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36|回复: 1

177.天童正觉禅师悟道因缘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0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177.天童正觉禅师悟道因缘


  明州(今浙江宁波)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丹霞子淳禅师之法嗣,俗姓李,隰(xi)州(今山西隰县)人。母亲怀他之前,曾梦见五台山的一位僧人解下一环给她,套在她的右臂上,因而有孕。怀他后,母亲坚持斋戒。正觉禅师出生时,右臂有一圈隆起。如环状。七岁时,正觉禅师即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日诵数千言。其祖父李寂、父亲李宗道,都是虔诚佛教弟子,曾久参佛陀逊禅师。佛陀逊禅师有一天指着正觉禅师,告诉他的父亲说:“此子道韵胜甚,非尘埃中人。苟出家,必为法器。”于是,十一岁,正觉禅师便从净明本宗禅师出家,十四岁受具足戒,十八开始游方参学。临别时,正觉禅师向其祖父发誓说:“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
  正觉禅师先投汝州(今河南临汝)香山座下,枯木成(净因枯木法成)禅师一见,知是法器,因此对他非常器重。
  一日,正觉禅师听见一位僧人正在诵《妙法莲华经》。当他听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一句时,瞥然有省。于是他便来到丈室,向香山和尚(即枯木成禅师)陈述了自己之所悟。
  香山和尚便指着佛台上的一个香盒子,问道:“里面是甚么物?”
  正觉禅师道:“是甚么心行?”
  香山和尚反问道:“当悟处又作么生?”
  正觉禅师于是用手画了一圆相呈给香山和尚,然后又把它抛向脑后。
  香山和尚道:“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禅林中经常出现“弄泥团汉”一词,它主要是用来责骂那些惯用情识分别、计度思虑来理会佛法的僧徒。他们玩弄文字知解,欲求解脱,如同玩弄泥团欲成馒头一样可笑。“有甚么限”,意思是有什么出头之日、有什么了期。]
  正觉禅师道:“错。”
  香山和尚道:“别见人始得(更须参见其他善知识才行)。”
  正觉禅师于是连声应“喏喏。”
  为了进一步求印证,正觉禅师不久便来到丹霞子淳禅师座下。
  丹霞和尚问:“如何是空劫已(以)前自己?”
  正觉禅师道:“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夜间能发光的珠帘)。”
  丹霞和尚道:“未在,更道。”
  正觉禅师正要开口,丹霞和尚打了他一拂子,说道:“又道不借!(你刚才不是说三更不借夜明帘吗?如何又玩起文字游戏来?)”
  正觉禅师一听,言下释然,当即作礼拜谢。
  丹霞和尚追问道:“何不道取一句?”
  正觉禅师道:“某甲今日失钱遭罪。”
  丹霞和尚道:“未暇打得你,且去。”
  丹霞子淳禅师住持大洪的时候,正觉禅师留在他的座下充当书记。后为首座,负责领众参学。在他的点拨下,得法者有好几人。四年后,正觉禅师造访圆通寺。当时真歇清了禅师初住长芦,听说正觉禅师在圆通寺,于是便派僧人前往邀请他来长芦。众人都出山门外迎接,只见正觉禅师穿的鞋子和衣服都破了。于是真歇禅师便让侍者给正觉禅师换一双新鞋,正觉禅师推辞道:“吾为鞋来邪?”众人一听,皆心悦诚服,并恳求他说法,成为首座和尚。
  六年以后,正觉禅师又出住泗州普照寺,次补太平圆通、能仁及长芦诸道场。天童寺年久失修,屋舍隘小,正觉禅师到后,便修复一新。从此以后,天下衲子争相凑集。
  正觉禅师住持天童以来,“受(接受供养)无贪而施(布施给别人)无厌”,坚持日中一食。遇上饥荒之年,正觉禅师总是带领全寺僧众,竭尽已力,周济饥民。在正觉禅师的帮助下,活下来的达数万人之多。
  建炎年间,金人人侵。浙江境内大部分寺院都不敢收留云游僧。唯正觉禅师来者不拒。有人劝他这样做不妥。正觉禅师说道:“明日寇至,寺将一空,即今幸其尚为我有,可不与众共之乎?”不久,金人果然来了,他们来到山门前一看,只见神兵阵列,当即收兵而退,秋毫无犯。
  正觉禅师圆寂于绍兴丁丑(1157)年,临终前作偈云:
      “梦幻空花,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秋水连天。”
  正觉禅师生前以弘扬“默照禅”而著称,有《默照铭》传世。
  关于生死,正觉禅师曾作过一段极精彩的开示,现录如次:
  “此一段事,事须人人自到,人人自证,可以超出生死,可以透过古今,可以与佛祖同得。所以道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你若离妄想、离执着,但无一星事。如今认地、水、火、风为自己,岂不是妄想执着,唤什么作自己?只你思惟分别底是妄想,见闻觉知底是妄想,直须歇得到空空无相,湛湛绝缘,普与法界虚空合,个(这)时是你本身。若恁么时,明白见得彻,如虚空不可挂针相似,那时生相已离,有什么死相。所以道,生灭二元离,是名常真实。”

178.圆通德止禅师悟道因缘
  江州圆通青谷真际德止禅师,宝峰惟照禅师之法嗣,光禄大夫徐闳(hong)中之少子,祖上世居历阳(今安徽和县)。德止禅师生得双瞳绀碧,神光射人。然而他的智力却开发得比较迟,十岁的时候还不识字,整天贪睡,他的父亲称他为懵然子。稍大以后,他突然变得聪明起来,记忆力过人。文章写得很好,多有惊人之语。
  成人后,有一天,他梦见一异僧传授给他四句偈。后来有人赠给他一幅南安岩主之真像。原来,梦中的四句偈就是这幅真像旁边的聪明偈。从此以后,他便对这四句偈忆持不忘。
  五年以后,德止禅师的父亲准备迁往西洛为漕运使,德止禅师将随往居住。一天晚上,他忽然大悟,连作数偈。其中有一偈是这样写的:
  “不因言句不因人,不因物色不因声。
   夜半吹灯方就枕,忽然这里已天明。”
  从此以后,他整日欢天喜地,啸歌自若,众人莫测其所以。
  不久,德止禅师要求出家。但是他的父亲不同意,打算给他弄一个官半职。德止禅师告诉他的父亲说:“某方将脱世网,不著三界,岂复刺头于(沉溺于)利名中邪?”并请求他的父亲把官职授给他的堂兄。没有办法,他的父亲只好同意他出家受戒。
  出家后不几年,德止禅师便名振京师,四方学子都争相从他学法。宣和三年(1121)春,北宋微宗皇帝特赐他法号真际,并请他住持圆通寺。
  德止禅师曾有上堂法语云:“山僧二十年前,两目皆盲,了无所睹。唯是闻人说道,青天之上有大日轮,照三千大千世界,无有不遍之处。筹策万端,终不能见。二十年后,眼光渐开。又值天色连阴,浓云乱涌,四方观察,上下推穷,见云行时,便于行处作计较;见云住时,便于住处立个窠臼。正如是间,忽遇著个多知汉,问道:‘莫是要见日轮么?何不向高山顶上去。’山僧却征(问)他道:‘那里是高山顶上?’他道:‘红尘不到处是。’诸仁者,好个端的消息,还会么?长连床上佛陀耶。”
  这段法语向我们透露了他当年修行悟道的得力处。“红尘不到处”,与其说是境,还不如说是心。不计度,不立窠臼,不被声色、言句所转,这个即是红尘不到,即是高山顶上。

179.智通景深禅师悟道因缘
  兴国军(今湖北阳新,曾属武昌府)智通大死翁景深禅师,宝峰惟照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台州人。景深禅师自幼不群,十八岁依广度院德芝禅师落发出家。后游方参学,投临安净慈象禅师座下。
  一日,净慈象禅师示众云:“思而知,虑而解,皆鬼家活计。”
  景深禅师一听,欣喜若狂。
  于是便前往洪州宝峰,请求惟照禅师接受他为入室弟子。
  宝峰禅师对他说:“直须断起灭念,向空劫已(以)前扫除玄路,不涉正偏,尽却今时,全身放下,放尽还放,方有自由分。”
  景深禅师一听,当下顿悟玄旨。
  宝峰禅师于是击鼓召集大众,宣布道:“深(景深)得阐提大死之道,后学宜依之。”
  景深禅师因此便得“大死翁”之号。
  景深禅师悟道后,于建炎改元(1127),前往兴国军智通院开法化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来不入门,去不出户。来去无痕,如何提唱?直得古路苔封,灵羊绝迹,苍梧月锁,丹凤不栖。所以道,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若能如是,去住无依,了无向背,还委悉(洞悉、看破)么?而今分散如云鹤,你我相忘触处玄。”
  绍兴壬申年(1152),景深禅师作辞世偈云:
 “不用剃头,何须澡浴?一堆红焰,千足万足。虽然如是,且道向上还有事也无?”
  说完,便敛目而逝。

180.华药智朋禅师悟道因缘
  衡州华药智朋禅师,宝峰惟照禅师之法嗣,俗姓黄,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出家后,投洪州宝峰惟照禅师座下,虽参学有年,未能省悟,于是便负责为寺院大众持钵化缘。
  宝峰惟照禅师曾自题画像云:
  “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
   白云影里怪石露,绿水光中古木清。噫,你是何人?”
  宝峰惟照禅师与焦山净因枯木法成禅师是同门师兄,皆于芙蓉道楷禅师座下悟道。
  一日,智朋禅师来到焦山,枯木法成禅师看到宝峰禅师的这一自题画像,但赞叹道:“今日方知此老亲见先师(芙蓉道楷禅师)来。”
  智朋禅师一听,非常纳闷,于是向法成禅师请益,何以从画赞中见出此老亲见先师来。
  法成禅师道:“岂不见法眼拈夹山境话,曰:‘我二十年只作境会’?”
  [宝峰禅师的自题画赞中,表面上看全是境语,但若作境会,即辜负了宝峰禅师的一片心意。禅宗讲,见色即见心,心境一如。若将心境打作两截,即堕凡夫境界。]
  智朋禅师经法成禅师这一点拨,便当即契悟,欣喜道:“元来恁么地(原来是这么回事)!”
  法成禅师道:“汝作么生会?”
  智朋禅师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法成禅师知他已彻,遂印可,并嘱咐道:“直须保任。”
  智朋禅师应喏,并礼拜。
  南宋绍兴初年(1131),智朋禅师开始出世弘化,先住衡州(今湖南衡阳)华药,后往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天宁,末后又迁居清凉。退居后,明州太守再次邀请他留住清凉,但是智朋禅师呈偈给太守,婉言谢绝了,偈云:
  “相烦专使入烟霞,灰冷无汤不点茶。
   寄语甬东贤太守,难教枯木再生花。”
  不久,智朋禅师便无疾而终。

181.香山尼佛通禅师悟道因缘
  遂宁府(今四川境内)香山,有位比丘尼师父,法号佛通禅师。出家后,她一直持诵《妙法莲华经》,后来有一天恍然有省。于是便前往襄州参石门元易禅师。
  初礼石门和尚,佛通禅师便道:“成都吃不得也,遂宁吃不得也。”
  石门和尚一听,也不答话,拈起拄杖就将她打出门外。
  佛通禅师在这猛然的一击之下,豁然大悟,说偈道:
    “荣者自荣,谢者自谢。
     秋露春风,好不著便。”
  石门和尚一听,便佛袖归方丈。佛通禅师连看也不看一眼,就出来了。
  从此以后,佛通禅师声名大播,道俗景从,得法者众。

182.净慈慧晖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净慈自得慧晖禅师,天童正觉禅师之法嗣,俗姓张,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幼时依澄照道凝禅师落发受具。二十岁,前往长芦,礼谒真歇清了禅师,微有所证。不久又投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宏智正觉禅师举“当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一语,考问慧晖禅师,慧晖禅师虽有所答,却未能契旨。退下来之后,这一疑团一直盘绕在慧晖禅师的心中。
  那天晚上初更以后,慧晖禅师独自前往圣僧像前烧香,宏智禅师正好也经行到那儿。慧晖禅师抬头一见是宏智禅师,突然明白了白天所问之话,身心踊跃,当即礼拜。
  第二天,慧晖禅师入室请益。宏智禅师又举“堪嗟去日颜如玉,却叹回时鬓似霜”一语诘问他。慧晖禅师道:“其入离,其出微。”
  [“离微”一语,专就法性或自性之体用而言。离者谓体,微者谓用。法性之体,离诸相而寂灭无余,谓之离;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议,谓之微。《宗镜录》卷九十二中云:“无眼无耳谓之离,有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智有用谓之微;无心无意谓之离,有通有达谓之微。又,离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兴大用,涅槃故寂灭无余。无余故烦恼永尽,大用故圣化无穷。”]
  从此以后,慧晖禅师智慧大开,问答无滞。宏智禅师于是收他为室中真子。
  绍兴丁巳年(1137),慧晖禅师开法于普陀山,后又迁住万寿、吉祥和雪窦等道场,淳熙三年(1176),始定住净慈,补其法席之缺。
  慧晖禅师有不少上堂举唱,诗情与禅机并茂,可作为后世学禅者参究的话头。兹举数则--
  1.上堂:“逆风凛凛扫寒林,叶落归根露赤心。万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虚映芥投针。本成现,莫他寻,性地闲闲耀古今。户外冻消春色动,四山浑作木龙吟。”
  2.上堂:“释迦老子,穷理尽性,金口敷宣,一代时教,珠回玉转,被人唤作拭不净故纸。达磨祖师,以一乘法,直指单传,面壁九年,不立文字,被人唤作壁观婆罗门。且道作么生行履,免被傍人指注去?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
  3.上堂:“巢知风,穴知雨。甜者甜兮苦者苦。不须计较作思量,五五从来二十五。万般施设到平常,此是丛林饱参句。诸人还委悉(洞彻、看破)么?野老不知尧舜力,鼕(dong)鼕打鼓祭江神。”
  4.上堂,举傅大士法身颂云:“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云门大师道,诸人东来西来,南来北来,各各骑一头水牯牛来。然虽如是,千头万头,只要识取这一头。”师曰:“云门寻常乾(gan)爆爆地,锥劄(zha,刺)不入。到这里,也解拖泥带水。诸人祇今要见这一头么?天色稍寒,各自归堂。”
  5.上堂,举风幡话。师曰:“风幡却处著得个眼,即是上座。风幡动处失却个眼,即是风幡。其或未然,不是风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强锥针,岩房雨过昏烟净,卧听凉风生竹林。”
  慧晖禅师晚年退居雪窦,后圆寂于淳熙十年(1183)冬天。

183.瑞岩法恭禅师悟道因缘
  明州(今浙江宁波)瑞岩石窗法恭禅师,天童正觉禅师之法嗣,俗姓林,奉化人。法恭禅师先于栖真院落发受具,后往延庆讲肆,听习经论。
  一天晚上,法恭禅师诵《法华经》,当他诵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这句经文的时候,忽然听到窗外棕榈叶子在大风中发出呼呼的声音,豁然有省。
  于是他便离开延庆,往依天童正觉禅师。在天童和尚的教诲之下,法恭禅师始明宗门大旨。
  法恭禅师后住能仁、光孝、瑞岩等道场。因为他既通宗又通教,因此他出世后,很多弘法都前往座下咨决法义。
  曾有上堂法语云:“见得彻,用时亲,相逢尽是个中人。望空雨宝休夸富,无地容锥未是贫。踏著秤锤硬似铁,八两元来是半斤。”
  自性与吾人时时相伴,未曾片刻分离,大富者未曾增一毫,大贫者未曾减一毫,秤锤本来是铁,八两原来就是半斤,相用虽别,其体则一,彼此彼此,平等平等。

184.吉祥元实禅师悟道因缘
  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县)吉祥元实禅师,天衣法聪禅师之法嗣,高邮人。出家后投天衣法聪禅师座下参学。
  自从来到天衣座下,元实禅师夙夜精勤,胁不至席。
  一日,在禅堂里,元实禅师偶然失笑,干扰了大众用功。天衣和尚于是便将他赶出山门。
  夜里,无处寄宿,元实禅师便睡在田间地头。半夜醒来,他无意中仰望天空,只见星星和月亮,粲然明静,突然间,便心意豁然。
  天亮以后,他回到寺院,直趋方丈寮,向天衣和尚请益。
  天衣和尚一见他,便问:“洞山五位君臣,如何话会?”
  元实禅师道:“我这里一位也无。”
  天衣和尚一听,便令他下参堂继续用功,回头却对侍者说:“这汉却有个见处,奈不识宗旨何?”
  一日,元实禅师准备入室请益。天衣和尚事先安排了五位行者,分序而立。元实禅师刚一踏进门,五位行者齐声喊道:“实上座!”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喊,元实禅师忽然密契奥旨,于是当即述偈呈天衣和尚,偈云:
   “一位才彰五位分,君臣叶(xie,和合)处紫云屯。
    夜明帘卷无私照,金殿重重显至尊。”
  天衣和尚一看,便点头称可。
  元实禅师后住安徽无为接众。

185.投子道宣禅师悟道因缘
  舒州投子道宣禅师,天衣法聪禅师之法嗣,姓氏不详。出家后,执侍天衣和尚有很长一段时间,却无所契悟。
  一天,天衣和尚呵叱他用功懈怠。于是,道宣禅师便发奋参究,废寝忘食,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后来有一天晚上,道宣禅师听见寺院巡更的铃声,猛然大悟,欣喜道:“住!住!一声直透青霄路,寒潭月皎有谁知,泥牛触折珊瑚树。”
  天衣和尚听说他悟道了,便命令他充当藏司(管理库房)。
  道宣禅师出世后,住舒州投子山接众。前来请益者,凡有所问,道宣禅师皆一一以拂子作摇铃势。
  这种接人方式很奇特,大概跟他当年的悟处有很大的关系。
  
186.洞山守初禅师悟道因缘
  襄州洞山守初宗慧禅师,云门文偃禅师之法嗣。出家后,一度行脚四方,遍历禅席。后投云门文偃和尚座下。
  守初禅师初参云门和尚,云门和尚便问:“近离甚处?”
  守初禅师道:“查渡。”
  云门和尚又问:“夏在甚处?”
  守初禅师道:“湖南报慈。”
  云门和尚道:“几时离彼?”
  守初禅师道:“八月二十五。”
  云门和尚呵斥道:“放汝三顿棒!”
  守初禅师一听懵然,不知过在何处。
  第二天,守初禅师便上丈室,向云门和尚问讯:“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不知过在甚么处?”
  云门和尚道:“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
  守初禅师言下大悟,颇为自得地说道:“他后向无人烟处,不蓄一粒米,不种一茎菜,接待十方往来,尽与伊抽钉拔楔,拈却灸脂帽子,脱却鹘臭布衫,教伊洒洒地,作个无事衲僧,岂不快哉!”
  云门和尚笑道:“你身如椰子大,开得如许大口!”
  守初禅师于是便礼拜而退。
  守初禅师后住襄州洞山,开法化众,名重一时。
  守初禅师接人时,其机锋往往令人莫测。如:
  有僧问:“如何是佛?”守初禅师道:“麻三斤。”
  又有僧问:“文殊普贤来参时如何?”守初禅师道:“趁向水牯牛栏里著。”那僧惊诧道:“和尚入地狱如箭射。”守初禅师道:“全凭子力。”
  其中,“麻三斤”的公案后来很快传遍丛林,象赵州和尚的柏树子公案一样,成为后代禅人参究的主要话头之一。
  《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八收有洞山守初禅师语录。

187.清凉智明和尚悟道因缘
  清凉智明和尚,姓氏、籍贯不详,《五灯会元》“奉先深禅师”一节中,曾提到过他的悟道经过。智明和尚是云门文偃和尚之法嗣,与奉先深禅师是同门师兄弟。奉先深禅师先行悟道,而智明和尚则是在深禅师的不断启发下契悟
玄旨的。
  智明和尚经常同深禅师一起行脚。在云门座下,他们曾经听说过有关法眼(清凉文益)禅师接众的一段公案。公案是这样的:凡有僧问法眼“如何是色?”,法眼禅师或竖起拂子,或曰“鸡冠花”,或曰“贴肉汗衫”。这就是法眼禅师有名的“三种色语”。
  听说了这“三种色语”之后,深禅师便携智明和尚前往参礼法眼禅师。当时法眼禅师正在上堂。
  深禅师便从大众中走出来,问道:“承闻和尚有三种色语,是否?”
  法眼禅师道:“是。”
  深禅师道:“鹞子过新罗。”说完,便归大众。
  当时,南唐国主李景亦在座下,他不认可深禅师的答话,于是便对法眼禅师说:“寡人来日致茶筵,请二人重新问话。”
  第二天茶罢,李王便准备了彩注一箱,宝剑一口,然后告诉深禅师和智明和尚道:“上座若问话得是,奉赏杂彩一箱。若问不是,祇赐一剑。”
  法眼禅师于是奉敕升座。
  深禅师出众问道:“今日奉敕问话,师还许也无?”
  法眼禅师道:“许。”
  深禅师道:“鹞子过新罗。”说完便捧着彩箱就走。于是大众一时散去。
  当时,法灯禅师亦在法眼禅师座下作维那。他见大众散去,便鸣钟集众于僧堂前,要勘验一下深禅师和智明和尚。
  大众集定之后,法灯禅师便问:“承闻二上座久在云门,有甚奇特因缘?举一两则来商量看。”
  深禅师道:“古人道‘白鹭下田千点雪,黄莺上树一枝花’,维那作么生商量?”
  法灯禅师正要开口议论,深禅师便提起座具,将法灯禅师打了一下,然后归众。
  为了帮助智明和尚早日悟道,后来,深禅师又陪同智明和尚行脚到淮河一带。
  一天,在淮河边,他们看见有人正在网鱼。这时,有一条鱼正好从网里跳出来。
  深禅师道:“明兄,俊哉!一似个衲僧相似。”
  智明和尚道:“虽然如此,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
  [智明和尚的答语,从世间法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不对的,但从宗门的角度来看,却还不到位,至少还有网罗之相在,还有出入之相在!]
  深禅师于是说道:“明兄!你欠悟在。”
  智明和尚一听,不明其旨,于是便努力参究此话。到了深夜,才豁然省悟。
  智明和尚后住金陵清凉山接众。

188.福严良雅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福严良雅禅师,洞山守初禅师之法嗣,姓氏不详。出家后投洞山守初座下,为首座。
  一日,洞山和尚正在接受众人之参请,有僧出问:“如何是佛?”
  洞山和尚回答道:“麻三斤。”
  参请结束之后,洞山和尚来到首座良雅禅师的寮房,问良雅禅师:“我今日答这僧话,得么?”
  良雅禅师道:“恰值某净发(当时我正好在剃发)。”
  洞山和尚道:“你元(原)来作这去就!”说完便拂袖而出。
  良雅禅师道:“这老汉将谓我明他这话头不得?”于是便作偈,呈给洞山和尚。偈曰:
   “五彩画牛头,黄金为点额。
    春晴二月初,农人皆取则。
    寒食贺新正,铁钱三五百。
  洞山和尚见后,对良雅禅师的证悟表示了高度的肯定。
  良雅禅师后住潭州福岩接众。曾有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良雅禅师道:“入门便见。”
  
189.雪窦重显禅师悟道因缘
  明州(今浙江宁波)雪窦重显禅师,智门光祚禅师之法嗣,俗姓李,遂宁府(今四川遂宁县)人。重显禅师出身豪富之家,自幼虽然受到良好的家学薰陶,但是对于经世儒学却不感兴趣,内心却向往出世的修行生活。父母知其志趣不可夺,于是许可他从普安院仁铣上人出家。受具足戒之后,重显禅师开始主要是学习经论。他一度遍历讲席,究理穷玄,对经教颇能通达。每与人论对,皆诘问锋驰,机辩无敌。众人都知道他是个法器,所以都劝他南游参学。
  于是,重显禅师便离川东游,沉浮于荆渚之间,广参诸方禅德。
  一日,重显禅师与一禅客座论赵州宗旨。
  禅客说道,法眼禅师曾经在金陵偶然遇到赵州和尚的侍者觉铁嘴,便问:“赵州柏树子因缘记得否?”觉铁嘴道:“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法眼禅师一听,便拊掌叹道:“真自师子窟中来。”
  禅客讲完此公案,便问重显禅师,觉铁嘴说赵州没有说过柏树子的话,而法眼禅师却肯定了他,法眼禅师的意旨究竟是什么?
  重显禅师道,宗门抑扬,那有规辙?
  当时以苦行著称的韩大伯亦在旁边,当他听到重显禅师的答话后,便偷偷地笑着走开了。
  重显禅师送走禅客后,便回头责备韩大伯道:“我偶客语,尔乃敢慢笑,笑何事?”
  韩大伯道:“笑知客智眼未正,
 楼主| 发表于 2018-2-20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择法不明。”
  重显禅师道:“岂有说乎?”
  韩大伯以偈答曰:
   “一兔横身当古道,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
  重显禅师一听,感到非常惊诧,于是便与韩大伯结为好友。
  为了求道,重显禅师在行脚期间,可谓历尽艰辛。他曾有一偈,描述了这段生活:“二十年来曾辛苦,为君几下苍龙窟。”但是,奈何因缘未到,无所契入。于是重显禅师便投智门光祚禅师座下请益。
  一日,重显禅师入室参智门和尚,申问道:“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智门和尚没有接话,却招呼他到跟前来。重显禅师刚一走近,智门和尚突然抽出拂子,照他的嘴就打。重显禅师正想开口申辩,智门和尚接着又打。
  这一下,重显禅师终于豁然大悟。
  重显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智门和尚身边,执侍五载。在此期间,重显禅师精恭请益,勤事磨练,尽得云门之旨。后辞智门和尚,顺江东下,云游参礼,长养圣胎。重显禅师曾于池州景德寺做过首座和尚,为大众讲过僧肇《般若无知论》,又于灵隐寺隐修三年。后又住翠峰。不久,重显禅师便应明州知州曾公(曾会)的邀请,住持雪窦资圣寺,时间长达三十一年。在此期间,重显禅师大振宗风,被称为“云门中兴之祖”,一时天下衲子争相亲附。因为重显禅师久住雪窦山,故后世禅林皆称之为“雪窦禅师”。
  重显禅师晚年,经常感叹后世学世学者寻流失源,不知归本,遂作“为道日损偈”云:
   “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怎奈何?”
  重显禅师圆寂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春秋七十三岁。生前有《碧岩集》行世,被视为禅林瑰宝。后世“话头禅”之盛行,实与重显禅师有极大的关系。
  

190.云盖继鹏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云盖继鹏禅师,智门光祚禅师之法嗣。初谒双泉良雅禅师,良雅禅师让他当侍者,并教他参“芭蕉拄杖”之话头。
  芭蕉拄杖之话头是这样的--
  一日,郢芭蕉山慧清禅师(南塔光涌禅师之法嗣,新罗国人),上堂拈拄杖示众云:“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却你拄杖子。”说完便放下拄杖,下座。
  继鹏禅师于是依教参究此公案,可是参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觉悟。
  一日,良雅禅师正在烤火,继鹏禅师侍立在旁边。
  良雅禅师忽然问:“拄杖子话试举来,与子商量。”
  继鹏禅师正要开口举此公案,良雅禅师拈起火箸便打。
  继鹏禅师豁然大悟。
  继鹏禅师悟道后,住潭州云盖山接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
    “高不在绝顶,富不在福严。
     乐不在天堂,苦不在地狱。”
  良久曰: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191.云居晓舜禅师悟道因缘 192.育王怀琏禅师悟道因缘 193.令滔首座悟道因缘   194.天衣义怀禅师悟道因缘
  195.修撰曾会居士悟道因缘 196.圆通居讷禅师悟道因缘 197.圆照宗本禅师悟道因缘 198.法云法秀禅师悟道因缘
  199.侍郎杨杰居士悟道因缘 200.签判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201.清献赵抃居士悟道因缘 202.慧林怀深禅师悟道因缘
  203.黄龙祖心禅师悟道因缘 204.宝峰克文禅师悟道因缘 205.黄檗惟胜禅师悟道因缘  206.开元子琦禅师悟道因缘
  207.仰山行伟禅师悟道因缘 208.隆庆庆闲禅师悟道因缘 209.雪峰道圆禅师悟道因缘 210.黄龙悟新禅师悟道因缘
191.云居晓舜禅师悟道因缘
  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云居晓舜禅师,洞山晓聪禅师之法嗣,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县)人。晓舜禅师少时生得很粗猛,忽然有一天觉得尘世浮幻,于是便投师出家。出家后,晓舜禅师依戒而住,精修细行。后投洞山晓聪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晓舜禅师行乞(为寺众募化)来到武昌。他首先拜访了当地有名望的刘公居士家。刘居士乃饱参之士,德行高迈,为时人所敬,影响力很大。当地信众,凡有捐施,莫不依他而行。晓舜禅师当时年少,不知居士是饱参之士,故对他颇为轻视。
  居士道:“老汉一问,若相契(如果回答契合宗门之旨),即开疏(表示发愿要捐施多少财物之文书),如不契,即请还山。”说完便问:“古镜未磨时如何?”
  晓舜禅师道:“黑似漆。”
  居士又问:“磨后如何?”
  晓舜禅师道:“照天照地。”
  居士于是向晓舜禅师作了一个长揖,说道:“且请上人还山。”说完便拂袖回到宅中,闭门不出。
  晓舜禅师无可奈何,只好回到洞山。
  洞山和尚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却空手而回。晓舜禅师于是便将与刘居士的酬答经过,一一告诉了洞山和尚。
  洞山和尚听完之后,便说道:“你问我,我与你道。”
  晓舜禅师便拟刘居士之问:“古镜未磨时如何?”。
  洞山和尚道:“此去汉阳不远。”
  晓舜禅师接着又问:“磨后如何?”,
  洞山和尚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晓舜禅师一听,言下大悟。从此以后,他机锋峻烈,人不敢触。后住江西云居山接众。
  晓舜禅师的接人方式比较平实简易,极少谈玄说妙,多从日用处入手。且看他的三则上堂语--
  上堂:“闻说佛法两字,早是污我耳目。诸人未跨云居门,脚跟下好与三十棒。虽然如是,也是为众竭力。”
  上堂:“诸方有弄蛇头,拨虎尾,跳大海,剑刃里藏身。云居这里,寒天热水洗脚,夜间脱靺打睡,早朝旋打行缠,风吹篱倒,唤人夫(佣工)劈蔑缚起。”
  上堂:“云居不会禅,洗脚上床眠。冬瓜直儱侗,瓠子曲弯弯。”

192.育王怀琏禅师悟道因缘
  明州(今浙江宁波)育王山怀琏大觉禅师,泐潭怀澄禅师之法嗣,俗姓陈,漳州(今福建漳州)龙溪人。出生的那天晚上,其母梦见有一泗州僧伽降于室中,于是便给他取小名泗州。怀琏禅师聪慧绝伦。因出生时有梦兆,所以,少年时父母便听许他出家。出家后,怀琏禅师笃志道学,寝食俱废,且工于翰墨。
  一日,怀琏禅师洗面毕,将水泼在地上,忽然有所省悟,始信有宗门之事。
  于是便游方参寻,远投泐潭怀澄禅师之座下。怀琏禅师与怀澄和尚一见,机语相投,遂蒙印可。得法后,怀琏禅师继续留在怀澄和尚身边,执侍请益十余年。后游庐山,投圆通居讷禅师座下,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居讷禅师对他非常器重,预言他将来必成大器。居讷禅师每谓人曰:“斯人中正不倚,动静尊严,加以道学行谊,言简理尽。凡人资禀如此,鲜有不成器者。”
  北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怀琏禅师被诏进京,住净因禅院。后两度于化成殿,与仁宗皇帝对论佛法大意。仁宗皇帝大悦,赐号大觉禅师。二人关系很深,犹如师友。仁宗皇帝后来还就对论佛法之内容,书诗颂十七首,赠给怀琏禅师。至和年间(1054-1056),怀琏禅师上书仁宗,欲归老山中,并进颂曰:
   “六载皇都唱祖机,两曾金殿奉天威。
    青山隐去欣何得,满箧唯将御颂归。”
  仁宗皇帝舍不得怀琏禅师离开帝都,于是令中使宜旨道:“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再住京国,且兴佛法。”
  不久,怀琏禅师再次进颂,辞谢曰:
    “中使宣传出禁围,再令臣住此禅扉。
     青山未许藏千拙,白发将何补万几?
     霄露恩辉方湛湛,林泉情味苦依依。
     尧仁况是如天阔,应任孤云自在飞。”
  仁宗皇帝读罢诗颂,仍然不同意他离开,并遣中使赐给怀琏禅师一只龙脑钵。怀琏禅师谢恩罢,便捧着钵,说道:“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铁食,此钵非法。”说完便将钵扔进火中烧了。中使回奏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加叹不已。
  治平年间(1064-1067),当时仁宗已驾崩,怀琏禅师于是上疏英宗皇帝,乞求归山养老,进颂曰:
      “千簇云山万壑流,闲身归老此峰头。
       余生愿祝无疆寿,一柱清香满石楼。”
  英宗皇帝念其年事已高,于是准奏,并赐手诏曰:“大觉禅师怀琏,受先帝圣眷,累锡宸章,屡贡诚恳,乞归林下。今从所请,俾遂闲心。凡经过小可庵院,任性住持,或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坚请。”
  于是,怀琏禅师便渡江南归。途中怀琏禅师曾于金山西湖小住,四明郡守以育王寺缺住持为由,请他驻锡。九峰韶公作疏,号召四明地方信众,出钱出力,特建大阁,收藏皇上所赐诗颂,阁名曰“宸奎”。
  当时翰林苏轼亦在杭州做官,他写信请问怀琏禅师:“承要作宸奎阁碑,谨已撰成,衰朽废学,不知堪上石否?见参寥(人名)说,禅师出京日,英庙(指英宗皇帝)赐手诏,其略云:‘任性住持’者,不知果有否?如有,切请录示全文,欲添入此一节。”
  怀琏禅师一向好平淡,不喜张扬。他一直将英宗皇帝的手诏,藏在箧笥中,不肯拿出来给众人看。怀琏禅师示寂后,人们才从他的箧笥发现这些东西,足见其不夸世荣、不恃君宠之心。
  怀琏禅师在阿育王寺,曾接众云:“若论佛法两字,是加增之辞,廉纤之说。诸人向这里承当得,尽是二头三首,譬如金屑虽贵,眼里著不得。若是本分衲僧,才闻举著,一摆摆断,不受纤尘,独脱自在,最为亲的。然后便能在天同天,在人同人,在僧同僧,在俗同俗,在凡同凡,在圣同圣,一切处出没自在,并拘检(束缚)他不得,名邈(言说描画)他不得。何也?为渠能建立一切法故,一切法要且不是渠。渠既无背面,第一不用妄与安排,但知十二时中,平常饮啄,快乐无忧,只此相期,更无别事。所以古人云,放旷长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爱。”
  另有上堂法语云:“世法里面,迷却多少人?佛法里面,醉却多少人?只如不迷不醉,是甚么人分上事?”
  又云:“太阳东升,烁破大千之暗。诸人若向明中立,犹是影响相驰。若向暗中立,也是藏头露影汉。到这里作么生吐露?”良久曰:“逢人只可三分语,未可全抛一片心。参!”
  从这三则法语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怀琏禅师的平生见处。
  怀琏禅师示寂于哲宗元祐五年(1090),世寿八十二。

193.令滔首座悟道因缘
  令滔首座,泐潭怀澄禅师之法嗣,出家后投泐潭怀澄禅师座下,久参不悟。
  一日,泐潭和尚问他:“祖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
  令滔禅师道:“某甲不会。”
  泐潭和尚又问:“子未出家时,作个甚么?”
  令滔禅师道:“牧牛。”
  泐潭和尚道:“作么生牧?”
  令滔禅师道:“早朝骑出去,晚后复骑归。”
  泐潭和尚道:“子大好不会!”
  令滔禅师一听,言下大悟,遂作颂曰:
    “放却牛绳便出家,剃除须发著袈裟。
     有人问我西为意,拄杖横挑啰哩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09:59 , Processed in 0.15216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