟就搞乾淨了。所以我说那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人是房子的奴隶。这都是想不通、看不破,才干这种傻事;看不破、放不下。一生过了,不知道为什麽来的,日子不知道怎麽过,你说这个多可怜!多麽可悲!

  佛教我们,我们要求什麽?我们要求觉悟,这是真的。诸佛菩萨念念当中求觉悟,求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们决定不求名闻利养,决定不求五欲六尘的享受,生活往往过最低水平的生活。最低水平的生活,殊不知是人生最幸福、最美满、最究竟的生活,这个道理没有人懂!今天说起来,也没有人相信。可是要深深去思惟,冷静去观察,你才能看到,世间所有一切都是累赘。到最后你想到,连这个身体都是个累赘。身外之物愈多,你的负担愈重,你的日子过得愈辛苦。想想佛菩萨、祖师他们所示现的,仔细去想想,冷静去观察,我们就觉悟了,就明瞭了。

  什麽都要放下,一心只求正觉,一生为别人不为自己,这是最快乐的人。中国先贤常讲「助人为快乐之本」,我们念小学的时候,老师常常这样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自己体会到了,助人是真快乐,帮助别人是真快乐。自己贪图一切的名利、五欲六尘的享受,那是真正痛苦。苦乐没有一定标准,什麽是真正的苦?什麽是真正的乐?懂得的人不多。真正懂得,通达明瞭,才晓得佛在经上常常说的「离苦得乐」,这个精义我们才能体会到。

  我们现前在修学佛法,有许多必须要的东西,我们还是要蒐集,拿来做参考。在物质生活上,我们一定要满足。为了教化众生,有许多权巧方便,不能不懂,佛教我们的「四摄法」,我们在前面讲过,四摄法是接引众生的原理原则,所以佛法是活活泼泼的。虽然今天我们拥有一些或是物质、或是精神上的受用,形相上有,心理上不能有。形相上有是做什麽用的?是接引众生的。如果我们今天学佛的人,个个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天天到外面乞食,一无所有,世间没有一个人敢学佛。一看到,「学佛还得了!你看,可怜到这个样子,天天上街讨饭。算了!不要学它了。」所以为了接引众生,我们也要把自己包装好,让世间众生看到生欢喜心。但是这个包装,你自己可不能被包装迷了,那就完了!自己要觉悟,这个外表包装是给别人看的,绝对不是自受用。自己心地清淨,一无所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才会如意,这才叫「神足」。

  《华严经》裡面善财童子,那就是教化众生的好榜样,特别是接引末法时代的众生。末法跟正法时期社会状况不一样。从前的社会是保守的,世间人对于勤苦的生活,没有不讚歎的、没有不欢喜的;现在这个世间人的价值观、观念完全相反,你生活过得很贫贱,没有人瞧得起你。佛法是恆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定要观机。那个时代应该用什麽方法来教化众生,现在这个时代应该用什麽方法教化众生,我们要明瞭。从前人喜欢读书,提供书本,那真的是欢喜心,如获至宝。现在送他书,他不要了。为什麽?他不想看。现在送电视他要,他很欢喜,我们如何把佛法变成电视送给他。要懂得契机、契理,佛常说!契机不契理是魔说,契理不契机是閒言语,閒话,白说了。

  所以必须要理机双契,我们怎样学习这一条,就应该要懂得。我们今天的希求,眼前的,是希求世界和平,是希求社会安定,这是第一个条件。如果这个世界不和平,社会不安定,什麽都不能谈,谁有心思来学道?这个目标决定要教学才能够达到,圣贤的教育。而圣贤教育现在大家都把它忘光了,不但忘光,提起来都反对,认为这是古老的东西,我们是现代人,那个东西应当抛弃。这样的错觉,在一切大众心目当中生了根,你就想这个事情多难!

  今天我们要想帮助众生,先要从自己做起。我们天天说,说了不做没用处,谁相信?说到要做到。佛跟我们讲布施,我们真的施捨;佛教我们持戒,我们真守法;佛教我们忍辱,我们什麽都要忍。教我们怎麽做,我们很认真努力去做,学一条就做一条,做到了再跟人说,别人才能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非常薄弱,众生的业力这麽大,我们怎麽能转得过来?转不过来也要转,能转几分算几分,决定不气馁,决定不能放弃。

  我们不能影响别人,是我们的心不诚,我们的行做得不够好;果然是真心诚意,如理如法去修学,尽量去做好。为什麽要这样做?绝不为自己,为众生,这是接引众生的前方便。所以一定要「离欲」,然后才成就性德裡头的欲望;那个欲望是自在美满,这是一般凡夫很难理解的。所以「四神足」摆在第三条,摆在断恶修善之后,你才会真正发现到,价值观凡夫跟圣人不同。圣人的价值观是真实的,凡夫的价值观是虚妄的。如果自己没有办法做到断恶修善,佛虽然跟你讲,你也没有办法体会。必须通过断恶修善,你才能体会得到佛菩萨如何自在,他们是怎样的美满,才能体会得到。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一二集)  2000/12/28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11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六面,经文第三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1 02:16 , Processed in 0.168022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